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国研制出纳米药物可精确打击癌细胞

癌症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化疗药物往往“不分细胞好坏”通吃。如今,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发现了一种纳米尺度的输送载体,它不仅能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之间,也可穿越细胞膜进入肿瘤细胞内部,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细胞“好坏”,有效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的毒性。

“载体就像‘远程火箭’,药物就是‘弹头’,能够直接命中并深入动物的肿瘤细胞。”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伟说。

药物输送系统是国际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新发现表明,将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这种粉末状的化合物溶入水中,就可与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自动组装形成纳米尺度的新型输送载体——直径在10纳米至20纳米、包载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电子显微镜下,放大60多万倍的纳米胶束呈圆球状有序排列在一起,就像一块麻布。

“对数千只小白鼠的动物实验表明,这种‘火箭’可将化疗药物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蓄积,并渗透到深层肿瘤组织,提高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显著增强阿霉素的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并降低药物毒性。”

“这套‘火箭’还能携带和阿霉素同类的药物。”梁伟说,和类似的纳米药物输送载体不同,新型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实现肿瘤细胞内的靶向富集,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专门配发长篇评论指出,这是一个简单但能有效地将药物和合适的载体整合起来产生很好效果的例子,也许药理学概念上的“导弹”(抗肿瘤药物)由于不能正确识别它们的“靶标”和“友军”而错伤病人的日子将会很快结束。

(节选自2007年7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

下列对“新型输送载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新型输送载体实际上就是一直径是纳米尺度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胶束。

B.新型输送载体是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与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组装形成的。

C.新型输送载体放大到一定倍数看,是呈圆球状有序排列在一起的,形状就像一块麻

布。

D.新型输送载体除能携带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之外,还能携带与之同类的药物。

对“新型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实现肿瘤细胞内的靶向富集”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输送系统中,输送载体能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之间。

B.新研制的纳米药物能穿越细胞膜进人肿瘤细胞内部。

C.能识别细胞“好坏”,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蓄积,这是其它类似载体所不能的。

D.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的毒性。

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

A.携带药物的新型运送载体就像“远程火箭”,人吞人后能够直接命中肿瘤细胞。

B.新型药物加快了抑制肿瘤生长的速度,减少停留在体内时间,因而降低了药物毒性。

C.科学家们通过对数千只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新型药物的作用。

D.有了这种新型药物,癌症的治疗将不再是世界性的难题。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B(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本身就是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和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结合而成的)

【小题2】C(抓住句子中“靶向富集”一词,可以知道是强调它的选择性)

【小题3】C(A文中没有具体谈到药物是如何进人人体的,不一定是“吞人”;B降低药物毒性是因为它的选择性,不杀害非肿瘤细胞,而不是因为它停留在体内的时间减少;D有了这种新型药物,只能“精确打击”肿瘤细胞,并不能彻底根治癌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现在的西红柿、土豆、柿子椒、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这些食品虽然好看,但吃起来没有味道,甚至就连鼻子也蒙骗不过去。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已经得出证据,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维生素C的含量也下降了,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而糖的含量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比过去大了,从过去的6.86上升到12.10。

当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时,其特点即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盛行的这种疯狂生产(即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生产方式)。我们吃的98%的产品几乎都来自疯狂生产。它们的种植方式都会降低产品的味道。

疯狂生产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温室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其味道总是不那么完美。

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这样就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绿色生菜或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菜比现在我们吃到的生菜口感要好上30%,也就是说其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含量都高。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如果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果实,那么它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所有养分就会分散到所有的果实之中,因此每个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以柑橘为例,据西班牙生物农业协会专家戴维??托马斯说,疯狂种植会使柑橘的维生素含量降低10%。他在研究中还发现,钙和碘的含量将会减少一半,而铁和铜的含量甚至会减少75%。

