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造太阳”的原因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的过程。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这意味着质量的亏损。根据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质量的亏损意味着能量的释放———两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各国对核聚变多途径的研究完成了“原理性探索”,到70年代末,苏联专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始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美、欧、日、中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装置进行实验。然而,托卡马克建堆需要三个要素:“高温度、高密度和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条件才逐渐接近或达到这三个要素,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这又带来了新麻烦:如此高温下,核聚变燃料就成为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状态下,物质微粒的运行更难以捉摸。而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就必须约速这些“乱跑”的等离子体。那么,怎样在高温下约束等离子体的运行?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磁约束”概念,即通过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绕型磁力线,让等离子体沿磁力线运行。根据这一原理,苏联科学家于1954年制造了第一个“环形磁约束容器”装置—托卡马克(Tokamak)。
新的总是又出了:要约束这些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就必须要强大的磁场;而强大的磁场需要强大的电流。根据电学方程,电流遇到电阻会产生热量。事实上,以往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多是因为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热量而只能脉冲运行,并且耗电巨大。怎样避免这一缺陷?1912年,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在偶然间发现,他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5K左右时电阻消失。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在解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散热问题时,科学家们想到了超导。
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就是发生了核聚变。
C.核聚变发生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出现质量亏损。
D.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核聚变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C.超导电性是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于1912年间偶然发现和命名的。
D.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下列说法不属于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难题的一项是
A.怎样克服原子核之间同性相斥的阻力。
B.怎样的高温下约束成为等离子体的核聚变燃料的运行。
C.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存在的散热和耗电巨大的问题。
D.怎样让核聚变像核裂变一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基是
A.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欧、日、中对核聚变的研究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
B.魏茨泽克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是研制“人造太阳”最初的理论基础。
C.“人造太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制成功,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续的温暖。
D.从1912年起,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核聚变,并设法研制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
【小题】D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小题】(由“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可知,不需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小题】“两个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小题】(“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核聚变不可能在室温下发生。)
【小题】(“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核聚变的研究只能在有这一最初的理论基础后开始进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 )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题干要求是“植物睡眠”,根据原文意思,只有B项符合“睡眠”这一特点。
【小题】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兴奋物质”,此谜得解。
【小题】A项控制的是“配糖体的合成分解”,而不是“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项铁扫帚的配糖体夜晚水解。D项“绿色”农药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日前,精工爱普生公司发布了最新研发成果—“终极之黑”OLED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OLED的使用寿命的难题,成功地将产品使用寿命延长至5万多个小时,突破业界2万~3万小时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扩展了OLED显示系统的应用前景。
“OLED”是一种基于有机发光材料与有机结构的先进显示技术,具备对比度高、可视角宽广和反应快速等显示特性,此外,由于OLED是自发光,可以采用前所未有的轻薄设计,这些使OLED成为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的典型代表。过去受限于有机材料料寿命等问题,其应用在终端产品的可行性大受阻碍。爱普生通过改善发光材料和开发自有元器件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装置寿命延长的早期亮度衰竭问题。此前,OLED显示系统2万多小时的使用寿命只适合手机等移动装置的使用,爱普生“终极之黑”OLED显示系统的使用寿命突破5万小时,标志著oLED将可以成熟应用于电视等产品。
在OLED技术研发上,爱普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4年,爱普生率先推出世界最大的40英寸OLED显示器。众所周知,OLED技术一直存在三个技术难题:一是产品寿命;二是大屏幕化;三是高清晰度。在前两个问题都得到有效的解决后,“终极之黑”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高质量图像显示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而黑色是影响整体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终极之黑”在不通电的时候可以显示出100%的全黑,甚至比PDP的表现更好,不管颜色对比、层次均远高于一般的TFTLCD面板,超越了传统平板显示器的图像显示质量。
