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到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为。

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3、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1.A

2.B

3.D

4.C


解析:

1、AA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不行

2、BA项C项“已达极限”和“不可替代”,是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原因,D项“敌对事件”可看出苗头。B项所言“可再生”反而是好事,与发生战争无关,原文中有“但并非无穷”等字样。

3、DA、指出的是未来夺水战争的可能性而非短缺现状;B、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并不是短视可笑;C、意思是过去没有发生战争,不等于将来不会发生战争。D、原文中有此信息。

4、CA、第一段有“除非它们……”一句,“除非”表必要条件,第四段有“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而不是一种规律”也可推出。B、由文章第三段可以知道。D、由第三段中“此外,与石油……无可替代的”一句推知。C、从第一段“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一句可知,世界是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一样多”,并未减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最近宣布了一项发现,他们利用飞鸟号X射线天文卫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观测到了银河系外X射线源。科研小组认为,此种X射线是遥远的星系中心酷似黑洞的地方放出来的,大约经过了100亿年才到达我们所在银河星系。

宇宙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利用飞鸟号X射线天文卫星的X射线望远镜,对室女座北侧后发座周围的天体进行320天的观测。飞鸟号的X射线望远镜比以往同类望远镜的灵敏度高出百倍以上。科研小组对观测到的X射线进行了分析(特别是那些短波长的X射线)结果表明宇宙X射线是距我们所在银河系几十亿乃至百亿光年的天体里放射出来的。这种天体有近百个之多,有的质量相当于太阳的1亿倍。这些天体都与附近天体组成一个中心存在黑洞的星系,X射线就是从黑洞中放出来的。外星系每1000个星系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星系。观测结果还表明,在大约100亿年前,每10~100个星系中就有一个。

外星系X射线源是现代天文学一大科学之谜。1962年6月18日,美国和意大利科学家观测到了天蝎座一个X射线源,并命名为天蝎座X-1,这是第一次发现太阳系外的X射线源。1975年科学家们观察到宇宙x射线爆发现象,并按其特征划分出Ⅰ型、Ⅱ型和奇特的X爆发源,但对它们的方位和本质一直不了解,而称之为“宇宙背辐射”。这次日本学者的发现,为弄清100~150亿年前宇宙、星系和黑洞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一段提到了“遥远的星系”,下列对它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女座、后发座、天蝎座都归属于“遥远的星系”。

B.后发座、天蝎座属于“遥远的星系”,室女座不属于。

C.后发座属于“遥远的星系”,室女座、天蝎座不属于。

D.室女座、后发座、天蝎座都不属于“遥远的星系”。

“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最近宣布了一项发现”,取得这项发现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 )

A.选择了对室女座北侧后发座周围天体观测的正确方位。

B.在320天的时间内对有关天体做了周到细密反复的观测。

C.所用的X射线望远镜安置在卫星上并具有高度灵敏性。

D.对观测结果特别是短波长的X射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文中提到了科学家1962年的发现、1975年的发现和“这次日本学者的发现”,对这三次发现的异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次探测都是对银河外星系X射线源的探测,都取得一定成果。

B.1962年的观测还没有超越银河系,其他两次则超越了银河系。

C.1975年的观测并未发现X射线源,其他两次则发现了X射线源。

D.“这次日本学者的发现”,超越前两者,解开了一大科学之谜。

下列对本文提供的信息,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 )

A.飞鸟号X射线天文卫星首次观测到银河系外的X射线,在天文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科学界观测到宇宙X射线已是多年以前的事,但飞鸟号首先观测到银河系外放出的X射线。

C.宇宙X射线源是距银河系达百亿光年的、质量很大的若干天体组成的星系的中心——黑洞。

D.银河外星系因有黑洞,能放出X射线,而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大约100亿年中减少达九成以上。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解析:

【小题】(科学家们是对这几个星座周围的天体进行观测,发现短波长的X射线,是从遥远的星系与附近天体组成一个中心存在黑洞的星系中放出来的。这几个星座属于附近天体。) 

【小题】(参见原文第二段第一。二句。) 

【小题】(第二次的发现不是对银河外星系X射线源的探测,而是观察到宇宙X射线爆发现象。)

【小题】(A.不具划时代意义,只为弄清100——150亿年前宇宙、星系和黑洞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线索。B.1975年的观测就发现了银河系外放出的射线。D.原文无此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代科学背景下的太阳系

