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员必须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因为困扰宇航员身体健康的有噪声、宇宙辐射、高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失重。专家发现,在失重环境里生活10天,人体骨钙的流失率达到了3.2%!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体重都要减轻5%左右。宇航员在描述失重的感受时说: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你要不是看上一眼,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要想既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又要节省发射经费,让宇航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是最佳选择。

为了使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1985年,美国空间实验室引及了“太空跑步机”。这种“跑步机”采用弹性“束带”把人固定在跑台上,提供模拟重力,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事实证明,长期飞行的宇航员,由于有效地将锻炼和加强营养相结合,已经可以控制体重的减轻,这说明跑台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国际空间站都专门设置了包含有跑台的锻炼场所。

创造了太空生活最长纪录的俄罗斯人伯里亚科夫,便是空中健身房的受益人。他在太空中待了438天,返回地球时,他没有像其它宇航员那样虚弱得需要人抬出返回舱,而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得益于他按照制定的计划,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不过,在太空中寂寞的滋味远比生理不适更严重。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长期远离人群,情绪激动,多梦、幻觉和失眠等精神症状时常困扰着守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漫长时间里,宇航员已经开始琢磨各种新型的太空体育运动来丰富娱乐生活了,传统单调的跑步训练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尝试着将地面竞技搬上太空。

心理学家认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需要创造性,他们要学会如何就地取材、自娱自乐,这些活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但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作用,这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现有空间站6-12人的基础上,加倍增加每次执行太空任务的人数,这样使在太空成立多人竞技小组成为一种可能。

(取材于《太空里的无重力运动会》)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胃里食物上涌,脑袋晕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四肢的活动。

B.为保证宇航员的健康,节省发射经费,目前宇航员一般都不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以上。

C.因为跑步训练已达不到宇航员强身健体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太空运动方式。

D.每天两小时的跑步锻炼帮俄罗斯的伯里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生活438天的最长记录。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要骨钙流失率不高于3.2%,体重不降低,宇航员们就能在太空工作半年甚至更久。

B.“空中健身房”将会使宇航员在长期的太空生活中保持在陆地上的体重甚至增加体重。

C.目前生活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很有希望成为太空足球联盟的第一批成员。

D.从空间站把高尔夫球击到遥远的太空,这将成为现实,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美妙的幻想。

【小题1】B

【小题2】A


解析:

【小题1】B(A.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感觉不到自己四肢的活动。C.跑步训练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宇航员开始尝试新的运动方式的原因是觉得这一训练过于单调。D.伯里亚科夫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小题2】A(宇航员能够长时间在太空工作,不仅取决于生理因素,还取决于心理因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什么是CPI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作为一种价格指数,CPI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一方面,CPI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一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由于CPI所反映的价格水平和走势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因此,CPI自然也成为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国际上通常以CPI为主要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普遍地、连续地、超过一定幅度地上涨。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当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一国货币就会贬值,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背离,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以便在劳资双方签订合同时,提高名义工资以降低甚至抵消人们因实际工资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此外,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的补贴金,甚至是离婚后对儿童的赡养费时,都有必要用到CPI。

中国自1984年开始编制CPI,中国CPI也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2006年,经例行调整后,8大类产品中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分列前3名,其中食品的权数为33.6%,与前两年持平,而居住和服务类的权重有所上升。

(节选自《读者》2007年22期《CPI迷局》)

【注释】在(CPI中,“居住”一项是不包括“买房”的,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房价不计入是国际惯例,且买房属于投资,不是消费。

下列对CPI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

B.中国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等8大类的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C.当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

D.CPI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下面对CPI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财政、价格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要依据CPI。

B.CPI是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C.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补贴金等,也要用到CPI。

D.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抑制通货膨胀。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医疗、服务类消费在中国CPI中所占权重较低,说明我国居民在这几方面消

费都很少。

B.中国CPI中食品权数位列第一,目前肉价上涨会使食品消费在CPI中比重更高。

C.2007年以来肉价带动食品价格上涨,又带动CPI上涨,意味着职工的购买力上升。

D.中国CPI中居住的比重位列第三,可见老百姓对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压力

不大。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原文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

【小题2】(CPI没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小题3】(A.本文中找不到“医疗”的相关信息;原文说“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在前三名之列,不是“较低”。C.食品价格上涨,CPI上涨后,职工的购买力应该是下降。D.“消费压力不大”的推断不对,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压力也越来越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几种颇有影响的科学传播模型。其中以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和温尼的内省模型为代表。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然而公众缺少科学知识,故需要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它。把科学与公众的基本问题看作是公众的无知或公众对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理解,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杜兰特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民主模型,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即使公众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科研领域的科学,也并不影响他们参加对科学问题的讨论;而且实际上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科学更具有发言权。正是基于“共领域中的科学”这一前提,民主模型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必要性,强调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

