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任何一项政策,它的功能都是通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动态形式所产生的作用而实现的。作用一般都是相互的。当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发生作用时,必然要受到对方对它的反作用。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B:在执行政策时,应从实际出发 C:政策是事物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D: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负效应

高☆考♂资♀源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

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

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

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

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

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了。

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

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

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

C.人们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且大都在溪流的悬崖上。

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自然环境条件”。

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

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

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这些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B.要弄清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应该弄清闽越人的生活习俗与“悬棺”这种崖葬方式的必然联系。

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

D.我们不能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以偏概全。“都是古越人所为”错,原文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信息见第3段。B.曲解原文。“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错误,原文说“这样的环境,只有渔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信息见第4段。C.原文的信息是“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信息见第4段。D.符合本文的立意,相关表述见第3段。)

【小题2】(A、B、C三项理解的依据分别见4、6段,B项分析不够准确。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悬棺的形成还有“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的地质变化条件。)

【小题3】(A、B、D三项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概括和推论都正确。C项有的说法无中生有,“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原因将棺材作特殊处理外”,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生活对于民族的每个成员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①之感①。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分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

【注】①橘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后用“橘化为枳”表示生物的品质因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

(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原文有改动)

下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的一种民族精神。

B.文化传统即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的形而上的道,一般说来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C.文化传统对本民族人民而言,是起着规范思维方法、支配行为习俗、规定价值取向等作用的一种重要力量。

D.文化传统是那些为某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互相激荡、长期积累的产物。

下列对划线句“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句中的“其”指的是“传统的一个新成分”。

B.“与原型的同异”中的“原型”指所学的外来文化。

C.“虽未必面目全非”,意味着“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后有可能是“面目全非”的。

D.整个句子强调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为后盾,民族的某个成员酿出的独特心理,便可以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B.拥有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团结、一个国家能够完整的前提和保障。

C.文化传统的变化往往需要经过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并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

D.文化传统如果出了问题,就可能使某一时代出现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危机,这时就需要冷静分析,合理选择。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不全面。

【小题2】D,强调的是变化后的文化传统与原来的不同。

【小题3】A,条件不充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英文缩写,一般被译为企业识别。追溯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是最原始的CI,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是指“一个氏族的标志和图徽”,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CI设计,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简单地说,即企业包装。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一种较新的概念。它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生产、流通等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开发和设计的行为被称为CI设计。

CI最初应用于企业,学界一般认为1914年德国AEG电器公司最早运用。AEG公司在其生产的电器系列产品上,首次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 Berll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当时,AEG把商标用在其系列化产品上,还用到包装、海报、便笺、信封、橱窗等上面,成为统一视觉识别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工商业迅速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较早的如意大利奥利维提公司,其设计运用了标准字体;1951年美国的CBS公司将威廉·哥顿(w.II Jan Golden)设计的标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成功地将CI系统种植于公司和社会;1956年,美国著名的IBM公司采用了沿用至今的企业标识,并在其后的CI经营中,将这个标识变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113M公司通过CI设计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手法。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这些公司的成功,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5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可口可乐公司1969年就曹宣称,即使公司一夜之闻化为灰烬,照样能起死回生。因为当时它的公司商标价值30亿美元,而有形资产仅10亿美元。有形资产的消失只能算做是肉体创伤。创伤迟早会愈合则是显而易见的。

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台湾兴起时为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诸如台塑、味全、统一、宏基电脑等企业先后导入CI.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80年代末,CI在我国大陆开始露面,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受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经营的感召,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导入了CI系统,揭开了CI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序幕。

5.从原文看,下列有关企业识别CI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CI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有效的识别标志,可以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B.CI设计将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

C.德国的AEG公司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Berla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

D.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这里的品牌指的就是企业识别CI。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了统一符号标识企业。

C.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多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

D.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70年代后期在台湾兴起,86年代中后期在台湾开始盛行,在大陆的发展还要晚一些。

7.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IBM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CI设计塑造了企业形象。

B.对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司来说,CI已经成为他们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可能消失,无形的资产价值不可估量。

C.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企业只要导入CI,就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

D.80年代末,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率先导入了CI系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A

6.B

7.C


解析:

5.A项陈述的是cI设计,而不是CI。

6.原文中谈到的是“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而不是“同时采用”。

7.C选项过于绝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李泽厚

在世界各大民族和文化传统中,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我们应从这个根本点出发,结合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观察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从哲学上看,善历来是中国哲学所探讨的最高课题。西方哲学很为重视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一向不占主要地位。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这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注意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官能享受。

在中国美学的“诗言志”这一古老的命题中,开始蕴涵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个思想的萌芽。这一基本的思想和古希腊美学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的说法,刚好成为一个明显的对比,表现了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尽管古希腊美学也不否认艺术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和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它更为强调的毕竟是艺术对现实的再现的认识作用。中国美学强调情感的表现,但同时又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从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到《毛诗序》中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义”,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美学历来认为真正的艺术无不是贯注在人格中的善的情感的真实无伪的表现,“理”与“情”不能互相外在、分离,而应当融为一体。

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西方也有明显的不同。西方常常是由道德而走向zōng jiāo ,以zōng jiāo 境界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国美学则是由道德而走向审美。人生的最高境界为审美,不到zōng jiāo 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解脱,这是中华民族应当批判继承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的那种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不能说同这种传统毫无关系。(选自《中国美学史》,有删改)

下列几个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本点”:指中华民族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并影响了中国哲学、中国艺术和中国美学。

B.“诗言志”:指艺术是用来表达情感的。

C.“认识论”:指西方哲学十分重视而中国哲学却忽视了的一种关于人的认识的来源、发展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

D.“批判继承”:指运用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原则进行继承。

对“在中国美学中,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最根本和最广大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样说是因为中国艺术在美学上历来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B. 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要求审美意识必须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要求审美必须具有社会价值。

C. 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美学强调艺术必须表现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

D. 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民族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正是建筑在这一美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是世界各大民族中最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的民族。

B. 文章将中国美学“诗言志”之说与古希腊美学“摹仿”之说进行对比,为的是表明东西方美学的不同特征。

C. 中国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有三点:(1)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2)强调艺术是情感表现,且这种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3)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D. 中国美学由道德走向审美,是人间正道;而西方美学由道德走向zōng jiāo 就不大妥当了。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第二段中说认识论只是在中国哲学中“不占主要地位”,并非“忽视”。)

【小题2】D(最后一段说“我们民族的那种历经患难而不灭的坚毅乐观的精神,不能说同这种传统毫无关系”,“不能说同这种传统毫无关系”等于说有一定的关系,离“基础”还有很大距离。)

【小题3】B(A项错在漏写“之一”二字,C项错在误把“基本”当成“根本”,D项错在无端贬低了西方美学的发展走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起源于哪里?来自那深褐色的土地,蔚蓝色的大海,还是浩渺的宇宙?

起初,苏联有位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生命孢子,这种生命孢子偶然穿过厚厚的地球大气层,飞落到地球上,在地球上生根、繁衍,生命就这样来到了地球。孢子裹着厚厚的外衣,能使它们历经漫长、寒冷、没有水份和营养的星际旅途而丝毫未损。但是,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在各种射线的“杀伤”下,孢子将无法在星际间完成生命之旅。

虽然“孢子说”站不住脚,但是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科学家位发现生命中有一种元素——钼,但是钼在地壳中含量很低。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会不会起源于含钼较多的其他星体?同时,科学家们在宇宙尘埃表面发现的碳分子。1969年,科学家在一块降落在澳大利亚的陨石上发现了氨基酸分子。由此证明,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完全有可能来自外太空。此外,太空中弥漫着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生存能力极强的菌种,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它能在密布射线的宇宙空间中生存也毫不奇怪。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星际消失”现象,也就是说,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有科学家认为,正是由于微生物的存在,生命才得以从一种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

不过也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坚信地球最初的混沌状态已促使生命产生。美国有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他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他先把球形玻璃管抽成真空,再用130℃的高温消毒18小时,然后将甲烷、氨、氢气装入瓶中,并通入水蒸汽,使其不断循环,使它们的比例和原始大气基本相同,同时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层雷鸣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这样小小的试管好比浓缩了的原始地球。经过八天八夜的实验,奇迹出现了,米勒竟然得到了几种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和其它有机物。这个实验证明,地球上的闪电、太阳辐射及陨石下落提供的能量,可以使地球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随雨水流进大海,海水使它们象受紫外线的伤害,安全地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并最终形成生命。

