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

患者和患病动物体内所传染到的病毒,称为自然病毒或街毒,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过多次变异后成为固定毒,毒力降低,可以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不耐热,在50℃时一小时,100℃2分钟,即可灭活;对酸、碱、新洁尔灭、__等消毒药物敏感;70%酒精0.01%碘液和1%—2%的肥皂水亦能使病毒灭活。

狂犬病毒进入人体,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机会多,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延脑、大脑皮层、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__不安、惊风怕声、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喝水即引起严重痉挛,出现恐水现象,故又称恐水症,3—5日后,病人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该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狐、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兽,则是自然界中传播本病的储毒宿主和自然疫源,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病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下列对狂犬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狐、獾、狼、蝙蝠和其它野生食肉动物,是自然界中传播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B.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城镇,狂犬病则来源于与人生活在一起的被当作宠物的犬、猫。

C.在传染源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常含有大量病毒,人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抓伤或经粘膜感染均可引起狂犬病。

D.在特定条件下,比如特别封闭的环境中,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染。

下列叙述与原文符合的一项是( )

A.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先发明了狂犬疫苗,而后在1884年有了狂犬病毒的出现,人才感染 了这种病毒。

B.狂犬病毒具有两种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另一种的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能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

C.感染者发病时呈高度兴奋状态,并伴有发热、头痛、__不安、怕风怕水、肢体发麻、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喝水就停不住,越喝越渴,故又名“恐水症”。

D.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变异使狂犬病毒成为固定毒,制作成疫苗,因此不必对狂犬病有过多的防范。

B.由于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沿周围传入神经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上肢等处咬伤和创口面积大而深者发病的机会较多,因此其他的创口只要做简单的消毒处理即可。

C.野生动物长期隐匿该病毒,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所以人离野生动物越远越好,最好不要接触它们。

D.人畜直接感染狂犬病毒3—5日后,会转入麻痹、昏迷状态,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因此狂犬病是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超导磁浮列车是利用超导磁石使车体上浮,通过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取推进动力的列车。超导磁浮列车的运行除了高速之外,还具有无噪声、无振动、省能源的特点,可望成为21世纪交通工具的主力。届时从日本的东京到大阪只需运行一个小时。目前正研究开发的超导磁浮列车的时速以达到500公里为目标,更新颖的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将使用高温超导材料,列车的时速可望高达700公里。

如果把超导磁浮列车的实用化算作100的话,目前的开发研究已处于80的相对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可望实现实用化。而下一代的高温超导磁浮列车则将在2030年左右投入运行。

为使超导磁浮列车早日实用化,需要开发高温超导材料;探究在列车高速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力学特性;开发磁性屏蔽技术和列车控制系统等技术。从技术观点来看,还必须认真研究磁性对生物界的影响。

随着超导磁浮列车的问世,将会诞生全新的超导磁浮列车制造业、轨道线材业,从而给传统的金属材料业、土木建筑业、电气和电子产业赋予新的活力,也将会对旅馆饭店业、航空业、普通的高速车辆制造业构成威胁。

对“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运行高速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具有无噪声无振动的特点。

B.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具有省能源费用低的特点。

C.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使用高温超导材料。

D.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使用变换磁极方向的方法而获取推动力。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温超导磁浮列车需要开发高速列车空气力学的技术。

B.高温超导磁浮列车运行时速以500公里为目标。

C.超导磁浮列车比高温超导磁浮列车建设费用高,安全性能更高。

D.超导磁浮列车一般用于远距离交通运输的原因,是其运行高速。

对文章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超导磁浮列车实用化所必需的关键技术

B.文章概述了超导磁浮列车的技术和特点。

C.文章指出了超导磁浮列车将对其他产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D.文章使用了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文中采用类比的方法强调外界对文化的影响。D项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小题2】前后不是唯一条件的关系。由“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可知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小题3】A项文中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选项忽略前提条件,所以不能推出后面的结果,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完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物技术推动“绿色革命”

