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__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__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C.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B.第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了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C.最后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D.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觉出来的思想。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戏剧性是戏剧的基本特征,但不能阐述戏剧更需要激情。不合题干要求。

【小题1】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__融,相得益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指纹知识随着大众对神秘刑侦案件的兴趣而传播,也随着门禁系统、社会保障卡等在大众领域使用而普及,公众对指纹私密性的认识也更加清楚,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也已提出,这不但涉及指纹伦理学问题,也涉及生物(指纹)特征权的法律问题。目前尚未有肤纹伦理学或指纹伦理学一说,但在肤纹学研究的活动中有必要借鉴和遵守医学伦理学的原则。

在科学研究中涉及个人生物特征资料的提取,知情同意是必要的手续。当代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抽血采取DNA作遗传学分析,个人的DNA序列和基因情况与个人健康密切相关,又与其婚姻、就业、保险、信贷等有关。有关DNA的论文如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还必须出示伦理委员会的证明,以说明已经过知情同意的程序。与DNA相比,指纹的应用更加广泛。指纹具有庄严性,不可随便捺印给人,有的人往往在写字签名后,还在旁边按上一枚指纹,以示认真、慎重。

肤纹学研究有检查、分析和保存三个过程。肤纹检查指捺印指纹、掌纹和足纹,采样者要向捺印对象讲清捺印肤纹的目的,征得其同意,并保证对供者背景资料和捺印图保密。供者在任何时候有权利终止使用并追回捺印图,且不因此受歧视。

肤纹分析中需遵循行善、无害的原则,利用掌纹搞手纹算命,搞封建迷信都是违背伦理学原则的。要珍惜肤纹捺印图,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告诉给提供者,但不得向雇主、保险公司等机构或个人__。

新捺印到的肤纹图和已保存在库的捺印图要遵守资料保存的伦理学原则,捺印图应长期妥善保存,供者应在每隔若干年将自己的地址告诉捺印图保管中心,以便其随访,但供者不主动与保管中心联系,并不意味放弃托管。除法医目的或是直接有关于公共安全的目的外,保存者应拒绝对供者不利的访问。

中国民族肤纹的大规模研究始于1980年前后。1980年中国肤纹研究协作组提出,研究肤纹要以肤纹捺印图为准,1982年完成近30个民族的捺印和调查。1992年已对54个民族作了捺印和调查,1994年完成西藏门巴族的肤纹捺印(中国大陆最后进行捺印和研究的民族)。

伦理学的相对性因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以及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等因素,在应用医学或遗传学伦理原则的认同方面有一些争议。

指纹在个人终身稳定、各不相同的特性,使其成为个人身份识别的依据,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生理凭证和“防伪”标志,也是多数人视为个人隐私的材料。未经过知情同意程序的捺印和研究可认为是不道德的,肤纹工作者要自觉遵守肤纹研究中的伦理学原则,在肤纹研究中执行知情同意程序是表现中国肤纹工作者的良好科学道德的举措。遵循国际科学研究伦理学原则,是中国肤纹工作者走向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步骤。

下列不属于 “肤纹学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的一项是( )

A.有关DNA的论文如果发表在权威杂志上,还必须出示伦理委员会的证明,以说明已经过知情同意的程序。

B.供者在任何时候有权利终止使用并追回捺印图,且不因此受歧视。

C.肤纹分析者要将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告诉给提供者,但不得向雇主、保险公司等机构或个人__。

D.除法医目的或是直接有关于公共安全的目的外,保存者应拒绝对供者不利的访问。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的提出,使得指纹知识更加普及,公众对指纹私密性的认识也更加清楚。

B.除了DNA作遗传学分析,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指纹采集也是涉及个人生物特征资料的提取,也要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

C.捺印图的提供者应在每隔若干年将自己的地址告知捺印图保管中心,以作为捺印图留存或终止的依据,也便于保管中心的随访。

D.中国民族肤纹的研究以指纹捺印图为准,目前,已完成了包括西藏门巴族在内的54个民族的抽样捺印和调查工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肤纹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捺印指纹的知情同意原则将成为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手续。

