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无论外行还是内行,有一个感觉是共同的:同样是蕴集高新技术的家电,同样是花红柳绿的城市景观,即使不看国家名,你也会一眼认定:这是日本的。如此强烈的标识感,缘于日本的现代设计已卓然自成一家:在师从西方现代设计的背景图上,点睛之笔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同样是简约,日本的简约与西方的简约相比,另有一种空寂的韵味:在室内设计中,往往只摆了一件陶器,或是花瓶里只插了一束花,或是只挂了一幅画。这正是日本设计师苦心追求的“禅心”。没有多余的设计,使居者自然而然地超然物外。这对于生活工作环境紧张的日本人而言,无疑是心灵的田园。

日本的现代建筑风格同样来自西方,但设计师在酒店、办公楼等现代商业建筑的庭园设计中,引入传统的庭院设计“枯山水”风格,寥寥几块石头,几茎竹子,线条简练,暗合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意境却丰富:沙池中的一块石头,可幻想出“一叶孤舟”、“蓬莱仙岛”、“中流砥柱”等不同的寓意。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记,同样在工业设计方面彰显,如清酒包装画就是浮世绘形象。

专家评论,东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来源于欧美,但真正学到西方设计精髓的,首推日本。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日本师从西方现代设计,又没有全盘欧化,而是把西方设计中合理的、进步的理念及设计思维与日本文化、东方哲学融合起来,把“茶道”等“道”的含义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创造出设计的“道具说”,使日本无论在工业产品设计,还是城市景观设计、室内家居设计等,都浸润着日本的传统文化。

日本走上设计大国的起点境遇与我们今天的状况太相似了。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涌向欧美市场,这些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是欧美产品的仿制品或仿冒品,因此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围追堵截”。日本人甚至被外国设计界骂作“小偷”。一片骂声中,日本政府“背水一战”,通产省规定:对出口产品进行审批,凡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律不准出口。此举,逼得日本企业走自己设计、自主创新的正道。日本沿着这条路走了半世纪,终于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设计大国。

一个国家的设计没有特色就没有灵魂,就不可能跻身世界设计大国。如今的我国,同样面临着靠创意设计提升经济的迫切需要,同样面临着如何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中国设计特色的难题。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日本设计出人头地的经验之谈,也是我国创意设计本土化的探索精要所在。 节选自《信息参考》

下列有关“日本现代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现代设计具有强烈的标识感,能够使人一眼认定。

B.日本现代设计处处彰显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记。

C.日本现代设计在师从西方现代设计的同时成功地注入了本土文化内涵。

D.日本现代设计体现了西方设计中合理的、进步的理念及设计思维。

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的现代设计往往以西方设计作为背景,在关键之处用日本的传统文化点缀。

B.在室内设计中,没有多余的设计,使居者超然物外,觅得一块心灵的田园,这正是日本设计师追求的“禅心”。

C.日本现代设计能融合日本文化和东方哲学,比如在设计中巧妙利用“茶道”的道具,把“道”的含义融入到设计之中。

D.中国的设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难题就在于如何选用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庭院设计“枯山水”风格,有时能用寥寥几块石头、几茎竹子来表现丰富的意境,体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实相生的审美趣味。

B.日本能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国,正是靠创意设计来提升经济的品位,使日本企业走上了自主创新的正道。

C.日本现代设计的成功,在于它处处浸润着日本的传统文化,这又一次证明了鲁迅先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名言。

D.将本土文化内涵和西方设计中先进的理念及设计思维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是日本跻身设计大国的成功之道,也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小题】A

【小题】B

【小题】B


解析:

【小题】(原文是说日本的家电、城市景观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小题】(A项,原文中的“背景图”是个比喻的说法,以为日本现代设计师承了西方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思维,不能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作品以西方设计为背景,而且日本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是赋予这些作品以神韵和灵魂,不仅是点缀而已。C项,“巧妙利用‘茶道’的道具”错误理解了原文。D项,“就”字使得这个判断绝对化了,而且在“运用”或“选用”之前,还得首先准确把握住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碰撞点”。)

