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诠释学与训诂学

许嘉璐

诠释学是西方学科,原本属于语文学,是研究对文献进行解释的规则的学科,类似于我们中国的训诂学。诠释学最初是专为解释《shèng jīng 》的,20世纪,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哲学理论,所以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而在哲学范围之内。诠释学大师狄尔泰说:“阐释就在于对残留于著作中的人类存在的解释。这种艺术是语文学的基础,而关于这一艺术的科学就是诠释学。”狄尔泰的意思是“阐释”这种活动就是对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进行解释,不是解释一字一句,而是解释一字一句背后的人,以人为本。较之于训诂学,诠释学多了几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传统的诠释学主张文献只能有一种真正的意义,只能给文献做出唯一的、绝对的“正确”解释,忽略了语境的无限性、不可复原性和语义的不可解性,也没有注意解释者的主观性。而哲学的诠释学,认为同一文献允许有不同的解释,人们有想象、恢复当时语境的可能,可以见仁见智。另外,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权威的解释也带有猜测性。哲学诠释学还把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作为诠释的必要条件,强调要先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用来解释难懂的地方。从思想上、心理上、时间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原意。哲学诠释学旨在沟通古今的做法其实也在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

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的差异在哪儿?诠释学的大师之一伽达默尔说:任何传承物在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和具有新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重新加以解释。传承物始终是通过不断更新的意义表现自己,这种意义就是对新问题的新回答。而诠释学的核心问题是语义,诠释学公开地、鲜明地提出“假注以述义”的宗旨,而训诂学则继承孔夫子“述而不作”的精神,标榜的是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则每一代注家无不利用作注阐述己见,即使唐代孔颖达等人,也并非老老实实地做十足的转述家。换言之,哲学诠释学和传统训诂学骨子里是相通的,虽然“宣言”有异,一个偏重于哲理,一个偏重于历史叙事。现在的我们则应主动地、自觉地沟通二者。

诠释学的一些主张应该为训诂学所借鉴:第一是注释的多元化。第二是超越元典作者。第三是要分开来看待权威的见解和传统的见解。权威的见解有两个要素,一是合理的、被认可的。合理的不一定是被认可的,被认可的不一定是合理的。比如说“望洋兴叹”的“望洋”是一个联绵词,因为在《庄子》里是以“望”字开头,于是汉语里就有了“望楼兴叹”、“望球兴叹”,什么意思中国人全明白,被认可了,但是它并不合理。二是政权的力量。这两个要素常常是结合的。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定为科考课本,就是权威的。权威性解释也不一定是合理的,但政权力量在后,难以挑战。传统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代代相传的解释,传统解释不一定是权威的解释。

(选自《文史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诠释学最初专为解释《shèng jīng 》,20世纪演变成一种哲学理论,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范围。

B.哲学诠释学是西方学科,传统训诂学是汉学,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C.哲学诠释学解释文献强调古今沟通,不自觉地向传统训诂学靠拢,二者骨子里是相通的。

D.诠释学旨在“假注以述义”,训诂学继承“述而不作”的精神,所“述”内涵并不相同。

E.虽然训诂学标榜自己只着眼于文献文本的书面,实际上没有注家满足于做纯粹的转述家。

下列对“哲学诠释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解释残留于文献中的人类的存在为本,比训诂学多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

B.人们在解释文献时,要运用想象恢复当时的语境,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原意。

C.有了前人的、权威的见解和传统解释,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解释疑难。

D.允许对同一部文献有不同的解释,认为语义不可能做到处处都解释得很清晰。

哲学诠释学主张文献注释的“多元化”的理由有哪些?

根据文意,对“权威的见解”应该怎样“分开来看”?