B.指纹具有庄严性,不可随便捺印给人,有的人往往在写字签名后,还在旁边按上一枚指纹,事实上这种做法符合伦理学的原则。

C.伦理学因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具有相对性,在应用医学或遗传学伦理原则的认同上必然存在着一些争议。

D.指纹之所以是个人随身携带的生理凭证和“防伪“标志,是因为它对个人来说“终身稳定、各不相同”,因而也是多数人视为个人隐私的材料。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这一点指的是DNA方面的伦理学问题)           

【小题2】B(A前后无因果关系;C“以作为捺印图留存或终止的依据”文中无此信息,这种表述于后面的“供者不主动与保管中心联系,并不意味放弃托管”相矛盾;D“以指纹捺印图为准”有误,应以“肤纹捺印图”为标准,“54个民族”应为“55个”)

【小题3】A(“随着肤纹伦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误,从文中第1自然段“目前尚未有肤纹伦理学或指纹伦理学一说”可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的“虚拟经济”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可以这么看:驱动全球经济前进的两个轮子,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负责消费;另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负责生产,承担“世界工厂”角色,为发达国家和全球市场制造廉价商品。

当这些廉价商品不断通过自由贸易体系进入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以美元为主要币种的外汇储备。这些国家再用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使美元重新流回美国。

从1982年开始,美国持续26年经常项目逆差,逆差规模从1982年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000亿美元,增长了145倍还多。截至2007年底,美国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境外债务为1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GDP仅为12万亿美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实际上是一个资不抵债、已经破产的国家。

但美国国力依然强大,即使次贷危机让它焦头烂额。这其中的秘密正在于,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具有的“国际货币”地位。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金融秩序由金本位制彻底转变为法币制。美元与黄金脱钩,使得美元发行失去了刚性约束,完全依靠美国的国家信用来支撑。在这种模式下,当美国需要资金时,只要出售国债就行;需要偿还债务时,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行。因此,美国自然走向了信用过度扩张之路,其结果就是背负巨额债务和贸易逆差,美元持续贬值。曾有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美国“以电影般的虚拟资本主义取代真实的资本主义”。

由于美国信用过度扩张,美元泛滥,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美元以各种途径流回美国,刺激了美国境内“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不断炒作、复杂难懂的金融衍生品。

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在刺激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加剧了两者之间的失衡状态。

(选自2009.3《镇江日报》)

下列对有关美国“虚拟经济”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之一是贸易逆差过大,资不抵债。

B.美国信用过度扩张,美元泛滥,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美元以各种途径流回美国,刺激了美国境内“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

C.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使美国经济由“虚拟资本主义”取代了真实的资本主义。

D.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它各种金融衍生品使得美国境内虚拟资本不断膨胀。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信用过度扩张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但还没有削弱美国的国力。

B.在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美国需要资金时,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行。

C.发展中国家用美元回购美国的债权和其他金融资产是美信用过度扩张的原因之一。

D.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负责消费是驱动全球经济前进的一个原因。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具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不复存在,美国的“虚拟经济”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B.发展中国家意识到美国的国家信用正在逐步降低后,将会减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

C.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将使美国意识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作用,因而恢复这一体系。

D.美国实体经济一旦恢复,美国就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巨额债务和贸易逆差问题。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只是“虚拟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条件)

【小题2】D(A项综合第二段末尾与第四段开头可见,美国国力有所削弱,但依然强大;B项中“需要资金时”不对,第五段说的是“需要偿还债务时”;C项第六自然段“发展中国家用美元回购美国的债权和其他金融资产”只是“刺激了美国境内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与美国信用扩张没有直接联系。)

【小题3】A(B项“将会减少购买”属于臆断;C项“将……恢复这一体系”没有根据;D项“就能解决……问题”太过武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zōng jiāo 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乎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jī dū jiāo 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人民日报》2009年5月6日)

下列对“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B.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合理

成分。

C.五四文学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借鉴有益成分,使其总体架构形成了互补关系。

D.五四文学同传统文学在表面上尖锐对立,但从实质而言,他们在总体框架上是互补

的。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并真正的忧国忧民并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