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转基因工程是这次国际农业科技部长级会议的热门话题。

东道主美国不仅是转基因良种和食品的发源地,也是当今世界上转基因良种、食品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在美国的主导下,会议对转基因良种和食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多数与会者认为,转基因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会上也有一些代表对转基因作物给人类可能带来的灾难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提出疑议。有人以转基因棉花为例提出,转基因的抗棉铃虫棉花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美国科技界权威人士反驳说,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即便这种假设的棉虫出现,我们也可以再改变棉花或作物基因,使它增加新的抗御能力。也有人提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另有专家反驳指出,转基因作物问世、发展已20年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给人类健康带来问题。美国孟山都公司副总裁罗伯特??弗雷利博士说,事实上,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应该更有利于人类健康并继续向这个方向探索和发展。他举例说,在日本由于人们常吃鱼,可以预防心脏病,因为鱼身上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那么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这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的转基因作物相继问世。美国科技界官员补充说,转基因作物由于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有利人体健康。他举例说,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另外,转基因作物还可以避免虫类给人类带来病毒。比如转基因玉米,不仅能排斥害虫,而且可以防止昆虫给植物带来的一种毒素———镰刀霉。牲畜吃了受这种毒素感染的玉米会染上致命疾病,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多数与会者认为,在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前,我们不能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它并没有强迫所有人接受。但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转基因工程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从文意看,不能体现“绿色”二字的含义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B.目前问世的转基因作物不少富含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和抗癌等作用。

C.转基因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机会,鉴于世界人口、土地和水等资源的现实和未来状况,这一技术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言而喻,发展趋势将无法阻挡。

D.在种植土豆、瓜果时,将这些作物中的成熟基因进行改变,使它们在收获后就不再继续成熟,使它的保鲜时间自然延长,可避免像现在许多商贩使用化学药剂保鲜。

对转基因作物和食物有人持反对态度,不属于他们反对理由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转基因食品不安全。

B.转基因作物可能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C.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癌症、肝病等各种难以想象的疾病,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机。

D.转基因玉米中的镰刀霉牲畜吃了会染上致命疾病,它也是人类患食道癌的罪魁祸首。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转基因植物会导致某种更加厉害、对作物危害更大的害虫出现,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灾难。

B.也有人认为转基因抗虫害棉花已经问世十多年,到目前为止地球上还没发现有新的“更厉害”的病虫出现,这说明,一些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C.在日本,有专家已找到一种和鱼身上同样存在某种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然后把这种植物的基因放到其他可食用的作物中,此作物的食品同样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病的效果。

D.在转基因技术这样一种新的技术出现之时,我们以种种坏的想象和假设来把自己束缚起来是不对的;勇于面对,正确选择,才是正确态度。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植物农药又称生物农药,是利用有毒植物中的多种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生产的农药。由于它们的杀虫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因而施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对环境无污染。 下列对“植物农药”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炼有毒植物中能有效杀虫的对环境无污染的无毒物质制造的 B:提炼有毒植物中多种杀虫有效的天然物质制造的 C:利用多种有毒物质的杀虫成分,经过提炼后制造的 D:利用有毒植物中使害虫不能产生抗药性的多种杀虫成分,经提炼制造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在宋代艺术领域内,有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古琴流派——“江西琴派”。

江西琴艺历史悠久。在江西贵溪仙水岩悬棺墓葬中,人们就发现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东晋时期,江西籍诗人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已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到了宋代,江西弹琴者众多,形成了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的江西琴派。宋代政和年间成玉涧在其《琴论》中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可见,在北宋政和以前,就已经形成的了具有不同演奏风格的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江西琴人在整理琴曲谱.创作新琴曲的过程中逐浙形成了“江西谱”。南宋时,江西谱盛极一时,与当时京师派的“阁谱”相抗衡。阁谱是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风格过于刚劲而呈现程式化的拘谨,而江西谱是与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风格偏于纤丽,所以成玉涧说“失于轻浮”。当然,说江西谱“失于轻浮”,也未免有些偏颇。京师派的阁谱刚劲风格,是因为其植根于北土苍茫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而形成的。而江西谱是将江南的明媚山水输入了古琴心魄,才造就了优美华丽的艺术风格。

