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天文学家最近公布,他们发现了从银河系中心喷发出来的一个“毁灭源”。这些天文学家说,这个毁灭源是由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并互相摧毁时产生的热气体组成的。它也许是说明存在着一个恒星爆炸地区和黑洞周围有风的的证据。

为了发现这个毁灭源,科学家们使用了美国航天局1991年发射的、目前仍在轨道上运行的“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同使用可见光观察太空现象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不同的是,“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用来跟踪能量最大的粒子——伽马射线。

银河系的中心距地球大约2.5万光年。由于有气体和尘埃的阻挡,使用可见光的一般望远镜是看不到它的。但是伽马射线却能“看”穿银河系的气体和尘埃直至它的心脏。伽马射线是在反物质同物质撞击时产生的,它产生正常可见光的大约25万倍的能量。人们认为,宇宙中存在的反物质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因为每当反物质和物质相遇时,毁灭情况随即发生,伽马射线随之产生。

研究银河系毁灭源的科学家们不知道反物质来自何处,他们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举行的这次研讨会上,探讨了这个问题。

来自华盛顿海军研究试验所的研究人员查尔斯·德尔默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看法是那里有剧烈的运动,正在使我们整个银河系中心的热气云沸腾起来。”他说:“它是我们银河系的内城,而我们则生活在相当安静的郊区。”德尔默和与会的其他科学家对向上喷发的反物质源的说法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它可能是死恒星的“火葬柴堆”,在过去的10万~20万年间一直在燃烧着。

反物质源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据认为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巨大的黑洞,可能爆发反物质射流。科学家说,还有一个比较小的黑洞,也可能向云层喷发了反物质。这个较小的黑洞多少被夸张地说成是“一个大毁灭者”。德尔默论证说,银河系的心脏还包含有大量的生命周期短的所谓超重恒星。这些恒星的死亡可能给这个毁灭源增添了燃料。

这个毁灭源位于银河系中心上方,长3500光年,宽约4000光年。

1.下列对于“毁灭源”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毁灭源是从银河系中心喷发出来的毁灭恒星的热气体,是伽马射线产生的根源。

B.毁灭源是银河系中心上方长3500光年宽约4000光年的区域内,反物质和物质相

遇并互相摧毁时产生的热气体。

C.毁灭源是银河系内城由于恒星的剧烈运动而形成的沸腾的热气云,是死恒星的“火

葬柴堆”。

D.毁灭源是银河系中心的一个巨大黑洞和一个较小黑洞喷发的反物质,是恒星的毁

灭者。

2.对于科学家使用“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收集资料的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能够跟踪能量最大的粒子——伽马射线。

B.银河系中心距离地球极为遥远,且有气体和尘埃阻挡,使用可见光的望远镜不能

看到毁灭源。

C.“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发射的伽马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通过它可以看到

银河系的中心。

D.伽马射线能量强大,大约相当于正常可见光的25万倍,能“看”穿银河系的气体

和尘埃直至它的心脏。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毁灭源的发现,证明了银河系存在着一个恒星爆炸地区。

B.哈勃太空望远镜只能使用可见光观察太空现象,不如“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

功能强大。

C.银河系中心的毁灭源能够几十万年持续燃烧,是因为大量的超重恒星为它增添了

燃料。

D.德尔默关于超重恒星的死亡为毁灭源增添燃料的推想,补证了自己关于反物质源

是死恒星的“火葬柴堆”的假说。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即使距离并不遥远,没有气体和尘埃阻挡,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也不能观测到这

个毁灭源。

B.只要反物质与物质相撞,就会造成毁灭情况,产生伽马射线。

C.反物质和物质相遇就会产生毁灭情况,因此人们在宇宙中很难发现反物质。

D.无论反物质源是死恒星的“火葬柴堆”,还是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毁灭源喷发的反

物质都不会给地球造成伤害。

1. B

2. C

3. D

4. A


解析:

1.只有B项最准确解释了“毁灭源”的内涵和外延。

2.伽马射线不是“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发射的。说“通过它可以看到银河系的中心”也不对,“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是在卫星上接收电磁波的,伽马射线就是一种电磁波,无法直接去看,所以原文的“看”加了引号。