汉南斯·阿尔文

宇宙研究开始的10年,主要集中探索地球附近的空间,即磁层和行星间空间。这些区域以前都被假定为虚空而无结构的,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区域中充满了等离子体,由鞘状层状的不连续面交截,并弥漫着样式复杂的电流和电磁场。这样获得的知识,对于我们一般地理解等离子体特别是宇宙等离子体是十分重要的,因而对于我们的热核研究、银河系结构和总星系结构的研究以及宇宙学问题都间接地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宇宙电动力学方面的越来越多的知识将使我们有可能去研究这些领域而比以往更少些猜测。等离子体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现在构成天体的那些物质曾经是以等离子态漫布着的。

看来,空间探索的第二个10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不同的特点。由于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领域当然仍将赢得人们很大的兴趣,但是,登月和对金星、火星等遥远空间的探测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致使空间探索的重点正在转向对月球、行星和太阳系其他天体的勘探。

这种勘探的第一阶段必然有这样一个特点,正如对地球上极地和其他难以到达区域的探测那样,即详尽的测绘应结合有关地质、地震、磁性、重力的观测以及大气层的观测。不过如把这种研究方式运用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人们将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即这些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事实上近来许多有关空间探索的报告都以关于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猜测作为结束。由此看来,在不久的将来,这必将成为空间探索要集中解决的问题。美国国家宇航局早就宣称,空间探索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搞清楚太阳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的确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我们一直在力图作出一种关于地球和相邻星球如何“创造”出来的科学解释。可以说,从哲学观点来看,正像物质结构问题在本世纪前1/3时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那样,太阳系起源问题也将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

太阳系如何形成的问题,已成了有着大量各执一词的假设的论题。其原因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缺少足够的物理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判断哪些过程可能发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详细讨论太阳系起源和演变理论之前,有必要确定一下,任何一种这样的理论应该有哪些一般的特征。过去人们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太阳周围行星的形成上,这样做产生的不幸后果之一,就是许多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理论都是以太阳本身早期演化史为基础的,这个基础非常不可靠,因为对于太阳和其他恒星如何形成的看法一直是有激烈争议的。由于认识到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卫星与太阳的行星很相似,至少是一样有规则,所以看来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要更为恰当些,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这个一般理论的一种应用。

对太阳系先后顺序的研究常常被称为宇宙演化学,然而这个词还用在许多其他场合。由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本质上是主星周围形成伴星这样一种过程反复进行的问题,所以已建议采用“伴星演化学”这个词。

导致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看来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赞同)初始的等离子体密集在中心天体的某个区域中,凝聚成固态尘粒。尘粒逐渐吸积成星胚,再进一步吸积,形成较大的星体。如果中心天体是太阳,就成了行星,如果中心天体是行星,就成了卫星。对小行星在伴星演化图中的地位人们是有争议的。这些小行星以前一般被认为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块,但是现在为数越来越多的论据认为,它们就是、或者至少类似于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态。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

5.对“ 伴星演化学”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而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这个一般理论的一种应用。

B.由于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本质上是主星周围形成伴星这样一种过程反复进行的问题,所以建议采用“伴星演化学”这个词。

C.从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看,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赞同)初始的等离子体密集在中心天体的某个区域中,凝聚成固态尘粒,即伴星演化而成的天体。

D.尘粒逐渐吸积成星胚,再进一步吸积,形成较大的星体。如果中心天体是太阳,就成了行星,如果中心天体是行星,就成了卫星。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知道虚空而无结构的区域中充满了等离子体,由鞘状层状的不连续面交截,并弥漫着样式复杂的电流和电磁场。

B.由于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领域赢得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所以,登月和对金星、火星等遥远空间的探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事实。

C.如把勘探这种研究方式运用到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去,人们将面临着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问题。

D.太阳系如何形成的问题,已成了有着大量各执一词的假设的论题,其原因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缺少足够的物理基本知识和自然基本知识。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的研究方式的运用,人们将面临着天体最初是怎样形成的问题,由此看来,在不久的将来,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必将成为空间探索要集中解决的问题。

B.现在致力于研究中心天体周围伴星形成的一般理论,更为恰当些,今后将把研究行星的形成不仅是看做这个理论的一种应用,而且当做理论的一般特征。

C.看来,空间探索的第二个10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种不同的特点。那么,空间探索的第三个10年,至少在太阳系研究方面显示出多种不同的特点。

