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出自于()。
老婆下月要生小孩了,我打算请假回家。听说男职工享受陪产假,是真的么?东莞这边一般有多少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2分)
A: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费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B: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至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C: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D:母亲身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母亲身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逝之后,她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B:在亵渎一切、消费一切的氛围中,精典正在被调侃、嘲讽、戏说所消解,人们心中只惨留下少得可怜的一点美好回忆。 C: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份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在雨中,尽情敞开自己的心扉,让雨淋湿是多么惬意啊!然而许多人在美丽的雨天却成了匆匆过客,忘了咂摸品味一下自然赋予的香茗。
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坍圮 亘古 熨帖 猝然 B:隽永 恪守 胡同 粗糙 C:瞥见 铿锵 慰籍 老饕 D:潺潺 摇曳 炽烈 蛰伏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桑 百舸 彷徨 激扬 B:峥嵘 惆怅 迷茫 长蒿 C:笙箫 荆棘 斑斓 凄惋 D:寥廓 淬火 恪守 隽永
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写下鲜花之后,仅剩一样挑选的余地了,刹那间,无数声音 ▲ 耳鼓,申述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想在最后一分钟,挤进我的小筐。 ⑵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 ▲ 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⑶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 ▲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A:充盈 遵守 韵律 B:充盈 恪守 韵味 C:充斥 遵守 韵律 D:充斥 恪守 韵味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吧。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选出对本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
A.母亲并不希望“我”从事写作,并在写作上取得成绩。
B.母亲并没有刻意为儿子留下教导或为儿子指出一定该走的路。
C.母亲的意志和爱就是留给儿子最好的教诲。
D.母亲默默的爱和她坚定将永远鼓舞着儿子坚强地活下去。
A
解析:
.(原文的意思是母亲希望“我”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不一定是在写作上,而非“不希望‘我’从事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①凝妆:盛妆。②悔教:悔使。
22.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3分)
23.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5分)
22.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3分)
23.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1分)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田野)的杨柳,(1分)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及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1分)因为杨柳既是代表春色的典型景物,又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1分)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往昔与丈夫欣赏春光及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