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为实验科学。

尽管“孢子说”遭到质疑,但有的科学家还是认为生命起源于外太空,下列不是他们理由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在宇宙尘埃表面和陨石上发现了碳分子和氨基酸分子等有机星际分子。

B.钼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它在地球的地壳中含量很低。

C.科学家认为,太空中的这些微生物起着将生命从一个星球传播到另一个星球的作用。

D.微生物繁殖能力、生存力极强,它们与气体、尘埃共同组成星际物质,造成宇宙中“星际消光”现象。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科学家认为生命孢子由于没有水分和无法抵挡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无法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

B.宇宙的许多地方早已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并开始了由有机物向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演化。

C.米勒设计制造了一套奇特的装置来人工模拟自然,标志着用科学实验探索生命起源的开始。

D.“星际消光”是指宇宙中星际物质的光芒被弥漫在太空中的大气、尘埃等吸收和散射而变暗的现象。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米勒的实验证明,地球上最初的特定自然环境能够促使大气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宇宙中许多星际已经完成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因此,外星球完全可以产生生命体。

C.对生命的起源,尽管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说,但一直以来难有定论。

D.米勒的实验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证明了生物起源可能是一种化学进化。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在星际中形成一种云状的物质,吸收和散射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使星光变暗”可知:微生物存在于星际物质当中,但是它在宇宙“星际消光”现象中是否起作用文中并没有明确表述。(无中生有)

【小题2】A由“过了不久,另一位科学提出了疑问。因为孢子虽然能够抵御饥寒,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可知:有科学家认为孢子虽然能抵御饥寒以及在没有水分的星际环境中存活,却无法抵抗宇宙中的各种射线,所以不能到达地球。B由“在宇宙中的许多地方,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化学演化早已完成,这为由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结构的演化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可知:宇宙中的许多地方完成了由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而不是说有机物到生命大分子的演化早已完成。(偷换概念)D由“来自宇宙深处的星光在到达地球的途中,因被星际物质吸收而减弱。这种星际物质是由星际间的气体、尘埃组成的,经实验证实含有微生物”可知:“星际消光”不是“星际物质的光”。(偷换概念)C项正确,由“米勒的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创造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使生命起源的研究开始成为实验科学”可知。

【小题3】(宇宙中许多星球虽然已完成无机物到有机物的演化,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外星球会产生生命体。属无中生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此外《灵宝经》还记载某国大旱,一个女仙“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这是用啸来求雨。葛洪的《神仙传》也曾记载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众客震惊”。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魏晋以后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但其实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颧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吐属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啸于其音乐性之外,再蒙上这样薄薄一层玄学的外衣,遂使它在当时更具魅力。如《晋书??阮籍传》说他在苏门山遇见后来被称为“仙君”的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不过,啸声中确乎没有歌词,不能把吹口哨说成是无词之歌,正像不能把吹喇叭说成是无词之歌一样。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存,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这时在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啸者,则大抵为艺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他们都是正在演戏的演员: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根据文意,下列对“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啸.近似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可以用来抒情,也可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B.魏晋名士首倡“啸”,他们常常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时甚至是登高临远之际且吟且啸。

C.啸声没有歌词,但相当优美,带有旋律且具有音乐性。因其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因而不能理解为唱歌。

D.魏晋时期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或“感慨发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是随声感叹,而是有音乐性且寄托了文人的风骨和气质。

下列不属于表现“吟啸之风,广泛流行,以至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A.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B.阮籍遇见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C.《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

D.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砖画,河南焦作、山西侯马出土的金代陶俑中都有吹口哨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啸”在早期是妇女抒发胸中忧怨郁闷之气的途径,也有巫术的神秘色彩,后来进入文人圈后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

B.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泰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可以证明,“啸”在唐朝的文人中也是非常流行的。

