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记载武王克商的重要青铜器:“利簋(guǐ)”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利簋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周武王时期的有司(官名)利(人名)所做的祭器,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口,深鼓腹,腹壁两侧各有一兽形耳,耳下还有垂珥,圈足下附较高方座,整体造型端庄稳重。器腹部与方座四面均以云雷纹填底,其上装饰饕餮纹,圈足饰一周夔龙纹,方座四面四角饰蝉纹。

这件铜簋初看上去并不起眼,但考古学及古文字研究学看见它却大吃一惊。因为和簋腹内底部有古奥异常、带有典型商代风格的铭文4行,32字。别看铭文字数不多,然而由帮助今人解决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千古谜团,那就是牧野之战的确切日期。

根据史书记载,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率军在商都朝歌附近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败商纣王军队的决定性战役,经此一役,纣王兵败__而死,商朝就此灭亡,周代替商统治中原。然而关于这场大战的具体日期,.千百年来,史学界多有纷争。因为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仅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在此之前的朝代更替时间均为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而得。由于推算依据不同,也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结果。为确定武王克商年,许多历史学家倾尽心血,贡献一生。东汉刘歆首开先河,此后古今中外学者纷纷考证再考证,直把武王克商之年“证”出了44种说法,最早的为公元前1127年,最晚的为公元前1018年,相差109年。

利簋出土后,历史学家欣喜若狂,因为、利簋的铭文清楚记载了武王克商的史实,铭文大意为:“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伐纣能否取得胜利进行了。卜问,兆象很好。就在当天,周师一举打败了商军。到辛未这天,武王在驻军处,赐有司(官名)利以金(青铜),利觉得很荣耀,遂铸此簋以为纪念。”从铭文可知,武王克商就在“甲子日”,这让人看到了最终确定具体日期的曙光。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家们通过分析研 究史料、对相关遗物进行碳14测定,同时根据天文现象推算等艰苦细致地考证研究之后,得出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这一天正是甲手日,和利簋铭文的记载完美吻合,最终确定了这一重要史实发生的具体日期。

(摘自《广州日报》,作者:刘钧)

下列对“利簋”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利簋于1976年出土,是目前所知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一位担任有司官职的、名叫利的人用周武王所赐的青铜制作的祭器。

B.利簋整体造型端庄稳重,高28厘米,圆口,口径22厘米,外侧有两只兽形耳,外观以云雷纹、饕餮纹、周夔龙纹、蝉纹等装饰。

C.利簋初看并不起眼,但考古学及古文字研究学家却为之惊喜若狂,因为利簋腹内底

部有典型商代风格的4行铭文做装饰。

D.利簋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帮助今天的有关学者推算出了牧野之战的确切日

期,从而解开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千古谜团。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千百年来,为确定武王克商年,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纷纷进行考证,首开考证先河的东汉刘歆为此倾尽了一生宝贵的心血。

B.对武王克商年,史学界之所以多有纷争,是因为在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之前,朝代更替的时间只能依据各种不同的有关记载推算。

C.60年一个甲子,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根据利簋铭文的清楚记载,“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有关学者推算出了武王克商年。

D.在发动牧野之战前,周武王对伐纣能否取得胜利进行卜问,兆象对周师极为有利。到辛未这天,武王一举打败商军,商朝就此灭亡。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克商年是商周的分界,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极为重要,所以相关学者对此格外重视,不惜为此殚精竭虑。

B.多年来,对武王克商确切日期的考证,竟“证”出了44种结果,现在可以肯定,其中只有一种结果是正确的。

C.人打仗往往根据天象决定是否兴兵,所以考证武王克商确切日期的工程,离不开天

艰苦努力。

D.考证武王克商年的专家学者们,有的已去世,有的还健在,利簋的出土,埋葬了许多专家学者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发光细菌确保世博饮水安全

①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饮用水安全检测仪将亮相今年的上海世博会。只要在待测

水样中加入微量青海弧茵,半小时内就能知道饮用水是否安全。与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

物医学检测方法相比,这种新型的检测技术不仅速度快,灵敏度高,而且成本低廉。

②利用淡水发光细茵进行毒性物质检测,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研究员朱文杰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③作为检测材料,青海弧茵Q67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灵敏性和准确

