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9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D
解析:
【小题】A项只谈日本来中国购书,C项只谈“佚书回归”中国,D项认为书籍之路只存在于隋唐时期,皆有片面性)
【小题】“书籍之路”从根本上影响的只是日本文明进程,对中国的文明进程并无根本影响)
【小题】本项内容谈的只是遣唐使携归书籍在日本的影响,应视为“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结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试题。
洁净煤带来的错觉
煤炭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两倍,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经济体都依赖于煤炭:美国和德国能源的50%几乎都来自煤炭,印度是70%,中国80%。全球有数百万人口依靠挖煤谋生。当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石油天然气出口商减少出口的时候,国内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很难指望政府拒绝如此廉价、可靠的燃料。
在燃煤和气候保护之间,的确能够找到中和的办法,这就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或者叫碳截存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实现从发电厂和其它工厂的烟囱排放中吸出二氧化碳,并将其安全地封存在地下而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盐池和废弃的油田又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政治家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面安格拉.默克尔和巴拉克.奥巴马都很热衷于这个办法。
但是碳捕集和存贮技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地实施却很难。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发电厂使用该技术,公共服务部门拒绝在这上面做更大规模的投资,因为建造并运营使用碳捕存技术的发电厂要比普通的昂贵很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其它低碳量的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以及风能。与此同时,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正在努力创造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技术,比如可以用做生物燃料的微生物、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等,但是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使用碳捕存技术,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而不是从烟囱里抽出去。有一些环保压力集团,甚至一些能源公司老板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不通。
只有一些私营部门使用碳截存技术,西方政府在这项技术上挥霍不少的津贴。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34亿美元用来启动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欧盟也公布了对去年使用碳截存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的鼓励措施;英国、澳大利亚和其它一些国家也都许诺要资助相关的项目,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认为这些私营部门因碳截存发电厂的高成本而有后顾之忧,但也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成本定会下降。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煤炭虽然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但因为它储量最多、价廉且可靠,所以至今是世界上一些大的经济体依赖的能源。
B.煤炭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它的使用和气候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但人类已经找到了中和的办法,虽然其应用成本很高。
C.几乎所有大型发电厂都愿意投资于开发用微生物作燃料、使用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因为它们成本较低。
D.由于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尚缺少应用经验,所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对其应用给予扶植。
15.下列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废弃的盐池和油田为碳截存技术吸出的二氧化碳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碳截存技术付诸实施的可行性。
B.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抽出去”,却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抽取,费用昂贵是主要原因之一。
C.由于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核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的能源,因此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
D.政治家们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是因为它既可以让国家继续使用安全廉价的煤炭能源,又可以解决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16.题目为什么说“洁净煤”带来的是“错觉”?
14.B
15.C
16.用碳截存技术可以清除燃烧造成的污染,(1分)但因其成本太高,(1分)政府虽大力倡导;(1分)但很难真正普遍实施。(1分)
解析:
14、A项“储量最多”错,原文中无依据。C项“愿意投资”微生物燃料等新技术的,不是“大型发电厂”。D项“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错;全句错加因果。
15、由“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的因,推出“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的果,不合逻辑。
16、考查对语段关键信息的归纳能力。从第二段中“将其安全地封存在地下而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提取归纳“洁净煤”的特点,从第三段中“比普通的昂贵很多”、“ 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使用碳捕存技术”等语句中归纳出很难真正普遍实施得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
在宇宙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叫做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在我们的宇宙中起着一种斥力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宇宙加速膨胀。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温伯格指出,如果宇宙学常数显著地大于它现在所具有的数值,那么它的排斥作用就会过于巨大,以致万有引力根本不可能把物质吸引到一起形成恒星和星系。
据此,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所谓“人择原理”。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它必须是这个样子,生命才有可能产生,人类才有可能存在。或者说,一些物理常数的数值为什么必须那么大,那是因为只有当它们的数值等于那么大的时候才会有人类存在。
“人择原理”是当代物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应该有着某种跟人类存在毫无关系的深层原因。“人择原理”最激烈的反对者说,这个原理是不科学的,它起着帮助“创世论”的作用,意味着有某个类似于上帝的设计者为最后创造出生命和人类,对即将通过大爆炸生成的宇宙作了细致的调节。
