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①戏剧是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是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通常所说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
②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形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看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雷雨》第二幕表现出多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实际上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属于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属于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主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③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呤”“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虽然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④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另外,还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交化。因为,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的发展中通过戏剧语言来刻画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为人物性格所决定,同时又是为展示人物性格服务的。因此,要完整地了解一个人物形象,还要弄清在冲突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人物形象有无变化,以及有哪些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与“戏剧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表现社会生活。
B.戏剧文学是—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主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社会现实。
C.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演员进行舞台表演所使用的剧本。
D.我们中学生所要进行的戏剧欣赏,主要指的就是对剧本的欣赏;欣赏内容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等。
2.根据文意,下列对“戏剧语言”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三大类,这样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现戏剧冲突,直接展示戏剧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B.剧作家主要通过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戏剧的情节,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C.《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内部动作性;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系外部动作性。
D.戏剧中的潜台词,一般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丰富的内容,能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欣赏戏剧,了解戏剧冲突尤为重要,包括冲突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冲突的性质,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
B.戏剧冲突主要有三大要素,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三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C.戏剧中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D.欣赏戏剧的人物形象,首先,要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其次,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最后,还要注意人物的语言。
4.下列根据原文作出的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第二幕开始的“舞台说明”交待了舞台气氛,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B.罗密欧与朱利叶的悲剧是性格悲剧,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如罗密欧有明显的急躁性格。
C.戏剧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社会冲突也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D.《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顺着周的话语说“哦,好地方”,其中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
1. B
2. D
3. D
4. A
1.“戏剧文学”应改为“戏剧”。
2.A项“直接展示戏剧情节”错;B项“舞台说明”概念太小;C项“内部”“外部”互调。
3.“首先”应为“最后”,“其次”应为“首先”,“另外”应为“其次”。
4.B项“主要”不当;C项戏剧冲突不能决定社会冲突,只能是社会冲突决定戏剧冲突;D项“潜藏着对周朴园始乱终弃行径的揭露”不当,只能说“潜藏着痛苦,愤怒等复杂心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一个以信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改变着我们思考、生产、消费、沟通、生活、死亡甚至战争的方式。这一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革命究竟意味着什么,正是目前许多学者苦思的问题。
全球信息流动所带来的网络社会,其更为根本的革命性质在于,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首先,空间不再是固定的,成为了“流动的空间”,利用高速传播的音像信息(如现场直播、电视电话、无线手机、电脑互联网络等等),人们可以立刻进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由此也就导致了“压缩的时间”,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能集中在一起,集中为同一个瞬间,这就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时间感受.这种变化导致了更为高速有效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人们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由于减少了面对面的接触,人们也就变得更为独立自由,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解放感。
新的时空感受给很多人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觉。却也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使人们漂流到虚拟的数码文化当中。这样一种虚拟文化严重挑战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表面上看,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的组织和结合力更为紧密有效,个人自由、个人能力也大幅度增长,但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却日益淡薄,自我意识日益脱离群体意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
简而言之,全球化及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世界的面貌,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但同时也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在这样一种“流动的空间、压缩的时间”里,时间节奏突然加快,人际交往抽象化,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体趋势.
曼纽尔·卡斯特倾心14年著成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被认为是“瞄准了意义最重大的问题”。卡斯特强调新的社会运动、国家和文明共同体对于信息时代的驾驭和控制作用。各种新兴社会运动,如环境生态保护运动、女性运动等等,其实都是一种对抗网络社会的方式。这些运动和社会组织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义务感以及性别认同和家庭纽带。