为了加快OLED显示系统商品化的速废,爱普生已经在目本长野县的富士山工厂安装了能进行小规模生产的开发生产线。未来,爱普生还将开发具有不同用途的各种OLED显示屏,进一步推动OLED技术的广泛应用。
据悉,爱普生决定于10月24日在横滨太平洋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的FPDInlterrlational 2007展览会上展出这款新的OLED显示系统,8英寸OLED面板,分辨率为 W800×H480,亮度为200 cd/m2,对比则达100000:1以上。届时,爱普生全新的OLED显示技术将完美地呈现给大家。
(选自《大众科技报))2007.11.6)
下列关于“OLED”的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OLED具备对比度高、可视角宽广和反应快速等显示特性。
B.OLED是自发光,可以采用前所未有的轻薄设计。
C.以前的OLED存在产品寿命、大屏幕化、高清晰度等技术难题。
D.在OLED技术的研发上,爱普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OLED所具备的优异特点,使之成为第二代平板显示技术的典型代表。
B.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OLED的是装置寿命延长的早期亮度衰竭问题。
C.高品质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黑色是影响整体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D.“终极之黑”不通电的时候可以显示出100 oA的全黑,完全超过.PDP的表现;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突破了有机材料寿命等限制,OLED就可以应用在所有的终端产品上。
B.“终极之黑”没有研制成功之前,OLED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只有2万~3万小时。
C.爱普生已经在日本长野安装了开发生产线,以后也会在中国安装生产线。
D.爱普生在OLED的研发上走在前列,是因为它会聚了世界各地一流的科研人员。
【小题】.D
【小题】.B
【小题】.B
【小题】. 不属于OLED的特点)
【小题】 A超前肯定,“第二代平板显示技术,,错,原文是“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当属于尚在研发中,C“高品质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偷换概念,原文是“高质量图像显示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D“完全超过”说法绝对,原文是“甚至比PDP的表现更好”)
【小题】 A“应用在所有的终端产品上”说法错,C“以后也会”说法武断,D“会聚了世界各地一流的科研人员”属于主观臆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10分)
“空气长寿素”——负氧离子
每当我们来到原野,漫步海边或走进森林的时候,总感到那里的空气特别的新鲜,浑身充满了轻松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长寿素”——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是一种带电的微粒。早在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发明了空气带电现象。空气之所以带电,就是因为其中含有负氧离子。那么,负氧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大气中时常发生__放电现象——闪电,就在闪电发生的瞬间,其周围的空气即被电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
研究表明,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具有增加负氧离子的功能。此外,喷泉本身就是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器,甚至海里的浪花、喷花的淋浴头也都会产生负氧离子。这就是原野、海边、森林里的负氧离子格外多的原因。
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不断消亡。据测定,北京北海公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800多个,而在行人拥挤的王府井大街仅200个左右。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这就是负氧离子多的地方有毒颗粒少、空气格外清新的原因。
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它不仅能使空气清新,还可以灭菌、除尘、治病。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降低血压,消除疲劳,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正因如此,人们才称负氧离子为“空气长寿素”。
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这三个长寿村皆是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负氧离子浓度很高。
懂得了负氧离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就要在工作、学习之余经常到郊外、森林、海边去放松放松,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节选自《知识文库》2004.5)
本文从 、消亡、 三个方面介绍负氧离子的知识。(4分)
本文举三个“长寿村”的例子,具体说明了 。(3分)
要增加我们校园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
【小题】产生(形成)作用 【小题】 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长寿非常有益。(3分)【小题】栽花种树、修建喷泉、添置负氧离子发生器等
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刘细良
如果以人类生产活动建立在利用何种能源的基础上来作为划分标准,那么,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相应地分为“原生态”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与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对应人类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未来的生态社会)和三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认为“当每个人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时,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不可否认这一经济学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资源经济学研究表明,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要较快增长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又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面对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光明日报》2009.06.10,有删改)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又回归到低碳经济。
B.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C.如果听任高碳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高烧”的地球将不堪重负, 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变为现实。
D.当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条概述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和实质各是什么?(6分)
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模式?(6分)
