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在这里,严羽已触及到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初唐诗歌的兴盛、初唐诗人的辈出,才引发出唐廷对进士科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

由于寒门士子可以经诗赋考试而进士登科入仕,而男丁一旦入仕,还可免除赋役,这样,诗赋便自然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天下士子尤其是广大庶族寒士都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并乐此不疲。高适、孟郊、张籍、韩愈、李商隐、聂夷中等大诗人都是少时家境贫寒,全靠私塾、家教以及自学而成才。孟郊为登“龙门”,做诗真可谓“呕心滴血”。他与贾岛的“苦吟”,不仅在唐代,即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使诗歌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主要求生求官之术;另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也从诗人中造就出诸如贺知章、张九龄、韩愈、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和杰出思想家。而一旦求生、求仕特别是求仕不成、报国无门时,诗人们自然将诗歌用来作为抒发性情、表达心志的最直接方式。这样就不仅玉成了一批科举不第、仕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如李白、杜甫以及孟浩然、贾岛等),而且使得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你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这是何等的张扬狂放、淋漓痛快!这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自由头脑与开放胸襟的愉悦和豁达!当然,李白之所以可以“凤歌笑孔丘”,杜甫之所以竟将孔丘与盗跖相提并论而轻蔑之,张祜之所以敢于以诗歌去“轻万户侯”……诗人们之所以竞相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信口(笔)宣泄胸臆,不畏惧任何权贵、权威而抒发性情,粪土“万户侯”,其大前提均在于唐代尤其是初、盛唐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于从武则天以后历代皇帝们“以诗赋取士”的人才政策。

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强烈嫉妒与不满,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一直贯穿于武后以后的两百余年里。然而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君王们要的却是源源不断的大批新锐人才来参政议政,至于这些新锐的出身、地位如何,则是不予计较的。(选自《文史知识》2007第4期,有删改)

.下列对“以诗赋取士”或“以诗取士”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严羽认为“唐以诗取士” 不仅促进了对诗歌的专门研究,而且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

B.《沧浪诗话》里明确论述了唐代朝廷采取“以诗赋取士”的政策与唐诗繁荣的密切关系。

C.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初唐诗歌的兴盛和初唐诗人辈出的原因,才引出唐王朝采取“以诗赋取士”的政策。

D.“以诗赋取士”,可理解为“凭借诗歌和汉赋的写作才能来选取读书人做官执政”。

.依据原文,下列对“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初唐诗歌的成就,引发了唐王朝统治者对科举取士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

B.诗赋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使得广大庶族寒士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以诗赋取士”,从诗人中造就了像贺知章、张九龄、韩愈、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的杰出思想家。

D.“以诗赋取士”,成就了一批像杜甫、孟浩然等这样的科举不第、仁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诗赋取士”,对寒门士子们学习、钻研诗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B.孟郊、贾岛少时家境贫寒,作诗“呕心滴血”,都以“苦吟”著称,世称“郊寒岛瘦”。

C.不少大诗人求仕不成使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

D.武则天在选取参政议政的人才方面是开明的,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地位。

【小题】. C

【小题】. C

【小题】. B


解析:

【小题】. A项“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不是严羽的观点;B项作者所引《沧浪诗话》里并没有对明确论述;D项将“诗赋”理解为“诗歌和汉赋”错误。)

【小题】 与“唐诗繁荣”无关)

【小题】 “贾岛少时家境贫寒 ”无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和谐的哲学本义及文化共存

如果要参照以中国的历史实践来认识孔子的学说,可一言以蔽之:和而以谐。

具体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一贯所称道的所谓“和谐”,其哲学本义就是“中和变通后的相谐于律”。这个变通即化机,指事物在矛盾冲突中的相互吸纳、转化的契机。它既具有一分为二的必然性,又具有合二而一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一以贯之的分分合合中,不断促使了事物向更高层次的螺旋式发展。老子的“一道生万物”,易经的“执中而尚和”,孔子的“和而不同”筹精辟论见,都是和谐在同质意义上的各种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就是老庄玄学强调怀柔善导、以静制动;而易的主张却是刚健重行、以动求静;孔子则兼而有之。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都在相反相成中,促使了事物向和谐的必然回归。

行为意义上的这种和谐,就是一种善包容异已的豁达胸怀,它使中华民族如日之升,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沐泽、和合了诸多民族兄弟与异邦朋友,使中国不断在睦邻友好、相辅而行中逐步走向了繁荣昌盛。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史实就是流落在开封的一支犹太人在中原雄阔的自然环境、豁达而善交往的民族风俗及中原人那种敢于走闯、不屈服于困危精神的影响下,自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这与几千年后中东地区两个民族不顾道义、轮回仇杀的现实,形成了多么明显的对比!事物的发展再次证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的根本大计。只有在社会人的意识形态上确定了其文化观念的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人的思想上产生了各尽其能、为之奉献的精神自觉之后,这个目标的实现才会成为可能。

