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文末说的“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 B.生理的 C.生物的 D.物理的
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略
阅读科普应用文,完成下题
一般来说,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谢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0.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0%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 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英才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细胞膜把细胞内的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靠在一起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然而每个人体内的细胞膜平铺起来面积却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每种生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也不一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任何物质都只有通过了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具有冷血特征。
C.科学家通过膳食实验,观察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与细胞膜及蛋白质受损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D.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反比,与其寿命长短则成正比。
B.大象和老鼠细胞膜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是0.2%和20%,因此一般说来老鼠的寿命长于大象。
C.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D.限制热量摄入或许能够让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不易被氧人,从而处长动物的寿命。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小题】(原文说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并非“交织”)
【小题】(注意原文首段“或许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尾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等内容)
【小题】(A根据原文可知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正比,与其寿命长短则成反比。B大象的寿命一般说来长于老鼠。C据原文,即使“清除自由基氧分子”,也只能延缓而遏止细胞的衰老。“彻底”一说违背自然规律。)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方向控制了。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__。从__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曲、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__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无伤“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样的花窗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手法。
对第五段“把你的感受方向控制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上。
B.让阅读者注意到画面中的几条街道既有统一性,又有若干变化。
C.让阅读者注意到画面中的树、船、房,特别是瓦垄的共同特性。
D.把阅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中排列的“瓦垄”上。
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创作中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B.写回廊墙上的花窗一例,是强调建筑应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C.故宫与颐和园长廊,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
D.本文介绍了音乐、绘画与建筑,但以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1】C(画家用以控制阅读者感受方向的手段是“以各式各样的重复”,而重复的最初的元素就是文章中所讲到的“画面中的树、船、房,特别是瓦垄的共同特性”。)
【小题2】B(写回廊墙上的花窗,是以“小异”来衬“大同”,并非是“建筑应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新科学家》报道,新一代的纱线将赋予“换衣服”这个词以全新的意义,用先进的新纤维材料织成的衣服,只要轻轻地点一下按钮,就可以变幻不同的色彩。
在未来某一天,用这些纤维线织成的衣服的色彩会根据人的心情或者环境的变化而
变化,它的原理与光感眼镜镜片会在日光下变暗相似。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聚合体和有机
化学教授格里高利??索特辛表示,这种线是用一种叫做电致变色聚合物的材料制成的。它
是一种会随电流改变色彩的聚合物。
这种线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这种聚合物能够吸收一系列可见波长的光线。当电
压达到一定程度,聚合物的电子会升到一个更高的能量级别,在这种状态下,纤维会吸收
不同波长的光,色彩变化也会不同。
索特辛还表示,柔性纤维电致变色聚合物以前就有人制造过,只不过这种聚合物非常
硬,无法用常规方法织成纤维。他说:“要织成纤维,聚合体必须具有高粘性。你必须让聚
合体彼此缠绕,太硬的聚合物很难做到这一点。”他解释说,使用这种硬性材料纺线的难度
如同将来煮过的意大利面条拧在一起。
研究人员想要把电致变色聚合物压制成很薄的圆柱体,但是,他们使用这种技术制成
的纤维仍然很硬,且很短,只有大约0.004英寸。因此,索特辛和他的同事们想出了一种
新方法,在纺织之前,通过增加电致变色的性能让它成为普通的柔性聚合物,象尼龙一样
的普通聚合物可以织成0.62英里长的细线。科学家们在刚织出来的线上加上碳、硫原子
的原子团,这些原于团象是摇摆在绳上的小球。使用氧化剂来装饰线,会引起化学反应,
而通过这种方式,让线具有电致变色的特性。通过这种程序可以制成任何尺寸的线,从纳
米级到一般织布长短的线。
目前,索特辛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研制出了能从橙色变为蓝色,从红色变为蓝色的纤
维,索特辛的目标是征服整个可见光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曼纽尔??马奎兹与索特辛共同研究这项技术。
马奎兹看好这种纤维的可变显示的潜在应用,例如计算机显示器,这种显示器在受到挤压
的时候不会变形。他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显示器,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并弯,但是,
它仍具有一种不变形的优良品质。”
马奎兹表示,除了在电流输入的时候这种聚合物会变色,它还会随着不同的环境变幻
出不同的色彩。因此,这种纤维可能被用作食物和安全工业的传感器,例如,当内部传感
器查出有腐烂或被污染的食品,它的包装就会变色。或者这种纤维侦察到空气中有有害
的化学物,传感器就会变色。
下列关于“变色衣”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色衣变色的原理与光感眼镜镜片会在日光下变暗相似。
B.-变色衣是用一种由电致变色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纤维线织成的。
c??变色衣的材料电致变色聚合物可以成为像尼龙一样的普通柔性聚合物。
D.??变色衣在电流输入的时候会变色,在不同的环境和气候下也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了科学家正在研制的科技产品“变色衣’’的有关情况,包括它的原材料、变色原理及研究现状等。
B.??让变色衣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方式,就是用氧化剂来装饰已经加上碳、硫原子原子
团的纤维线,使原子团连在一起。
c??柔性纤维可以变色技术是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聚合体和有机化学教授格里高利.
