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蒲松龄之道

张炜

我看过蒲松龄的画像,彩色的,坐在大圈椅子上,穿了官服,一绺胡须。他希望留下一个官的形象,尽管一辈子求官不得。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求官不得,又发现官坏,就刺官。

他离我们很近,所以关于他的行迹考证起来并不难。山东一带是他生活的地方,所以去的地方也比较多。他还曾到南方短期生活过。崂山上,太清宫面南大殿,左边的厢房就被指定为蒲先生当年写书的地方。这个厢房阴气甚重,方砖铺地,小桌卷边,很有些特色。

我已经去了崂山许多次,每一次都小心地探着身看那个小厢房。里面有浓烈的香味和烧纸味。这气味传达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但非常熟悉。我并未觉得有多么浓烈的zōng jiāo 气息;相反,一种世俗的、底层的感觉,一种迷信状态,总是在烟火里环绕着。真正的zōng jiāo 并不完全依靠迷信支撑,相反,它总是由求知的主体来确立。zōng jiāo 离开了科学与思辨,也就开始变质。

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说他是借说鬼道妖来刺贪刺腐。其实他的兴趣分散得多,思想也芜杂得多。思想芜杂得多。比如对待官场,他的态度就有羡与嫉,有恨有鄙,更有些不可割舍的情结在。他是一个迷信的人,而迷信,与我们现在讲的“宿命感”又有不同。迷信是一种更简单的、更浅直的思维。总之他是一个非常民间化、底层化,非常世俗化的文人。他是个文章高手,但又仅仅是个乡下秀才。他的境界还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这又与他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不太相符。

其实这现象古今皆同。当今文场也是这样。不少人在走“大俗大雅”的文路。这样做不是深得文章之道的结果,而是囿于各种条件走不出自身屏障的缘故。这样的道路也只能“大俗”,并由此获得自身的生命力。但这样做到了极致,往往也只是第二流境界。因为这样做其实只是“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混合物。而第一境界常常由“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才能到达。

因为手法本身也需要一种纯粹性。

蒲松龄之道,是松弛就便之道。

我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小桌冷清,冬天会格外艰苦:想一想这里的寒夜,烛光跳跃,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一个失意的秀才如果没有自娱,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

从崂山的写作厢房再回头看淄博故居。那里的陈设也像一个庙,那里面供的是蒲先生。

有这样的屋与人,才有那样的文字。那样的文字有别一种色彩。乡间隐秘都从他的笔底透露,各等传闻也都由他转述。他是一个民间故事的搜集者,也是一位整理者。他在记录和整理的时候并不那么忠实。因为他总顺着自己的心愿改写一二或大部。好在那些传说的精神仍然完好地保留了,这又构成了他的文章之魂。他的全部文字,其实正是以这样的民间魂魄来传世,来不灭。

中国民间喜欢迷信。如果想在民间畅通,一个文人就要装神弄鬼。蒲松龄的可贵处是他并不太装,而是真信鬼神。这又有了一份纯洁和简单。他的故事的魅力,自此也就滋生出来。这样,他既有了平凡的一面,同时又有了民众喜欢的一面,二者得到了相当好的统一。

我在崂山上看到了仙风道骨的人。他们就是道士。蓝衣、黑冠、白袜,裹腿。走路时双手轻甩,灵动生风,有些爽气。看着看着想起了蒲松龄笔下那个又荒唐又不起运的年轻道士,心中一笑。当年蒲翁真的在此定下了这个奇妙的传说吗?不敢轻信。不过他来过崂山,并多有流连,这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蒲松龄当年写书的厢房内“阴气甚重”、“有浓烈的香味和饶纸味”有着怎样的用意?