【小题】(原文是日本“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设计大国”;把日本成长为一个大国仅仅归结为企业自主创新,靠创意设计提升了经济品位,也是不全面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美研制出新型半导体墨

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半导体墨,这将使生产商向着制作柔性电脑屏幕或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又迈进一步。伊利诺伊州化学品公司百代集团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稻垣说,这项发现来自一种新型材料——一种可携带负电荷的可溶性半导体墨。通常情况下,半导体有两种基本形式: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负电荷的N型。研究人员说,迄今为止,大多数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在《自然》周刊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这种新型半导体墨为N型半导体。

稻垣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在同时拥有这两种半导体的情况下,你可以使芯片和电路运行得更快、更可靠、更有效。这非常了不起。”他说,新型半导体墨可以用改造过的喷墨打印机印在柔性材料上,例如塑料薄膜甚至纸张。稻垣说:“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像印报纸一样进行印刷。它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成本相当低。”这可能有助于实现在大部分消费商品上打印便宜的射频识别(RPID)标签,帮助零售商对库存进行更好的跟踪。他说:“它还能帮助制造更复杂、更有效的灵活显示器——一种实际上可以弯曲的显示器。它还能使一些新的感应器技术成为现实。”该公司技术主管安东尼奥·法凯蒂说,在设计这种新材料时,他利用了类似于制药公司开发新的药物配方的方法。他说:“你在寻找一种新分子。”

在此次研究中,他研究出一种核心不带电的分子,使之成为负电荷的极佳携带者。法凯蒂说:“它可以非常有效地携带电子。”他说,这种分子可以溶于溶剂,因此可以被用作一种墨。公司计划以“Ac“vhk”为商标出售这种墨。

稻垣说:“我们还处于这项产业的极早期阶段。第一批产品刚开始出现。”

“我们有可能取得像当前的硅技术一样伟大的成果。”

(选自《参考消息》2009年1月23日第7版)

下列关于新型半导体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前的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而这种新型半导体墨属可携带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具有可溶性。

B.新型半导体墨可以制作柔性电脑屏幕,也可能用它来制作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

C.新型半导体墨可以用改造过的喷墨打印机印在柔性材料上,例如塑料薄膜甚至纸张。

D.新型半导体墨可以让我们提高印刷速度,降低印刷成本。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研制新型半导体墨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印刷速度。

B.这种新型半导体墨,使生产商向着制作柔性电脑屏幕或更低价的感应式标签(帮助零售商跟踪库存)又迈进了一步。

C.柔性电脑屏幕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弯曲的显示器,有了这种显示器,我们使用电脑将更加随意和方便。

D.新型半导体墨的生产还处于极早期阶段,它的广泛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提到的“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感应式标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B.新型半导体墨同时拥有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的特点,所以它可以使芯片和电路运行得更快、更可靠、更有效。

C.安东尼奥·法凯蒂研究出一种核心不带电的分子,使之成为负电荷的极佳携带者,并且这种分子可以溶于溶剂,因此可以被用作一种墨。

D.新型半导体墨的研制成功,意味着我们取得了像当前硅技术一样的伟大成果。

【小题】 A

 【小题】B

 【小题】 C


解析:

 【小题】  “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错,原文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半导体墨只能携带正电荷”)

 【小题】 原文是“将使……迈出进一步’’)

 【小题】  A“射频识别(RFID)标签”和“感应式标签”是一种东西;B原文是“在同时拥有这两种半导体的情况下”,而不是说“新型半导体墨同时拥有携带正电荷的P型和携带有负电荷的N型半导体的特点”;  D原文是“有可能取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

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 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 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叹,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

.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 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作者既说波兹曼的结论"也许太过悲观",又说"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前电视文化席卷天下,作者及时介绍电视文化批判理论,对沉溺于电视娱乐文化潮流中的人当头棒喝,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

