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也是一门涵盖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多元文化的学问。

丝路学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1868年,德国科学家__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发现,在古代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今后世赞叹的遗迹和文物。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平心而论,丝绸之路是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由于频繁的使节往来、商品交换、zōng jiāo 传播和文化交流形成必不可少的交通要道,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东方曾经有过的这种文明,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中国人种西来”“仰韶彩陶文化西来”等学说接踵而来,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这样的研究,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丝路学研究的高潮第一次是中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的。1927年经过南京政府核准,在北京由中国和瑞典双方合作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综合考察。第一次实现了在中国政府监管下对丝绸之路沿线埋藏的珍贵文物进行发掘、搜集并善加保管。第二个高潮在1959—1975年问,由新疆博物馆和吐鲁番文管所牵头,对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古墓群鎏行系统的发掘。在这段时间里,卷帙浩繁的敦煌学已从丝路学的分支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1983年8月成立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其中最后的50年,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奋进,终于扭转了“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的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窘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这种关系才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所在,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文明传播的重大命题。

(选自《光明日报》2009.12.30,有删节。)

下列对“丝路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路学是一门20世纪才问世的新学问,它来自丝绸之路这一文化概念的提出,但前50年的研究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

B.丝路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C.丝路学研究有两次高潮。第一次在1927年,实现了对丝路文物的发掘、搜集和保管; 第二次在1959一1975年间,实现了敦煌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D.成立于1983年8月的敦煌吐鲁番学会,标志着自提出丝绸之路到丝路学研究已经走 过了一百年,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德国科学家__霍芬发现了丝绸之路,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自此丝绸之路方为世人熟知。

B.丝绸之路是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横贯亚洲大陆,使节往来、商品交换、zōng jiāo 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它沿途留下了许多令后世赞叹的遗迹和珍贵的文物。

C.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经过中国学术界的努力,那种令中国人陷于丧失民族自尊的“丝绸之路在中国,丝路学中心在西方”窘境得以扭转。

D.丝绸之路是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但它的价值不在于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即经济交 流,重要的是它使得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得以实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丝路学是一门问世时间不长的新兴学问,它涵盖了文化、历史、zōng jiāo 、民族、考古等人文科学以及地理、气象、生物等自然科学,综合研究多元文化。

B.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一些学说接踵而来,似乎要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以维护“欧洲中心论”。

C.探究中国文明如何起源的问题,最终确定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早就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这是建立在大规模田野考古和对文物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D.丝路学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是在中国学术界取得自主权的同时才开始的,今后丝路学研究还要走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样才不致再陷于窘境。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维持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与选段中的粘菌和鲱鱼在生活中着重体现的行为特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互相接触,互相依存 B.互相联系,互相聚集

C.紧密挨挤,融合一体 D.同步活动,动作协调

下列各项中对第一段划线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划线句是对选文第一段首句中“多个单独的动物”的对应解说;

B.“维持着清一色的保守党”这句话体现出科普文形象的语言风格;

C.划线句是对“粘菌……做着这样的事”中“这样”的完整诠释;

D.“保守”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粘菌的细胞起初彼此疏远,互不接触。

下列各种对选文材料理解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因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作者于是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B.从列举的事例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C.选文以粘菌、鲱鱼以及飞鸟为例,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D.引用齐曼的话,是为了说明人类应该要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顾此失彼。从第一段可知,“粘菌”有合并融为一体的生物特性,但第二段并未表明“鲱鱼”也有这种特性。其余各项均可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尤其要注意第二段结句中 “同样”的比照作用。

【小题2】以偏概全。“粘菌……做着这样的事”中的“这样”应代指“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而划线句只解说了其中的“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的解说则在“然后”领出的内容。本项错在“完整”。

【小题3】曲解文意。第三段在指出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后,用“然而”一转,以“电路”为喻,说明“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而并非“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蝉的卵

法布尔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蚋却很镇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蚋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连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__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1)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2)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本文尾段说:“四年__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小题】

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__苦工。    评分说明: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得满分。    (或: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注:答对一点得1分,二点得2分,三点得4分。   

【小题】

(1)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1分)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1分)     (2)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__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2分)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2分)  

【小题】

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举例(略)。    评分说明:答出要点,1分;举例分析准确、合理,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学生如有其它理解且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

【小题】

【小题】

【小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zōng jiāo 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zōng jiāo 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儒家的“出世”和道家的“入世”互相补充协调。

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C.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E.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 )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

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小题1】AE

【小题2】B

【小题3】(1) 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

统辖, 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在现实生活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3)孔子思想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独立人格理想。

