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瘦素: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生理过程都受大脑的监控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脑可能通过影响食欲、生理活动以及能量分配来调节体重。
通过刺激食欲或感知进食量,大脑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平衡。如果脂肪存储过慢、能量必须储存起来用于生存时,大脑会发出信号,抑制一些“无关紧要”的生理活动,比如生长和繁殖。不过,要想根据身体需要严格调控这些生理活动,大脑必须时刻关注人体内的能量储存情况。
在血液中,很多化学分子的浓度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比如葡萄糖等食物分解产物、胰岛素、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等胃肠道分泌的激素。但能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却始终在与科学家“捉迷藏”。直到1994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rey Friedman)及其同事发现了瘦素(leptin),似乎才真相大白。
有关肥胖与瘦素关系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只要每天给肥胖小鼠注射瘦素,它们的食欲就会降低、能量消耗量开始增加,“身材”也逐渐苗条起来。
这些试验首次表明,脂肪细胞会合成激素信号,向大脑反映能量储存情况——三酸甘油酯含量越高,产生的瘦素就越多。相反,不论是因为基因突变,脂肪细胞无法产生瘦素,还是机体的脂肪储量不足,确实需要补充能量,只要没有探测到瘦素,大脑就会认为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并产生饥饿感,促进能量的储存。
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让科学家有机会看清整个能量调节体系的“脉络”。很明显,脂肪细胞向血液分泌瘦素,主要目的是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让它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追踪瘦素,就能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不出所料,下丘脑正是这些神经通路和细胞的“大本营”。
在下丘脑的弓状核(arcuate nucleus)中,瘦素会同时作用于两个相邻的神经元群,它们以相反的方式调控食欲。其中一个神经元群会合成 MSH多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我们的食欲,使体重减轻;另一群则合成NPY和AgRP两种经肽,刺激食欲,增加脂肪储存量。瘦素与这两群神经元的反应是非常精巧的过程。合成MSH多肽的神经元,会与携带有MC4受体的神经元连接,后者的激活可以产生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的效果。刺激食欲的AgRP恰好能抑制MC4受体,阻止它被MSH多肽激活。因此瘦素要想成功激活MC4受体,必须提高MSH多肽的合成量,又得抑制NPY和AgRP的活性。
同时,瘦素还会以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作用于大脑的“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这个区域的某些细胞会分泌MCH激素(黑色素聚集激素)。1996年,我们发现在肥胖症小鼠体内,MCH的浓度明显偏高,这说明在正常情况下,瘦素可能会抑制MCH的合成。我们还推测,MCH浓度的上升会使动物吃下更多的食物,加重肥胖程度。另一个发现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如果肥胖症小鼠丧失了合成MCH的能力,它们很快就会瘦下来。这些发现让我们依稀看见了能量调控系统的真面目:脂肪细胞根据脂肪存储量分泌瘦素,瘦素作为能量信号作用于下丘脑,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最后由神经肽和激素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为了进一步破译瘦素等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科学家需要寻找这些分子的本源。
(选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下列对“瘦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瘦素是1994年由杰弗里??弗里德曼及其同事发现的,它是一种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B.瘦素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可以同时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中的不同神经元群。
C.瘦素是一种能量信号,可以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D.瘦素可以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从而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下列对“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瘦素的发现证实了关于能量调控分子与肥胖关系的推测。
B.瘦素的发现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整个能量调控系统的运作情况。
C.瘦素的发现使科学家得以很快破译能量调控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D.瘦素的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体长胖或变瘦的生理过程,主要通过大脑进行能量分配来调节。
B.葡萄糖、胰岛素、缩胆囊素等都是影响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
C.人体的肥胖与瘦素有密切的关系,瘦素可通过注射获得。
D. 促黑素细胞激素和黑色素聚集激素都有助于抑制食欲。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B(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向血液中分泌、再作用于下丘脑的,并非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
【小题2】C(科学家尚未破译这些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小题3】C(A除了能量分配,大脑还可以通过影响食欲和其它生理活动来调节体重。B它们会影响人的食欲,但并不是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D黑色素聚集激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溺 水
①溺水,又称淹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意外事故。它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老人,以误落水中为多。简单地说,人们落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基本情况。
②一种是因为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人落水后,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分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一般情况,落水被淹后4至6分钟即可致死。
③一种是虽然熟悉水性但遇到意外的情况。手足抽筋是最常见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水温偏冷或长时间游泳过于疲劳。小腿抽筋时会感到小腿肚子突然发生痉挛性疼痛。有时因潜水过程中碰撞上异物造成头部损伤而发生溺水。有时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会因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引起意识丧失,而发生溺水。
④溺水者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吸入水量2ml/kg时出现轻度缺氧现象,因落水时间尚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肿,四肢发硬,呼吸浅表。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因落水时间较长,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⑤当你发生溺水状况时,应该积极进行自救。首先应保持镇静,及时发出求救的讯号,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得很快。其次,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降到0.967,比水略轻。肺脏就象一个大气囊,屏气后人的比重比水轻,可浮出水面(呼气时人体比重为1.057,比水略重)。再次,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将头伸出水面是不可能的,这种必然失败的作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__被动,从而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
⑥当救助者出现时,落水者只要理智还存在,绝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连累救助者的性命。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根据文意,请选出下列表述中不会“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的一项( )