【小题1】C
【小题2】后果:(1)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2)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3)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给人类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困惑。
实质:(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牺牲环境效益。(2)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小题3】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
人类选择这一模式是:(1)当今社会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2)为了不仅让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要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
【小题1】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原生态”低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B、“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错。应是“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D“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和发达国家一样”错,应是“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小题2】无
【小题3】无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ELNINO)。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于此,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一名最早来自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指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在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两侧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将南美沿岸温暖的表层海水吹送至西部堆积,其海面可比东侧高30—40厘米;同时在南美赤道沿岸则相应出现了为补偿西去海水而形成的上升流。上翻的海水来自深层,温度较低,故最终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了西暖东冷、对比明显的水温格局。而对大气来说,海水就像一台发热机,西部海温高,被加热的大气上升,到达高空后转向东;而东部海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转向西(即东南信风),由此在赤道上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气象学家称之为“瓦克环流”。常年如此,结果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因盛行下沉气流,成为著名的赤道干旱带;而在西侧菲律宾、印尼一带则恰好相反。
然当有某种原因引起了偏东气流减弱,从而使中、东太平洋深层冷水涌升大大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驱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俗称赤潮)。这样原来的海温分布格局受到破坏,赤道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当增温幅度高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
海温的异常最终影响了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进而使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通常始于冬春,终于翌年冬春,平均每2—7年一次。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全球已发生14次,尤以1997年为最强,直接导致了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
关于厄尔尼诺的成因,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使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所致;也有人推断,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主要原因。有科学家则从其发生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它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
1.下列对“厄尔尼诺”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厄尔尼诺最早发生于十九世纪末南美洲的秘鲁沿岸,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持续时间约为一年,相对于以往,如今它发生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危害也越来越大。
B.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较往年持续半年增温幅度高于0.5℃后,破坏这一地区正常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
C.太平洋赤道地区信风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的最终原因。由于信风的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并且驱使赤道逆流逆秘鲁寒流南下,使之变为暖流,最终在海气相互作用下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D.厄尔尼诺是指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它会改变这一地区的水温格局和海平面高度,使原本正常年份的西暖东冷、西高东低变成西冷东暖、西低东高。
2.根据原文,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海洋中,海水易受太阳热量,大气则不接受太阳热量,只接受海水辐射传递的热量,因此,温度高的海水上空,大气受热后,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润而多雨;反之,则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少雨。
B.南美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表层温度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引起大气变化进而给全球各地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C.厄尔尼诺暖流是由秘鲁寒流变性而来,它可以破坏太平洋赤道地区正常的海温分布格局,使得西侧海温下降,中、东侧海温上升,进而产生影响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
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地球自转减速、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必然结果,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3.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温的异常最终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异常,其间首先必然要经历的中间一环是使瓦克环流异常。
B.当南美赤道太平洋海温持续增高后,原本瓦克环流圈西部盛行的上升气流最终变为下沉气流,使那里原本的湿润多雨变为干旱少雨。
