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我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我称之为“欲求的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家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雨越来越高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地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中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从心里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予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来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1】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C、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对。“由低到高”错,文中说“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小题2】“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
【小题3】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今天的儿童发展正在遭遇过早地被技术化的危险。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被渗透在这种技术化的生命结构中,过早地把生命空间用一种粗糙的缺少精神滋养的教育形式所充塞,这样的结果便是个体生命空间发育的整体萎缩。
杰出的大家的杰出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同时还为我们的创造性提供一种方向的保障。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从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更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只有发自天性的兴趣才可能是持久的,这就意味着持久的兴趣,必须是植根于人性的自然与自由。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的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并使我们的教育模式,沾染上了一种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而不是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越多,心灵世界反而越狭窄,这直接导致个体人生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以至于我们很难有一种为求知而求知、为探究而探究的生命姿态,缺少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和高度的专注。这意味着我们正越来越多的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个人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那么他者世界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就全然成为工具性的存在,这样要对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的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正如柏拉图所言,无论如何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我们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的把一些优秀的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荣升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
(选自语文必修二读本,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的思考很有现实针对性,既暴露了问题,也进行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
B.丰富的情感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心中有爱就能免于孤立的生存,就能创造杰出人生。
C.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思是,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意味着我们的生命空间开拓出新的疆域。
D.作者以奥林匹克竞赛为例说明奥林匹克竞赛体制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12. 文中说“杰出的大家的杰出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对杰出大家的杰出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13.作者说“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的打下了平庸的烙印”,那么“年少的教育”除了要吸纳“杰出的大家”成长之道外还应该注意哪几点?
11.B 12.⑴丰富的情感;发达的想象;对知识的兴趣(求知的兴趣)。⑵培育了他们对他人和世界的大爱;拓宽了他们生存的边界(创造的边界);有利于他们创造。
13.①要充分认??到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②要避免过早的技术化教育倾向(或:要避免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③要力避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
11. “心中有爱”不是创造杰出人生的唯一条件。12.评分建议:一点1分。每个要点的意思只要包含在学生的答案里即给分。评分时要细心;如果在答第一个问题时把“影响”也答出来了,就要给分,不必像参考答案那样分得比较清楚。13.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__”究竟是什么问题?
何振华
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__"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众院、参院和欧洲议会甚至针对“__”通过了“决议”。所谓“__”似乎越来越时髦。
人们不禁要问,“__”究竟是什么问题?
先得问问佩洛西女士,据说在她眼里,“__”源于中国政府在西藏的“__”,她还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干涉“__”,“就失去了在__上发言的道德权威”。
当然,也不妨看看达赖集团的“呼吁书”和“声明”,他们所谓的“__”包括“缺乏zōng jiāo 信仰自由”,以及所谓“民族不平等”。
那么,“__”是所谓的“__吗?先说“3·14”暴力犯罪事件,面对打砸烧抢,如果政府__,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群众的人权?如果政府的依法处置成了侵犯“人权”,那么佩洛西女士有必要扪心自问,16年前发生在她眼皮底下的洛杉矶大暴动,美国政府动用大批军力警力,逮捕一万多人,这种举措算什么?
至于达赖集团,应该不会忘记,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__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断手、剁足、剜目、割舌,严刑酷法,农奴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让昔日农奴成为有尊严、有人权的公民。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曾是农奴制社会统治者的达赖集团,有什么资格奢谈“西藏__”?
“__”也不是什么“zōng jiāo 问题”。如果西藏“缺乏zōng jiāo 信仰自由”,那该怎么解释西藏各地大小寺庙里,年龄不同的信众烧香拜佛的场面,怎么解释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到拉萨朝佛敬香,怎么解释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幡和玛尼堆?