【小题1】A B(A.无中生有。第一段中说“我们如果搜索西方诠释学文献,一般不是在语言文字学范围”,并没有说诠释学“完全脱离了语文学的范围”。B.张冠李戴。应为“前者偏重于历史叙事,而后者偏重于哲理”。)

【小题2】C(将必要条件偷换为充分条件。原文中,“前人的见解、权威见解和传统解释”是“诠释的必要条件”,而选项则变成了充分条件。)

【小题3】①语境具有无限性、不可复原性,语义具有不可解性。②解释者有主观性。③被注释对象(传承物)每一新的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具有新的意义。

[答对1点得2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答题范围在第二、三段。]

【小题4】①要区分权威性解释是否合理。②被大家认可的 见解不一定是合理的,被政权认可的见解也不一定是合理的。[每点2分。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__流。六朝书法家多为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经战火兵祸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金戈铁马的尚武精神熏陶熔铸了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书法家本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耀目,fó xiàng 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颖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书二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所论?……见与不见,一也。”这种以其标新立异惊世骇俗令人茅塞顿开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唐人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家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法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法家多与关陇健儿有联系。

B.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法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法家推崇雄峻坚实的美。

C.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D.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下列对“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唐的审美思想出现对柔糜香软醉生梦死的南朝之风的扬弃,转而崇尚雄峻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的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南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其风韵和美的传统之路。

C.初唐的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威武强健。

D.初唐的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生活是影响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影响其不同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B.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审美思潮的一种体现。

C.张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振醒沉闷,开启审美思想新的一页的意义。

D.唐人为了求得自身发展,不惜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彻底否定六朝审美范式,走自己的创新 之路。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 选项都与“原因”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因素,其它的也都由此引出。

【小题2】B 结合全文,关键理解回归到什么地方。“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就是回归之地。从全文看,唐人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审美标准,不可能再回到六朝,并继承其风韵和美的传统。

【小题3】D 从前三句可以看出A的推断正确;从四五六句可看出B的推断正确;从七句可看出C的推断正确;从最后一句并结合全文看,唐人是要摆脱一定的束缚,打破“六朝框架”,建立新的审美标准,但不意味彻底否定六朝审美范式。故D推断错误。全盘否定,过于绝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假设,那就是:求利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天性,也是其投身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因此,经济学不必担心每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的动力,只需关注如何让每一个求利者能够自由参与并尽可能展开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但这种假设并不完整。在一些情形下,即使市场的游戏规则健全公正,所提供的游戏场所亦充分合适,且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具备积极的游戏动机和有效目标,也仍然不能确保游戏的公正有效。原因在于,每一个游戏者都是具有复杂心理情感和意愿的个人,他或她可以相信市场所提供的一切条件,但他或她能否对其他游戏者的公正心态和行为抱有同样的确信呢?可见,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不只是经济的,还必须有道德的。比如说,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就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道德资源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一些经济学家未必承认道德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可他们却不能不承认,虽然人们还不能精确地证实道德能够给市场经济增加什么,但至少已经可以证明道德能够给市场经济活动减少什么,比如说,普遍的社会伦理信任可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或“额外交易成本”。道德的这种“减少”效应,实际也就是一种经济的“增长”效益。

道德作为人类行为和关系的一种持久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规范系统,不仅可以促进和完善社会的公平分配,而且也是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标准之一,因而也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学自我确立的“富国裕民”之崇高目标的社会普遍化落实的重要条件。

下列不是市场经济能公正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A.经济行为主体要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和有效目标。

B.市场经济制度健全公正,经济场所充分合适。

C.经济活动参与者都确信其他参与者是公正的。

D.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

下列关于“道德资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已成为和资金同等重要的资源,故被称为道德资源。

B.福山通过研究,证明“社会美德”在现代化经济生活中产生了积极作用。

C.道德资源已被证明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D.社会伦理信任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这是道德资源“减少”经济效益的体现。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人之求利天性是经济学不必担心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竞争的动力的前提假设。

B.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如果只是经济而没有道德方面内容是不行的。

C.道德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经济资源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D.道德在保障和促进经济学确立“富国裕民”之崇高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A、B,第一段第四行“即使”说明了“动力”和“制度、场所”是“在一些情形下”的必需,也可推断出“另一些情形下”它们也是必要的;C,第一段第五行的“不能确保”,说明“确信其他参与者公正”并非不可或缺的条件;D中加了“必要”二字,实际上也使之成为不能缺少的条件。

【小题2】A,“已成为和资金同等重要的资源”无中生有;B,原文虽只说福山的研究证明了“社会美德”“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但从文意看,其作用应是积极的;C,原文是“一些经济学家未必承认道德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无所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这是经济效益“增长”的体现。

