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1)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2)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3)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4)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5)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是“有毛病”!

(6)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7)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zōng jiāo “修行”只属自愿)。

8)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9)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10)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11)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12)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上,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13)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选自2008年11月17日“浙江在线”,有删改)

第(6)段中“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我们的人心太长时间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是( )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于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zōng jiāo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最高要求应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最低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航天服,又称宇航服,是航天员进入太空必须穿的服装,一般由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等组成。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个人救生设备。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分别有软式、硬式和软硬混合式结构。无论是舱内航天服还是舱外航天服,都必须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才能够完成,尤其是舱外航天服造价可达土千万美元,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

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发生密闭舱失压等事故时,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航天服因具有充压和加压的重要功能,将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作用。舱内航天服通常是为每一位航天员定做的,它是在高空飞行密闭服(简称压力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由航天头盔、压力服、通风和供氧软管、可脱戴的手套、靴子及一些附件组成。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舱外航天服大约重275磅,除了具有舱内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以保持人体的热平衡,并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舱外航天服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风服、头盔、手套、靴子和背包装置等组成,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个人防护装备。它的结构特点是:采用硬质的上躯干,上面装有双臂和生命保障系统组件,头盔与上躯干为一整体,不能跟随航天员头部运动,通过气密轴承和一个自由度的关节连接来保证四肢各关节的活动性能。外套是由多层防护材料组成的真空隔热屏蔽层,具有防辐射、隔热、防火、防微陨石的功能。

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每套总重量约120公斤,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舱外航天服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气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航天服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保证航天员的工作能力;还能提供可靠工效保障及遥测通信保障等。此前中国的航天服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海鹰”号,比较笨重,舱内、舱外活动非常不便。现在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航天服技术“堪比美国”,据说美国航天服每套造价达1.6亿元人民币。

航天服能构成适于航天员生活的人体小气候,它在结构上分为六层。一、内衣舒适层:航天员在长期飞行过程中不能洗换衣服,大量的皮脂、汗液等会污染内衣,故选用质地柔软、吸湿性和透气性良好的棉针织品制做。二、保暖层:在环境温度变化范围不大的情况下,保暖层用以保持舒适的温度环境。选用保暖性好、热阻大、柔软、重量轻的材料,如合成纤维絮片、羊毛和丝绵等。三、通风服和水冷服(液冷服):在航天员体热过高的情况下,通风服和水冷服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若人体产热量超过350大卡/小时(如在舱外活动),通风服便不能满足散热要求,这时即由水冷服降温。通风服和水冷服多采用抗压、耐用、柔软的塑料管制成,如聚氯乙烯管或尼龙膜等。四、气密限制层:在真空环境中,只有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时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气密层采用气密性好的涂氯丁尼龙胶布等材料制成。限制层选用强度高、伸长率低的织物,一般用涤纶织物制成。由于加压后活动困难,各关节部位采用各种结构形式:如网状织物形式、波纹管式、桔瓣式等,配合气密轴承转动结构以改善其活动性。五、隔热层: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隔热层起过热或过冷保护作用。它用多层镀铝的聚酰亚胺薄膜或聚酯薄膜并在各层之间夹以无纺织布制成。六、外罩防护层:是航天服最外的一层,要求防火、防热辐射和防宇宙空间各种因素(微流星、宇宙线等)对人体的危害。这一层大部分用镀铝织物制成。与航天服配套的还有头盔、手套、靴子等。宇宙中的空气、温度、压力等都与地球不同,人是无法生存的。而一套航天服等于提供给航天员一个适合他生存的环境。它可以防止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在空间的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含有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如果人不穿加压气密的航天服,就会因体内外的压差悬殊而发生生命危险。它还能调节温度和保持空气压力,使航天员像生活在地球上一样。它还能提供氧气。所以,航天员在进入太空时必须穿航天服。

下列对“航天服”的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A.航天服是航天员进入太空时必须穿的服装,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救生设备,必须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完成,一般由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等组成。

B.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必须始终穿戴舱内航天服。

C.舱外航天服可以说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它具有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舱内航天服所不具备的功能,航天员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

