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来,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试图通过DNA技术来解开史学界的一个争论:甘肃到底有没有“罗马军团”。
公元前53年,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带)作战的罗马军团神秘失踪,成为史学上的一桩悬案。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对此做过大量工作,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中称: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为“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骊罢”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
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有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
2000年后,英国学者大胆推测,这支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该“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随后,澳大利亚、前苏联、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参与了进来,并在古“骊罢”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村民,认为他们就是罗马人的“后裔”。
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兵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只有古罗马军团采用过。《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
负责该项科研计划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指出,对于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源流,可从历史、考古、语言、文化、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材料往往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直接证据,而人体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稳定的世代遗传性质,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确定的遗传标记,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读人群起源、迁徙、演化的“金钥匙”。因此,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利用DNA技术,成了解开这一问题的最大希望。
谢小冬博士介绍说,几周前,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从甘肃永昌县者来寨的91名志愿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样本,目前正在进行预备试验。
当然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谢小冬博士说,在获得甘肃“罗马军团”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还将充分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甚至风俗习惯、传说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争取全面、准确地得出结论。
下列不能证明古罗马军团可能流落到中国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骊罢城的名字与中国当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相同,且它的出现与古罗马帝国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相同。
B.英国学者大胆推测,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
C.班固《汉书》中记载,西汉军队曾在郅支城打败过采用特殊防御工事和防御阵势的奇特军队。
D.中外学者在中国古“骊罢”城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具有高鼻梁、深眼窝外国人特征的村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揭开“罗马军团”之谜,许多中外学者投入了大量心血,德效谦就是一位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英国学者。
B.中国古代新疆的“库车”“温宿”城都是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有此为例,“骊罢”城名称的来历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C.《汉书》关于陈汤率军攻克“重木城”的记载,为史学家探讨“罗马军团”之谜提供了重要史料。
D.到目前为止,罗马军团的真正去向仍是一个“谜”,谜底只能等待兰州大学的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来揭开。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郅支城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所以郅支之战的情况不能作为古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中国的证据。
B.文章引用《汉书》《后汉书》中的语句,就是为了说明郅支之战的实际情况,从而推测“罗马军团”的去向。
C.在研究“罗马军团”是否流落到中国这一问题上,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的不积极态度不能不令人遗憾。
D.要揭开“罗马军团”之谜,不应该只孤立地利用DNA技术进行研究,必须从多角度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推测的结论不能反过来作为证据。
【小题】A项“专门研究这一问题”文中无据。B项“不争的事实”错,这只是一种推测。D项说法太绝对。
【小题】A项战役地点当时为汉朝控制范围。B项《后汉书》中的语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大秦”。C项不积极态度错,文中无此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英国《自然》周刊报道,法国科学家令一种沉睡了500万年的病毒重获新生。学者以浴火重生的凤凰来命名这种病毒。该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这类病毒最著名的代表是艾滋病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储存在核糖核酸中。通常核糖核酸只是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工作备份。逆转录病毒将自己的核糖核酸带人细胞,然后在细胞内将核糖核酸改写为脱氧核糖核酸。为完成这个独特的过程,逆转录病毒具有逆转录酶。
一旦这种病毒将其基因转变为脱氧核糖核酸,它就开始耍下一个花招:将自己的遗传信息嵌入细胞的遗传信息。柏林沙里泰病毒学研究所教授雷吉娜·海尔布龙说:“病毒完成这个过程后,就没法把病毒的基因从基因组里挑出来。”病毒的基因与细胞本身的基因被一起读取,于是形成了病毒核糖核酸的新副本——病毒增殖了。现在新病毒只需形成自己的外壳并离开细胞,从而去感染其它细胞。在此过程中,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留在了细胞的遗传特征内。
