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 “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 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找出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两项( )( )

A.这是一篇阐述中国诗歌的散文,作者新阐释了当代诗歌衰落的原因,是为了探讨中国诗歌的一般规律。

B.“《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是说《诗经》是人类最早的文学作品。

C.本文语言精辟,分析透彻,能看出作者的思想深度及文笔的庄严凝重。

D.作者列举一系列古诗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是为了说明客观存在的事物、景色乃至生活,一旦落于诗人笔下,就成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作者蕴含于中的情感,会与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E.“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作者认为,当代诗歌为何离我们越来越远,是由于当代人不懂诗歌,所以诗要常读。

【小题1】

①比喻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感动读者,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③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小题1】意思是说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小题1】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深厚的意义。

【小题1】BE(B项“人类是最早的文学作品”错误,E项是误解主旨)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堪一击的新奥尔良

如果你想了解飓风“卡特里娜”如何彻底地惩罚了墨西哥湾,坐直升机或“空军一号”在其上空飞行都不行。你不可能看清实际情况,除非你上升到450英里以上,那里一群地球观察卫星正在将它们的照相机对准墨西哥湾,并将它们发现的情况反馈回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对飓风袭击后发回的第一批照片进行研究.他们对所见的景象感到震惊。整座整座的岛屿荡然无存,海岸湿地支离破碎.不堪一击而决口的大堤周圆到处都是一片片黑色的水块。

当然,新奥尔良过去也经常或多或少地被水淹。它地处一个平均低于海平面9英尺的凹地,庞恪特雷恩湖在北,密西西比河在南,墨西哥湾正对其门户。在最好的情况下,要使这样一个地方不进水都是令城市规划者极其难办的事,但新奥尔良的情况从来就不理想:该市是建在世界上一个最容易发生飓风的地区的中央。圣路易斯大学的科学家蒂莫西·库斯基说:“从自然的角度来看新奥尔良希望成为一个湖。”很明显,该城市已经如愿以偿。

这就必然引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新奥尔良是如此危险的地方.那么我们在那里到底干了什么?浸水的土壤,不断受到侵蚀的海岸线,说来就来的风暴.所有这一切使整个地区本来就岌岌可危,即便没有人类的干预。我们在那里的开发程度越高,情况就越精,我们蚕食了为大地补充淤泥的自然的河道和湿地,开采了支撑看地表的石油和其他地下资源。现在,专家警告说,由于温室气体使全球温度上升,我们正在制造更多的破坏性更大的飓风,它们只消一击就能毁灭一个城市。

墨西哥湾地区的城市一直是潜在的危险地区,但它们同时也是金矿——不冻的天然良港,这种极好的地理位置使它们能稳获往来于一条世界最重要的水路——密西西比河——的船只带来的收益。此外还有大量海湾地区的产品,其中包括占全美近30%的石油,20%的天然气,还有全美第三大渔场。因此,很明显——正如许多人已指出的那样,即使新奥尔良彻底被毁,我们也必须在它的基础上重建。

飓风的运动需要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旋风,它要在温暖的海水与它上空较冷的气流之间旋转。除此而外,飓风似乎对气候的变化更敏感,因为温暖的海水是驱动风暴的燃料。墨西哥湾具备了所有这些因素,所以它的城镇就经常遭到飓风袭击。

地质条件则使情况变得更糟。墨西哥湾的土地又软又湿,大部分由河流和周期性洪水的淤泥长期沉积而成,大水退去,淤泥仍在,而且越积越重,最终在其自身的重量下逐渐下沉。防止陆地完全下沉的唯一逢径是让土壤在每一次洪水后补充淤泥。但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结果恰恰相反,我们将新奥尔良围起来,让密西西比河改道,使它在这个城市外面流淌,实际阻断了淤泥的补充。

除了听任不能得到补充的海岸湿地继续下沉之外.这种做法最终将会把仍然存在的湿地统统消灭,海水越浸越深,导致有助水土保持的植被灭绝。隔绝了自然的洪水,也造成丁墨西哥湾沿岸保护海岸的岛屿下沉。