【小题3】A,从原文开头可以得出;B,由第一段“市场经济的前提设定不只是经济的,还必须有道德的”可知;C,纵观全文,第一段说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必需”,第二段是说已被证明是一种“资本”,第三段说它是经济学实现目标的条件,作者把“道德”和“经济”并列对举,也就是说明它是“经济资源”所不能替代的;D,末段说道德是“崇高目标”“落实”的条件,而不是在“确立崇高目标”中起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光 场

①光场对于原子或分子运动状态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光子具有动量,因此原子在吸收和发射光子的过程中,动量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原子或分子运动学行为发生变化。因为普通光源的光强很弱,它对原子运动学行为的影响可以忽略,而激光场的光强很大,所以它对原子运动学行为的影响显著。在激光场中运动的原子会受到辐射力的作用,如果激光束波矢的方向与原子运动的方向相反,那么辐射力将阻碍原子的运动并使其减速。分子速度的减小,意味着分子平均动能的减小,也就是物体温度降低了。利用激光场减速原子的运动是冷却原子的一种有效方法,称为激光致冷。

②朱棣文教授是激光致冷和捕捉气体原子方法的创立者。他于1985年利用互相垂直的三对激光束,在其交会区域中使原子受到六束驻波场的作用而形成对原子运动的粘滞性约束。这种光束安排称为“光学粘胶”。利用“光学粘胶”有效地将微量气体束缚在一定的空间,大大地降低了气体原子的运动速度,为后来进一步冷却原子更接近绝对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威廉.菲利普斯1987年运用“磁阱”技术改进了原子在激光照射下温度骤降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塔努吉则成功地将原子的温度降低到与绝对零度只差百分之一度的程度。

④他们的工作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于辐射与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开辟了一条深入了解低温环境下气体量子物理特性的途径,其成果不仅可用来制造精密度更高的原子钟,以满足太空导航和精确定位的需要,更可在引力的高精度测量和原子激光器的设计上发挥重要作用。

对第一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子平均动能决定分子速度。

B.物体温度决定于分子平均动能。

C.物体温度直接决定分子运动速度。

D.分子速度受分子平均动能的牵制。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束缚气体原子的方法是用激光束使原子的运动减速。

B.使原子的运动减速,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低温环境下气体量子的物理特性。

C.气体原子的运动速度为零时,物体的温度就是绝对的零度。

D.激光束的辐射力越大,原子的运动速度也越大。

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棣文教授首先发明的“光学粘胶”,实际上就是由三对垂直的激光束安排而成的。

B.将气体原子的运动速度降至零,即将成为现实。

C.朱棣文等三位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在太空导航、设计原子激光器等方面都有极大地作用。

D.威廉.菲利普斯将朱棣文教授首创的致冷理论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小题1】A ( B项和C项将含义说反了;D项原文是说“平均动能”决定了分子速度 P102    )

【小题1】D(,原文中说原子会受到辐射力的作用,这作用取决于“激光束波矢”的方向,并不是说辐射力越大,原子的运动速度也越大。)

【小题1】C(A项“实际上”以下的文字与原文内容不符;B项原文说“为后来进一步冷却……奠定了基础”D项所说威廉.菲利普斯只是“改进了……方法”)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传统社会的成年礼

成年礼作为人生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随着历史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在部落社会,成年礼是补充部落成员的必要集体性仪式。在开化的社会,成年礼的意义发生较大的改变,主要是对生物个体进行文化模塑与生命的关怀。

中国上古氏族成员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也实行过成年仪式,只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难以准确地探知当时的情形,好在史前考古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佐证。从考古资料中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曾流行拔牙习俗。在鲁南苏北的大坟口文化、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的居民都流行拔牙习俗。山__汉口遗址的人骨,拔去上侧门齿的,男的占64%,女的占80%。在四川珙县发现10具棘人遗骨,除一具为小孩外,其他均无上下门齿。拔牙的年龄在14岁左右。拔牙习俗的一般特征是拔去上颔的一队侧门齿以及犬齿。