逆转录病毒存在了上千万年,其中一些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了痕迹。这种痕迹或所
谓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是从前的活性病毒的残余物。海尔布龙将其称之为“基因组里的化
石”。她说:“人们早就发现了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但此前所有重新激活这种失去活性的逆转录病毒的尝试都失败了。”通常的做法是从遗传特征中提取并增殖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然后尝试用它感染细胞。但“凤凰”源自一种新方法。这种古老的病毒在我们的基因组中有30种副本。法国研究者比较了这些副本,并靠收集的突变副本重塑了这种病毒的原始基因序列。他们将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植人了人体细胞:病毒的基因被解读,病毒的新副本形成了,并感染了其它细胞。
海尔布龙说:“这是病毒学上的重大事件。”但她还表示,这种试验具有潜在危险,因为人类对这种病毒也许没有抗体。但《自然》周刊报道,专家认为“凤凰”几乎不可能致病。法国研究者希望可以利用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来治疗癌症。
节选自《世界生命文化动态》
属于海尔布龙所说的“基因组里的化石”的一项是
A.逆转录病毒
B.用新方法从我们遗传基因中激活的“凤凰”病毒
C.逆转录病毒遗传留下的痕迹
D.人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对文章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转录病毒已存在了上千万年,它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痕迹。
B.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C.储存逆转录病毒基因的核糖核酸被改写为脱氧核糖核酸的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D.逆转录病毒中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
根据文章内容所作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科学家通过对“凤凰”这种逆转录病毒的研究,认为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可以治疗癌症。
B.由于人类对“凤凰”这种病毒暂时没有抗体,所以激活这种病毒的实验具有潜在危险。
C.由于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储存在核糖核酸中,因此有了核糖核酸,逆转录病毒就能感染其它细胞。
D.“凤凰”病毒被激活的过程是:核糖核酸一脱氧核糖核酸一将病毒的遗传信息嵌入细胞 的遗传信息一病毒基因被解读一形成核糖核酸的新副本一(新病毒)形成自己的外壳并 离开细胞一感染其它细胞
【小题】D。
【小题】A。
【小题】D。
【小题】该题实际是考查对“海尔布龙将其称之为‘基因组里的化石”’这句话中“其”字指代含义的理解。A项概念外延太大,应为“其中一些”。B项,结合第一段一、二两句可知,“凤凰”是被激活了的逆转录病毒,再结合后文“她说”的内容,可知“失去活性的逆转录病毒”才是化石。C项,应为“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的痕迹”,而不是病毒本身遗传留下的痕迹。)
【小题】它在我们的遗传特征中留下了痕迹”表述不当,应为“其中一些”。(B项,从第一段“这类病毒最著名的代表是艾滋病病毒”一句中可知。C项,从第一段最后两句中整合信息。D项,从第一段“通常核糖核酸只是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工作备份”中提取信息。
【小题】这是对全文信息的一种整合。A项,见全文最后一句。①“希望”为未然,而该项却将未然理解为已然;②将“利用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来治疗癌症”理解为“对逆转录病毒机理的认知”可以治疗癌症。B项,偷梁换柱,将或然的“也许”理解为必然的“暂时”。C项,逆转录病毒中真正存储遗传信息的是脱氧核糖核酸。另外,“有了核糖核酸,逆转入病毒就能感染其它细胞”的说法也错。从第二段可知,只有将核糖核酸转变为脱氧核糖核酸后,才有“感染其它细胞”的可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美梦如真的虚拟现实技术
镜子里的人是你,可你并不在镜子里。你面对镜子站在这一侧,正窥视虚幻世界的“那边”。而“那边”的“你”不会有任何感觉。如果设法让你闯入到“那边”的世界,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现在,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模拟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甚至还能触摸。而且,你得到的是在你神志完全清醒情况下的感觉,这就是当今正在开发的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看上去很神奇,但它确实已闯入人们的生活中。比如,首先将虚拟现实技术商品化的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一款“厨房世界”,戴上显示器和数据手套,便能在“厨房世界”里潇洒走一回,看看用所选购的橱柜和用具装备的整体厨房是否令人满意,还可以打开抽屉,或从碗柜里取出盘子,甚至还能打开水龙头听见流水声,感觉到水流进了水池中。
东京大学工程系的广濑教授为长期住在医院无法体验外界生活的孩子们研究出了“虚拟足球”系统。这是一种使用高视觉线路的装置,能将不在现场的孩子们置于绿茵场上,进行模拟的足球攻防战。戴上立体传感器的孩子,如果向映在画面上的球门做踢球的动作,他的动作会被追踪,通过计算,虚拟的球会在空中飞起来,而担任守门员的孩子可以扑救来球。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动作或感觉纳入信息处理中的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将肉体的残余能力发挥到极限。如果将这项技术更好地发展,即使对身体障碍者也能够提供更大的希望。另外,这项技术将给长期住院的孩子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康复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思考,人类能够适应环境到何等程度。显然,人类的感觉是可变的,通过适应环境,使自身的感觉达到“现实”。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环境的现实与感觉的现实,两者之间原本明显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人类有可能真的会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庄生晓梦迷蝴蝶”,不知道是庄生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生。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人类引入__的气氛之中。因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一旦变得暧昧,落入虚拟世界的危险性很高,甚至可能出现去了“对侧”的镜子里却不想回来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会怀疑原来自己所呆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
最近在西方市场上出现了通过屏幕想象__的虚拟体验。值得庆幸的是,戴上特殊的立体眼镜后,在眺望着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像中,除了精神得到松弛外,并无特别明显的不良效果,即并未产生像__带来的陶醉感或恍惚感。可是,谁能保证将来不会虚拟出有害的__体验呢?