而达赖集团大肆鼓噪所谓“民族不平等”,更是荒诞不经。且不说国家拨款数亿元发展藏医藏药,投入7个多亿修葺布达拉宫等重要文物,抢救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单说为让西藏人民与现代文明同步,国家就不断加大投入,组织专家攻关,使藏文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__”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清楚。达赖集团不过是打着各种“问题”的幌子,图谋“西__立”——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未变的“中间道路”上看出;可以从他们否定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谋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大藏区”看出;可以从他们要求其他民族迁出西藏,军队撤出“大藏区”看出。
“__”根本不是什么,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容忍自己的主权受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坐视自己的领土被分裂。中国对此早已表明态度:国家统一是最高的原则,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企图以“__”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只能是徒劳的。
——2008-04-19《人民日报》
15.在达赖集团和美国的佩洛西等人眼里,__概括起来属于以下一些问题。其中对他们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__是__;
B.__是zōng jiāo 问题;
C.__是民族问题;
D.__是主权问题;
16. 请概括文章是分别从哪几方面驳斥佩洛西女士和达赖集团的。
答:
17.根据文意概括__其实是什么问题。
答:
15.D
16.(1)指出佩洛西女士眼里没有无辜群众的人权;(2)揭露佩洛西女士对人对己使用的是双重标准;(3)揭露达赖集团无视西藏__的历史和现实。
17.(1)是达赖集团想要图谋“西__立”,分裂国家;(2)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是想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
15.D(是我们的观点)
16.每点2分,三个要点,共6分。
17.每点3分,两个要点,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也说“许霆案”的宣判
——与苟峥嵘先生商榷 (有删改)
作者:金亭
①有幸拜读了苟峥嵘先生《许霆案重审判决书的法律瑕疵》一文,对该文观点不敢苟同,特呈浅见,与苟先生商榷。
②苟先生的观点大致如此:“判决书的关键环节存在明显漏洞”,“最终被判处5年,那就说明本应判处5年”,“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适用法律不当之嫌。“在核准的程序上存在问题”,“应是先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后再宣判”,有程序不合法之嫌。而且判决生效用词也有些不当。
③苟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许霆案”重审判决书的最后几句话:“被告人许霆盗窃罪名成立,且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但考虑到此案的特殊情况,对其减轻处罚,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万元,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
④笔者无缘得见判决书,记忆中好像有篇报道也曾引用过这段话,但该报道称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甘正培,在宣判时说的最后几句话,而报道中似乎也提及判决的最后几句话,好像是“鉴于……根据我国《刑法》第××条、第××杀及第六十三条之规定,作出上述判决”之类的,可惜笔者未作摘录。退一步说,即便判决书的最后几句话真如苟文所说,我们如只看最后几句话就妄下结论,未免也有断章取义之嫌,何况仅就判决书这一法律文书而言,以盗窃金融机构定罪,以从轻情节量刑,肯定是没有差错的,最多只是法律文书不够严谨而已。
⑤至于苟先生在文中提到“许霆案”的重审程序不合法一说,笔者以为是很幼稚的观点。首先是苟文对适用程序叙述自相矛盾,摘录原文相关句子如下:“其次,在核准的程序上存在问题。此案的正常程序应是,先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然后再宣判。事实上也是如此,此案早已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宣判本就是一种形式。”先是称核准程序不合法,后遂又认可“事实上也是如此”,岂不是自相矛盾?其次,苟先生似乎述说的是广州中院在未经最高院核准之前就宣判之程序是不合法的,这就更站不住脚了。所谓宣判,就是宣告判决,这个判决就是广州中院的判决,最高院能否核准都不影响宣判,对此,《刑诉法》162条、163条都作了明确规定,这种常识就不多说。
⑥苟先生的最后一个观点,则是针对“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这句话而议的,认为“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重审判决,即便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被告许霆也是可以上诉的,只有过了上诉期不上诉,判决才生效,而并非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就生效。”文中还称:“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才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并非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判决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其实苟先生引用法律条文犯了常识性错误,《刑诉法》才有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刑法》则不会有。又,既然《刑诉法》规定“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才是终审的判决、裁定”,那么怎么又有“并非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判决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之说呢?如果最高院的裁定就是终审裁定,那么“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就并无不对了。
⑦正如苟先生所说的那样,重审作为“如此万众瞩目的案件”的“许霆案”,即便是广州中院的主审法官业务最差,或是广州中院的审判委员会业务最差,也不至于出现如此的常识性错误吧,何况还有全国各地如同苟先生之类的司法界的专家、学者盯着本案呢?