拔牙作为成年的标志在中国古籍中也有记载,主要遗存在古越人活动的地区,晋代张华《博物志》:荆州西南边陲至蜀地“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拔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拔牙之后,年轻人才取得婚配的资格。这说明在上古社会,先民曾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成年礼。由于资料的不足,上古成年礼的情形不能得到直接的说明,我们只能通过边地民族的仪式生活窥知一二。

古代中国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冠礼与笄礼如果从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看就是发式的改变。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这大概是中原先民所采用的古老方式,它与文身绣面、拔牙等原始成年礼俗有着同一象征意义。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生理与心理两方面),较原始的冠礼大概是在成年男子头上加布,并有一定的斋期,表示一种与日常生活的隔离。

根据《仪礼》、《礼记》等古代经典对冠礼、笄礼的记述,我们大致可知道冠笄之礼有如下几个主要规定:一有具体的年龄标准,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 岁行笄礼:二有特定的地点,冠礼在家庙举行,长子在庙的正位举行,庶子则冠于房外;三有特定的仪式,首先是由主人筮日、筮宾,即用占卜的形式为冠者选择日期和来宾,接着在选定的日期那天由嘉宾主持加冠仪式,行三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三加时嘉宾还颂念不同的祝辞,表达对冠者的良好祝愿。加冠以后,要拜见母亲,然后由来宾为冠者“命字”,冠者有了新取的字后,就出见乡邻与尊长。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此后冠者就有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责任的资格。

宋代统治者积极复兴儒学,鼓吹礼义纲常,冠礼受到重视。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对古代的冠礼出现局部的调整。明代是冠礼得到较多施行的时代,我们从明人文集与地方志中可以见到较多的民间举行冠礼的情形。明人加冠年龄一般都在16 岁至20岁。冠礼的仪式一般较为简洁随意,举行冠礼的时间,民间遵循古代岁首加冠的传统,一般都没有训诫之辞与三加的仪式,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庄严的成人仪式成为习俗相沿的家庭礼节。

清代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无以施行。

(摘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下列对我国古代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社会情境发生变化,成年礼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B.成年礼作为成年(或成熟)的标志性仪式,在人类族群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C.成年礼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式的改变,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

D.成年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形式,古代中国最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人生礼仪是冠礼和笄礼。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考古资料和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上古社会的先民会拔去上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以示长大成人。

B.中国古代冠、笄之礼的年龄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

C.冠礼是个体成为社会成员的通过仪式,据《仪礼》等经典的记述,三加之礼(即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三加爵弁)是非常庄重的特定仪式。

D.宋代重视古代的冠礼并对其作了局部的调整,是为了复兴儒学,让其符合礼义纲常。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牙是古越人长大成人的标志,拔下的牙既可作为身饰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

B.通过古人的发式、冠服等我们可以了解古人年龄阶段的一些信息。

C.古代冠礼加冠的冠服往往能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

D.清朝剃发结辫,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但成人礼俗不会由此中断。

【小题6】C  (张冠李戴,“发式的改变”只是冠礼的特征而非“成年礼的特征”

【小题7】C  (A项将现象说成了本质,以偏概全,“拔去了颌的一对侧门齿以及犬齿“只是一般形式,而非绝对如此,张华的记载就未明示。  B项内容只是据《礼仪》《礼记》记载的内容,明代加冠年龄都是16—20岁。  D项因果倒置。)

【小题8】A  (A项“也许也是他们婚配时的信物”,无中生有。  B项据文中“发式是最引人注目的人体面貌特征,以头发的装扮来显示年龄阶段”“结发加冠与结发加笄都是为了表明男女青年的成熟”等信息可推断。  C项据文中“加冠的冠服已经变成了明代的网巾。网巾虽然仍旧传承着古代以来的束发功能,但它已很难唤起人们在加冠时节的神圣意识”可推断。  D项据第一段文字推断,虽标准形式的冠礼无以施行,但成人礼不会中断。)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适度压力有利于保持青春

暴露于过冷、过热和重金属环境下,会让蛋白质受损,并破坏它们的正常结构——这往往会导致细胞死亡。不过,细胞拥有的一种特殊机制——热休克反应,却可以帮助它们应对压力,将伤害降到最低。在热休克反应中,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会修补受损的蛋白质,拯救细胞,延长细胞的寿命。