另外,专家们担心,虚拟技术会被滥用作为精神控制或人格破坏的工具。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得到拓展,将给人们的生活装点上梦幻的色彩。
.以下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模拟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的一门技术。
B.“虚拟现实技术”是将动作或感觉纳入信息处理中的一门技术。
C.“虚拟现实技术”将使环境的现实与感受的现实之间原本明显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D.“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触摸的方式,使你得到在你神志完全清醒情况下的感觉。
下列各项对“环境的现实与感觉的现实”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之间原本有很明显的界限,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它们之间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B.两者之间本身并无必然联系,只是人们将其联系在一起。
C.两者之间是现实与虚幻的联系。
D.两者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进入无界限状态。
.根据文意,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顶是
A.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将给长期住院的孩子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康复效果,对身体障碍者也能够提供更大的希望。
B.人类的感觉是可变的,通过适应环境,使自身的感觉达到“现实”,这是虚拟现实技术产生的原理。
C.目前,通过屏幕想象__的虚拟体验除了使体验者精神得到松弛外,并无任何不良效果。
D.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一旦变得暧昧,那么将使人类落入虚拟世界,这将是十分__的。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能够无限度地适应环境,所以虚拟现实技术将不断进步,其应用领域将不断得到拓展。
B.专家们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将会被滥用作为精神控制或人格破坏的工具,这是十分可怕的。
C.“虚拟足球”系统能将不在现场的孩子们仿佛置于真正的绿茵场上,进行模拟的足球攻防战。
D.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肉体的残余能力发挥到极限,使弱小者强大,使残废者健全。
【小题】D。
【小题】C。
【小题】C。
【小题】B。
【小题】B项的表述及其推断(“只要……就能……”),均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而且这种表述太绝对化。
【小题】该项的表述虽然是原文中的信息,但它不能说明“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这一“核心”信息,它只表明胡德为了专心研究系统生物学而辞职与两名科学家创立第一“研究所”。
【小题】A项所述虽然是原文原话,但它不是“定义”的描述,而只是一种概括的陈述;B项是一种比喻说法,与“定义”不符;D项是以强调研究的“整体性”特征为目的表述,也不符合“定义”的要求。而C项中的前后表述,恰好是科学定义要求的内涵、外延都很准确地概括“学科”本质和研究范围的一句话,而且又是胡德本人的定义,当是正确答案。
【小题】此题主要考查正确筛选信息、理解句意的能力。A、B、C三项是对原文有关信息的正确表述,只是文字上稍有变动,D项中的 “哲学层面上的,普适性强”在原文中指的是“一般系统论”,“高级系统论”不是原文信息,因此D项是错误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冰冻圈:气候研究的核心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面水以固态形式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研究冰冻圈各组成部分的各种特性、生消过程、演化机理、古环境记录、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均属于冰冻圈科学的范畴。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层)、生物圈一起,被认为是影响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
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影响冰冻圈的变化;反之,冰冻圈通过其反照率、温室气体源汇、气溶胶等作用影响气候变化。21世纪初期启动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新的核心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确立了国际冰冻圈研究的四大领域:陆地冰冻圈与寒区水文气象、冰川(盖、帽)与海平面变化、海洋冰冻圈与高纬海洋一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冰冻圈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将冰冻圈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重大计划推动,开展全球尺度的系统性、集成性研究已成国际趋势。
我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国家。冰川面积达59 425平方公里,多年冻土区面积约220万平方公里,稳定积雪区(积雪日数超过60天)面积约420万平方公里。我国冰储量折合水量约为5000×108立方米,相当于5条长江年径流量,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固体水资源,不仅有重要的气候效应,还是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我国冰冻圈还是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每年冰川融水量平均约为600×108立方米,直接滋润着流域内27亿人口。在全球变暖、冰冻圈退缩的背景下,冰冻圈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成为国际气候系统及全球变化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我国也是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冻土的退化,与之相关的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冰崩、雪崩以及冻土热融等各类冰冻圈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强度增加,范围扩大,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交通、信息等的畅通。