C.海温的持续增高会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这就破坏了瓦克环流原有的强度与方向,进而破坏大气环流原有的动态平衡,导致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D.海温的异常最终只影响到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而全球气候出现的异常则是由瓦克环流自身的变化引起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出现反常现象,导致人类的灾难增多加大,如印尼的森林大火、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这都是由于厄尔尼诺在作怪。
B.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少雨。
C.尽管厄尔尼诺的发生并无严格的规律且危害极大,但人类在这一天灾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现代气象技术的监测和科学的研究分析,人类完全有可能预测它,从而减少损失。
D.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否导致了厄尔尼诺的猖獗,对于这一点,目前科学家们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
1.B
2.B
3.D
4.A
1. A.“最早”的是“厄尔尼诺”这个名称,而非这一现象;C.“最终原因”尚未有定论;D.厄尔尼诺现已非指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影响全球气候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
2. A.“大气则不接受太阳热量”说法错误;C.“厄尔尼诺暖流是由秘鲁寒流变性而来”一说不合原文“驱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的必然结果”说法错误,原因尚在研究中。
3. “最终只影响到”和“全球气候出现的异常则是由瓦克环流自身的变化引起的”说法错误,未涉及根本。
4. 人类的灾难并不都是由于厄尔尼诺在作怪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猪被冤枉了吗
方舟子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上个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发现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变成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认为如果有猪做中介就会容易得多——现在你明白了为何这次出现了能在人群传播的猪流感让全世界都如临大敌了吧。
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有人——特别是养猪业的人士——为猪鸣不平,认为猪被冤枉了。为了不想让猪担当恶名,世界卫生组织在叫了一阵猪流感之后,正名为A型H1N1流感,国内把它汉化为甲型H1N1流感。
一些病毒学家并不体谅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试图保护养猪业的苦心,仍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虽然目前并没有发现它曾经在猪群中传播,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是从猪传给人的,但是间接的证据表明它只能是来自猪。流感病毒总共有8个基因片段。这次的流感病毒有6个基因片段是猪流感病毒的,剩下的2个片段原来分别属于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但是早在1998年就已经被结合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
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为什么会跑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呢?流感病毒通过和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人细胞和鸟类细胞上的受体并不相同,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分别只和相对应的受体结合,因此人流感病毒通常不能感染鸟类,禽流感病毒通常也不能感染人。但是在猪的细胞表面上同时存在这两类受体,除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也都能感染猪。这样,如果一头猪同时被这三种病毒感染上,它们就可能在猪的细胞内进行“杂交”,组合出一种同时含有猪、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的全新的流感病毒,进而再传染给人或鸟。
要有这样的“杂交”,猪必须有机会同时和禽、人有亲密的接触。在亚洲南方农村,猪、鸡、鸭、鹅常常养在一起,而且和主人朝夕相处,正为流感病毒的杂交提供了大好机会。所以亚洲南方通常被认为是新的流感病毒的发源地。人与家禽家畜“和谐共处”的传统养殖方式,才是培养新型病毒的温床。
(原文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历史上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流感大流行,这次猪流感就是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B.禽流感病毒如果有猪做中介就容易变成人流感病毒,从而在人群中传播。
C.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猪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猪被冤枉了,为猪流感正名。
D.一些病毒学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次流感病毒只能来自猪。
E.猪的细胞表面同时存在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受体,也能被这两种病毒感染。
本文题为“猪被冤枉了吗”,对这次流感而言,猪被冤枉的正反方论据各是什么?(3分)
正方:猪被冤枉了 论据
反方:猪没被冤枉 论据
甲型H1N1流感病毒怎么产生并传染给人?(4分)
【小题1】A
【小题2】正方论据: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或“没有发现它曾经在猪群中传播”)(1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是从猪传给人的(1分);反方论据:这种病毒包含的猪、禽、人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都能在猪流感病毒中找到(2分)
【小题3】猪和禽、人有亲密接触(或“猪与鸡、鸭、鹅养在一起,而且和主人朝夕相处”,或“人与家禽家畜‘和谐共处’养殖”)(1分),然后,一头猪同时被猪、禽、人三种流感病毒感染(1分),这三种病毒在猪细胞内进行杂交重组(1分),进而传染给人或鸟(1分)。
【小题1】A(“这次猪流感就是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 C(不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猪被冤枉了”,而是“有人——特别是养猪业的人士……认为猪被冤枉了”)(答对一项给3分,全对给5分)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2007年11月,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良渚古城。考古学界测定,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尧舜禹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良渚文化的一鳞半爪,都是来自先前出土的文物。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古城的发现,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古城的南北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城与山的距离大致相等,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流过,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位于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城墙底部铺垫的石头都很尖锐,由人工开凿而成。上部用纯净的黄土一部分一部分夯筑而成,黄土不同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应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古城面积约290万平方米,与颐和园相当,而颐和园四分之三为水域。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石料量.土方量及工匠数量可想而知。明代修建的故宫占地只有72万多平方米,却也要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时间。