索特辛独立研究的。
D.??文中用“未煮过的意大利面条拧在一起”作喻,是说用不具有高粘性的聚合物制成
的纤维纺线很难: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变色衣”技术除了可以促进制衣产业的变革之外,也将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
212业的发展。
B.??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能从橙色变为蓝色,从红色变为蓝色的纤维,他们的
目标是征服所有太阳光谱。
c??将来,用新纤维线织成的衣服的色彩会根据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那样人们也可以
根据“变色衣”的变化来揣摩穿衣者的心情。
D.??科学家分析,用于制作变色衣的纤维可能在将来用于检查腐烂或被污染的食品,或
者侦察空气中有害的化学物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D (文中没有完全提到)
【小题2】C(非“格里高利.索特辛独立研究的”。)
【小题3】B(“所有太阳光谱”与“整个可见光谱”不完全一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下列对“拉尼娜”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B.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名词,中文意思是“小女孩”。
C.拉尼娜的现象和语意均与“厄尔尼诺”相反,是反厄尔尼诺现象。
D.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在厄尔尼诺之后必然发生拉尼娜。
根据文意,下列对“拉尼娜”形成的原因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拉尼娜与赤道两边热带地区的低层大气刮向赤道地区的信风相关联。
B.信风使得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因而导致拉尼娜现象。
C.拉尼娜与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相关联。
D.海表温度偏低,使得气流东沉西升运动加剧,信风不断加强,持续加剧了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冷,形成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与作者观点吻合的一项是
A.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将来拉尼娜现象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B.信风又名贸易风,很久以前人们就利用它开展商务活动。因此它对人类有益无害。
C.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对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有明显的区别。
D.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但其强度和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1】应为“海温冷暖交替变化”,并非“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交替出现的”。
【小题2】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是自然现象,不一定导致拉尼娜现象,不能构成因果。
【小题3】A项“将来”错,文中只对历史作归结,并没有对以后作推断;B项“无害”错;D项偷换概念,“强度和程度不如”指的是气候,并非“灾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英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甚至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英国政府近年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研究者们担心,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然而,正当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忙着扩大转基因作物的成果时,一些转基因的反对派们却不时地找出转基因的种种弊端,这就是“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 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人的震惊。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动物方面,转基因的生物经过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比如,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生态学研究专家很担心,因为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由此,生态的自然规律被搅乱,生态平衡被打破。
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基因污染之所以非常特殊,非常危险,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1.下列不属于基因灾难的一项是 ( )
A.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
B.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
C.把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
D.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
2.对基因污染造成恶果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
B.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
C.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D.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基因污染会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
B.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C.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
D.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
1.D 2.D 3.A
1.此项是说转基因的生物经过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2.此项是说转基因作物造成的恶果,而不是造成恶果的原因;3.原文说的是转基因污染可能在这些情况发生,该项说的太绝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瘦素: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生理过程都受大脑的监控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脑可能通过影响食欲、生理活动以及能量分配来调节体重。
通过刺激食欲或感知进食量,大脑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平衡。如果脂肪存储过慢、能量必须储存起来用于生存时,大脑会发出信号,抑制一些“无关紧要”的生理活动,比如生长和繁殖。不过,要想根据身体需要严格调控这些生理活动,大脑必须时刻关注人体内的能量储存情况。
在血液中,很多化学分子的浓度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比如葡萄糖等食物分解产物、胰岛素、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等胃肠道分泌的激素。但能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却始终在与科学家“捉迷藏”。直到1994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rey Friedman)及其同事发现了瘦素(leptin),似乎才真相大白。
有关肥胖与瘦素关系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只要每天给肥胖小鼠注射瘦素,它们的食欲就会降低、能量消耗量开始增加,“身材”也逐渐苗条起来。
这些试验首次表明,脂肪细胞会合成激素信号,向大脑反映能量储存情况——三酸甘油酯含量越高,产生的瘦素就越多。相反,不论是因为基因突变,脂肪细胞无法产生瘦素,还是机体的脂肪储量不足,确实需要补充能量,只要没有探测到瘦素,大脑就会认为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并产生饥饿感,促进能量的储存。