D.航天服的结构分为六层。其中通风服和水冷服(液冷服)的主要功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散发热量和保持空气压力。

基于对“在真空环境中,只有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时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的理解,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真空环境中,人体血液中的氮气会变成气体,使体积膨胀,因此,人在真空环境中会因体内外的压差过大而导致生命危险。

B.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的压力是确保其生命安全的关键条件,所以,早先的压力服,以及后来的舱内航天服与舱外航天服等,都具备充压与加压的功能。

C.航天员出舱到太空作业时必须穿戴航天服,但当他们回到地球,因为身体外部的压力恢复而不必继续穿戴。

D.在真空环境中,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压力就能够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航天服必须具有充压和加压的功能。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航天器内已经拥有生命保障系统,所以,舱内航天服不必另外配备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

B.舱外航天服在结构上设计分为六个层次,为航天员针对不同的太空环境穿着不同层次的航天服提供了方便。

C.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不久的将来可望能够替代现有的载人航天器。

D.搭载着三名航天员的我国“神舟7号”航天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其中一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完美出舱,由此可知此次太空飞行总共要配备至少3套航天服。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个人救生设备(见第一自然段),没有证据显示它就是最重要的救生设备。B据第二自然段可知,“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的前提是“在 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问发生密闭舱失压等事故时”,因此“始终穿戴”有误。D没有证据显示“通风服和水冷服”具有“保持空气压力”的功能——见倒数第二自然段。

【小题2】原句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压力”一词有限定词“一定”;二是从关联词“只有……才……”可以看出,“保持航天员身体周围有一定压力”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将关联词改为“……就……”,有误。

【小题3】B航天服是一个整体,没有证据显示可以分层穿着。C“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没有证据显示舱外航天服可以替代现有的载人航天器,说“不久的将来可望”无根据。D据文意可知,出舱者必须配备舱内、舱外航天服各一套,由此可以推断,此次“神7”太空飞行总共要配备至少4套航天服。事实上,除一位航天员出舱外,还有一位航天     员 为帮助出舱的航天员也走出过密闭舱,因此,此次“神7”太空飞行除携带有3套舱内航天服外,另携带有2套舱外航天服,共5套;但从给定的文字判断,可以推断为“总共耍配备至少4套航天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物理学家们指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小得多。那是因为在几千亿年,也许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 结果在那遥远的未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甚至宇宙大爆炸的微妙而又最可靠的迹象——微波背景辐射也将遥不可及。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宇宙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教授说:“那些星系团还在,但是空间膨胀的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那些星系团的光线将永远无法到达我们地球。”

克劳斯指出,尽管宇宙间的速度极限是光速,但上述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因为实际上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

有关这一主题,克劳斯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谢勒合写了一篇论文,将发表在10月份出版的《相对论与引力杂志》(JournalofRelativ-ityandGravitation)上。

造成这一切的是宇宙中奇异而关键的组成部分,称为暗能量。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任何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没人能够彻底将暗能量解释清楚,但是若没有暗能量,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就无法理解了。

《宇宙的五个时期》(TheFiveAgesoftheUniverse)一书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宇宙学家弗雷德·亚当斯教授说:“我们知道暗能量是遵循物理学的规律而产生,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公元3万亿年,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这些星系足够紧密,相互之间的引力能够克服暗能量造成的膨胀力,所以它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最终成为许多“岛宇宙(islanduniverses)”中的一个,然而这些“岛宇宙”之间再也无法探知彼此的存在。

克劳斯说,在其中任何一个“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克劳斯指出,这次横跨时空的研究具有一种启示,即“今天的我们,或许也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亚当斯同意克劳斯的观点,他说:“可能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因此,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逊,这一点很重要”。

亚当斯指出,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总是认为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亚当斯说,“然而,甚至这个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以下有关第一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

B.物理学家认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大得多。

C.在不久的将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

D.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而到达我们的地球。

下面关于第二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其中一些宇宙“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

B.在遥远的将来,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

C.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一些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

D.“岛宇宙”都是一些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将很难探知彼此的存在。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当斯指出,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虚,因为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

B.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这样,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的情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C.三个部分可依次加“正在消失的宇宙”“暗能量是‘罪魁祸首’”“宇宙的不可知性”三个小标题。

