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所及,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以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

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迷路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C.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现代人的能力天生就很差。

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D.“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

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的能力比人强,它们不会迷路。

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之下的一种结果。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解析:

【小题1】从原文第三段“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类似”可知该句并非“人会迷路”的原因。

【小题2】从原文第四段“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可知,该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题3】A说法太绝对B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缺乏依据,文章说明的只是动物的”“导向能力”比人类的强。C因果倒置,人类是“为了找到回家的回路”才绘制地图,发明…定位系统的。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美国科学家在一海底河床表面发现了一些古生物的足迹化石,经考证,留下这些足迹的生物距今5.7亿年,这把世界上最早的有腿生物生活的年代向前推进了3000万年。科学家们曾经以为,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主要存在的可能仅仅是一些微生物以及一些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地球科学教授Loren Babock表示:“我们一直都在研究在埃迪卡拉纪时期出现复杂生物如软珊瑚、节肢动物以及扁虫的可能性,但所得到的研究证据都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但当我们发现了像这种利用腿走路的动物化石足迹后,该项推测的可能性就大大被提高了。”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们认为,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不可能存在生物 B:埃迪卡拉纪时期比寒武纪时期距离今天的时间更久远 C:可以肯定,5.7亿年前的有腿生物生活在海底水世界 D:在此之前,对有腿生物的研究仅限于微生物及单细胞动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洋开发与高新技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使实现海洋农牧化产业成为可能。遗传工程技术是近期新发展的一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它为培育海洋动植物的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海洋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可能。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利用该项高新技术,进行海产品良种培育、基因重组、海洋药物提取等的开发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例如,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的鱼已经培育成功,这种鱼的个体大,但吃的饲料较少,生长周期短,是未来人工养殖的新品种。可以预期,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也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加速了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进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扩展,有力的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加上多井底定向钻井技术的发展,大幅度降低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费用已成为现实,从而也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目前海洋石油平均年增长率为4.5%,远高于全球石油年增长率的一倍以上。进入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高新技术,将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由陆架区向深水区推进,不断有新的油气田被发现。在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中,已发现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这充分展现了海洋新领域油气勘探开发的良好前景。此外,利用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已发现大陆边缘的陆架盆地和深海底沉积盆地中,存在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其外观为冰块状的白色结晶固体,这是天然气与水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这种天然气水合物实际上是一种压缩型的天然气,它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甲烷气体积相当于固体的160倍以上。现仅调查10%的大陆边缘地区,据估计其蕴藏量达3000万亿立方米甲烷气。这种新型能源的出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危机提供了新的希望。

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将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得到新生。深海采矿技术已在经济、实用方面有所突破,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这种自动海底采矿技术,采用了遥控潜水器,可在海底自行采矿,自行上浮,并可将采集的矿石卸到海上半潜式采矿平台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发展前途的采矿高新技术,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它的形成与发展也将对其他海洋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海洋能源的利用和深海农牧化的发展,均可借用其高新技术解决海洋热能转换发电时出现的余热,以及深海底部丰富营养盐的交换问题。可以说,深海采矿技术对整个海洋高新技术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

(节选自汪兆椿《爱我海洋》,海洋出版社)

下列说法不属于高新技术在海洋开发中已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A.一些发达国家在良种培育上投入巨资,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

B.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提高了海上钻井油层的准确率,促进了海上油气产量的增长。

C.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必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也会面貌一新。

D.海底自动采矿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深海采矿开发技术取得突破,代表了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方向。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高新的海洋勘探技术运用到海洋能源开发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不断被发现。

B.一种外观为冰块状的压缩型天然气,蕴藏量非常丰富。它的发现,为解决全球能源枯竭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C.全球水深200米以上的深水域里,共有300多处资源,其石油储量达50亿吨左右,天然气约10万亿立方米以上。

D.深海采矿技术,不仅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获得了新生,而且对其他海洋产业如深海农牧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上,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取得的重大进展,会有更多的国家跻身其中,也会有更多的开发成果。