性。朱文杰告诉记者:“发光细茵是能发出绿色可见光的细菌,青海弧茵这样的发光细菌,

一旦接触到有毒物质,发光强度就会受到影响,它们的发光强度和水样中有毒物质的类型、

浓度密切相关。”所以只要在水样中加入微量青海弧茵液体,用便携式监测仪读取相关数

据,饮用水是否安全在半个小时内就能知道答案。这种发光细菌,不仅将在世博会饮用水

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而且早就在上海苏州河的治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都得到应用和科学验证。

④“其实,海洋才是发光细菌的主要栖息地,绝大多数的发光细茵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来看,均是海洋性的。”目前已经命名的发光细菌共18种,其中霍乱弧茵和青海弧茵为淡水发光细菌。

⑤上世纪80年代末,如果要用海洋发光细菌进行检测,为了满足海洋发光细菌的生理需要,必须在淡水样品中添加食盐达到3%。但如此高浓度的钠或氯离子,会影响某些有毒物质的生物学毒性表现,因此根据细菌的发光情况来判断水质就会出现偏差。这是海洋发光细菌的一个重大不足之处。而利用淡水发光细菌检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这样的偏差。青海弧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种非致病的淡水发光细茵,因此是难得的水质检测好材料。

⑥“发光细菌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朱文杰说,“现在,科学家对发光细菌利甩技术的开发依旧如火如荼,比如食品卫生的快速检测、分析有机合成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不同取代基毒性的影响等等,也有科学家在基因克隆的实验中用细菌发光基因作为报告基因。”

(选自20lO年2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与“青海弧菌”有关的介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青海弧菌与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而且成本低廉的特点。

B.一旦接触到有毒物质,青海弧菌这样的发光细菌发光强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在淡水样品中添加食盐达到3%。

C.利用青海弧菌这种淡水发光细菌检测淡水中的有毒物质,轻而易举就可以避免海洋发光细菌进行同样检测可能产生的偏差。

D.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淡水发光细菌就是青海弧菌,因此它是难得的水质检测好材料。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海弧菌是我国科技人员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及科学验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毒性物质检测材料。

B.发光细菌能发出绿色可见光,所以水样中有毒物质的种类越多、浓度越大,青海弧菌的发光强度就会受其影响而减弱。

C.海洋才是发光细菌的主要栖息地,发光细菌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来看,均是海洋性的。

D.我国利用发光细菌进行毒性物质检测,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因此该项目的研究者对其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想象,世博会上,我们只需在饮用水中加入非致病的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立刻就能知道我们的饮用水是否安全。

B.发光细菌的利用技术的开发已经涉及诸多科学领域,可以说,发光细菌在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C.发光细菌,不仅将在世博会饮用水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将推广到上海苏州河的治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去。

D.有了这种不仅速度快,灵敏度高,适用面广而且成本低廉的新型的检测技术,传统的物理一化学或生物医学检测方法就不再被使用了。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南文物局提出确认曹操墓葬六大依据

张波

身为古代伟人,曹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来,众说纷纭,谜团重重。日前,国家文物局郑重公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该大墓的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曾数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做出这样的判断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的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综上所述,专家们才最终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摘编自东方今报网2009年12月28日)

下列关于曹操墓葬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关于曹操墓的位置,传说一致认为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就是确切证据,最近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传说的正确。

B.曹操墓葬长度超过60米,规模巨大,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体现了墓主人曹操“薄葬”的主张。

C.曹操墓平面为甲子形,形制为转券墓室,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结构复杂,与曹操魏武帝的身份相符。

D. 史书记载,曹操死后葬在了“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鲁潜墓志中的记载与此相同,这是专家们认定曹操墓葬位置的依据之一。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曹操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但其墓不论从总长度还是从占地面积看,都堪称规模宏大,这其实与他“薄葬”的主张并不矛盾。