3.A项过于肯定,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也许”,可以判断A错    B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康普顿伽马射线观测台”功能不同,各有千秋    C项原文只是一种推测,且强加因果。

4.根据第三段前两句话所说的原因,A项的推断是错误的。

阅读文本,完成问题。

新型成像技术看清活细胞内活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今天宣布说,运用类似X光CT扫描的方法,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成像技术,可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活细胞内的任何活动。该技术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研究小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迈克尔?费尔德表示,这项新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即可开展研究工作,而其他三维成像技术都要对生物样品进行化学或金属化处理,经过冷冻、染色等过程,这些样品处理和固定的步骤有可能改变细胞原来的状态,干扰科学家对细胞自身的运动进行观察。他说,利用这一新技术,研究小组现已得到了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细胞内部的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此外,他们还获得了线虫、蠕虫以及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研究人员解释说,每一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折射率,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与这一折射率有关,同一频率的光波在折射率小的介质中传播速度快,而在折射率大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慢。由于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因而他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实验中,他们采用了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将一束光分为两部分,只让其中一部分照射细胞,另一部分作为参考光波,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为了得到三维立体图像,他们再将100组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二维图像进行组合,经过大约10秒钟的时间就可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现在这一成像时间已经缩短到0.1秒。

  迈克尔?费尔德表示,目前这项新技术的分辨率为500纳米左右,研究小组将力争使其达到150纳米或者更高,使其能够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

(《科技日报》)

  1.对原文第2段中画线词语“这项新技术”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项新技术”指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运用X光CT扫描的方法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

B.“这项新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不用荧光标记或其他外加对比试剂的情况下展现细胞内的任何活动的新型成像技术。,

C.使用“这项新技术”在开展研究工作时不需要对活体细胞进行任何处理,使人类首次能够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加以研究。

D.使用“这项新技术”只需0.1秒中的时间便可以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而且分辨率可以达到500纳米左右。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这项新技术与其他三维成像技术的不同主要在于对活体细胞是否需要进行处理,进行处理的过程可能会干扰对细胞自身运动的观察。

B.开发这项新技术的科学原理,是光在不同物质中因折射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传播速度,因而可以采用干涉测量法获取数据。

C.现在在利用这项新技术时,研究小组首先获得含有细胞信息的大量二维图像,在将这些图像进行组合,只要大约10秒钟就得到细胞的三维图像。

D.目前,研究小组已经利用这项新技术获得了详细显微结构一目了然的宫颈癌细胞的三维图像以及线虫、蠕虫等其他几种生物的细胞图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的三维成像技术在对活体细胞的处理和固定过程中改变了细胞原来的状态,因而不能对活体细胞在自然状态下的各种功能进行观察。

B.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对可见光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性质构建图像,原因是细胞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性很差。

C.新型的三维成像技术还可以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成像的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分辨率还可以大大提高。

D.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虽然新技术目前的分辨率只有500纳米,但他们已经能够使其方便地与电子显微镜配套使用。

1.A 

  2.C

 3.B


解析:

1.原文是“运用类似X光CT扫描的方法”,这里少了“类似”。

2.与下文的“现在这一成像时间已经缩短到0.1秒”说法不符。

 3. A现,原文是 “可能改变细胞原来的状态”,瓷项却没有了“可能”二字;C项,原文没有提及“还可以”的说法,此项任意拔高;D项,原文有“力争”二字,此项却把“未然”说成了“已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源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电子图书。人们在探讨图书馆的未来形式时,还提出诸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和全球图书馆等概念。

狭义的电子图书馆是指使用电子介质(光盘、磁盘等)存贮、检索和传递信息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也没有传统的印刷型图书而是利用纯数字化的信息为读者提供网上服务;虚拟图书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只是一种提供用户各种入口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的环境,它拥有二维和三维入机界面,并能使用户任意浏览和存取信息。

实际上,这三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图书馆界统称其为电子图书馆。美国《电子图书馆法案》明确了电子图书馆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即:(1)利用一系列技术能够将包括教育和研究在内的大量信息发送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并能提供检索;(2)交互的多媒体程序为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与学习提供帮助;(3)这些信息与服务可提高生产率,能为每个人的生活提供新的选择,并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4)这些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

