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s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 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s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米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RzigaLinski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7.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C.一种能防止紫外线损害人的健康的药物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8.对“纳米药物能延长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细胞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9.对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的科研内容与方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与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短问题
B.神经细胞在纳米药物的作用下与不在药物作用下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强弱的对比观察
C.佛罗里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纳米药物作用时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D.佛罗里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是因为他们采用了逐步推进的研究方法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B.老年痴呆病这样的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7.C
8.B
9. D
10.C
7.纳米药物本身是否能阻止紫外线损害原文无此信息。
8.A是观察现象,不是原理;C“存活时间长”没有点到关键处,关键是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发生变化,清除自由基的效率高。D原理表述不准。
9.没有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
10.A目前的发展主要是能否应用的问题。B“不久的将来”,不能这样确定;“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的说法也欠妥,因为已经有纳米药物。D维生素也有改变细胞老化和预防炎症的作用,只是没有纳米药物作用力大。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__”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__,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2010年推迟至202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 (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
式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
型。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
可持续性。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
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
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
际关系更为紧张。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
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
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1】不是绝对的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小题2】A“所有国家”错。B该方案不能解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这是戈尔针对美国的问题提出的方案。D政治家并不缺少眼光,缺的是勇气。
【小题3】低碳经济,兼顾的是低碳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及可持续性,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节选)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思,伦理学本身的创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言而喻,伦理学创新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然而,通常人们只是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对于这些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往往重视不够。其结果,虽然新主__新看法接连不断,但真正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却难以确立。
当代中国伦理学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对其学科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与合理设定。然而,恰恰在此问题上人们观点分歧最大。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早已有所谓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的”、“价值的”、“逻辑的”和“商谈的”等不同性质伦理学。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也早已出现。例如,有的主张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一门主体性的“人学”。有的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描述性科学”;有的则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意义及其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门“特殊价值哲学”。有的主张伦理学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研究为人之道和为人之学的“人学价值论”。
上述种种不同看法意味着,没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在此意义上说,不同看法存在本身并非坏事,相反,它倒是伦理学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伦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毕竟有其特殊性质,不可能总是见仁见智。谈到哲学方法,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真正的方法应当是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方法。伦理学也同样如此。它之所以应当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伦理学对象本身就是价值与事实的有机统一。毋庸置疑,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应当如何生活的价值规范学科,它要给人们提供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因而首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学科。然而,正像其他任何价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矛盾和现实困境一样,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也并非脱离现实存在的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某种抽象表达。
由此而言,当代中国伦理学就应当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其事实性,意味着它的对象的客观性和实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描述性和性质的科学性;其价值性,则意味着它的内容的主体性和应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超越性和性质的理想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学从“事实如此”直接推出“应当如此”。实际上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介,那就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道德矛盾和人与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伦理困境。伦理学本是一门既研究道德伦理生成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为人的应然生存方式和理想交往关系提供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双重性质学科。(选自光明网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崔秋锁)