D.克劳斯认为现在的我们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由此也可以看出关于宇宙的研究还仅仅是处在初级阶段。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联合国发出全球海水变酸警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的能力。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伯纳尔对此表示,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的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海水监测研究后得出的,同时也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

伯纳尔指出,从近十年科学家对海水的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确实上升了,如果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全球海水进一步变酸,在高纬度地区,海水分层的现象将更为严重,海水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进一步减少,浮游植物将有更多的日照时间,这一切都将影响海洋生物生态构成。在酸度比较高的海水中,许多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如果再加上海水温度的提高,将对珊瑚礁构成严重的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伯纳尔强调,海水变酸将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他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海水酸度的增加,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不过,海洋中二氧化碳长期的积累才会产生海水变酸的效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伯纳尔同时表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一件对人类有利的事情。但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是有限度的。此次会议的有关报告指出,海洋每年可吸收1/3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据估算,海洋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000万到2500万吨。应该说,目前海洋还处于一个缓冲区阶段,也就是说,海洋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不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海水真正变酸之前,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则的话,地球的气温会上升得很快。

伯纳尔还强调,为了准确了解海水变酸对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科学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包括什么时候海洋表层的海水将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海洋的深层海水将把表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解析出来,带入深海水流循环,从而使表层海水重新具有吸氧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帮助人们达到更好地保护海洋的目的。

下列表述,不完全属于伯纳尔指出的海水进一步变酸后“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A. 海水进一步变酸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改变海洋和地球化学构成。

B. 海水分层现象将加剧,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减少,浮游植物日照时间会更多,从而影响海洋生态构成。

C. 将影响海洋生物的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

D. 海水进一步变酸加上海水温度提高会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海水变酸的警告的原因之一。

B. 从近10年科学家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海水才会变酸。

C. 海水变酸虽然有其弊端,但对人类也有好处,它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D. 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它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与人类无关。

B. 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大,还有很大的潜力。

C. 海水可以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解析到深层海水里。

D. 人们对海水变酸这一现象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影响海洋生物的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是美国《科学》杂志的观点,不是伯纳尔的

【小题2】见第5段和第7段开头的表述。A项见“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B项,第2段说“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第3段说的是50年后会带来严重后果,而非“才会变酸”。C项偷换概念,应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对人类有利,而不是“海水变酸”

【小题3】“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这个现象,而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因此A项错误。B项的理由是“目前海洋还处于一个缓冲区阶段”,“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C项的前提见最后一段相关内容。D项的前提见文中推断的“严重后果”和最后一段相关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文明的共相

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

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

我历来认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

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

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

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

(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作者刘梦溪)

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

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

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

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

C.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

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

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

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

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

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A这只是我们的目标之一。B“令人欣喜”不当,其中也有堪忧之处,如穿袍服等。C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

【小题3】A“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推断过于绝对。B“大量”出现原文无据。C“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这个推断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相反。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被忽视的地学文化

20世纪地球科学在认知宇宙和地球重大地质事件、勘查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灾防灾、推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地球科学诞生100多年后,附加于其上的巨大文化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所谓地学文化,是人类在研究与利用地球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人地关系在文化上的反映。

地学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如黄山、九寨沟、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质旅游景观,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庐山,不但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源地,而且其浓厚的文化气息,最终使这个风景名山成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

地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主体,以包含在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事件、地学景观中的精神文化现象为内容,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它折射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与其他文化资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

地学文化资源既可以表现为有形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地学知识、地质灾害现象、地学历史记载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表现超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也可以进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难以预知的未来世界。从这一点来看,地学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很大,同一题材可以衍生出多种产品。如地震题材,既可以开发成科教片,也可以成为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的主题,还可以做成卡通动漫。

在美国,以科幻为中心的科普旅游已成为一项举足轻重的产业,其中不少是和地学文化有关的。而在我国尽管地学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进行深度开发的却很少。浅层开发和零散利用,如随意在自然风景区内建人文景观、按主观意愿改变地形地貌等做法,浪费并破坏了地学文化资源的整体性,降低了它们应有的价值。孰不知,地学文化资源开发不同于人文资源的开发,需要尊重其资源特点。在这方面,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理念可以给我们不少启示。他们努力保护公园荒野的原状,为现代都市人提供精神上的需要。而我国常常在自然景观内加入太多人为因素,使自然变得不自然,魅力大减。