几年前,一棵梨树只可生产70公斤梨。而今天由于使用了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和各种化肥,一棵梨树可以生产190公斤梨。生态农业专家蒙特塞拉特??埃斯库蒂亚说,混合化肥的使用使得梨树生长加快,不仅能够多产水果而且也能增大水果的体积。这种大梨虽然比正常的水分含量大,但是不比小个的梨口感好,因为小个的梨中的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更高。那些生长速度快的蔬菜和那些高产果树结出的果实,由于达不到生产的日期和缺少各种矿物成分,其原有味道都会降低。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无核蜜桔品种上市。但是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专家化验表明,在这种果品中,锌的含量已经减少50%,而这种矿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如此,它们的口感也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甜的水果不可能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由于考虑运输问题,水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被采摘下来。所以摆到餐桌上的水果不会有同样的甜度。

除了上述产品,还有许多食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下列对“食品味道大不如前”所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味道指数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B.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C.食品硬度增加、外形好看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D.食品蛋白质、维生素、糖、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下列对“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区域种植的同样品种的蔬菜味道有很大的差别,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B.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了蔬菜的味道的好坏,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C.种植地远近不同,蔬菜种植的条件和环境也有所不同,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D.不同区域的人们,对蔬菜有着不同的口味,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下列对“疯狂生产”影响食品味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种植,通过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改变植物成熟基因,控制成熟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B.选用耐放的转基因种子,提高水果的硬度,延长其存放的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C.在成熟期到来之前提前采收,不能让蔬菜和水果自然成熟,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D.利用化肥和选用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强行提高植物产量,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外形好看了”从本文看不能成为必然导致食品味道大不如前的理由。)

【小题2】B(“种植地的远近”文中指的是“输时间的长短”,与蔬菜的品种、种植的条件和环境、不同区域的口味没有关系。)

【小题3】A(“改变植物成熟基因”有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法艺术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流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而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宽与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的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程序的探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和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

根据文意,下列对“书法艺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是对写字的高要求,需要有艺术性。

B.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C.书法艺术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创造力。

D.书法艺术应集中体现书写者的文化情趣和书写习惯。

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C.书法与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B.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C.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

作品。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此项概括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性)

【小题2】C(本文主要讲的是书法之美,并不是其他视觉)

【小题3】A(A从第一段第三句可以推断出;BCD分别可从“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文字内容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活动”等句子中推断出错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原生态”文化,是指根植于某个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没有经过商业开发的文化形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原生态的音乐声调古朴原真、嗓音鲜润婉转、高亢雄浑,让人们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原生态的舞蹈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将古朴轻松、厚重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原型化的乡土风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苗寨的山歌闪烁如祖传的银冠,蒙族的乎麦宽广如无垠的草原;一曲十二木卡姆,一书 “山药蛋”,一嗓子信天游;那古朴原真的乡间俚语、原汁原味的山歌吆喝、节奏铿锵的翩跹舞步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舞蹈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各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歌舞中独有的形体动作和节奏都构成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在歌唱领域中,要是没有正确把握各民族的语言,唱得再好,也不是地道的原生态民歌。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不然,就失去了原生态歌唱的意蕴。如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在田野山间所产生的“山歌”,其语言韵调都有明显特点。

原生态艺术同时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蒙古的长调牧歌,侗族大歌,彝族的阿诗玛,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既有高山大川,又有丘陵平原;既有江南水乡,又有北方草原。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也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音乐我们还是第一次欣赏到,它们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原生态民歌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加丰富,更加有味道,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如青歌赛上云南省代表队的原生态唱法选手纳西姐妹组合,以动情感人的《嫁女调》获得青歌赛第五名,很多观众都说,这个剧目唱得非常好,很有地方色彩,非常感人。

当前,民族文化正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许多文化现象正快速消失,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也正在发生变化。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虽然目前保护原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避免原生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冲击下变质、在不断发扬中消失、最终沦为一种表演,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理性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原生态文化的美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尊重,而不要去排斥!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原生态文化中的纯洁美!

