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松果体素是由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研究发现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它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

松果体与位于大脑内部被称为下丘脑的腺体。共同控制着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光线透过视网膜到达下丘脑的视束交叉上的神经核,进而转化成特定信息传抵松果体,松果体便会提高或降低松果体素的分泌。夜晚来临时,松果体释放出松果体素,使体温下降,心跳速度减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血液中的松果体素浓度在凌晨l-5时达到一天中的峰值。随着曙光渐露,松果体素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有极密切的关联。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透过视网膜传达至松果体的路径,解释了造成部分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由此可知,睡眠模式紊乱及伴随而来的松果体素分泌异常,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

对人体而言,维持睡眠/清醒周期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会改变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也深深地影响着睡眠的质量。(节选自《科学画报》98.9《谁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

1.根据文意,对“松果体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由大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与人睡眠有明显关系的化学物质。

B.由松果体释放出来的控制体温升降和心跳速度的一种化学物质

C.由松果体分泌出来的分泌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增减的一种化学物质。

D.一种由松果体自然分泌的帮助人体产生睡意并安稳人睡的化学物质。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足以控制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运作。

B.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有助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功能的发挥。

C.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影响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

D.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多少。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是由自然分泌松果体素的松果体控制的。

B.人的睡眠/清醒周期发生紊乱,原因就在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不正常。

C.维持体内松果体素的正常分泌,是维持睡眠/ 清醒周期正常的重要条件。

D.停止松果体素的分泌,将扰乱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松果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的不同,导致了血液中松果体素 的浓度昼夜不同,

B.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在于昼夜光照强弱讯号不能透过视网膜传抵松果体,也就不能调节松果体素的分泌。

C.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可能导致松果体不能正常地分泌松果体素,并使睡眠模式产生紊乱。

D.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

1.C   2.C 3.C 4.B


解析:

1.A项没有反映出松果体素的基本属性——“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一般来说,这类题目都要从概念入手去考虑问题。B项松果体素的释放只会降低体温,减缓心跳,不能升高、增强。C项应该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减增”,是反比关系。

2.A、B、D的错误都是因果倒置了。

3.A项,其周期是由松果体和下丘脑的腺体共同控制的;B项,紊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D项,文章中只说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的情况,没有说“停止分泌”的情况。

4.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文章是说“部分盲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剌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间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当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别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千草之间也诀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5.B

6.C

7.A


解析:

6.(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的是: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B原文为“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D原文为“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剐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7. (B原文已指出“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跟教育没有关系。C原文指出“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推断明显不对。D不一定,原文指出“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地球未来可能与水星或火星相撞而毁灭

地球生命将如何结束呢?很明显科学家尚无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目前,两项最新研究表明50亿年后水星或火星可能发生碰撞事件从而破坏太阳系正常秩序,摧毁地球上所有生命体,这将早于太阳进入死亡阶段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对周边的行星进行烘烤。

  最新研究显示太阳系内的行星将继续环绕太阳稳定运行至少0.4亿年,在0.4亿年之后,可能会存在概率很低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将酿成太阳系可怕的灾难。在人类的时间进程表上,太阳系似乎像时钟一样有规律地运行。但是科学家艾萨克??牛顿意识到300年前行星间的重力牵引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使行星偏移运行轨道。

  天文学家仅能确定太阳系在未来0.4亿年内保持稳定。尽管没有人表示未来太阳系内将会发生什么,目前的模拟研究可以粗略地展现未来太阳系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模拟实验显示,未来50亿年,水星运行轨道出现紊乱不正常的概率为1-2%。这将动摇太阳系内部整体结构,在地球和水星或火星之间酿成灾难性碰撞,能够毁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

法国巴黎天文台雅克??拉斯卡尔从事另一项研究,他运行1001台计算机模拟太阳系的未来变化,基于观测的不确定因素,他们模拟了行星之间轻微的变化状况。水星轨道由于受到木星的重力牵引,存在1-2%的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其运行轨道将变得非常伸延,很可能离心率会达到0.6或更高。

  一旦水星离心率达到0.6,水星轨道将很可能与金星轨道发生交叉。如果行星间的轨道发生交叉,原本有秩序的太阳系将处于混乱状态,会引发最糟糕的事情。太阳系出现混乱状态,最漂泊动荡的就是水星和火星,因为它们的质量分别是地球的6%和11%,它们很容易被移动。但是金星的质量是地球的82%,因此它很难被移动。