文化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地学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地球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满足公众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众的地学文化素养。因此,地学文化产品应该让科学家走近公众,知道公众想要什么;让公众走近地球科学,了解地球科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与民众的需求,更是地学生存发展之本。

张中伟研究员认为,地学文化向“大地质观”“大众文化”方向进行战略延伸,是提高13亿中国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当今,随着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和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必须让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这两只翅膀同时强壮起来,地学文化才能展翅高飞,走出被遗忘的角落。

下列对“地学文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地学文化,是人类在研究与利用地球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与地球关系在文化史上的反映,是地球科学的主体部分。

B.地学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如黄山、九寨沟、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庐山等地质旅游景观,在地学上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同时也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

C.地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源,它的主要内容是包含在地学史、地学人物、地学思想、地学理论、地学事件、地学景观中的精神文化现象。

D.地学文化与其他文化资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身特点,它既反映了人类千百年来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也反映了“人”“地”和谐共处的情景。

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中“这一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学文化资源可以表现为有形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人物形象,前者如庐山山势“雄、奇、险、秀”,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源地;后者如曾登临泰山的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是泰山重要的地学文化资源。

B.地学文化资源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地学知识、地质灾害现象、地学历史记载等。

C.地学文化资源可以表现超大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也可以进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难以预知的未来世界。

D.如地震题材,既可以开发成科教片,也可以成为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的主题,还可以做成卡通动漫。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科学在认知宇宙和地球重大事件、勘察矿产、保护生态环境、减灾防灾、推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

B.我国的地学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目前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开发和零散利用上,并且常常在自然景观内加入太多的人为因素,这对地学文化资源是一种浪费。

C.文化的力量不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而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让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这两只翅膀同时强壮起来,地学文化才能展翅高飞。

D.地学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地球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起桥梁,满足公众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众的地学文化素养。张中伟研究员向“大地质观”“大众文化”延伸的观点正是最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应是“地学文化以地球科学为主体”;B,所例举的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景观都有浓厚的文化气息;D,“反映人地和谐共处的情景”在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超越文意。

【小题2】这是推论结果的举例,不是“这一点”所指代的内容。

【小题3】“不仅仅”不能理解为“不”,而应包括在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其发展、更新的情况,要比科学界显得稳定。尽管科学也是大文化中的一种,但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人类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反映,而不像文学、艺术及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稳定性,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稳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价值体系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就以艺术品来说,越是古老的艺术品,价值越高。因此,文化有天然的迟滞性、传统性。文化要克服自己的这些稳态特性,向前发展,除了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因素外,还有一股重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自然科学的冲击和影响。

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以艺术来说,它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和技术的影响。原始的岩画、舞蹈、陶制品等艺术的萌芽,都同当时的技术——火、颜料、制陶术等密切有关。艺术史的研究表明,人类最早的艺术起源,是在人类最早的两项重要技术发明——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出现以后才诞生的。

③人类历史上有过三个文化和艺术的鼎盛期,而这三个时期又同时都是科学技术的鼎盛期。第一次鼎盛期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既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也产生了天才的科学家。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提出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同时是美学的创始人。他首先提出了美学的概念,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第二次鼎盛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化的繁荣与科学的巨大成就如日月相耀,出现了像达·芬奇、丢勒等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上同是时代巨人的天才。第三次鼎盛期是现代。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同时,现代的文化艺术也达到了历史的峰峦期。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文化方式。我们在研究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因素考虑进去,必须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汇流的发展趋势中,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走势。科学与文化的高度汇合,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当我们分析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文化的背景时,应该研究该社会、该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普及程度上,来更全面地分析该社会、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准。同样,当我们制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计划、规划时,也应该考虑到文化环境的制约作用。文化发展的滞后往往是造成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⑤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延缓、制约、打击、抑制科学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科学之所以没有得到发展,成为一个漫长的黑夜,就是因为zōng jiāo 文化、神学文化扼杀了许多科学的创见,使科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同样,中国在古代曾有过灿烂的科学文明,但到了近代却落后于世界,其原因同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有关。因此,不变革这样的文化背景、提供新的文化背景,科学是不可能兴起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文化影响在不断更新。但是,科学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宏扬光大,同时也很需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现在,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们认为科学技术还应同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科技、文化协调发展了,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发展。这在当前我们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社会增强科技意识时,尤其要加以考虑。