据相关记载,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在南宋时成为一个盛极一时的主导潮流的流派。这一流派在南宋灭亡后也随之衰败。当然,衰败并不等于灭亡。上述三大流派中,明清两代尤以两浙派为盛。其实,两浙派在宋代是继京师派和江西派之后兴起的新的古琴流派,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是在初学江西谱的基础上改学两浙派的。他们创作了大量新的琴谱,奠定了两浙派兴起的基础。江西琴派与两浙琴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江西派以琴歌为主,琴歌与古琴演奏相互配合,因此,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两浙派以纯乐器演奏为主,认为一字当一音为俗调,特别注重古琴的独奏旋律,并借鉴了京师派与江西派的优点,又将儒家的思维方式引入古琴,使琴声承载了儒学的文心,形成了“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雅化了的两浙琴派,并逐渐代替了相对俚俗的江西琴派。这个代替,也意识着琴乐与歌乐的分离。

宋代江西能琴文人极多,如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其中,欧阳修不仅是宋代江西文人琴之名家,也是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与欧阳修的文论思想的主脉“文以载道”相应,他的琴论思想的主脉是“琴以载道”。欧阳修自小喜琴声,因为高雅的琴声是与古人进行畅达的精神交流的桥梁,能传递千古时空下圣人先哲的言和情。欧阳修称琴为“有道器”,这正是对“琴以载道”的琴乐思想的最好诠释。

然而,江西琴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群体,固然与欧阳修个人文化地位的崇高和爱琴.擅琴.论琴有关,但主要原因是他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欧阳修创作的《醉翁亭记》,很快就流传开来。当时有一位太常博士名叫沈遵,非常喜欢这篇散文,于是根据《醉翁亭记》的寓意,创作了《醉翁吟》琴曲,并弹给欧阳修听。欧阳修听了很高兴,为沈遵的《醉翁吟》填写了歌词。《醉翁吟》琴曲成为江西琴派江西谱的代表作。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下列关于“江西琴派”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江西琴派”是一个在宋代形成的琴艺流派,与京师.两浙三足鼎立,强调琴乐与唱词一字一音的配合。

B.“江西琴派”对另一古琴流派——两浙派影响很大,两浙派的主要艺人如南宋末年的徐天民等都曾学习过“江西琴派”的琴谱。

C.在三大流派中,“江西琴派”的演奏技法最为丰富,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南宋灭亡之后渐趋衰败。

D.“江西琴派”中有欧阳修.王安石等著名文人,其中欧阳修对“江西琴派”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江西琴派”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属于“江西琴派”的陶渊明就以弹无弦琴而为后人称赞。

B.江西、京师、两浙三个古琴流派的演奏风格各不相同。其中,“京师派”风格过于刚劲。

C.南宋时,“江西琴派”的“江西谱”盛极一时,能与当时宋代宫廷御用琴谱“阁谱”相抗衡。

D.“琴以载道”是欧阳修提出的琴乐思想,这一思想与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文以载道”相呼应。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在战国时期,江西境内就有人懂得琴艺,因为在江西曾出土了两件战国时期的十三弦古琴。

B.作为宋代文人琴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欧阳修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奠定了他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

C.“阁谱”风格刚劲,“江西谱”优美华丽,它们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各自所处的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

D.欧阳修创作了名享千古的散文《醉翁亭记》,这是“江西琴派”能形成一个群体的主要原因。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最为丰富”错,原文只是说“江西琴派演奏技法特别丰富”。

【小题2】“江西琴派”形成于宋代,由此可知,陶渊明不可能属于“江西琴派”。

【小题3】根据原文“奠定欧阳修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的,不仅是他的善于弹琴,更主要的是他对琴艺理论的阐述”可知,B项的推断是片面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从互联网时代到物联网时代