墨西哥湾繁忙的石油、天然气工业也扮演了负面角色。一项研究发现.墨西哥湾湿地消失得最多的时期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最盛的时期。休斯敦的下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

当新奥尔良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它的当务之急就是修复大堤。与修复人工屏障同等重要的是归还自然的屏障——在城市周围消失的起保护作用的湿地。

以下对“即使新奥尔良彻底被毁,我们也必须在它的基础上重建”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奥尔良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全美国第三大渔场。

B.新奥尔良有占整个美国近30%的石油与20%的天然气。

C.新奥尔良有天然良港,能稳定地获得由密西西比河运输带来的收益。

D.新奥尔良地底下埋藏有丰富的金矿。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乘坐直升机或“空军一号”上升到450英里以上,就能够清楚地了解飓风“卡特里娜”对墨西哥湾的惩罚。

B.防止墨西哥湾的陆地完全下沉的最主要途径是让土壤在每一次洪水爆发后补充淤泥。

C.休斯敦的下沉完全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开采。

D.将新臭尔良围起来,让密西西比河改道的做法最终将把湿地统统消灭.使植被灭绝。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暖的海水既使地处墨西哥湾地区的新奥尔良拥有不冻的天然良港,也让该地区成为最容易发生飓风的地区。

B.密西西比河的洪水越来越多,洪水的冲刷导致墨西哥湾沿岸的岛屿下沉,失去了对海岸的保护作用。

C.如果新奥尔良的防洪堤足够坚固,如果不让密西西比河改道,那么这次“卡特里娜”飓风将不可能对新奥尔良造成灾难。

D.新奥尔良的土地都由河流和周期性洪水的淤泥长期沉积而成,淤泥在自身的重量下逐渐下沉,这是它平均低于海平面9英尺的原因。

新奥尔良不堪一击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其要点。

【小题1】D【小题1】D【小题1】A

【小题1】[1637ad70aab0f7ad.jpg]


解析:

【小题1】[a37eb6dfc8d4da13.jpg]

【小题1】[0963c8679cc69731.jpg]

【小题1】

[a57e1a6bb128f0f5.jpg]

【小题1】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①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②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③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④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__”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有删节)

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__”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解析:

【小题1】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

【小题1】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与文意不符。

【小题1】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简单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它上弹。也许当吉它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它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到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塞上曲》,中年的《塞上曲》,老年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音乐里的音色表达,与旋律、曲式、结构无关。

B.中国的乐器都是悟桐木制成的,是因为中国音乐音色的需要。

C.中国人独特创作观是要体现乐曲在天地人之间的协调。

D.中国乐曲是不能从谱子去认知的,乐谱难以表现中国音色。

下列对乐器与中国音色关系的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太适合演奏中国乐曲,因为吉他只适合伴奏。

B.琵琶“多骨少肉”的构造,可以产生“大珠水珠落玉盘”的音色效果。

C.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是软弓,目的是为了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D.因为桐木木质中和,表达音色比较单纯,符合中国人讲究材质本身音色的需要。

总结“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所具有的特点:4分

答:

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典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思春》:

《阳春》:

《塞上曲》: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①具有淳厚中和基础音色;

②重视音色本质,讲究个性,颗粒清楚;

③音的运用体现天地人的协调;

④音色因年龄变化不同,产生的清怀对应也不同。

【小题1】思春〉:说明一个音的音色变化就可以表现心情变化的过程。

〈阳春〉:说明中国乐典的音色具有个性化、是颗粒清楚的特点。

〈塞上曲〉:说明在实践中才能感受音色的变化所产生的情怀对应。


解析:

【小题1】原文意思中有这样几点表述中国音色与梧桐木的关系:①中国音色的基础音色跟桐木质地有关;②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③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是站在梧桐的基础上面的,以上三点均不能得出“中国的乐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这一结论。

【小题1】A 文章说中国人在音乐上不大讲究共鸣,吉他的共鸣效果好,所以适合伴奏,不适合独奏像《阳春》这样的曲子,而不能得出“吉他等西洋乐器不大适合演奏中国乐曲”的结论。

B.原文意思是“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共没有谈及琵琶的构造.

