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经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但是,据近日的《大公报》和《金陵晚报》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

蔡明义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他就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农为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孙。根据典籍记载,公元前2600年左右,姜雷联合轩辕共同打败蚩尤,并且将帝位让给轩辕,使他代替炎帝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正式命名为黄帝。黄帝又委任姜雷为左相,封为六合方山侯,并以地赐姓,从此姜雷更姜姓为方姓,成为方姓始祖。后来,黄帝娶了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的方雷之女嫘祖为正妃,方雷便成为轩辕黄帝的岳父。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记者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处了解到:《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其中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列序。

(选自《北京科技报》,有删改)

1.下列各史料中关于炎、黄二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史记》中记载,黄帝和炎帝曾经打过几仗,黄帝在征服炎帝后,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

B.《国语》中有关于炎帝和黄帝的记载,其中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

C.《史记》沿用《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认为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

D.根据《史记索隐》考证,少典是诸侯国号,不是人名,更不是炎帝、黄帝父亲的名字。

2.下列关于蔡明义和李学勤观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蔡、李二人都得出了炎黄二帝不是同一时代的结论,他们的研究都能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根据。

B.蔡、李二人的研究都彻底推翻了《史记》、《国语》中有关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的记载。

C.蔡、李二人关于炎、黄二帝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炎、黄二帝间隔时间的长短不同。

D.蔡、李二人认为,炎黄二帝不生活在同一时代,有兴衰上的先后列序,表现了中华文明 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籍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炎黄二帝都和少典氏部族有渊源。

B.根据史料记载,黄帝娶方雷的女儿嫘祖为妻,而方雷是炎帝第11世孙,可见炎、黄二帝的确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C.根据李学勤的观点,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因而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是不可能的。

D.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可见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

1.C

2.A.

    3.D.


解析:

1.选项中“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是李学勤的分析,并非《史记》中的认识。

2. B项“炎黄二帝是兄弟关系”错误。《史记》记载的是敌对关系。C项“仅有的差别”不符合原文意思,还有关于少典的有关研究。D项是李的观点,不是蔡的观点。

    3. “中华文明就是从伏羲氏开始的”过于武断,材料中有“古史传说”的限定,不能当作定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撞击木星卫星欧罗巴

去年美国实施了“深度撞击”任务,向坦普尔1号彗星发射了一颗巨大的“炮弹”,获得了珍贵的数据。现在有人建议再实施一次相似的任务,撞击木星卫星欧罗巴(Europa)。

  1996至2003年美国宇航局实施伽利略任务期间所收集到的证据表明,欧罗巴的地表下面是一个水的海洋,除地球外人类所知的唯一一个水世界。这就使欧罗巴成为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首选目标,但是这里有一个相当大的困难,那就是如果想要到达其上面的海洋洋面必须钻透或消融掉覆盖在上面深达20公里或比这还要厚的冰层。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由研究人员领导的项目小组开始着手处理这一问题,他们建议将一飞行器撞入上面的冰层,然后分析喷射出的物质成分。虽然撞击力远不能使飞行器打通进入海洋的通道,但释放的能量可以使飞行器本身每克的重量激起一公吨的物质。这将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测量欧罗巴冰层化学成分最好的机会,科学家有可能从中发现生命的残余物或它的先祖分子。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卡尔??希比特说:“可以利用探针钻进里面的原始泥土,分析其中是否含有有机物。”

  研究人员说,进入欧罗巴表层以下是必要的,因为表面的冰层受木星强大磁场的辐射以及靠近它的另一颗木星卫星(Io)上面的火山不断喷发的影响,其中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路易??普罗克特说,因为表面冰层发生了变化,天体生物学无法进行任何对研究有益的工作。利用撞击飞行器还可以避免登陆车及其上面的设备因长时间在卫星表面工作而被辐射毁掉的危险。

  最近,研究人员在加州帕萨迪纳举行的美国天文协会星球科学部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一计划草案,研究人员计划在撞击器上安装一个照相机和发射器,这样在飞行器降落时可以拍到卫星表面的近景画面。

