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关于儒学的价值观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曾论及:“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这说明儒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重视伦理道德教化与政治的关系。政治统治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伦理教化的原则规范应力求适应政治的需
要。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冬的关注,面对来生来世却不去过问和追求。孔子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一价值观的表露。孟子提出修身立命
说,荀子发展为无神论,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都批评了dào jiāo 的神仙说和fó jiāo 的来世说以
及无生说。因此,儒学的价值观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
现,放在今生,放在当世,而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
儒学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孟子把有无伦理教化看做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他说: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学说认为伦理教化比刑罚还要有效。儒学在
伦理教化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结构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仁”产生出来的各种条目。没有“仁”,“礼”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仁”的统率下,儒学提出了忠、孝、节、义等规范,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要求,作为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准则。
儒学还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要。孔子
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强调要“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孟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儒家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只有达到个人的“诚意”、“正心”和“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个人和整体、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儒家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认为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应当通过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挥来完善人格,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节选自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
1.下对对“儒学的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班固说儒家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指出了儒家学派的作用,也说明了儒学价值观就体现在帮助君主治理社会上。
B.儒学始终对现实人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现了儒学价值观首先重视的是此生此世的“人”的问题。
C.孟子、荀子和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批评dào jiāo 的神仙说和fó jiāo 的来世说以及无生说等方面。
D.与佛道的以彼岸世界为归宿相反,儒家提倡把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放在今生今世,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
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孟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认为,人吃饱穿暖生活安逸了而不对他们实施教育,那么人就和禽兽判别不大了。
B.“忠、孝、节、义”等道德规范,“温、良、恭、俭”等对人们实行伦理教化的行为准则,它们的核心都是“仁”。
C.孟子的“舍生取义”是让人们在生死关头,为了义要勇于舍生,因为儒家把道德需要视为人的一种最迫切的需要。
D.儒家认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求仁可以得仁,即使像尧舜禹这要的古代圣人 ,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伦理教化之所以与政治关系密切,是因为政治统治要依靠伦理教化的支持,而伦理教化也要力求适应政治的需要。
B.儒家认为伦理化比刑罚还要有效,这说明儒家治理社会的主__以刑罚为主来治理社会的主张是有明显不同的。
C.儒家很重视“礼”,认为没有“礼”,“仁”就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可见“礼”就是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D.孟子之所以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是因为个体为善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人个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的和谐安定的根本保证。
1.C
2.D
3.C
1.说“他们的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等方面”不正确,一是说“儒学的价值观还表现在……等方面”不符合文意,二是批评dào jiāo 和fó jiāo 的是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不是荀子、孟子。
2.“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即使像尧舜禹……人人都能做得到”,理解不当。从原文看,孟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能动作用”“突出个人为善的主动性”并没有说“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并非难事”,且“人皆可以为尧舜”是有条件的,即“通过艰苦的长期的修养”。