冰冻圈研究可为系统评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冰冻圈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储存于冰冻圈内的气候环境信息十分丰富,如积雪、河湖海冰、冰川与极地冰盖的范围与冰量的变化、冰层内各种物质的浓度、冰缘地貌、泥炭沉积、地下冰、钻孔温度等均能反映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冰冻圈介质,尤其是冰芯,可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丰富的、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记录,成为各国科学家“抢手”的研究对象。冰冻圈研究可为认识地球气候变化机制、提高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理论基础,为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冰川变化是我国西部水资源和灾害的重要因素,对未来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灾害防治影响深远;广泛分布的雪盖和冻土变化是高海拔和高危地区地表土壤墒情变化的决定因素之一,对地表植被、土壤水分、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极为重要。深入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西部地区人们生存环境,也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从原文看,下列对“冰冻圈”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冻圈,是指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的部分,包括所有种类的冰、雪和冻结土,如冰川、积雪、冻土、海冰、河冰等在内的地球表面的固态水。
B.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并称为影响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
C.冰冻圈作为冻结的水体,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反之,它对气候影响也非常明显。
D.冰冻圈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可为认识地球气候变化机制提供依据。
下列对我国冰冻圈情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冰冻圈是中、低纬度地区发育最好的冰冻圈,冰、雪和冻结土种类比较齐全。
B.我国冰冻圈面积广,储量大,冰储量折合水量相当于长江年径流量的五倍。
C.我国冰冻圈是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每年冰川融水量约为50 000×108立方米。
D.我国冰冻圈是我国西部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寒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冰冻圈科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研究冰冻圈各组成部分的各种特性、生消过程、演化机理、古环境记录、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B.随着全球变暖、冰川的加速融化和冻土的退化,我国已成为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各类冰冻圈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强度增加,范围扩大。
C.冰冻圈科学一向被人们忽视,但现在却成为国际气候系统及全球变化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
D.将冰冻圈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重大计划推动,开展全球尺度的系统性、集成性研究已成国际趋势。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气候与冰冻圈计划确立的四大研究领域告诉我们:海平面的上升与冰川(盖、帽)的消融有直接的关系。
B.我国是中、低纬度地区冰冻圈最发育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冰冻圈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C.冰冻圈介质,尤其是冰芯,可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丰富的、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记录,这是我国南极考察中钻探冰盖的主要目的。
D.全球变暖,导致冰崩、雪崩以及冰湖溃决等各类冰冻圈灾害频发。如果全球变冷,这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就可能降低。
【小题】
C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说冰冻圈“对气候影响非常明显”,在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
每年冰川融水量平均约为600×108立方米。)
【小题】
A.“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文中没有依据。B.判断不准确,我国已成为受冰冻圈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C.不符合原文意思,现在“冰冻圈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等于过去“冰冻圈科学一向被人们忽视”。)
【小题】
我国的冰冻圈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有夸大的意思,不符合原文意思。)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现代人种的产生和分化