17、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苟先生认为广州中院在未经最高院核准之前就宣判之程序是不合法的。作者否定了这一观点,认为即使最高法院不核准,广州中院也可以宣判。
B.作者认为法院量刑不要过重,以从轻情节量刑,肯定都是没有差错的,最多只是法律文书不够严谨而已。
C.苟先生认为判决书上的“此案将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用词不妥,因为在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过了上诉期不上诉,判决才生效。
D.苟先生认为广州中院的主审法官和广州中院的审判委员会业务水平不高,作者也同意这种看法。
E.苟先生认为“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但考虑到此案的特殊情况,对其减轻处罚,判处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万元”这种判决是错误的,因为他认为“无期徒刑”、“死刑”与“5年有期徒刑”之间相差太远。
F.本文作者认为此案早已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广州中院的宣判本就是一种形式。
18、作者引用记忆中某篇报道相关内容(即第4段画线部分)想说明的是
A.苟先生用做论据的判决词可能引用有误。
B.自己最近读过的一篇报道,观点也与苟先生不同。
C.判决生效用词也有些不当。
D.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也不同意苟文的说法。
19、苟文认为许霆案重审判决书不妥共有哪几方面?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 个字。
20、本文作者为什么认为苟文的观点站不住脚?请综合全文分点概括。
17 A C 18. A
19 答: [1]有适用法律不当之嫌。[2]有程序不合法之嫌。[3]判决生效用词不当。
20答:
[1]苟先生引用的判决书与作者读过的一篇报道所引用的判决书内容好像不同。
[2]只看最后几句话就妄下结论,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3]以盗窃金融机构定罪,以从轻情节量刑,并没有错。
[4]苟文对适用程序叙述自相矛盾。
[5]最高院能否核准都不影响广州中院的宣判。
[6]《刑诉法》有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刑法》没有。
[7]苟文关于什么才是“终审的判决、裁定”的说法前后自相矛盾。
[8]广州中院主审法官、审判委员会不至于犯常识性错误。
[9]有全国各地的司法界的专家、学者盯着本案。
17 6分(A正确,从第5段“这个判决就是广州中院的判决,最高院能否核准都不影响宣判”可知。C正确,从第6段可知。B 以偏概全。D错。苟先生和作者都没有这么说。第7段,作者用的是假设语气。E错。苟先生认为判决有问题,是认为“本应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甚至死刑”的“本应”说法错误。认为“最终被判处5年,那就说明本应判处5年”。F张冠李戴,这是苟文的观点。见第5段引号内文字。)
18、(3分)结合第4段可以看出来。
19 答: [1]有适用法律不当之嫌。[2]有程序不合法之嫌。[3]判决生效用词不当。(3分,每点1分)
20答:
[1]苟先生引用的判决书与作者读过的一篇报道所引用的判决书内容好像不同。(第四段)
[2]只看最后几句话就妄下结论,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第四段)
[3]以盗窃金融机构定罪,以从轻情节量刑,并没有错。(第四段)
[4]苟文对适用程序叙述自相矛盾。(第五段)
[5]最高院能否核准都不影响广州中院的宣判。(第五段)
[6]《刑诉法》有诉讼程序的相关规定,《刑法》没有。(第六段)
[7]苟文关于什么才是“终审的判决、裁定”的说法前后自相矛盾。(第六段)
[8]广州中院主审法官、审判委员会不至于犯常识性错误。(第七段)
[9]有全国各地的司法界的专家、学者盯着本案。(第七段)
(6分 每答对1点得1分。答对6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长篇小说创作的失范
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给长篇小说创作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因为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通俗化和娱乐性,为了商业价值往往就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心理,忽视文学应有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娱乐至上超越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以致平庸大行其道,媚俗倾向屡禁不止。为钱而写作,更是有悖于艺术的本性。马克思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所以作家首先应加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心。现在不少作家都在积极探索,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这有利于创作的革新和繁荣。但是每门艺术都有积淀已久的艺术规范,都有人们在长期审美中形成的心理范式,抛弃规范,将使创作受到损害。例如长篇小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叙事艺术,主题、人物、情节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而“三无小说”的主张就很难得到成功的实践,又如典型化的原则,恐怕不能理解为只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手法,它应是许多艺术的共同追求。现在有人视其为“过时”,强调“原汁原味”,忽视在集中概括提高中塑造艺术典型,偏激地认为这就是“假大空”,其实却是削弱和降低了艺术的责任。
作家的思想修养,对生活的把握与感悟能力,与创作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因为对政治生活和流行的意识形态不感兴趣,从而失去精神追求,放弃对所反映生活的哲理的思考。
未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态势可一言以蔽之:希望与缺陷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沉下心来,少大哄大嗡,切实地进行艺术实践,真正抓住机遇赢得希望,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1、对本文引用马克思所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成为商业活动,作家就失去了良知和艺术责任感。
B.过分追求商业化和利润,作家的神圣使命就不复存在了。
C.诗人不应该垄断诗歌创作,诗歌的主人应该是人民群众。
D.文艺创作成为作家谋生的手段,作家的神圣使命就无法实现。
2、对于“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长篇小说的题旨、题材、结构、语言等都有新的突破。
B.主题、人物、情节,仍然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三个要素。
C.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D.一些主张过于偏激,违背了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规范。
3、对长篇小说创造的“失范”,概括正确的一项( )
A.一些作家否定典型化原则和“三要素”的艺术规范。
B.一些作家违背典型化的创作原则,主张“三无小说”。
C.违背长篇小说创造的规范,忽视作家的思想修养。
D.强调通俗化和娱乐性,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3、结尾处所说的“缺陷”和“挑战”指的是 ( )
A.创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B.上文所指的“失范” 和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C.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D.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的消极影响和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1.
2. A
3. C
4. B
1、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说文艺创作的商业化倾向,不是谈“垄断创作”的问题。
2、原文中的这句话,是对“不少作家”“积极探索”的肯定,这句话中所说的“理解”是多方面的。
3、这里所说的“失范”,应通过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来归纳,该项的概括是合理的,是点明本质的。
4、这里所说的“缺陷”和“挑战”,都是指负面的东西
阅读下面文字,完6~8题。
中日古代的“书籍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