D.(应为“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非“桐木木质中和”.

【小题1】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4分。

【小题1】每点2分,意思相同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弘扬科学精神:两种思路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总的来看有两种思路。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地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按照这种定义,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就可以概括成: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就是弘扬科学主义。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的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句广告词彰显的就是这种科学主义的理想。然而,科学主义的实施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无条件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

我可以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还有,对所有的对象,只注意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关注它表现不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典型的科学方法,或称黑箱方法,因为科学要求一种可操作性,追求一种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人际之间的许多问题就不是能够用黑箱方法解决的。

还可以提出一种人们可能最不赞同的科学方法: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从效率的观点、从目标管理的观点、从操作的观点看,这确实是可接受的。而这些观点,又恰恰是科学方法所必须采纳的。但是,离开科学研究的比较单纯的境域(context)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境域中,某种科学方法就变得太荒谬而不可取了。就像没有人会认同“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一样,虽然其方法是高效的。

怀特海说得好,“科学从来不为自己的信念找根据,或解释自身的意义”,它的根据和意义必得从更一般的人类思想中找寻。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的一个必然产物,而是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不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深知科学的限度。

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的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的“精神”之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作者所肯定的对“科学精神”的理解的一项是 ( )

A.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它崇尚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

B.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它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

C.科学精神在“追求真理”时,“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D.科学精神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弘扬科学精神有两条思路,一个是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一个是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

B.没有人会认同“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放原子弹、做核试验”是高效的方法。

C.弘扬科学精神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另一个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作者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D.科学主义不是科学的一个产物,而是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第一种思路,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就是科学主义。

B.“让科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彰显了科学主义的理想,有气魄,有力量,作者大为赞赏。

C.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今天,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D.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不是科学主义者,他们深知科学的限度。由此可知,科学主义的错误就是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加限制地广泛运用到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

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中国在战国的时候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讨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性善,主张性恶的主张法治,主张性善的主张人治。一开始是法治胜利了,因为秦始皇信仰法家学说。但是恰恰是相信法治的秦王朝15年就灭亡了,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搞法治是不行的,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善观念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种性善到了南宋更加强化了,出现了一本启蒙读物——《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治理国家就不靠法律,主要靠统治者榜样示范、以身作则,靠统治者的这种良心来治理国家。孟子说治理国家是不难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说你不是爱自己的父母吗?你把自己爱父母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父母身上。你不是爱自己的孩子吗?那么你把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身上。所以中国的官员就有另一个称呼——父母官。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治理国家就变成了道义模式。儒家的模式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正心开始,心先要正,然后要有诚意,善于分辨事物,之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人治论根源是对人性的一种善的假定。大家可能说,人是善良的,但是总得承认社会上总是有人不善,儒家解释说凡是人性不善的就不是人,儒家很简单地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一是小人。而小人就是禽兽,孟子说,“小人,禽兽也。”真正的人是君子,不是人的就是小人。其实在一个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是一个中间状态,但是儒家认为不可能,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要么当君子,要么当小人,小人不是人。人生下来不可能就当小人,但是君子要求高又当不了,所以没有办法就当伪君子。

有时候会感到很奇怪,中国一方面是儒家讲仁者爱人,但是儒家的刑法又非常残忍,比如凌迟,千刀万剐。你还会发现一些儒家代表人物,一旦当了官以后根本不是爱人,而是杀人不眨眼。孔子当了鲁国的司寇就杀少正卯;王阳明也是杀人不眨眼;曾国藩是儒家代表人物,也是经常杀人;朱熹__自己的政治对手,手段非常残忍。这怎么解释?儒家说因为那些人都不是人,要用非人道对非人。

孟子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人是善良的。一个小孩子快掉到井里,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去伸手抓他。这是孟子提出的证据。还有一个人性善良的证据是,任何一个人白天做尽了坏事,晚上躺到床上,月朗风清,想到白天做的事他就觉得不安。你说这怎么能证明呢?中国的儒学家不论证,他会举例子,举两个例子就证明了。西方文化重论证这一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欠缺。性善论一成立就为中国古代的人治、德治提供了基础。

(节选自《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下列对“性善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性善论”在中国并非一开始就居于主导地位。

B.“性善论”其实是对人性的普遍真理的假设。

C.儒家的“性善论”施及的对象和范围都是有条件的。

D.如果没有“性善论”,中国古代就不会有人治、德治。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秦王朝的灭亡,为性善观占主导地位提供了机会。

B.在作者看来,伪君子是儒家学说对人们教育的结果。

C.儒家代表人物杀人的行为说明其观念中对待“人”和“非人”判然不同。

D. 作者对孟子以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是不以为然的。( )

根据文意,作者对于“性善论”持怎样的看法?