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让科学家有机会看清整个能量调节体系的“脉络”。很明显,脂肪细胞向血液分泌瘦素,主要目的是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让它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追踪瘦素,就能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不出所料,下丘脑正是这些神经通路和细胞的“大本营”。
在下丘脑的弓状核(arcuate nucleus)中,瘦素会同时作用于两个相邻的神经元群,它们以相反的方式调控食欲。其中一个神经元群会合成 MSH多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我们的食欲,使体重减轻;另一群则合成NPY和AgRP两种经肽,刺激食欲,增加脂肪储存量。瘦素与这两群神经元的反应是非常精巧的过程。合成MSH多肽的神经元,会与携带有MC4受体的神经元连接,后者的激活可以产生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的效果。刺激食欲的AgRP恰好能抑制MC4受体,阻止它被MSH多肽激活。因此瘦素要想成功激活MC4受体,必须提高MSH多肽的合成量,又得抑制NPY和AgRP的活性。
同时,瘦素还会以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作用于大脑的“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这个区域的某些细胞会分泌MCH激素(黑色素聚集激素)。1996年,我们发现在肥胖症小鼠体内,MCH的浓度明显偏高,这说明在正常情况下,瘦素可能会抑制MCH的合成。我们还推测,MCH浓度的上升会使动物吃下更多的食物,加重肥胖程度。另一个发现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如果肥胖症小鼠丧失了合成MCH的能力,它们很快就会瘦下来。这些发现让我们依稀看见了能量调控系统的真面目:脂肪细胞根据脂肪存储量分泌瘦素,瘦素作为能量信号作用于下丘脑,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最后由神经肽和激素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为了进一步破译瘦素等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科学家需要寻找这些分子的本源。
(选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下列对“瘦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瘦素是1994年由杰弗里??弗里德曼及其同事发现的,它是一种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B.瘦素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可以同时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中的不同神经元群。
C.瘦素是一种能量信号,可以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D.瘦素可以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从而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下列对“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瘦素的发现证实了关于能量调控分子与肥胖关系的推测。
B.瘦素的发现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整个能量调控系统的运作情况。
C.瘦素的发现使科学家得以很快破译能量调控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D.瘦素的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体长胖或变瘦的生理过程,主要通过大脑进行能量分配来调节。
B.葡萄糖、胰岛素、缩胆囊素等都是影响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
C.人体的肥胖与瘦素有密切的关系,瘦素可通过注射获得。
D. 促黑素细胞激素和黑色素聚集激素都有助于抑制食欲。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B(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向血液中分泌、再作用于下丘脑的,并非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
【小题2】C(科学家尚未破译这些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小题3】C(A除了能量分配,大脑还可以通过影响食欲和其它生理活动来调节体重。B它们会影响人的食欲,但并不是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D黑色素聚集激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溺 水
①溺水,又称淹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意外事故。它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老人,以误落水中为多。简单地说,人们落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基本情况。
②一种是因为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人落水后,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分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一般情况,落水被淹后4至6分钟即可致死。
③一种是虽然熟悉水性但遇到意外的情况。手足抽筋是最常见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水温偏冷或长时间游泳过于疲劳。小腿抽筋时会感到小腿肚子突然发生痉挛性疼痛。有时因潜水过程中碰撞上异物造成头部损伤而发生溺水。有时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会因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引起意识丧失,而发生溺水。
④溺水者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吸入水量2ml/kg时出现轻度缺氧现象,因落水时间尚短,口唇四肢末端易青紫,面肿,四肢发硬,呼吸浅表。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因落水时间较长,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⑤当你发生溺水状况时,应该积极进行自救。首先应保持镇静,及时发出求救的讯号,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得很快。其次,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比重降到0.967,比水略轻。肺脏就象一个大气囊,屏气后人的比重比水轻,可浮出水面(呼气时人体比重为1.057,比水略重)。再次,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这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将头伸出水面是不可能的,这种必然失败的作法将使落水者更加紧__被动,从而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
⑥当救助者出现时,落水者只要理智还存在,绝不可惊惶失措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否则不仅自己不能获救,反而连累救助者的性命。会游泳者,如果发生小腿抽筋,要保持镇静,采取仰泳位,用手将抽筋的腿的脚趾向背侧弯曲,可使痉挛松解,然后慢慢游向岸边。
根据文意,请选出下列表述中不会“使整个自救功亏一篑”的一项( )
A.不会游泳的人如果发生了溺水事故,千万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
B.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发生溺水事故的时候,都应该奋力挣扎,拼命拍打水面。
C.落水后立即做深呼吸,踢掉双鞋,然后绷紧肢体集聚力量。
D.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前仰,使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
对溺水后所呈现的特征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发生溺水事故,当事人就会呈现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的症状。
B.当溺水者出现轻度缺氧现象时,其口唇四肢末端无变化,只是身体发硬,呼吸浅表。
C.溺水者出现四肢冰冷,昏睡不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的状况时,还处于轻度缺氧现象。
D.吸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血氧症,因落水时间较长,面色呈现青紫色。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你过去是否熟悉水性,只要你现在和将来加以注意,就完全可以避免溺水事故。