B.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既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又以救国救民为其宗旨。

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个性解放的推崇

者。

D.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西方文化,意在引进吸收有利于国家振兴的现代文化成果。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从西方zōng jiāo 文化中产生而来。

B.同样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西方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目的截然不同。

C.五四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都曾受过儒家文学与道家文学影响并从中汲取了营养。

D.五四新文学完全有别于jī dū jiāo 文化中产生的文学,而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A 项中,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是个性解放,这一点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格格不入的;B项错在“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的表述 ,“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毫无关系,表述属于无中生有;D项中,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学的架构是“儒道互补”,而非“五四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

【小题2】A(根据文意,五四文学并非由传统文学孕育而来)

【小题3】D(原文是说“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jī dū jiāo 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欧洲一个航天器的抵达,地球的神秘姊妹行星——金星的一些在太阳系中保守最严密的秘密可能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月晚些时候发射的“金星快车”将绘制这颗行星及其大气层的详图。它搜集的数据可能有助于解释与地球如此相似的一颗行星为何那么灼热和恶劣,无法形成生命。

揭示谜底的关键在于金星的大气层及其众多大火山的活动。金星大气层的密度比地球大气层大92倍。从太空看,只能看到这个行星被厚厚的白云包裹着,高层大气的风速为每小时200英里。

欧洲航天局的“金星快车”定于10月26日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__航天发射场搭乘“联盟”号火箭升空,它将携带7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其中包括一架相机。这架相机利用紫外线和红外线波长透过云层“看”金星表面,从而拍下金星表面的细节。

“金星快车”携带的分光计将测量金星大气层不同高度的温度,并挑出金星表面的热点,比如活火山。

金星距离太阳6500万英里,而地球距离太阳9300万英里,尽管金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一些,但是这不足以说明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为何高达464摄氏度。金星之所以如此灼热,主要是因为它的大气层密度大,如同包裹着一个厚厚的毯子,热量无法散出去。金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地球也受到这种“温室效应”的影响,只是程度比金星要小得多。

十多个航天器已经造访过金星,有的还降落在金星表面,不过它们携带的工具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先进。

牛津大学大气物理学教授费雷德??泰勒说:“金星跟地球应该很相似,但是它受这种强大的温室效应的主宰,我们希望了解其中的原因。”

金星的表面对科学家也很有吸引力。跟地球一样,金星是45亿年前形成的,但是其表面却年轻得多,因为它的表面不断地受到火山爆发的摧毁和更新。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的细节尚不得而知,因为降落在金星上的探测器要不了几分钟就会因炙热和压力而毁灭。

耗资1.4亿英镑的“金星快车”需要162天才能到达金星,然后进入距离金星表面155英里内的轨道运行,并向地球发回数据,其使用寿命最长可达三年之久。

除了太阳和月亮,金星是白天唯一可见的天体,离地球最近的距离约为2600万英里。

(选自《参考消息》)

下列关于“金星快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星快车”抵达后,将能够绘制出金星及其大气层的详图。

B. “金星快车”将携带包括相机、分光计在内的7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C. “金星快车”将利用分光计对金星大气层不同高度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寻找活火山等金星表面的热点。

D. “金星快车”将降落在金星表面,搜集有关金星的数据,进行探秘。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金星快车”的发射将有助于解开金星无法形成生命的谜团。

B. 与地球相比金星距离太阳更近,这也是金星表面温度灼热的一个原因。

C. 因为金星大气层二氧化碳的释放,地球也受到了这种“温室效应”的影响。

D. 金星与地球同为太阳系姊妹行星,它们的地质结构、运行状态等很相似,但它们的气候却截然不同。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掌握了金星的大气层及其众多大火山的活动情况,就能够找到金星为何那么灼热和恶劣、无法形成生命的原因。