A.不会游泳的人如果发生了溺水事故,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
B.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发生溺水事故的时候,都应该奋力挣扎,拼命拍打水面。
C.落水后立即做深呼吸,踢掉双鞋,然后绷紧肢体集聚力量。
D.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前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
对溺水后所呈现的特征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发生溺水事故,当事人就会呈现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的症状。
B.当溺水者出现轻度缺氧现象时,其口唇四肢末端无变化,只是身体发硬,呼吸浅表。
C.溺水者出现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的状况时,还处于轻度缺氧现象。
D.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因落水时间较长,面色呈现青紫色。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你过去是否熟悉水性,只要你现在和将来加以注意,就完全可以避免溺水事故。
B.落水者听从救助者的指挥,保持镇静,对救助的双方都能带来好处。
C.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
D.无论落水被淹多长时间,都可以借助自救和他救实现平安靠岸。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略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人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人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能源污染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1939年,美国科学家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通过碰撞结合成一个氯原子核,可以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该发现揭示了已经持续“燃烧”了50亿年的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氢的同住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的奥秘。
模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又清洁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的新梦想。面对这个梦想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原本独立进行研究和实验的政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7个成员合作协定
了“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合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造“人造太阳”。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速2000万撮氏度,气压达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__条件下,核聚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人造太阳”将模拟速一过程,在建成的一个巨是的核聚变反应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像变压器似的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密度和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作为核聚变反应的必要燃料,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它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45万亿吨氘,而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采集氘进行聚变反应,产生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但是,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能量,就意味着必须实现极高的温度,使燃料能够达到上亿度的高温,并且把处于上亿度高温下的燃料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当中。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的磁约束裴置“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就是用大量线圈和磁体构成一个环形的磁容器,采盛装约束极高温度的聚变燃料,让它发生具有可控性的核聚变反应。
由于技术局限,目前的“人造太阳”释放电能的时间很短。科学家寄希望于全超导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可使实验装置释放电能的时间延长。我国已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奎超导非圃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使磁约束柱聚变研究更进一步,更有利于等离子体稳态先进运行模式的探索。
近期,“人造太阳”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蔓国能源郜近日宣布美国国家实验所的模拟太阳中心核反应的世界最大激光器“国家点火装置”即将启动,中国“人遣太阳”实验装置环流器二号A也取得了新的国际创新成果。
下列对“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
A.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氘原子核与一个氦原子核发生碰撞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 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B.首先建成一种实验装置,然后在它内部通过上亿度高温实现氘和氚的聚变,最后控制并利用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C.在核聚变反应装置中,通过极高温极__的条件,实现具有可控性的氘和氚的热核聚变反应,以此来获取巨大的能量。
D.提取自然界海水和空气中的氘,通过能量巨大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叉清洁的能源。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枯竭而导致的能源危机使人类通过“人造太阳”工程获取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需求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B.通过对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氘的核聚变反应的利用,人类将获得一种新型的能源,同时也将由此告别受污染的生存环境。
C.如果想利用核聚变所产生的强大能量,必须的条件是使核燃料达到上亿度的高温且把它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中。
D.我国已建成并成功投入运行实验的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实验设备。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由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7个成员共同参与,说明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加速核聚变能利用的实现。
B.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使用全超导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能够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唯一出路。
C.“人造太阳”项目实现了商用化,通过核聚变获得的新型能源将造福于全人类,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将会用上一种更清洁、更安全的电力。
D.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成功建成,为我国棱浆变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克隆绵羊“多利”
谈家桢
①今年(指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去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②“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发育、形成而分裂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③“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1、请找出第②段中画线句子里表述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2、你知道“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吗?