B.落水者听从救助者的指挥,保持镇静,对救助的双方都能带来好处。
C.不要将手臂上举乱扑动,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身体就不会下沉。
D.无论落水被淹多长时间,都可以借助自救和他救实现平安靠岸。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略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七音十二律长期以来被默认为是西方创建的。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始终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西方,故而极力排斥传教士钱德明提出的古希腊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观点。
B.法国人沙宛认为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人的。
C.李约瑟认为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向东传人了古中国,向西传人了古希腊。
D.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图刻上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弦乐已有相当的发展,而中国缺乏考古的直接证据。
原文以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为依据,倾向于否定七音十二律是从古巴比伦传人中国的。下列表述不属于原文推论依据的一项是:
A.与古巴比伦音乐文物所属年代同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
B.曾侯乙双音编钟证实中国的音律知识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古希腊,这是短时期内不可能达到的成就。
C.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弦乐器都很先进,说明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应该更早。
D.李纯一先生对商代多种乐器的系统研究表明,那时中国可能已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
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有了新的依据。
B.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在音律方面的成就处于世界前列。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因此中国对音律的认识可能也要早于古巴比伦。
D.对古中国和巴比伦音律成就的比较,说明其对音律的认识可能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能源危机和能源污染步步逼近,获取新型能源已经变得十分迫切。虽然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不断地被开发利用,但很难想象,它们能够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1939年,美国科学家证实,一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氚原子核通过碰撞结合成一个氯原子核,可以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该发现揭示了已经持续“燃烧”了50亿年的太阳的巨大能量来自氢的同住素氘和氚的核聚变反应的奥秘。
模拟太阳,利用热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又清洁的能源,成为了人类的新梦想。面对这个梦想在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原本独立进行研究和实验的政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7个成员合作协定
了“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合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打造“人造太阳”。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速2000万撮氏度,气压达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__条件下,核聚变释放出大量能量。“人造太阳”将模拟速一过程,在建成的一个巨是的核聚变反应装置的真空室内加入少量氢的同位素氘,像变压器似的使其产生等离子体,然后提高密度和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产生巨大的能量。
作为核聚变反应的必要燃料,氘在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它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45万亿吨氘,而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30毫克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采集氘进行聚变反应,产生的能源足够人类使用100亿年。
但是,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以利用这种强大的能量,就意味着必须实现极高的温度,使燃料能够达到上亿度的高温,并且把处于上亿度高温下的燃料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当中。发达国家纷纷兴建的磁约束裴置“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就是用大量线圈和磁体构成一个环形的磁容器,采盛装约束极高温度的聚变燃料,让它发生具有可控性的核聚变反应。
由于技术局限,目前的“人造太阳”释放电能的时间很短。科学家寄希望于全超导技术的应用,这种技术可使实验装置释放电能的时间延长。我国已建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奎超导非圃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使磁约束柱聚变研究更进一步,更有利于等离子体稳态先进运行模式的探索。
近期,“人造太阳”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蔓国能源郜近日宣布美国国家实验所的模拟太阳中心核反应的世界最大激光器“国家点火装置”即将启动,中国“人遣太阳”实验装置环流器二号A也取得了新的国际创新成果。
下列对“人造太阳”的工作原理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
A.个氘原子核和一个氘原子核与一个氦原子核发生碰撞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一个中子和17. 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B.首先建成一种实验装置,然后在它内部通过上亿度高温实现氘和氚的聚变,最后控制并利用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C.在核聚变反应装置中,通过极高温极__的条件,实现具有可控性的氘和氚的热核聚变反应,以此来获取巨大的能量。
D.提取自然界海水和空气中的氘,通过能量巨大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而叉清洁的能源。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因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枯竭而导致的能源危机使人类通过“人造太阳”工程获取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需求已经变得十分迫切。
B.通过对自然界中几乎“取之不尽”氘的核聚变反应的利用,人类将获得一种新型的能源,同时也将由此告别受污染的生存环境。
C.如果想利用核聚变所产生的强大能量,必须的条件是使核燃料达到上亿度的高温且把它约束到一个局部的小空间中。
D.我国已建成并成功投入运行实验的全超导核聚变“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实验设备。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际热核反应实验堆计划”由欧盟、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7个成员共同参与,说明只有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才能加速核聚变能利用的实现。
B.在地球上再现太阳的环境,使用全超导核聚变装置为人类提供能够完全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唯一出路。
C.“人造太阳”项目实现了商用化,通过核聚变获得的新型能源将造福于全人类,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将会用上一种更清洁、更安全的电力。
D.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的成功建成,为我国棱浆变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