下列有关“原生态”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植根于某个地域,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且未经商业开发。

B.“原生态”文化具有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的特征,是文化的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

C.“原生态”文化的特质在原生态舞蹈上有充分的体现: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铿锵、舞步翩跹袅娜。

D.“原生态”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典型的代表是音乐和舞蹈,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各民族的原生态艺术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语言。如苗寨的山歌、蒙族的乎麦等,无不展现出各民族音乐所独有的艺术语言。

B.在歌唱领域中,原生态唱法只要用民族语言或地方方言来演唱,就不会失去原生态歌唱的意蕴。

C.原生态艺术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地方色彩浓郁。而我国许多地区交通阻塞,人迹罕见,这在客观上为原生态艺术的保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D.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上壤里,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失去原有的形态,也许会像许多受到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文化现象一样快速消失。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生态艺术有着独有的艺术语言和地方特色,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

B.原生态民歌因为唱法丰富,有味道,真实得让人获得反璞归真的快感,所以相比传统的美声、通俗等唱法,更胜一筹,从而获得观众的喜爱。

C.原生态艺术只能存在于适宜它发展的土壤里,一旦离开这块土壤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与“原生态”是冲突的,不利于原生态的发展。

D.目前,原生态文化生存的土壤正一寸一寸地被吞噬,如果我们不去想办法更好地保护原生态文化,那么,它可能最终会变质,沦为一种表演。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原文“典型的代表如音乐、舞蹈等”,且原文说“文化艺术领域的‘原生态’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而不是音乐、舞蹈。

【小题2】说法绝对,原文“就是在强调原生态唱法语言上的特点”

【小题3】A “其它地方的观众会因为语言不通和民俗不同而很难接受它,更谈不上喜欢它、欣赏它”错,文中“纳西姐妹组合”受欢迎可为证据;B “更胜一筹”误,原文没有把原生态民歌和美声、通俗比较,一决高低之意; C 原文“一旦受到现代文明的冲毁,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且“对民歌手的精心策划、包装不利于原生态的发展”推断有误,原文纳西姐妹组合获得好评,实则有利于原生态发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流感病毒可以随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用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__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以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浸泡消毒。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容易杀灭。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均能杀死环境中的病毒,达到消毒目的。室内消毒后要敞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消除残余的气味。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杀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对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的消毒。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用品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该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结合第一段的内容,下列不能印证“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的一项是( )

A.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用去污消毒剂及熏蒸的方法较好。

B.对污染的铁制笼具进行消毒,用火焰直接消毒效果较好。

C.对病禽粪便及垫料的处理,用掩埋的方式效果较好。

D.对消毒工具的消毒,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下列围绕“养殖场”进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殖场的选建要回避人群集中的区域并实行独立饲养。

B.养殖场使用本地的种蛋与种禽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C.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有出入的专道并进行由帽到鞋的消毒。

D.养殖场谢绝所有外来人员参观并杜绝与鸟类接触。

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各种消毒剂要注意科学的配制,而且次数越多越好。

B.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应采用多层次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对疫区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也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做法。

D.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受威胁的地区若不进行确实可靠的预防,就可能导致病情迅速蔓延。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不是针对“消毒剂及热”的说明,属于答非所问。

【小题2】文中说“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并不一定是本地的,说法绝对。

【小题3】该项不是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说的,是一般的禽流感,后句“而且次数越多越好”于文无据,没有相关提示,也不符合实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电磁也是一种武器

因受炮筒强度的制约,火炮炮弹的质量一般被限制在100千克左右。尽管增加发射药量一直是提高弹丸初速的主要途径,但火炮药室尺寸的增加及炮管长度的加长也同样会受到限制,所以传统火炮射出的炮弹速度不能超过2000米/秒。自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后,各国军事专家就试图应用电磁能来改善传统火炮发射速度和射程的不足,即利用电磁力发射物体的原理来制造武器,最早研制的就是电磁线圈炮。不过,始终存在一些技术难点无法攻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率先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些许的突破,电磁炮的研制和发展出现了新契机。70年代,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电磁炮首次成功发射了一颗质量为3克的弹丸,其飞行速度高达5900米/秒,远远超过常规炮弹的飞行速度。1980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在西屋研究和发展中心用电磁炮发射了一颗质量为317克的弹丸,其飞行速度为4200米/秒。两次成功的实验给人们带来了希冀,电磁炮已不再是科学幻想中的憧憬。