C.孙登没有回应阮籍的“商略”,却回应了他的“啸”,可见孙登也是一个“啸”的高手,且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D.“啸”的风俗因为后世的学者文人逐渐热衷于义理功业而逐渐淡化,没有人再会“啸”,“啸”最终沦为艺人的表演技巧。长时问的隔膜,使现代人已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B(“啸”并非魏晋名士首倡,《诗经》中早已屡次提及)

【小题2】D(砖画表现的是演戏的技巧,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小题3】D(A“不啸则无法表现名士风度和气质”过于绝对;B王维李白的诗只证明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存,“非常流行”无根据;C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不出孙登“对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不懂不通甚至厌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恐龙最早出现时期

众所周知,恐龙统治了三个地质时代,共一亿六千五百万年。不过,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黄金时期”,无论多样性,智力,体型上都远远凌驾了同时期的其他生物。究竟在这个地球历史上最传奇的物种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不过相比当时的其他动物,它们占有一定的优势。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蜥蜴在三叠纪之前的几个地质时代——石炭纪(3.63亿至2.9亿年前)已经出现。在那时代出现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动物: 西洛锡安蜥。到了恐龙出现之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而且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在同一个时代,像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的蜥蜴活跃在沙漠的绿洲。在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而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一种趋势叫做恐龙,另一种趋势叫做哺乳类动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颗比6500万年前结束恐龙时代的陨石还要庞大的小行星在二叠纪末期撞击地球。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但同时也成为了恐龙出现的催化剂。在三叠纪时期,真正的恐龙要正式登场了。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他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为了生存游戏的大赢家。到了三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很快地到了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开始往体型方面进化,体型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因而出现了蜥脚类恐龙;庞大的蜥脚恐龙类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另外一个出现庞大蜥脚类恐龙的原因是气候的关系,根据地质学纪录,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另外,肉食恐龙也变得更庞大,更有攻击、威胁性;例如在北美洲的异特龙。另外,非常特别的恐龙,例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踏上鸟类进化的道路。在气侯和生存条件的影响下,侏罗纪末期成为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

下列关于恐龙崛起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叠纪时,比较干旱,沙漠十分常见,最早的恐龙基龙和异齿帆背龙就活跃在沙漠的绿洲。

B.在二叠纪晚期,由于生物的演化而出现了恐龙。

C.蜥蜴在石炭纪已经出现,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但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

D.二叠纪末期,小行星撞击地球使真正的恐龙正式登场。

根据文中所给信息,对“三叠纪和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

B.三叠纪末期,诸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空骨龙出现了,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恐龙。

C.气候的温暖潮湿和庞大动物的攻击、威胁,使侏罗纪末期成为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

D.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为了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逐步进化为蜥脚类恐龙,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

下列对庞大蜥脚类恐龙出现原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

B.特别的恐龙,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向鸟类进化。

C.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

D.为了帮助食草恐龙摆脱变得更庞大,更有威胁性的肉食恐龙的攻击。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结合原文中的句子即可)

【小题2】D(A不能解释“三叠纪和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B项原文中说“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C项躲避“庞大动物的攻击、威胁”的是食草恐龙。)

【小题3】C(只是陈述事实,不属于“庞大蜥脚类恐龙出现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每小题3分)

时 光 之 旅

①瓦蒂姆·车诺布罗夫是一位热衷于时间倒流现象研究的科学家,从1987年起,他和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利用地磁泵来制作时间机器。2001年8月,他们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一个偏僻的森林里对一个“新型的时间机器”进行了试验。这个机器即使只用汽车的电瓶作动力,能量很低,但它改变时间的幅度仍达到了3%,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减缓时间可以高达每分钟1.5秒。时间的改变是由对称的晶体振荡器来记录的。最初,研究人员花5分钟、10分钟、20分钟来操作这台机器,最长的一次时间延缓持续了半小时。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觉得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可以同时感受到不同时间的“这边”和“那边”的生活,仿佛空间完全打开了。