温尼则进一步注意到,科学只有把自己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并结合地方性的公众知识,才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遗憾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换言之,他们尚不具备内省能力。而公众却由于他们所处地位的特殊性而具备了相应的内省能力。温尼认为,公众的内省能力使其一方面对科学知识表示沉默;另一方面不再对科学知识保持高度的信任。这意味着科学家再也不能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了。科学家在处理具体的科学问题时,应与公众进行更多的沟通。总之,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型倾向于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实验室,并且首先通过会议和各种非正式印刷品进行传播,最后形成正式出版物,这才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但就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在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一方面,科学知识由科学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外行知识也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途径。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科学传播的过程,则因此而成为了两种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公众最终获得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外行知识。不仅如此,公众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来源是否权威而厚此薄彼。相反,这两种知识是否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相冲突,才是决定公众究竟信任哪种知识的最重要因素。例如,“‘SARS’的源头为野生动物”一说是来自科学家的科学知识。“食醋熏蒸可防治非典”和“烟熏艾草可防治非典”则是来自外行专家的外行知识。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公众的信任。事实上,即使是两种防治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区别,前者是始终未经验证的外行知识,而后者则是在后来经过了验证的外行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间并非泾渭分明,一些外行知识同样可能会由于经过了反复地验证而最终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知识。

对于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通常并不被科学家与大众传媒所重视的外行知识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对几种“科学传播模型”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是建立在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无知基础上的,因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B.杜兰特的民主模型是在修正其缺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

C.温尼的内省模型认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公众的内省能力在科学传播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科学知识和外行知识是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

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的。

下列不属于“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因素的一项是

A.科学家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参与科学。

B.科学应结合地方性的公共知识,并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

C.科学家能主动地和公众进行沟通,公众对科学也有发言权。

D.科学知识应更多地与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造成冲突。

下列有关“外行知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行知识是否受信任,取决于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相融洽的程度。

B.外行知识在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中和科学知识起的作用是同等的。

C.外行知识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

D.外行知识经过反复地验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科学知识。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原文中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后半句的说法也不正确】

【小题2】D【造成冲突不是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的原因】

【小题3】B【原文中未提及外行知识和科学知识是否起同等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揭开人类对彗星恐惧敬畏之谜

纵观历史,彗星被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看做死亡、罪恶的象征,人们对它们怀着既恐惧又敬畏的复杂心理。彗星被冠以“末日预兆”、“宇宙威胁”的称谓,甚至被当做灾难预兆和上帝信使。彗星为何会变成夜空中最令人恐惧和敬畏的天体?为何众多文化对看到彗星感到如此的惊恐。

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之间,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依据这种规律性,科学家绘制出一个个星座。与这些天体相反,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这使得许多文化的人们认为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了出来。

上帝究竟想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例如,在一些丈化看来,彗星尾巴的外观看~-t-像女人的头部,身后披着瀑布般长发。据说,这个令人悲痛的象征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还有人认为,拖着长尾巴的彗星看上去像一把燃烧的宝剑滑过夜空,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

不仅彗星的外观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古代传说对人类对彗星既敬畏又恐慌的心理也有所影响。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无论何时靠近地球,都会带来破坏、风暴和严寒。地球上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__、恶魔的烙印。

彗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各种传说和神话。纵观历史,彗星总是同历史上最__的几个时期联系在一起。在瑞士,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的罪魁祸首。古罗马人记载,在凯撒遭__当天,彗星活动频繁。在英国,黑死病的爆发也被安在了哈雷彗星的头上。在南美洲,印加人甚至记载,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野蛮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天,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这被视为皮萨罗到来的预兆。

然而,在yī sī lán jiāo 中,来自彗星的陨星却是最受尊崇的天体之一。如果不是中国古人喜欢一丝不苟地对彗星的活动进行跟踪记载,人类也许永远无法对彗星做到真正的理解,与西方天文学家不同,中国天文学家对彗星的出现、轨迹以及消失保存有大量记录。

研究人员找到了大量年代可追溯至中国汉代的彗星地图集,上面将彗星描述成“长尾野鸡星”或“扫把星”,并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尽管中国人也将彗星视作不祥之兆,但他们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日后天文学家揭开彗星的真实面纱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在,多数人看到彗星不再心生恐惧感,不过从好莱坞到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可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