卡斯特进一步认为,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国家的作用。他指出,在充满风险的、高度抽象化、分散化的信息时代,国家权威是抵制风险、保障社会生活、维护个人权利和尊严的有效力量。在传统家庭解体、各种社会团体日益消解、文化与信仰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建立起恰当的国家认同感,就有可能驱除人们普遍存在的无力感,使得每一个体重新焕发出自身的创造力。
(选自《环球时报》)
1.下面对“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流动的空间”是指传播的音像信息,把人们带入到一个个不断变换的空间,人们可以感受、体验、参与这些空间发生的事情。
B.“压缩的时间”是指由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集中在同一瞬间,时间仿佛被压缩了。
C.“流动的空间”使空间不再是固定的,它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压缩的时间”打破了传统的时间感受,使经济活动变得更为高速有效。
D.“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使人们的交际活动进一步加速,满足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更为方便快捷。
2.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使人们的时间节奏突然加快。
B.网络社会使社会的组织和结合力更为紧密有效,人与人之间凝聚的力量更为强大。
C.网络社会由于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所以给人们带来了解放和自由的感受。
O.网络社会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提升了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传播的潜能。
3.下列不属于网络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网络社会潜移默化地使人丧失了历史深度和特殊的地区认同,使人们漂流到虚拟的数码文化当中。
B.网络社会使人们的个人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导致了广泛而严重的自恋、孤独和原子化的个人主义。
C.网络社会无情地消解了传统的权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权威和人际关系纽带。
D.网络社会使人际交往抽象化,人们难以适应,普遍失去控制力,心理惶恐焦虑,变得体弱无力。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清除网络社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弊端,必须适度地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B.新兴社会运动能驾驭信息时代产生的高度风险、无限分散、日益抽象化的总趋势。
C.为了维护传统的男女性别关系、家庭亲情关系,必须坚决驱除虚拟的数码文化。
D.国家认同感是一种凝聚的力量,依*它可能有效地清除网络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1. C
2. B
3. D
4. D
1.“使得经济组织彻底国际化”和“使经济活动变得更为高速有效”,是“全球信息流动”所带来的结果,是“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感受”的变化导致的结果,不是“流动的空间”和“压缩的时间”分别带来的结果。
2.“人与人之间凝聚的力量更为强大”说得不对。原文中对应的语句“人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说的是人们力图减弱网络社会负面影响的努力。
3.“人际关系抽象化”并不一定就是“负面影响”,“人们难以适应……无力”,与原文对应语句“带来了社会普遍失去控制的焦虑感和无力感”意思不一致。
4.根据最后一段的意思推断而出。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下列选项中关于“断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断考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断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2.下列不属于用“断”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1. B
2. D
3. B
1.原文中说“而且依断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 主要功能应该有两种。
2.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断或蟹断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断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3.注意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 ‘断桥’不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经济的简称。传统工业经济是一种线性经济,经济系统高强度地把物质和能源从生态系统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抛回到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线性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垃圾,同时通过逆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它倡导的是一种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传统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将经济系统假定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即与周围的环境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循环经济理论则将经济系统作为更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总是从生态系统中吸收着可用的物质和能量,并向生态系统抛出尽可能少的不可用的废物和垃圾。
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考虑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基于以下的假设: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一前提假设在经济系统相对于生态系统较小时,即世界是一个“空的世界”时尚能满足,但在经济系统快速增长,世界逐渐从“空的世界”变成“满的世界”后,这一假定就很难满足了。而循环经济的理论假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目前的经济系统已经很大,在地球上已经很难找到没有开发的地区,也很难找到经济系统没有触及的角落,人类占有世界所有光合作用产物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5﹪,占有陆地光合作用产物的比例也已超过了50﹪,世界的确变“满”了;而传统的科技进步又不能从方向上解决由于经济系统规模扩大所产生的危机。
循环经济理论有深远的意义。首先,经济系统的发展不是无限的,现在用来衡量经济系统发展规模的GNP也不可能无穷增长。不管是微观经济还是宏观经济都存在着最佳规模。其次,循环经济理论使我们重新思考发展问题。传统发展观只单纯以GNP的扩大为经济增长的计量,而忽视了物质和能源消耗量的过量扩大。新的发展观以人的效用提高为目的,注重经济系统质的无限改进,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物质消耗和能量使用尽可能少的基础上。最后,循环经济理论关心的稀缺性对象发生变化。传统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本是无穷的,稀缺的是人造资本,河里的鱼是无穷的,缺少的是渔船;而在现实的经济系统里,渔船已经不再稀缺,稀缺的是河里的鱼了。过去劳动力是稀缺的,所以提倡劳动生产率,而现在资源和能源是稀缺的,我们就应当用资源和能源生产率代替劳动生产率。不是让劳动吸收更多的物质和能源,而是相反,让物质和能源吸收更多的劳动。
6.下面对“循环经济”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系统与生态和谐发展,其活动流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
B.循环经济对物质的使用采用闭环流动的方式,它的理论假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合理利用能达到无限。
C.传统的科技进步不能从方向上解决由于经济系统规模扩大而产生的能源危机,而循环经济却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D.传统经济只重视经济增长的扩大,忽视了物质和能源消耗量的扩大,而循环经济以人的效用提高为目标,让劳动吸收更多的物质和能源。
7.下面有关循环经济理论意义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循环经济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经济系统的发展规模不可能无穷增大,经济发展要控制在最佳规模上。
B.循环经济理论确立以人的效用提高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注重经济系统质的改进。
C.循环经济理论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问题,即以物质和能量消耗的尽可能增加来赢得CNP尽可能的扩大。
