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环境成本——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
有人认为,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当他们根据缜密的研究预测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时,这种悲观的预测,恰恰成为对社会的“预警”,促使社会高层决策做出正确的应对。今天,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正是正确应对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同样是学者们悲观的“预警”,却未能动用政府部门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做出正确的应对,防患于未然,直至20世纪末,生态破坏以灾难的形式总爆发,才想起“亡羊补牢”呢?环境问题之复杂与难以解决的症结何在?
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体制——环境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的矛盾,由于地区利益
与部门利益之争,也由于现行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而加剧;而且还在于政策——在各项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和经济政策之中,尚未考虑环境因素,体现环境成本,杜绝破坏性的开发建设,甚至将环境因素排斥在经济发展之外,因此,使得关系民族兴衰的生态安全,每每为之付出代价,甚至抵消了经济增长做出的努力。使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受挫。
英国著名经济学教授沃夫德提出:某个国家要维持持续发展必须以国家的总体资本(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不枯竭为前提。可持续发展就建立在总体资本增加的基础上。但是,如果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减少,总资本就可能是零或者甚至是负值,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根据这个重要思想,目前世界上逐渐采用了绿色GDP的计量方法。以往各国GDP增长实际上都有虚假的成分,把不宜作为国民财富的那一部分也统计了进去。例如,不仅把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纳入GDP,而且将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损失而去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也作为“财富”统统纳入GDP。
由此可见,不考虑环境资本,不减去“损失成本”,GDP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当前,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正是偿还以往经济建设造成的部分生态欠账。
毫无疑问,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与高度复杂的问题,问题的核心是经济。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缺乏一致的政策。体系和决策体系,正是以往中国环境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因此,学者们要求环境因素要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将生态安全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选自《科技文萃》,有删改)
4.对“绿色GDP”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通过治理环境而得到的国民财富。
B.指偿还以往经济建设造成的部分生态欠账后的国民财富。
C.指扣除用在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之外的国民财富。
D.指扣除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及治理环境与治疗疾病所消耗的成本后的国民财富。
5.下列对“从今天的现实看15年前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可能恰恰在于他们当年的‘正确’”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者们对经济问题预测的“失误”,是由于他们过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预测,而忽略或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预测。
B.15年前学者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将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测虽然是悲观的,但对社会产生了“预警”的作用。
C.学者们悲观的预测,促使政府高层决策做出正确的应对,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D.学者们当年对生态环境的悲观“预警”,并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致出现生态灾难,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
6.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总体资本增加的基础上,如果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减少,总资本就会减少,影响可持续发展。
B.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不仅体制方面存在问题,而且政策方面也存在问题,使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受挫。
C.以往各国GDP增长实际上都有虚假成分,这些虚假成分是“损失成本”和“借用成本”。
D.以往中国环境问题解决不力,关键在于没有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缺乏一致的政策体系和决策体系。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成本是经济开发建设的基本点,因此,在经济开发建设中,只有体现环境成本,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因此,环境因素要有机地融入和体现到经济决策中去,才有可能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C.我国是用生态赤字换取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只要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就能偿还全部生态欠账。
D.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经济发展计划与环境保护规划要协调一致,才能有效保护环境,遏止生态灾难。
4.D
5.A
6.B
7.C
4.A绿色GDP应扣除治理环境所消耗的成本。B“部分生态欠账”不准确。 C不完整。
5.对生态环境问题,学者们有过悲观的“预警”。
6.“总资本就可能是零或者甚至是负值”而不是“总资本就会减少”。C“虚假成分”还包括“过度利用资源、损坏环境创造的财富”。D不是没有制定政策,而是“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
7.说法绝对化,且与原文不符。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蝴蝶效应”和“混沌理论”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逊丛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
事实上,这位教授所说的“蝴蝶效应”在数学上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
什么是混沌理论呢?混沌是一种“表观上”混乱无序,而实际上具有深层次规律性的特殊运动形态,它的特点是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在系统初始任何一点点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解释这个理论。如图所示,在一个10cm左右长的长条形面团上,离其中一端约3cm处嵌入一颗细钢珠。把面团拉长一倍,再一折二叠成原样。反复这样的操作100次后,弹珠就会离开原来的位置,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多次重复这样的实验,你会发现尽管小钢珠的初始位置几乎完全相同,但折叠100次后的结果却大不一样。也就是说只要最初的位置存在一极微小差异,则最终的位置就完全不一样了。由此可见,一个确定的操作过程,最后却得到几乎随机的结果。这样一种现象,其背后的规律,在数学上就是混沌理讼。
也就是说,初始的量发生小小的变化,经过反复叠代以后,就得到了惊人的放大效果,从而彻底改变结果。这就像开始所说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会造成一场龙卷风一样。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也许会带动其它蝴蝶也扇动翅膀,从而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实际上,混沌效应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专业及领域。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你看,由于一个小小的钉子的丢失竟然带来了整个帝国的灭亡,这个结果丝毫不亚于蝴蝶翅膀的扇动造成一场跑风的'蝴蝶效应'。本文开头提到的科学家洛伦兹在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仅仅在初始的数据中四舍五入掉一位小数,实验结果中所表明的几个月后的天气状况就判若霄壤,一个是万里无云,一个是电闪雷鸣。这个结果说明,哪怕是今天室内由于你打喷嗖使气温发生了一亿分之一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后带来一场跑风。因此,长期的天气预报在目前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蝴蝶效应揭示了相似的道理,两者都告诫人们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因为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甚至使事物发生质变。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3分)