17、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

   16、渲染出一种世俗、底层的民间氛围和迷信状态,与蒲松龄文学创作中的世俗化情结和民间色彩的文章之魂相契合,从而为后文写“蒲松龄之道”张本铺垫。

    17、(1)对待官场,态度有嫉恨、鄙视,也有羡慕与不可割舍的情结;

    (2)思想境界只是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却有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

    (3)作品里既有迎合民众阅读兴趣的迷信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18、(1)蒲松龄的“道”体现在他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方面。他身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这种思想,如,对官场有不可割舍的情结,但又恨官;有着民间世俗的情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底层民众的思想等。

    (2)蒲松龄的“道”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上。具体来说,他的作品内容多是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加工,表现的是民间精神,境界不高,但是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


解析:

   16、意思对即可,两个要点,每个2分,共4分。

    17、三个要点,每个2分,共6分。

    18、写对一点3分,两点5分,意思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艺术的最高境界

①中国诗中的佳句有好些对于我是若即若离的。风晨雨夕,热闹场,苦恼场,它们常常是我的佳侣。我常常嘴里在和人说应酬话,心里还在玩味陶渊明或是李长吉的诗句。它们是那么亲切,但同时又那么辽远!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对我也是如此。它在我心里往返起伏也足有二十多年了,许多迷梦都醒了过来,只有它还是那么清新可爱。

②我爱这两句诗,多少是因为它对于我启示了一种哲学的意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乐声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如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

③玩味一首诗,最要紧的是抓住它的情趣。有些诗的情趣是一见就能了然的,有些诗的情趣却迷茫隐约,不易捉摸。本来是愁苦,我们可以误认为快乐;本来是快乐,我们也可误认为愁苦;本来是诙谐,我们可以误认为沉痛;本来沉痛,我们也可以误认为诙谐。我从前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为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凄凉寂寞的情感,所以把它拿来和“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诸例相比。现在我觉得这是大错。如果把这两句诗看成表现凄凉寂寞的情感,那就根本没有见到它的佳妙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淳朴。我在别的文章里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明白古希腊人何以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把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这里所谓“静穆”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guān yīn 大士,超越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④如果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见出“消逝之中有永恒”的道理,它所表现的情感就决不只是凄凉寂寞,就只有“静穆”两字可形容了。凄凉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喜悦。这两种貌似相反的情趣都沉没在“静穆”的风味里。

9.下面对文章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作者用“若即若离”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古诗中的佳句既亲切又辽远。

B.从全文看,第②段中“一种哲学的意蕴”指的是消逝之中有永恒。

C.从第③段看,“这个道理”指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静穆。作者用了三个形象化的事物说明“这个道理”,它们分别是:储蓄多年的黄酒,古希腊的造型艺术,低眉默想的guān yīn 大士。

D.作者认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中有两种相反的情趣,互相映衬见出一种凄凉的寂寞的意味。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与“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情趣相似,一见就能了然。

B.诗人把生活中的欢喜和愁苦加工成诗,就如同陈年黄酒失去辣味,只剩一味淳朴。这个比喻堪称佳妙。

C.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最高境界的分析,使人感受到一种得到归依似的愉悦。

D.作者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有些愤世嫉俗,他们不能泯化一切忧喜,没有达到诗的最高理想。

  9 D     10 A


解析:

9、解析:互相映衬见出“静穆”的风味。

10、解析:说“情趣相似”不确切,这是作者以前的认为,后来在认识上有了变化。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讲史的时空观

①古代小说与讲史各有门庭。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讲史家却只能演述古事,如《三国演义》《新编五代史平话》。

②时空观不同是历史与文学最主要的差异。即使运用了想像,历史形象和事实也都必须建立在时间空间的坐标上。这个时空,是一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是惟一的,不可改变亦不可替代。而文学中的形象和事实,则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人造时空——作品中。这个时空独立自存,与作品以外时空无必然关联。其中的事件,可以自为因果、自为起始与结束。历史则必须追问“灰姑娘嫁给王子以后”。讲史中的时空,是历史性的。小说中的时空则属于文学性,是作者创构的私有时空。正所谓:“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可对公共的、自然的时空予以压缩、扩大;亦可自我构筑一个时空,让事件在其中发展。有时也会借用一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这些时空是借用的,其时其地与所叙之事并无逻辑的、必然的有机关系。