但是,另一些物理学家则为“人择原理”另辟蹊径。他们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许多可能存在着的宇宙中的一个。事实上,许多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的宇宙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许许多多宇宙中的一个。按照这种“多重宇宙”思想,有无数不同的宇宙和无数可能的自然规律。它们并非都能生成恒星和星系。即使恒星和星系能够生成,它们那里的不同的自然规律也不一定会让恒星制造出那些对于生命来说至关重要的元素。
当然,按照多重宇宙观点,我们的宇宙就不是惟一复杂到足以支持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宇宙。英国天文学家里斯认为,在多重宇宙中,数量众多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可能散布着一些“岛屿”,这些“岛屿”被称为“可居住宇宙”。在各个可居住宇宙中,物理常数的数值仅仅略微有些不同,都在允许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可居住宇宙,并无特别之处。
多重宇宙使得“人择原理”成为一种概率原理,从而具有了科学依据。有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新理论,叫做弦论。这种理论主张一切物质都由极其细小的弦组成,这些弦具有一定的能量,在十维的时空中进行振动。弦论所描述的宇宙远不止一个,可达10500个。这是一个我们无法想像的巨大的数字。在这么多的宇宙之中,每个宇宙都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可居住宇宙的出现即使只有极其微小的概率,它的绝对数量也必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节选自王家骥《别样宇宙花亦红》,略有改动)
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择原理”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择原理”是一种以物理学为依据试图解释我们的宇宙生命诞生原因的理论。
B.“人择原理”认为我们的宇宙的自然规律与生命产生、人类存在之间有必然关系。
C.“人择原理”符合多重宇宙理论观点,是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
D.“人择原理”受到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很容易被持“创世论”观点的人利用。
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科学家都以我们的宇宙为参照来推求其他可居住宇宙的存在,但结论不尽相同。
B.尽管“人择原理”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是它对促进弦论的发展却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C.即使真正弄清了生命产生与物理常数的关系,也未必能准确描述可居住宇宙的数量。
D.虽然科学家对多重宇宙和可居住宇宙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解析:
【小题】“用以解释可居住宇宙的普遍适用的原理”文中无依据。
【小题】A项中“发展了一种……弦论”错误,无中生有;B项说法文中无依据;C项原文未谈到;D项正确,可从最后一段文字中总结归纳得出此观点。
【小题】B项中“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及后一句文中均无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共7分)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多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明代没有宰相,大臣地位很低,主要的政治权力落在太监手里。太监大多没有文化,只要权力与财物;而他们作为皇帝的代表,驻守全国各地收税纳捐,权力极大。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宋,权倾一时。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如果吃一千个小孩脑子,他的生理就能恢复正常,吓得民间小孩心惊胆战。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要吃小儿心肝的“小子国”,便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再如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也遍布全国,朝野__。《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都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而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仍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昊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了民族感情,正是立足于现实的民族矛盾的表现。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得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文中加点的“如此”、“这样”具体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1)如此:
(2)这样:
解释“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在文中的意思。
文章以《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小题】(1)创作都产生于现实,产生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脱离了现实,就不易广泛流传;(2)“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2分)
【小题】时常记载反映当时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社会现实,寄寓着深刻的讽喻借鉴意义。(3分)
【小题】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包括神话创作,都是立足于现实的。(2分)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略说中国科举的影响
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了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
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
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时间要在中国之后。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
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C.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了科举制度,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了西
方,改善了欧美的用人制度。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了政府公务员取用方法,
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
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
C.利玛窦到中国时,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
夫都是有识之士。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巩固了政权,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
定的作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它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
B.明清开始,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
制读书人的目的。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在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说明了科举的先进性。
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概括中国科举的影响。(不超过35字)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中国科举虽有消极影响,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解析:
【小题1】C(不是传教士介绍后改善的,而是英国文官制度被仿效后改善的。)
【小题2】D (A一般人而非所有人,而且“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是明朝英宗之后。B宋代开始。C科考高手不一定都是有识之士。)