答: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①“性善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②“性善论”有一定的副作用。③“性善论”的论证并不充分有力。


解析:

【小题1】假设关系不成立,故错。

【小题1】判断错误,“伪君子”只是儒家学说造成的负面效果,并非有意教育的结果。

【小题1】每点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作家是时代的产儿。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是的,在笔和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代,就会有但丁、莎士比亚;在理性的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就会有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我国的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里,也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大作家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在他的同时,或稍前,或稍后,总有一批才华横溢的作家围绕着他,宛若群星之与北斗,相互辉映着,布成灿烂的星空。盛唐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在短短的五十余年里,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的人物,而且有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岑参等优秀的诗人。正像李白所描写的:“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元杂剧的兴盛,也不是一两个作家的努力造成的,翻开《录鬼簿》,我们可以看到在元大都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集中了白朴、杨显之、纪君祥、康进之等许许多多才情豪健的剧作家,他们一时并出,各骋骥碌,终于掀起中国戏剧的高潮。

在一段时间内,以一两个大作家为代表,一辈优秀作家集中出现,形成文学创作的高潮;若干年后,又有一辈作家同时涌现,形成另一个高潮,这是文学史上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文学的繁荣,同社会经济的高涨、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关系。譬如,宋代汴京和杭州的“说话”,元代大都的杂剧,它们的兴盛就是由城市经济的发展促成的。在战乱和饥馑的年代,也可能出现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往往在前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就打好基础了。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然而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诗人。唐末五代,黄河流域战火不息,只有在比较稳定的西域和南唐,才可能聚集一批词人,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文学的繁荣,还要有一种能够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思想需要砥砺,艺术需要切磋,没有同时代的作家的互相启发、交流和竞赛,大作家的文思之泉也会枯竭。李白性格傲岸,但对比他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却十分钦佩:“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早期的诗歌,就处在李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直到进入长安以后,他才形成自己的风格。白居易、元稹之间的唱和形成新乐府运动;苏轼对黄庭坚、秦观等人的培养和奖掖繁荣了北宋的诗坛。这说明文学的繁荣是多么需要一种良好的艺术气氛!

(选自袁行霈《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有删改)

下列表述不属于大作家产生条件的一项是 ( )

A.恩格斯告诉我们:文艺复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

B.一个时代文学的成就,取决于代表作家的水平,李白、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让盛唐短短的五十余年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C.白朴、杨显之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围绕着关汉卿和王实甫,一时并出,相互辉映,布成中国戏剧灿烂的星空。

D.白居易、元稹相互唱和,砥砺切磋,营造了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形成影响极大的新乐府运动。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部文学史,大体上是由一个个文学创作的高潮汇合而成,这些高潮往往是由一辈又一辈优秀作家不断涌现而形成的。

B.杜甫的多数作品写于“安史之乱”以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他早期的作品,深受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

C.在社会生活比较安定、经济相对繁荣的西蜀和南唐,出现并发展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而在战火不息的黄河流域则不可能。

D.激励作家从事创作的艺术气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这一点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时代、作家和文学繁荣关系十分密切。时代造就了大作家,大作家又带领同时代优秀作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B.笔剑并用的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光芒照耀着的启蒙时代,分别产生了但丁、莎士比亚、伏尔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作品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

C.繁荣了北宋诗坛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相互启发、交流和竞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并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D.文学的繁荣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因此,战乱和饥馑的年代能为作家提供较多的素材,有利于优秀作家的产生。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该句强调衡量时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小题2】“'出现”理解有误。

【小题3】原文是“有可能”,“有利于”分析有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大陆翻译危局

“我真搞不懂,某某的作品那么差,怎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近两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论坛上常见的疑问。而在相关的回复中,总会有人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哪里是作家写得不好?是我们翻译的质量太差了!”