B.发掘出来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的石枕等其他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的身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C.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碑和石枕非常珍贵,是确定墓主身份的最确切、最直接的证据,它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D. 曹操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虽然残缺不全,但都具有汉魏时期的特征,与墓主人曹操生活的年代一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所以,他临终前才留下了《遗令》,要求“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B.如果曹操墓中的石碑、石枕上没刻有“魏武王……”的铭文,其文物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变得一钱不值。

C.石牌、石枕上的铭刻称曹操为“魏武王”而不是“魏武帝”,可见曹操生前并没有做皇帝,只是做过王、公而已。

D.目前,专家提出了确认曹操墓葬的六大依据,这六折缺一不可,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价值是一样的。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电影《2012》为我们描绘了2012年从美国黄石公园开始的火山喷发的__景象,可谓让人怵目惊心,有的观众至今还心有余悸。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岩浆喷发的数量是衡量火山释放能量的一个指标,即火山爆发指数(VEI),VEI最大指数为8(喷发岩浆>1000km3)。如果VEI指数达到8,这样的火山被称为超级火山。美国的黄石公园、希腊的桑托里尼、印度尼西亚的多峇和新西兰的陶波都是超级火山的遗址。超级火山和一般火山不一样.它规模巨大,很难被人察觉其准确位置。超级火山也不像一般火山那样频繁喷发,它的喷发周期一般为10万年左右,离现在最近的超级火山是7.5万年前苏门达腊岛喷发的多峇火山,导致了上千年的迷你冰期。

超级火山一旦喷发,其破坏力是不可想像的。超级火山摧毁生命的巨大威力来源于喷发时产生的大量火山灰与二氧化硫气体。位于火山附近的人类和其他生物根本无法承受高温高速火山碎屑流的冲击。即使是远离喷发区的人,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吸入降落的火山灰,就等于是吸入细小而锋利的钢针。火山灰进入肺部,可导致肺部血管膨胀,最终令人窒息而死。二氧化硫是超级火山喷发气体的重要部分,它对生命的致命影响在于,二氧化硫会改变地球气候,进而危及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为了解超级火山喷发会对地球造成怎样的影响,科学家用电脑对此进行了模拟,模拟显示,超级火山喷发的确能造成气温下降与冰期的形成。

根据电脑的模拟,超级火山喷发后,二氧化硫气体进入大气,与水分子结合成为硫酸,形成硫酸云,这片持续扩大的硫酸云开始移动,覆盖喷发现场周围广大地区。随后,硫酸云慢慢遍布大半个地球,阻挡住日照并将日光反射回太空。即使天空看起来依旧明亮晴朗,却仅有少数阳光得以穿透云层。与此同时,由硫酸与火山灰组成的致命浓云,将地球上的动植物与大部分人类慢慢杀死,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逐渐枯萎死去,自然界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最后动物与人类死于大饥荒。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地球上的积雪与冰封地区开始增加。积雪和冰层也会反射阳光,地球气温因而继续下降.地表被冰雪所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于是更多的阳光被反射回太空。地表气温就这样失去控制,每况愈下,冰河开始形成,海水也随之变冷,地球逐渐进入冰河期。

下面对文中划线词语“每况愈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量冰原阻碍了对热量的吸收,地表气温持续下降。

B.硫酸云和火山灰越发浓厚,动植物和人类生存更加困难。

C.由于二氧化硫等气体严重影响,导致气候恶劣,变化无常。

D.植物不断枯死,动物不断死亡,地球食物链渐渐走向断裂。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超级火山爆发后,高温的熔岩和高速的碎屑流冲击人类与其他生物,形成巨大灾难。

B.火山灰与二氧化硫气体比高温熔岩和碎屑流对地球生物的摧毁力更大,影响更深远。

C.硫酸云、火山灰、积雪、冰层等不仅阻挡住日照,并将日光反射回太空,导致气温下降。

D.气温下降,冰雪更多,而冰雪增多又导致气温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冰河期便随之到来。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种种迹象表明,《2012》并非一般科幻,下一次超级火山爆发将在美国的黄石公园。