D.小行星一般被认为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块,现在越来越多的论据证明它有一定的道理,今后对小行星在伴星演化图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是不会有争议的。

5. C

6.  C

7.  A


解析:

 5.“从太阳系形成的过程看,可能是(差不多得到普遍的赞同)初始的等离子体密集在中心天体的某个区域中,凝聚成固态尘粒”并非是“伴星演化而成的天体”。

6. A项“虚空而无结构”是被假定的,故“我们知道虚空而无结构的区域中充满了等离子体”一句有误。B项“磁层和行星际空间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解决”并非是遥远空间的探测给我们提供新的事实的直接原因。D项“我们还缺少足够的”“自然基本知识”有误。

7. B项文章中只说“把研究行星的形成只看做是这个一般理论的一种应用”,而没有说“当做理论的一般特征”。C项空间探索的时间长短与太阳系研究显示出不同特点没有必然联系。D项文章中说“现在为数越来越多的论据认为,它们就是、或者至少类似于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中间态”,并不是证明小行星是大行星爆炸后的碎块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趣的是,就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火星的地面图表明,该星球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生命也许起源于火星,通过落到地球的陨星而传播到地球。

1365年,水后4号探测器拍摄了22张火星地面照片,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的说法遭到否定。火星与月亮一样,地面是陨石坑荒原。

1316年,海盗号着陆来到火星地面,它没有发现令人激动的生命和有机分子踪迹。尽管这一使命是科学与技术的胜利,但是火星上没有生命的探测结果使外星生物学沉寂了20年。

30年代,这一状况发生了变化,生物学家在地球的外星环境中发现了生物体。这激起了人们的兴趣,开始重新认识太阳系内其他星球上的潜在生命。ALH24001火星陨石现在静静地躺在休斯顿。这块45亿年前与火星生命共存的石头是在到达地球13000年之后在南极洲被发现的。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有4条证据可以证实,这块石头上曾经有过微生物生命。但是科学界认为,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例如,看似微生物化石的虫类结构可能是无生命矿体滑动形成的。与细菌衍生物相似的一些矿物在电子显微镜下观看时,其微型结构是不适合生命存在的极高温度下形成的。

NASA于1336年2月1日在华盛顿召开了令人难忘的新闻发布会。人们对这一小小陨石的历史性发现激动不已。NASA的丹·戈尔金虽然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态度,但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可能存在于之一地球以外来自太阳系内第三星球的生命证据。NASA小组迅速展示了令人震惊图片和微生物化石照片,其中有一个像小虫。但是,也有人持异议。

其实,NASA的科学家后来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4条证据也可以解释为非生物性的。例如,化合物PAH有时与生命体有关联,但也可以存在于汽车尾气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但也可能不会。科学小组的结论遭到强烈攻击。一项破坏研究显示,有些微生物结构只不过是在滑动过程中形成的看似生物体外形的岩石碎片。研究者们还发现,陨石有地球的污染物。 (选自《科学画报》,略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NASA的科学家小组宣布的“4条证据”的一项是

A.ALH2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化合物PAH,而PAH与生命体有关联。

B.ALH24001火星陨石里含有磁铁矿颗粒,里面有可能会产生微生物。

C.ALH2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虫类的微生物化石。

D.ALH2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些细菌衍生物。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有证据表明,火星上曾经有过有流水的河,也许还有过海洋。

B.以前曾有科学家推测火星上有草原和森林,但水手4号探测器拍摄的火星地面照片证明了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无稽之谈。

C.ALH24001火星陨石迄今已有44.33321亿年的历史,它于13000年前降落在南极洲,现在珍藏在美国休斯顿。

D.火星是太阳系的第三星球,NASA通过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证明了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3.如果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中最合适的一个是

A.火星上可能有外星人 B.火星上发现生命信号

C.并非证据确凿的生命信号 D.寻找外星生命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它上面很有可能产生生命。

B.地球上的生命是由落到地球的火星陨石传播到地球的,因此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火星。

C.美国科学家在火星陨石上发现了磁铁矿颗粒,而磁铁矿里面很可能产生微生物,这是火星上可能产生生命的证据之一。

D.由于研究者发现ALH24001火星陨石中有地球的污染物,这表明:即使陨石中有微生物存在,也并不能证明火星上曾经产生过生命。

1.D

2.C

3.C

4.D


解析:

1.D/第四条证据应是“ALH24001火星陨石里有一丝与细菌衍生物相似的一些矿物”,并非“细菌衍生物”。

2.C/时间有误,ALH24001火星陨石迄今已有45亿年的历史,它与火星“同寿”。

 3.C/A项:原文并没有提及火星上可能有外星人,即使提及,也不是原文的中心意思;B项:表达不准确,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并没有肯定“火星上发现生命信号”;D项:题目太空泛。

  4.D/A项:“火星的气候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是在“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时候”,并非指现在,应改成“火星的气候曾经比现在的地球宜人得多”才妥;B项:原文第一段提到类似的意思,但加了限定词“也许”,只不过是推测,并非确指;C项:原文最后一段提到“磁铁矿里有可能产生微生物”,“但也可能不会”,因此不能以此作为“火星上可能产生生命的证据之一”。D项的推断合情合理,正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东汉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灿烂辉煌的发展时期,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创造了砖结构休系及以石料为主体的石结构体系,而演进为新的拱券结构。在建筑艺术造型方面,又融合了fó jiāo 东渐的zōng jiāo 色彩。秦汉两代,大兴土木,阿房未央,巍峨壮丽,大大开拓了建筑群的总体设计规模和个体建筑的高大形象。这时修建在都城的渭桥、灞桥,不仅长大宽广,而且饰以勾栏,植柳成荫,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化,交融而结成一体。

春秋末战国初期,我国冶炼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了生铁和冶炼铁,进而出现了铁器。铁的出现,大大推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的利用,为大量的石桥建造,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在原来木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而石料用于桥梁建筑的重大意义,则在于由此而石拱桥就应运而生,在实用、经济、美观等各方面都起着划时代作用。石拱石梁的大量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还提高了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晋太康三年的七里“涧旅人桥”,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出现,而是石拱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作品之一。汉画像砖“裸拱”——无拱上建筑的裸露拱券——的出土,证明汉代已有石拱。秦始皇大修天下驰道,规模宏伟。筑路当然必然同时修桥,才能四通八达。《述征记》:“始皇东巡,弗行旧道,过荷水,命百官以下提石以填之,俄而梁成。”这是说由于“弗行旧道”,所以临时提石成梁。传说又有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桥的故事。海上架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但足以说明在有可能的条件下,是有遇水架桥的愿望和一定程度的相应措施的。实际上,战国时期已大规模造桥,《史记·滑稽列传》记战国魏人西门豹为邺城令(今河南临漳县),“发民凿十二渠……十二渠经绝驰道”。汉赵充国治军屯田,建桥七十二座,都说明当时修桥梁已十分普遍。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谏阻文帝御楼船,称“乘船危,就桥安”,则表明当时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已确认从桥上通过,不仅便利,并且安全。由此,也可说明当时的造桥技术,已给人以安全可靠的信心。在这一时期里,汹涌宽阔的黄河上架起了第一座蒲津渡浮桥,在四川产竹之乡,出现了竹索笮桥。标志着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选自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

1.对第二段中画线的“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含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坚固耐用的石料造桥,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寿命。

B.石拱桥更容易将桥的实用功能与美的造型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C.建桥所用的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从建造石拱桥起有了更大的提高。

D.节省了建造木制桥梁所需要的大量木材和大量的人力工时,更经济实惠。

2.文章认为“七里涧旅人桥”是“成熟的作品”,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一“成熟作品”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在汉代已有的石拱技术是石拱桥建造的技术基础。

B.渭桥、灞桥这样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桥梁提供了仿照模式。

C.铁的出现为石料的多方面利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D.人们对石拱桥多方面优点的认可使建筑它成为了一种需要。

3.以下各项不能证明“以秦汉为主……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开头加线的句子)这一论断的一项是 ( )

A.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

B.有关西门豹、赵充国等人建桥的记载说明当时建桥已十分普遍。

C.黄河蒲津渡的浮桥、四川的竹索笮桥,说明桥的种类当时已相当齐全。

D.“七里涧旅人桥”这样的成熟作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建造石拱桥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拱桥的建造需要打造各种类型的石料,这只有在冶炼铁的技术发明之后才能够做到。

B.成熟的石拱桥是在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的。

C. 人们对石拱桥使用的安全性有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这一点《汉书·薛广德传》作了说明。

D.建桥是为了使用,使用促使人们建更多的桥,文中的大量例证都说明了这一点。

1.D

2.B

3.A

4.C


解析:

1.D(所说节省人力工时内容原文没有涉及,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实际)