大陆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数量维持在千种以上。但是,“文学翻译大国”的光环,却遮不住译文粗劣、译者浮躁、批评缺位等问题。

香港著名翻译家黄邦杰先生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翻译队伍的后继者似有不足之势。真是一语中的。曾经诞生傅雷、草婴、王道乾等优秀译者的中国,如今几乎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翻译家。

内地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也是造成翻译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拿名著来说,许多国内的出版社喜欢炒作概念,追求短期效益。比如,在某个文豪诞生或逝世周年的时候,一窝蜂地出版此作家作品。这些重译本装帧精美,印刷质量上乘,但翻译质量与旧译本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最新的翻译作品,甚至差到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步——“硬译”过来的文字,不但谈不上优美和流畅,甚至连读懂都很困难。

与翻译质量的每况愈下相联系的是目前译者的尴尬境况。

2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职业的薪酬都翻了20倍,但翻译的薪酬只翻了1倍。1980年代初期,译书的稿费基本在千字30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平均翻译费也不过千字60元人民币。

著名的俄语翻译家草婴告诉记者,他的平均工作量是一天翻译1000字。“像我这样的译者,在这个时代是活不下去的。” 草婴说。对于现在的译者动辄两三个月翻译一本十几万字小说的速度,草婴并没有提出批评,反而说:“我能理解,靠翻译养家糊口很困难,只能依靠量了。”

问题在于,翻译还是一个对人的素质有极高要求的工种。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学生,甚至一个有海外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可以做大型会议的同传,却未必能胜任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要求一个人既精通外语,又有良好的中文功底,还要对外国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曾翻译《杜拉斯文集》等名著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均认为,翻译最重要的就是忠实于原著,而这种忠实在吃透原著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除了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深厚的学养之外,翻译还要求译者有“灵气”。翻译是一种艺术、一种创作,而艺术创作总是需要灵性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一个优秀翻译家的必备素质。

   一方面是低廉的薪酬,另一方面是超高的要求,无怪乎如今优秀的译者寥若晨星。

那么,出版社为什么只给翻译者那么低的稿酬?

出版“新名著主义丛书”的万语文化公司总经理金浩先生说:现在出版一本译著,假定售价是20元人民币,印数是1万册,那么版权、翻译和印费的成本将占到总收入的40%。在这种情况下,一本译著的毛利相当有限,只有销量在七八千册以上才有可能赢利。他们公司出这套“新名著主义丛书”,总共亏了200多万元人民币。

这样,国内的出版社自然不会给译者更多的稿费,更不会像西方出版社那样,给予译者一定的版税。出版社将原因归咎于现在的人们不爱读书,尤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上。这话也许没错。但问题在于,如此一来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读者的热情不高,出版社在策划图书时不敢冒险,开出的翻译稿酬无法吸引到高质量的译者,翻译出的作品质量低下,读者就越来越不爱读翻译作品了。

这样的循环进行到一个程度,造成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情况。一些爱书人感叹于现在翻译质量的下降,而众多不知情的读者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那些作品的原作者。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国外已经没什么好作家了,海外的东西,不值一读,不必阅读。

这是真正的危险,是国内文化界必须正视的翻译危局。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有人认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那么差,是因为我们的翻译质量太差了;而出版社则认为大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是翻译作品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

B.大陆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存在着译文粗劣、译者浮躁、批评缺位等问题。

C.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大陆的翻译队伍有不足之势,如今缺少叫得响的翻译家。

D.许多国内的内地出版社喜欢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出版一些装帧精美,印刷质量上乘,但翻译质量低劣的译本。

E.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功底,而且需要有深厚的学养之气,灵性也是其必备的素质。

13、下列各项中,属于“优秀译者寥若晨星”的原因有:

A.2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职业的薪酬都翻了20倍,但翻译的薪酬只翻了1倍。

B.出版社急功近利,喜欢炒作概念,追求短期效益。

C.翻译对人的素质有极高要求。

D.现在的人们不爱读书,尤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

14、文末说,“这是真正的危险,是国内文化界必须正视的翻译危局。”“这”具体指什么?这样的现状是怎样形成的?