3、我们最熟悉的一部古代文学作品《 》中就有“克隆”现象,其中的“克隆形象”是 ,作者是明代的 ,与这部作品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说是 、 、 。
1、“……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发育、形成、分裂的过程。”;改正:“……分裂、发育、形成……”;理由:“分裂——发育--形成”是按照胚胎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而排列的;
2、因为“克隆羊”的诞生证明动物细胞也具备相当的潜在能力,“克隆”是个待开发的宝库,同时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科学向来就是一把双刃箭,带来福音的同步也将带来灾难”;
3、西游记、孙悟空、吴承恩、《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1、应按照胚胎形成过程的先后顺序而排列
2、据第三段,有结合有关克隆的知识来分析。
3、拓展应用类题目。据最后一空可以猜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jī dū jiāo 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jī dū jiāo 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zōng jiāo 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zōng jiāo 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jī dū jiāo 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jī dū jiāo 教延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
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zōng jiāo 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
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
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
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问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
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
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
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jī dū jiāo 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统治欧洲,没
有中世纪zōng jiāo 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
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其脉络应是“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
缓慢的。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
深的文化特色。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1】(A项表述的是城市发展脉络。题干要求的是“长安文化范畴”。原文将都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列,而不是包含。)
【小题2】(A项“罗马帝国时代”应包括公元392年到罗马帝国解体这一段,而此时jī dū jiāo 已成为至尊一元的zōng jiāo 文化,这一史实与A项表述相违。B项,强加因果,长安文化广泛吸取其他文化成分,是因其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并且“内容少”也错误,文中说长安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C项,“长安文化则没有”错误,它继承的是儒家文化。)
【小题3】(C项错在“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一句。前后无因果关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注意力也是一种能量
本诺瓦在电话里已经和姐姐讲了5分钟。讲着讲着,姐姐那边有点事,要他稍等。本诺瓦刚好坐在电脑面前,他就忍不住利用这点时间收邮件。当他挂上电话时,他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他觉得既没有真正听姐姐说话,也没有认真看邮件……到底怎么回事?
在芝加哥,心理学家米哈依??奇凯岑特对此进行了多年实验。每天,他都会随即打断一些正在专心致志工作的人,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到什么。有什么重要发现呢?结果是:一旦人们的注意力不被外部活动占满,种种悲观的想法就会趁虚而入!所以,人们会尽力让脑子被“占满”,他们要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听收音机……
但这项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人们要想感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如,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不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个任务上时,我们才会享受到真正快乐。
注意力是一种能量。它可以改变它所触及的事物。这个道理,宠物和孩子比成人更明白。孩子和宠物来找成人,不仅是向他们索求食物、温暖或者金钱,更多的时候它们是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在成人注意到他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懒洋洋地享受这种注意,如同躺在阳光下一样。对于成人来说,充满激情的爱也是这样:当情侣充满爱意的凝视对方时,他们就给对方注入了世上最强的能量……