B.毫无疑问,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会越来越大。相对来说,天然气的储量更大,因而开发前景要好于石油。

C.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取得的进展预示着在未来的时日,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将由以陆地为主转为以海洋为主。

D.海洋开发依靠高新技术所取得的成就,预示着21世纪是海洋世纪。由此可见,内陆国家以后难以快速发展。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是预期,不是成果。

【小题2】B(A“发达国家”应为“一些发达国家”;C“共有300多处资源”应为“已发现有300多处资源”;D“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获得了新生”应为“将使沉睡海底多年的多金属结核得到新生”)

【小题3】A(B“天然气的储量更大,因而开发前景要好于石油”没有依据;C“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将由以陆地为主转为以海洋为主”没有依据;D“内陆国家以后难以快速发展”没有依据)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以免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的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而舞蹈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根基。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例如“趟马”这个动作,可以使人看出有一匹马在跑,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在什么情境下骑着的。如果一个演员在趟马时“心中无马”,光在那里卖弄武艺,卖弄技巧,那他的动作就是程式主义的了。——我们的舞台动作,确是能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的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诗经》里《斯干》那首诗里赞美周宣王的宫室时就是拿舞的姿式来形容建筑,说它“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对笪重光的话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空本来很难被画出,然而实在的景物精妙清晰,虚空处的景物也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

B.“神无可绘”,因此若是影响“神”的内容需要大胆“不绘”,否则会成为多余的累赘。

C. “无画处皆成妙境”,只要虚实结合,画面中的空白留得越多,绘画的境界就会越神妙。

D. 作者引用这段话意在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普遍原则,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对文章意思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曾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句话和笪重光谈论画的本质相同,都强调“虚实相生”。

B. 中国绘画、音乐、书法、戏剧以及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虚灵的空间,形成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C. 中国的舞台动作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风格,它并不是照搬现实生活,而借助提炼和去粗取精,形成艺术的真实来反映生活的真实。

D. 《诗经??斯干》中用舞的姿式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明中国古典建筑中那种飞舞生动的气韵,是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的具体体现。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小题1】C(文中并未体现此种意思,说法太过绝对) 

【小题2】B(文中并没有提及音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海洋中的沙漠

林泉

科学家发现,在海洋中的一些地方,动植物都不见踪影,可谓是海洋中的沙漠地带。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成为不毛之地。海洋沙漠也被称为海洋低氧区、海洋缺氧区,或者海洋死亡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称:海洋沙漠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自从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变多变大。

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已多达200个。最早发现和记录的死亡区是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里亚海东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科学家认为,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有所下降。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的日益升高有密切关系。在0℃的时候,一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10毫克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一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了4毫克。根据前不久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海洋沙漠扩大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一0.04℃。海水升温使海水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植物提供食物。

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C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中,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度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海洋中缺少氧气的死亡区——鱼类和海洋植物的墓地迅速增长,正逐渐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受全球变暖影响,海洋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已危及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就可能给海洋生物以及依赖海洋生存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海洋沙漠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竞争。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8月下)

16.下列有关海洋沙漠的成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鱼类和植物无法生存。

B.由于低氧或者无氧导致海洋中的某些地区变成不毛之地。

C.一些排往海洋的河水中带有过多的养料导致海水变化。

D.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变化,从而产生生物死亡区。

17.下列有关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海洋沙漠区域越来越大,已经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

B.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才出现变多变大的现象。

C.最早发现海洋沙漠的是美国东北海岸等地,现已经波及亚洲。

D.相对于赤道太平洋地带,温带地区海域的沙漠现象天然较轻。

16.D

17.D


解析:

1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变化”是扩大了海洋沙漠的区域,而不是“产生生物死亡区”。

17.A.“全球海洋沙漠”不正确,原文是“热带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沙漠。B.“才出现”不正确,70年代以来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而已。C.“波及”不正确,应是亚洲地区自身原因导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脂肪肝