  与深度撞击任务同时进行的是发射一个独立的可以掠过木星的飞行器,对撞击激起的物质进行分光镜分析,并进入木星轨道,然后折返回撞击点上空对撞击坑进行拍照。普罗克特说:“这是处理这一棘手问题非常绝妙的一个设想。”同样的设想还可应用于探索其他的冰体,像海王星巨大的卫星海卫一(Triton)。

实施这一计划的一个障碍是经费问题。因为这是一项独立任务,预计耗资10亿美元,该小组最初提出这一设想时遭到美国宇航局的拒绝。该计划能够获得具体实施的一个可能性是将其并入美国宇航局计划中的婚神星( Juno)任务,该任务预计于2011年左右开始起程。

(2006年10月22日 新浪科技 有改动)

下面不属于霍普金斯大学项目小组研究的内容的一项是

A.钻透或消融掉欧罗巴表面的冰层。

B.飞行器撞击欧罗巴冰层时所喷出的物质。

C.在飞行器上安装一个照相机和发射器来拍摄卫星表面的近景画面。

D.用飞行器探测海王星卫星海卫一。

下面对欧罗巴实施撞击的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欧罗巴星球是人类探索外星生命的首选目标。

B.欧罗巴表面冰层太厚并且登陆车会被其辐射毁掉。

C.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深度撞击”成功奠定了基础。

D.美国宇航局计划中的婚神星任务即将开始。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霍金普斯大学项目小组发现欧罗巴地表下是一个水世界。

B.撞击欧罗巴是美国计划实施的一项“深度撞击”任务。

C.飞行器所释放的能量能激起一公吨的物质。

D.分析撞击时的喷射物成分就能知道水世界的组成。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只是一设想

【小题2】只有B才是解释“撞击方式”的原因

【小题3】A是加利略任务期间完成的C飞行器每克的重量激起一公吨的物质D应是“有可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951年2月,爱因斯坦到美国波士顿的麻州综合医院接受最新的脑电图仪(EEG)检验。研究人员测出他的脑电图(俗名“脑波”)背景值之后,就请他思考科学问题,让仪器描绘出他大脑的活动模式。爱因斯坦在心里解一元二次方程式,仪器指针就剧烈地上下震荡,研究人员正在赞叹自己竟然有幸目睹绝世天才脑子的活动情形,指针忽地平静下来。研究人员立即上前问他正在想什么,仪器居然测不到。爱因斯坦回答道,他听见了雨声,才想起雨鞋套忘在家里了。

1955年4月18日凌晨1:15,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医院撒手人寰,病理科主任哈维医师进行验尸,爱因斯坦的好友兼遗嘱执行人内森取得了爱因斯坦长子汉斯的同意,将爱因斯坦的脑子取出,留给科学界做研究。

根据哈维的记录,爱因斯坦的脑子重1230公克,低于男人的平均值。哈维简单地测量了这个脑子后,除了拍照存真,还请了一位画家为它做素描。然后,他将整个脑子切成240块,每一块的位置都有详细记录。最后,他找上宾州大学一位他信任的实验室技师,进一步处理那些脑块,并选择代表脑子各个部位的脑块,制作一组切片,固定在供显微镜观察的玻璃片上。

于是爱因斯坦的大脑分别装进了10个储存组织学切片的盒子里,以及两个大玻璃瓶中。哈维将切片分送给他认识或信任的研究人员。

直到1985年,第一篇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报告才问世,由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戴蒙教授领衔。她的团队检验了四块爱因斯坦大脑的皮质,分别代表左右前额叶上段与顶叶下段,以另外11人做对照组。

他们发现,爱因斯坦的左顶叶,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的比例小于常人。神经胶细胞是神经元的支援细胞。根据过去的研究,哺乳类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从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有些学者因而推测,神经元执行的功能越复杂,越需要神经胶细胞的支持。也就是说,在哺乳类中,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可当作反映智力的量表。

此外,从神经解剖学来说,顶叶下段皮质是听觉、视觉、触觉信息汇聚之处,我们又有神经心理学病例,显示顶叶下段受伤后,病人就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阅读、写字、计算能力都受损。作者再从爱因斯坦的夫子自道,推论他的思考模式基本上反映了顶叶下段皮质的功能,因此爱因斯坦的革命性成就,与这个组织学发现有因果关联了。