③历史对小说没有限制性,却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所述古事不能违背公众客观的历史认知。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中人所共同认知。讲史必须为这个公共的、自然的时空服务,不能让张飞大战岳飞。

④讲史常只能讲一段时间中的历史,但历史并不因所讲史事结束而终止。中国的讲史对空间缺乏应有的关注,不曾考虑历史也可以用“共时性”的空间布列来说明,而是惯用以时间瓦解空间布列的方法来说明历史。具体体现在常运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意象。例如三分、五代等空间上分裂抗衡的局面,讲史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把它时间化。分立的空间,被束成一条时间线,它在某些地方分散了,但散开的丝缕不久又合拢,线仍是一线。

⑤这时,时间是线性的、连续的。依此时间观,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讲史,比以纪传体为主要叙述形式的正史,更严格地采用了编年叙述的方法。 (选自《读书》龚鹏程《讲史的门庭》,有删节。)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家既可说今,也可道古,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所以小说中的事件可以跨越历史时代,也可以浓缩在历史上的某一天。

B.《西游记》借用“唐朝”这段公共时空作为小说的历史场景,但小说所表达的内容与唐王朝的历史并没有必然的有机关系。

C.历史是讲史的叙述基础,讲史必须尊重史实;讲史者纵然再同情蜀汉,也不能把三国的历史讲成蜀汉统一了中国。

D.中国的讲史者事实上进行着与正统史学家完全一样的历史叙述工作,也就是说讲史者与正统史学家的工作性质其实是一样的。

【小题】  D


解析:

【小题】文中有“依此时间观”的限制,表明只是从一个角度说“完会一样”,不能推出“工作性质一样”的结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四书”进课堂能拯救道德危机吗?

近段时间,又有学者提议要把“四书”纳入中学课堂。观者议论纷纭,无非说“四书”是中华民族“伦理共识” 、“文化认同”的基础,因为我们放弃了以“四书”为表征的rú jiāo 文化的伦理资源,所以面临着道德“脱序的危险”。因此,应该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此论之谬,不待多言。如果此论成立的话,那么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都“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某些任何公民本来就应当受到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一个社会要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不外乎以下三种途径:一是统一于某一zōng jiāo ,比如中世纪欧洲的jī dū jiāo 道德系统和yī sī lán jiāo 道德系统;二是统一于某种意识形态,比如传统中国社会的儒家道德系统;三是统一于__民主精神,比如英美等建立了稳定的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对__政府的信仰是美国传统的核心”。第一种途径主要诉诸人类共有的zōng jiāo 感,因而比较深刻持久;第二种途径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宣传灌输,往往离不开某种压迫性权力的支持;第三种途径则借由公共理性,因而能稳定持久。

由于中国从来就不存在某种类似于欧洲jī dū jiāo 那样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zōng jiāo ,而且在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建立新zōng jiāo 的一切企图,不但要被人视为邪恶的,而且要被人视为是荒谬的和不合理的,因而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在中国走通。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因其内在的__主义缺陷,在其实现自身必要的现代性转化之前,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它来支撑起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大厦。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特征,决定了前两种途径在合法性上存在着极大的疑问。因此,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促进现代文明的那些基本原则牢牢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就成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提倡儒家在内的任何药方,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人们普遍不读“四书”,因而对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道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

B. 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读过“博大精深”的“四书”,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C. 通过zōng jiāo 的形式形成某种统一的确定性观念,在中国社会行不通,是因为中国没有系统稳定、深入人心的zōng jiāo ;同时也不符合社会不断趋向平等化、、民主化的时代趋势。

D. 中世纪欧洲的jī dū jiāo 道德系统和yī sī lán jiāo 道德系统合二为一,使得欧洲社会建立了稳定系统,不可动摇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因此深刻而持久。

E.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键,是不断推进民主进程,逐步建立稳定的民主制度框架,以民主精神感化国人灵魂,让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扎根于国人的心灵深处。

第二段作者以“包括西方历史上众多最伟大人物在内的人类,绝大多数没读过四书”为例,要说明什么道理?