脂肪肝并不是说肝脏变成了脂肪,而是指肝脏里的脂肪含量升高,超过了正常比例(健康人肝脏里的脂肪约占肝脏重量的15%,脂肪肝患者肝脏里的脂肪则占肝脏总重量的30%以上)。这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根据肝细胞内的脂肪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根据有无过量酒精摄入,又可将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痛和酒精性肝病。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为常见。

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营养过剩、营养不良、药物中毒、大量饮酒、糖尿病、慢性肝炎均可引发脂肪肝。据临床统计数字显示,脂肪肝患者并发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同时,由于脂肪肝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甲、乙型肝炎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肥胖、Ⅱ型糖尿病、饮酒和高脂血症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和饮酒、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关键。

脂肪肝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如能及早发现、及时控制和治疗,是完全可能逆转和纠正的。因此,要定期体检,争取尽早发现体内可能存在的病变,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尤其要多加注意。

最新资料显示,在我国中青年男性中,有四分之一患有脂肪肝。随着工作压力加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上班族作息时间紊乱。而且经常外出应酬、饮酒,更是增加了患脂肪肝的概率。对于越来越多的与肥胖相关的脂肪肝患者而言,需要的是适当锻炼而非休息,多吃粗粮、蔬菜,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精细食品和保健品。只有有效控制体重和腰围严格禁酒,才有可能减轻肝脏脂肪的堆积,从而促进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康复。

(节选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7期)

11.从原文看,下列对“脂肪肝”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脂肪肝是指肝脏里的脂肪含量升高,超过了正常比例,并不是说肝脏变成了脂肪。

B.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积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C.根据肝细胞内的脂肪含量和有无过量酒精摄入,可将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

D.据临床统计数字显示,脂肪肝患者并发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脂肪肝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肝病角者中更为常见。

B.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营养过剩、营养不良、遗传基因、药物中毒、大量饮酒糖尿病、慢性肝炎均可引发脂肪肝。

C.随着工作压力加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最新资料显示,在我国中青年人群中,有四分之一患有脂肪肝。

D.肥胖、Ⅱ型糖尿病、饮酒和高脂血症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和饮酒、加强体育锻炼,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关键。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脂肪肝患者患的多是非酒精性肝病,可见即使经常过量饮酒,也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B.由于脂肪肝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所以患者将会感染上甲、乙型肝炎,并进一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C.脂肪肝的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只要能及早发现、及时控制和治疗,就完全可能逆转和纠正。

D.只要有效控制体重和腰围,严格禁酒,就能减轻肝脏脂肪的堆积,从而促进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康复。

11.C

12.D

13.C


解析:

11.C项的分类依据只有“有无过量酒精摄入”。

12.A项缺少必要的限制成分。应为“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更为常见”。B项引起脂肪肝的病因里“遗传基因”这一点原文无此信息。C项应为“在我国中青年男性中”,属于偷换信息。

13.A项摄入过量酒精,是导致酒精性肝病的原因,我国脂肪肝患者所患肝病的类型。不能成为推断过量饮酒无害的依据。B项原文说“感染甲、乙型肝炎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并非意味着一定“将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也仅仅是“概率更高”。D项把必要条件变成了充分条件,应是“才有可能减轻肝脏脂肪的堆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计算,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根据计算机模拟,这一速度比生物自然灭绝的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

在李欣海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

作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NGO)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生物学专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目前,由他负责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有一个饶有意味的名字:“蓝图”计划。

李欣海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强调,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鼠兔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他说,“每一种生物都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任何种群的灭绝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引发一场灾难。”

一个常识是,人类不能独自存在。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因此,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基因和生存环境,即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

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项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台,并于次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第一次承认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任务”,是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及“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中国在大会上签署了此《公约》,成为世界上率先加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

实际上中国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据了解,中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新增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濒危植物物种比例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