美国西北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桑迪和她的同事共同发现,人类细胞系的热休克反应,是由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质——Siruin l(SIRTl)调节的。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找到证据,证明SIRTl和蛋白质热休克反应之间的关联。

“这项研究的眼光非常独到”,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研究中心的细胞生物学家劳尔表示,“我们知道,SIRTl在长寿中扮演了多种角色。但是,它也影响到热休克反

应——这项发现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项研究主要针对单个的细胞,不过,对整个生命体而言,这项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压力和寿命之间的关系。“适度的轻微压力,实际上能够延长寿命,”这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西北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表示,轻微的压力能触发热休克反应,但不会伤害细胞。

日常饮食中限制卡路里摄入,也能够触发热休克反应,并已通过试验证明能够延长包括人、狗和老鼠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寿命。限制热量摄入,能够提高SIRTl的水平。

“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饮食能够延长寿命,是通过热休克因子l的作用。”桑迪说。 热休克因子1是热休克反应的关键成分。当一个细胞承受压力时,热休克因子l会保护DNA,并开始生产修复蛋白。不过,细胞不能长时间在紧急状态下生存。当修复蛋白,这种降低伤害的机制就会关闭。一种名为乙酰基的化学成分被添加到热休克因子1中,使它从DNA链中“掉落”出来。

不过,有时候,这种降低伤害的机制会在分子修复完成之前就关闭。

研究人员早就知道,SIRTl能通过集中应对压力的途径。帮助细胞延缓衰老。但在这篇论文中,桑迪和她的同事们指出,SIRTl还能将乙酰基从热休克因子l剥离,保存在DNA中,并持续生产修复蛋白。

当细胞老去时,SIRTl减少,热休克反应也减少;老去的细胞应对压力的能力降低,生

命体也就开始衰老。

热休克反应还能帮助修复因神经元退化疾病受损的大脑,如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

病。

利用SIRTl,使细胞保持防御状态也有着负面作用:它可能帮助癌细胞抵抗药物的压

力。研究人员还需要证明热休克因子l和SIRTl共同作用,保护整个人体系统的细胞,而

不是仅仅保护试验中涉及的细胞。“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否对所有细胞有利,不过,我们希

望是”,劳尔表示。(节选自《科学》杂志)

下列有关“热休克反应”原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休克因子l是热休克反应的关键成分,当一个细胞承受压力时,热休克因子l会 修补受损的蛋白质,拯救细胞,延长细胞的寿命。

B.SIRTl的作用之一是将乙酰基从热休克因子l剥离,从而避免热休克反应关闭,保证蛋白质分子持续修复。

C.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热休克因子l和SIRTl的共同作用,保护整个人体系统的 细胞免受压力的伤害。

D.乙酰基的作用是使热休克反应关闭:通常情况下,当蛋白质分子修复完成后,乙酰基就会被添加到热休克因子l中,使它从DNA链中“掉落”出来。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肌体受到冷、热等伤害时,就会触发热休克反应,将伤害降到最低。

B.目前已经知道利用热休克反应也有着负面作用:它会帮助癌细胞抵抗药物的压力。

C.热休克反应能够帮助修复因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病受损的大脑。

D.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高热食品,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能够提高SIRTl的水平,触 发热休克反应。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压力过大也会触发热休克反应,只是过大的压力同时也会伤及细胞,因而对人体是 有害的。

B.美国西北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桑迪和她的同事的研究表明,“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有动力才会有活力”是有科学依据的。

C.如果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控制SIRTl激活热休克反应,人类的寿命将得以延长。

D.如果人类能够永远保持适度的轻微压力,热休克反应就不会减少,生命体就会青春 永驻。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目前还不清楚热休克反应是否对所有细胞有利,这一点还需要证明。)      

【小题2】B(原文是“它可能帮助癌细胞抵抗药物的压力”,只是一种推断,并非“目前已经知道”。)

【小题3】D(当细胞老去时,SIRTl减少,热休克反应也减少;老去的细胞应对压力的能力降低,生命体也就开始衰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诺奖得主:他们找到了人类"生命时钟"