第二篇研究论文发表于1996年,作者是阿拉巴马大学柏名顿分校神经学助理教授安德森。他发现,爱因斯坦的右前额叶皮质(运动区)比对照组薄,可是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无异。换言之,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密度较高。安德森医师推论,这表示爱因斯坦大脑皮质神经元有较佳的传讯效率,因而可以解释爱因斯坦的超卓天才。

最幸运的研究者是加拿大汉米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维特森博士。虽然哈维只给了她19块爱因斯坦的大脑,可是哈维在切开大脑之前拍摄的照片与记录,也借给了她。因此她得以研究爱因斯坦大脑的整体形态。

维特森指出,爱因斯坦大脑的顶叶异常发达,在形态上也有特异之处,例如侧脑裂并不明显,特别是左半球。因此顶叶下段皮质中的神经元易于相互联系,我们的视觉——空间认知、数学思考、运动知觉,极端依赖大脑顶叶下段皮质,爱因斯坦在这些认知域中表现的超卓智力也许与他顶叶下段不寻常的形态有关。

1999年,这篇论文在知名的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维特森一夕成名,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摘自《参考消息》,略有改动)

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小,反映出智力水平低。

B.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大,反映出智力水平低。

C.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小,反映出智力水平高。

D.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比例大,反映出智力水平高。

下列不属于爱因斯坦“天才脑子”的一项是( )

A.爱因斯坦的脑子重量低于男人的平均值。高#考 ¥资@源 网

B.爱因斯坦的左顶叶,神经元与神经细胞比例小于常人。

C.爱因斯坦顶叶异常发达,其下断皮质功能正常。

D.爱因斯坦神经元密度较高,有较好的传讯功能。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哈维主任最先为爱因斯坦验尸,并为其称脑重、拍照片、请人做素描、制作切片等。

B.戴蒙教授及其团队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左顶叶,神经元与神经胶细胞的比例小于常人。

C.安德森教授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皮质中,神经元密度较高。

D.维特森教授发现,爱因斯坦在认知域中表现的超卓智力与他顶叶下段不寻常的形态有关。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A项并没有显示爱因斯坦脑子重量小而显示出超卓能力。此项为无中生有。

【小题1】原文为“也许”,表推测,非已然事实。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读书种子总是有的

沈乃文

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包涵的内容接近于今天流行的文献学。

古人强调读书,强调博学,此后才是研究问题,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常将阅读、研究等今天所谓的做学问,统称之为读书,学者则自称为读书人。版本目录学就是读书的学问。

中国历史悠久。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可能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也可能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过程中的增删改动,还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窜乱和遗失,因而形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区别各种本子及其优劣,形成了版本学;比对各种本子的内容异同,从而判断和确定原始文字,形成了校勘学;统括各种书籍和版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了目录学。三项学问都产生于汉代,按今天所知,皆发端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

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是互通的。校勘学要汇集各种本子,因而涉及版本学。版本学要辨别版本优劣,手段又离不开校勘学。统观各种著作及众多版本,揭示学术的渊源和发展,表明版本的继承和改变,则综合于目录学。

历代学者为了学术上的弃伪求真和理清脉络由来,竭力探求古书的真貌与流变,因而无不要求兼通三项学问,传统的藏书家也是如此。然而研究中国传统学问之学者,终生要查找研究各种资料,终生离不开版本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实质,是治书之学,因而也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之学。

由于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自然地出现了从读书以外的角度,专攻一个部分的旁支。清嘉庆间学者洪亮吉在其《北江诗话》卷三中曾分之为五类:即“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辨其板片,注其错讹”的校仇家,“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的收藏家,“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的赏鉴家和“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的掠贩家。这可以看作是清代中期的通行看法。进展到当代,旁支不仅旗帜林立,而且各自蔚为大国。比如,在版本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书史、书籍制度史、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等等专科。在校勘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古籍整理、文献史、编辑史等等专科。在目录学知识范围内,不仅旁出了分类学、编目学、目录学史等专科,更与思想史、学术史、艺术史等大型学科相融合。旁支声势浩大,领域不仅与版本目录学相混淆,如出版史和版本学,而且使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称为文献学或古文献学。