(4)儒(先秦孔学)道互补, 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小题4】(1) 世界观上,儒家的入世、

乐观进取和道家的出世、消极退避表面上是对立的,(1分)但实际上刚好互相补充协调,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1分)

(2) 审美兴趣上,儒家以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1分)道家则以其对美和艺术是独立的认识,从内容到形式,冲击、解脱和否定了这种框架和束缚。(1分)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出对高雅艺术的关心,政府拨出专款予以扶植,企业慷慨解囊给予支持。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高雅艺术正在恢复蓬勃的生机 B:对于高雅艺术的界定尚不明确 C:高雅艺术需要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帮助 D:高雅艺术的发展还有赖于自身的改革和完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体系博大思虑精纯的哲学名家不少,但是文笔清畅引人入胜的却不多见。对于一般读者,康德这样的哲学大师永远像一座墙峭堑深的名城,望之十分壮观,可惜警卫严密,不得其门而入。这样的大师,也许体系太大,也许思路太玄,也许只顾言之有物,不暇言之动听,总之好处难以句摘。所以翻开任何谚语名言的词典,康德被人引述的次数远比培根、尼采、罗素、桑耶纳一类哲人为少。叔本华正属于这澄明透彻易于句摘的一类。他虽然不以文采斐然取胜,但是他的思路清晰,文字干净,语气坚定,读来令人眼明气畅,对哲人寂寞而孤高的情操无限神往。夜读叔本华,一杯苦茶,独斟千古,忍不住要转译几段出来,和读者共赏。我用的是企鹅版英文的《叔本华小品警语录》:

②“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恒星三类。第一类的时效只在转瞬之间。你仰视而惊呼:‘看哪!’-他们却一闪而逝。第二类是行星,耐久得多。他们离我们较近,所以亮度往往胜过恒星,无知的人以为那就是恒星了。但是他们不久也必然消逝;何况他们的光辉不过借自他人,而所生的影响只及于同路的行人(也就是同辈)。只有第三类不变,他们坚守着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对所有的时代保持相同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视差,不随我们观点的改变而变形。他们属于全宇宙,不像别人那样只属于一个系统(也就是国家)。正因为恒星太高了,所以他们的光辉要好多年后才照到世人的眼里。”

③叔本华用天文来喻人文,生动而有趣。除了说恒星没有视差之外,他的天文大致不错。叔本华的天文倒令我联想到徐霞客的地理。徐霞客在游太华山日记里写道:“未入关,百里外即见太华屹出云表;及入关,反为冈陇所蔽。”太华山就像一个伟人,要在够远的地方才见其巨大。世人习于贵古贱今,总觉得自己的时代没有伟人。凡??高离我们够远,我们才把他看清,可是当日阿罗的市民只看见一个疯子。

④“风格正如心灵的面貌,比肉体的面貌更难作假。摹仿他人的风格,等于戴上一副假面具;不管那面具有多美,它那死气沉沉的样子很快就会显得索然无味,使人受不了,反而欢迎奇丑无比的真人面貌。学他人的风格,就像是在扮鬼脸。”

⑤作家的风格各如其面,宁真而丑,毋假而妍。这比喻也很传神,可是也会被平庸或懒惰的作家用来解嘲。这类作家无力建立或改变自己的风格,只好绷着一张没有表情或者表情不变的面孔,看到别的作家表情生动而多变,反而说那是在扮鬼脸。颇有一些作家喜欢标榜“朴素”。其实朴素应该是“藏巧”,不是“藏拙”,应该是“藏富”,不是“炫穷”。拼命说自己朴素的人,其实是在炫耀美德,已经不太朴素了。

对于②③段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叔本华的天文”指的是叔本华关于恒星的比喻,恒星的影响属于所有时代,属于所有

国家,属于全宇宙。 ’

B.“徐霞客的地理,,指的是徐霞客关于太华山的叙述,太华山在关外看才可见其巨大,在关内看则不然。

C.“徐霞客的地理”同“叔本华的天文”一样,表达的都是他们对伟人的看法:必须拉开

一段距离才能“见其巨大”。

D.凡.高是伟大的画家,可是当日市民把他当疯子,这正说明伟人像恒星、像太华山一样,

在够远的地方才见其巨大”。

对文中“其实朴素应该是‘藏巧’,不是‘藏拙’,应该是‘藏富’,不是‘炫穷’”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朴素的后面应包含技巧,而不应该掩饰拙劣;应包蕴无限的丰富,而不应该夸耀苍白。

B.朴素能将拙劣、苍白掩藏起来,而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是需要深而不露的技巧的。