B.超级火山一旦爆发,不仅是一般的动植物,就是人类也必将被熔岩、火山灰灭绝。

C.7.5万年前的多峇火山之所以导致了上千年的冰期,是因为火山喷发的大量火山灰。

D.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将形成大面积的酸雨,对动植物造成影响。

【小题1】A

【小题2】C(说“积雪、冰层阻挡阳光”无依据。B熔岩和碎屑流的危害范围有限,二氧化硫气体和火山灰危害深远)

【小题3】D(A难被人察觉其准确位置B动物与人类死于大饥荒,时间比较漫长C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硫气体,虽然火山灰也有一定作用)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囚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重组。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调整——经济危机。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是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者。但是,这种市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下降,有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自发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现代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

险,某一领域的过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应借力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节选自2010年2月5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文中“自发调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靠市场力量实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

B.以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为唯一标准。

C.能使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留下来。

D.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承受不起自发调整,所以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B.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地消除。

C.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得到救助,是人类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现。

D.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问题会越积越多,调整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

B.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使人类的经济智慧没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也不能科学得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但现代经济危机还不至于引发一次世界大战。

D.应对经济危机时,可以借助这个全局性调整的机会,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坚硬的黑陶为特征。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陶器、铜器或者其他器物,有“物勒工名”的传统。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由后比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彩陶上的花纹。有些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鸟形、兽形、草木形等等,画得精巧,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分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

第1段中“由后比例前”的意思是(  )。

A.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

B.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

C.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

D.根据后来的来类推以前的

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却为数不多

【小题】B

【小题】D

 


解析:

【小题】根据“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和文中的意思可知D项是正确的。

【小题】根据“刻画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我国后来的陶器……有‘物勒工名’的传 统。殷代的青铜上就有一些表示族微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似。”可知C项错误,B项是正 确的。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秋节前一天是周六,我们都休息就把她接回自己家。她那天有点闹,不吃也不睡,可能被什么了,她胆子特小,怎么哄都哄不好。丈夫其实在要孩子之前是不喜欢小孩的,所以有点烦,在给她洗澡的时候,我忘了关窗了,于是,他就大声地对我吼:“连窗户也不关,想冻死她啊?” 文中的“她”与作者最可能的关系是( )。

A:父女 B:母女 C:师生 D:夫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__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__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

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 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__的共 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__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__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__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

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__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

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

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

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在__、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

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__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

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

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

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

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

D.保证了足够的__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解析:

【小题】从“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可知,“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错

【小题】据最后一段可知D项正确。  A根据原文“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 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__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可知,__、低温不是细菌腐烂的条件。  B根据原文“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可知,沉人地球内部的只有古老的海洋地壳,不包括海洋板块。C只有开采海底可燃冰才是这样

【小题】据原__调的可燃冰的开采难度极大可知,可燃冰的开采成本会很高,如果其市场价格过高,“大众’’消费是有困难的,所以“可能难以立即取代传统能源,被大众广泛接受”。A据原文“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可知,“低温、__、气源”只是“基本条件”,不是全 部条件,故此项错误。  C“10至15”年只是个最短年限,15年以后我国不一定就具备了开采条件。D还得解决因海底软化而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印度的坚果油将驱动汽车

从大约一年前起,瓦拉巴伊·拉托德开始在印度焦尔瓦德附近种植一种名为麻风(Jat—ropha curcas)的绿色植物,它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希望。这种有毒植物的近乎黑色的果实有榛子那么大,含油量高达80%。长远看来,这种易于种植的植物可能会成为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瓦拉巴伊·拉托德说:“使用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将会改善全国的空气质量,并且能减少我们国家对外国柴油的依赖。”

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把麻风树籽油转化成可以替代机动车使用的传统柴油的燃料。转化麻风树籽油的化学方法必须简单。

印度盐和海洋化工研究中心(CSMCRI)主任高希及其同事已经在实验室里建好了这种生物燃料生产设备的样机。首先用机械方法压榨麻风树籽。除了得到须进一步处理的油外,还得到作为第一副产品的渣饼。接下来对榨出的油进行“酯化处理”。这时会产生甘油。经过提纯后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几乎无味的清澈的金黄色液体。