虽然彗星一度被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如今的科学方法已帮助减轻了此类担忧。正是科学和理性从古时起就引领着人们与恐惧抗争。正是科学和理性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踏上前往彗星的征程。正是科学和理性将揭开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对“彗星令人惊恐敬畏”的原因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科学家可以据此绘制山一个个星座:而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

B.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出来。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懂得了上帝向人们传递的不祥信息。

C.彗星尾巴的外观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彗星的外观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对彗星外观的种种解读引起了人们的恐惧。

D.正如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__、恶魔的烙印,这些烙印使人们对彗星心生恩惧。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瑞士、古罗马和英国,因为活动频繁期与一些历史时间的巧合,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凯撒遭__…黑死病的爆发”的罪魁祸首。

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大,彗星的山现被印加人视为皮萨罗剑米的预兆,两个并无关联的事什,因为无知和恐惧,被联系在一起。

C.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人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再心生恐惧。

D.科学和理性自古以来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彗星,也止是科学和理性揭开了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依据文章,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不同,在yī sī lán jiāo 中,来自彗星的陨星是最受尊崇的大体之一,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彗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

B.中国古人绘制的彗星地图集,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说明他们对彗星的观测完全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

C.从好莱坞剑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这说明对彗星的认识虽然日趋理性,但恐惧并非依靠科学就可以消除。

D.科学和理性从占时起就引领者人们对抗对“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的彗星的恐惧,随着这种恐惧的消除,科学和理性也将就此完成它的使命。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这是“人们认为”,恰好是恐惧心理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小题2】A项,只有瑞士认为“哈雷彗星”是罪魁祸酋,古罗马并未明确“哈雷彗星”是罪魁祸首,属无中生有。C项,前后强加因果关系,“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冉心生恐惧”并不一定是“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D项,目前并未揭开。

【小题3】A项,“慧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查无依据。B项“完全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绝对化。D项,“科学和理性也将完成它的使命”论断不成立,科学和理性是永远发展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全球危机中的中国机会(节选)

俞乔

对于我国,这次危机的意义在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远远超过预料,依靠作为公共产品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参与全球劳动分工、搭便车发展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与1980年代后日本面临的局面相似,我国将不得不承担维持这一体制的部分成本,外部环境变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非常巨大;我国的金融改革难以通过对美国市场的模仿复制达到,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必须与改变国际金融环境紧密结合。

  问题在于:如何建设性地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与重组?怎样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互动与博弈逐步扩大我国的利益边界?如何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大调整中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

  面对大变局,我们有两种选择:或是全面考虑未来发展,结合国际金融体制的变化,制定我国的国际金融战略,从当前开始布局,逐步建立与扩展我国经济边界相适应的金融边界,为下一代人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或是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对美欧关于当前危机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提议简单应对或零敲碎打地提出一些战术措施。

  显然,后者无助于我们逐步确立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在历史上,两种选择均有前例。二战之后,欧洲从1950年代初欧洲重建时期的煤铁同盟开始,在1970年代初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机会建立货币共同市场,直至本世纪初欧元区的确立,都沿着富有远见的长远战略思路逐步推进,其中不乏反复和倒退,但大的方向始终如一,终于使欧洲市场相对独立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并可能成为修正国际金融体系缺陷的重要力量。

  日本的例子则是相反。1980年代初,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开始开放金融市场。但日本当局真正关心的是维护原有的国内金融秩序和税收体系,在“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及此后的“日美金融市场工作小组”长达十年的多轮会谈中,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通盘思考,未能建立一个稳定与动态的货币金融体系,促进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转变。二十多年来,日元汇率大幅升值、日本金融体系危机、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处于长期萧条都与之有相当的关系。

  从国家长远利益计,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从推动建立内外平衡的经济结构的高度,谋划我国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空间与格局,以我为主,提出一系列的综合策略安排,即总体战略构想。只有如此,才能在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找准方位,形成连贯的而不是矛盾的、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政策思路,为即将展开的多边与双边会谈提出符合总体目标的具体建议与技术提案。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当前的首要任务”的一项是 ( )

A.从推动建立内外平衡的经济结构的高度,谋划我国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空间与格局。

B.以我为主,提出一系列的综合策略安排。

C.要有总体的战略构想,在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中找准方位,形成连贯的而不是矛盾的、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政策思路。

