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韩寒和陈丹青利用一档电视节目大话文坛,剑指文豪茅盾、巴金、老舍,称“老舍茅盾巴金他们的文笔都很差”。言论一出,一片哗然。当今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利用影响力更大的电视节目发表惊人言论,对中国人公认的文学大师贬低嘲讽,伤害了一个民族的文学尊严。

茅盾、巴金、老舍是我们这个民族杰出的文学大师,是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者,其地位是历史决定的,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处在中华民族历史的转折期,思想启蒙、抵御外敌、寻找民族图强之路,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茅盾、巴金、老舍等那代文学宗师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民族请命,为祖国呐喊。他们青年时期为祖国崛起,留学海外,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回国后以自己的胆识、学识、智慧和天才书写民族文化精神,推出了一系列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中华文化历史上彪炳千秋的杰作。茅盾的《子夜》,在高超的艺术性叙事、巨大的思想价值上都是公认的长篇巨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启蒙了中国一代代青年人的思想,点燃了一代中国青年自立自强的心灵之灯。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形象地记录了八年抗战中国人的心路历程,是具有诗史价值的文学巨作。

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追念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是一位有责任文化人的基本修养。俄罗斯民族对托尔斯泰、普希金等是多么敬重,对他们的故居和文稿等遗产、遗存都予以高规格保存和纪念。巴尔扎克、莫泊桑等大师也深深留在整个法兰西民族的记忆中,仅仅在巴黎,文人纪念所就多不可数。对于书写和记录民族文化精神的前辈,需要这种敬重,这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涵养高低,检验一个民族文学水准的高低。文学大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评价大师作品更需要公正、科学。在阅读多元的年代,大师作品的文化品格品质、巨大深沉的思想容量恰恰是最需要的。你可以不去阅读,不去喜欢,那是自己的自由,但文化名人不应该在媒介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尤其是大嘴巴言论错误导向舆论。

炒作有底线,借机攻击大师达到抬高自己声誉的目的很不道德。现在是一个缺少文学大师的年代,商品化的物质大潮更让精神开始苍白和无力。文学是人学,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表达,文学消费更多是一种习惯和自觉,不喜欢阅读经典的人很浅薄很空虚。文化名人在公开场合谨言慎行是一个基本素养,大放厥词、误导青年很不应该。评价作家作品更是应该局限在文艺争鸣范畴,信口雌黄损害自身形象,不利已还害他人。

(选自《韩寒和陈丹青贬低大师伤害谁的尊严》,有删节)

联系文本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文坛大嘴巴现象”的是

A.以惊人言论挑战权威,颠覆传统底线,剑指文豪茅盾、巴金等人。

B.对中国人公认的文学大师贬低嘲讽,伤害了一个民族的文学尊严。

C.在阅读多元的年代,却不喜欢也不阅读经典作品,很浅薄很空虚。

D.狂妄自大攻击大师和他们的经典作品,达到抬高自己声誉的目的。

以下表述,不能直接证明“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的一项是

A.茅盾先生创作的小说《子夜》在高超的艺术性叙事、巨大的思想价值等方面都是公认的长篇巨作。

B.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则是启蒙中国一代代青年人的思想火种,点燃了他们自立自强的心灵之灯。

C.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八年抗战中国人心路历程最生动、最深刻的写照,具有诗史般的价值。

D.作为民族心灵史的书写者,茅盾、巴金、老舍等文学大师的地位是历史决定的,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

下列对各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韩寒和陈丹青利用一档电视节目大话文坛、剑指文豪之事引出话题,提出基本观点,表达鲜明的态度和立场。

B.第二段,从历史回顾的角度,概括说明茅盾、巴金、老舍及其作品在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是从正面论证观点。

C.第三段,以俄罗斯、法国为例,说明对文学大师怀抱尊敬追念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和有责任文化人的基本修养。

D.第四段,在分析时代背景和批评“大嘴巴”现象的基础上,阐明文学的特征,说明文学消费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自觉。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寒和陈丹青认为“老舍茅盾巴金他们的文笔都很差”,实质上是贬低嘲讽中国人公认的大师们的文学地位,伤害了一个民族的文学尊严。

B.茅盾、巴金、老舍等之所以被称为文学宗师,完全是因为他们能在中华民族历史的特定转折时期满怀爱国爱民之情,高扬时代的主旋律。

C.俄罗斯人十分敬重托尔斯泰、普希金,法国人深深纪念巴尔扎克、莫泊桑等大师,这些事实足以说明这些民族的基本涵养和文学水准的程度。

D.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应该限制在文艺争鸣的范畴,文化名人在公开场合如果不能谨言慎行,反而信口雌黄大放厥词,肯定既无素养又不道德。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解析:

【小题】.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文坛大嘴巴现象”的关键是“大嘴巴”,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某些文化人在公开场合信口雌黄,主观随意地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的现象。C项只说明在阅读方面个人的喜好、习惯和特点,而未涉及言论,与“大嘴巴”现象无关。其余各项均符合“大嘴巴”的现象特征。)

【小题】.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和文意的理解。D项是解说茅盾、巴金、老舍在书写中华民族文化心灵史上的地位经过了文学史的检验和评价,而未直接证明其书写了“民族心灵史”。其余各项则分别从宏观的思想精神方面说明大师们对“民族心灵”的历史书写。)

【小题】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整合信息的能力。D项概括不当。本段的内容重心应是阐明文化名人在公开场合要谨言慎行,评价作家作品更应在文艺争鸣范畴内进行,否则,就会既害己,又害人。)

【小题】 本题考查根据文意合理推断的能力。B项推断不妥,“完全”用语武断。因为“文学宗师”离不开其卓著的文学成就,除思想性外,艺术性更是不能忽略的。同时,由第二段中的“他们青年时期……的杰作”可知,茅盾等人的学识、智慧、天才和创作亦是他们成为文学宗师的必要条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彳艮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懂的地方就放过它不理会了,而是暂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 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

常常反复阅读。

作者在第④段认为“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3分)

《英雄记钞》和陆象山语录中的哪句话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基本一致?(用原文回答) (4分)

《英雄记钞》: □□□□ (4个字)

陆象山语录: □□□□□□ (6个字)

第⑥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4个原因。(3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3分。只答文中“—是”内容 的,不给分;综合答“一是”和“二是”内容的给1分)

【小题】(4分) 《英雄记钞》:观其大略    陆象山语录:未晓处且放过(各2分,共4

        分)。(“陆象山语录”若答“读书且平平读”得1分)

【小题】(3分)不能。(1分)因为它:①使沦证更严密,②使观点更辩证。③从反面进行

       论证。(以上三点答出任一点,即 给2分)

【小题】(3分)①多读几遍才懂(看—、二遍不懂,读三、四遍就懂)。  ②读到后面才懂

        (前面不懂,读到后面才懂)。  ③过段时间才懂(以前看不懂,过些日子才懂)。

        ④有实际知识后才懂(以前其实不懂,有了实际知识后才懂)。(答对一项不给

        分,答对二项给1分,三项给2分,四项给3分)


解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教练的艺术形成式表现了埔大深遂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 圆 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圈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诉外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扩年殿比大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外低楼,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圈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圈”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科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阅代表着生命光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 皇穹宇 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 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 清真 清淡 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 “蓝天” “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 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 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 更显示出天的澄清 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 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 圆 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 祥和 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以气热取脏,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 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徒刑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热高耸 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答:

.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答: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 祥和 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答: , , 。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 圆 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答:

【小题】.C

【小题】.D

【小题】.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小题】.与“清”关系最大

大面积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类。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和谐——“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黄朴民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黄金岁月,是古代政治走向清明、积极进取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不朽象征。在“贞观之治”的诸多优良传统中,“和谐”显然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它体现了“贞观之治”的本质属性,象征着“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

“兼容并蓄,宽容海涵”。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襟怀与气魄,在治国经武时做到虚怀若谷,宽容包纳。这表现为: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能够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将决策建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在君主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能够容忍魏征等臣下的犯颜直谏,闻过则喜,在胜利面前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在人才任用上,能够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让其拥有广阔的政治舞台发挥文韬武略;在民族关系处理上,能够摈弃狭隘的“夷夏之辨”畛域,打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的怪圈,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从而最大程度上化解了长期以来因民族征伐而积聚的民族仇恨,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和而不同,因事设宜”。这一点,在“贞观之治”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在用人上,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像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位善谋,一位能断,唐太宗使两人默契配合,优势互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房谋杜断”佳话。又如在边疆治理上,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这样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宁,造就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