  依据劳克林的模拟实验,13亿年后水星将使太阳系陷入混乱状态;之后的0.82亿年火星将脱离太阳系;再过0.4亿年水星和金星将发生碰撞。

很可能地球会与漂泊不定的水星或火星发生碰撞,很明显人们都明白火星与地球碰撞将意味着什么样的灾难。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早期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撞击地球,致使地球的一部分残骸最终形成了月球。劳克林称,发生碰撞之后地球表面将达到数千摄氏度的温度,表面由熔岩海洋覆盖。不过这项研究显示发生太阳系灾难的概率很低,在未来50亿年太阳系像时钟一样有秩序运行的概率仍非常高,达到98-99%。

(《新浪科技》2008年7月25日)

6、不属于科学家认为“地球未来可能毁灭”的依据的一项是

A.模拟实验显示,未来50亿年,水星运行轨道出现紊乱不正常的概率为1-2%。这将动摇太阳系内部整体结构,在地球和水星或火星之间酿成灾难性碰撞。

B.水星轨道由于受到木星的重力牵引,存在1-2%的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其运行轨道将变得非常伸延,很可能离心率会达到0.6或更高。

C.依据劳克林的模拟实验,13亿年后水星将使太阳系陷入混乱状态;之后的0.82亿年火星将脱离太阳系;再过0.4亿年水星和金星将发生碰撞。

D.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早期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撞击地球,致使地球的一部分残骸最终形成了月球。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生命将早于太阳进入死亡阶段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对周边的行星进行烘烤。

B.太阳系内的行星在将环绕太阳稳定运行至少0.4亿年之后发生变化,从而酿成太阳系可怕的灾难。

C.天文学家仅能确定太阳系在未来0.4亿年内保持稳定,目前的模拟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未来太阳系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D.基于观测的不确定因素,法国巴黎天文台雅克??拉斯卡尔运行1001台计算机模拟太阳系的未来变化,他们模拟了行星之间轻微的变化状况。

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与漂泊不定的水星或火星发生碰撞之后,地球表面将达到数千摄氏度的温度,表面由熔岩海洋覆盖。

B.地球与水星或火星相撞并非世界末日,在未来50亿年太阳系仍将像时钟一样有秩序地运行。

C.一旦水星离心率达到0.6,水星轨道将与金星轨道发生交叉,原本有秩序的太阳系将处于混乱状态,

D.如果太阳系出现混乱状态,由于金星、水星和火星的质量都比地球小,它们很容易被移动。

6、D

7、D

8、A


解析:

6、D(“太阳系早期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撞击地球”并不能说明“地球未来可能毁灭”。)

7、D(A. 只是可能。B.原文是说“在0.4亿年之后,可能会存在概率很低的变化”。 C.“已经清楚地表明”不当,只是“粗略地展现”。)

8、A(B.应该是“在未来50亿年太阳系像时钟一样有秩序运行的概率仍非常高”。 C.“水星轨道将与金星轨道发生交叉”只一种可能。D. 金星的质量是地球的82%,它很难被移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疫苗是使用病原体的一部分刺激机体来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因而它不像抗生素那样引起病原体的抗药性和致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疫苗也不像DDT一类的杀虫剂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从而破坏环境和造成生态链的断裂,因此疫苗是值得提倡的最为有效的但又最为温和的抗击疾病的免疫方法。

免疫分为两大类,一是先天性,也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主要是指针对所有病毒和致病物质的抵抗力。二是获得性,也是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获得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无论是自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都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

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力是通过染病而获得的,当然是人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有力选择,比如在早期患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欧洲人把天花带到新大陆时,土著人,如印第安人,因为没有免疫力而死亡过半,但后来一部分人获得了免疫力,便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这是没有使用疫苗和药物而自然获得的免疫力。普遍的评论是这种方式获得的免疫力最好。因为体内的免疫印记最深,持续时间最长,因而对人的保护最为有效。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就是注射或服用人工疫苗,这是人工诱导的也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战果最为辉煌的免疫方法,如天花、脊髓灰质炎、肝炎、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免疫的。而这种方法正是一些人所怀疑的把病毒赶尽杀绝的方法。这样获得的免疫力被视为低于染病后获得的自然免疫力。被动免疫也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前者指婴儿通过血液和哺乳被动获得的免疫力,后者指注射同种或异种抗体获得的免疫力。这种输入同种抗体以抗御疾病的免疫方法,有一定风险。

自然免疫与人工免疫孰优孰劣?前者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人工再怎么天衣无缝也不可能做到与自然所形成的鬼斧神功之功力相媲美。所以,相当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患病后自然获得的免疫力,即使在现代医学的发源地和发达地区,如欧美,人类推崇的也是自然免疫。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抗御流感的免疫方式就产生过这样的讨论或争论。有人认为对人尤其是儿童注射流感疫苗,还不如让他们患病后获得自然免疫力。