D.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远远超过预料。

下面备选项中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面对大变局,全面考虑未来发展,结合国际金融体制的变化,制定我国的国际金融战略。

B.我国的金融改革难以通过对美国市场的模仿复制达到。

C.对美欧关于当前危机及国际金融秩序的提议简单应对或零敲碎打地提出一些战术措施,有助于我们逐步确立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独立地位。

D.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必须与改变国际金融环境紧密结合。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靠作为公共产品的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参与全球劳动分工、搭便车发展的时代将继续存在。

B.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防御经济危机的体系,因此,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不会对我国造成任何影响。

C.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通盘思考,未能建立一个稳定与动态的货币金融体系,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的主要原因。

D.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大调整中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我国就一定会抵御金融危机。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与题干无关,属于这次危机的意义)

【小题2】C(肯否混淆,应“无助于”)

【小题3】B(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且太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改造你的基因

最近,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内基因物质的方法,这使得人类朝着安全地修复自身细胞内受损基因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我们知道,任何生物的生理特性都是由其自身的基因决定的。对于任何患病的生物体来说,我们可以肯定他身上的基因一定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而所谓的基因治疗就是指将健康的基因注入带病细胞中,从而通过改变它的生理特性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是利用病毒去感染带病的细胞,因为病毒可以把自身的基因注入到感染的细胞当中。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对病毒进行一些小小的改造,让它带上治疗所需的基因,那这些病毒也就变成了我们得力的小信使,它将可以帮助我们把健康的基因带入那些需要治疗的细胞当中。但是这种通过病毒感染来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法目前也还只是处在实验阶段,并且其感染和治疗的过程也比较难控制。具体地说,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些随意性,如果病毒感染了其它的细胞的话,其后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而目前这项新技术的关键是不再利用病毒作为基因注入的工具,而是利用一些微小的电极来刺激细胞的细胞膜,使其裂开一个小口,这样一来,健康的基因就可以通过这些小孔注入到需要进行治疗的细胞中去了。这项技术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精确地选择基因注入的对象,也就是说可以只对那些需要修复的细胞进行修复,而不去影响那些本来就没问题的细胞,这显然比以前使用病毒的办法安全了许多。

虽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有进入到动物甚至人体的实验阶段,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已经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曙光。因为从现在开始,他们至少可以精确地将基因注入到那些他们感兴趣的细胞当中来观察它们的反应,要知道这在以前也是很难做到的。

(《科学之谜》2009.01A)

1.下列对“基因治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治疗包括病毒疗法和新技术疗法,后者因精确选择注入对象而优于前者。

B.基因治疗是将病毒基因注入到带病细胞中,破坏其生理特性,从而治疗疾病。

C.基因治疗是将健康基因注入到带病细胞中,通过改变染病细胞,修复受损基因。

D.基因治疗是指人类对患病的生物体的受损基因进行安全修复的方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病毒疗法是利用带上健康基因的病毒去感染需要治疗的细胞,以达到修复目的。

B.病毒疗法的最大隐患是病毒会感染健康细胞,其感染和治疗过程无法控制。

C.新技术最大好处是只对需修复的细胞进行修复,不影响本来就健康的细胞。

D.新技术是用微小的电极刺激细胞膜,通过膜上裂开的小口将健康基因注入带病细胞。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疗法和新技术疗法都还没有进入实验阶段,修复受损基因还只是梦想。

B.新技术的关键是不再利用病毒作为基因的修复工具,因而比病毒疗法安全可靠。

C.新技术可精确地选择基因注入的对象,这将有利于科研人员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D.将来,新技术疗法进入临床运用后,未来的人类也许会告别一些疑难病症。

1. C

2. B

3. A


解析:

1.    A、D均没有涉及基因治疗的本质内涵,即“健康基因注入”;B将“病毒基因”注入不对。

2.   或然变成必然,原文是“比较难控制”。

3.   新技术疗法还没有进入动物和人体实验阶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人体干细胞

人类胚胎干细胞是人类胚胎发育早期——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侧有内细胞群。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内胚层分化形成肝、肺和肠等,中胚层分化形成骨胳、血液和肌肉等,外胚层分化形成皮肤、眼睛和神经系统等。由于内细胞群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因而这些细胞被认为具有全能性。

成人身上也有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比如骨髓和血液中就有造血干细胞。但是,这些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确定的,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虽然近年来发现成年干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同时,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而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达三四百代。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