人种,又称种族,是指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等)的人群。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世界的人分为3个或4个主要的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如果分为4个主要人种,则从黑种人中又分出棕色人种。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因而又叫亚美人种;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部分亚洲地区,因而又叫欧亚人种;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赤道附近地区,因而又叫赤道人种。棕种人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人种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涵义。民族不是用体质特征来区分的,而是由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等特征在历史上组成的人们共同体。一个种族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民族,反之亦然。
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现代的各种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智人种)。并且都由同一种古猿进化来的。现代的各人种属于人类学上的同一个发展阶段——新人阶段。因此智力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但多祖论却宣扬各人种起源于不同的古猿,如黄种人起源于猩猩,白种人起源于黑猩猩,黑种人起源于大猩猩。且认为各人种互不相关,属于不同物种,是彼此独立发展的,从而为反动的种族主义理论服务。事实上,各人种间性状的差别并不表示遗传性的本质区别。各人种之间可以相互通婚,能产生健康的具有正常生育能力的后代,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了。同时,不同种族类型接触的地区总是混杂的地带。有许多中间类型产生。
那么,现代人种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人种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选择、隔离、迁徙、人种混杂等。人种的肤色、发形等与选择的作用关系极大。长期生活在非洲赤道附近的黑人,其卷曲的头发是抵抗强烈阳光的一种优良的不导热的绝热体。皮肤的黑色是黑色素多的原因。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从而有保护皮肤里面的重要结构的作用。黑人宽阔的口裂,很厚的粘膜嘴唇以及短而粗的鼻腔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有助于对吸入空气的冷却。有利于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生活。人种的分化与隔离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如高山、深谷、河流、沙漠等天然的障碍,使不同区域的人长时期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生活,发生了种族上的分化。人种的形成与迁徙也是分不开的。迁徙有利于扩大和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有利于不同人种的交往和混杂。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各人种间的混杂将更加频繁。
以上多种因素又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种在形成过程中受着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许多人种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往复迁徙,又经过人种的混杂过程。混杂产生?
下列对“人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种是指在体厦形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B.多数人类学家将世界主要人种分成三个或四个,其中分成三个的原因是将棕色人种归入了黑种人。
C.从世界人种分布来看,亚洲既有黄种人,也有白种人,而棕色人种全部在大洋洲。
D.种族和民族的意义不同,一个种族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等特征的民族。
下列不能反驳“多祖论”的一项是:
A.大量科学事实证明,现代各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智人种,并由同一古猿进化而来。
B.现代各人种虽然都属于人类学上的同一发展阶段——新人阶段,但是它们的起源却各不相同。
C.各人种遗传性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互相通婚能产生健康和具有正常生命能力的后代。
D.各人种间虽有性状的差别,但是在不同种族相互接触的地区,能产生许多人种的中间类型。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种人起源于猩猩,白种人起源于黑猩猩,黑种人起源于大猩猩,按多祖论者的观点,猩猩是人类共同的祖先。
B.多祖论之所以被种族主义者利用,是因为它宣扬了人种有不同的起源,各人种互不相关,无形中凸显了人种的差别。
C.黑人卷曲的头发和黑色的皮肤,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因为这些头发和皮肤可以减少阳光对人体的伤害。
D.迁徙对人种的意义是有利于扩大和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有利于不同人种的交往和混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黑人的外貌特征是炎热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现在如果让白人生活在赤道附近,最终也会变成黑人。
B.人种的分化与隔离有很大的关系,高山、深谷、河流、沙漠等天然的障碍,可以缩小不同人种特征的差异。
C.迁徙和混杂对人种新类型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使人种产生一些主要人种外的中间类型。
D.人种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劳动,因此,长期的生产劳动,必然会创造出新的人种类型。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全部”应为“主要”。
【小题】多祖论强调人种起源不同,强调人种的差别
【小题】多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等,起源于不同的古猿。
【小题】 A前提是白人,不可能再变黑人。B扩大了差异。D过于肯定,忽视了其它因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病毒——人类的竞争者
[美]詹姆士·崔费尔
或许有人看过电影《星际旅行》,影片中的医疗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他们的大脑外科手术只需要把一些仪器放在病人的前颠上,就能为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做出完整的诊断和治疗.虽然有这么精湛的技术,但他们还是治不好日常的惠冒.今天,我们对病毒的研究越深,就越能发现这个电影竟是准确得令人吃惊的预言.