提倡读“四书”,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即使不是无用的或有害的,也至多只能算是治标之术” 结合全文,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6分)AD

【小题】(2分)认为“不读‘四书’,不知道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引述错误观点1分,作者观点1分。)认为“只有把“四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才能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与伦理共识”的说法是错误的。/“只有读“四书”才能有效化解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的观点是错误的。

【小题】(4分)① “四书”教育可以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得到普及与传承。②历史上许多人虽然熟读儒家经典却仍然为所欲为。③思想教育只能解决人们的道德认识问题,却不能像法律制度与现代文明准则那样对所有人都有强大的约束力。


解析:

【小题】A.原文第三段可知,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的根源,并非是人们不读“四书”。属于强加因果关系。D.原文说“统一于某一zōng jiāo ,比如中世纪欧洲的jī dū jiāo 道德系统和yī sī lán jiāo 道德系统” 并非“合而为一”;“深刻持久”前漏掉了“比较”,夸大了程度。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选自《中学生阅读》)

为什么中外画家可以用水彩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请指出下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些画家都同发现相关自然规律的科学家有着密切的个人交往。

B.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

C.他们也都探究过天地之貌。

D.他们与科学家一样要并用肉眼和心眼来欣赏大自然。

解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这句话的含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艺术各属的领域不同,但它们探究大自然的手段是一样的。

B.科学与艺术研究天地自然的方式不同,但最后还是要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的。

C.科学与艺术使用的语言不同,可表达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D.科学与艺术有许多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和使命却都是从杂乱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不属“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区别的一项是 ( )

A.“布朗运动”是微观运动,“透纳运动”是宏观运动。

B.“布朗运动”是用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表达的,“透纳运动”是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的。

C.“布朗运动”可以显示分子运动的奥秘,“透纳运动”再现的则是大自然静止的奥秘。

D.“布朗运动”表现的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壮丽,“透纳运动”表现的则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伟。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说布朗是“画家”,是因为他描绘了“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

B.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绝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所以人们运用起来只能让它各司其职。

C.因为科学与艺术相通,所以科学家要热爱艺术,艺术家也要热爱科学。

D.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人才是完整、和谐与全面的人。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解析:

【小题】A(不是都有交往)

【小题】略

【小题】C(“透纳运动”不是显示大自然静止的奥秘,同样是显示大自然运动的奥秘。)

【小题】B(两者有交流、合作和互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超级女声"折射了什么(陈家兴)

"超级女声"作为一档地方电视娱乐节目,迅速窜红,报名者踊跃,收看者甚众。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它的即将落幕,人们对此的争议也变得十分激烈。

褒者极尽赞扬,认为这个节目以无门槛的低姿态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以自由挥洒的形式让登台放歌者和观众尽情娱乐,以观众为真正评委的遴选方式让观众最终决定谁能胜出,把一种通俗文化"娱乐"到了某种极致。

贬者讥为恶俗,认为这个节目缺乏社会责任感,没能引导观众欣赏高雅文化,去提高文化品位和修养,反而一味地为收视率而媚俗,更容易误导青少年。

"超级女声"的是是非非自有众人评说,这里不必过多置喙。其实,"超级女声"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高雅文艺难以走近大众的尴尬现实。

"超级女声"被称为"一场没有门槛的大众歌会",只要你想唱,你就有机会在电视屏幕上去唱,没有任何限制。不能不说,我们的许多高雅文艺门槛还太高。这个高门槛,当然有高雅文艺本身特点决定的因素,但曲高不一定和寡,关键是一些体制、机制的原因,让人们难以迈进这个门槛。

今天,许多高雅文艺,要么颇受冷落,要么因为票价高而令普通群众望而却步。许多人还记得,"三大男高音"在紫禁城放歌,最高门票价格竟达2000美元,令人咋舌。诸如其他一些高雅音乐会、芭蕾舞表演等等,票价同样是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的。如果人们连欣赏高雅文艺都因票价高而被拒之门外,又遑论亲身参与到高雅文艺中来?

