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文,完成1—3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上。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的呼应。当然,任何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形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是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__”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乎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__”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1、D

2、C

3、C


解析:

1、D(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明偏概全)

2、C(A“无可挽回”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迷惑”曲解文意)。

3、C(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题3分)

文艺创作:少一点低俗,多一些责任

①这些年来,创作的尊严面临严峻的挑战。创作成果被随意地歪曲,经典名著被任性地拆分;只要点击率高就好,只要票房收入多就好,只要名利双收就好。这种流行文化的无序状态正影响着

阅读者的视听,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对流行现象的理性判断。其主要原因还是一些文艺创作者责任意识的缺失。

②历史终会以其特有的坚韧来淘沥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作品价值是要经过历史来证实的。而时下的创作却越写越粗糙,创作态度越来越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已渐成势头,迎合与趋从的态势正在蔓延。不少人囿于一室之中,通过网络的便利下载着自己的梦想,写作状态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仿佛一夜即可成惊世之作。其实电脑网络抓去了你的眼球,也抓走了你的认识和判断力,使你的眼界不宽,胸怀狭窄;没有创意,毫无生机。这种剪接、拼凑成的“创作”,是丝毫没有生命力和美学价值的。

③当盛行的风气把消遣和娱乐奉为第一宗旨,那么创作的目的自然是把迎合与趋从当成立身的准则,结果是投合了市场的趣味,降低了作品的美学标准,丧失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搅乱了大众的视听评判。大多数人根本不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神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很少有人从民族的世道人心来触摸时代脉搏,透过风云变幻的表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某些文化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创作粗鄙化的行列中,在娱乐新闻里“发掘”材料,在茶楼酒肆“激发”智慧,在流行时尚中“附会”思想,文学的星空划过了太多爱情的弧线和哭泣的泪痕。他们只是想经过简单的克隆和复制、毫不费力地收取名利,结果是平庸自不必说,道德沦落则日见明显。要让创作走出困境,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他们既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展现给观众,英才也不能把属于极端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大众。要把对观点的解读放到时代的背景上去阐释,要把对真理的感情放到大众的层面去引导、把对艺术美的表现放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去挖掘;站在大众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理解,站在思想的高度去提升他们的境界;以创作的严谨和责任意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

④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容忍错误的倾向,总是沉默,必须有清醒者从缄默中站出来说话,坚守住人类精神的“月亮”,这是一个时代的迫切期待。可是现实中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去作守住“月亮”的孤独的树,而自己则愿作树的旁观者。殊不知,这正是社会缄默的缘由,一个充满思想活力和精神自由的社会全然不是这样的。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成就不仅是他写出了惊世小说,更在于他用杂文和人格为民族立起了不屈的脊梁。

⑤古人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至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执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浩气,我们应该少一些物欲的功利思想,多一些写作的平常心;多一些可传承的思想创作,让人涵咏,让人沉醉,让人扼腕悲吟,让人为之倾倒。“剑桥法律系宽敞明亮的教工休息室里,只是在最右边不足一米半宽的架子上,展示着本系教工的科研成果。如果从梅特兰开始算起,100多年来这里教师的成果仅此一小架,委实不能算多。”这是留学剑桥的学者最切实的感受。

⑥宋代鸿儒张横渠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当成自己的读书理想,我们也应以此为文学创作中自觉遵守的规范和准则,若如此,那是我们这个时代幸甚,我们国家幸甚,我们民族幸甚。

5.作者认为要建立“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下列说法不符合这种“秩序与规范”的一项是( )

A.作家要关注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要有一定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挖掘、吸取营养,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艺术美。

B.作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尊重大众的理解,以大众的喜好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从而引导大众去感悟真理,提升大众的思想境界。

C.作家要有清醒的意识,没有容忍错误的倾向,为社会充满思想活力和精神自由作出自己的贡献。

D.作家要站在时代、国家、民族的高度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为功利思想淹没,必须具备严谨的创作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6.下列不是造成目前文艺作品低俗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创作态度比较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作者丧失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B.有的文艺创作者极少接触和关注社会人生,造成视野狭窄,心胸不广,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没有了创意和生机。

C.电脑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使人们变得懒惰而浮躁,出现了拼凑、剪接式的文章。

D.文艺创作者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展现给观众,也不能把属于极端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大众,使文艺作品的传播遭遇障碍。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下流行文化处于无序状态,搅乱了大众的评判。文艺创作者追求点击率、票房收入等,投合市场趣味是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之一。