D.循环经济理论使稀缺性对象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过去稀缺性对象假设条件下的理论与实践。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线性经济来说,生态系统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产生污染物是必然的。所以要控制治理污染,就应该从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机制入手,变线性经济为循环经济。
B.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只要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C.虽然现在的世界的确变“满”了,但是,只要确立以人的效用提高为目的的发展观,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十分广阔的。
D.在现实的经济系统里,人造资本已经不再稀缺,稀缺的是自然资本,所以,投资的主要方向应该是自然资本而不是人造资本。
6. A
7. C
8. B
6.B项“它的理论假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合理利用能达到无限”无中生有,原文只提到“循环经济的理论假设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项“循环经济却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原文没有提到,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D项结尾句应为“不是让劳动吸收更多的物质和能源,而是相反,让物质和能源吸收更多的劳动”)
7.C项偷换概念,将“尽可能增加”改为“尽可能减少”
8.B项“只要……就”一句夸大其词,弄错了事物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__,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倡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清淡”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1、D
2.D
3.B
1、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2.错在“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相关文字在最后一段,其中并没有薛易简,前段引用过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但这与庄子道家思想无关。
3.A项主客颠倒,应是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影响;C项《琴诀》宣扬的是琴曲的道德功用;项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18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1200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18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在马戛尔尼出使中国(1793年)之前,鸦片走私已很猖獗。18世纪70年代初,东印度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于是偷运"福寿膏"逐渐成为英属印度的支柱产业。尽管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弹劾,但他的鸦片走私政策却留给东印度公司滚滚不断的财源,直到20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到了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靠中国的银两来维持的。
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
下面不属于《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一项是( )。
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鸦片贸易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C.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东印度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利益
B.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小题】
B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A
【小题】
B项内容是作者根据《人类文明史图鉴》的内容得出的评论,不是该书本身的
观点。A由第三段可知,C由第二段推出,D的内容包含在第一段。
【小题】
A错误,"远见"在文中是加引号的,含有否定意思和贬义;B错误,以邻为壑
的政策是将鸦片销往中国;C错误,黑斯廷斯被弹劾的原因在文中并没有表明。只
有D项说法可以由文中直接推出。
【小题】
A项错误,根据"如果听任印度农民吸食当地盛产的鸦片,财政上当然不无小
补,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办"可知;B项错误,伯
克得出的对东印度公司的评语在文中并没有指明理由,而且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
现在公众视野";D错误,18世纪70年代东印度公司岌岌可危的原因是经营不善。
所以答案为C。
【小题】
根据文章最后一句的反问,可以推知马戛尔尼早已知道鸦片贸易的存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火星地球化
①现在的火星是一颗异常寒冷、充满敌意、遥远而又贫瘠的行星,其表面除了沙尘就是大块的石头。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大气温度极低,缺乏自由的氧和液态水,有毒气体的浓度却很高,辐射水平也高得致命,这些都使得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火星上存在。
②不过有证据表明,虽然现在的火星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它过去曾经有过一个巨大的北部海洋,有过大量的流水,还有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浓密的大气层。正是基于这些发现,一些科学家开始考虑是否能通过人工干预来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火星地球化”。
③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科学家提出,首先要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恢复火星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恢复它的可居住状态,让陨击坑成为湖泊,让火星表面流水潺潺;然后是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种植花草树木,让荒芜、干燥的火星原野和山坡上鲜花遍地、绿树成荫,绿色植物制造出氧气,最终让地球移民在飘浮着白云的蔚蓝色火星天空下生活。
④科学家认为,火星与地球犹如“一母所生”,同宗同源,诞生的时间也相同,地球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可以反映火星的历史。在地球历史上,存在过两种明显不同的可居住条件:前寒武纪的居住条件和今天的居住条件。在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的含量很少,可供呼吸的氧含量更少,那是地球的原始大气。这样的大气不适于人类呼吸,但能满足当时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在今天,地球大气中有77%的氮、21%的氧,而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其他成分只占2%。地球大气中的氮提供了充足的缓冲气体,而氧则满足了人类的呼吸需求。
⑤如果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想象火星大气此后至少对植物和微生物来说是好的,犹如几十亿年前的地球大气那样。但是人类耐受二氧化碳的能力很低,如果人暴露在二氧化碳中,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因吸入高剂量的二氧化碳而头晕、不省人事甚至死亡。
⑥“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向火星移民,这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仅增加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温度就可能需要几十年,而在这当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
从原文看,与“火星地球化”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
A.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
B.有证据表明,过去的火星曾经有过一个类似于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
C.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并且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D.在火星上先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再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在的火星表面,环境非常恶劣,使得所有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上面活动。