【小题3】B从“紧锁笼中”可以看出政府笼络、控制读书人的目的。(A武断,世袭和举荐也会有难得的人才。C思想被束缚,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被限制,人才出路被限制,所以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D科举的公平公正。)
【小题4】无
文学:人类生存的一种支撑
无论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文学的价值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以往,我们侧重强调的是文学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现在,人们更看重的是文学的消遣和娱乐作用,甚至它的市场轰动效应。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却被忽略了。在我看来,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它还应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支撑,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支撑。
从原始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人类在其还不太会直立行走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翩翩起舞,在其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唱歌,在其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绘画,在其还不会制定法律条文、撰写科学论文的时候就已经会创作故事和诗歌。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进化史中的一个包容诸多的“原点”,一个出发点。而同时,这个“原点”又使它在人类生命活动史中永远占据一个“顶点”,一个精神的制高点。如俄国美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所说的:“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巨大的锐角三角形来表示,它缓慢地、几乎不为人们觉察地向前和向上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角形的顶端经常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像贝多芬、德彪西、梅特林克、莫奈、马蒂斯、毕加索这样的伟大的艺术家,当然也包括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这样的诗人、小说家。
在人类生活与人类历史中的定位使文学艺术拥有了这样一些“天性”: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虚幻的想象;既是本能的喷涌,又是理性的张扬;既拥有肉体的丰厚,又拥有精神的空灵;既是对于往昔的追忆,又是对于未来的憧憬。它拒绝一切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偏执、思维与本能的对立、本体与现象的拆解、理智与情感的剥离。它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一个楷模。
文学艺术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象征——“在艺术得不到人们的维护,同时又缺乏真正的精神食粮的时代,精神世界是衰微的。灵魂不断从高处跌落到三角形的底部,整个三角形显得死气沉沉,甚至倒退和下滑”。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又是内在于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的——“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精神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
文学艺术,并不只是一种职业一门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远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诗的心境和艺术的情致,以超越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的人即使一字不识,也仍然是一位艺术家,一位诗人。
诗意地栖居意味着独立自主、自得其乐、自我完善。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肯定,是祝福,是生存的神话,是人们的自我救治、自我保健。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你能够走进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你的生命就是富足的、健康的、美好的,那么,你也就在精神上站稳了生存的出发点,同时也占据了生存的制高点。
1、对文学艺术拥有的“天性”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学艺术仰望着天空,是虚幻的想象、理性的张扬,拥有精神的空灵,是对于未来的憧憬。
B.文学艺术应该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思维与本能、本体与现象、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C.文学艺术追求的是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
D.文学艺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模范。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因此,它应该支撑起人的生命、支撑起人的情感和精神。
B.文学艺术是人类生命活动史中的精神制高点,贝多芬、托尔斯泰等艺术家是这个制高点上的代表人物。
C.文学艺术既可以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又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D.只要每一个人都努力创作,那么,你就会在精神上站稳生存的出发点,占据生存的制高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当前这个浮躁、喧嚣的消费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和挖掘文学最内在、最深层的价值。
B.只有重视、维护文学艺术,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丰富起来,我们的时代才能有充盈的精神食粮。
C.艺术家、诗人并非专指能够创作出成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人。
D.只妻创作出成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就能诗意地栖居。
1、D(过于肯定。原文“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几乎就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一个楷模”。)
2.B(A曲解原意,原文的意思是文学“还应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支撑,一种情感与精神的支撑”。C“文学艺术既可以内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错,应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又是内在于每一个人的身心之中”。D“每一个人都努力创作”错,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创作。)
3.D(强加关系。应该是“以拥有诗的心境和艺术的情致,以超越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才能诗意地栖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论偏见
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__昭雪的时候了。
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样。”
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际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__,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见观。
1.第五段谈到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请简要概括该作用。
答:
2.第六段为什么援引西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李克特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3.结合全文意思,说说为什么“该是为偏见__昭雪的时候了”?