B.电视文化与媒介文化的区分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基础,论述两种文化时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使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C.波兹曼声讨电视文化,是因为娱乐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电视上的一切都必须。以娱乐方式表现出来,电视垄断了一切,"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D.本文多用"不在于……,而在于……" "再也不可能有……"等句式和"无可辩驳" "决不会"等词语,从而使文章富于严正直率的论辩色彩。

E.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

   【小题】 .(6分)

   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小题】 .(5分)

   (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是中国人。有

   现实针对性。

   (2)举例说明的方法。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小题】 .(5分)

   相信人类的精神力量,不同意文化灭亡论;娱乐至上的环境已经造成了对文化的伤害;

   放任娱乐至上倾向,波兹曼的话将应验。

   【小题】 .(4分)  B C


解析:

大气污染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和持续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大气层中,如果出现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B.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没有达到有害程度,还没有对人或物造成危害,这种情况还不能称作大气污染。

C.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如火山爆发可以说是自然因素。

D.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时,会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而使大气环境的质量变差。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大气污染物中引起公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而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

B.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给人类带来危害。

C.只有含杂质的燃料不完全燃烧,才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

D.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就会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产生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的痕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但因为有的痕迹量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痕量气体不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

B.如果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不被破坏,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不被吸收,地球的气温就不会升高而产生“温室效应”。

C.要是没有臭氧层挡住太阳的紫外线的话,太阳的紫外线将会普照大地,人类和动物、植物将因紫外线照射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D.南极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使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还有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也对臭氧层的变化有影响。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如果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和迅速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杜绝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大气污染就不会出现。

B.如果人类自觉地控制减少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排污量,那么人为污染大气的程度将会减小,引起公害的程度也就因此减小。

C.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

D.南极臭氧实验表明的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的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必将会引起科学界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

【小题】.A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解析:

【小题】. “大气层中”原文为“大气中”,“或”与“和”意思不同。)

【小题】. A原文有“往往”,“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说法绝对。B“对全球的气候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应该是“温室效应”。C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小题】. A这个因果关系没有科学依据。C“挡住”应为“吸收”“紫外线”应是“大部分紫外线”。D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的是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

【小题】. 造成大气污染的还有自然因素。)

用外科手术的技术处置不正常的大脑,对于医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精神外科的本意,即是通过外科手段改变人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

早期使用的手术方法是大脑白质切除。1935年,葡萄牙精神病学家Moniz和神经外科医师Lima合作,施行双侧前额叶脑白质切除手术,从而开创了精神外科学,并将该手术命名为Moniz—Lima手术。这种手术令病人冲动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变得温顺,但也给部分患者遗留下不可逆的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记忆力、智能下降和人格缺陷等。到50年代初,脑白质切除术几乎完全被废弃。

1947年,脑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并成功,这使得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大为提高。70年代调查研究,结果半数患者疗效肯定,现代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因此得以重获肯定。因为立体定向手术毁损的脑组织直径仅0.5厘米左右,病人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副反应因此而大大减小。随之而进一步发展的X光刀、γ刀,则帮助病人把痛苦和副作用降得越来越低。在各个国家,都有一些医生试图采取切除、射频、冷冻等手段,去除人脑中不正常的意识。专家们认为精神外科是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是,医生们不得不承认,人脑对于当代医学来说还是一个太复杂的人体器官。神经类疾病的生理机制仍在探索,精神外科实际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这往往是引起对精神外科的争议的重要原因。像面对很多疑难医学问题一样,人类正在一边研究人脑,一边改动人脑。神经外科手术被用于癫痫,去掉那扭曲的病痛。还用于一些种类的精神病,去除执念,去除妄想。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更难想象,为一些文艺界的著名精神病患者实施精神外科手术———我们应该给蒙克、梵高、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维特根斯坦之类的人物开颅吗?