在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中,发现了琮.璧.钺等玉器。琮是用来祭祀大地的礼器,形状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的贯穿。对良渚人来说,琮是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璧发现的数量众多,其像天圆的形状表示它是祭天的礼器,但众多的璧更像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关于钺,《说文解字》说它是从斧发展而来的砍伐或打仗用的武器。研究表明,琮.璧的形状和刻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而钺在良渚文化时期早期已完成了由石钱向玉钱的转变。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功能应该已转化,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关于古代用玉等级制度,《周礼》称:“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郑玄注曰:“全,纯色也;龙.瓒.将,皆杂色也。”经鉴定,在城内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中的透闪石软玉;规模稍次一级的上海福泉山九号墓出土的玉器,则真玉居多而杂有假玉;而较一般的浙江海宁荷叶地则真假玉参半。由此可以推断,良渚古城应该是处于当时最高阶层居住的地方,良渚文化已经基本形成用玉的等级制度,被称为夏商周“三代之礼一”的用玉等级制度完全可以上溯到良渚文化时代。
在良渚出土的黑陶器上发现过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刻划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专家指出,文字是人类思想成熟的表现,只有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社会结构完善.统一,才能为文字的出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下列不能作为“良渚古城发现的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这一论断依据的一项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之前还从未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
B.有助于厘清史料中没有记载的夏商周之前的那段历史。
C.可以进一步了解良渚文化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
D.使原先一鳞半爪的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
2.下列最能体现良渚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
A.古城筑于天目山脉的支脉,城的南北两侧有苕溪和良清港流过。
B.城墙底部铺垫着由人工开凿而成的尖石,上部用纯净黄土夯筑。
C.古城占地面积虽与颐和园相当,但建筑规模却超过了颐和园。
D.工程浩大,需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历经多年时间。
3.下列对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功用和用玉等级制度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在良渚文化时期不仅是祭祀的礼器和法器,也可能代表着良渚人的财富。
B.钺由石质变成了玉质后,不再是砍伐和打仗的武器,玉钺已经成为了军权的象征。
C.从古城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均为真玉推断,良渚古城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统治中心。
D.中国古代用玉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之前的良渚文化时代。
4.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可以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提供丰富的史料。
B.由于尧舜禹时代尚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没有确切的史料留存于世,对它的了解只能依据出土的文物。
C.建造城墙使用的泥土不是良渚一带的灰黑色淤泥,而是人工从外面搬运而来,表明了当时统治者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势力范围。
D.良清出土的黑陶器上所发现的刻划符号,属于最一早的象形文字,它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D
2.B
3.B
4.C
1.“文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变得完整全面”原文无表述,属无中生有。
2.此题要求选择的是“最”能体现古城建筑特点的一项,综合比较来看,B项“最”能体现。
3.原文说是“可能转化成了军权的象征”。
4.A.原文是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且是“同时代中国”最大的。B.“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舜禹时代的早期,即“良渚文化时期”。D.因果倒置。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完善统一是文字出现的基础。
①尽管有许多人把真、善、美看作科学、艺术和zōng jiāo 的形象,但科学家作为“真理之是”的近似,并不能占据三元统一的“真善美”之“真”的位置。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而所谓科学真理却只是低级经验性的真理,它只表明与外在经验的符合关系,而与人类的理想毫无瓜葛。有人可能会提出反驳说:纯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科学研究是为了求知,而求知并不以实用为目的。”不错!但是无论怎样纯的科学研究(数学除外,因为数学不属于科学,而只是科学研究的手段),它所追求的真理总是以外在物质经验为准绳的。对于科学来说,只能是手段,而不可能是理想本身。那么科学除了在纯学术领域的求知理想之外,就没有对人类生活理想的建构做出别的什么贡献吗?有。
②“美”是科学理性构建出来的人类理想。早在毕达哥拉斯时代,西方人就开始以美的理想来建构宇宙了。这种建构方式是科学理性的方式,而不是艺术感性的方式。
③“美”是什么?“美就是和谐的比例”(毕达哥拉斯语),“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亚里士多德语)这些规律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
④科学家的头脑是最具理性的头脑,所以,不但古代科学家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而且现代科学家也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十七世纪,科学家开普勒根据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的思想去总结第谷留下的观察资料,才创造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十九世纪,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推导出一组不对称方程时感到不符合美的规律,就按照对称美的理想去修改方程,最终才获得了这组著名的形式上“秩序、匀称和明确”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这说明,科学家头脑里存在着美的理想或信仰,他们相信自然世界本身应该是合乎美的规律的,所以他们总是按照美的理想去构造科学的世界。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狄拉克则说出:“描述自然的基本规律的方程必须包含伟大的数学美,它对于我们就像zōng jiāo 。”这说明“美”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是一种理想,而干脆就是一种信仰,就连最具革命性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不得不问道:“数学毕竟是人类思想独立于经验之外的产物,它怎么会如此美妙地适应于各种现实目的呢?”狄拉克在谈及爱因斯坦的工作时说:“当爱因斯坦着手建立他的引力理论的时候,他并非去尝试解释某些观测结果。相反,他的整个程序是一个美的理论。”