3.原文:“仁”是“礼”的中心,是“礼”所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可见儒学伦理教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中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的,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进行“职业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巨大的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地球上这最后一片“净土”吗?
“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在文中的明确的含意是( )
A.指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人们运用基因设计和装配的技术,使某些物种具有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C.人类从远古到今天,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致使所有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不同。
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
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 )
A.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
B.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实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对基因的改造从几千年前就开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污染的现象早已有之。
B.随着人们对基因污染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科技手段的逐步提高,那些被污染的外来基因还是可能被清除的。
C.基因工程农业生物是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传统农业中生物的基因重组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D.“我们现在还能守住地球上这最后一片‘净土’吗?”这表明了作者对地球上自然环境正在遭受污染的担忧。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答非所问,讲的是“作品”。C答非所问,讲的是自然状态下生物自身许可的进化变异。D含义笼统,且不只“在实验室内”进行试验。
【小题1】即便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安全实验,也只能说明是在实验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与基因污染原因没有关系。
【小题1】A传统农业生物的基因未被污染。B被污染的外来基因不能被清除。 D作者担忧的是基因净土被污染。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韩翃的《秋斋》“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等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两项是( )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E.他画好竹子的枝节叶片后,再用淡墨水勾画渲染。
F.他画竹的技艺较之苏东坡、倪云林、王绂等人更为精妙。
具有“雅致、逼真”艺术特色的画家是( )
A.萧悦 B.苏轼 C.倪云林 D.金冬心
【小题1】B、E
【小题2】A
【小题1】(B项“枝间叶上,罔非积雪”,即“满身处处是雪”;“ 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即“枝干叶若隐若现”。E项见“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A项“绝不类竹”并非“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而是说开始画时不像竹子。C项“虚实结合”是无中生有。D项“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是画画的技法,并非“不好的笔”。F项本文中作者并没有评价谁的技艺高超,而是按照先后顺序,点出了名人画竹的特色。)
【小题2】(“萧悦工画竹,有雅趣”是说“雅致”,“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是说“逼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来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C.一种正在试验阶段而没有用于人体治疗的药物。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对“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B.老年痴呆病或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C(范围过宽,没有显示出纳米药物的特征来。)
【小题2】B(A.是观察现象,不是原理;C“存活时间长”没有点到关键处,关键是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发生变化,清除自由基的效率高。D.原理表述不准。)
【小题3】C(A目前的发展主要是能否应用的问题。B.“不久的将来”,不能这样确定;“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的说法也欠妥,因为已经有纳米药物。D维生素也有改变细胞老化和预防炎症的作用,只是没有纳米药物作用力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禅的时间感是一种永恒。禅最讲“悟”,“悟”最后的所得是“无我”和“空”。人在禅悟时直觉的这种“无我”和“空”的体验,从时间角度讲,就是这种瞬间永恒感。在这一瞬间,一切融为一体,过去、现在、未来无从划分,这一瞬间仅仅就是这一瞬间。然而正是这种超越了一切时间界限的瞬间,凝结成为永恒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王维的禅意诗和芭蕉的俳句①时常常体会到一种对时间的神秘感受。当我反复吟咏王维的“纷纷开且落”时,脑中总会出现一幅画面:花瓣一片一片,一片一片缓缓地开放,又一片一片,一片一片慢慢地凋落。这个瞬间好像真的让人体验到一种凝结的永恒时间,我不知道上一个瞬间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下一个瞬间要发生什么。此刻这一瞬间成为永恒。人们就是在这一瞬间永恒的直觉体验中达到了“悟”,接近了禅。与王维对应的,芭蕉的回答就是“青蛙跃入水中央,拨剌一声响”。这首俳句体现的仍然是这种瞬间永恒感。只不过铃木大拙把它叫做“没有时间的时间”。瞬间永恒也好,没有时间感也罢,说的都是同一种时间感,而这种时间感超越了感性时间,却又在感性时间之中。李泽厚在《庄玄禅宗漫述》中说:“瞬刻即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时间),否则也就无永恒。可见这一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