既然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人类是否可以放弃人工免疫而只靠自然免疫来获取最强有力的抵抗力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尽管它逊色于自然免疫。(节选自《百科知识》2003年第10期)

6.SARS流行期间,有的医生注射病愈后病人的血清以抗御疾病,这种免疫方式是【  】

A.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B.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C.被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D.被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7.对天花疫苗的免疫原理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使天花病毒无法进攻人体。

B.即使天花病毒进入人体也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

C.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抵御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

D.对进入人体内的天花病毒赶尽杀绝。

8.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在天花流行过后获得抗御天花病毒的很深的免疫印记。

B.30年前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至今还有对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C.母亲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些婴儿艾滋病的感染率并不高。

D.1968年被亚洲流感感染过的人在1969年香港流感爆发时抵御了流感。

9.对“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的理由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工免疫不会破坏环境,是目前人类所能利用的最有效、最温和的防病方法。

B.有些疾病不可能给人以自然获取免疫力的机会,因为在获取之前,大量的人便会丧失生命,如天花、鼠疫等。

C.人工免疫不会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造成传染病的卷土重来。

D.只有很少的人不愿意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力。

6.D

7.D

8.B

9.D


解析:

6.这种免疫力由“注射同种或异种抗体获得”,“病人的血清”为同种抗体。

7.原文:“疫苗也不……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

8.“接种过天花疫苗”即为“人工免疫”。

9.原文:“相当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患病后自然获得的免疫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动物的审美,往往仅及皮毛。对蜘蛛的厌恶和对鱼的喜欢,实际都无多少道理——我相信对形体构造的美学标准,人类自有先入为主的理念深埋于心。

每个人都会自然过渡到不用童话或寓言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的时代。问题是即使已然长大,而我们对身边生灵的认识却并未增加多少。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地球的主人,因此可以毫无愧怍地自命为“灵长”而无须怀疑。

现在,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知道了生物学是怎么一回事,但实际上很少人了解生物学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进展,当代生物学家正在着力于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更多的人还只是在电视上为镜头中的“动物世界”而孩子般的啧啧称奇,而并未更多地留心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关于生物和生命本质的一些问题。如果只是问穿山甲与乌龟是谁的味道更鲜美,也许能够回答的人还比前者稍多。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争、打醋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当然,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作者实际上是在介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诚如作者所言,“大自然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是令人心悸、美丽无比的。她是人类最有创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东西来……”作者在娓娓述说中感到了创生之美,感到了“生命在基因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皆有着非常重要的兄弟亲情。”是的,我们——人,活在一个集体之中,这个集体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却不约而同地受制于相似的基因遗传,殊途同归地世代繁衍和走向死亡。在同一方蓝天下,鸟飞过、鱼游过、虫爬过、兽跑过、人走过,踪迹遍地,交叉纵横,却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真正解开了自身行为和全部生命的密码。在这样的不朽竞赛中,人,开始显示出了他的高明,开始磨拭不同的钥匙以图打开那扇永恒的门锁。

这是一本完全有理由视作纯文学来拜读的作品,它讲述动物的奇异故事,也讲述人的故事。谈生物学、DNA,也谈哲学、人生。其叙述语言的优美精彩,文字透出的机智幽默,足以让太多的文学从业者汗颜。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学这样一种严肃尖端的学科,在其笔下成为触处生情的感伤回顾,使每一个读罢此书的人,都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一切——我们存在的依据,流动在血液中的固有定式。

8.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D.这是一本旨在用大自然美丽无比的故事来揭露文学谎言的书。

9.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的延续本质上是基因的延续和形态学尺度上的延续。

B.生活在大自然集体中的人类,虽然彼此不能进入对方的思想但均受到基因的制约。

C.地球上所有生灵之间都有着相似的兄弟亲情,人和动物是生而平等的。

D.大自然的一切生命均受制于DNA,均有着兴衰的悲欢和灭绝的宿命。

10.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

B. 人之所以自命为灵长而毫无愧怍,可以对“动物世界”啧啧称奇,原因在于人们生物学知识及对生命本质认识的肤浅。

C. 《野兽之美》对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的介绍影响着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

D. 《野兽之美》对其他生灵的生活、性爱、繁殖乃至死亡的描述,将可能唤醒人类敬畏生命、平等相处的意识。

11.《野兽之美》曾获得了普利策奖。请根据文章说明获奖的原因。(3分)