其实,电磁炮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电动机的非常相似。这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器具。它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在电磁炮中,有两条平行配置、类似电动机“定子”的导轨。有一个只有几克重的弹丸,犹如电动机中的“转子”。弹丸被安放在两条导轨之间,当强大的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通过弹丸从另一个导轨流出时,就会在空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将重量很轻的弹丸迅速从导轨上推射出来。电磁炮弹丸的速度在大气中可达4000-6000米/秒,是各种飞机和导弹速度的2—15倍。

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的电磁炮发射速度最大已达7000米/秒,打击320千米外的目标仅仅需要6分钟。如此高的速度与远的射程正是电磁炮引领传统火炮革命的原因。美国海军今年7月推出了发展电磁炮的五年计划,目标就是建造可在实战中使用的电磁轨道炮。BAE公司已获得1470万美元进行炮口动能32兆焦耳电磁炮的研制经费,计划在2011年进行可行性演示。其核心指标是检验发射台炮膛——封装双轨和移动电枢的保护罩的材料是否耐用,是否能够在发射100枚炮弹后再进行更换。不过,这个输出功率仅为预期目标的一半。如果演示成功,美国海军将在2015年进行一个全尺寸电磁炮,即炮口动能64兆焦耳发射台的演示,并在2020—2025年间用电磁轨道炮取代攻击型舰艇上的传统型间瞄射击武器。

看来,电磁成为一种武器的日子已不远矣。

(选自《兵器知识》2006年第11期)

下列关于“电磁炮”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电磁炮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电动机非常相似,是一种能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器具。

B.“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了电磁炮的基本结构。

C.电磁炮中的“定子”,指的是两条平行配置的导轨;电磁炮中的“转子”指的是准备用来发射的弹丸。

D.当强大的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通过弹丸从另一个导轨流出时,就会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在磁场的作用下,弹丸便发射了出来。

下列关于“电磁成为一种武器的日子已不远矣”的原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军事上,用来改善传统火炮发射速度和射程的不足。

B.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率先在电磁炮研究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这为电磁炮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C.电磁炮发射时,瞬间产生的巨大磁场可使炮弹速度达到7000米/秒,打击320千米外的目标仅需6分钟。

D.美国海军将在2015年进行一个炮口动能64兆焦耳发射台的演示,先进的电磁轨道炮将取代攻击型舰艇上的传统型间瞄射击武器。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为了提高弹丸初速,常规火炮往往增加弹丸的发射药量,但火炮药室尺寸的增加及

炮管长度的加长又会受到种种限制,所以传统火炮射出的炮弹速度不超过2000米/秒。

B.电磁炮的基本构造比传统火炮简单得多,不需要火药室和炮管,只需要两条平行配置的导轨和一枚几克重的弹丸即可。

C.美国海军今年7月推出了发展电磁炮的五年计划,BAE公司获得1470万美元的研制经费,计划在2011年进行32兆焦耳电磁炮可行性演示。

D.BAE公司计划在2011年进行的32兆焦耳电磁炮可行性演示检验的核心指标是发射台炮膛——封装双轨和移动电枢的保护罩的材料是否耐用。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此项表述犯了偷梁换柱的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电磁炮的基本原理与电动机的基本原理非常相似。)

【小题2】C(A“广泛”一说缺乏依据;B“实质性突破”表述不当;D只是计划中的事,因此不能成为“原因”。)

【小题3】B(文中无此内容,属无中生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百年疏漏 鲁枢元

在文明之初,中国人与希腊人关于自然的认识也许比较接近。比如泰勒士(Thales)把自然比作“母牛”,老子则把自然比作“玄牝”——一个巨大而玄妙的母体,他们都倾向于把自然看作一个包括人类在内的、独立的、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拥有自己心灵的生命体。

但在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自然从人的世界中渐渐被分离出来,成为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尤其是到了近代,在西方的主流哲学家如培根、笛卡儿、牛顿的著作中,自然已经被彻底地物质化、实体化,成为一架遵循所谓客观规律运转的机器,成为人类智力认识与把握的对象,成为人类从中谋福利的外在资源。即使在黑格尔哲学中,也只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东西、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甚至“只是知性处置的尸体”。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宰,是世界的中心。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尽管中间也曾有过不同学派的分歧,但就其主流而言,却始终没有背弃那个最初的原点,即人与自然没有截然的界限,总是声气相感、血脉贯通的。