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最好的证据就是广告和电视,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不惜巨资。它们似乎一直在尖叫:“看着我!看着我!”……可惜,我们一直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笔财富。只需凭借注意力,我们就可能改变每一个时刻,每一种关系,就像炼金术士把铅变成金。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就是帮助他人实现巨大的转变的人,而这都源自他们的一个共同特质——拥有对他人的非凡注意力。他们能排空自己的所有想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咨询者身上。弗洛伊德,卡尔??罗杰斯,米尔顿??埃里克森,佛朗索瓦斯??多尔托都是这样的人。咨询者常常这样说起他们:“他看着我,目光深邃,似乎穿过了我的身体。”即使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才能,但我们至少可以像他们一样心无旁骛,将所有注意力贯注在现在这一刻,贯注在一件事、一个人身上。不再一边接电话,一边读邮件,这也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从原文看,下列对“注意力是一种能量” 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意力集中能够使我们好像充满能量一样具有活力,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B.宠物和孩子都明白一个道理:注意力可以改变它所触及的事物。
C.孩子和宠物来找成人,索求食物、温暖或者金钱的同时,更多的时候是要吸引成人的注意力。
D.当情侣充满爱意地互相凝视对方时,他们给对方注入了世上最强的能量,同时也在享受着对方给自己注入的能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诺瓦“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是因为他的注意力没有“被外部活动占满”。
B.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也可以让脑子“被占满”,这只能摆脱悲观的情绪,不能享受到真正快乐。
C.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也许能享受到真正快乐,也许不能。
D.不能排空自己的所有想法,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咨询者身上的人就不成为最伟大的心理治疗师。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B.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将精力集中在老师身上,通常也能调动老师的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C.批评学生是老师爱护学生的特殊表达方式,与批评相比较,无视学生的存在才是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惩罚。
D.学习的时候放点音乐,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由苦学变为乐学,身心得到放松;这样的学习自然可以感到真正的快乐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B.原文中“这个道理,宠物和孩子比成人更明白”应该理解为:宠物和孩子只能在成人注意到他们的时候,享受这种注意,不可能明白“这个道理”。(后面两个事例的解说也明确地把宠物和孩子明白的“道理”限定在“注意”和“享受注意”的范围内)
【小题2】A.本诺瓦“忍不住利用这点时间收邮件”就是尽力让脑子被“占满”。他“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足”是因为“同时完成多个任务”, 没有“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小题3】D.原文说:“人们要想感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没有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自然就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有删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这话的前半句是说,地球有限,资源有限,承载垃圾的能力也有限。后半句是我加上去的,意思也很明显,这个有限的地球并不是仅属于人的,而是属于所有生灵的。
我们必须考虑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必须考虑与自然相处的伦理问题,不妨直接提出一个倡议: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夜半归来的时候,要放低声音,因为考虑到他人已经睡觉;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狭路慢骑的时候,要靠在一边,因为考虑到他人可能超车;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使在无人看管的大田里拿了个西瓜,也会留下半块大洋,而不会心安理得地一走了之。伦理也许是力量博弈的结果,但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做一个好人的自觉。如果你要等着熟睡的人和超车的人跑到眼前来主张他们的权利,并且只有在人家齿利拳硬的时候才肯放低声音,靠在一边,那你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比如金庸小说中的__恶,当他面对一位不会武功的农夫,便不肯以武功相欺——于是得到了大侠萧峰的道德认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踢寡妇门挖绝户坟,才被传统农民视为最缺德的行为,只有最没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出来。
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有道德的前提是承认对方的权利,而与对方是否主张自己的权利,是否有能力主张自己的权利无关。如果人类要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而是出于自己的道德自觉,才能使我们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正如解放黑奴,并非是由于黑人的力量强大到了白人不得不妥协的程度,而是出于一部分白人的道德自觉。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人类必须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其他物种的生活。当我们把一座山头剔光的时候,当我们把一条大河拦腰斩断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考虑到这会打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使它们失去栖身之所,整体灭绝;我们是否考虑到森林也有繁衍生息的权利,河流也有自由流淌的权利?
在进化论之后,人类已经变成了自然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环节,变成了灵长类的一员,不再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人类优越于其他物种的只是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是能力不能保证权利。如果人类凭借能力来宣称权利,那无疑是说,强国可以对弱国为所欲为。这时,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是出于贪婪。毫无疑问,在所谓的自然竞争中,人类这个物种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没有任何物种有力量与之相抗衡!