目前,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点是用来产生神经细胞,以修复受损伤的神经系统。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一个实验室用病毒感染老鼠的脊髓神经,使之瘫痪,然后从人的胚胎组织分离出来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注射到瘫痪老鼠的脊髓中。三个月后经过治疗的老鼠能蹒跚走路,而未经治疗的老鼠依然故我。解剖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人类胚胎的干细胞已经布满了老鼠的脊髓,并具有成熟的神经细胞的特征。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

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胚胎干细胞分化的组织是否会在人体内无限度地增殖,甚至形成肿瘤,科学家必须小心提防,以免未得其利,先受其害。而分离干细胞必须“杀死”胚胎,这是否属于谋杀,也正在成为媒体和饭桌上争吵不休的话题。

1.文中生物学家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下列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成年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血液、大脑、胰腺等处。

B.成年干细胞非常稀少,较难分离和纯化。

C.成年干细胞并不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

D.成年干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到三四百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人身上的成年干细胞。

B.成年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方向是确定的,在体外培养时其分化方向则是不确定的。

C.所谓“细胞治疗的时代”,主要是指利用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时代。

D.利用胚胎干细胞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以治疗糖尿病,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1. A

2. B


解析:

1.本题的对应点主要在原文中的第二段。应注意题干中的“更”字。结合原文第二段文字和题干中的这个“更”字可以看出是把“胚胎干细胞”与“成年干细胞”相比较而言的。文章第二段先介绍了成年干细胞的分布,接着说明成年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比时具有的三个弊端。B、C、D三个选项正是对“成年干细胞”三个弊端的陈述,A项是在介绍“成年干细胞”的分布位置,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生物学家判断依据的一项,因此答案是A。

2.原文第二段文宁中说“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但是目前还未发现成年干细胞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出所有类型细胞的能力,其分化方向是不确定的,而成年干细胞不像胚胎干细胞,其分化方向应是确定的。

A、C、D三个选项都符合原文意思。根据第二段文字中“例如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环境下的使命就是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和“例如在体外培养时,可通过改变条件让骨髓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两句话可以确定A选项中的“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都属于“成年干细胞”。同样,在第二段文字中,根据“因此生物学家们普遍认为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有价值,美国生物学家戴利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时代,21世纪则是细胞治疗的时代”’这一信息和下文对疾病治疗的举例,我们也可以确定C选项是正确的。在第四段文字中,由“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可以推出D项也是正确的,其中“初步”一词更是恰当地反映了只在动物身上而尚未在人身上做实验的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黑洞的“歌声”

黑洞一直被认为是星体命运的终点。当星体耗完最后一丝能量的时候,要么被撕裂,然后被别的星球“吞食”;要么浓缩成一个可怕的黑点,“吞食”经过它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黑洞是一种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天体,具有强大的引力。黑洞是看不见的,因为它的引力大得不让光发射出去,还可以让经过的光消失在它的黑洞里。从前,科学家只能通过测量黑点周围的环境来确认黑洞,直接测量黑洞认为是不可能的。然而,最近科学家却测到了黑洞的声音。黑洞是个天生的低音“歌手”,声音低得让人无法用耳朵去欣赏,只能用专用的仪器才能“听到”。

日前,英国剑桥天文学研究所法比安教授的小组,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探测到英仙座星系团中央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发出的声波。这个星系团距地球约2.5亿光年。这个黑洞发出声波的频率,只有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音的千万亿分之一,是迄今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低沉的声音。

法比安表示,他们对特大黑洞能发出声波并不感到意外。虽然黑洞会吞食物质和能量,但它们也不是一毛不拔,以前也探测到它们发出的低频率电磁波。为什么黑洞会发声呢?这是因为黑洞不停地吸收靠近它的物质,黑洞在吸进物质的同时,也会从中心向外产生高速物质流。天文学家们说,正是这些高速物质流导致黑洞发出声波。

这个新发现,为破解困扰天文学界多年的一个谜团提供了线索。科学家曾经发现,不少星团周围都包裹着大量的炽热气体。他们猜测,这些气体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冷却下来;温度下降后的气体,应该在星团中央附近形成低压,吸引周边的气体进入星团中央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可以形成数十亿个星体。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英仙座星系团中心包含的高温气体,在近百亿年中,温度一直很高而不冷却,这种现象着实让天文学家们不得其解。法比安解释说,星系团中的高温气体,可能吸收了声波中的能量,从而使高温得以维持。这一过程涉及到的能量之大,令人震惊——相当于1亿个星体同时爆炸产生的能量。他们说,如果这一推测属实,将意味着:英仙座星系团中央的这个黑洞所发出的“歌声”,可能在长达2.5亿年中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1.下列对黑洞特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黑洞是星体耗完最后一丝能量后浓缩成的一个可怕的黑点,能“吞食”经过它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B.黑洞是一种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天体,具有强大的引力。