我们经常在翻开杂志时看到一些不明所以的广告,比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著名的“智慧的地球”,大部分人不知道这是在广告什么。IBM中国区首席代表余端志说,“智慧的地球”跟中国说的物联网“确实是非常相像的概念” 。

什么是物联网?IBM是这样解释的:把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使它们结成网络。这难道只跟国有企业有关系?其实,同样的技术,把电视、微波炉、电脑、公文包、冰箱和牛奶等联结成物联网,冰箱也能告诉你牛奶什么时候过期。

物联网的兴起很可能影响你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从事以下职业,在未来几年请小心你的饭碗:站岗员、超市售货员、停车场管理员、电影院检票员……还有很多没有列举和目前无法列举的。

介绍一下超市售货员是怎么失业的。当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进入了物联网,你拿起方便面时,超市网络能感知这些方便面的行动轨迹,当你带着方便面走出超市结账台的那扇门时,网络算出方便面的价格并和你口袋里手机上的物联网感应器取得联系,通知手机扣钱。中国移动要做的就是这样的手机钱包。“只要花钱的地方都能用,一部手机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移动运营商们的梦想。

在这个场景中,不仅售货员消失了,信用卡消失了,最让人痛快的是,“排队”消失了,因为那扇门可以直接感知到你手机上的门票。这样的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春运时的火车站里。在这个泱泱大国,因为排队现象消失而节省的时间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还会让很多日常事物消失。比如说菜单、信用卡、验钞机等。还有马路边上交通部门立的指示前方堵车的显示屏,也会变成你车里的显示屏,因为所有的车在哪跑都能在物联网上看得到。

消费者最先用上物联网的行业会出现在名酒、名烟和名牌服装上。在商场买茅台时,用手机读一下茅台的传感器便能知道真伪。同理,人民币的金属丝也可能换成物联网的感应器。伴随着假酒、假币的消失,一个装备了强大武器的防伪行业将出现。

物联网就是把物体联结成一个互联网。这需要有一个基础的工作:把物体一件一件地贴上感应器,然后把感应器联结起来。世界上有多少物体需要编号入网呢?全球人口60亿,专家估计平均每个人会有10到40件东西需要入网,电视、冰箱、微波炉、汽车、马桶等等。

这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即使到2012年也完成不了。目前联结物联网用得比较多的一项技术是RFID芯片,也就是嵌入到物体中用来跟外界交流信息的感应器。这种感应器现在的生产成本是1元多。

“一瓶醋才卖2元钱,牛奶一袋才1元钱,一瓶矿泉水才8毛钱,我可能贴这个昂贵的标签吗?” RFID芯片的成本至少要降到几分钱,才能在超市里大量铺开,而这样的成本价需要年产量达到1亿才能实现。

价格下不来,产量上不去,这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产量上不去,不是因为没有这个需求,而是这样的需求无法实施。布上物联网的超市会出现大量的下岗售货员,造成昂贵的社会成本。这也是为什么5年内都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

“如果这个推广开了,会有一批行业消失。技术不是问题,主要是利益协调的问题。消费者都用手机交费了,那银行用来干什么?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又能做什么?生产信用卡的企业还需要存在?”

是的,我们还要考虑信用卡的感受。从理论上来讲,互联网上人人都是平等的,而物联网上,冰箱跟你也是平等的。这可能是我们的未来社会蓝图,但目前可知的是,我们还需要在超市里老实而耐心地排队。

(摘自《南方周末》,有改动)

下列有关物联网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是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一部分,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形式。

B.物联网所涉及的范围比互联网更广,其对人类的生活影响也将更大。

C.物联网就是通过感应器将各物品相互联结起来,让各种物品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

D.物联网绘制的未来社会蓝图将可能是,由互联网上的人与人平等到物联网上的人与物平等。

下列关于物联网现阶段不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的基础工作感应器的贴放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产量也不能满足需求。

B.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技术还没有成熟,相关产业技术标准尚无法统一。

C.平均每人十件以上的上网物品,需要加装数以亿计的感应器,价格高,工程浩大。

D.相关产业的利益协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产生的社会成本昂贵。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联网的出现对商品流通领域、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许多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将带来新的变革。