B.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满足了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
C.地球和火星的历史存在着联系,参照地球的历史有可能恢复火星的可居住状态。
D.人类有智慧改变火星的恶劣环境,但仅仅恢复火星的二氧化碳大气也会很困难。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寒武纪时期的原始大气并不适于人类呼吸,因此那时的地球上可以有很多植物和微生物,但没有出现人类。
B.作为人类艰苦工作的结果,地球化后的火星环境会优于现有的地球环境,而且不会出现环境污染及其威胁。
C.改造火星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但对可能的人类移民而言,火星大气中不能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碳。
D.星际移民是“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这昭示了人类现有生存环境面临危险的巨大严重性和紧迫性。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答非所问。这是证据显示的——个结果,而非“火星地球化”本身的—?种想法或行为。A项答题区域在第②自然段。C项答题区域在第③、⑤然段。D项答题区域在第③自然段)
【小题】(曲解原意。第①自然段“这些都使得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火星上存在”一句中的“存在”不能等同于“活动”。B项和e项的答题区域在第④自然段。D项的答题区域在第⑤、⑥自然段)
【小题】(答题区域在第⑤自然段。A项强加因果;从原文看,前寒武纪时期“却不可以有人。类”不能视为“前寒武纪时期的原始大气并不适于。人类呼吸”的结果。B项属无中生有。“会优于……而且不会……”脱离文意。D项强加因果和无中生有。从原文看,“星际移民”并不;是“人类现有生;存环境面临危险的巨大严重性和紧迫性”l原因,而且文中没有“人类……紧迫性”的说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来自多个国家的航空航天专家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
“其实这次会议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呼吁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都亨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专家注意到太空交通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对太空问题都非常敏感,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专家们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太空碎片的治理。空间碎片也称为太空垃圾,是指人类航
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残骸等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从人类进入太空至今的50年来,遗留在太空轨道上大大小小的碎片已超过3500万个。
“目前,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这指的是一般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而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都享说。
太空碎片的增多会严重影响到在轨飞行的航天器的安全,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以后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由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形成威胁巨大,所以,美国科学家已经把能够观测的13000多个太空垃圾逐一编号,连续追踪,不断更新轨道直到确定它们以后的位置。
现在各国都在极力想办法消除太空碎片,比如设置一个地面激光器,用激光烧毁碎片,如果不能烧毁也会使碎片变小,或者改变碎片的轨道,让其进入大气层而逐渐销毁。还有就是提出太空垃圾车的构想,把它做成蜂窝状的结构来收集小碎片,当搜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坠入大气层自动销毁。
都亨认为,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因为太空垃圾沿着固有的轨道运动,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使发射到太空的航天器避开这些威胁。”为了维护空间环境,现在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一些规定,建议以后要限制发射一颗卫星时所产生的碎片数量。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要占据空间资源。
都亨认为,太空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太空碎片,它还涉及到太空的自然环境,电离层,太阳风暴,地球辐射等都可能使航天器发生故障,我们要想制定科学的太空交通规则,首先需要仔细的研究空间环境,做空间预报,正如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那样。只有对空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都熟悉以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交通规则。
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它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都亨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
对有关“太空交通规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太空交通规则,就是要对遗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大大小小的太空碎片进行治理。
B.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碎片和其它航天器的撞击。
C.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简单的太空交通的规则,建议限制发射卫星时产生的碎片数量。
D.一旦有了太空交通规则,我们就可以进行空间预报,保护航天器的安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能从地面观测到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有13000多个,这些碎片尺寸都在10公分以上。
B.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只能观测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
C.太空虽大,但由于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空间资源仍要加以控制和管理。
D.利用地面激光器或太空垃圾车等手段,人们正在逐步的销毁太空碎片。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都是“先污染,后治理”,但人类现在处于主动的状态。
B.即使制定出太空交通规则,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被严格执行。
C.即使太空交通规则制定并被执行后,航天器也无法完全避免遭受太空碎片的撞击。
D.太空交通规则的执行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航天器的一些资源浪费。
【小题】B
【小题】C
【小题】A
【小题】A项不是为了治理碎片,而是为了保护航天器。C项仅是一些为维护空间环境的规定,“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D项“空间预报”是制定“太空交通规则”的前提。
【小题】A项“13000多个”仅指“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除此还应有1000公里以上和10公分以下的碎片未算在内。B项原文有“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说明“只能”不准确。D项地面激光器是正在考虑的办法,而太空垃圾车则更仅是构想。不能说“正在”。
【小题】A项现在主要是“规避”,人类处于被动状态。B项“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C项原文“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还有许多10公分以下的碎片。D项原文“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在田野、森林,我们还能看见天上飞翔的小鸟和地上奔跑的动物以及许多昆虫等。在我们周围还存在着无数的、几乎无所不在的各种微生物。所有这些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统统称为生物。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生物?到目前仍未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要知道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物种。所谓物种,就是指某一种生物,它们之间的遗传特征十分相似,能够通过交配繁殖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到目前为止,人类大约已鉴定出170万个物种,其中哺乳动物4200种,鸟类8900种,爬行动物5100种,两牺动物3100种,鱼类2.1万种,无脊椎动物130万种,高等动物25万种,低等动物15万种。然而,物种的数量远远不只这些。科学家估计世界上现有物种的总数大约在1000万种到5000万种之间。这就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和最基本的认识。①