"超级女声"让人们趋之若(wu)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注重互动性,强烈的鼓动了观众情绪。然而,高雅文艺在市场上的存在形式,大多是我唱你听,我演你看,让大众觉得离自己太远。高雅文艺要想真正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于要让观众能够自由而充分地欣赏,还在于要让公众参与、融入到高雅文艺中来。高雅文艺只有与公众更好地互动,进行"全接触",公众才能更好地体味高雅文艺,获得艺术的熏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多样化趋势。人们需要文化娱乐,以轻松休闲、释放心灵、缓解紧张情绪等等。但更需要健康的、有品位的文化娱乐,并不排斥而是希望获得高雅文艺的陶冶。问题是,如果高雅文艺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通俗的甚至是恶俗的东西就会充塞市场,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吸引过去。 弘扬先进文化、传播高雅文艺,提升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这里关键是要坚持"三贴近",采取多种形式,创新传播途径和方式,不仅要让群众喜闻乐见,更要让群众参与其中,在娱乐中提升自己的高雅文艺品位,在高雅文艺的享受中更好地娱乐。这样,先进文化、高雅文艺才能牢牢占领文化娱乐市场,占驻人民群众的心灵,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这,值得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深思。

给加点的字注音: 置喙( ) 充塞( )

写出对应的汉字: 趋之若(wu) ( )

文章中用“曲高和寡”来说明高雅艺术的现状,我们常用四字成语

来形容高雅艺术,而用另一对应四字成语 来形容通俗艺术。

试分析"娱乐"这一用法的独到之处:

请问高雅艺术应该从“超级女声”得到什么借鉴: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向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提出什么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题】hui  se   趋之若骛

【小题】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小题】!加引号表示特殊用法

 2用作动词,指用娱乐的方式加以推广。(答对1点给2分,2点得3分)

【小题】!注重互动性,强烈的鼓动了观众情绪。 2降低高门槛,少做人为限制。(答对1点给2分,2点得4分)

【小题】采取多种形式,创新传播途径和方式,让群众参与到高雅艺术其中,让先进文化、高雅文艺牢牢占领文化娱乐市场,占驻人民群众的心灵,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仁”与“礼”

——究竟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杰文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推崇。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穷其各种说法,“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①(《论语》)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是我国历来对孔子的评价。这里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你赞成我的观点,那么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转》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 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而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克己复礼”这一引证,我们首先可以回到《论语·颜渊》的原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说:颜渊询问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确实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脚点不在于“复礼”,而是在于“归仁”,强调只要做到礼的尽善尽美,即可达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克己复礼”实为由礼的政治向仁的政治过渡的桥梁。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正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的礼。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转》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孙景坛《正确认识孔子的“克己复礼”》)。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论语·阳货》中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 “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来佐证我的看法。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这恐怕大家都赞成。而孟子是最了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最尽善尽美的一位,其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孔孟之道”为大家所熟识,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丰富,有礼,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纲,也有中庸等,而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为最终的“仁”服务,都是达到“仁”所需经历的各种具体的途径。

①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商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商的后代宋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因此这两国的典籍不足,了解夏礼、殷礼的贤人也太少。如果有记载夏礼、殷礼的典籍和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我就能证明我所说的夏礼、殷礼了。”

16.“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

答:

17.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

答:

18.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

答:

19.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

周礼在鲁;以礼治国;以礼作为教育的宗旨;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

17  .用单纯的频数统计并不能直接证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毕竟说明了孔子对“仁”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礼”,间接说明了“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作者用“不是非常严密稳妥”、“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些”等词语,表现了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以避免语言上的绝对化。

18、只有创立了新思想的人才可以称为思想家。孔子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把“仁”作为思想核心,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

19  .“仁”是对“礼”的政治升华,“礼”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要求;“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当“仁”与“礼”冲突时,“礼”要服从于“仁”。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柳永简论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②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的音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三十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在从政道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尤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但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社会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拔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坚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种子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把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作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理想中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试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他915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却只有柳永至今享此殊荣。

④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助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1、第①段中说柳永“身不由己的经历和歪打正着的成就”中的“经历”和“成就”分别指什么?