可见,在时间感这一方面,日本俳句很好地继承了由中国传入的禅宗的主旨,也印证了俳句的的确确吸收到的是禅宗的精髓。这一瞬间永恒的时间感不但影响了日本俳句,对日本的整体文化也有直接影响。有一位日本评论家加藤周一比较中国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shì jiā móu ní 像与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下层塑像群中的涅槃像,发现中国的涅槃像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而日本的涅槃像中过去佛、未来佛已不见踪影。由此他得出结论:“日本文化,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与过去、未来相互割裂的‘现在’上,特别是现在状况下的感觉结果与感情的反映成为主要的关心对象,‘现在’最为重要。”而中国文化对时间是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把握,在整体之中认识现在的意义。
注释:①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俳句:日本诗体之一,这种小形体诗歌的特点是它的音数、句数有明显限制,要求作者把表现的事物和情思要高度的压缩。
下列关于“瞬间永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从时间角度讲,人在禅悟时直觉的这种“无我”和“空”的体验,即“瞬间永恒”感。
B.吟咏王维的禅意诗和芭蕉的俳句,体会其中对于时间的神秘感受,有助于我们理解何为“瞬间永恒”。
C.铃木大拙之所谓“没有时间的时间”与“瞬间永恒”的概念名称不同,内涵在细微之处也有所不同。
D.某个瞬间让人体会到一种凝结的永恒时间,这一瞬间因而成为永恒。
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进行判断,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日本俳句在时间感上很好地表现了“瞬间永恒”,说明其的确吸收了禅宗的精髓。
B.文中说到“对日本的整体文化也有直接影响”,下文以涅槃像为例,说明了影响的一个方面。
C.中国文化在时间上整体把握“过去、现在、未来”,而日本文化将“现在”与“过去”、“未来”割裂开来,“现在”最为重要。
D.文章将中日涅槃像作了比较,其中暗含着这样一种批评:日本文化在对中国文化的模仿与学习中,渐渐模糊了真意,远离了本质。
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瞬间永恒感来自禅宗的悟,因此如果对禅宗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不能体会瞬间永恒感。
B.文中引用李泽厚的一段话,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王维的诗与芭蕉的俳句体现了庄玄禅宗的精义。
C.当某一瞬间凝结为永恒时,它超越一切时间界限,就不再具有原有的瞬间的特征。
D.禅宗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王维的诗歌与日本的俳句都体现出带有禅宗特色的“瞬间永恒感”,这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的一个证明。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C“内涵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没有依据。
【小题2】D、“暗含批评”这个词理解有误。
【小题3】D、(A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不能成立 B、目的阐述错误 C、依然具有原有的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智能材料
所谓智能材料,通常是指把高科技传感器、敏感元件与传统材料、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并赋予这种新材料崭新的性能,使无生命的材料似乎有了“感觉”和“知觉”。
最近,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新材料和新方法,使飞机上的关键结构部件有自己的“神经系统”、“肌肉”和“大脑”,科学家提出的方法之一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嵌入细小的光纤,由于在复合材料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光纤,这些光纤就会像“神经”那样感受机翼和机体各处受力情况,并随时把情况向“大脑”—计算机汇报。一旦某一处的受力情况发生异常,如出现细小的裂纹等,“大脑”就会发出警报,通知驾驶员注意,飞机某处可能出现某种故障。
“大脑”还会指令故障周围储藏的粘结材料自动释放出来,及时将飞机加固。这就是航空智能材料的一种。
意大利的工程技术专家目前正在研制有“感觉”功能的“智能皮肤”。这是为未来机器人设计的模拟人体皮肤的人造皮肤。这种人造皮肤由内外两层组成,不仅具有弹性,而且厚度也和人的皮肤差不多。
为了使人造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刺激的细节,工程技术人员在人造皮肤的内科层之间,夹了一层与水混合一起的导电胶状体,电流在导电胶状体中的流动可由电报测量得知。当外层皮肤受到压力时,胶状体就变形,电压就会发生变化。电压变化的信号传到机器人的电脑,机器人就知道皮肤的某处受到了压力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在两层皮肤之间还安装了若干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受到压力时就会产生电压,压力越大产生的电压就越大。这种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十分灵敏,对纸张上凸出的小斑点都能感受到。不久的将来,用智能材料和电脑组装的,外观像真人一样的机器人一定会出现。到那时机器人将会与真人真假难辨。
问题
1.下列对“智能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材料是运用仿生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一种材料。
B.智能材料是具有人类智慧的一种新材料。
C.智能材料是指把高科技传感器、敏感元件与传统材料功能材料结合在一起的使之具有“感觉”和“知觉”的新材料。
D.智能材料是经过高科技处理使之具有人的智能的一种新材料。
2.航空智能材料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发挥神经作用的?
答:
3“智能皮肤”能具有同人的皮肤相似的感觉,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答:
1.C
2.是在高性能复合材料中嵌入细小的光纤,这些“光纤”会像“神经”那样感受机翼和机体受力情况,而随时通报“大脑”—计算机。
3.原因①在皮肤的内外层之间,夹了一层与水混合的导电胶状体起到感知电流大小作用;②另外在两层皮肤之间还安装了微型压电陶瓷传感器,它具有十分灵敏的传感作用。
1. 此题考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A解说太泛;B“具有人类智慧”有些不切实际;D“高科技处理”不具体。
2.此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概括能力,从第二段概括归纳。
3.此题考查抓要点并简明概括要点的能力,从后两段筛选概括归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余大师勒石刻碑不慎留笑柄
十年砍柴
人生苦短,而许多人总希望追求功业、声名之不朽,于是,勒石刻碑、传之后世成为中国人很喜欢的一种“行为艺术”,如东汉窦宪北击匈奴,勒石记功于燕然山。在我看来,这和普通游人去某景区,手痒涂鸦“某某到此一游”没什么区别。只是窦宪勒石的碑文由大文豪班固所作,在立意、文采上高于一般人而已。
最近,荣膺“大师”称号的余秋雨,也效法前辈先贤,为钟山风景区书碑文一篇,招来网友炮轰。我认为“余大师”此番遭遇并非盛名所累——— 就是常说的被人嫉妒,而是这篇碑文写得实在太差了。“华夏大地,美景无数,却有寥寥几处,深嵌历史而风光惊人。”“所幸得逢盛世,重新打点江山。”这类文字,立意浅薄,格调不高,更兼无甚文采,作为一个在诸多公共场合弘扬传统文化、调教后辈的“文化大师”,拿出这样一份作业,被公众挑刺,算不算“春秋责备贤者”呢?