下列有关伦理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创新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是其前提和基础。
B.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C.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和实然性的特点。
D.伦理学的价值规范是人和人的现实交往关系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的一种理想超越和否定表达。
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的创新不应只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要高度重视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联系。
B.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是根源于人的生活世界的道德事实矛盾和伦理现实困境。
C.中国的伦理学应按照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分类方法早日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D.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是解决中国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可能路径之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究竟如何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目前伦理学发展和创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B.现代西方伦理学划分的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意味着人们对伦理学性质存在不同理解。
C.通过道德矛盾和伦理困境的这种中介桥梁,伦理学的事实性质和价值性质实现了有机统一。
D.价值性为事实性的生成提供现实基础和事实根据,事实性则为价值性的升华展现应然方式和理想状态。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蛋白质的神话和谎言
生活中,你是否听说过有谁正在遭受缺少蛋白质之苦呢?你见过大象、驼鹿、长颈鹿遭遇缺少蛋白质的困境吗?其实人体需要大量蛋白质的说法是荒诞的。过多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会削弱人们的肾脏功能,还会滤去体内的钙、锌、铁、镁等矿物质,另外,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心脏病、癌症以及肥胖病等。此外,大量蛋白质能破坏人体组织、器官、细胞等,造成人体发育过快。对了!你还要知道: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摄取蛋白质的数量仅仅是美国人的一半,然而他们却活得更长寿、更健康。
尽管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对身体有害,但适量的蛋白质仍然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蛋白质能够产生酶、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取代坏死的细胞,在全身运送各种物质,促进人体生长和自我愈合能力。
人体真正需要多少蛋白质呢?要看这个问题是谁问的,无论如何人们一天的摄入量应该在18~60克之间。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素食者不用担心蛋白质摄入量的问题。美国饮食协会报告称,一个素食者的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日常所需要的蛋白质的两倍。
素食者是如何获得蛋白质的呢?非常简单。他们吃小扁豆、大豆、坚果、种子类食物、水果、蔬菜、全谷物、大豆制品。当他食用由这些食物组成的营养均衡的餐点时,就能够保证人体获得足够的蛋白质。
如果你想摄取更多的蛋白质,可以多吃螺旋藻,这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海藻,它含有许多的脂肪酸、酶和矿物质等。它还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抗癌功效,帮助治疗低血糖症、贫血症、溃疡、糖尿病。此外,螺旋藻还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以前人们认为,如果要从素食者的食物中获得完整的蛋白质,就必须将食品以特殊的方式结合食用。举例来说,据说把米饭和豆类放在一起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产生蛋白质。然而,现在我们知道食用各种不同的植物食品都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蛋白质。并且,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和再生细胞也能为人体提供完整蛋白质。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安排健康和营养均衡的饮食。
任何健康、均衡的饮食都包括脂肪。别担心,脂肪并不总是伴随着肥胖。必需的脂肪酸给人体提供能量,并且预防心脏病、高血压、中风。此外,它们还能治疗关节炎、皮肤病等。奇妙的是,人体自身就能产生我们所需的脂肪酸,但有两种例外:亚油酸和亚麻酸。
在以下食物中可以发现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橄榄油、芝麻油、菜子油、亚麻籽油、大麻籽油、月见草油,生坚果和种子类食物,以及鳄梨。因此,不要再听信那些认为坚果、植物油类、鳄梨能让人变胖从而将其拒之门外的建议。当你已经把它们列为均衡饮食必不可缺的部分时,它们绝不会让你变胖!在肉类、奶制品还有氢化油中发现的是可以使人发胖的饱和脂肪。
想想油类和脂肪的来源,再动动脑子。你就不会担心像鳄梨这样的水果会使人奇异的发胖了。
下列不属于“人体需要大量蛋白质的说法是荒诞的”之依据的一项是
A.过多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会削弱人们的肾脏功能,还会滤去体内的钙、锌、镁、维生素B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B.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导致骨质疏松、心脏病,还会造成人体发育过快,以致过于肥胖等。
C.蛋白质亦可产生酶、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和自我愈合能力。
D.过量的蛋白质能破坏人体组织、器官、细胞等,使人的健康受损,寿命缩短。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对身体有害,但适量地摄人一些蛋白质是对我们的健康有益的,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B.人类患骨质疏松症、心脏病、肥胖病等,究其根源,完全是由于人们摄入了过量的蛋白质。
C.素食者不等于不能获得蛋白质,他们吃小扁豆、大豆、坚果、种子类食物等,日久天长,这些素食者也会摄入过量的蛋白质。
D.螺旋藻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海藻,还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也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摄取蛋白质的数量,仅仅是美国人的一半,然而其他国家的人却活得比美国人更健康、更长,这是因为他们摄取的蛋白质数量比美国人更趋于合理。
B.素食者食用水果、蔬菜、种子类植物,可以保证营养均衡,蛋白质摄入量足够,因此,素食者的寿命都会比肉食者要长得多。
C.任何健康、均衡的饮食都包括脂肪,必需的氨基酸会给人提供能量,并能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等,摄入一些脂肪酸,并不意味着肥胖病的到来。
D.橄榄油、芝麻油、生坚果、大麻籽油以及鳄梨所含的脂肪酸,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而肉类、奶制品,还有氢化油中的饱和脂肪,则是引起人体发胖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应尽量少食用肉类和奶制品。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颁给了破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子外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 “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对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对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入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哪里来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