(节选自姚诗煌《当代科学对文化的影响》)

根据文意,下列关于“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及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B.社会的需求、自身的演变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动力因素使文化具有稳定性,而自然科学的冲击和影响使文学得以发展。

C.文化发展的滞后可能造成科学技术的落后,虽然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文化观念、价值、方式。

D.变革落后的、封闭的、保守的、愚昧的文化背景,是科学兴起和发展的前提。

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化和科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的证据的一项是

A.文化有天然的迟滞性、传统性,它的发展须要科学的冲击。

B.火的利用和工具的制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萌芽提供了可能。

C.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繁荣的文化和成就巨大的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D.本世纪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历史的峰峦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基础之上。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要保持文化的稳定性,社会价值体系就可以得以维系、保存和发展。

B.毕达哥拉斯之所以能提出 “美就是和谐与比例”的概念并创立美学,是因为他提出过数学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

C.未来的社会是科学与文化的高度汇合的社会,既要宏扬光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

D.经济、社会要发展必须突出科学,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短信,网络小说、歌曲等文化形式的诞生和发展与现代通讯科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

B.南通要打造“近代第一城”的城市品牌,除了要充分利用南通的文化环境特征,还必须研究南通的科技发展状况。

C.一个地区经济落后,除了科技发展滞后,科技意识薄弱的原因外,该地区文化背景的落后、封闭、保守、愚昧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用科学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就能得到发展。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征服流感之历程

从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继而疫情在全球多国爆发。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度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并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是现代对付流行病的常见办法。比隔离更进一步的是检疫,即预防,防患于未然。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和乱抛口香糖可以处以拘禁等刑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当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时,回首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以及人类与疫病抗争的艰苦历程、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前行足迹,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人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正在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大到气候、环境、生态,小到我们的日常卫生习惯,都可能是疫病流行的诱因。

有这样一句话:“疫病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人类与疫病较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考场”上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

根据文章内容,对流感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因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产生并迅速传播,疫情波及多个国家。

B.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经常存在于人们的各种生活物品中,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C.古人用芳香疗法来防治疾病,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其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也有一定的效果。

D.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疫苗防治等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防范措施更加合理。

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以上,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目前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而对甲、乙型流感病毒没有防控的方法。

C.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是因为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不经过一个重罚严打的痛苦过程,就难以达到“不禁而止”。

D.回首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程,在我们正视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之时,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卫生习惯,减少疫病流行的诱因。

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1918年到现在的近一个世纪,流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必须重视这种“小病”,并寻求有效方法,从根源上进行防治。

B.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

C.甲型H1N1流感疫情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这表明人类已经十分重视气候、环境、生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高@考☆资&源*网

D.疫病在当代是考场,面对全球多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人类最终会彻底消灭流感病毒,在这个“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①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②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③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④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节选自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

对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和文段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运用了类比说明。

B.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运用的是举例说明

C.“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是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D.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根本没有相通之处。

下列对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

B.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C.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运用的完全相同的建筑手法。

D.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就如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写出各自的文学作品,但是这些文学作品都表达大致相同的情感,为了解决基本相同的问题。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也不是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根本没有相通之处”是错误的。

【小题2】“运用的完全相同的建筑手法”“完全相同”错。

【小题3】“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可见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世界人均淡水水量约8300立方米,但每年有2/3以洪水形式流失,其余1/3成为饮用水和灌溉用水。由于工业化和人类用水量的增加,目前世界用水量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可见未来的淡水不足足以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世界人均淡水量日趋减少 B:很多因素造成全球性水资源短缺 C:洪水和工业化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 D:淡水不足将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