B.物联网将让人们的居家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出行更加顺畅,排队等待时间减少,促进经济的发展。

C.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为防伪提供利器,大大提升防伪的水平。

D.物联网的推广将使一些诸如菜单、信用卡、验钞机、显示屏等日常事物消失。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是创造形象。审美形象一方面应能深刻地体现生活的本质和内蕴,另一方面必须具有通常所谓的形象性。然而徒有形象性并不能成为艺术。例如动物教科书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都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甚至还配以精确的图形,但是它们不动人,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艺术欣赏的对象。相反,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虽寥寥数笔,却神采飞扬,被人们公认为审美精品。究其原因,是由于前者只存在非艺术的认识价值,后者于对象世界的把握和反映则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我国古人多有论及。《毛诗序》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彤于言”,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刘勰赞许风雅的作者“吟咏性情”、“为情而造文”。在西欧,巴尔扎克说他的小说是“以热情为元素”,列夫·托尔斯泰更是把情感性提到文学本体的地位,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不仅表现情感也表现思想。西方现代一些美学流派,如科林伍德的自我表现说、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论,都视情感为艺术之根本。我国作家孙犁说:“在创作上,不能吝惜情感。情感付出的越多,收回来的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创造不只是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属情感评价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人是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活动的有生命、有情欲、有目的的存在物,他的业已形成的思想意识,包括需要、态度、观念、信念、习惯等等,与当下面临的事物之间发生的不只是认识一反映关系,还有价值一评价关系。所谓价值—评价关系,就是意义关系。例如,当我们说水是氢和氧的化合物时,这无疑是种认识或反映,而指出水为人的生存所必需则属于评价,属于价值意义的判断。对价值意义的切身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反应谓之情感,发生这种切身体验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情感过程。

在我们理解文学创造是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这一原则时,应该明确,它虽然与科学有别,却不是脱离认识的单纯的情感或情绪的表现,而是认识与评价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真理追求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具体说,在文学创造中,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在这里,认识是饱含着情感的认识,情感是渗透着认识的情感,两者水__融。没有情感的认识是科学的认识,徒有情感而无认识为依凭也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下列对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文学创造的特征,对对象世界的反映和把握如果能融认识与情感为一体,便

可能使客观的事物形象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许多文学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学创造的情感特征,他们大都认为情感是文学艺术创

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有的甚至把它视为艺术的根本。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是说情感是文学创造的前提条件,托尔斯

泰更是认为情感性是文学的本体。

D.文学创造不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还是审美活动,而这种审美活动又等同于情感

评价活动,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情感特征是文学创造的基本特征之一。

下列对情感和认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认识和情感是文学创造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即文学创造不仅是对社会的认识。同时还包含了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把握。

B.认识和情感是对事物的两种不同态度,认识是对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的反映,而情感则是主观的。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认识必须饱含情感,情感也需要渗透着认识,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的。

D.文学创造需要认识与情感的水__融,单纯的认识与空洞的情感,都不会使文学创造走向真正的艺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把动物教科书中对各种动物的生理、生态与习性等详尽的文字描述融人情感,就会使这些动物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

B.古今中外的文学创造实践验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情感便无文学,无真情感也不会有真文学。

C.情感是推动认识的动力,所以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饱含激情,就会获得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D.情感是一种切身的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文学创造都能切身体验,诸如,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和那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不需要作家的任何体验。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

论。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

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

径。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

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

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

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21

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

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

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

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

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

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爱”

“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zōng jiāo ,这

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

有给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

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违背了

多元化世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

续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

克服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仍然不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

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

然较多,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

制建设和政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

己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

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2010年1月7日《参考消息》)

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

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

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21世纪世界经济

发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

然的结果。

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

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

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

立发展的道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

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式”

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中

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

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作为屋身之一部分的墙不担负承重作用,窗的设置也就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我国古代的诗词很早就表达了对窗的审美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皆是写因窗得景,由此欣赏到了大自然秀丽的风光。又“绿窗春梦轻”(陈克)、“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都要凭借窗户,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入人的意识,以铸就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云:“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带来了秋风冷雨,而一腔悲绪也化作滴滴清泪,浸透窗纱……。