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任何用于规范精神外科手术的法律。这一空白产生的原因是,包括专业医生在内的人们对此类手术的原理知之甚少,而实际操作的例子也相当罕见。总的来说,人们还是把它当作是有危险的、潜力巨大的、将来时的医学手段。

1.下列对“精神外科”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神外科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技术改变人们的不正常的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

B.1935年首创的切除大脑白质的精神外科技术会不可避免地给患者留下不可医治的后遗症。

C.1947年开始应用的脑立体定向技术大大提高了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

D.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精神外科将会成为医学界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很难想象,人类会在短时期内为不同的精神症状、不同的患者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体器官,人类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和改动它。

B.精神外科目前还缺乏真正的理论基础,人们对精神外科的治疗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C.人们是否可以去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尤其是一些名人的精神活动是很难做出价值判断的。

D.相关法律的缺损使得精神外科发展缓慢,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手术。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脑白质切除手术虽然几乎被废弃,但它开创了精神外科学,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B.立体定向手术的最大优点在于毁损脑组织小,因此术后副作用大大减小。

C.随着科学进步,X光刀、γ刀技术的运用将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和副作用。

D.采用切除、射频、冷冻等手段,也可以去除人脑中不正常的意识,各个国家都有医生

在摸索、采用。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用外科手术处置人类不正常的大脑,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争议。

B.上世纪70年代对精神外科手术作了调查,有半数患者疗效肯定,这一结果使现代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疗中的地位重获肯定。

C.由于人类一边研究人脑,一边又在改动人脑,而人脑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器官,因此精神外科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发展。

D.即使是专业医生也对精神外科手术的原理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很少去实际操作,这是精神外科成为“将来时”的主要原因。

  1.B

   2.D  

   3.B  

   4.B


解析:

   1 第二段中“但也给部分患者遗留下不可逆的器质性精神障碍”说的是“部分”,而不是所有的,所以不能说“不可避免”。  

   2. 本项所述并非划线句所包含的内容,法律缺损与精神外科发展快慢及人们的认识并无一定的因果关系。  

   3. 脑立体定向技术的最大优点是使精神外科手术的精确性大为提高,毁损脑组织小是优点,但不是“最大”优点。  

   4. A项第一段中说“对于医学界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而不是一个新的课题。

   C项说“因此精神外科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发展”,文中无此内容。D项表述不当,造成精神外科成为“将来时”的原因是多方面,有理论的缺乏、人们认识的不足、法律的滞后等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 3 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洪日方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 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 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日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 “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 “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 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 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 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 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下列哪项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A. “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中一个小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画面中白云缭绕,只在画面的一角露出一座寺庙的檐角。

B. 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拿马鞭在舞台上小步快跑几圈,表示的是,舞台人物翻越千山万水,策马南征北战。

C. “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面上一匹骏马在前行,有一只蝴蝶在围着马蹄翻飞,画中只有少量的野花。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D


解析:

【小题1】C项赵执信主张“全”与“粹”的统一,而洪日方思主张“全”,不讲求“粹”。所以两人观点不同。

【小题2】应是“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不符合文章原意,“面面俱到” 是贬义词。

【小题3】B 项“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应为“走上自然主义的道路”;C 项应是肯定赵执信的基本观点;D 项不是荀子的话。

【小题4】D项中“鹅”是实写,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

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

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5.C  6.B  7.C


解析:

5.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2b47f4a95fa12d0f.jpg]

6.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2b47f4a95fa12d0f.jpg]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以前”。

7.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2b47f4a95fa12d0f.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08年天津卷)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它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又是人类创造绿色财富的经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绿色经济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绿色经济以高科技为手段,一方面通过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高科技的绿色产品极大地占有市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导部分,使广大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绿色产品,实现社会公严,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把技术进步限定在有利于人类、有利于人类与大自然相互关系的轨道上,使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不损害环境与人的健康,即按照人类生活或生存的方式来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绿色经济不仅包含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的内容,同时还追求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绿色、健康的基础上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绿色经济以人为本,其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它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永久可利用性,而绿色经济始终强调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追求的不是简单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是从动态上强调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久可利用。