C.无限丰富的技巧,能够将拙劣、苍白掩藏起来,从而使文章显示出朴实无华的风格。

D.朴素是将技巧掩藏起来,不是掩藏拙朴的,应该包藏起无限的丰富,不是炫耀苍白。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

A.优秀的哲学家应以独到深刻思想征服人,还应以清畅优美的语言使自己的哲学易于为人欣赏。

B.作者介绍哲学大师康德的作用是用康德从反面陪衬叔本华,说明后者的哲学成就高于前者。

C.叔本华的两段文字,说明文笔优劣对哲学家至关重要,哲学家不能漠视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

D.康德哲学虽体系博大思虑精纯,但因其文笔晦涩难懂而使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难入其门。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不能确定徐霞客的话原意是不是对伟人的看法,主观臆断。

【小题2】A.注意结合语境,判定这句话的内容。

【小题3】B。并不是说明后者的哲学成就高于前者,文章并不是比较两者的高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一世纪最令人觉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形态的改变,将是“文学”与“电动玩具”(“互动媒体”),以及“脑波阅读”科技的结合。

“互动媒体”与文学结合之后,使作品的开放性获得空前的延展。也就是说,作品情节不再只是单线的发展,而会变成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另外,“模拟现实”的技术也将使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产生新的形态:读者将不再只是在“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脑波阅读”的科技则会使作家对“有意识”以外的领域产生高度兴趣。作家除了用“有意识”写作之外,还会从梦、记忆等“有意识”以外的意识活动中汲取灵感。科技若发展到能把这些精神状态(脑波)直接显像的时候,作品中“有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将会展现出一种目前无法想象的奇诡风格。而作家对“自动写作”的借重,也是可以预期的。

二十一世纪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将可以使人足不出户而不虞匮乏,而“模拟现实”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将使人更加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的疏离。另一方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则会强制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使人与他人的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泯灭。于是,在疏离与丧失自我的双重压力之下,人类既会产生对外接触的强烈渴望,也会不时想要逃离人群。因此,文学作品开放性的另一个意义将是,读者不但可以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还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从未谋面的读者们能相约同时“进入”作品,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而产生恍如真实的来往。于是,文学作品遂同时既是“接触”的媒介,也是“逃遁”的管道。

高科技中介之下的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将使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疏远。因此,对自然的乡愁在文学作品中会再度成为重要的母题。其结果是,与神秘主义有关的文学与文化活动也会加速发展,并且与科幻文类形成某种辩证关系。

下列有关“互动媒体”和“脑波阅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动媒体”和文学结合后,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将改变,作品不再以固定形态存在。

B.“互动媒体”与文学结合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将改变,读者将直接处在文学作品的世界中。

C.“脑波阅读”可以把梦、记忆等“潜意识”直接显像出来,作家借助这种科技,可以进行“自动写作”。

D.“脑波阅读”使“自动写作”成为可能,从而使作品在“有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织中,展现出一种奇诡的风格。

下列对二十一世纪文学形态改变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情节不再具有确定性,它可以随读者的不同而不同。

B.作家创作方式发生变化,既进行“有意识”写作,又进行“自动写作”。

C.读者欣赏作品的方式将由“读”或“看”变成在生活中与其他人一起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满足与别人交往的愿望。

D.依恋自然、赞美自然将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疏远而又一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母题。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是因为高科技使人与人的关系疏离。

B.人与他人的界线走向泯灭,这使得人类对外接触的渴望更加强烈。

C.“文学”与“互动媒体”,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结合后,读者就能参与作品的创作。

D.二十一世纪文学将以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科幻文学风格为主。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B(文中第二节的原话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处”上带引号,说明并非真的就在作品的世界之中,而是产生恍如真实的感觉)

【小题2】C(“在生活中与其他人一起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理解错,“在生活中”改成“‘进入’作品”)

【小题3】C(A因果倒置:“模拟现实”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将使人更加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的疏离。B前后不具备因果关系,“在疏离与丧失自我的双重压力之下,人类会产生对外接触的强烈渴望”;D对自然的乡愁在文学作品中会再度成为重要的母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伤的艺术

             李国文

我一直以为,摄影,是一门制造伤感的艺术。

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忆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尽管只是一瞬间的事,可立刻就成为已经消逝的过去,成为永远也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人,不可能第二次重涉第一次渡过的河。所以,越是发黄褪色的照片,也就越多伤感意味。

银子,在怡红院里,是麝月用小戤子称量着,作货币用的。

纹银是什么样子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得知。只有看戏或者听说书,才有什么几百两纹银的说法。或者前一阵子街头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向过路人兜售银制的首饰。或者在商店里,有那种豪华的镀银器里,诸如餐盘呀,咖啡具呀,这种贵金属,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