病毒,可以说是我们所知无生命的东西中最复杂的,或者说是有生命的东西中最简单的.到底怎么说好,要看你如何定义“生命”一词.病毒的构成,是DNA的分子或是其近亲RNA,被包围在由蛋白质构成的壳内.这外壳能骗过细胞,让它以为病毒是有资格进入其内部的.一旦进入细胞内部的作业区域,病毒就脱掉外壳,欺骗细胞的化学固定运作方式,制造更多的病毒.这个过程一直进行到细胞的资源用尽为止,这时斯制的病毒就移动到细胞的外面去侵略其他细胞.因此,虽然病毒本身不能像生物一样复制自己,却能在找到合适的健康细胞时通过复制来繁殖.
病毒的生存方式,解释了为什么治疗病毒引发的疾病会如此困难.因细胞侵入而引发的疾病,可以用抗生素来治愈.许多抗生素的工作原理,是将抗生素本身附着于制作细胞外壁所必需的分子上,因而可以防止新的细胞壁被复制出来.但是病毒并没有细胞壁,任何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药物,也会杀死附近健康的细胞.要和病毒作战,就必须深入到细胞自身内部的化__作中,这是我们现在才开始学习的事.事实上,目前我们对抗病毒最有效的防御,是使用能启动人体免疫系统的疫苗.利用这样的疫苗,我们终于在全世界消灭了天花,美国已使小儿麻痹等病毒不再是重大的保健问题.然而,艾滋病病毒的散布是致命的,它提醒我们知道,在没有有效疫苗的时候,病毒疾病是如何肆虐的.
病毒常用的武器有病毒的突变和它们从一个病毒转移核酸到另一个病毒的能力.你身体中的细胞分裂时,就有复杂的“校正”机制运行,以确保所拷贝的DNA是和原版完全相同的,其精确度达到了平均十亿次才有一次错误的比率.但病毒却是没有校正机制的.测量结果显示,艾滋病病毒单纯的DNA复制所包含的错误,可以达到每两千次就有一个错误的程度.这就是说,病毒突变的比率对细胞形态而言,是高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此外,如果两个以上的病毒同时攻击一个细胞,它们还可以交换DNA或RNA片段,在过程中制造出一种全新的病毒物种.这些效应加在一起,就意味着人类要经常面对新类型病毒的侵袭.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我们都必须接种新疫苗,以预防新型的流行性感冒.
当今社会,特别致命的病毒可能会重创甚至完全消灭一个小区域中的人口——请回想1995年在非洲扎伊尔的爱博拉内出血病毒的流行.不过,这些不幸的灾难也提供给人类种族的一种保护,因为最后的病毒也会随着最后一位人类寄主的死亡而同归于尽.然而,今天交通便利,还以“同归于尽”的方式来保护人类种族的延续,显然是徒劳的,新的病毒能在我们察知其存在以前,就散播到地球上的各大洲.此外,当人类对荒野的无限制侵犯以后,荒野的界线日益模糊了,我们也就会遭遇越来越多从前没接触过的病毒,给它们获得新寄主的机会,而源自野生动物身上的一些病毒,人类是没有直接防卫能力的.例如,原来的艾滋病病毒,据传是由原本只会感染猿猴的病毒突变而来的;一位猎人在剥制一只感染了突变病毒的猿猴皮毛时,割伤了手指,就把致命的疾病散播到全世界了.
想不想知道真实的恶梦是什么样?请你想像一种像是引发艾滋病的病毒,让病主能活下去,而在他们死亡前的多年时间散布这种病毒,然后再想像这病毒经过空气传播,像是流行性感冒和日常感冒,在我们能对付它以前,会先死掉几十亿人.
依照诺贝尔奖得主灼书亚·莱德伯格的说法:“在统御地球上,我们的真正竞争者是病毒.人类的延续存活并不是必定的.”
(依据文本用精练而明确的语言回答13、14、15题。)
为什么会经常产生新类型病毒?(4分)
答:
在当今社会,人类特别容易遭受病毒重创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依据本文的信息,说说人类最终战胜SARS病毒(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4分)
答:
【小题】(4分)因为病毒的高频率突变和两个以上的病毒同时攻击一个细胞时都可以产生出新类型病毒.
【小题】(4分)交通便利,致使病毒在被察知之前就传播开来;过度开发大自然,致使人类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没有直接防卫能力的病毒。
【小题】(4分)研制出抵抗SARS病毒的疫苗.