“文武并用,恩威互补”。考察“贞观之治”,我们能够发现,唐太宗君臣在治国思维的选择和管理艺术的运用上,很好体现了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显著特点。如一方面,提倡法制,执法不避权贵;另一方面,注重教化,以温和的德治方式争取民心,“令上下同意”。一方面,勇于求谏,善于纳谏;另一方面,又敢于决断,雷厉风行。做到了“仁”与“礼”的有机统一,“德”与“刑”的相辅相成,张弛有章法,宽严有节度。又如在文化上,既推崇和确立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儒学之盛,古者未之有也”,彻底改变了“隋季以来,丧乱滋甚,周孔之教,阙而不修”的儒学式微局面;但同时又承认和鼓励fó jiāo 的传播和dào jiāo 的发展,让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再如,在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上,一方面用怀柔羁縻的方式进行安抚,保证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另一方面又补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甚至打击手段,以战止战,同样做到了文武之道,张弛互补。

“高者抑之,低者举之”。这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贞观之治”为后世封建社会树立了一个杰出的典范。首先是唐太宗践行“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的为君之道,带头提倡节俭,释放宫女,让利于民,“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其次是对皇亲国戚多有约束,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平添社会的对立。同时,根据“明主治吏不治民”的原则,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整肃贪黩腐败,确保朝廷的安民方针与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其三是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

《资治通鉴》“贞观四年”记载:“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李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中间虽不乏封建史家的某些粉饰之辞,但所概括的“贞观之治”的显著成就,还是基本可以信从的,堪称一代治世的形象写照。而在这煌煌治绩的背后,所蕴涵的正是追求和谐、实现和谐、维系和谐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之时代精神,它作为“贞观之治”的核心内核,其价值、其意义乃是超越时空的,留给后人以永远的追慕与启迪!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5月 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

A.“和而不同,因事设宜”体现在“贞观之治”用人方面,既能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

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甚至包容魏征、王珪、薛万彻等原先身为敌对营垒的贤能之士,体现了唐太宗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显著特点。

C.健全完善科举取士制度,让有才能的寒素之士能够进入官吏队伍,扩大统治基础,调整社会阶层的利益,所以达成了社会的动态平衡。

D.唐太宗带头提倡节俭,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奖励农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类悲剧的上演。

E.在“贞观之治”时期,儒、佛、道三家互为促进,互为弥补,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一项是(3分)( )

A.在制定方针,实施政策时,集思广益,择善而从。

B.能够容忍臣下犯颜直谏,闻过则喜。

C.奉行“胡汉一家”、“爱之如一”的民族理念,甚至赦免宿敌颉利可汗的性命。

D.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

3.“和而不同”与“和谐”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4.纵观全文内容,“贞观之治”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B C   2. D

3. 不矛盾。“和而不同”不是泯灭差别的简单同一,而是指要理解事物之间的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把构建和谐社会局面的努力牢牢地扎根于承认差异和控制差异的基础之上,从而达到真正的和谐。

4.“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包容性;“和而不同,因事设宜”的差异性;“文武并用,恩威互补”的互补性;“高者抑之,低者举之”的平衡性。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能力。 B、不别亲疏,唯才是举,体现的是唐太宗“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特点;C、原文是说“达成相对的动态平衡”。注意信息的来源及关键字眼。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提倡“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不改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生活习俗,体现的是唐太宗“和而不同,因事设宜”的特点。注意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内容阐释“不同”的内涵。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注意把握每段的中心,每点1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 , 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对文中下列概念的内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飞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2.以下不属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

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

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

D."仁爱之心"大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

3、本文看,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准则。

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

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

4、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B.一旦"仁学"理论为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了解,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C.儒家"仁学"理论的建立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对世界实现文明共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姓

1.C

2.D

3.B

4.A


解析:

1. 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了"和"而没讲"不同";D最后一句讲的是作用而非内涵

2. 原文中"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的意思不是"最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爱自己的是起点、 是基础")

3. 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妥    C.本文议论的是"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关系"   D."手段"不对

4. B.因果关系不当。只"了解"是不会产生"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的结果的    C.儒家理论尚未被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内容颠倒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丝绸在罗马(节选)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和陶器、绘画作品中,经常发现其中的人物都穿有透明的长袍,质料柔软。据专家考证,那就是丝绸。

当时,丝绸对于罗马人而言充满了神秘。他们不知道丝绸是怎么制造的,又是从何而来的。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曾这样推测丝绸的来源:“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安息和条支。安息即今天的伊朗。东汉和帝九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可到了波斯湾,临海欲渡。安息人却警告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乃得渡。若遇迟风,亦有两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最终放弃了渡海。其实,这是安息人为了保护他们在丝路上的利益,有意阻止甘英前行。