写碑文不易,在现在语境下写碑文更难,写不好就成了余氏所撰的这类文白混杂、半通不通的文字。白话文运动以前,无论写碑文还是撰对联,作者和欣赏者多处于共同的知识体系内,士人群体有着比较统一的美学标准,为文雅驯还是粗鄙,一般会取得共识。因为当时掌握权力的人,多是士大夫,懂得美丑之辨。不会像钟山景区管理部门,无非是慕余秋雨的大名而附庸风雅,无论“余大师”交给一篇什么样的文字,相关部门会毫不脸红地赞其碑文写得很美妙,这也是用权力强调自己的眼光不差。
唐代的韩愈、明代的钱谦益图丰厚润笔,一生所写的碑文甚多。韩愈乃至在世时就有“谀墓”之名。韩愈虽然为了钱,给一些富豪显宦写墓志铭,过于溢美,但其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才,哪怕是千秋万代后,也是公认的。其撰写《平淮西碑》1500字,因持论欠公允被李愬告到皇帝那儿,碑被砸,令段文昌重新撰文刻碑。但韩文公碑文实在写得太好,到了宋代又被重刻留世。
好的碑文,哪怕是隔代人读之,必定会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因此以前的许多文士、名宦对撰文刻碑,是非常谨慎的,生怕被后世讥笑。“余大师”在碑文中写道:“隐隐可见大明王气,伟人身影。”应该是指此地葬明朱元璋和孙中山。当年国民党北伐成功后,遵孙先生遗愿将其埋葬在此,尽管党内大才云集,最后讨论来讨论去,只留下一块上书“中国国民党葬__于此”的石碑。
用文言文写碑文,又似作格律诗,在当下用旧瓶来装新酒,既要保留文言格律诗的形式音韵之美,又要不拘泥于形式而有时代感,难度非常大,弄不好就会沦入山东作协副__王兆山于汶川地震后写出的 “纵作鬼,也幸福”的那种把肉麻当格调,把冷血当有情的境地。
余秋雨以文化大散文而名世,他的那些文化散文,确实影响大,但余基本上是用脱胎于早期政论文字盛年理论论述的欧化语言来表达,再点缀一些散见于古人笔记中的故事,让当时的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但若是论传统国学的功底,余先生不要说和古代乃至民国时期的文化人相比,当下大隐于网络的许多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都比他强。在孝陵、中山陵之畔,“余大师”竟敢拿出这样的文字刻石立碑,真佩服其勇气过人。不知后人读之,有何感想。我想这篇碑文为后世留下的唯一价值也许是史料价值,后人可从“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的文字中来研究今日中国社会拆迁之状况。
(选自2009-12-11华商网-华商报(西安))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
A.勒石刻碑是中国人很喜欢的一种“行为艺术”,名人石刻和普通人在景区涂鸦留字没有本质区别。
B.余大师为钟山风景区题写碑文而被网友炮轰,是因为“树大招风”,为盛名所累,而碑文质量是一个次要原因。
C.白话文运动以前的手握权力人,都懂得美丑之辨,不会像钟山景区管理部门附庸风雅,毫不脸红地称赞余秋雨碑文写得很美妙。
D.韩愈图润笔费丰厚而滥写碑文,有“谀墓”之名,但其才华横溢,他的一些有溢美欠公允之嫌的碑文依然能够留传后世,得到了后人的承认。
E.好的碑文,即使是隔代人读之,也能够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许多文士、名宦对撰文刻碑,态度非常谨慎,生怕遗笑后世。
F.余秋雨虽以大散文名世,取得了很大影响,但其国学功底欠佳,在孝陵、中山陵之畔,“余大师”竟敢拿出这样的文字刻石立碑,真可谓自不量力。
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不能作为余秋雨写钟山风景区碑文而遭炮轰原因的一项是
A.余秋雨虽以文化大散文名世,但传统国学功底差,以其惯用欧化的语言,采用碑文的文言旧瓶装时代新酒,力不从心。
B.余秋雨像韩愈、钱谦益图润笔费而撰碑文,却无韩钱旷世之才,未免为人讥笑。
C.即使有大才,也应非常谨慎,不能不自量力,随便下笔。
D.余秋雨碑文中有“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为强制拆迁歌功颂德。
【小题1】BC
【小题2】D
【小题1】B项说余大师为钟山风景区题写碑文而被网友炮轰,是因为“树大招风”,为盛名所累,而碑文质量是一个次要原因。错误,余被炮轰不是盛名所累,而是因为碑文质量差。
C“白话文运动以前的手握权力人,都懂得美丑之辨”,错误,原文是说“当时掌握权力的人,多是士大夫,懂得美丑之辨”
【小题2】余秋雨碑文中有“斥资五十亿,搬迁十三村,移民两万余,增绿七千亩”,为强制拆迁歌功颂德。“为强制拆迁歌功颂德”原文中并无此表述,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小题2】强加因果。
【小题3】B,“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属无中生有;C,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D,“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萨满教
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zōng jiāo 活动的出发点。
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互相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这些按照原来传统进行的仪式表演,使我们有机会看到粗犷火暴的原始祭祀场面。
此外,萨满教研究者搜集的丰富多彩的萨满教遗留物,组成了一条文化长廊,展现了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我国北方不同民族社会里的实实在在的zōng jiāo 信仰状况,因而具有广泛的客观性和很高的文化价值,如神偶、祭祀用品、萨满器具、萨满服装、口头传说、个别zōng jiāo 仪式等等。这些直观的对象,会帮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我国北方民族zōng jiāo 信仰和文化发展的过去和现在。
下列对“萨满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萨满教是一种巫术的实践。 B.萨满教有多神信仰的格局。
C.萨满教有自己的信仰群体。 D.萨满教承载了神圣的传统。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北方民族里,社会组织与它信仰的对象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分割的。
B.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比较普遍,因此,它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
C.现在,在一些北方民族按照原来传统举行的仪式上,我们还能看到有特色的原始祭祀场面。
D.通过萨满教的口头传说等遗留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北方民族zōng jiāo 信仰的一
些情况。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巫术实践中,萨满们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这表明宗法关系影响着萨满教的传承。
B.正因为萨满教信仰者共同认可自己所有的崇拜对象,萨满教才得以最终超越了其他zōng jiāo 信仰而流传到今天。
C.虽然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早已经消失,但血缘——地域的居住格局仍然普遍存在于北方各民族中。
D.只要我们研究一些民族中氏族长老和萨满们所主持的萨满教祭祀活动,就可以真切地预见我国北方民族zōng jiāo 信仰的未来。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偷换概念。从第1自然段中“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zōng jiāo 活动的出发点”可知,“承载了神圣传统”的是萨满教“信仰群体”的“崇拜对象”,而非“萨满教”本身。’