在这个强者通吃的社会中,如果强者不愿意承认弱者的权利,不愿意让出本不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那么,弱者就只有如鲁迅所说: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既然是弱者,沉默是灭亡,爆发也是灭亡。
然而,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
所以,承认其他物种的权利,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不仅仅是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智慧。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承认其他物种具有我们同等的权利,把我们拥有的利益交还出去,并改变我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B.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就是与动物、植物乃至自然中的一切保持一种相互的尊重,在彼此的尊重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C.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既体现着人类这个物种的道德自觉,也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大智慧。
D.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承认其他生物的权利,意味着强者迫于外力,对弱者妥协。
对于下列句子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地球上不只有人类”中的“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其实是在承认其他的生灵也是权利主体,与人有同等的价值。
B. “在一个癌症患者失去了生命之后,夺去它生命的癌细胞还能够持续并发展多久呢?”形象告诫人们要善待唯一地球中的其他生灵。
C. “道德常常在向弱者的妥协中更能显现”,暗示出道德是力量较量出的结果,强者掌握着道德的主动权,而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
D. “强者越强,离道德越远”表达了作者对强权的不满,对这个时代的忧虑: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掠夺自然,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
B.不管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是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前提都是一样:拥有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承认对方的权利。
C.人类拥有优越于其他物种的控制物质世界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就拥有支配其他物种的天然权利。
D.人类作为物种,在自然的物竞天择中,已经成为最强大者,但仍是自然演化序列的一个环节,是自然的一部分。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C(A.“把我们拥有的利益交还出去”错,原文为“把长期以来我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就应该拥有的一部分利益交还出去”。B.都保持“相互尊重”“彼此的尊重”,“都”“相互”“彼此”不太符合原意。D.“强者迫于外力”错,原文为“这种承认必须不是出于外力的压迫”。)
【小题2】B(A.“与人有同等的价值”错,应是“与人有同等的权利”。C.“弱者无所谓有道德或无道德”错。D.“国家一旦强大起来就会丧失固有的道德意识”太绝对。)
【小题3】A(A.“从来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贪欲”错,原文为“如今,人类对自然掠夺,早已不是出于生存的必需,而是出于贪婪”。)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护遗产 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大文化节日为契机,以“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大型媒体行动,是文化部、中宣部宣教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十余部门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制作的迄今为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力度最强的一次宣传行动。节目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举办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节日,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成效逐步提高。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使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鲜活起来,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凸显出来;平民视角,就是要探索一条使文化遗产贴近大众的模式,使其在最朴素的“文化回家”当中彰显人文精神和实用价值,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发展眼光,就是把文化遗产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锤炼提纯,使之适合我们的时代,而不是固守陈规、一成不变。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政府的政策自觉――文化政策的导引和管理;学者的智力自觉――观念与知识的阐述和支持;媒体的宣传自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活态”传承人的传承自觉――文化的自信和坚守;还包括广大民众的参与自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如此,这项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事业才会曙光照耀、生机一片。
下列有关“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既包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
B.文化遗产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它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C.文化遗产不仅指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指极易被人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D.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其与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下列对题目中“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维系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身份。
B.“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设立诸如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样的纪念性节日,以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
C.“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保护各个民族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
D.“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生活和群众联系起来,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充分显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采取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B.文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指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补充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明传统文化是彰显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的标志。