 因为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杰克??绍斯塔克于2009年10月5日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内一些科研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三位科学家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癌症和衰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通常奖给那些解决生命医学领域最根本问题的科学家,而端粒和端粒酶的机理就属于此类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其发现对于生命医学发展、对于人类攻克癌症等疾病,有着深远影响。”上海交大医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系教授程金科说。

  据了解,人们最初研究染色体时,对于其末端是几乎“忽略”的,认为那里没有基因和酶,就算有,也不会对细胞的生长发挥很大作用。而此次获奖的研究内容,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先入为主的对染色体的看法。

  据悉,关于染色体端粒的研究论文最初发表于1978年,端粒酶的研究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这两项成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研究染色体的方式,因此,3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癌症、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起着重要影响。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虽然从现在来看,早已不是“最尖端”,但堪称“很经典”。

 端粒就像一顶高帽子置于染色体头上,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发现端粒的一种独特DNA序列能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卡萝尔??格雷德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则确定了端粒酶,端粒酶是形成端粒DNA的成分。这些发现解释了染色体的末端是如何受到端粒的保护的,而且端粒是由端粒酶形成的。

  当端粒酶处于休眠状态时,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短一些,直到细胞死亡。在正常成年人的几乎所有细胞中,端粒酶转为休眠状态。在胚胎干细胞等频繁分裂的细胞内,端粒酶处于活跃状态。癌细胞通常能获得重新激活端粒酶的能力。“睡醒”后的端粒酶允许癌细胞无限复制,继而出现癌症的典型特征,即癌细胞“生生不息”。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以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若给端粒酶贴个标签,可以写成“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因为端粒酶的活跃,癌细胞不停增殖;但是,如果能够调控正常细胞的端粒酶,使之具备相当的活性,那么正常细胞的寿命就可能延长,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2008年,西班牙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这些小白鼠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延长了50%。这种改良老鼠经过继续喂养,它们的新DNA形态会进一步加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群“超级老鼠”,它们的寿命更长,而且更有抗癌能力。下列对原文中“端粒、端粒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粒和端粒酶的机理就属于生命医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

B.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进行完整复制、退化,其中奥秘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这对癌症和衰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C.端粒就像一顶高帽子置于染色体头上,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

D.如果能够调控正常细胞的端粒酶,使之具备相当的活性,那么正常细胞的寿命就可能延长,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三位美国科学家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研究染色体的方式,因此,3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癌症、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起着重要影响。

B.在正常成年人的所有细胞中,端粒酶转为休眠状态。

C.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卡萝尔??格雷德和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的这些发现揭示:染色体的末端受到端粒的保护的,端粒是由端粒酶形成的。

D.西班牙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将端粒酶植入小白鼠的干细胞中,这些小白鼠的寿命比正常情况下延长了50%,其中的“超级老鼠”寿命更长,更有抗癌能力。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所以说端粒酶 “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是因为:端粒酶的活跃,癌细胞不停增殖,反之,正常细胞的寿命就可能延长,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B.端粒和端粒酶的机理的发现对于生命医学的发展、对于人类攻克癌症等疾病,有着深远影响,这并不能表明人类将能够战胜癌症,延长生命。

C.只要“睡醒”后的端粒酶允许癌细胞无限复制,就会出现癌症的典型特征,即癌细胞“生生不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以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D.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进行完整复制、退化.

【小题2】A.三位美国科学家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研究染色体的方式,B.在正常成年人的所有细胞中 ,D其中的“超级老鼠”寿命更长,更有抗癌能力

【小题3】反之,正常细胞的寿命就可能延长,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极冰盖下暗藏“生命绿洲”

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容易给人没有生命存在的感觉。但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却认为,南极是有生命存在的。南极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陆地。2007年,研究人员在这里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冰下河流,与亚马逊流域的形状非常相似。

美国航天局卫星新近发回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显示,南极拥有若干个“湖区”,其矿化作用相当积极,倘若没有微生物的参与,这一进程要么无法进行,要么会缓慢得多。这意味着南极并非一片没有生命的旷野,而是一个丰饶的自然体系,拥有“生命绿洲”。