8.D

9 B 

  10.C

  11《野兽之美》是一部集科学、文学、美学于一身的作品。(这本书说的虽是最前卫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但借助了生动有趣的文学化描述,轻而易举地把高深莫测的课题说清楚了,这是它的魅力所在。)(她把创造性和无穷的探索精神与机智幽默的文学风格结合起来,对大自然和生命本质进行深刻考察和思索,对人类最新科学成就进行通俗而又妙趣横生的综述。)


解析: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2003年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s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 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s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米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RzigaLinski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7.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C.一种能防止紫外线损害人的健康的药物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8.对“纳米药物能延长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细胞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9.对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家和工程师的科研内容与方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与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短问题

B.神经细胞在纳米药物的作用下与不在药物作用下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强弱的对比观察

C.佛罗里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在研究纳米药物作用时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D.佛罗里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和工程师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是因为他们采用了逐步推进的研究方法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B.老年痴呆病这样的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7.C

    8.B

9. D

10.C


解析:

7.纳米药物本身是否能阻止紫外线损害原文无此信息。

8.A是观察现象,不是原理;C“存活时间长”没有点到关键处,关键是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发生变化,清除自由基的效率高。D原理表述不准。

9.没有取得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

10.A目前的发展主要是能否应用的问题。B“不久的将来”,不能这样确定;“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的说法也欠妥,因为已经有纳米药物。D维生素也有改变细胞老化和预防炎症的作用,只是没有纳米药物作用力大。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__”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__,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2010年推迟至202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 (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

型。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

可持续性。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

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

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

际关系更为紧张。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

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

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不是绝对的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小题2】A“所有国家”错。B该方案不能解决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这是戈尔针对美国的问题提出的方案。D政治家并不缺少眼光,缺的是勇气。

【小题3】低碳经济,兼顾的是低碳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及可持续性,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节选)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思,伦理学本身的创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言而喻,伦理学创新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然而,通常人们只是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对于这些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往往重视不够。其结果,虽然新主__新看法接连不断,但真正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却难以确立。

  当代中国伦理学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对其学科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与合理设定。然而,恰恰在此问题上人们观点分歧最大。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早已有所谓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的”、“价值的”、“逻辑的”和“商谈的”等不同性质伦理学。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也早已出现。例如,有的主张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一门主体性的“人学”。有的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描述性科学”;有的则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意义及其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门“特殊价值哲学”。有的主张伦理学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研究为人之道和为人之学的“人学价值论”。

上述种种不同看法意味着,没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在此意义上说,不同看法存在本身并非坏事,相反,它倒是伦理学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伦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毕竟有其特殊性质,不可能总是见仁见智。谈到哲学方法,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真正的方法应当是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方法。伦理学也同样如此。它之所以应当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伦理学对象本身就是价值与事实的有机统一。毋庸置疑,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应当如何生活的价值规范学科,它要给人们提供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因而首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学科。然而,正像其他任何价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矛盾和现实困境一样,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也并非脱离现实存在的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某种抽象表达。

  由此而言,当代中国伦理学就应当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其事实性,意味着它的对象的客观性和实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描述性和性质的科学性;其价值性,则意味着它的内容的主体性和应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超越性和性质的理想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学从“事实如此”直接推出“应当如此”。实际上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介,那就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道德矛盾和人与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伦理困境。伦理学本是一门既研究道德伦理生成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为人的应然生存方式和理想交往关系提供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双重性质学科。(选自光明网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崔秋锁)

下列有关伦理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创新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是其前提和基础。

B.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C.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和实然性的特点。

D.伦理学的价值规范是人和人的现实交往关系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的一种理想超越和否定表达。

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的创新不应只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要高度重视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联系。

B.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是根源于人的生活世界的道德事实矛盾和伦理现实困境。

C.中国的伦理学应按照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分类方法早日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D.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是解决中国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可能路径之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究竟如何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目前伦理学发展和创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B.现代西方伦理学划分的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意味着人们对伦理学性质存在不同理解。

C.通过道德矛盾和伦理困境的这种中介桥梁,伦理学的事实性质和价值性质实现了有机统一。

D.价值性为事实性的生成提供现实基础和事实根据,事实性则为价值性的升华展现应然方式和理想状态。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蛋白质的神话和谎言