电子图书馆,这种以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利用高速宽频的地区性网络和世界性网络对远程数据库进行联机实施浏览、检索和登记。

下面对“电子图书馆”这—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并将丰富的数据库提供给用户。

B.电子图书馆是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

C.电子图书馆不再将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

D.电子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包括利用电子介质处理图书信息。

对第一段画横线的文字,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出现的时代背景

B.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C.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D.电子图书馆出现的科技因素

下列对“虚拟图书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图书馆不是独立实体,而是为用户利用网络系统获取所需信息而设置的。

B.虚拟图书馆有先进的工作系统,但不再具有传统图书馆的建筑物的机构的特征。

C.虚拟图书馆拥有的二维和三维人机界面是专为用户任意浏览和提取信息而设置的。

D.虚拟图书馆称谓中的“虚拟”是针对其特殊环境而言的,不是“虚设”的意思。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所以它具备提高生产率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功能。

B.电子图书馆一出现,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的局面就被打破。

C.电子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所以它具备为社会上每一个人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D.虚拟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各种获取信息的入口,在虚拟图书馆中,每一个正规或不正规的受教育者都有上网浏览和获取信息的可能。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解析:

【小题】此项符合下定义的方法,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小题】画线句子的主体是“电子图书馆”,所以陈述对象应为“电子图书馆”,但B项不甚恰当,因为作为时代背景的内容要广泛复杂得多

【小题】“人机界面”的功用介绍不全面,它还可以为用户储存信息

【小题】电子图书馆本身不具备这方面功能,而是人们利用这些信息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时才能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活水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雷 颐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__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__”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__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请分析概括这篇文章基本的行文思路。

答:

【小题】

A

【小题】

C

【小题】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 回顾服装被政治化的历史 → 指出称汉服为国服是服装政治化的表现 → 进一步重申论点。(


解析:

【小题】

从文章首段内容可知,A项内容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论据。)

【小题】

 A“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误,B说唐代“规定也最为详细”于文无据,D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毫无意义和价值”不对。)

【小题】

这篇文章的基本论证思路是从反对“服装政治化”的角度,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对“服装政治化”的危害,则是通过回顾历史来展开论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造太阳”的原因

“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的过程。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这意味着质量的亏损。根据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质能方程式E=mc2,质量的亏损意味着能量的释放———两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各国对核聚变多途径的研究完成了“原理性探索”,到70年代末,苏联专家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国际核聚变研究开始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美、欧、日、中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装置进行实验。然而,托卡马克建堆需要三个要素:“高温度、高密度和足够的能量约束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些条件才逐渐接近或达到这三个要素,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这甚至早于核裂变模型的提出。然而,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这是因为当两个带正电的氢原子核靠近的时候,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相互间的斥力将阻碍聚变的发生。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然而,地球上并不具有太阳那样强大的引力场。因此,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这又带来了新麻烦:如此高温下,核聚变燃料就成为等离子体,在等离子体状态下,物质微粒的运行更难以捉摸。而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就必须约速这些“乱跑”的等离子体。那么,怎样在高温下约束等离子体的运行?20世纪4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提出了“磁约束”概念,即通过强大的磁场形成一个封闭的环绕型磁力线,让等离子体沿磁力线运行。根据这一原理,苏联科学家于1954年制造了第一个“环形磁约束容器”装置—托卡马克(Tokamak)。

新的总是又出了:要约束这些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就必须要强大的磁场;而强大的磁场需要强大的电流。根据电学方程,电流遇到电阻会产生热量。事实上,以往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大多是因为这一过程产生大量热量而只能脉冲运行,并且耗电巨大。怎样避免这一缺陷?1912年,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在偶然间发现,他的水银样品在低温4.25K左右时电阻消失。他将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这一发现。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物理领域。在解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散热问题时,科学家们想到了超导。

下列关于“核聚变”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聚变就是两个原子核相聚、碰撞,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就是发生了核聚变。

C.核聚变发生时会释放出一个中子,伴随着大量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物质,出现质量亏损。

D.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发生核聚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强大的引力和上亿度的高温。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造太阳”的基本原理,就是模仿太阳上时刻都在发生核聚变