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十年进展》报告,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加强努力,采取措施,在2010年以前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积极响应呼吁,开始采取措施降低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速度。“蓝图”计划应运而生。2006年,TNC与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远景规划项目。

该项目为期3年,由中国政府与TNC各出资300万美元,拟协助中国官方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库,规划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摘自2008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作者郭建光)

下列对《公约》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子孙后代。

B.首次承认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C.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地分享来自遗传资源的商业性利用和其他利用的利益”三大目标。

D.出台伊始,所有缔约国都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来阻止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的相关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

B.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独特的价值,甚至被一些人痛斥为草原破坏者的鼠兔,也具备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C.物种的大规模减少,直接削弱了人类的生存基础,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引发其他物种的灭绝。

D.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等因素,中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物多样性正受到高度威胁。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40多年后的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B.鼠兔作为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被大量毒杀后,以鼠兔为基本食物的动物或断了口粮,或因中毒而死掉,这将可能因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一场灾难。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并不乐观,生物多样性受到了高度的威胁,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每年剧增。

D.正在以惊人速度发生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00亿元。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D项和原文信息不符,原文说“200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国会议呼吁,各缔约国应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这表明之前大多国家尚未行动起来。)   

【小题2】B(B项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迫在眉睫”的原因。)

【小题3】B(A项原文的表述“如果按现在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的速度计算”,仅是一种假设;C项还包括经济的迅猛发展;D项属于以偏概全,文中说“仅外来物种入侵一项,每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00亿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国研制出纳米药物可精确打击癌细胞

癌症治疗是世界性难题,化疗药物往往“不分细胞好坏”通吃。如今,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发现了一种纳米尺度的输送载体,它不仅能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之间,也可穿越细胞膜进入肿瘤细胞内部,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细胞“好坏”,有效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的毒性。

“载体就像‘远程火箭’,药物就是‘弹头’,能够直接命中并深入动物的肿瘤细胞。”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伟说。

药物输送系统是国际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最新发现表明,将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这种粉末状的化合物溶入水中,就可与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自动组装形成纳米尺度的新型输送载体——直径在10纳米至20纳米、包载阿霉素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电子显微镜下,放大60多万倍的纳米胶束呈圆球状有序排列在一起,就像一块麻布。

“对数千只小白鼠的动物实验表明,这种‘火箭’可将化疗药物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蓄积,并渗透到深层肿瘤组织,提高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显著增强阿霉素的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并降低药物毒性。”

“这套‘火箭’还能携带和阿霉素同类的药物。”梁伟说,和类似的纳米药物输送载体不同,新型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实现肿瘤细胞内的靶向富集,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院刊》专门配发长篇评论指出,这是一个简单但能有效地将药物和合适的载体整合起来产生很好效果的例子,也许药理学概念上的“导弹”(抗肿瘤药物)由于不能正确识别它们的“靶标”和“友军”而错伤病人的日子将会很快结束。

(节选自2007年7月6日《新华社每日电讯》)

下列对“新型输送载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新型输送载体实际上就是一直径是纳米尺度的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胶束。

B.新型输送载体是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与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组装形成的。

C.新型输送载体放大到一定倍数看,是呈圆球状有序排列在一起的,形状就像一块麻

布。

D.新型输送载体除能携带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阿霉素之外,还能携带与之同类的药物。

对“新型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实现肿瘤细胞内的靶向富集”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输送系统中,输送载体能将化疗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之间。

B.新研制的纳米药物能穿越细胞膜进人肿瘤细胞内部。

C.能识别细胞“好坏”,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蓄积,这是其它类似载体所不能的。

D.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并且降低药物的毒性。

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

A.携带药物的新型运送载体就像“远程火箭”,人吞人后能够直接命中肿瘤细胞。

B.新型药物加快了抑制肿瘤生长的速度,减少停留在体内时间,因而降低了药物毒性。

C.科学家们通过对数千只小白鼠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新型药物的作用。

D.有了这种新型药物,癌症的治疗将不再是世界性的难题。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B(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纳米胶束本身就是聚乙二醇衍生化磷脂和传统抗肿瘤化疗药物结合而成的)

