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油电涨价对中国长远有利
中国政府19日宣布大幅度调高油电价格的消息受到了外国媒体的普遍关注。德国《商报》20日表示,这是中国的能源价格体系朝着国际市场标准迈出的积极一步,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保证全球能源供应的安全。
《纽约时报》6月21日报道,自从中国政府19日宣布允许柴油价格上涨18%、汽油价格上涨16.7%后,中石化在上海的股票第二天就上涨了2.1%,而中石油更是上涨了4.6%。这是对各方要求中国改变石油价格呼声的回应。
英国广播公司(BBC)20日报道说,石油价格上涨刺激了中国股市,上证综指第二天就上涨了3%。但分析家却担心,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今年4月,中国的食品价格上涨了22%。
美国彭博新闻社20日分析说,油价上涨会让中国今年的通货膨胀率再增1%,但这个代价中国政府愿意承担,因为通胀压力已有所放松。今年2月,中国的通胀率达到了12年来的最高。由于蔬菜和肉类价格的增长速度放慢,5月份的通胀率只有7.7%。经济学家预测下半年的通胀率还会降低,所以中国政府现在可以提高能源价格。
路透社20日报道称,中国油电价格上调预示着因价格机制不合理导致今年以来中国紧绷的油电短缺状况下半年会有所改善,而理顺的价格关系无论从长期或全局看均有利于中国经济。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油电价上调虽然短期会增加CPI的压力,但从长期看会有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的双重功效,因为炼化企业不亏损就会增加产能,而价格上升会抑制市场需求。
路透社20日援引雷曼兄弟首席能源分析师莫斯的话称,中国蓬勃发展的工业或许会因能源成本上涨而放缓。水泥、铝和钢铁等能源密集型出口行业对石油的需求增长可能已受影响。莫斯说:“能源密集型行业对石油的需求在中国整体石油需求增幅中占据了60%。”路透社称,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金)首席经济师哈继铭表示,从投入产出表分析,成品油提价使得成本上升最大的行业依次是:海运、航空、公路货运业、航空客运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仓储业。汽车行业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美国《华盛顿邮报》20日报道,中国油价上升对国际市场的油价立即产生了影响,那就是价格下降。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每桶下降了4.75美元,达到131.93美元。美国穆迪投资的首席经济师约翰?朗斯基说:“这好比是中国在给能源消费加税,会起到减少石油产品消费的作用,最终会阻止原油价格的进一步增长。”
法新社22日消息,中国提高油价会抑制对石油的需求,分析师彼得?比特尔说:“油价上涨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开始感受到更大的痛苦,这在美国很明显。油价上涨了,中国消费者就不会再进行无意义的使用了。”
美联社21日分析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普通的中国人纷纷购买汽车,许多人表示对这样的价格仍能负担得起。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仍然低得多。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1日认为“提价可能刺激消费”。国际惯用的通过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原则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因为中国的能源价格和国际市场差别太大,这并不能抑制中国压抑已久的能源需求。
《印度时报》21日报道说,美国能源信息提供商普氏公司亚洲部主任大卫?厄恩斯柏格表示,中国油价上涨的长远影响目前还不明朗,需要等到9月或者10月才能下结论。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体来看,国际能源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中国的价格还要继续上调。上调本身可以有效地抑制需求,反过来又会导致能源价格下降,这就形成了市场的联动机制。中国现在是向这个方向迈出了合适的一步。 (摘自《环球时报》2008年6月23日,有删改)
5、中国政府大幅调高油电价格,对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油电涨价刺激了中国股市,但从长期看,不会增加CPI的压力。
B.有助于改善今年以来中国紧绷的油电短缺状况,有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的双重功效。
C.中国的能源价格和国际市场差别太大,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要比西方国家低得多。
D.可以有效地抑制中国压抑已久的能源需求,反过来导致能源价格下降,形成市场联动机制。
6、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刺激了中国股市的调整,这是对各方要求中国改变石油价格呼声的回应。
B.油电价格上调,一方面会使炼化企业不亏损从而增加产能,另一方面会抑制市场需求,所以从长期看会有双重功效。
C.能源价格上涨对高能耗行业影响很大,中国蓬勃发展的工业或许会因此而放缓。
D.油价上涨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将开始感受到更大的痛苦,因为他们越来越难以承担日益上涨的能源价格。
7、根据原文的内容,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政府提高能源价格既有利于中国经济,也有利于保证全球能源供应的安全。
B.中国政府通过油电价格上调来有效地抑制市场需求,但国际惯用的通过价格调节供求关系的原则却不适用于中国。
C.油价上涨可能一时会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但由于蔬菜和肉类价格的增长速度放慢,5月份以来的通胀率呈降低趋势,所以中国政府愿意承担这个代价。
D.中国油价的上升对国际市场的油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国际油价的降低最终会阻止原油价格的进一步增长。这是中国的能源价格体系朝着国际市场标准迈出的积极一步。
5.C
6.D
7.B
5. (该项不是“中国政府大幅调高油电价格”的原因。调高油电价格是因为它能抑制能源需求。A项的信息出现在2、3和5段;B项的信息出现在5段;D项的信息出现在最后一段
6. “中国消费者将开始感受到更大的痛苦”,原因是他们不会再无意义地使用油电了。实际上,中国消费者是能够承担上调的油电价格的。A项的信息出现在2和3段;B项的信息出现在5段;C项信息出现在6段
7.B 倒数第3段说“不一定适用于中国”。A项的信息出现在1和5段;C项的信息出现在4段;D项的信息出现在7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__融,相得益彰。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__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所以,从本质说,戏剧是动作的艺术。
E.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2.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C.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D.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3.文章第五段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这句话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4.文中先后两次引述别林斯基的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为两点。(4分)
答:①第一段的引述说明了
②末段的引述说明了
1.B E
2. D
3.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4.答案:(1)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2)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和第五段。B、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觉出来的思想;E、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__融,相得益彰。评分标准: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