其实不然。若千年前,我读到一条信息,某新闻单位从废弃的显影液里,

提取了不少白银。从那才知道作为贵金属的银子,其用途,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正是西方人发现了溴化银的这种作用,我们才从慈禧太后开始,直到每个人,可以把好看的,难看的,或自以为好看,其实令人恶心的种种形象,永远留在相纸上。

无论照片冲洗出来后,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就把你和那一刻的时光定格了。于是,那张纸上,永远是昨天的你,前天的你。这一刹那,也许你是快活的,但时间相隔得越久,这快活也就越来越少,因为你会变老的。

我发现,其实也不是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老;而且越老的人,越不想老。所以,看是昨天,前天,几年前,几十年前的旧照片,便有不是滋味的感觉。这种感觉,用30年代的语言来说,那就叫作“生的回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伤感”和“感伤”了。

有时候觉得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假如真有那么一位林黛玉小姐的话,姑且这样认为,有一位好心的摄影师,在大观园的沁芳桥畔,留下了她那患有二期肺结核的病容,我想那一定是相当缺德的事。因为这张照片,一下子扯碎了读者心目中那位美女的形象。

读者愿意想象她是弱不禁风的,但不愿意想象她肺有空洞。

所以,鲁迅先生不能想象“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也正如后来我们不能想象电视剧里见到小家碧玉式的,毫无文化气质的林黛玉一样。文学的想象,一旦落在了实处,肯定是一种可怕的幻灭。

但是,更多的时候,有照片又比没有照片好。因为这种视觉艺术,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所以,慈禧太后的玉照,袁世凯的戎装相,副统帅的读书留影,甚至一幅访庐山仙人洞的风景,时过境迁,便给人一种《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的感想了。

摄影作品的价值,一是真实,一是时间。

照片,永远是沉默的见证人。

它不说话,但它会告诉你一切。

高超的摄影师,能够在那静止中,照出了人的内心,照出真的感情,照出无需用语言来诠释的意蕴,照出说不出但可以感觉出的氛围、情调、境界,以及近乎禅宗的悟性。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既然完整了,也就无须解释,让看的人自个儿体会去算了。

所以,我不太喜欢展览中,每幅展品下面的文字标题。让站在你的作品前面的观众,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好了,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干嘛一定要用一个文字标题,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或者引导他向某一方面去理解你的作品呢?如果一个观众,智商低到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的话,那他应该去买连环画看,看摄影展览,显然是走错门了。

如果必须借助于标题文字,那说明这位摄影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镜头。

无言胜于有言,静止的照片,要比活动的照片,如电影、电视,更具有说服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接近于真实。一旦有了语言,你就免不了会听到许多空话、假话、大话、套话。这种语言的迷雾,最能掩盖人和事的内在的联系和最本质的东西,令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而有了连贯起来的画面,构成动作,那和人的内心,距离就更远了。因为,人在摄影机或摄影机前,会有一种不自然的尴尬,而一旦不尴尬了,又会有情不自禁的表演欲望。所以,你就别指望在电影、电视里,得到绝对的真实。

虽然,我们在照片中,也能看到矫揉做作,搔首弄姿。装腔作势,顾影自怜等等情景,但它至少没有喋喋不休的演说,没有手舞足蹈的表演。每一个摄影艺术家,无不以追求真实自然为己任,一张哪怕不经意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有在将来视为宝贵的历史真实。每年,所评选出来的最佳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照片,哪一幅不是惊心动魄的真实在征服我们呢?

我想,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吧?

下列表达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摄影是视觉艺术,又是感伤的艺术。

B.摄影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

C.电影、电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真实的。

D.摄影作品有时需要有文字标题加以说明。

E.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这句话旨在说明: 

A.摄影是一门制造感伤的艺术。

B.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是一瞬间的事。

C.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立刻就成为永远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D.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取景器里的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小题1】DE

【小题2】D


解析:

【小题1】D、E(D、作者表达的意思恰恰与D项相反;E项目少了“有时候”。)

【小题2】D(这一丝感情未必是感伤的,所以A项错;B项文不对题;C项同B。)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则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高。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神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咱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在卡纳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他们就会用棍子去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游戏成为幼小动物和成年动物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在冬季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到了夏季,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不必为猎食整天奔波。吃饱喝足,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冬季捕食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们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设说,哪一种更有道理?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令人捉摸不透。因而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动物游戏之迷》下面列举的动物行为不能对应证明“动物游戏之谜”的假说的一项是