版本目录学在传统上以考据学为主流,与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相一致。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汹涌澎湃二百余年,至上个世纪末,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去世而逐渐落潮。而一直畅行西方的,与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近同的研究方法,以视野广阔,注重思辨,力成一家之言为特色,随着与西方交流的日益扩大,受到国际承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留学西方人士归国后发挥作用的日益广泛,已成当前主流。

当今的世界,又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特色,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传统的读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旁支喧宾夺主、考据旁落、计算机代庖,都是当前版本目录学所面临的,与此前二百年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客观地讲,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不仅有衰落之势,而且有生存发展的危机。

纵然以上种种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版本目录学的两千年历史,仍然乐观地认为,读书种子①总是有的,前贤的心血尚待总结,读书的学问也不会到此为止,版本目录学的传统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发展,也一定会发展。因此,版本目录学应该正名,应该复兴。

【注】读书种子:比喻累代读书之人,如种子相传,衍生不息。(《辞源》)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再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

过程中的增删改动,经历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窜乱和遗失,因而就形成了内容幷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B.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喧宾夺主的旁支,如:考订家、校仇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

C.今天流行的文献学是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变的称呼。

D.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但其视野不广,难以得到国际承认而日渐衰落。

E.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预示着传统的版本目录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它包涵了产生于汉代的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

B.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版本目录学也不例外。

C.当前版本目录学因面临着许多蔚成大国的旁支影响以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生态环境,已经呈现了衰落之势。

D.中国古代的学者要求必须兼通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这三项学问方可称为读书人。

 【小题1】BC

【小题2】D


解析:

【小题1】(A.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可能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也可能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过程中的增删改动,还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窜乱和遗失,因而形成内容幷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D.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汹涌澎湃二百余年,至上个世纪末,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去世而逐渐落潮。E.又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特色,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传统的读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小题2】(参照文中以下语句信息:“因此常将阅读、研究等今天所谓的做学问,统称之为读书,学者则自称为读书人。版本目录学就是读书的学问”,“然而研究中国传统学问之学者,终生要查找研究各种资料,终生离不开版本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实质,是治书之学,因而也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之学。”文中也无此定义。)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生肖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问,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中的《日书》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熟悉。

  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fó jiāo 传入时间差不多,我们从以上文献中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

  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如马、羊、牛、鸡、犬等)产生一种依赖感,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如虎、蛇等)产生一种恐惧感,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如狗的嗅觉等)产生崇敬感,从而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的兽历。

根据原文,下列材料能证明十二生肖源于中国的一项是 ( ) 

A.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日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B.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一书当中对十二生肖的记载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

C.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D.南朝·陈·沈炯创作的十二属相诗,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

关于十二生肖,符合原文说法的一项是( )

A.生肖与地支同源说、生肖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说和生肖外来说是有关十二生肖起源的三种代表观点,作者对此不敢判断是非。

B.《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关于十二生肖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C.持生肖外来说的郭沫若认为,生肖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与fó jiāo 传人中国的时间一致。

D.古人对动物产生的依赖感、恐惧感和对动物某些器官功能的崇敬感,导致他们对动物的崇拜,这是十二生肖产生的心理基础。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十二生肖起源,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民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从《诗经》、《日书》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是把生肖和吉凶祸福联系在一起的。

C.从《诗经》《日书》《论衡·物势》《南齐书·五行志》等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生肖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过程。

D.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随着人类进步,人类对自然了解不断深入,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D


解析:

【小题1】只有A项材料的时间在汉武帝通西域之前,能有力地驳倒生肖外来说的观点。

【小题1】A项作者说自己“不敢主观判断是非”是谦虚的说法,从下文来看,作者的观点很明确。B项原文有“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等限制。C项原文说的是“差不多”,不是“一致”。

【小题1】这种说法在文中并未提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加州纳米系统研究院、加州大学大卫??格芬医学院和霍华德??休斯医学院,采用分子工程技术,研制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利用这种结构,可研制出一种灵活的靶向纳米囊作为药物治疗的运输载体。

穹隆体最早是在30年前被莱奥纳德所在的实验室发现,是一种较大的桶形粒子,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质中,起着天然免疫作用。它的外壳能从中断开,每一半都能像花瓣一样打开与闭合,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特殊的转运功能。