简言之,如杜维明一篇文章中所强调的: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是浑沌的、动态的、循环交替的,那不是物理学的,而是接近生物学、系统论的。就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具有“很明显的精神生理”。古代中国人在文学艺术创造过程中,“人与自然是声息相通的,他们永远相依为伴”。

其实,刘勰《文心雕龙》一书在开宗明义的“原道篇”中,就反复论述了这样的自然观与文学观:文学之道乃自然之道——天、地、人,三位一体;日月、山川、文章三位一体;形声、文采、心灵,三位一体;“天地之辉光”、“生民之耳目”、“夫子之辞令”亦同为一体。刘勰的主张,显然也是接近于“生物学”与“精神生理学”的。它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与怀特海、贝塔朗菲的有机整体论、系统论哲学倒是颇为接近的。20世纪以降,我们借用西方概念形而上学的视野,总是倾向于把此类思维模式看作“原始思维模式”,看作低级的、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愚昧的思维模式。现在看来,尤其是从当前生态运动的视野看来,这种思维反倒更接近当代人追求“人类-自然一体化”的生态型世界观。

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史家反倒习惯于站在西方正统哲学的立场上,拒绝祖宗的这份珍贵遗产,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周振甫在注释《原道篇》时,则断然批评刘勰不该把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混为一谈,坚定地在“人”与“自然”之间筑起一道边界森严的壁垒——这也许就是一种集体意志对个人学术活动的无形的拘限。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

对“这也许就是一种集体意志对个人学术活动的无形的拘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长期被以往社会变革的主流当做古代文化的糟粕,所以,我国当代文学史家难免把自然看作一种“外在的”、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

B.《文心雕龙》的文学内在价值与当代社会意识的成见在文学史书写的诸多论题中形成了显著反差。

C.对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主流思想的借鉴改变了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总动向,使周振甫们失去了瞻顾历史的自信。

D.走出自然、改造自然,意味着文学的发展进步;顺应自然、返归自然,则意味着文学的消极乃至反动。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影响了中国文学史家的判断力。

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培根、笛卡儿、牛顿、黑格尔的著作中,自然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人类智力认识与把握的对象。

B.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尽管中间也曾有着不同学派的分歧,但就其主流而言,对宇宙的解释却始终与西方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大相径庭。

C.荣格认为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是浑沌的、动态的、循环交替的,具有“很明显的精神生理”。

D.中国古代文学观中有些被看作低级的、落后的、幼稚的,甚至愚昧的思维模式,更接近当代人追求“人类-自然一体化”的生态型世界观。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把自然比作“玄牝”,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被指责为“原始思维”,说明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被一些大胆而草率的假设肢解了。

B.自然是个充满活力的、可以化育万物的母体,自然之道就是文学之道。“天地之辉光”、“生民之耳目”、“夫子之辞令”总是声气相感、血脉贯通的。

C.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也许可以忽略“自然”,唯独中国文学史的书写绝对不能无视“自然”的存在。

D.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的书写必须切合这个民族文学的特质,中国文学史家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垒筑壁的现象则应该引起学界广泛的反省。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答非所问,解释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B挂一漏万,解释的是“这”的意思或者“拘限”的具体表现;D无中生有,文中无“走出……进步”一类信息。

【小题2】遗漏信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扩大了论断的范畴。干扰项是C,文中“具有‘很明显的精神生理’”的主语是“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解释”,转述有效。

【小题3】逆命题错,文中“文学之道乃自然之道”是文学取法自然的意思。并非所有的“自然法则”都是文学之道。

“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__分子想通过暴力__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__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yī sī lán jiāo 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__主义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__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__组织,使用爆炸、__、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____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2001年,“东突”__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就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__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__分子和分裂势力。

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__势力的简称。

B.“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C.“东突”分裂的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

D.“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

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yī sī lán jiāo ,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B.“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

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__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__组织方向发展。