答:
4.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合理的偏见”与“盲目的偏见”两大类,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
1.人的生活离不开语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判断,使用怎样的语言决定了你的理解视界,也决定了偏见形成的必然。(6分)
2.证明科学理论也是带有片面性和偏见性的,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增加论证的说服力。(4分)
3.(6分)(1)偏见是普遍存在的;(2分)
(2)偏见是不可避免的;(2分)
(3)社会多元化产生思想多元化,使偏见普遍化、合法化。(2分)
4.(6分)客观辩证。既肯定偏见存在的必然,又不全盘否定传统的偏见观,是多元化思想下的现代偏见观的体现。
解析:
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全靠包裹在它外面的肌肉和皮肤,骨头对自身的保护则无能为力。而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证实,已往人们对骨头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导致人们完全低估了骨头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发现,在外来的冲击面前,人类的骨头也会施展自己的惊人秘技。骨头不但防卫有法,而且疗伤有术。
研究人员的这个发现得益于此前其他科学家的一个新奇发现。6年前,科学家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了隐藏在里面的“分子减震器”,这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粘合的胶,由于它的存在,使得鲍鱼壳具有一定的弹性,相应地也增强了它的抗冲击能力。当时,科学家猜测,人类的骨头里可能也有这种“分子减震器”,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人体骨骼中还真的发现了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研究发现,人的骨头里的胶原纤维和其表面覆盖的仅有一层几个原子厚度的骨盐结晶,能起一定的抗震作用,而把骨盐结晶与胶原纤维连接在一起的是一种胶,这种胶的作用原理与科学家以往在鲍鱼壳中发现的物质相同。这种胶合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这使得这种特殊生物胶拥有了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在骨骼受到应力的时候,它们可以舒展开来,以帮助骨骼减少震动的冲击;而当应力解除时,它们又会像弹簧那样,重新盘绕成原来的结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分子在骨头里面确实能发挥出色的减震作用,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分子减震器”。通过高清晰度的摄像仪,研究人员还拍摄到了这种性能奇特的胶和其自身的缠绕结构图像。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胶的作用并不仅仅提供给健康的骨骼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实际上在因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之后,它还能很快帮助其修复裂纹。胶的修复方法主要是发挥自己的粘连特性,把裂纹重新聚合在一起,就像是人们给断裂的骨头打上石膏那样帮助裂纹康复。
也就是说,人体骨头里的这种特殊的生物胶就是骨头的防身“密器”,骨头的惊人秘技全是靠它施展出来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或在患某些特定疾病时,或在骨头受伤的情况下,这种分子胶是如何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如果找到答案,人们就可以找到保护骨骼不发生破坏性改变的方法,甚至能逆转骨骼的破坏性生成改变,生物胶将是未来治疗骨骼疾病的重要武器,对于骨折、骨头老化的防治,对促进骨头健康发育,都会提供一系列全新的方法。
下列对“分子减震器”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子减震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矿化结构紧密粘合起来的生物胶,它是科学家在研究鲍鱼壳的时候发现的。
B.人类骨头里的“分子减震器”能将胶原纤维和骨盐结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作用。
C.“分子减震器”这种特殊的生物胶之所以拥有粘连性和一定的弹性,是因为它含有能够隐藏自身长度的结合键。
D.“分子减震器”不但能给人体骨骼提供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而且能在骨骼受伤形成细小的裂纹后,帮助修复裂纹。
下列叙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前人们认为骨头对自身的保护没有有效的办法,但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将改变这一观点。
B.在鲍鱼壳上发现生物胶的时候,科学家就推测人类的骨头里也肯定有这种生物胶。
C.生物胶的结构呈缠绕状,当受到外力冲击时,它会像弹簧那样盘绕起来从而保护自己。
D.生物胶修复受伤骨骼的主要办法是利用自己的粘连性,把裂纹聚合起来并使之长出新的骨骼。
根据原文提供的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研究鲍鱼壳时获得的结论为后来研究人员的新发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B.如果没有生物胶,鲍鱼壳就没有一定的弹性,其抗冲击能力也将减弱。
C.一旦找到生物胶发生改变或被耗尽的答案,就会给医学界带来治疗方法的全面革新。
D.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其骨骼的抗冲击能力和修复能力将随之减弱,直至消失。
【小题】D
【小题】A
【小题】C
解析:
【小题】 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给“健康的骨骼”,提供较大的弹性和抗骨折能力)
【小题】 B“肯定"错,原文是说“可能”;C“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错,应是“当外力解除时”D“使之长出新的骨骼”无中生有)
【小题】 程度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