无
太阳能卫星
太阳能卫星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彼德??格拉泽于1968年提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和航空航天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把利用太阳能与航天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随后,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研究工作停顿下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温室效应气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忧虑,以及全世界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在太阳能利用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在许多企业的大力配合下,重新启动这一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这种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其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现在人们正在研究一种不需要太空运载器,可以通过现有的火箭把太阳能吸收塔直接送入太空轨道的技术。
解决太阳能的收集问题后,下一步工作是向地球传输太阳能。此项试验正在地球上进行。科学家们认为,收集到的太阳能可通过磁控管变成微波,经特种传输“通道”把太阳能直接传到地球表面。这项试验工作现在在印度洋岛屿留尼汪岛上进行。与此同时,美航空航天局也在研究把来自太空的太阳能转变为电力并输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的电力供应网。
俄罗斯航天机构下属的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目前正在试验“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可以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以便延长农业耕作区的日照时间,也可为北部城市提供照明。1998年2月,该公司试图利用“进步”火箭在太空展开一面直径为82英尺的太阳能反射镜,但因金属箔制成的镜子未能张开而告失败。能源科技生产公司的高级顾问杰弗里??曼弗说:“我们将总结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继续研究,同时还将开展其他商业的太空应用研究。”
研究实验表明,微波和反射镜并不是把太阳能传输到地球表面的惟一手段。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贝基正在探索研制一条长达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的可能性。从本质上说,这条线路是地球与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太阳能卫星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条通道看上去就像一根柱子,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太空。贝基说,通道的管径为1/4英寸,由一种被称为“巴基管”的碳纤维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的重量比钢轻得多,但其硬度超过钻石。这种纤维目前仅在实验室中进行小批量生产。科学家估计,实现这种纤维的规模生产尚需10—15年。
1、对美国航空航天局投入巨资研究太阳能卫星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近年来,能源在不断消耗,而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却在增大。
B.近年来,太阳能技术成熟及航天技术研究的长足进展。
C.利用太阳能可以缓解人们对全球温室效应气体的忧虑。
D.利用太阳能可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2、对太阳能卫星情况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颗太阳能卫星可以提供数兆瓦的电能。
B.太阳能卫星外形像一根长柱,四周装有太阳能收集器。
C.有的太阳能卫星配有太阳能吸收塔,有的配有一个大直径的太阳能反射镜。
D.太阳能卫星将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将清洁能源送入地球。
3、对太阳能传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三种。
B.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成熟的有二种。
C.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正在试验中的有三种。
D.到目前为止,科学家提供的太阳能传输技术设想的已有五种。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利用微波、反射镜两种方法传输太阳能到地球表面外,科学家还将探索新的途径。
B.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输入地球上的电网的试验成功,会带给人们更多方便。
C.1998年2月没有展开的阳光反射镜的试验仍将继续进行。
D.随着碳纤维管规模生产的实现,3.52万公里的太阳能传输“线路”必然通畅。
1.D 2.B 3.C 4.D
1. 此项为结果,并非原因。
2. 文中的“其”应指“太阳能吸收塔”并非指“太阳能卫星”。
3. 选项中“目前”“正在试验”是要点,俄罗斯太阳能反射镜也在试验之中,不能去掉。
4. “必然”武断,即使碳纤维管规模生产,均为臆断之中。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朱元璋删《孟子》
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②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__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③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
④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⑤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
⑥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
⑦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⑧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
⑨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 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
⑩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B.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
C. 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
D. 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
B. 孔庙、孔府的规格,完全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C. 在新版《孟子》里,朱元璋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掉了。
D. 朱元璋撤孟配享一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看待“朱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②朱元璋是农民出身,__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③朱元璋自身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
【小题4】①作者认为这是一出闹剧,是倒行逆施,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②亚圣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③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④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最终只能徒给后人留下一笑柄而已。
【小题1】文中第一段确实说“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但是并没有说尤以元明清为重啊,再说了文中重点阐述了朱元璋排斥孔孟一事,这也是先后矛盾的啊。因此做这类题目稍稍了解文章内容,答案便一目了然。