2.B(渭桥、灞桥未必是石拱桥,所以不一定能成仿照模式)

3.A(这是一个结论,不能作为例证来证明)

4.C(不是只针对石拱桥的)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所谓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指搭载太阳电池壁板的卫星。它在轨道上保持与地于同步时,所产生的电力变换成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日本科学家设想的太阳能发电卫星SPS2000大致上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二是在地面上接收从卫星发回来电波的受电设施。 发电卫星的形状为每边336米的正三角柱,柱长303米。三角柱的两个侧面布满着非晶态硅太阳电池,发电功率为每平方米1.4千瓦。剩下的朝着地球的这一面中央,放置着边长为132米正方形的送电天线。 发电卫星的组成,除发电、集电以及送电部分外,还有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部分,形成卫星骨架的结构部分,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等,总重量约240吨。 接收卫星发回来的微波能束,并将其变换为电力的地面设施称为受电设施。它由负责卫星跟踪和进行受电控制的控制部分,以及负责送电和储电的部分等组成。为了能把卫星发送回来的全部电力都接收下来,需要直径2公里的受电设施。受电设施分布在若干地方,当卫星每次对它一个地方的受电设施送电时,可以受电的时间为227秒,而受电的周期为116分钟左右,可平均连续地发出250千瓦的电力。 由于受电设施非常庞大,所以有人设想采用线网状反射式的受电设施,可以只把电波集中起来,而能从网眼中透过80%以上的阳光,从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从卫星上向地面受电设施送电的机构,接收地面上往卫星发送的导向电波束。根据这一电波束,卫星便能计算出受电设施位于什么地方,然后相应地改变电气上的相位,使微波束朝着受电设施方向送电。所以受电设施以外的地方,不用担心高能电微波束的照射。就是在受电部分电力密度最高处的受电设施中心部分,电力密度也在每平方厘米1毫瓦以下(每平方米10瓦以下),完全能够满足在2.45兆赫时国际安全标准的要求,对人体和环境都不会有影响。 7.根据文意,对“太阳能发电卫星”下定义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B:太阳能发电卫星是地球轨道保持同步并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 C: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搭载太阳电池壁板并将电力变换微波束送回地面使用的卫星。 D:太阳能发电卫星是由在宇宙空间进行发电的卫星与在地面上接收电波的受电设施组成的。 8.根据文意,不属于“太阳能发电卫星”两大系统的一项是 A.柱长为303米,每边为336米,两个侧面布满着非晶态硅太阳电池的正三角柱。 B.卫星骨架、起通信控制作用的总线以及用于组装和维护用的机器人。 C.分布在若干地方能透过80%以上阳光的网眼。 D.朝着地球边长为132米正方形的送电天线。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能发电卫星受电设施是指能负责卫星跟踪并接收卫星发回来的微波束的地面设施。 B.要把卫星发送回来的全部电力都接收下来,太阳能发电卫星需要直径2公里的地面受电设施。 C.太阳能发电卫星可平均连续地发出250千瓦的电力。 D.太阳能发电卫星庞大的受电设施可以只把电波集中起来,从而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采用线网状反射式的受电设施,太阳能发电卫星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B.太阳能发电卫星是根据地面发往卫星的导向电波束来确定微波束的送电方向。 D.太阳能发电卫星能根据位置的变化自动改变电气上的相位以配合地面设施的受电需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探询天才的基因

科林??布莱克莫尔

据最新研究表明,科学、政治与艺术界的大量领袖人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他们患有孤独症,内在理由是与该病症相关的特征恰好是同创造性天才素质相匹配的。研究认为诸如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等精神疾病也会有建设性的一面,患者在无法适应学校体制以及难以与人相处的同时,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很高的精神集中度。他们可以在一个问题上不受外界干扰地持续关注二三十年,而且能在一生中完成常人往往需要三四人共同完成的工作。

牛顿可以连续不断地工作三天。爱因斯坦由于在大学里难以与人合作,结果屈就于一家专利公司。英国作家威尔斯在学生年代由于过于腼腆和缺乏安全感,只结交了一位朋友。以上这些异常状况是应该接受治疗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呢,还是应该得到珍视的天才征象?爱尔兰精神病专家米歇尔·费兹杰拉德在其刚出版的新书《天才基因》里认为,创造力的一些特殊形式是与各种认知疾病相联系的。他专门研究了亚斯柏格综合症(一种较为轻微的孤独症),并在牛顿、奥威尔这些与众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这种症状。他还把柯特·科本(美国摇滚乐巨星)的注意力缺失多动症与其音乐创造力联系在了一起。