【小题2】C(抓住句子中“靶向富集”一词,可以知道是强调它的选择性)

【小题3】C(A文中没有具体谈到药物是如何进人人体的,不一定是“吞人”;B降低药物毒性是因为它的选择性,不杀害非肿瘤细胞,而不是因为它停留在体内的时间减少;D有了这种新型药物,只能“精确打击”肿瘤细胞,并不能彻底根治癌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现在的西红柿、土豆、柿子椒、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这些食品虽然好看,但吃起来没有味道,甚至就连鼻子也蒙骗不过去。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已经得出证据,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维生素C的含量也下降了,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而糖的含量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比过去大了,从过去的6.86上升到12.10。

当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时,其特点即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盛行的这种疯狂生产(即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生产方式)。我们吃的98%的产品几乎都来自疯狂生产。它们的种植方式都会降低产品的味道。

疯狂生产的另外一种表现是温室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其味道总是不那么完美。

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这样就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绿色生菜或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菜比现在我们吃到的生菜口感要好上30%,也就是说其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含量都高。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如果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果实,那么它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所有养分就会分散到所有的果实之中,因此每个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以柑橘为例,据西班牙生物农业协会专家戴维??托马斯说,疯狂种植会使柑橘的维生素含量降低10%。他在研究中还发现,钙和碘的含量将会减少一半,而铁和铜的含量甚至会减少75%。

几年前,一棵梨树只可生产70公斤梨。而今天由于使用了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和各种化肥,一棵梨树可以生产190公斤梨。生态农业专家蒙特塞拉特??埃斯库蒂亚说,混合化肥的使用使得梨树生长加快,不仅能够多产水果而且也能增大水果的体积。这种大梨虽然比正常的水分含量大,但是不比小个的梨口感好,因为小个的梨中的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更高。那些生长速度快的蔬菜和那些高产果树结出的果实,由于达不到生产的日期和缺少各种矿物成分,其原有味道都会降低。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无核蜜桔品种上市。但是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专家化验表明,在这种果品中,锌的含量已经减少50%,而这种矿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如此,它们的口感也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甜的水果不可能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由于考虑运输问题,水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被采摘下来。所以摆到餐桌上的水果不会有同样的甜度。

除了上述产品,还有许多食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下列对“食品味道大不如前”所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味道指数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B.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C.食品硬度增加、外形好看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D.食品蛋白质、维生素、糖、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下列对“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区域种植的同样品种的蔬菜味道有很大的差别,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B.运输时间的长短影响了蔬菜的味道的好坏,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C.种植地远近不同,蔬菜种植的条件和环境也有所不同,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D.不同区域的人们,对蔬菜有着不同的口味,距离越远,味道越差。

下列对“疯狂生产”影响食品味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种植,通过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改变植物成熟基因,控制成熟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B.选用耐放的转基因种子,提高水果的硬度,延长其存放的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C.在成熟期到来之前提前采收,不能让蔬菜和水果自然成熟,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D.利用化肥和选用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强行提高植物产量,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外形好看了”从本文看不能成为必然导致食品味道大不如前的理由。)

【小题2】B(“种植地的远近”文中指的是“输时间的长短”,与蔬菜的品种、种植的条件和环境、不同区域的口味没有关系。)

【小题3】A(“改变植物成熟基因”有误。)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法艺术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流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而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宽与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的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程序的探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和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

根据文意,下列对“书法艺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是对写字的高要求,需要有艺术性。

B.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C.书法艺术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创造力。

D.书法艺术应集中体现书写者的文化情趣和书写习惯。

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C.书法与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B.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C.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

作品。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此项概括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性)

【小题2】C(本文主要讲的是书法之美,并不是其他视觉)

【小题3】A(A从第一段第三句可以推断出;BCD分别可从“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文字内容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活动”等句子中推断出错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