因此,对生物的多样性可以解释为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它们的遗传变异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所谓遗传,就是后代与前代有相似的特征。而变异,则指后代与前代之间或者不同的后代之间存在的差异。除了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的孤雌生殖和同卵双生以及人工克隆技术),世界上不会有两个生物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一个物种中也没有任何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②因此,物种的数量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的遗传信息的数量只构成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部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不仅权是因为有了数目众多的物种,还因为每个物种都包含了形态各异的个体。这就是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当许多物种构成生态系统,而这些物种中的每一个都由许许多多不同的个体构成时,可以想像,由如此多的生物以及它们的共同生活的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将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
总之,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了地球上上千万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研究生物多样性时通常包含了三个层次,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动物游戏之迷》
文段中划线的“①”的所指是( )
A.具有交配繁殖能力
B.遗传特征相似
C.动、植物和微生物各有系统
D.生物物种的数量
对文段中画线句子“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传信息的不同是极为普遍的情况
B.生物的物种不同是因为遗传基因不同
C.孤雌生殖和同卵双生以及人工克隆的生物的遗传基因是相同的
D.一个物种内的两个个体的形态不相伺
下列说法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遗传是后代与前代有相似的基因。
B.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种类在1000万种到5000万种之间。
C.遗传特征相似是鉴定生物物种的方法。
D.生物的多样性研究的范围很广,但基本上是从三个层次上着手的。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小题】 “这就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认识”是第二段的结束总括句,第二段专谈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层次——物种的多样性,故选D项)
【小题】 D项中“形态不相同”解释太狭,根据上下文,应是“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小题】 原文“科学家估计世界上现有物种的总数大约在1000万种到5000万种之间”,“估计”“大约”均表明系估计的数字,而D项表述成了实际的数字,显然悖于文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1.1万-2万年间。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2500-7000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1075年),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这说明在公元1075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资料记载,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第二次距今3500-4000年前后,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5-2度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第三次大约是距今2千年左右,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C度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大规模的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泽“三江”,就在这一时期。太湖就大约形成和出现在这一时期,湖底多次发现的战国青铜剑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历史。第四次是唐宋时期,据史料推测,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度左右。《宋史??五行》记载,苏州郡在这一时期就发生大小水灾16次之多,不少洼地积水成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遇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成湖泊。据载,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时已达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虽不断被围垦,现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总之,________
17. 对第一段中提到的“泻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所说的“新的认识”,包含哪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太湖的成因,作者不只写太湖形成的那个时期的气候情况,还依次介绍了另外几个时期的气候情况。对此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不单写了太湖,还介绍了太湖平原上的其他湖泊,而它们是相继形成的,为了说明它们出现于不同的年代,所以要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
B. 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是缓慢的,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说明这一变化过程,所以必须依次介绍太湖平原湿润气候的四个时期。
C. 太湖平原是一个整体,这里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目的在于说明这一共同性的规律。
D. 太湖平原的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写其他几个时期湖泊形成的史实,用意在于充分证明气候影响与太湖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
20. 为末段横线处续写一个结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断治理洪水,整治河道,同时却又不断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大增,产生和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B. 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放弃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断围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涝面积增加,扩大了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C.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河道的整治疏通,加上高温多雨,内涝严重,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D.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一味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有增无减,形成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答:[]
17、(2分)原来的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封闭而形成的湖泊。
18、(4分)“(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来看)太湖的前身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1分)“(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1分)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和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洪水内积。”(1分)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1分)
19、(3分)D
20、(3分)B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