费兹杰拉德的描述表明,戴高乐的亚斯柏格综合症对其作为一名政治家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他超然离群,记忆力惊人,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而且还有极端的统揽一切的欲望。他也呈现了孤独症反复发作的症候,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患有亚斯柏格综合症的其他政治家很相像。

现在,基因分析日益增强的力量正侵入人类最隐秘的部分,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的机能,而且还有一些不能够归因于个体基因的复杂特性。许多情绪或思想的疾病,不仅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还有像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和诵读困难症那样的较不易被察觉的状况,往往是家族遗传的。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是精神病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该主题分析得最透彻的是《触摸火》的作者凯·贾米森。她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其本人曾是躁狂抑郁症患者。许多伟大作家的怪异行为在该书里均有详细记录,她尤其描述了所占比例非常大的诗人们显示出来的躁狂抑郁症症状。

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孤独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辨认出来,并确认它们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呈镰状的细胞贫血症这种身体疾病具有一种让人深思的并列结果。这种疾病是一种让人衰弱并常常致命的病症,在西部非洲非常常见。许多非洲语言里对它有奇怪的命名。这些命名重复的音节反映了这个病症的一大特点就是病人要经历一个极端疼痛的过程。然而,为什么这种病症未因达尔文所谓的“物竞天择”而绝种呢?答案是带有呈镰状基因的人具备对疟疾的免疫力。这是一个进入教材的例证,证明一种染病基因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优越性。与呈镰状细胞疾病不同的是,我们对那些与“认知异常疾病”相关的基因尚缺乏真正的认识,同时对该疾病作用于大脑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奇特症状与特殊的创造力也不甚了了。

但是,这个推测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什么是所谓的“正常”,什么才是疾病。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类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强大力量都对我们大脑的多样性产生影响。在这个世界里,与创造力相联系的那些处于正常状态边缘的怪异行为,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怪异就要用药物将之消灭?

文章第六段说“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这个启示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给你的人生有哪些启示?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阐述。

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这篇科普文章的举例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小题】(4分)启示是:在这个世界里,与创造力相联系的那些处于正常状态边缘的怪异行为,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怪异就要用药物将之消灭。下列答案可酌情给分:一种染病基因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优越性。 某些疾病可能对人类具有某些优越性。

【小题】(5分)

 启示之一:对许多问题要辩证地对待

启示之二:要正确对待他人或自己的不足,也许某些不足,可能也会具有某些优势,不可一概而论。(或:当上帝对我们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却同时给我们开了一扇窗。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缺陷而丧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丧失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不要自暴自弃,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启示之三:对许多问题不可简单地以“正常”或“不正常”论之,也许在某些方面正常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不正常的;在某些方面不正常的,而在其他一些方面却是正常的。

启示之四:人有缺陷并不可怕,某些缺陷也许恰恰是促使你成为天才的因素,因而,有缺陷的人生切不可妄自菲薄。

(要求每一点都能联系实际谈,只谈两个启示且是由文章生发,联系实际适当即可得满分。)

【小题】(6分) 写文章举例,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或经典性、典型性)、新颖性(新颖)、充足性(充足)。(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文章共举了六个实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英国著名作家奥威尔,美国摇滚乐巨星柯特·科本,法国杰出政治家戴高乐,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凯·贾米森。这六个事例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全是杰出的人物,并且都具有某种缺陷,用来论证某些疾病与天才的关系,具有经典性;二是六个事例分布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医学,甚至临床心理学等等各个方面,因而具有代表性。由于材料的经典性和代表性,文章也就具有说服力。(3分)

(此题分结论性文字和阐释行文字两部分,也可以综合起来谈。)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高新技术的发展,应包括健全其抗御“灾害”的功能。但迄今为止,高新技术进步并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因此,频频出现难以预料的尴尬局面。海湾战争中,美国“爱国者”导弹命中率并不是100%,美军启用的高新技术武器竟然演出过误伤多国__的“悲剧”。至于一位患关节炎的病人在接受微波治疗时,因重编他的心脏起搏器程序出现问题而致死,更迫使人们正视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

下列对“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理解正确的一是( )。

A. 高新技术未与高可靠性工艺、高可靠性监控、高可靠性管理的系统支撑及质保体系相匹配

B. 高新技术发展中因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各种风险事故,影响了高新技术的推广

C. 高新技术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对其再发展带来的障碍

D. 当今高新技术系统的抗御“灾害”功能不够健全使其在实施中出现的危害性

D


解析:

该文字主要是说高新技术抗御“灾害”的功能不健全,有时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危害性。故“高新技术发展的负效应”是指高新技术因抗御“灾害”功能不健全而产生的“危害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探询天才的基因

科林??布莱克莫尔

据最新研究表明,科学、政治与艺术界的大量领袖人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是他们患有孤独症,内在理由是与该病症相关的特征恰好是同创造性天才素质相匹配的。研究认为诸如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等精神疾病也会有建设性的一面,患者在无法适应学校体制以及难以与人相处的同时,具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很高的精神集中度。他们可以在一个问题上不受外界干扰地持续关注二三十年,而且能在一生中完成常人往往需要三四人共同完成的工作。

牛顿可以连续不断地工作三天。爱因斯坦由于在大学里难以与人合作,结果屈就于一家专利公司。英国作家威尔斯在学生年代由于过于腼腆和缺乏安全感,只结交了一位朋友。以上这些异常状况是应该接受治疗的精神方面的疾病呢,还是应该得到珍视的天才征象?爱尔兰精神病专家米歇尔·费兹杰拉德在其刚出版的新书《天才基因》里认为,创造力的一些特殊形式是与各种认知疾病相联系的。他专门研究了亚斯柏格综合症(一种较为轻微的孤独症),并在牛顿、奥威尔这些与众不同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这种症状。他还把柯特·科本(美国摇滚乐巨星)的注意力缺失多动症与其音乐创造力联系在了一起。

费兹杰拉德的描述表明,戴高乐的亚斯柏格综合症对其作为一名政治家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他超然离群,记忆力惊人,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而且还有极端的统揽一切的欲望。他也呈现了孤独症反复发作的症候,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患有亚斯柏格综合症的其他政治家很相像。

现在,基因分析日益增强的力量正侵入人类最隐秘的部分,不仅仅是我们身体的机能,而且还有一些不能够归因于个体基因的复杂特性。许多情绪或思想的疾病,不仅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还有像孤独症、亚斯柏格综合症、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和诵读困难症那样的较不易被察觉的状况,往往是家族遗传的。

创造力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性是精神病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该主题分析得最透彻的是《触摸火》的作者凯·贾米森。她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其本人曾是躁狂抑郁症患者。许多伟大作家的怪异行为在该书里均有详细记录,她尤其描述了所占比例非常大的诗人们显示出来的躁狂抑郁症症状。

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孤独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辨认出来,并确认它们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呈镰状的细胞贫血症这种身体疾病具有一种让人深思的并列结果。这种疾病是一种让人衰弱并常常致命的病症,在西部非洲非常常见。许多非洲语言里对它有奇怪的命名。这些命名重复的音节反映了这个病症的一大特点就是病人要经历一个极端疼痛的过程。然而,为什么这种病症未因达尔文所谓的“物竞天择”而绝种呢?小题是带有呈镰状基因的人具备对疟疾的免疫力。这是一个进入教材的例证,证明一种染病基因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优越性。与呈镰状细胞疾病不同的是,我们对那些与“认知异常疾病”相关的基因尚缺乏真正的认识,同时对该疾病作用于大脑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奇特症状与特殊的创造力也不甚了了。

但是,这个推测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重要问题:什么是所谓的“正常”,什么才是疾病。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类的丰富性与文化的强大力量都对我们大脑的多样性产生影响。在这个世界里,与创造力相联系的那些处于正常状态边缘的怪异行为,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怪异就要用药物将之消灭?

(选自2008年5月21日《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文章第六段说“如果我们确实做到了把那些与躁狂抑郁症……与创造力相关联,那么这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这个启示是什么。

答:

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给你的人生有哪些启示?请联系实际作简要阐述。

答:

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这篇科普文章的举例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小题】启示是:在这个世界里,与创造力相联系的那些处于正常状态边缘的怪异行为,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它的怪异就要用药物将之消灭。

【小题】启示之一:对许多问题要辩证地对待。

   启示之二:要正确对待他人或自己的不足,也许某些不足,可能也会具有某些优势,不可一概而论。(或:当上帝对我们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却同时给我们开了一扇窗。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和生理缺陷而丧失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丧失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不要自暴自弃,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启示之三:对许多问题不可简单地以“正常”或“不正常”论之,也许在某些方面正常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却是不正常的;在某些方面不正常的,而在其他一些方面却是正常的。