研究小组采用X射线衍射和计算机模型,分析了穹隆体主蛋白的原子模型,MVP形成了穹隆体的类壳质“围板”。研究小组负责人之一的罗姆说,这个模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原子水平的穹隆体,具备穹隆体完整的、独一无二的结构,就像一个由木板拼成的桶,外层结构像蛋壳,能提供天衣无缝的保护。外壳由96条同样的蛋白质链构成,每条链有873个氨基酸残基,折叠成14个区域,每条链形成一个能拉长的“围板”或“桶盖”。

另一个研究负责人艾森伯格说,这种纳米结构穹隆体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纳米容器,就像是分子水平的C-5A运输机。它的“货舱”容量很大,能装下一个包含几百个蛋白质和核糖核酸体,或足以控制一个细胞的药物。

罗姆指出,他们正在努力了解这些独特结构的特定功能,控制了它们的结构,就能赋予它们新的功能。目前,研究小组正在研究改良穹隆体,使用分子基因技术,修改MVP的基因指令,就能使具有化学活性的缩氨酸附着在它们的序列上,改良MVP的同时不改变穹隆体的基本结构。这种改良的穹隆体微粒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包括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酶运输、控制释放,甚至可作为纳米电机的一部分。

从原文看,对“穹隆体结构模型”的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这个模型是美国众多科学家联合攻关,破译了细胞内粒子穹隆体的特殊结构,研制出的细胞内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

B.这个模型是研究小组采用X射线衍射和计算机模型,对穹隆体主蛋白的原子模型进行分析,并由MVP形成了穹隆体的类壳质“围板”的模型。

C.这个模型具备了穹隆体完整的、独一无二的、像蛋壳一样的结构,是一个原子水平的穹隆体。

D.外壳由96条蛋白质链构成的模型,每条链可以折叠成14个区域,有873个氨基酸残基,从而形成一个能拉长的“围板”或“桶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艾森伯格说,纳米结构穹隆体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纳米容器。它能装下一个包含几百个蛋白质和核糖核酸体,或足以控制一个细胞的药物。

B.目前,研究小组正在努力了解这些穹隆体模型的独特结构,控制了它们的结构,就能赋予它们新的功能。

C.罗姆指出,他们正在使用分子基因技术研究改良穹隆体,以使具有化学活性的缩氨酸附着在它们的序列上,从而使它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D.改良的穹隆体微粒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药物递送、生物传感器、酶运输、控制释放,甚至可作为纳米电机的一部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穹隆体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的细胞质中,最早被莱奥纳德于30年前在实验室中发现,可见人类对细胞结构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B.既然纳米结构空穹隆体一种对人类有益的纳米容器,那就意味着这种容器对人体病痛的治疗和药物的传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随着研究小组对穹隆体研究的深入和分子基因技术的应用,穹隆体的基本研究必将进一步优化。

D.细胞内穹隆体结构模型的研制给人们提供这样的信息:纳米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广泛地进入更多领域,它的实用价值也愈加明显。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A原文为“细胞内最大粒子穹隆体结构模型”;C原文为“……外层结构像蛋壳”;D原文为“外壳由96条同样的蛋白质链构成。”同时强加因果关系。)

【小题2】(“了解”的对象是“特定功能”,而不是“独特结构”。)

【小题3】(A前提错误。B结论“不可替代”原文推不出,夸大其词。C结论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谐社会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家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对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几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度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节选自《百科知识》)

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谐社会是指由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这种群体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并具有结构性。

B.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处个领域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运用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D.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特性之一——结构性呈性调发展的趋势,结构性越是优越社会就越和谐,结构性不够完善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就越多。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提出“和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 ( )

A.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是社会失调时期。

B.这几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但不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

C.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中释放出来。

D.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

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设“和谐社会”有助于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整合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

B.“和谐社会”是一个概念,和谐的社会是一种现象,拥有和谐的社会的国家不一定能够把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执政目标之一。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发展,不偏离正常的轨道。

D.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外桃源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目标。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A(表述的不是和谐社会的特点而是社会的特点。)

【小题2】C(原文“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是解释社会风险时假设的后果,与题干无关。)