【小题2】文中第一段说“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基本上”而非“完全”。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3】无
【小题4】无
(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 ”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5.D 6.B 7.D
5.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题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误,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6.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注意“原始社会晚期”,题中“始终”的说法不准确[099d8c626eaeb3ac.jpg]
7.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偷换概念,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洋酸化——潜在的环境危机
不再仅仅是气候改变的问题了,除了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以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开始改变被称为生命摇篮的海洋的化学成分。这种海洋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生态和经济学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极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在7月4日出版的《自然》上,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卡耐基基金会全球生态学部Ken Caldeira、夏威夷大学Richard Zeebe及两位合著者共同撰写了该论文
在过去两个世纪内,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40%被海洋所吸收,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但是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二氧化碳导致海洋的平均pH值(衡量酸碱程度指标)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视现在二氧化碳排放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可能高达0.35个单位
海洋酸化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实验证明,pH值降低0.2—0.3个单位,将干扰海洋中最重要的基础生物珊瑚虫以及其他浮游生物的骨骼钙化,因为构成它们骨骼的碳酸钙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在本世纪中叶,以澳大利亚大堡礁为代表的珊瑚礁等海洋区域将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中
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日光照射的表层水域,也是二氧化碳最易被吸收的水域。为了保护海洋生物,需将pH值下降范围控制在0.2以内。这是197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极限值,二氧化碳减排迫在眉睫。虽然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是不确定的,但是海洋的pH值和碳酸盐化合物数量在几百万年内保持稳定——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
“我们知道海洋酸化会损害珊瑚虫和其他有机体,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如何被影响,我们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Caldeira说,“实验室内的大部分实验已经完成,结果令人触目惊心,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酸化必定会对贝类动物,如贻贝和牡蛎等造成严重损害,对商业捕鱼造成极大影响。其他的生物倒有可能在新的酸化环境中茁壮成长,但这可能包括惹人厌烦的“杂草”类和致病生物。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影响已经引起大部分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然而,海洋酸化已经迫在眉睫,将是另一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我们不仅要考虑气候因素,也要考虑海洋所受的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Caldeira说,“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加看起来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后果,但是这同样意味着珊瑚礁及其他重要海洋资源的损失。”
(《环球科学》2008年7月9日)
6.下列对“海洋酸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是指衡量海洋酸碱程度指标的pH值低于正常的水平。
B.海洋酸化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C.海洋酸化会损害包括珊瑚虫在内的许多有机体,科学家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数据统计。
D.海洋酸化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却给海洋生物带来了严重损害。
7.下列对“海洋酸化将是另一www..com个潜在的严重环境危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将会干扰珊瑚虫的骨骼钙化,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的基础。
B.海洋酸化将会使海洋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短期来看这能使全球气温降低,但长期来看是一种严重的环境危机。
C.海洋酸化必定严重损害牡蛎等贝类动物,还会极大影响海洋的渔业发展。
D.海洋酸化可能会让“杂草”类和致病生物茁壮成长,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和公众不仅十分关注二氧化碳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对海洋酸化的趋势也十分关注,并产生了共识
B.海洋酸化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无法预言的,因此有科学家呼吁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
C.以人类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看,到21世纪中叶,海洋的平均pH值下降将高达0.35。
D.海洋的pH值比温度变化稳定得多,而二氧化碳导致海洋酸化的生物反应也是很确定的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数海洋生物生活在最易吸收二氧化碳的表层水域,因此海洋酸化对它们的影响会十分严重
B.如果人类不抓紧进一步减排二氧化碳,海洋酸化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害,也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海洋酸化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因此,只要减排二氧化碳,海洋中的pH值就会相对稳定。
D.二氧化碳可以使全球变暖,可以使海洋酸化,但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却没有关系。
6.C
7. B
8.B
9.D
6.(目前还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
7.(“气温降低”在文中没有依据,只是吸收了部分二氧化碳,减缓了变暖的步伐。)
8.(A目前对海洋酸化的认识还不够普遍;C原文是“可能高达0.35”;D原文是“不确定”。)
9.(海洋酸化与气候变化有关系,可以从“海洋化学学者呼吁加大减排二氧化碳的力度,并采取措施解决海洋酸化问题,以遏制气候进一步恶化”“大海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得到证实[1984fa59d7e21a94.jpg])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