   启示之四:人有缺陷并不可怕,某些缺陷也许恰恰是促使你成为天才的因素,因而,有缺陷的人生切不可妄自菲薄。

【小题】写文章举例,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或经典性、典型性)、新颖性(新颖)、充足性(充足)。(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文章共举了六个实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英国著名作家奥威尔,美国摇滚乐巨星柯特·科本,法国杰出政治家戴高乐,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凯·贾米森。这六个事例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全是杰出的人物,并且都具有某种缺陷,用来论证某些疾病与天才的关系,具有经典性;二是六个事例分布在科学、文学、艺术、政治、医学,甚至临床心理学等等各个方面,因而具有代表性。由于材料的经典性和代表性,文章也就具有说服力。(3分)


解析:

【小题】下列小题可酌情给分:一种染病基因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同时具备与之相关的优越性。某些疾病可能对人类具有某些优越性。(按差0-1分、一般2分、良好3分、优秀4分四个等级打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要求每一点都能联系实际谈,只谈两个启示且是由文章生发,联系实际适当即可得满分。

【小题】此题分结论性文字和阐释行文字两部分,也可以综合起来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技探秘:怎样保障奥运圣火声声不“熄”

北京时间2008年3月24日17时 ,雅典古奥林匹亚遗址赫拉神庙前,随着最高女祭司玛利亚·娜芙普利取火时的一次俯身,北京奥运会进入了新的阶段,奥林匹克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采集奥运火种的原理并不高深,因为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烧水做饭。由于圣杯原理简单、对于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且女祭司只有三次采集圣火的机会,所以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需要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备用火种,备用火种一般在彩排时就已提前采集。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将历时130天,传递总里程约1.7万公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圣火会在一只只火炬间接力传递。那么我们将怎样保证整个火炬接力过程不出纰漏呢?

首先我们来看火炬,北京奥运会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这对于传递过程已经足够,因为每届奥运会火炬手数量和传递距离有所不同,此次传递每天将有208名火炬手参与传递,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到400米,整个过程不会超过十分钟。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中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下保持燃烧,最低零下6℃到最高45℃的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另外,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也就是说,不能到达现场为火炬手加油的朋友可以在电视机前看到清晰的火焰。这是因为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非常醒目。丙烷是一种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理念在火炬上也能够得以体现。火炬的外形制作材料均为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而丙烷作为一种碳氢化合物,在燃烧后主要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同样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旦火炬熄灭,必须使用保存在火中灯中的火种引燃火炬。火种灯专门用于储存圣火火种,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就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直到第二天火炬接力再次开始时用其重新点燃第一支火炬。(2008年3月《科技日报》,有删节)

下面不属于“保障奥运圣火不熄”的一项是( )

A.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

B.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下半部喷涂了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轻盈舒适且不易滑落。

C.每支火炬的燃烧时间15分钟

D.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产生高温引燃火种,因此只有用传统的方式取火,才能象征奥运圣火的纯洁,象征古奥运会传统的传承。

B.采集火种对阳光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旦取火仪式当天遇到恶劣天气,就有可能更改圣火采集时间或采用彩排时提前采集的备用火种。

C.火炬火焰在零风速下火焰高度25厘米至30厘米,在强光和日光情况下均可识别和拍摄,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非常醒目,这是用丙烷做燃料发出亮黄色火焰产生的效果。

D.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全新的技术高度,能在强风中和大雨下保持燃烧,温度变化也不会对其燃烧产生影响。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雅典股奥林匹克遗址赫拉神庙由最高女祭司取火,历届奥运会采集火种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B.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一般每个火炬手传递200米到400米,但其间一旦超过了15分钟,将会导致火炬熄灭。

C.丙烷这种燃料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无色无味且价格低廉,不会对环境曹成污染,是历届奥运会通用的燃料。

D.圣火火种由专门的火种灯加以储存,每天传递活动结束后,火种被保存在火种灯里,火炬不再继续燃烧,第二天竭力再次开始时重新用火种点燃火炬。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A(属于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方式,不属于保障奥运圣火不熄的条件。)

【小题】D(丢失重要信息,原文有“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中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和“最低零下6℃到最高的18℃的温度变化“变化”的条件限制。)

【小题】C(原文是近几届奥运会都用丙烷等混合气体做燃料,而非历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