B. 假如金星大气层的密度与地球相同,那么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肯定会有所降低。

C. 金星是地球上白天可见的三个天体之一,它离地球最近的距离约为2600万英里,而最远距离为2800万英里。

D. 探索金星表面不断受到火山爆发的摧毁和更新这一过程的细节,亦是“金星快车”此行的使命之一。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金星快车”将在“距离金星表面155英里的轨道运行”,并非降落在金星表面)

【小题2】B(A. 应为“将可能有助于”解开有关谜团;C. 地球上的“温室效应”与金星无关;D. “它们的地质结构、运行状态很相似”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3】C(“最远距离为2800万英里”的推算没有根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项调查显示,25岁以下的女性,在配带手机时大都喜欢把漂亮的手机,以及五颜六色的装饰物挂在胸前。专家指出,手机挂于胸口,位置靠近心脏,对心脏会有一定影响,并可能会影响人的内分泌功能。尤其对孕妇不利,较强的辐射对胎儿可以构成伤害。

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跟踪这一问题的国家或国际机构声称手机辐射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遵守国际安全标准的移动技术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任何影响。

随着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手机的辐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移动通讯设备产生的辐射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危害呢?人们能不能做到既享受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又确保身体的健康呢?

有关专家建议:为了将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降至最低,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如果不用手机,最好关机而不要将其设置在待用状态。此外,身上放置手机的地方也有讲究,最好是放在包里,或是夹克衫的口袋里,但不要放在胸前的口袋中。

据了解,为了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些手机装有含铅、锰等重金属的屏蔽;另外,有不少手机用户认为在移动电话上安装射频吸收盖,或其它吸收装置就可以起到降低辐射的作用,而实际上,此类装置的有效性很多是没有得到证实的。

由于移动电话可能会对心脏起搏器和助听器等电子医疗仪产生干扰,所以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不能使用移动电话,以免对病人造成危险。同样在飞机上也不能使用移动电话,原因是它可能干扰飞机的导航系统。此外,在开车时,驾驶者无论采用手持通话方式,还是采用免提电话方式都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因此交管部门禁止驾驶者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使用移动电话。

下列对手机辐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辐射危害人的健康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权威证实。

B.手机辐射可能会干扰电子医疗仪,对病人造成危险。

C.手机辐射可能干扰飞机的导航系统,造成飞行事故。

D.手机辐射可能影响汽车驾驶者,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

A.手机辐射可能会对人的心脏有一定影响,并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功能。

B.设置在待用状态的手机的辐射也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

C.把手机放置在包里或夹克衫口袋可以避免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D.含铅、锰等重金属的屏蔽有可能降低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小题1】D

【小题2】C


解析:

【小题1】D项偷换概念,手机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是因为开车时打电话分散司机注意力。

【小题2】C项混淆概念,把手机放置在包里或夹克衫口袋是可以“降低”,不是可以“避免”手机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詹姆??哈特尔和我发现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有一点像泡泡在沸腾的水中形成。其思想是,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许多小泡泡出现,然后再消失。这些对应于微小的宇宙,它们膨胀,但在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再次坍缩。它们是另外可能的宇宙,由于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不及发展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说智慧生命了,所以我们对它们没有多大兴趣。然而,这些小泡泡中的一些会膨胀到一定的尺度,到那时可以安全地逃避坍缩。它们会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形成我们看到的泡泡。它们对应于开始以不断增加的速率膨胀的宇宙。这就是所谓的暴胀,正如每年的价格上涨一样。

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十的30次方倍。和通货膨胀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它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然而,它不是完全均匀的。在对历史求和中,稍微具有无规性的历史和完全均匀规则历史的概率几乎相同。因此,理论预言早期宇宙很可能是稍微不均匀的。这些无规性在从不同方向来的微波背景强度上引起小的变化。利用MAP(微波各向异性)卫星已经观察到微波背景,发现了和预言完全一致的变化。这样,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这些额外密度的引力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

  虽然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宇宙来自于过去一个高曲率的时期,但它不能预言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形成。这样,广义相对论自身不能回答宇宙学的核心问题,为何宇宙如此这般。然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个理论的结合预言,在这个称作暴胀的时期,微小的起伏会发展,导致星系、恒星以及宇宙中所有其它结构的形成。对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小的非均匀性的观测,完全证实了预言。这样,我们似乎正朝着理解宇宙起源的正确方向前进。