  哥伦比亚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斯塔丁格介绍说:“事实上,南极的冰下水系相当庞大,其面积与美国相差无几,堪称全球最大的水域。那里很可能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世界,而10年前这对人类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他说,即便没有卫星提供的最新图片资料,过去在南极地区进行的研究发现也证明了这一庞大水系的存在,如古老的东方湖、因冰下大陆的运动而引起的冰川漂移等。

南极湖泊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在3000万—3500万年的漫长时间里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绝。尽管如此,因为有来自陆地深层的热量,河流和湖泊一直都处于运动中。这表明,数十万年来,与其他大陆一样,南极冰盖下的生命也是在不断发展进化的。

  不久前,研究人员在毗邻南极的海域中发现了科学界所不知道的动物物种,如生活在海底的食肉类海绵,他们靠很小的骨针来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

  目前,学者们尚难对南极的河流和湖泊数量做出精确统计。最新的数量是145个,它们都位于4000米深度以下。

  明年,专家计划在南极安装配有最新雷达设备的探测器,以推动对南极深处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南极其实就是一块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的普通大陆,正是冰盖妨碍了人们对南极的深入了解。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温度较高的冰下湖泊开始从底部侵蚀冰川,加速了后者的融化。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冰川融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希望国际社会能够对此问题进行关注,并敦促全球各国领导人积极努力,应对全球变暖。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南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极冰川下有着与亚马逊流域的形状十分相似的纵横交错的河流。

B.南极并非一片没有生命的旷野,而是一个丰饶的自然体系。

C.因为冰下大陆的运动,南极冰川会缓慢地漂移;因为有来自陆地深层的热量,这些冰川正逐渐在融化。

D.受全球变暖气候影响,南极冰川开始融化了,而大量存在的冰下湖泊加快了其融化速度。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极是人类研究最少的陆地之一。

B.过去,科学家就研究发现南极是一个“生命绿洲”,只是当时缺乏卫星提供的相应图片资料。

C.目前,科学家们精确统计出了南极的河流和湖泊的数量,总数为145,它们都位于4000米深度以下。

D.专家拟在南极安装配有最新雷达设备的探测器,以推动对南极深处的研究,此举将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种种迹象表明,南极很可能存在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完整的、全新的世界。

B.科研人员不久前发现的生活在海底的食肉类海绵是科学界以前不知道的动物物种,它有可能是从南极冰盖下的河流或湖泊里游离出来的一种生物。

C.因为水是生命之源,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冰下河流,可见那里是有生命存在的。

D.南极是一块被厚厚冰层覆盖的普通大陆,但因冰天雪地的表象妨碍了人们对南极的深入了解,造成那里没有生命存在的感觉。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缺少必要的限制词,原文说“温度较高的冰下湖泊开始从底部浸蚀冰川,加速了后者的融化”)

【小题2】D  (A多了“之一”。B 过去只是研究证明南极冰下庞大水系的存在。C原文说“目前,学者们尚难对南极的河流和湖泊数量做出精确统计”)

【小题3】C(“水”是生命存在的几个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唯一条件,因此,不能根据南极冰下河流的存在来推断南极冰盖下必然存在着生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 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文末说的“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 B.生理的 C.生物的 D.物理的

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阅读科普应用文,完成下题

一般来说,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谢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0.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0%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 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英才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细胞膜把细胞内的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靠在一起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然而每个人体内的细胞膜平铺起来面积却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每种生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也不一致。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脂质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任何物质都只有通过了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具有冷血特征。

C.科学家通过膳食实验,观察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与细胞膜及蛋白质受损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D.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反比,与其寿命长短则成正比。

B.大象和老鼠细胞膜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是0.2%和20%,因此一般说来老鼠的寿命长于大象。

C.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D.限制热量摄入或许能够让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更不易被氧人,从而处长动物的寿命。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解析:

【小题】(原文说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并非“交织”)

【小题】(注意原文首段“或许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尾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等内容)

【小题】(A根据原文可知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正比,与其寿命长短则成反比。B大象的寿命一般说来长于老鼠。C据原文,即使“清除自由基氧分子”,也只能延缓而遏止细胞的衰老。“彻底”一说违背自然规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