A.“演习说”:黑猩猩掌中汲水。

B.“自娱说”:北极渡鸦在雪坡上飞上滑下。

C.“学习说”:猩猩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

D.“锻炼说”:北极熊过着流浪生活。

对“动物游戏之迷”的破解总结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游戏行为是有目的的,是为了锻炼,谋求生存。

B.动物游戏之迷已经有了专家的观点,并且很多都应经是证据充分、论断圆满的结论。

C.游戏是动物能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巧妙结合。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

D.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有待深入研究。

对本文的思维结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先提出命题,然后阐述各种假说,再结论的总分总式思维结构。

B.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动物游戏的四个“假说”,采用了并列式思维结构。

C.本文从四个方面诸层次深入分析动物游戏的目的,为层进式思维结构。

D.本文先结论,在举例论证,由理论阐释,也有实例支持,行文思维严密。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D(北极熊流浪是冬季生活很艰难,而非为了“锻炼”)

【小题2】D(A动物游戏无目的;B目前尚无证据充分、论断圆满的结论;C“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不当)

【小题3】A(B 四个“假说”为并列,不能说明全文;C四个“假说”非层进,也不能说明全文;D这是文章局部的论证方法,不能说明全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位于内华达州里诺市的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一种前景看好的纳米充电电池,它只需6分钟就能充电,每次充电后的使用时间能达到目前充电电池的10倍,提供的电流强度最大能达到现在的3倍。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能量密度最大的电池,虽然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但它释放能量的速度不够快,不适合支持需要瞬间强电流的设备(例如照相机闪光灯、电动工具等)。这种情况或许很快会有改观。阿尔泰技术公司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阳极比表面积极大,这就使得电子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而可以在需要时迅速放电并提供强电流。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阿尔泰公司已取得了专利的新技术则是用钛酸锂纳米晶体做阳极,通过化学技术使其比表面积达到每克约100平方米,而现有碳阳极的比表面积仅为每克3平方米。出于商业考虑该公司对其技术守口如瓶,但从专利证书中可以看出,比表面积增大是通过在制造钛酸锂晶体时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实现的。这种新型电池所能提供的大电流意味着手机将能增添目前因耗电大而无法拥有的功能。例如,摄像手机或许能有足够的电力带动闪光灯了。

阿尔泰公司说,这种电池的优势将不止于此。碳阳极的光滑表面容易因电池使用和充电时温度的反复变化而受损,其使用寿命在400个充电周期左右。而钛酸锂阳极更为凹凸不平的表面将使电池充电次数最高达到2万次,使用寿命更长也将有利于环境。

迄今为止电动工具仍需使用镍镉或镍氢电池来满足其对强电流的需求。阿尔泰公司希望授权主要的电池生产商使用其技术,让新型电池在两年内面市。该公司最终的希望是生产出广泛应用于从电话到混合动力车等产品的电池。

下列对纳米充电电池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向碳阳极移动以便

在需要时迅速放 电的电池。

B.纳米充电电池是驱使氧化钴锂阴极上的锂离子通过一系列蒸发工序向钛酸锂

纳米晶体阳极移动以便在需要时迅速放电的电池。

C.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精细控制一系列蒸发工序以增大钛酸锂晶体比表面积从

而提高供电强度的电池。

D.纳米充电电池是通过增大碳阳极比表面积使电子可以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从

而在需要时提供强电流的电池。

下列不属于已研制出的纳米充电电池的优势的一项是( )

A.它比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短,充电后的使用时间长,提供的电流强度大。

B.它比镍氢、镍镉等其他种类的电池价廉物美,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C.它释放的能量非常迅速,因为它的阳极比表面积大,能使电子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

D.它的使用寿命更长,因为其钛酸锂晶体阳极的表面凹凸不平,能增加充电次数。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锂离子电池阳极比表面积很小,使得电子不能迅速进入和离开阳极,迅速放

电受到限制。

B.让手机拥有闪光灯等耗电大的功能将随着纳米充电电池的问世而可能变成现实。

C.运用阿尔泰公司的专利新技术,通过精细控制的一系列蒸发工序,也能使目前使用碳阳极的锂离子电池增加电量。

D.钛酸锂阳极的凸凹不平的表面,能够使它对在使用和充电时因温度的反复变

化而造成的热涨冷缩有更强的适应性。

【小题1】C(A说的是普通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B“一系列蒸发工序”应用于钛酸、锂晶体的制造过程中;D“碳阳极比表面积”错)

【小题2】B(“价廉”,在文中并未体现;另外目前还不能像镍镉或镍氢电池一样使用在电动工具中。)

【小题3】C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