【小题3】C(“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临界点时期,所以他的作用不是避免矛盾产生,而是纠正已经有的偏差,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使社会回到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

读下文 回答线面小题 (每小题3分)

早在 1949年,一位名叫 Donald Hebb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简单法则,来说明经验如何塑造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的启发,Hebb的理论认为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比如,铃声响时一个神经元被激发,在同一时间食物的出现会激发附近的另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两个神经元间的联系就会强化,形成一个细胞回路,记住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信号。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这样一个信号时,它的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这种膜电位的局部改变被称为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一过性强化,即在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但是通常单个突触短暂地激发不足以使一个神经元发放冲动,即术语称的动作电位。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但是那些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发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从Hebb的理论出发分析该过程的确切机制,你会再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在大脑铺设网络联系过程中,能强化或减弱突触联系的酶和蛋白必定是由某种特定的基因合成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寻找能激活这种基因的信号分子。

因为大脑中,神经系统中的信号表现为神经冲动的活动,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假设,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为验证这个假设,我和我们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 Kouichi Itoh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取出胎儿小鼠的神经元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在培养皿中以电极刺激神经细胞。以不同形式剌激使之发放动作电位,然后检测时形成神经回路或者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总量,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只需通过选择电生理刺激器上适宜的刺激频率就能打开或关闭特定的基因,就像你选择特定的频率收听某个无线电台的广播一样简单。

下面不属于Donald Hebb提出的“简单法则”的一项是( )

A.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

B.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

C.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

D.冲动发放必定能打开或关闭神经细胞中特定的基因。

“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指的是( )

A. 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

下面是对神经元工作原理的简单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并对信号进行整合,再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四邻的每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或不发出信号。

B.神经元接收到信号后,多个突触同步激发,使神经元发放冲动,把信号传递给细胞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C.神经元通过突触接收信号,其突触与其它神经元上的突触一起激发,从而建立起大

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D.神经元突触的“激发”,引起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当突触快速、高频

地激发,就会发生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根据全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元总是将接收来的信号整合以后产生自己的信号,这种信号通过轴突传递。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形成细胞回路,建立大脑神经元之间网络联系的重要条件。

C.在信息传递与整合的过程中,有一些神经元被淘汰,另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

D.神经细胞在不同电极形式的刺激下,其特定的基因所转录的mRNA的总量不变。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1世纪的生物技术:基因打靶

基因打靶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将使人类改造基因的梦想变成现实。基因打靶技术依靠干细胞修饰或替换固有基因。如果将精心设计的外源基因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ESC),外源DNA与ESC基因组之间便可发生同源重组,使靶基因发生定向整合、修饰而失活或置换,称为基因打靶。通过同源重组失活或剔除某个基因,称为基因敲除;通过同源重组使突变基因被置换,称为基因敲入。美国遗传学家卡佩基安德是基因打靶技术的开创者。1987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在全世界率先实现了导入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并开发出一种快速、便宜的用于诱导突变基因DNA序列的方法。“同源”意味着外源DNA与染色体中的目标基因有着相同的序列。“重组”指外源DNA与目标基因发生交换,产生重组。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的同时,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危险性。

迄今为止,只有小鼠干细胞的建系方法最成熟、效果最稳定,在基因敲除研究中小鼠是唯一的实验动物模型。“基因敲除小鼠”的具体方法是:先在小鼠的胚胎干细胞上通过基因重组的办法进行基因修饰——就是将胚胎干细胞中的靶向基因改掉,然后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小鼠的早期胚胎。胚胎发育,长成嵌合体小鼠。这种嵌合体小鼠长大后,体内同时存在被“修饰”过的基因和未被“修饰”的基因。当然,基因敲除研究中还存在其他问题。首先,基因定向敲除的成功率很低,检测发生同源重组干细胞的工作比较困难。第二,尽管小鼠的繁殖周期为19-21天,但要筛选出具备理想基因型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依旧极为耗时。第三,基因敲除后的功能若被其他基因的代偿作用填补,就有可能不表现表型缺陷。

基因打靶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去除或替换生物体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其中基因敲除提供了一个生物体在特定基因缺失情况下的发育或功能情况,在基因的功能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基因打靶是生物医学领域里一项极具开创性的方法,由于人类基因与小鼠基因有90%以上的相似性,因此它在理论上具备了用于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条件。