D.“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新疆的__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D.“东突”__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解析:

【小题】C项“东突厥斯坦”与“东突厥汗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与“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的后裔,这种说法不准确。(3分)

【小题】D项“最直接的根源”这种说法不准确。“突厥人受到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不准确,应该是突厥语族中的鞑靼人。(3分)

【小题】D项外国相关的政府对“东突”分裂势力是持打击和压制的态度的。(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感__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致,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

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 “娶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姬、赢、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

(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

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姓”字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

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

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姻纽带。

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

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 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

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

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

D.“圣人无父 ”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外婚的解释。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

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

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的的符号标志。

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珊瑚礁保护状况好转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及贝壳等长期胶结而形成的一种有孔隙的钙质隆起。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岸礁通常贴近海岸生长发育;堡礁与岸线大致平行,但与岸有一定的距离,中间有泻湖隔开;环礁平面上呈环状,其间是泻湖水域。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闻名的珊瑚礁。

根据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珊瑚礁遭到严重破坏或处于进一步退化的险境,而气候变化依然是珊瑚礁所面临的最大的长期威胁。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公布了一份气候变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发布的报告。

该报告汇总了来自96个国家的240位专家的研究结果。报告指出,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全球变暖将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海水变暖,而这会造成海水酸度增加。科学家们预测,像发生在1998年的波及全球16%的大面积珊瑚礁被漂白的事件,在未来50年里会时常发生。

当海水变热时,珊瑚会释放体内的海藻,而这就导致珊瑚礁被漂白,从而导致珊瑚礁死亡或者退化。同样,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而这将减缓石灰化———即珊瑚礁形成的速度。有关专家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会达到目前的两倍,珊瑚礁的石灰化程度可能要降低40%。

在第十次缔约方会议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各国政府使全球平均气温控制与工业前水平相比增长幅度不超过2OC.科学家们指出,如果不能将气候变化控制在这个限度内的话,将会导致极端气候灾害现象的增加,并将导致更多物种栖息地的损失和引发更多物种的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海洋项目总监西蒙??克利普博士表示:“要想保护珊瑚礁,各国政府不仅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以保证珊瑚不受到任何形式的威胁。珊瑚礁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300亿美元,我们不能因为气候变化或其他原因而承受如此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损失。”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显示,近期得到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正在好转,这给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的未来带来些许希望。

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30°之间的热带浅海环境中,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太平洋的中部和西部、澳大利亚的东北沿岸、印度洋的西部及大西洋的西部百慕大至巴西一带的海区为最多。中国的海南省、台湾省及雷州半岛等沿岸也均有分布。

下列对珊瑚礁这个概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形成的。

B.根据珊瑚礁形态与岸线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C.溶解在海水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增加将导致海水酸度增加,而这将减少珊瑚礁的

形成。

D.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的骨骸与少量石灰质藻类及贝壳等长期胶结而形成的一种有

孔隙的钙质隆起。

根据原文, 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遭到了世界各国人为的破坏。

B.气候变化,主要是沙尘暴和台风等。

C.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严重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

D.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水变暖酸度增加,这将最终导致全球珊瑚礁的最终死亡。

下列对“2004年世界珊瑚礁状况报告显示,近期得到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正在好转,这给世界各地的珊瑚礁的未来带来些许希望”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到2004年珊瑚礁保护工作已经基本接近尾声。

B.只要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各地的珊瑚礁都能得到非常有效的保护。

C.近期受到保护的那部分珊瑚礁情况已经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已经全部结束。

D.虽然珊瑚礁保护工作收效甚微,但人们却乐此不彼,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巨大利润。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珊瑚礁应该是一种物质。 A项讲的是珊瑚礁的形成要素; B项讲的是珊瑚礁的分类; C项讲的是海水里的二氧化碳对珊瑚礁的影响。)

【小题2】D(A、B两项讲的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C答案讲的是珊瑚礁遭到破坏的现状。)

【小题3】C(A项表述有误,状况正在好转但不能说保护工作已接近尾声;B项太绝对,各地的珊瑚礁不可能都得到非常有效的保护;D项属无中生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