(戏剧性是戏剧的基本特征,但不能阐述戏剧更需要激情。不合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主要根据第五段的论述作答。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段引述之后,文中已点明了引用的意图;末段的引述本身已有信息可以捕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__分子想通过暴力__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__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yī sī lán jiāo 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于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__主义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爱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__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__组织,使用爆炸、__、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____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2001年,“东突”__势力仅在新疆境风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__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__分子和分裂势力。
1.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__势力的简称。
B.“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C.“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
D.“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
2.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yī sī lán jiāo ,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B.“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指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
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__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__组织方向发展。
D.“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新疆的__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D.“东突”__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鞑靼人和突厥人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族的民族。
B.在历史上突厥人曾建立过从博斯普鲁斯到阿尔泰山脉之间地域辽阔的“突厥帝国”。
C.30年代初新疆__势力在喀什建立的“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是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
D.只要“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两种思潮和“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国际__主义”三股势力依然存在,新疆__势力是不会根除的。
1.C
2.D
3.D
4.B
1. “东突厥斯坦”与“东突厥汗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所以“东突”分裂分子是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的后裔,这种说法不准确。
2.“最直接的根源”。这种说法不准确。“突厥人受到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不准确,应该是突厥语族中的鞑靼人。)
3.外国相关的政府对“东突”分裂势力是持打击和压制的态度的
4.是有些人的幻想,并未成为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5.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6.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7.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喜欢诗,说明他有很高的文学趣味。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5.A 6.C 7.C
5.A
(原文意思是具有“纯正的文学趣味”的人能欣赏到各类的作品的佳妙处,而不是“当一首诗看”)
6.C
(因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人手”,仅仅说明“喜欢诗”是“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的一个途径)
7.C
(A项错误的判断依据:“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B项错误的判断依据:“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C项正确的判断依据:“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D项错误的判断依据:“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 “囿”是思维的局限,不是深研)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些书可供一_____ ,有些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是应当_____ 消化 的。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一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多读,但是不必过于 细心地去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____ 地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尝 咀嚼 用心 B:尝 品味 悉心 C:读 咀嚼 用心 D:读 品味 悉心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目标管理,其最大的优点是使得每一位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的激励一种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得我们能用自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别人统治的管理。 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这段话的观点是:
A:自我控制是目标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 B:我控制的作用是消弱最上层的管理机制 C:目标管理的概念是当前最先进的概念 D:德鲁克本人已经达到自我控制的境界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所在地国家必须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世界遗产的功能,第一层是科学研究,第二层是教育功能,最后才是旅游功能。目前很多地方都在逐步改正,但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的是( )。