【小题2】信息遗漏和强加因果。注意第3自然段中“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的说法。
【小题3】无中生有。C.“能够支配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的说法主客颠倒。D.说法片面和绝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
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杨贵名介绍,与多年相比,今年这场暴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雨雪天气过程时间间隔短。他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过程,几乎是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和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他分析,从中短期大气环流演变上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冷空气很活跃,另一方面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为什么今年大雪迟迟不肯“退去”?专家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大气环流的稳定。孙军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才让雨雪天气近期不会出现明显转折。”
杨贵名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几种:一是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如蒙古国、贝加尔湖方向,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他说:“我国今年连续出现降雪过程,就是由于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路贝加尔湖以东的冷空气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一带相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容易出现大的暴雪天气。”
要是换在我国北方,这次大范围降雪无论从降雪量还是持续时间来说,都并不稀奇,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李维京建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他认为,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节选自“新华网”)
对于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长时间大规模降雪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从极地等方向过来的冷空气活
动比较频繁,易使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
B.今年副热带系统偏强,并且位置又偏西偏北,这样就易于暖湿气流北上,使从冰岛
自西向东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北部地区输送。
C.冷暖空气在我国黄淮、江淮、江南北部地带交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温气流比较活
跃,这就为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寸雪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
D.我国入冬以来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地区的暖湿气候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
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让这种雨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年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普降大雪,无论是从降水量还是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
都是比较罕见的,有的地区甚至是百年一遇。
B.在短短15天之内就有三次降雪过程,而且每次降雪都持续时间较长,降雪范围较
大,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是鲜有发生的。
C.我国这场大雪灾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拉尼娜”现象
的表现形式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
D.这种雪量大、范围广的降雪在我国北方并不少见,但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罕见的灾害,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
A.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就会
偏低,必然出现大范围降雪,发生灾害。
B.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是由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造成的,因为这类冷空气容易
带来大范围降雪过程。
C.如果能建立有效的防寒机制,做好灾害防御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
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D.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雪灾害成因越来越复杂,今后气象部门难以做好对低温、
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工作。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B(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的冷空气,而非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
【小题2】C(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只是“拉尼娜”现象有的表现形式之一)。
【小题3】C(A把原文的可能性当作必然性。B项的推论过于绝对,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不一定是由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造成的,因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有很多种。D原文只是说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