A.洛伦兹教授有关“蝴蝶效应”的惊人之语,形象地揭示了飓风形成的初始原因。
B.“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可以用数学上的“混沌理论”进行解释。
C.正因为存在着“蝴蝶效应”,所以人类根本不可能进行长期的天气预报。
D.古训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中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混沌理论。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提到的“面团与钢珠”实验,证明了系统最初条件的微小变化所带来的最终结果是难以预测的。
B.混沌理论启迪我们,只要我们见微知著,注意了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就能够积极有效地防止混沌现象所带来的灾难发生。
C.洛伦兹在长期天气预报实验中发现:对初始数据所做的细微改变,会使数月后的天气状况预报的结果发生巨大的变化。
D.研究混沌,其实就是发现无序中的有序,也就是要透过事物“表观上”的混乱无序,发现其深层次的特殊运动规律。
16.判断生活中某一现象是不是“蝴蝶效应”的依据是什么?统观全文,分条概括。(4分)
14.(3分)B
15.(3分)B
16.(4分)要点:①事物表面无关联,实际上具有深层次的规律;②处在运动的系统中(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③对于系统的初始条件具有极端敏感的依赖性;④结果发生了巨大变化;⑤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答出四个要点,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1分)
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___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______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______ ,情感还没有凝练。 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C: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机会主义的,其目的不在于做或好或坏的实验,而在于解决问题,如果一个问题碰巧笨拙地被解决了,那么优美的方法就永远不会被找寻了。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A:研究不在乎方法的笨拙或优美,只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可以了 B:科学研究的机会主义致使优美的方法永远不会被找寻 C: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D:优美的方法不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目标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约束,这种“雪亮”有可能变成一种偏执,一种没有方向的自负。而建立在“多数人”压过“少数人”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很可能走进片面和偏狭的陷阱中。“上级”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个人”,“公众”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群人”,只有在“顶天”的压力和“立地”的责任互相补充下才能真正起到足够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才可能在博弈中避免“一个人”的片面和“一群人”的片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质疑群众评议的合理性 B:群众的意志要得到合理的引导和约束 C: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D:怎样在群众和上级间达到平衡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利益的追求,即精神上的追求会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要调动人们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利用物质利益原则来调节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
A:当人们的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就不存在了,非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成为惟一的作用 B:当人们的货币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非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会逐渐增大而物质利益对经济效率的推动作用则会呈递减状态 C:精神上的需求必须建立在物质利益上,精神上的追求是次要的,而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主要的 D:非物质利益与物质利益是相互矛盾的,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写作要有题目,就是要有中心思想,要有内容,目的性要明确。例如这篇文章是记载一件事情,或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或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等等。总之,要有所为而作。无所“为”的文章,尽管文理通顺,语气连贯,但是内容空洞,只能归入废话一栏,以不写为好。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A:写作要有题目 B:写作之前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言之有物 C:文章有很多种类,要根据不同的种类确定不同的写作内容 D:不要写废话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zōng jiāo 、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fó jiāo 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fó jiāo 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fó jiāo 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fó jiāo 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jī dū jiāo 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fó jiāo 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C.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下列对fó jiāo 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fó jiāo 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fó jiāo 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C.fó jiāo 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原始fó jiāo 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大量的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是为了借用“深义的文化”这个概念,引出本文观察中国文化的视角。(2分,答“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作者想换个角度,同样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1分)
【小题4】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陶瓷之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但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zōng jiāo 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在国外,
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到了近代,与国外相比,陶瓷业却落后了许多。近几年,由于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现代艺术瓷开始被海外收藏家关注,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大都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那么如何选择现代艺术瓷呢?好的现代艺术瓷应该有好的造型,而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像力却是无穷无尽的。现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唯美的。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而不是有些画面太挤,有些画面太空。现代瓷器的色泽不容忽视,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