对加点的“外源基因”“靶基因”“目标基因”三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个概念的含义相同。

B.三个概念的含义都不相同。

C.“靶基因”与“目标基因”意义相同,“外源基因”与它们不同。

D.“外源基因”与“目标基因”意义相同,“靶基因”与它们不同。

下列不属于“基因敲除小鼠”实验方法的一项是 ( )

A.胚胎发育,长成嵌合体小鼠。

B.对外源DNA进行设计。

C.通过基因重组改掉胚胎干细胞中的靶向基因。

D.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早期胚胎。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基因敲除后的小鼠也许仍然不表现出基因被敲除现象。

B.基因打靶需要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然后导入靶细胞基因组中。

C.基因敲除能提供生物体在基因缺失情况下的发育或功能情况。

D.基因打靶技术具备了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条件。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考查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能力,需抓住对应性词语和对应性句子来理解。由“‘重组’指外源DNA与目标基因发生交换,产生重组”和“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两句,可看出“目标基因”与“靶基因”相同,与“外源基因”不同)

【小题2】A(A项是实验结果,非实验方法。B项由第一段第二句可看出基因打靶技术首先需要对外源基因进行设计。C、D两项由第二段“‘基因敲除小鼠’的具体方法”可以看出)【小题3】A(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看出A项正确。B项从第一段第三行和最后一句,都可看出基因打靶不是定点整合外源基因,因而说法错误。C项缺少原文中“特定基因缺失”的“特定”一词,因而说法错误。D项从文章最后一句,可看出缺少“在理论上”一词,因而说法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型H1N1流感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甲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北美和欧亚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RNA)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医学测试显示,目前猪流抗病毒药物达菲对这种毒株有效。美国疾控机构的照片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

流感病毒有三种类型:甲型(A型)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乙型(B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疾病的产生通常较甲型病毒温和;丙型(C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类,并不会引起严重的疰病。

甲型流感病毒,包括上百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对于这些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

所谓H和N,是指甲型流感病毒表面的两大类蛋白质。H是红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其作用像一把钥匙,帮助病毒打开宿主细胞的大门;N是神经氨酸苷酶(Neuraminidase),能够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的形态,甲型流感病毒可由15种H型和9种N型进行排列组合,比如H1N1和H5N1等。即使是同一种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可能因为基因序列的变化,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等方面出现很大差异。☆考♂资♀源网 ☆

造成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就是一种H1N1病毒。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可分别称之为人H1N1和猪H1N1。而此次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为密切。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潜伏期有时长七天。

甲型Hl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酸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若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节选自《科学百科》有删节)

下列不属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征的一项是

A.它属于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甲型猪流感病毒的毒株。

B.含北美和欧亚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

C.它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

D.在目前,猪流抗病毒药物达菲对这种毒株有效。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因而毒性较大,将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

B.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不同命名,来自于H和N的不同,凡甲流病毒传播都较容易。

C.H1N1和H5N1属同一亚型的流感病毒,但在病毒的传播性、致死率方面有很大差异。

D.这次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猪H1N1病毒的关系最密切,感染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中的乙型和丙型只感染人类,因而其病毒本身较甲型病毒温和,无需防治。

B.H1N1病毒1918年以后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此次的危害将比1918年更严重。

C.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有时长七天,人们感染甲型H1N1流感七天后就会自然减轻。

D.部分感染甲型H1N1流感严重的患者有的可能继发严重肺炎等病症,甚至出现死亡。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D (是说什么药有效,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征无关。)

【小题2】B (A项,强加因果,毒性较大,将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的原因并不是呈阴性反应的结果。C项,混淆概念,错在“H1N1和H5N1属同一亚型的流感病毒”。从原文看,它属于不同亚型。D项,缺乏前提,错在“感染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原文是说“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

【小题3】D (A项,错在“无需防治”,从只“感染人类”推不出“无需防治”的结果;B项,原文是说“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可分别称之为人H1N1和猪H1N1”,无法推出“比1918年更严重”的结论;D项,由“潜伏期七天”无法推出“感染甲型H1N1流感七天后就会自然减轻”的结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