B.氢的两个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C.超导电性是荷兰物理学家开默林·昂内斯于1912年间偶然发现和命名的。

D.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才得到证实。

下列说法不属于实现人工可控核聚变的难题的一项是

A.怎样克服原子核之间同性相斥的阻力。

B.怎样的高温下约束成为等离子体的核聚变燃料的运行。

C.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存在的散热和耗电巨大的问题。

D.怎样让核聚变像核裂变一样在室温下就可以发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基是

A.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欧、日、中对核聚变的研究集中到托卡马克装置的研发和实验。

B.魏茨泽克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内部氢核聚变是研制“人造太阳”最初的理论基础。

C.“人造太阳”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制成功,可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量和持续的温暖。

D.从1912年起,各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核聚变,并设法研制人工可控核聚变装置。

【小题】D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解析:

【小题】(由“要克服这种阻碍,只有两种途径:强大的引力,或上亿度的高温”可知,不需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

【小题】“两个氢同位素的聚变大约能够释放17.6兆电子伏特的能量。”

【小题】(“与能够在室温下进行的裂变不同,聚变发生需要巨大能量。”“要想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只能依靠上亿度的高温。”核聚变不可能在室温下发生。)

【小题】(“1938年,德国科学家贝特·魏茨泽克独立地推测太阳能源可能来自它的的内部氢核聚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核聚变的研究只能在有这一最初的理论基础后开始进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植物睡眠之谜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  )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题干要求是“植物睡眠”,根据原文意思,只有B项符合“睡眠”这一特点。

【小题】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兴奋物质”,此谜得解。

【小题】A项控制的是“配糖体的合成分解”,而不是“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项铁扫帚的配糖体夜晚水解。D项“绿色”农药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日前,精工爱普生公司发布了最新研发成果—“终极之黑”OLED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OLED的使用寿命的难题,成功地将产品使用寿命延长至5万多个小时,突破业界2万~3万小时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扩展了OLED显示系统的应用前景。

“OLED”是一种基于有机发光材料与有机结构的先进显示技术,具备对比度高、可视角宽广和反应快速等显示特性,此外,由于OLED是自发光,可以采用前所未有的轻薄设计,这些使OLED成为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的典型代表。过去受限于有机材料料寿命等问题,其应用在终端产品的可行性大受阻碍。爱普生通过改善发光材料和开发自有元器件结构,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装置寿命延长的早期亮度衰竭问题。此前,OLED显示系统2万多小时的使用寿命只适合手机等移动装置的使用,爱普生“终极之黑”OLED显示系统的使用寿命突破5万小时,标志著oLED将可以成熟应用于电视等产品。

在OLED技术研发上,爱普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4年,爱普生率先推出世界最大的40英寸OLED显示器。众所周知,OLED技术一直存在三个技术难题:一是产品寿命;二是大屏幕化;三是高清晰度。在前两个问题都得到有效的解决后,“终极之黑”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高质量图像显示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而黑色是影响整体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终极之黑”在不通电的时候可以显示出100%的全黑,甚至比PDP的表现更好,不管颜色对比、层次均远高于一般的TFTLCD面板,超越了传统平板显示器的图像显示质量。

为了加快OLED显示系统商品化的速废,爱普生已经在目本长野县的富士山工厂安装了能进行小规模生产的开发生产线。未来,爱普生还将开发具有不同用途的各种OLED显示屏,进一步推动OLED技术的广泛应用。

据悉,爱普生决定于10月24日在横滨太平洋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的FPDInlterrlational 2007展览会上展出这款新的OLED显示系统,8英寸OLED面板,分辨率为 W800×H480,亮度为200 cd/m2,对比则达100000:1以上。届时,爱普生全新的OLED显示技术将完美地呈现给大家。

(选自《大众科技报))2007.11.6)

下列关于“OLED”的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OLED具备对比度高、可视角宽广和反应快速等显示特性。

B.OLED是自发光,可以采用前所未有的轻薄设计。

C.以前的OLED存在产品寿命、大屏幕化、高清晰度等技术难题。

D.在OLED技术的研发上,爱普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OLED所具备的优异特点,使之成为第二代平板显示技术的典型代表。