然而,并非一切都已解决。我们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对此理论上还不能理解清楚。缺乏这种理解,对宇宙的未来还无法确定。它会继续地无限地膨胀下去吗?暴胀是一个自然定律吗?或者宇宙最终会再次坍缩吗?新的观测结果,理论的进步正迅速涌来。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这些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霍金演讲《宇宙的起源》节选)

从原文看,下列对“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这些泡泡有的会膨胀到一定的尺度,有的不膨胀,后者是人们不大感兴趣的。

B.安全地逃避坍缩,继续以价格上涨一样的速率膨胀,从而产生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这就是所谓的暴胀。

C.宇宙不膨胀到一定尺度便不能安全地逃避坍缩,也不会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如此,是来不及发展星系和恒星的,智慧生命就更谈不上了。

D.所谓“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涉及以下内容:宇宙会继续地无限地膨胀下去吗?暴胀是一个自然定律吗?或者宇宙最终会再次坍缩吗?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十的30次方倍,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因此,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

B.利用MAP(微波各向异性)卫星观察到微波背景强度,发现了与早期宇宙可能是稍微不均匀的预言完全一致的变化。

C.宇宙的膨胀在长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这个理论还不能理解清楚,因而对宇宙的未来也就无法确定。

D.有早期宇宙的无规性,才会有某些区域的密度增高,高密度产生的引力吸引使得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最终这些区域就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小的非均匀性的观测,完全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个理论结合所预言的,这表明我们似乎正朝着理解宇宙起源的正确方向前进。

B.广义相对论不能预言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形成,其自身也不能回答宇宙学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任何一种理论都难免有其局限性。

C.新的观测结果和理论的进步正迅速涌来,这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宇宙为何如此这般,以及对宇宙未来的确定。

D.宇宙学之所以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正接近回答这些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原文中不存在“有的不膨胀”的意思,因为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就是膨胀,包括“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再次坍缩”的微小宇宙。B项“正如每年的价格上涨一样”是打比方,并非真的是以价格上涨一样的速率膨胀。D项讲的是对宇宙的未来的确定,并不是“创生”时的图景)

【小题2】C.(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为级。原文中,“宇宙的膨胀在长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是观察到的现象,不是理论)

【小题3】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推断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D项,强加因果关系,是错误的)

阅读下画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图腾与社会制度的产生

从历史上各民族的图腾崇评来看,图腾是某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图腾制度,是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正如英国学者里弗斯所说,图腾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拉德克利夫也认为图腾帝4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图腾制度是图腾丈化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而且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图腾产生之前的原始群尚处在自然状态中,各群体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组织原则。图腾产生之后,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而且同一部落的各群体的图腾互相不重复。这是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组织原则。法国学者倍松说,图腾制度“把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卢籍制’,所以这种制度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而且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所以,图腾制度可以说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

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才戈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图腾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图腾——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一一作为名称和标志。第二,同一部落的各个群体,图腾互相不重复。如印第安人波塔瓦塔米部落有十五个氏族,其图腾分别为十五种不同的动物。第三,同图腾者皆为亲属。根据图腾组织制度,一个部落内各群体的图腾各不相同,但不同部落的群体,图腾允许重复。在约四十个印第安部落中,以熊和狼为图腾的氏族分别有三十多个。这些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氏族,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都视为亲属,认为同出于一个图腾祖先,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我国白族虎氏族成员也认为同图腾者皆为亲属,如出门在外,虽素不相识,但只要是以虎为图腾的,便亲如兄弟,生死与共。

图腾制度在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目臻完善,并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本文认为图腾制度是最-甲.的社会组织制度,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

A.拉德克利犬认为圈腾制度为有关社会提供了一一种基本的组织原则。

B.图腾产生之后,处在自然:吠态中的原始群的每一个群体以一种图腾作为名称和标志,形成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原则。