作为一种超越“唯生态主义”的经济,绿色经济不会单纯地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的持续发展,更不会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来换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不同,二者虽然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但绿色经济是以科技手段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等内容,在动态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循环经济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循环经济最主要是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和改善来实现的,它并不具有绿色分配的内容––保证最低收入的人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而绿色经济理论则在强调社会公平方面比循环经济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5.下列对“绿色经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

B.绿色经济围绕以最小资源耗费换取最大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使人与自然和谐。

C.绿色经济把技术进步规范在一定的轨道上,这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不矛盾。

D.绿色经济的突出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6.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唯生态主义”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以牺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B.绿色经济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发展,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它体现的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利己主义。

C.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改善来实现以人为本的追求。

D.作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且能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绿色经济涵盖并超越了“唯生态主义”和循环经济。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即使是最低收入的人也能够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

B.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绿色消费,可求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C.绿色经济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可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实现双赢。

D.绿色经济是一种较理想的经济形态,在社会公平的内容方面比循环经济更全面。

5.C

6.D

7.C


解析:

5.C。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二段开头一句可知选项C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原文意思。

6.D。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后半句话错误,从文章第二段的首句和第三段的首句可以得知,绿色经济涵盖了循环经济,超越了“唯生态主义”。

7.C。此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从文章第二段可知,绿色经济追求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利用,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选项C的推断不合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9题。

进入血管的机器人

在美国洛杉矶市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与会者在投影屏幕上看到了这样一组镜头:

2005年的某一天,一个由直径只有30微米的齿轮装配成的小小机器人,被植入血管里。这个小小机器人像潜水艇一样在血液的河流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着。一旦遇到血管中淤积或飘浮的胆固醇.脂肪,它们就毫不留情地扑上去,迅速将其撕烂嚼碎。同凶恶的病毒相遇时,它们也毫不畏惧,挺身而出。可是,病毒是狡猾的,它们看对方来势凶猛,往往会装出一副缩头缩尾的可怜相,好像已经投降,或者干脆躺下一动不动,装成了一具僵尸。机器人大踏步地从敌人身边走过。但是,病毒等机器人擦肩而过后,它们一跃而起,开始从背后恶狠狠地攻击机器人,机器人不断倒下。您别着急,这些机器人体内有纠错程序。它们中的许多机器人在吃了一次亏之后,只要不是光荣牺牲,它们便能自动调整行为方式。它们见到病毒后,不管它们如何伪装,非要杀它个片甲不留。病毒也随机应变,当它们同机器人相遇时,便拼命膨胀躯体,虚张声势,竭力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可是,大脑内藏有“超级勇敢”程序的机器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主人的健康,同病毒进行了激烈的大搏杀,病毒被不断歼灭。病毒的碎块不断渗透出血管,流入肾脏,通过尿液排除体外。于是动脉畅通无阻,人体更加健康。

上述有关超微技术的剧情,是根据科学家的设想编造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无法实现的梦想,随着微机电技术的发展,幻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1988年5月27日,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的两位华裔科学家研制出了只有76微米(3‰英寸)的微马达。1991年11月,日本电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当时最先进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下,用“超微针尖”,将硅原子排成金字塔形的“凹棱锥体”,它只有36个原子那样高,这是人类首次用手工排列原子,在世界原子物理界引起轰动。1996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研制成功了直径只有7微米的涡轮机。一张邮票上可以放置几千个这种涡轮机。只有在超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它的外形和结构。我国也已研制出了1毫米电机。

超微技术现在与老百姓关系还不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实用。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现代超微物理学专家本杰明·金博士作了这样的描述:“未来人们将研制出高度智能化的人造跳蚤.蜘蛛等动物。它们集超微型电脑.驱动器.传动装置.传感器.电源等于一体,成为人类十分独特而且非常得力的助手。它们将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工业.航天.军事等各个领域。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注入血管清除毒物的功能外,在外科手术上还可用微马达来缝合神经.微血管.眼球等;还可用它来深入人体内脏,如肾.心脏等作检查。将成千上万个‘跳蚤’机器人搬入农田,消灭害虫,使农业丰收,又防止了因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位教授最后说:“与目前许多处于试验阶段的高新尖端技术一样,超微技术产品的潜在价值和用途一时还很难设想。但是,可以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这种巧夺天工的产品,会悄悄进入我们的家庭,起到种种奇妙无比的作用。”