12、C E  13、A C  14、“这”具体指“一些爱书人感叹于现在翻译质量的下降,而众多不知情的读者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那些作品的原作者。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国外已经没什么好作家了,海外的东西,不值一读,不必阅读。”

形成:1、翻译作品销量有限,赢利稀薄,内地出版社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

2、翻译工作要求极高,而低廉的翻译稿酬无法吸引高质量的译者,造成译本质量低下,

3读者热情不高,出版社不敢冒险,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恶性循环,从而形成如此现状。


解析:

12、(A错,还因为稿酬等原因。B错,以偏概全,不是每部译著都存在这样的问题。D喜欢的是炒作概念,而不是出版质量低劣的译本;原文是“这些重译本”翻译质量不可与旧译本相比,而选项是“译本”。)

13、(B是翻译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D是译者稿费低的原因。)

14、“这”是进指,从上文中找出。(2分)

形成:1、翻译作品销量有限,赢利稀薄,内地出版社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1分)2、翻译工作要求极高,而低廉的翻译稿酬无法吸引高质量的译者,造成译本质量低下(1分),3读者热情不高,出版社不敢冒险,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恶性循环,从而形成如此现状(1分)。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主旨,可以得出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夫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这个讲台。玛丽·居里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她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世界的所有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大声希音,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到踏上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在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1)文章第一段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这“特殊”是就什么而言的?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居里夫人“美丽而庄重的形象”,这一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第四段说“人有多重价值”,这“多重价值”包括哪些?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一种价值?

3.文章最后说居里夫人“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根据文意回答,居里夫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在物理学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B.不看重自己容貌的美丽反映了居里夫人对传统认识的超越。

C.对于尘世给的美誉和名利,居里夫人十分厌恶,视如粪土。

D.爱因斯坦盛赞居里夫人的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人物。

E.居里夫人的美丽,是容貌美丽与内在理性美丽的完美结合。

1.(1)是就居里夫人宣布镭发现迄今一百年而言的。

(2)这一描写的目的是表明不为美貌浮名所累,立志为人类作出贡献,才是真正持久的美丽。

2.“多重价值”包括形貌、勇力、心技、理智。居里夫人追求的是用其智达于理的价值。

3.原因是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排除干扰,终生如一。

4.C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中特定词语及其文意的准确理解。可根据题目和第二段开头的一句来提取准确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段的归纳概括及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注意下文的信息,着重考查整体阅读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和概括。注意上文的提示,抓住“智慧高地”来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整体把握及对文章观点的正确认识。有些选项要注意不可臆断。C.“十分厌恶,视如粪土”不合文意;D.爱因斯坦并未“盛赞居里夫人的成就高于世界上所有的著名人物”。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人类进化的启示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然而,即使从这个相当粗略的轮廓当中,已经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shèng jīng 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zōng jiāo 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通过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例如人生下来不会盖房子,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总之,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绝大部分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值得人们去深思。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14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却只用了300多万年,依次类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二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原因是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B.《shèng jīng 》上所说的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我们的研究,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shèng jīng 》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D.“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的猿类都没有进化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

B.人类比动物进化的快的原因是人类能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后代,具有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

C.因为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日渐发达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D.由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他们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B.如果动物不能通过遗传系统将许多生存的本领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话,那么它们的后代就不可能像人那样依靠后天学习而生存。

C.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

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D.人类进化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从而使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愈来愈强大。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作者得到的启示。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B


解析:

【小题】

 “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没有科学依据,说成“影响越来小”更合理些

【小题】

 “凡是”,太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

【小题】

  整个句子因果关系不对,其中“日益发达的文化”才是“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的原因而不是“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日渐发达”

【小题】

 A“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原文是“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C原文有“大约”。D“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不是“使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愈来愈强大”而是“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力量”

【小题】

 “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没有科学依据,说成“影响越来小”更合理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