⑤可见,在本真的意义上,科学的形象并不是应着“真、善、美”中的“真”,而是对应着其中的“美”。科学并不追求事物的真理显现,而只是追求符合论的真理之是。但是,在追求符合论的真理过程中,科学家却始终以“美”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是科学创造了“美”,而不是艺术创造了“美”。
7.下列对“真、善、美”的理解,最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真”即真理,追求科学真理是人类的理想。
B.真、善、美是三元统一的,人们往往习惯性地把zōng jiāo 的形象定位在“善”的位置。
C.“美”是通过艺术感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人类理想。
D.纯科学研究是一种理想化的研究。它所追求的真理可以脱离外在的物质经验。
8.下列对 “美是什么”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美就是和谐的比例。
B.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
C.美是存在于科学头脑里的一种理想或信仰,并不具有实用性。
D.美的规律存在于自然世界本身,因此,可以按照美的理想去构造科学的世界。
9.下列对第四段中引例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古今科学家均以美的规律建构世界。
B.说明美的规律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
C.说明美的理想可以引导和实现人们发现真理。
D.说明科学在追求美事物的真理显现过程中,同时创造了美。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本真的意义上,艺术的形象并不对应“真、善、美”中的“美”。
B.“1+2=3”这道数学命题属于纯科学研究。
C.“真”是先天存在的,“美”是后天创造的,因此,真总是先于美而被发现。
D.科学家们用理性创造美。十九世纪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就是运用精确的运算不断修改方程,意外地创造了美的形式。
7.B
8.C
9.D
10.A
7.A项见原文第1段结尾,原文说符合论真理对于人类生活理想来说,“只能是手段而不可能是理想本身”;C项见第2段开头;D项在原文表述为“无论怎样的科学研究,它所追求的真理总是以外在的物质经验为准绳的”。
8.C项中“……并不是具有实用性”有误。原文第4段举例说明“美”具有实用性。
9.原文的相关表述是“科学并不追求事物的真理显现”。
10. B项错在数学只是科学研究手段,并不是科学本身;C项对“真”与“美”的先天拥有和后天创造之说有误;D项表述错误,应该是“……就按照美的理想去修改方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松果体素是由大脑中的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研究发现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它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
松果体与位于大脑内部被称为下丘脑的腺体。共同控制着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光线透过视网膜到达下丘脑的视束交叉上的神经核,进而转化成特定信息传抵松果体,松果体便会提高或降低松果体素的分泌。夜晚来临时,松果体释放出松果体素,使体温下降,心跳速度减缓,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血液中的松果体素浓度在凌晨l-5时达到一天中的峰值。随着曙光渐露,松果体素的分泌量逐渐降低。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有极密切的关联。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透过视网膜传达至松果体的路径,解释了造成部分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由此可知,睡眠模式紊乱及伴随而来的松果体素分泌异常,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
对人体而言,维持睡眠/清醒周期的正常是非常重要的。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会改变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也深深地影响着睡眠的质量。(节选自《科学画报》98.9《谁控制着人体的昼夜节律》)
1.根据文意,对“松果体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由大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与人睡眠有明显关系的化学物质。
B.由松果体释放出来的控制体温升降和心跳速度的一种化学物质
C.由松果体分泌出来的分泌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增减的一种化学物质。
D.一种由松果体自然分泌的帮助人体产生睡意并安稳人睡的化学物质。
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足以控制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运作。
B.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有助于人体感受昼夜周期功能的发挥。
C.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影响松果体分辨昼夜的能力。
D.人体感受昼夜周期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多少。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睡眠/清醒周期,是由自然分泌松果体素的松果体控制的。
B.人的睡眠/清醒周期发生紊乱,原因就在于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不正常。
C.维持体内松果体素的正常分泌,是维持睡眠/ 清醒周期正常的重要条件。
D.停止松果体素的分泌,将扰乱人的睡眠/清醒节律,严重影响睡眠的质量。
4.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松果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以光照强弱为特征的昼夜讯号的不同,导致了血液中松果体素 的浓度昼夜不同,
B.盲人睡眠模式紊乱的原因在于昼夜光照强弱讯号不能透过视网膜传抵松果体,也就不能调节松果体素的分泌。
C.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可能导致松果体不能正常地分泌松果体素,并使睡眠模式产生紊乱。
D.松果体素与人的睡眠节律有明显的关系。松果体分泌松果体素的周期受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
1.C 2.C 3.C 4.B
1.A项没有反映出松果体素的基本属性——“帮助人体在夜晚产生睡意并安稳入睡”。一般来说,这类题目都要从概念入手去考虑问题。B项松果体素的释放只会降低体温,减缓心跳,不能升高、增强。C项应该是“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减而减增”,是反比关系。
2.A、B、D的错误都是因果倒置了。
3.A项,其周期是由松果体和下丘脑的腺体共同控制的;B项,紊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适当的昼夜感觉刺激所致”;D项,文章中只说体内自然分泌的松果体素不足的情况,没有说“停止分泌”的情况。
4.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文章是说“部分盲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