这种生物柴油的第一批样品被送到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公司的实验室进一步试验。结果是,麻风树籽油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明显胜过传统的柴油。特别是它的硫含量非常低。此外,这种植物“柴油”燃料燃烧时完全没有气味,并且几乎不产生碳黑。“几个月前所有的人都认为,非食用油不可能符合严格的欧洲燃料标准。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可以的。”高希说。

高希得到了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农业专家克劳斯·贝克尔教授的支持。贝克尔为这个项目提供科学指导。他的工作重点是对这种植物进行优化。麻风树的许多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他说:“这种植物可以种在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土地上。因此,它不会和粮食作物争地,此外,麻风树有毒,这保护它免受许多害虫的侵害,并且饥饿的动物也不会光顾它。长期种植麻风树还能使贫瘠的土地重新变得其肥沃 ”

麻风树的优点并非鲜为人知。印度农民已经在贫瘠的土地上大量种植麻风树,其他国家也已经开始了麻风树研究计划。“然而,这是系统研究麻风树以及它作为能源供应者的潜力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贝克尔说。研究人员已证明,这种植物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现在的问题是对这种植物及其种植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下列对麻风树“可能会成为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的基础”的依据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种有近乎黑色的果实的麻风树易于种植,果实大、含油量高。

B.在实验室中用麻风树籽提取生物柴油,先用机械方法处理,且已经较为简单。

C.从麻风树籽中提取的生物柴油,得到广泛使用将会改善空气质量。

D.绿色的麻风树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希望,这种植物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这种生物柴油得到广泛使用将减少柴油进口。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这种可以提供优质的生物燃料的麻风树只能种在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贫瘠土地上。

B.印度农民和其他国家已经在贫瘠的土地上大量种植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供应者的麻风树。

C.经过压榨得到第一副产品的渣饼,然后对其进行“酯化处理”和提纯,得到的最终产品是一种几乎无味的清澈的金黄色液体。

D.贝克尔教授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对有生物柴油之称的麻风树这种植物及其种植条件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麻风树籽油转化成环保的符合严格的欧洲燃料标准的燃油已经成为现实,但整个生产流程需要优化。

B.有近乎黑色的果实的麻风树有毒,种植麻风树将毒死许多害虫和饥饿的动物。

C.长期种植麻风树这种绿色植物能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能改良贫瘠的土壤。

D.麻风树很容易生长,不会受害虫及其它动物侵害,有很强的适应性。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意象与诗歌鉴赏

①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

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

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l心有所

感,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__彩,也使读者在阅读诗歌

时能据此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__彩。

②营构意象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③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

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即我们常说的比喻,通过不同的方

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

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

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渗透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

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减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

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起兴对象,作者借这个形象来寄托对不屈的民族个性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④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组合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并列出来;对比式组合,即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

映;荒诞式组合就是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⑤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我们在解读意象时,感觉到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也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所以,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象是由内在的抽象的心意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融合而成的。

B.意象常包含某种强烈思想感情及复杂意义,人们分析意象可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诗歌

独具的审美情趣。

C.意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D.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见闻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__彩。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是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将其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的一种手法。

B.“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就是一种“兴”。

C.对比式意象的组合就是选取构成对立关系或映衬关系的物象,将它们进行组合,便于

更好地表情达意。

D.意象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具有美的意象,读者在阅读时才能体会出美感。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赋即平时所说的直说其事,平铺直叙。尽管不加修饰,但并不意味着不含带任何感情。

B.臧克家用白描的手法借老马起兴,老马此时象征了不屈的民族个性。可见,只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问才能用起兴。

C.意象的组合方式很多,但不管用哪种组合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便于读者理解体会。

D.创造出美的意象是诗歌成功的标志之一,可见意象的营构方法和组合方式等在诗歌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A项对应第1段第2句;B项对应第5段倒数第2句;C项张冠李戴,第l段第3句,原文是“诗歌创作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D项对应第1段最后一句)

【小题2】B(A项对应第3段第2句;B项过于绝对化,原文“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C项对应第4段第2句;D项对应第5段第l句)

【小题3】B(A直说其事”、“平铺直叙”、“不加修饰”但原文表明意象可“直射出感情来”;B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涉及象征与起兴的关系;C结合第4段第1句;D结合第5段第2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