B.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OLED的是装置寿命延长的早期亮度衰竭问题。

C.高品质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黑色是影响整体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D.“终极之黑”不通电的时候可以显示出100 oA的全黑,完全超过.PDP的表现;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突破了有机材料寿命等限制,OLED就可以应用在所有的终端产品上。

B.“终极之黑”没有研制成功之前,OLED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只有2万~3万小时。

C.爱普生已经在日本长野安装了开发生产线,以后也会在中国安装生产线。

D.爱普生在OLED的研发上走在前列,是因为它会聚了世界各地一流的科研人员。

【小题】.D

【小题】.B

【小题】.B


解析:

【小题】. 不属于OLED的特点)

【小题】 A超前肯定,“第二代平板显示技术,,错,原文是“备受期待的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当属于尚在研发中,C“高品质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偷换概念,原文是“高质量图像显示是OLED显示器的核心”,D“完全超过”说法绝对,原文是“甚至比PDP的表现更好”)

【小题】 A“应用在所有的终端产品上”说法错,C“以后也会”说法武断,D“会聚了世界各地一流的科研人员”属于主观臆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5题。(10分)

“空气长寿素”——负氧离子

每当我们来到原野,漫步海边或走进森林的时候,总感到那里的空气特别的新鲜,浑身充满了轻松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长寿素”——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是一种带电的微粒。早在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发明了空气带电现象。空气之所以带电,就是因为其中含有负氧离子。那么,负氧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大气中时常发生__放电现象——闪电,就在闪电发生的瞬间,其周围的空气即被电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

研究表明,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具有增加负氧离子的功能。此外,喷泉本身就是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器,甚至海里的浪花、喷花的淋浴头也都会产生负氧离子。这就是原野、海边、森林里的负氧离子格外多的原因。

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不断消亡。据测定,北京北海公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800多个,而在行人拥挤的王府井大街仅200个左右。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这就是负氧离子多的地方有毒颗粒少、空气格外清新的原因。

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它不仅能使空气清新,还可以灭菌、除尘、治病。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降低血压,消除疲劳,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正因如此,人们才称负氧离子为“空气长寿素”。

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这三个长寿村皆是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负氧离子浓度很高。

懂得了负氧离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就要在工作、学习之余经常到郊外、森林、海边去放松放松,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节选自《知识文库》2004.5)

本文从 、消亡、 三个方面介绍负氧离子的知识。(4分)

本文举三个“长寿村”的例子,具体说明了 。(3分)

要增加我们校园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可采取哪些措施?(3分)

   【小题】产生(形成)作用 【小题】 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长寿非常有益。(3分)【小题】栽花种树、修建喷泉、添置负氧离子发生器等


解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刘细良

如果以人类生产活动建立在利用何种能源的基础上来作为划分标准,那么,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相应地分为“原生态”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与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这三种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对应人类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未来的生态社会)和三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系建构在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理论基石之上,认为“当每个人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时,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不可否认这一经济学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资源经济学研究表明,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要较快增长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又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面对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光明日报》2009.06.10,有删改)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低碳经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高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又回归到低碳经济。

B.亚当-斯密“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理论,为人类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

C.如果听任高碳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高烧”的地球将不堪重负, 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变为现实。

D.当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分条概述高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和实质各是什么?(6分)

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人类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模式?(6分)

【小题1】C

【小题2】后果:(1)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2)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3)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给人类经济增长带来了诸多困惑。

实质:(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牺牲环境效益。(2)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小题3】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

人类选择这一模式是:(1)当今社会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2)为了不仅让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要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


解析:

【小题1】A、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原生态”低碳经济,未来的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B、“又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错。应是“然而这一理论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阈值。”D“中国选择和发达国家一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和发达国家一样”错,应是“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小题2】无