C.黑洞的引力大得不让光发射出去,还可以让经过的光消失在它的黑洞里,所以黑洞是看不见的。

D.黑洞是不能直接测量的,科学家只能通过测量黑点周围的环境来确认黑洞。

2.下列对“黑洞是个天生的低音‘歌手’”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最近科学家测到了黑洞的声音,声音低得让人无法用耳朵去欣赏,只能用专用的仪器才能“听到”。

B.科学家探测到的是英仙座星系团中央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发出的声波,这个星系团距地球约2.5亿光年,相隔如此遥远,所以声音听起来非常低沉。

C.被探测到的这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发出声波的频率,只有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音的千万亿分之一,是迄今在宇宙中最低沉的声音。

D.科学家们对黑洞能发出声波并不感到意外。虽然黑洞会吞食物质和能量,但它们也不是一毛不拔,以前也探测到它们发出的低频率电磁波。

3.文中提到了“困扰天文学界多年的一个谜团”,下列属于其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

A.不少星团周围都包裹着大量的炽热气体,这些气体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冷却下来。

B.温度下降后的气体,应该在星团中央附近形成低压,吸引周边的气体进入星团中央区。

C.在炽热气体温度下降,形成低压,并吸引周边气体进入星团中央区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形成数十亿个星体。

D.英仙座星系团中心包含的高温气体,在近百亿年中,温度一直很高而不冷却。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仅特大黑洞能发出声音,其他所有黑洞都一定能发出声音。

B.黑洞的声波是黑洞在吸进物质的同时,从中心向外产生的高速物质流导致的。

C.黑洞的“歌声”的发现,破解了困扰天文学界多年的一个谜团。

D.在科学家们看来,星系团中的高温气体,吸收了声波中的巨大能量,从而使高温得以维持。这意味着:英仙座星系团中央的这个黑洞所发出的“歌声”,在长达2.5亿年中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1. D

2. A

3. D

4. B


解析:

1.从前科学家认为直接测量黑洞是不可能的,但现在发现了黑洞的声音后有可能。

2. B项文中并没有提到黑洞声音低沉是因为距离遥远;C项应是“迄今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低沉的声音”;D项答非所问。  

3.由“事实上并非如此。英仙座星系团中心包含的高温气体,在近百亿年中,温度一直很高而不冷却,这种现象着实让天文学家们不得其解”可得知。  

4. A项文中没有这个信息;C项只是为破解谜团提供了线索;D项是科学家的猜测,不是肯定的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艺术一方面要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这首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须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至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就把艺术拉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许多做法似乎不近情理,但其目的正是为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革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工具,这是从道德的观点来谈艺术,不明白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

B.只有艺术上出现的诸如波斯画中人物肢体不自然的扭曲等形式,才能弥补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

C.蔡琰之所以能写出《悲愤诗》,是因为她能把切身的悲愤之情放在一定距离之外,对自身的经历加以反省。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如果不把它加以客观化,情感再深刻,也不能创造艺术。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做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

 1.A

 2.B

3.B


解析:

1.B项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C项过于绝对,“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项无中生有,“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文中没有相关的表述。

 2.这些形式化的手法确实弥补了实际人生与自然的缺陷,但不是必要条件。

 3.“人们都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身的美”中的“人们都”以全赅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①在全球化浪潮中,事实已经证明,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会激起更大的__和造成更多的人死亡。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

②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③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

④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了,甚至这二者之间的变化比过去的从人力到蒸汽机到电动机的变化都要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

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选自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有删改)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美国试图单靠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运用文化的手段才能统治全世界。

B.作者认为,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建构多元化的世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自觉。

C.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赖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

D.由于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作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应该走自己的路。

E.作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含义作了阐述,表达了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看法。

10.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分别为了论证什么问题?

答:

11.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

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

答:

9. A  E    10. 第三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第四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要重视传统和创造的结合。11. 精通并掌握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反观和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考虑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解析:

9(5分) (A作者提出的建构“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的意思并不是“统治全世界”,而是多元共存。E “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说法有误,选文只涉及到我们应该怎样向他种文化学习。)(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0.(4分) 第三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第四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要重视传统和创造的结合。(答对一点得2分)

11.(3分)  精通并掌握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反观和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考虑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答对一点得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