(2010年《科学博览》第11期,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对“陶瓷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瓷之路”兴起的时间是唐代中后期,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瓷器不宜在陆上运输,“陶瓷之路”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
B.“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共有两条通往海外的线路,一条是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另一条是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
C.“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是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
D.“陶瓷之路”的命名和“丝绸之路”命名均为西方学者所为,这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下列对丝绸与陶瓷“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丝绸与陶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B.唐代中后期,受土耳其帝国崛起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C.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zōng jiāo 的虔诚,“陶瓷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D.陶瓷与丝绸,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但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最能体现唐代商业繁荣的城市是国都长安和东南的扬州,从李白、杜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城市的繁荣。
B.三上次男先生之所以能著就《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的启迪。
C.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说明中国的古瓷器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到了近代,中国的陶瓷业越来越落后,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
D.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只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1】
[1ecab9b705fe4b84.jpg]
【小题2】
[c0011efbb1ab6f8a.jpg]
【小题3】
[aff3c70f6ebfa348.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们把那一种在有别于人类现实生存世界的时空中幻想、构造种种特异生命体验的传奇类小说文体,称为玄幻小说。在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中想象生命的各种呈现方式,玄幻小说的作者们主要致力于描写生命激扬的种种巅峰状态,呈现出浪漫传奇的色调。
在21世纪初.作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玄幻小说突然勃兴为一股强大的网络文学的力量。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文化逻辑和文学逻辑上的某种必然性的。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传奇类文学尤其是武侠文学已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也就在这一时期,外国大众文艺的诸多形式大量涌入和多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普及,也为新的传奇文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异类的思想资源并拓展了想象的空间88说得更具体些,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来自西方与日本的影视、动画、漫画、
电脑游戏等文娱形式,都包台了大量的传奇元素,玄幻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土壤的基础上应运面生的。玄幻写手们发挥自己的才情,试图兼容并包一切传奇叙事那些令人激动的故事元素。
从文体的构造特点来看,玄幻小说常借用武侠小说的叙事技巧。在所有的传奇叙事中,武侠小说对玄幻小说的影响,当然是最为本质和巨大的。我们这里仅谈最为根本的两点。第一,武侠作家们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和想象的格局,成为玄幻写手进一步展开想象的基础。第二,武侠小说从金庸、司马翎开始,就己脱离了单纯肉搏技击描写的层面。他们倾向于把武艺较量描写成为人的精神境界层面的较量,武功描写出现了玄学化的特征。
科幻元素则是玄幻小说构成的另一块重要基石。当然,这里所谓的科幻,基本上指的软性科幻,也就是借助科学的术语或观念进行自由想象虚构的那种文艺样式。它对玄幻小说的影响特别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星球犬战》以来的科幻文艺已经展开了大量的关于异度空间的想象。这些想象不仅有重构世界文明的史诗般的宏伟气概,而且在局部细节上也有不少饶有生活情趣的创意。从玄幻作家们的创作来看,他们也颇精于此种笔法。
其二,软性科幻虽然名曰“科幻”,但所描写的大体为人类生活实际绝不可能者,涉及怪力乱神的不少。
西方奇幻小说对玄幻小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常把以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为想象背景,将魔法设定为其想象世界中的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在叙事上又追求宏大史诗风格的小说创作,称为奇幻小说。西方奇幻小说有关魔法、精灵、矮人、暗灵法师等等根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描写,为中国人打开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想象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玄幻小说的创作热情。
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对玄幻小说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大型政治、军事战争的谋略和交战场面的描写上。
不能说明w.&w.^w.k.s.5*u.C.#o@m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文化逻辑和文学逻辑上的某种必然性的”的一项是
A.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成熟的中国传奇类文学有求变的内在要求。
B.西方大众文艺的诸多形式为网络玄幻小说写作提供了众多思想资源。
C.日本影视、动画、漫画、电脑游戏的传人拓展了玄幻写作的想象空间。
D.玄幻写手们发挥自身才情.试图兼容并包一切传奇叙事的故事元素。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武侠小说的叙事技巧及其想象方式和想象格局对玄幻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B.玄幻小说中科幻元素表现为既具宏大的关于异度空间抽想象,又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C.主要以历史为想象背景,其中人物依赖魔法存在的西方奇幻小说使玄幻写手获益。
D.西方奇幻小说有关魔法、精灵、矮人、暗灵法师等描写激发了玄幻写手的创作热情。
以下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创作中多涉及怪力乱神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玄幻小说创作,所写的在实际
中“绝不可能”,也使科幻色彩趋于“软性”。
B.外国诸多大众文艺形式以及科幻和奇幻的创作,最为本质地影响了中国的玄幻小说,
这使玄幻小说和西方同类的小说极其相似。
C.中国武侠小说倾向于把武艺较量描写成人的精神境界层面的较量,这意味着受其影
响的玄幻小说,会缺失肉搏技击的描写内容。
D.玄幻小说中大型政治、军事战争的谋略和交战场面的描写,直接源自中国历史演义
小说中多头政治格局、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小题】玄幻小说突然勃兴的“文化逻辑和文学逻辑的必然性”是指支配大众小说发展的内在和外在的客观因素,而非创作者的主观条件。
【小题】西方奇幻小说“以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为想象背景”。
【小题】B项,在所有的传奇叙事中,武侠小说对玄幻小说的影响.当然是最为本质和巨大的。正是这种武侠小说的底色及其生长的民族土壤,构成了玄幻小说与西方同类型小说的一个本质差别。C项,判断绝对,并不意味着玄幻小说就会缺失肉搏技击的描写内容。D项,“直接源自”的说法缺乏依据。原文仅谈到了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对玄幻小说影响的主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