C.图腾制度把处于自然状态的原始群中的各个“个人”都区分属类,造成一种“图腾的户籍制”。

D.图腾制度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的维持为基础,是一种真正的社会组织制度。

下列对图腾制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旗制度之前j是当时用来规范人行为层次的社会组织系统。

B.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以动物、植物、无生命的自然物等实物为图腾作为自己的名称和标志。

C.同一氏族的各个部落的幽腾小能互相重复,是图腾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纽织原则。

D.部落不同而图腾相同的群体,同出于一个祖先,彼此都视为亲属,相互间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面,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

B.摩尔根认为,倘若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氏族组织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用“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可以的。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D.图腾制度形成之后,随着图腾文化的发展而曰臻完善,但随即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中所述虽是原话,但不是“图腾制度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制度”的依据。

【小题2】BCD三项都不是最准确。B中所言足图腾制度中的图腾标志,其他内涵没有涉及。c是对图腾制度的补充,没有触及“图腾制度”的根本。D的错误同c。只有A很准确地抓住了。幽腾制度。的本质性内容。

【小题3】A中“图腾制度是图腾文化的一个方而”存文童第二节中出现过,显然正确。但是。整个图腾体系就是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就错天。“图腾体系”是社会组织制庋的…个方面,但是还包括其他内容,所以A错。c原文第四节中有“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而C句说“全都”,显然错误。而且,也没有因果关系。D尾节说的是“随着图腾文化的衰亡而为其他社会组织制度所代替”,而D中说“但随即”,表述不一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理想的能源——氢

化石能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以铀为基本燃料的核能等,其资源有限,终将枯竭。同时,这些能源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新的能源。

氢能是新能源中比较理想的。实质上,它是一种二次能源,可从各种能源中转换而来。它燃烧后只生成水,且能量密度高,使用方便。随着制氢和氢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将成为21世纪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中的新型制氢技术,将主要考虑硫化氢制氢、低电耗电解水制氢、生物化学制氢、等离子化学制氢、太阳能和原子能制氢。

氢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如,掺氢汽车,是以金属氢化物为贮氢材料,利用汽车发动机的余热,可使贮氢材料释放氢气;还有一种全氢汽车,这两种汽车均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在飞机上试用氢燃料也已获得成功。此外,氢燃料电池应用于航天器、潜艇和其他运输工具也是很方便的。

大型燃料电池发电站已开始商业化。由于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是电解制氢的逆反应,制氢与燃料电池可与大型电厂、水电站共同组成储能与共同负荷相补的供电系统,电多时制氢,电缺时用氢能供给燃料电池发电,这将是今后理想的电力工业组合。

此外,在民用能源,如炊事、供暖、空调等方面,氢能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们认为氢能比较理想,是因为( )

A.它是清洁而持久的能源。 B.它是可以再生的能源。

C.它便于制取和贮存。 D.它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掺氢汽车在燃料的使用上,其特点是( )

A.既可燃烧汽油,又可燃烧氢气。

B.既可贮存氢气,又可燃烧氢气。

C.可同时燃烧汽油和氢气。

D.它解决了贮氢与释放氢的难题。

“理想的电力工业组合”指的是( )

A.制氢厂与氢燃料电池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B.制氢、燃料电池厂与大型电厂、水电站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C.制氢厂与电池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D.电解制氢厂与发电厂组成相补的供电系统。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第一段列举了其他能源的两大弊端——有限和破坏环境,而氢能“比较理想”的原因也正在于“持久”和“清洁”,B、C两项不是氢能的本质特征,D项太笼统)

【小题2】(“掺氢”意味着使用汽油的同时,又利用“余热”使贮氢材料释放出氢气作为汽车的又一“能源”)

【小题3】(根据第五段最后所述“……电多时制氢,电缺时用氢能发电……”,可见“制氢厂” 必须用“电”,所以选D。至于发电厂可以是多种能源:水力、火力等,符合原文中的“诸能与共,负荷相补”的意思)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软实力”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的解释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来源。”相对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即硬实力,他将这种“重要的力量来源”称为“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民族凝聚力.文化吸引力.国际影响力等等,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通常而言,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实力,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威胁,所谓大棒;一种是利诱,所谓胡萝卜;一种是吸引,这就是软实力。大棒加胡萝卜的方式,有时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太硬了,相反,一些软性的东西反而容易被人接受,像文化影响力、外交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都是软实力,它所起到的作用,有时比硬实力更大。通过输出一种影响力,从而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推广出去,并由此影响别国的人,这一点,美国做得最成功。