(节选自《中国科普博览》)

7.下列关于超微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超微技术是指把直径只有30微米的机器人运用于各个领域的一种现代科学技术。

B.超微技术是依靠电脑技术.显微技术.微机电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科学技术。

C.超微技术现在与老百姓关系还不密切,主要是因为这些技术还不实用。

D.“超微针尖”是超微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将硅原子按人的要求进行排列。

8.下列对医学超微机器人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医学超微机器人因其体积小,可以进人人体血管,在人的血液中游动,可以完成医生难以完成的疾病治疗和人体保健工作。

B.医学超微机器人还可以深入人体内脏,如肾.心脏等进行检查工作。

C.医学超微机器人除对人体进行检查治疗外,还可以防止因使用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

D.医学超微机器人除了注入血管清除毒物的功能外,在外科手术上还可用微马达来缝

9.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超微技术制造的机器人可以进人人体血管清除病毒.胆固醇.脂肪等,我们在血管内放人这种机器人后就可以不生病。

B.在人们的想象中,超微机器人可以有一定的智能,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不管病毒如何变异,植人人体的机器人都可以对付,确保主人的健康。

C.美国哈佛大学研制成功了直径只有7微米的涡轮机,一张邮票上放置几千个这种涡轮机都可以看清它的结构。

D.超微技术产品的潜在价值和用途一时还无法做出判定,但是可以相信这种产品将来会进入我们的家庭,起到奇妙的作用。

10.B  11.A  12.D


解析:

10.B.原文的意思是:距今1000万年至15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地表向上隆起, 形成一个高耸的平台——庞沙冈特高原。

11.A.B项,读原文可知,使凝聚砂岩的胶结物慢慢分解,并带走其中松散砂粒的,是缓慢流动的雨水和融水;C项,“岩石的风蚀是因为峡谷中有松散尘粒”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无中生有;D项,原文中为“每次大雨过后岩柱的泥岩部分大都会旧貌换新颜”,旧貌换新颜的只是岩柱的泥岩部分,而不是岩柱体。

12.D.即使在暴雨和雪水作用下,岩石本身也不可能经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推断不符合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每小题3分)

园林建筑空间美感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宝,当其无,有室之用。”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__,收四射之烂漫。”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8.下面对“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理论原则和实现的条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符合中国艺术表现里“虚”和“实”的辩证统一的原则。

B.园林建筑上开窗子的唯一作用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C.园林建筑中的“空”和“无”实际是另一种“实”和“有”,是借助“望”建起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颐和园乐寿堂的四边和周围粉墙上开着那么多窗子,就是为了实现“望”,使“画”的境界无限地增多。

9.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样,都深得空间景致的神韵。

B.民间的老式房子之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是因为它的天井和院子等体现了对空间美感的追求

C.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只能靠窗户来完成,因为只有窗户才能把内外联系起来。

D.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园林中的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

10.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推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这就说明了中国园林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从而获得充沛的生机气息的特征。

B.陶渊明在其《归去来兮辞》中的“眄庭柯以宜颜”、“倚南窗以寄傲”即在享受着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C.明代人一首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来欣赏,可见,塞尚的画也追求一种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D.“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__,收四射之烂漫。”可见中国园林空间美感追求一种大气象,力图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11、在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3分)

答:

8、B

9、C

10、C

11、最重要的思想是“望”。(1分)因为,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园林基本思想中,“行”“游”“居”都离不开“望”。只有“望”才能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2分)


解析:

8、“唯一作用”太绝对

9 “只能靠窗户来完成”不妥,还有楼、台、亭、阁、走廊等

10、作者是把“这首诗比作静物画”

11、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