答:

2、第②段提到李白、陶渊明、苏轼、白居易、王维、诸葛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3、“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请解释这句话中相关短语的内涵。

①“一个世界”指

②“另外一个世界”指

③“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指

4、第③段中提到的“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指的是什么?在学习生活和阅读积累中,你一定会有相似的感触或知道类似的事例,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地加以说明。

答:

1、经历:“以极大热情投身政治”却“碰了钉子”转向市井,深扎市民堆里。(3

  分)  成就:他的文学之名,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

2、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2分),证明柳永是另一类人物,是一个特殊的代表。(2分)

3、(1)理想世界(心里想的世界)(2)逆境中的世界(与自己的理想不相同的世界)(3)一个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世界(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4、环境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有影响,但关键在自己能否很好地利用环境,发挥自己的才能,即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 环境)(2分)

第一:问言之成理即可。(举例恰当2分,解说合理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①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并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现代的事。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的象征。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为世界重点保护文物,宇航员遥观地球所能辨识的人工构筑物的报道,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则产生了另一番意义。

②对于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称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③长城与封闭保守并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长城既可以是“限隔华夷”、自我封闭的壁垒,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不在“物为”而在“人为”。首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并没有保守、退缩,他“变俗胡服,习骑射”,登上了开放革新的大舞台;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废垒墟墙的清政府反而深陷闭锁的泥潭。古代高明的政治家,不以长城自缚,他们运用这条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聚汇线,调控了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把农业经济与游牧经济融合在一起,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开拓了新路。他们也通过这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古罗马的治国法典,波斯国的经营之道和什色物产,北非与欧罗巴的算学、文学,都在这条路上作过并不折本的旅行,金发碧眼的商贾、哲人经这条路回国时常怀着收获的喜悦。这条往来者络绎不绝的国际通衢盛期数百年,洒过张骞们多少汗水,输出过炎黄子孙多少文明智慧!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长城怎么能说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呢?

④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最终积淀、熔铸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第④段中作者说“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下列不能表明“积极效应”的一项是

A.首筑长城的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登上了开放革新的大舞台。

B.古代高明的政治家运用这条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聚汇线,调控了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C.长城并不必然导致封闭保守,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

D.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傍长城而西延,促进了东西方商业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城的护卫。

2.第②段中说“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四合院’,称为‘……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长城比作“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比作“巨大的悲剧纪念碑”,都是就长城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而言的。

B.有人把长城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是认为长城在历史上起到了自我封闭、保守自缚的作用。

C.有人把长城称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是认为长城具有一种悲剧美,能够激发中华民族的危机感。

D.这句话表明作者对“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是消极的”这种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

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心目中的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之所以并不一致,是由于人们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B.长城对中华民族的“另一番意义”是指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C.作者说“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表明了他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持否定态度。

D.长城雄伟博大的景观能激发人们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壮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4.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就自身价值来说,原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战略防御设施。为了“有备”,今天依然需要维护和修复长城。

B.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废垒墟墙的清政府深陷闭锁的泥潭,正是由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长城的积极意义。

C.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世代传唱,顺应了中华民族对长城积极效应的认同心理。

D.由于长城的护卫,古丝绸之路沿线出现了繁荣的商贸交流的景象,由此兴起了许多颇具规模的文明古城。

1.A.(这句话表明的是赵武灵王个人的作用,不是长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2.C.(把长城称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实际上是说长城的象征意义是消极的)

3.C.(此句作者并没有否定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本身的意思。)

4.C.