由于安息从中阻挠,在罗马,丝绸愈为神秘。汉代丝绸千里迢迢地被辗转卖到罗马之后。一磅生丝的价值12两黄金,是原产地的数百倍,以至于当时罗马人甚至将汉朝的丝织品拆分,然后再重新织成更薄的丝绸。而极其富裕的贵族、将军穷奢极欲,对新奢侈品酷爱有加。在挥霍浪费的气氛中,丝绸迅速席卷古罗马。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资金。罗马元老院也多次通过禁穿丝绸的法令,但屡禁不止。

  最近,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罗马人的过分贪求丝绸等东方奢侈品,才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此说虽有些夸张,但是可以说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发生了接触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更多地更为廉价地获得中国的丝绸。罗马帝国便想避开丝绸陆路交通的最大障碍——安息国,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这终于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时实现了。罗马人在掌握了印度洋航路后,终于通过南海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之后,中国与罗马间的陆上交通也打通了。

唐代丝绸之路新的商路支线不断开辟,东罗马帝国、波斯的相对稳定,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迎来了繁荣时期。“丝绸之路”这个名称非常贴切恰当,因为丝绸不仅是这条陆上的主要商品,而且丝绸也正像一条连接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纽带。

   

5.下列关于中国丝绸在罗马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自然史》中对中国丝绸的摊测说明   他们对中国丝绸了解甚少。

B.石刻、陶器、绘画作品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丝绸在古罗马已经融入了 百姓生

活。

C.由于安息国从中作梗,使得中国丝绸在古代罗马人眼里娃得愈加神秘和珍贵。

D.由于路途遥远、交通阻隔,汉代丝绸被辗转卖到罗马之时价格必然会变得很高。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息国为了从丝绸贸易中获取更大利益,因此有意阻挠汉朝和罗马的直接通商。

B.丝绸良好的质地、奢侈的社会风气,使罗马元老院禁穿丝绸的法令无法实行。

C.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后,古罗马通过航道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

系。

D.古罗马想方设法和中国建立直接联系的原因在于获得更多的、更为廉价的丝绸。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丝绸意外地成了双刃剑,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也加速了它的衰败进程。

B.看到罗马与中国建立了海路七的直接联系后,安息国也主动地打通了陆路交通。

C.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国的沟通的要道,它的繁荣取决于交往国的繁荣和稳定。

D.古罗马虽然与中国取得了 直接联系,但生丝贵于黄金的价格并没有任何改变。

5、A   6、D   7、D


解析:

5、A

(只能证明古罗马已经有中国丝绸,但不能证明“已经融入了百姓生活”。

    从下文可知,丝绸在古罗马穿用基本在贵族)

     6、D

(原文是“在屋大维·奥古斯都执政时实现了“从海上和中国直接通商”,

    而不是“屋大维·奥古斯都发现了印度洋航路”)

    7、D

(A项,  “导致了古罗马的繁荣”在原文没有依据;B项,  “安息国也就主动

打通了陆路交通”在原文没有依据;C项,  “没有任何变化”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如果它稍有受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逗留在我们的池沼里。它不在人们所能强制或幽禁的那些奴隶之列。   文中画线的句子“它不在人们所能强制或幽禁的那些奴隶之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   

A: “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    B: 说明天鹅不易驯养    C: 赞美天鹅威武不屈的精神    D: 歌颂天鹅追求独立自由和平等的美德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新兴的光子产业首先在通信领域找到了突破口。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体曾经一度是电子,然而,由于采用光子传输信息,能够获得比电子传输更高的效率,因此,新兴的光子通信大有取代电子通信的趋势,在光子通信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全光通信。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   

A: 光子传输信息效率高    B: 光子产业最先落脚的领域是通信领域    C: 光子通信已经取代了电子通信    D: 全光通信最有发展前途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时,需要塑造新的认同,而非以旧瓶装新酒,倡导什么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新民族主义”,而应该超越民族主义本身。在当今以主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时,应该以爱国主义代替民族主义,为国家自豪,为未来鼓舞。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

A:国际体系中的民族国家越来越多 B:爱国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超越 C:主权国家将在国际社会中取代民族国家 D:国际体系应该向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注重人格修养要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有追求,但无论追求什么,都不能忘记了人格。要讲究修身,经常想自己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一个高尚人格的要求。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做人是做好事业的前提。 这段话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

A:人格修养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加强人格修养 B: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有追求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作为所有人的准则. D:人格修养就是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_之风不沾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