D.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民间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我国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成效逐步提高。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C.(“更主要的是指极易被人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法错误)
【小题2】A(B项中“指要设立诸如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样的纪念性节日”不当,此外,设立纪念性节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为了“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C本文谈的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而不是泛指“要保护各个民族文化”;D还应包括物质文化遗产)
【小题3】B(文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针对保护传统文化而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补充传统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中国许多古建筑,何以能千年不遭雷击?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当今的科学界。相反,将古建筑装上避雷针,反而更易招来雷击。其实古建筑避雷,是__理论和阴阳学说的巧妙结合,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的有机结合。
由建筑物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自然消雷,使建筑物周围大地与云层间雷电大量消失,雷电被吸引到周围的凸尖物体上;而绝缘避雷,则使建筑物本身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来实现消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一个推论。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电击毁。自然消雷与雷击选择性,都是由于地面凸起物在雷电场中产生的电晕电流而存在。一般而言,自然消雷能力强,雷击选择也明显,但在保护古建筑不遭雷击上,都必须借助于古建筑良好的绝缘性。
基于雷电现象和摩擦起电的认识和探索,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也就是说,从对雷电现象的认识水平来看,中国古代实现绝缘避雷是可能的。
五台山古建筑,从使用材料看,主要有纯金属、木材和砖石三类。纯金属建筑,如铜殿、铜塔等,与自然融为一体,其防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木构和砖石建筑,从结构上讲,主要包括台基(地基部分)、墙体和顶三部分。台基是基础部分,所用材料有砖石、灰浆(成分为白灰、糯米、白矾等)、木材和小夯土灰等。从导电性能上说,这些材料都是绝缘和近似绝缘的。从构造上说,这种选料与制作十分讲究的基础工程都具有防潮、防腐、防震等功能,水更不易侵入。因此,整个地基部分就是一个良好的绝缘体。墙体的主要材料为木材、砖石、灰浆、油灰(成分为面粉、白灰、烟子、桐油等)、砖灰、麻、油漆等,都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从工艺和构造上讲,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并能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顶部的材料为木材、瓦、油漆、金属等,除金属外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另外,比较讲究的建筑物表面部分基本上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和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从整体上看,五台山古建筑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若不遭破坏,是不易着雷的。同时,五台山古建筑群有着良好的通风透气环境,使得古建筑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不遭破坏。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与所处环境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的相辅相成,使得五台山古建筑群不仅处于弱电场中,而且本身电阻较高近似于绝缘体或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绝缘体,使得雷击的主放电过程不会在建筑物上产生,从而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不过,绝缘避雷最典型的例证,当属太原双塔。太原双塔落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是明代砖构建筑的优秀之作。底平面八用形,内部空心式,各13层,高均在54.7米以上。塔身为全砖石结构,仅在各层角檐装有一根桃木。太原双塔地处太原高地,周围环境的自然消雷能力有限,本身也仅有高耸的尖顶及各层出檐具有一定的但又远不足以避雷的自然消雷能力,其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高地,地质干燥,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与五台山类似建筑一样或更甚,在雷雨天近似于绝缘体,耐雷水平很高,实际上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
-----选自《中国科技十二讲》
1、对五台山古建筑群能绝缘避雷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五台山古建筑的通风透气环境良好,使古建筑群本身保持清洁干燥,绝缘性能没有遭破坏,保证了建筑物很高的避雷水平。
B.五台山古建筑群做工极为讲究,比例适当,不易渗水,经得起暴风雨的袭击;其顶部使用的材料都是绝缘性能较好的材料。
C.五台山古建筑使用的材料有纯金属、木构和砖石三类,这些材料都是绝缘或近似绝缘的,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
D.五台山古建筑群建筑物的表面部分都进行过绝缘处理,如木结构和金属部分都用油漆和桐油漆过,而砖石部分则用桐油或砖灰等混合物涂抹过。
2.下列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自然消雷,是由建筑物的周围环境和建筑物本身形成的,它是通过雷击选择性,即将雷电吸引到建筑物周围的凸尖物体上,从而来实现避雷的。
B.绝缘避雷,强调建筑物本身应具有较高的耐雷水平。不过绝缘避雷的绝缘是相对的,如果没有自然消雷(雷击选择性),任何古建筑都可能被雷击毁。
C.太原双塔之所以能自明代建成至今从未遭受雷击,主要是因为其本身良好的绝缘性能。D.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是通过雷击选择性来实现避雷的,因此可以说雷击选择性是自然消雷与绝缘避雷二者的共同点。
3.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建筑避雷原理,暗合现代避雷原理,充分反映了我国先民伟大的创造才能。
B.由五台山古建筑群和太原双塔可看出,中国古代很早就对雷电现象和摩擦起电有着一定的认识和探索,并能在一定范围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将其运用于建筑实践中。
C.太原双塔地势高,地质干燥,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即使在雷雨天也近似于绝缘体,加上它有着与五台山建筑类似的自然环境,所以耐雷水平很高。
D.五台山古建筑群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而所处环境又有着较强的自然消雷能力,使得五台山古建筑群处于弱电场中,或者说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绝缘体,没有了避雷击的可能性。
1. A
2. D
3. B
1.B项信息遗失,原文有“除金属外”。
C项也遗失了信息,造成表述绝对,原文有“主要”的限制。
D项也遗失了信息,比较讲究的“基本上”。
2.D项“共同特点误,原文是“一个推论”。
3 A项据原文“将古建筑装上避雷针,反而更易招来雷击”可知“暗合现代避雷原理”的表述误。C项“它有着与五台山建筑类似的自然环境”误,原文表述为“与五台山类似建筑一样”。D项一是信息不全,二是绝对化,原文只是说“保证了建筑很高的避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