【小题3】无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ELNINO)。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于此,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一名最早来自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指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在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两侧稳定强劲的偏东信风,将南美沿岸温暖的表层海水吹送至西部堆积,其海面可比东侧高30—40厘米;同时在南美赤道沿岸则相应出现了为补偿西去海水而形成的上升流。上翻的海水来自深层,温度较低,故最终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了西暖东冷、对比明显的水温格局。而对大气来说,海水就像一台发热机,西部海温高,被加热的大气上升,到达高空后转向东;而东部海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转向西(即东南信风),由此在赤道上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纬向垂直环流圈,气象学家称之为“瓦克环流”。常年如此,结果赤道太平洋东侧沿岸因盛行下沉气流,成为著名的赤道干旱带;而在西侧菲律宾、印尼一带则恰好相反。

然当有某种原因引起了偏东气流减弱,从而使中、东太平洋深层冷水涌升大大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驱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俗称赤潮)。这样原来的海温分布格局受到破坏,赤道太平洋西侧海温下降,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当增温幅度高于0.5℃并持续几个月至半年时,便形成了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

海温的异常最终影响了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进而使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的发生并不遵循严格的规律。通常始于冬春,终于翌年冬春,平均每2—7年一次。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全球已发生14次,尤以1997年为最强,直接导致了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

关于厄尔尼诺的成因,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使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所致;也有人推断,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主要原因。有科学家则从其发生周期逐渐缩短这一点推断,它的猖獗同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助长了“圣婴”作恶。

1.下列对“厄尔尼诺”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厄尔尼诺最早发生于十九世纪末南美洲的秘鲁沿岸,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持续时间约为一年,相对于以往,如今它发生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危害也越来越大。

B.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较往年持续半年增温幅度高于0.5℃后,破坏这一地区正常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全球气候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

C.太平洋赤道地区信风的减弱是导致厄尔尼诺的最终原因。由于信风的减弱使原堆积在西部的暖海水向东回流,并且驱使赤道逆流逆秘鲁寒流南下,使之变为暖流,最终在海气相互作用下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D.厄尔尼诺是指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一般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中,它会改变这一地区的水温格局和海平面高度,使原本正常年份的西暖东冷、西高东低变成西冷东暖、西低东高。

2.根据原文,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海洋中,海水易受太阳热量,大气则不接受太阳热量,只接受海水辐射传递的热量,因此,温度高的海水上空,大气受热后,盛行上升气流,气候湿润而多雨;反之,则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少雨。

B.南美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表层温度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引起大气变化进而给全球各地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C.厄尔尼诺暖流是由秘鲁寒流变性而来,它可以破坏太平洋赤道地区正常的海温分布格局,使得西侧海温下降,中、东侧海温上升,进而产生影响全球气候的厄尔尼诺现象。

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地球自转减速、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必然结果,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

3.据文意,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温的异常最终会导致全球气候的异常,其间首先必然要经历的中间一环是使瓦克环流异常。

B.当南美赤道太平洋海温持续增高后,原本瓦克环流圈西部盛行的上升气流最终变为下沉气流,使那里原本的湿润多雨变为干旱少雨。

C.海温的持续增高会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这就破坏了瓦克环流原有的强度与方向,进而破坏大气环流原有的动态平衡,导致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

D.海温的异常最终只影响到瓦克环流的强度与方向,而全球气候出现的异常则是由瓦克环流自身的变化引起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出现反常现象,导致人类的灾难增多加大,如印尼的森林大火、中国1998年特大洪灾,这都是由于厄尔尼诺在作怪。

B.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少雨。

C.尽管厄尔尼诺的发生并无严格的规律且危害极大,但人类在这一天灾面前并非无能为力,通过现代气象技术的监测和科学的研究分析,人类完全有可能预测它,从而减少损失。

D.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是否导致了厄尔尼诺的猖獗,对于这一点,目前科学家们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

 1.B

2.B

3.D

4.A


解析:

   1. A.“最早”的是“厄尔尼诺”这个名称,而非这一现象;C.“最终原因”尚未有定论;D.厄尔尼诺现已非指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影响全球气候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

   2. A.“大气则不接受太阳热量”说法错误;C.“厄尔尼诺暖流是由秘鲁寒流变性而来”一说不合原文“驱使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沿秘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D.“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是……的必然结果”说法错误,原因尚在研究中。  

   3. “最终只影响到”和“全球气候出现的异常则是由瓦克环流自身的变化引起的”说法错误,未涉及根本。  

   4. 人类的灾难并不都是由于厄尔尼诺在作怪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