生活中,你是否听说过有谁正在遭受缺少蛋白质之苦呢?你见过大象、驼鹿、长颈鹿遭遇缺少蛋白质的困境吗?其实人体需要大量蛋白质的说法是荒诞的。过多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会削弱人们的肾脏功能,还会滤去体内的钙、锌、铁、镁等矿物质,另外,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心脏病、癌症以及肥胖病等。此外,大量蛋白质能破坏人体组织、器官、细胞等,造成人体发育过快。对了!你还要知道: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摄取蛋白质的数量仅仅是美国人的一半,然而他们却活得更长寿、更健康。

  尽管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对身体有害,但适量的蛋白质仍然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蛋白质能够产生酶、激素、神经递质、抗体,取代坏死的细胞,在全身运送各种物质,促进人体生长和自我愈合能力。

  人体真正需要多少蛋白质呢?要看这个问题是谁问的,无论如何人们一天的摄入量应该在18~60克之间。有一件事是确定的:素食者不用担心蛋白质摄入量的问题。美国饮食协会报告称,一个素食者的饮食可以提供人体日常所需要的蛋白质的两倍。

  素食者是如何获得蛋白质的呢?非常简单。他们吃小扁豆、大豆、坚果、种子类食物、水果、蔬菜、全谷物、大豆制品。当他食用由这些食物组成的营养均衡的餐点时,就能够保证人体获得足够的蛋白质。

如果你想摄取更多的蛋白质,可以多吃螺旋藻,这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海藻,它含有许多的脂肪酸、酶和矿物质等。它还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抗癌功效,帮助治疗低血糖症、贫血症、溃疡、糖尿病。此外,螺旋藻还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以前人们认为,如果要从素食者的食物中获得完整的蛋白质,就必须将食品以特殊的方式结合食用。举例来说,据说把米饭和豆类放在一起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产生蛋白质。然而,现在我们知道食用各种不同的植物食品都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蛋白质。并且,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和再生细胞也能为人体提供完整蛋白质。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安排健康和营养均衡的饮食。

  任何健康、均衡的饮食都包括脂肪。别担心,脂肪并不总是伴随着肥胖。必需的脂肪酸给人体提供能量,并且预防心脏病、高血压、中风。此外,它们还能治疗关节炎、皮肤病等。奇妙的是,人体自身就能产生我们所需的脂肪酸,但有两种例外:亚油酸和亚麻酸。

  在以下食物中可以发现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橄榄油、芝麻油、菜子油、亚麻籽油、大麻籽油、月见草油,生坚果和种子类食物,以及鳄梨。因此,不要再听信那些认为坚果、植物油类、鳄梨能让人变胖从而将其拒之门外的建议。当你已经把它们列为均衡饮食必不可缺的部分时,它们绝不会让你变胖!在肉类、奶制品还有氢化油中发现的是可以使人发胖的饱和脂肪。

  想想油类和脂肪的来源,再动动脑子。你就不会担心像鳄梨这样的水果会使人奇异的发胖了。

下列不属于“人体需要大量蛋白质的说法是荒诞的”之依据的一项是

A.过多的蛋白质,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会削弱人们的肾脏功能,还会滤去体内的钙、锌、镁、维生素B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B.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导致骨质疏松、心脏病,还会造成人体发育过快,以致过于肥胖等。

C.蛋白质亦可产生酶、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和自我愈合能力。

D.过量的蛋白质能破坏人体组织、器官、细胞等,使人的健康受损,寿命缩短。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摄入过多的蛋白质会对身体有害,但适量地摄人一些蛋白质是对我们的健康有益的,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B.人类患骨质疏松症、心脏病、肥胖病等,究其根源,完全是由于人们摄入了过量的蛋白质。

C.素食者不等于不能获得蛋白质,他们吃小扁豆、大豆、坚果、种子类食物等,日久天长,这些素食者也会摄入过量的蛋白质。

D.螺旋藻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海藻,还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也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摄取蛋白质的数量,仅仅是美国人的一半,然而其他国家的人却活得比美国人更健康、更长,这是因为他们摄取的蛋白质数量比美国人更趋于合理。

B.素食者食用水果、蔬菜、种子类植物,可以保证营养均衡,蛋白质摄入量足够,因此,素食者的寿命都会比肉食者要长得多。

C.任何健康、均衡的饮食都包括脂肪,必需的氨基酸会给人提供能量,并能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等,摄入一些脂肪酸,并不意味着肥胖病的到来。

D.橄榄油、芝麻油、生坚果、大麻籽油以及鳄梨所含的脂肪酸,是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而肉类、奶制品,还有氢化油中的饱和脂肪,则是引起人体发胖的罪魁祸首,因此,人们应尽量少食用肉类和奶制品。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颁给了破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子外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 “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对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对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来?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入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哪里来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20090508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