②而在有关宇宙探索和研究方面一直与俄罗斯暗中较劲、不遑相让的美国,一直在开展着一项据称“可能改变和重新谱写人类历史进程”的时间研究项目。

③2002美国物理学家马利特教授及其助手们已着手研制一种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机器”。它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其设计方案是建造一个激光环,沿激光环旋转的光束将穿越光子晶体。光子晶体会扭曲光线,并给光线减速。这样光束就可以令激光环里的时空扭曲成螺旋形。比如说,这就像我们用勺子搅动锅里的汤一样,汤会出现漩涡。在这个漩涡里,时空扭曲的混合体会出现不同的层次。此时,将一个中子放入其中,如果这个中子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变化,那么就意味着扭曲了的时空对其产生了作用。这个中子就名副其实地完成了“时光之旅”。

④马利特教授相信如果这一试验获得成功,预计人类进行时光旅行的问题将在10年内解决。但他同时指出,“时间机器”并不能回到时间流无限的过去,它只能作有限的含有时间圈环历史中的旅行。也就是说,它只能遨游“时间机器”已然存在的那个时代。比方说我们今天造出了“时间机器”,那么100年以后的人们就可以探访今天的世界。对于造出第一台“时间机器”的人来说,他只能回到这台机器开始运作的那一刻,这是他探寻过去的极限距离。就像乘地铁一样,你只能到达已经铺好铁轨的地方。

下列各项关于“新型的时间机器”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一种利用地磁泵制作的能产生时间倒流现象的时间机器。

B.这种时间机器只需要汽车的电瓶作动力,对能量的要求很低。

C.通过对称的晶体振荡器,可以记录这种时间机器改变时间的幅度。

D.借助这一机器,可以打开空间,感受到不同时间的“这边”和“那边”的生活。

下列对文章第三段中画线名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机器:与俄罗斯的“新型时间机器”一样,都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

B.光子晶体:是时间机器中的重要一环。它能扭曲光线,并使光线减速。

C.混合体:呈现为螺旋形。因时空扭曲,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D.时光之旅:中子在扭曲了的时空中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了变化。

下列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时间研究项目如能够获得成功,人类将可以进行时光旅行,甚至能与爱因斯坦对话。

B.我们若能在今天造出“时间机器”,那么人们在100年以后就可以探访我们之前100年的世界。

C.“时间机器”开始运作的那一刻决定了“时光之旅”的最初时间,也就是“铁轨”开始的地方,

D.“地铁”的比喻旨在说明“时间机器”并不能回到时间流无限的过去。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倒流现象可以使研究人员进入另一世界,感受到已过去的“那边”的生活。

B.中子因为漩涡而发生了轨迹的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子的时光之旅开始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成为可能。

C.美国物流学家马利特教授的设计方案中包含下面几种要素:激光环、光束、光子晶体和中子。

D.俄罗斯与美国科学家对时间倒流现象的研究重新谱写了人类历史进程,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走上了新的旅程。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D


解析:

【小题1】“只需”说法不当。动力大,能量高,效果更明显。

【小题2】俄罗斯的“新型的时间机器”的理论基础原文并未提及。

【小题3】 A项“与爱因斯坦对话”没依据;B项不能“探访我们之前100年的世界。”,只能回到今天;C项第二个“开始”应为“终了”。

【小题4】“重新谱写人类历史进程”只是一种可能。参见文章第二段可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红婴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刻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净淡远,融汇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目前,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我国已经有501项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经过了公示,正静待国务院批准和公布。暂行办法规定,申报和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年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亦为每两年举行一次,且每次一个国家只能独立申报一项。我国第一次搞国家级名录即有501项得以公示,这个数字着实使人吃了一惊。我们应该认真思忖,每一项个体遗产的文化价值究竟有多丰厚,是否经得起论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B.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独立存在,因为它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文化综合体。

C.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强调那些更具价值的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

D.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的古琴艺术,其内容就是我们熟知的知音文化。

下面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正确的一项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言之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的文化传统。

B.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的一种文化遗产,具体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产品之类,比如牛郎织女的传说。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

A.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B.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与当地的经济利益挂钩,那么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能搀杂进一些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

C.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比如西北某地流行的目的在于驱邪而让新娘跳火盆的婚俗。

D.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变化而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原文中说是“最显著的”)    

【小题2】B(从古琴艺术这个例子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相关的工具、实物,而A所说“文化传统”是无形的。C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工具、实物,也可能是物质文化遗产。D不是定义。)

【小题3】C(带有迷信色彩的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