有人认为,这次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由此证明美国国力.影响力开始走向衰落,美元的强势地位很快就有可能被人民币或别的货币所取代。网络上有很多民族主义者持这个看法。他们为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而欢呼,并由此开始暴露出一种明显的民族自大的情绪。我对这种网络情绪一直充满警惕。为什么?因为与我们的民族自大不同的是,我在美国政治人物最近的一些言辞中,反而看到了一种谦卑和反思的精神。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后,整个美国政界的情绪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你关注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就会发现,美国在那个会议上突然变得谦虚起来,不仅姿态放得很低,而且还前所未有地充满反思和认错精神。拉美国家对美国的这种谦逊姿态,普遍反应积极。

一个傲慢多年的超级大国,一旦放下身段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贪婪和欲望,包括反思温室气体排放这样的具体问题,开始变得谦逊,愿意承认错误,并想重新开始一段旅程时,她后面所蕴藏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美国有一种能力,总能把自己国内的金融危机或海外战争的费用,来使她这个超级大国重新出发,就像上世纪后期,她成功地通过互联网,再一次让全世纪都必须和她做生意。那这一次呢?很多专家都预言,很可能金融危机后,美国又将在某一种技术上领先世界,进而继续领导世界,或许是新能源,或许是别的。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美国这样一个军事强国和文化大国,她除了应用自己的“硬实力”之外,也开始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应用。反思.认错,这在缓解反美情绪上,用的是一种巧劲,因此,我们讲到“软实力”的时候,不要总是只想到文化产业,只想到功夫熊猫或者杰克逊,“软实力”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

对文中“软实力”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软实力”最早由美国前国务部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国家的价值观表达。

B.文化影响力、外交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都是软实力,所引起到得作用比硬实力更大。因为它把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推广出去,由此影响别国。

C.一个国家的能力来源,包括国家的各种文化全球普及性和国际行为规范的支配能力,还都有利于本国的准则和制度,其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D.把自己国内的金融危机或海外战争的费用,迅速转移到其他国家头上的技术革命或文化发展。

对“一个傲慢多年的超级大国……她后面蕴藏的力量多么可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开始注重以反思精神和低姿态产生对别国的影响,这种做法反映了美国国力在国际社会中仍然不失强大。

B.其反思和认错精神,在缓解反美情绪上用了巧劲,更易获得以往关系紧张国的好感,有利合作交流,这是以往靠强大的军事.经济力量所达不到的效果。

C.很多专家预言在金融危机后,美国很可能又将在某一技术上领先世界,进而继续领导世界,或许是新能源,或许是别的。

D.这种反思精神和低姿态,也是美国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本质上都会有利于美国自己的准则与制度,同样能起到主宰国际行为规范的作用。

结合全文,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通过输出一种影响力,从而使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推广出去,并由此影响别国,这一点,美国不论在最近与拉美国家的交往态度上,还是在文化产业上,都做得很成功。

B.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其实力证明的方式上,吸引力往往比威胁或利诱更容易被人

接受。

C.在金融危机袭来之际,有人为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欢呼,作者却以美国为例,指出一部分中国人盲目的民族自大情绪很值得警惕。

D.这次金融危机虽然肇始于美国,美国国力影响力都受到极大的冲击,但美国的种种软实力表现仍然能引领美国走出困境。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A将“核心作用”等同于全部概念内涵;B“比硬实力大”过于绝对;D仅指美国某一时期的软实力表现)

【小题2】C(这只是一种专家的推测,与“反思精神”“低姿态”无关,也不属于软实力的范畴)

【小题3】D(“但美国的种种软实力表现仍然能引领美国走出困境”文中未涉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