窗的功用被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其意义更加丰富。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曾于;孚日轩中,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因轩后有一座小山,虽不高大,但其中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却无所不备。李渔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所谓“实其四面,独虚其中”。虚,却非空,乃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便即如此。

窗除“通”以外的另一个作用是“隔”。这与其说是功能上的作用,不如说是审美上的意义。它巧妙地利用人们视线的局限,增加空问的变化,而引出朦胧的诗意。如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此一边看到彼一边,二者构成对景,本来是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了,在恍惚迷离的气氛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而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它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此外,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在墙上开一方漏窗,阳光洒下来,筛下斑驳的图案,与婆娑的竹影互为映衬,实墙的封闭感便消失于竹木风姿之外,使园景风情有加,韵味无穷。这又是化实为虚的作用了。

如同我国的古典诗词一样,我国古建筑中的窗,也是抒情的。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方能解得其中三昧。

(节选自赵丽雅《中国古建筑中的窗》)

下列对“窗的审美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而望见楼外的景致,引动了对心中所爱的怀想上。

B.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和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诗中,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得景,诗人能凭窗欣赏到大自然秀丽的风光上。

C.人们在睡觉时,无论是轻梦,还是浓睡,大自然的声音有时会融入人的意识,形成一个迷离幻妙的梦境,这是窗的审美功能在生活中的体现。

D.林黛玉的诗:“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灯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的审美功能体现在因窗外的景致引发的情感变化上。

对窗的“通”与“隔”的作用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李渔在他的浮日轩中,裁纸数幅,做画之头尾、镶边,贴在窗的四周,作“观山虚牖”,又名尺幅窗、无心画,是发挥了窗的“通”的作用。

B.园林中粉墙上的洞窗或漏窗,隔开两个空间,使人在这边看到那边,构成对景,使咫尺相望之景变得含蓄幽深,是发挥了窗的“隔”的作用。

C.窗的“通”,就是贯通,李渔作“观山虚牖”,就是为了把轩后的小山,以及其中的丹崖碧水、鸣禽响瀑、茅屋板桥,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

D.窗的“隔”,就是隔开,使隔墙相邻的景色若隐若现,愈觉深幽空灵,更引起向往之情,“隔”是利用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起到了扩展景深的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建筑中的窗之所以更多地具有审美的功能,是由中国古建筑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窗的设置较少受功能上的限制。

B.李渔的“无心画”,是“实其四面,独虚其中”,其中的“虚”是为了纳屋后之山景于其中,这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手法的利用。

C.我国古建筑中的窗,或潇洒疏朗,或玲珑秀巧,抑或透漏幽邃,这是古人审美情趣的体现,需要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去细细体味。

D.所谓的化实为虚,就是在墙上开一方“虚”的漏窗,让墙外的“实”的“几竿修竹”射进来,使墙的封闭感消失的一种做法。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牵强附会,不符合文意.这里只是说睡梦,没有体现出。窗的审美功能”来。在“绿窗春梦轻”、午窗残梦鸟相呼“这些诗句中,“窗”之所以具有审美功能,是因为人们把它作为凭借,“捕捉天籁,将自然界的种种微妙变化,融人人的意识”中。离开了“窗”这个内外相连的凭借,就与“窗的审美功能”无关了。

【小题2】“通”,理解为“贯通”不恰当,应理解为通透;说“为了把……这些景致都串联贯通起来”,也不恰当,李渔作“观山虚牖”的目的是把窗外的景致纳入到。尺幅窗、无心画”中。

【小题3】对“化实为虚”的理解不当。原文。一段粉墙,几竿修竹,这是一个幽雅的小景,但稍嫌‘实’了些”,是说粉墙和修竹的搭配上“实”了一些,如果在墙上开一方漏窗,就起到化实为虚的作用了。同时,“化实为虚”是一种审美观,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的做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