A:世界遗产所在地国家应该妥善保护世界遗产 B:世界遗产最宝贵的价值是其科学研究价值 C:目前仍有不少违反世界遗产公约的行为存在 D:所有世界遗产所在地国家都过分注重其旅游功能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招生计划不科学,就会影响生源质量,影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而生源质量低,就业难,反过来不仅影响招生,而且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形成恶性循环。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招生计划不科学将导致恶性循环 B:学校整体形象往往取决于生源质量,而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无关紧要 C:搞好招生,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D:招生计划不科学最终结果是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与近代科学差异很大的新角度、新方位,从机械观思维向以系统观为主导的思维转变,强调认识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必然决定性。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B: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C:现代科学的主导思想从机械观向系统观转变 D:现代科学以系统观为主导思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09年网瘾调查报告
朱磊
今天上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京发布《2009年青少年同瘾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
青少年网瘾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
其中年龄在18至23岁的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其次是24至29岁。
而网癌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斑是“网络关系成瘾”。近一半网瘾青少年(47 .9%)把“玩网络游戏”作为其上网的主要目的并且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游戏成瘫”;13.2%的网癌青少年在“聊天或交友”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属于“网络关系成瘾”。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中选择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47.9%)远远高于非网癌青少年中选择这一选项的比例(21.1%);而非网瘾青少年中以“学习和工作”(45.5%)为主要上网目的的比例则显著高于网瘾青少年(31.5%)。
此外,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网瘾青少年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
调查人员分析认为,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青少年接触网络频度较高、时间较早,在对网络的认
识和使用方面,较不发达城市更为成熟。此外,发达城市青少年所接触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
源比较丰富。青少年在课余时间会被安排更多与网络无关的事项。而不发达城市的青少年如
果对于学习或生活感到厌烦。没有其它地方可去,也没有其它事情可做,他们更容易到网吧
上网。导致网瘾。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网瘾青少年中有60.畅的人使用过手机上网,
非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仅为49 4%,网癌青少年更多地尝试过使用手机上网。而在使用过手机上网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瘪青少年比例为16.2%,高于全体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瘾比例(14.1%)。
“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手机上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少年
网癌的一个新动向。”报告说。
青少年为什么热衷上网?
调查人员在访谈中发现,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一个逃避消极情绪的良好处所,给予了他们
逃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填补空虚生活的机会。网络在青少年眼中还是一个与他人交流的
良好平台,让他们可以“更自信”、“更舒适”。而网癌青少年将“成就感”和“满足感”视为他们从网上得到的最快乐的东西,网瘾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
调查显示,网瘾青少年中“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网瘾青少年。在非
网癌青少年中.有29.1%的青少年“平常不主动与人交往”;而在网瘾青少年中,这一比例达到38.0%。
此外。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上有显著差别:在网瘾青少年
中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多;网瘾青少年往往与家长缺乏交流沟通、或者互相不能理解。
此次调壹还发现,目前网癌治疗行业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治疗机构存在着网瘪判定标准
不明确、网瘪形成原因研究不深八、网癌治疗的方法没有针对性、网瘾治疗机构师资力量难
以保证等问题,甚至还有些机构仅仅把治疗网瘾当成赚钱的工具。而很多在这些机构中接受
治疗的青少年对于自己出去后能否彻底戒除网瘾并不抱有很大信心。调研人员认为,随着网
瘾问题愈来愈广泛地进入公众视野,对这一行业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在网瘾戒除和预防方面,调查显示。72.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应该由政府来出资建立国家级网癌预防和救助基金。51.3%的青少年网民认为需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
报告谈到。我国已经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涉度到采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但是随着网络
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往的条款已经元法保证青少年健康上网,制定专门
的来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已迫在眉睫。
“网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
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才能解决。”报告总结说。
[节选自《法制日报》,2010年2月2日]
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文中的三个小节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填人横线上。
列数据是报告常用的方法。以第一小节的第二段为例,说说其表达作用。
报告中说网瘾“涉及个人、家庭、学校、治疗机构等社会多方面因素,需要各方的合作
才能解决。”请你根据对报告的理解,给出至少五点建议。
【小题】青少年网瘾之现状;青少年网瘾之成因;青少年网瘾之治疗。(每个小标题1分,全答对4分,大意对即可。如果只概括该小节部分内容的,酌情给分。)
【小题】①通过列数据说明网瘾青少年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其次是“网络关系成瘾”。使调查结果更加真买可信。②网瘾青少年与非网瘾青少年在上网目的方面的数据对比,更表
明了青少年的上网目的对网瘾有影响。(每点2分,全答对5分。)
【小题】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上网目的;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及课外活动资源;提供心理辅导减轻青少年心理压力及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网
瘾治疗行业的规范和管理。(答对每点1分,答对5点给6分)
【小题】(每个小标题1分,全答对4分,大意对即可。如果只概括该小节部分内容的,酌情给分。)
【小题】(每点2分,全答对5分。)
【小题】答对每点1分,答对5点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