B.作品的价值要经过历史的淘洗与证明,可见时下这些粗糙的、缺乏美学价值的作品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是会被历史淘汰的。

C.电脑网络会让人丧失认识和判断力,令人胸怀狭窄,丧失创意和生机。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D.因为站出来批判错误倾向、坚守社会的良心是孤独的,所以人们自己总是不愿不敢批判,保持缄默,只做一个旁观者。

5.B

6.D

7.C


解析:

5.B(“以大众的喜好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错误。原文是“站在大众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理解”)

6.D (这是如何建立“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问题,不是原因。)

7.C(“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曲解原文。)

[8489ad60c238649a.gif]w.w.w.k.s.5.u.c.o.m

一、(9分,每小题3分) 

现代文阅读题: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新文__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有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代散文具有自己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与新诗、小说、戏剧存在高下的分别。

B.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

C.由于作家个性追求不同,入选的散文风格各异,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

D.从“五四”至今的散文可以看出白话文的成熟程度,艺术白话文善达意,善表情,有声有色,有光有味。

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他四维的内容。

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

【小题1】A

【小题2】和作家作精神交流;赏析散文文学之美;了解认识一代历史;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

【小题3】散文创作不必拘泥于司空图的观点,创作者要善于发挥文学的诱发暗示功能来表情达意;读者要善于通过散文文字之类来领悟作者情意、赏析作品。


解析:

【小题1】“与新诗、小说、戏剧存在高下的分别”是朱自清的观点。

【小题2】略

【小题3】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文中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   

A: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C: 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 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下列对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方面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    B: 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C: 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    D: 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扩招。大幅度的扩招 _____,因此出现了高校 学生质量滑坡现象。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是:

A:使入学门槛骤然降低 B: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压力 C: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D: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上学的机会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基于目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冷局长觉得,每做一个决定、每采取一个行动都要

A:百倍慎重,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条件,方案必须非常妥当 B:百倍慎重,同时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基础和可能条件,制定完备的方案 C:加倍慎重,同时还要充分注意思维角度的切实性,方案必须非常妥当 D:加倍慎重,要确保更加稳妥、务实、有效和节约,要作出细致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在相当一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特别是从事领导工作)的人当中,往往以经济建设是中心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片面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之间统一性和服从性的一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相对独立性或差异性的一面,这样做的结果,就导致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乃至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现象,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错位,丧失了共同的精神追求,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准下降,凝聚力、向心力被削弱,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风盛行。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相当一部分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忽视甚至否定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或差异性 B: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社会危害极大 C: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准下降的现象 D:在实践中出现的否认精神文明的相对独立性的认识误区危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三年前,她有一个美满的三口之家。现在,已经离婚的她只有一个人艰难度日。最能准确复述这段短文意思的是( )。

A:她离婚了 B:她离婚后一个人过 C:她曾经家庭美满,但现在离婚了 D:她离婚后日子很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冯秀军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如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昃,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字。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之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不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6期,有删节)

下列关于“最佳期的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低教育界限和最高教育界限依据儿童发展的成熟程度区分,在它们二者之间实施的教育,“最佳期的教育”。

B.教育如果超出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就无法对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因而不是“最佳期的教育”。

C.“最佳期的教育”要求教育不能停留于教育对象的现有发展水平,因为那样就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

D.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的教育,因孩子无法理解“奥数”而“怒火中烧”的教育,都不能称为“最佳期的教育”。

下列对“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生命的节奏中存在着教育敏感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敏感期,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B.“某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但它又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儿童的整个世界中。

C.如果儿童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就有可能获得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

D.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而观察和发现的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只要对生命充满好奇,即使身处不同领域,人们还是可以同样发现“生命是有节奏”的这一学校旅程中的最重要的秘密的。

B.教育面向的对象是生命,与音乐、诗歌、美术、数字等一样,它也是人类根据生命自身的律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节奏。

C.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这是怀特海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为教育者绘制的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

D.作者认为,童年生命体验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成年体验,因此,人们或许更应该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项错在不是“不能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而在于不能“有效” 促进他们心理机能的发展。

【小题2】错在“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的原因是“教育敏感期”而不是“观察和发现” 的“稍纵即逝”。

【小题3】A项错在可以发现秘密不是所有“对生命充满好奇”的人,而只是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而从“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这句话看,本文中的“探险者”指的是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