解析:

金庸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嗜血的生涯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名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否则全身血液就会凝结成冰。他因此得了绰号“青翼蝠王”,又被骂为“吸血蝙蝠”。这一描写犯了文化错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视为福泽祥瑞的动物,并不令人__。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蝙蝠才是邪恶的象征,而这一描写显然取材自西方的吸血鬼传说。

  它也犯了时代错位的错误。在故事发生的时候(元末),不仅中国人,连西方人也不会把蝙蝠与吸血联系起来,因为以血为食的蝙蝠只生活在美洲。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后,欧洲探险家们才发现竟然还有食血的蝙蝠。他们一度以为所有新大陆的蝙蝠都是食血的,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便用它来命名,以至有十几种以果实为食的美洲蝙蝠至今还背着“吸血鬼”的恶名。其实只有三种蝙蝠是以血为食的,其中白翅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数量很少,主要食鸟血,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而普通吸血蝠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主要食哺乳动物的血,一般说的吸血蝙蝠指的就是它。

  在__电影中,吸血蝠常常被表现为像狐蝠那样的大型蝙蝠从天而降,并凶猛地向动物或人发起攻击,从颈部直接吸血。实际上,吸血蝠并没有那么__。它们是小型的蝙蝠,身体只有人的拇指大小。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为了避免被鹰等天敌捕食,它们只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时辰出行,悄悄地寻找熟睡的哺乳动物。

  和许多种蝙蝠一样,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低空飞行时通过发射、回收声纳,以及靠嗅觉和听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和其他蝙蝠不同的是,吸血蝠的前肢有发达的拇指,这使得它不仅能飞,也能在地上快速奔跑、跳跃,速度能达到每秒2.2米。在发现猎物后,吸血蝠降落到地面,跑向猎物,然后爬到猎物身上毛发较少的部位。它们的鼻子里有热感受器,用来寻找猎物皮肤上的血管。在确定了下口的位置后,它们先用犬牙剪掉多余的皮毛,然后用刀片一样的门牙切开一个几毫米长的小口。刀口极为锋利,刀法又非常快速,猎物对此不会有任何知觉。吸血蝠并非直接从伤口吸血,而是在血从伤口流出后,用舌头吮吸。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蝙蝠吸血的认识理解,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一武林高手因为练功出了差错,需要经常吸人血解毒,被骂为“吸血蝙蝠”。

  B.只有三种蝙蝠是以血为食的,其中白翅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数量很少,主要食鸟血;而普通吸血蝠分布广泛,主要食哺乳动物的血。

  C.欧洲探险家们以为所有新大陆的蝙蝠都是食血的,联想到传说中的吸血鬼,便用“吸血蝙蝠”来命名。

  D.在__电影中,吸血蝠常常被表现为像狐蝠那样的大型蝙蝠从天而降,并凶猛地向动物或人发起攻击,从颈部直接吸血。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吸血蝠是小型的蝙蝠,身体只有人的拇指大小,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

  B.吸血蝠低空飞行时通过发射、回收声纳,以及靠嗅觉和听觉来确定猎物的位置。

  C.和许多种蝙蝠一样,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前肢有发达的拇指。

  D.吸血蝠只在夜间没有月光的时辰出行,悄悄地寻找熟睡的哺乳动物。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林高手吸血的情节描写借鉴了西方吸血鬼的传说。

  B.因为以血为食的蝙蝠只生活在美洲,所以人们不会把蝙蝠与吸血联系起来。

  C.吸血蝠不仅能飞,也能在地上快速奔跑、跳跃,速度能达到每秒2.2米。

  D.吸血蝠用舌头吮吸猎物的血时,因刀法非常快速,猎物一般不会有任何知觉。

1.B(B项所说内容结合材料第2段可知理解正确。A项、C项所说内容结合第二段有关内容可知是错误的,D项所说内容从第3段中“吸血蝠并没有那么__”、“它们更不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攻击”等内容可知是错误的。)

2.C

3.B


解析:

1.

2.(结合材料第4段,“吸血蝠有发达的回声定位系统”这是和许多种蝙蝠一样的,而“前肢有发达的拇指”这是和其他蝙蝠不同的。)

3.依据材料第2段可知,有十几种以果实为食的美洲蝙蝠至今还背着“吸血鬼”的恶名,所以B项推断错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