科学地看,所谓的“和谐”,实质上也是物种共生现象在社会文化理念和人的思想、行为意识上的客观反映。生命形式的共有取决于事物双方的共存,唯共存才得以共生。而这种产生在事物内部关系上的共生现象,是事物不断进化的力量源泉。寻思着如何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有效处理不同文化形式在传承之间的微妙关系。尽可能寻找和集合不同事物间相同和相似的有效因素,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中和作用,以利最大化、最优化地建构一种全球性的、相对统一的共生文化体系,促使不同背景的事物能在自身和双方的发展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也是科学解决全球化文化冲突矛盾、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经途径。

当前,国际间的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对抗性的矛盾和zōng jiāo 的原教旨主义排异问题更趋尖锐复杂化,作为传统性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及处理不同关系的经验、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适应新情况。这就要求对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的重新认识、重新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于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从而使时代潮流不断朝着人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13期》)

6、 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所表述的“和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的本质含义是中和化之后的“相谐于律”。

B.和谐就是“执中而尚”,就是“和而不同”。

C.和谐就是怀柔善导、以静制动,也是刚健重行、以动求静。

D.和谐在行为意义上就是一种善于包容异己的豁达胸怀。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在人的思想上自觉产生了各尽所能、为之奉献的精神,就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的目标。

B.在开封的一些犹太人自觉融入中会民族的大家庭,其根本原因是受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的浸润。

C.“和谐”文化的产生深受物种共生现象的启发。

D.重新认识和理解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内涵,有利于准确把握在和解民族争端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于包容异己的豁达胸怀,必将使中华民族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国际的文化冲突中游刃有余,走向繁荣强盛。

B.各种文化的共存依赖于其共生与发展。

C.和谐的文化理念,有利于促使不同背景的事物能在自身和双方的发展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D.对国际文化冲突的日益加剧,对抗性的矛盾和zōng jiāo 的原教旨主义排异问题的尖锐复杂化,只有用和谐文化的理念来化解,才能促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6C

7A

8B


解析:

6“怀柔善导 以静制动”是老庄去学所强调的,“刚健重行,以动求静”是《易经》所主张的,虽然也促使事物向和谐回归,但其方式方法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7这项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在人的思想上产生了各尽其能 为之奉献的精神自觉,虽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目标的首要条件,但并不是全部条件。

8根据原文“生命形式的共有取决于事物双方的共存,唯其共存才得以共生”的理论,各种文化的共生应以其共存为基础。因此,不是共存依赖于共生,而是共生依赖于共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

6、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

6、C

7、B

8、D


解析:

6、ABD三项都属于发展文化的方式。)

7、A、从“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中可知;B、从“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可知,因为政府提供一个主导的追求便是权威干预,政府显然是“权威”; C、“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中的“也可以”表明政府还没有“主导的追求方向”;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

8、A、“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可能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它不可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的唯一方式。B、“建文化城,写繁体字,开国学班”都只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能说有了这些方式“传统文化”就一定能继承。C、原文中没有依据。)

阅读下面一文,完成1—3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上。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的呼应。当然,任何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形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是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__”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乎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__”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1、D

2、C

3、C


解析:

1、D(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明偏概全)

2、C(A“无可挽回”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迷惑”曲解文意)。

3、C(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题3分)

文艺创作:少一点低俗,多一些责任

①这些年来,创作的尊严面临严峻的挑战。创作成果被随意地歪曲,经典名著被任性地拆分;只要点击率高就好,只要票房收入多就好,只要名利双收就好。这种流行文化的无序状态正影响着

阅读者的视听,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对流行现象的理性判断。其主要原因还是一些文艺创作者责任意识的缺失。

②历史终会以其特有的坚韧来淘沥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作品价值是要经过历史来证实的。而时下的创作却越写越粗糙,创作态度越来越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已渐成势头,迎合与趋从的态势正在蔓延。不少人囿于一室之中,通过网络的便利下载着自己的梦想,写作状态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仿佛一夜即可成惊世之作。其实电脑网络抓去了你的眼球,也抓走了你的认识和判断力,使你的眼界不宽,胸怀狭窄;没有创意,毫无生机。这种剪接、拼凑成的“创作”,是丝毫没有生命力和美学价值的。

③当盛行的风气把消遣和娱乐奉为第一宗旨,那么创作的目的自然是把迎合与趋从当成立身的准则,结果是投合了市场的趣味,降低了作品的美学标准,丧失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搅乱了大众的视听评判。大多数人根本不从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神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很少有人从民族的世道人心来触摸时代脉搏,透过风云变幻的表象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某些文化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创作粗鄙化的行列中,在娱乐新闻里“发掘”材料,在茶楼酒肆“激发”智慧,在流行时尚中“附会”思想,文学的星空划过了太多爱情的弧线和哭泣的泪痕。他们只是想经过简单的克隆和复制、毫不费力地收取名利,结果是平庸自不必说,道德沦落则日见明显。要让创作走出困境,有必要建立一种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他们既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展现给观众,英才也不能把属于极端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大众。要把对观点的解读放到时代的背景上去阐释,要把对真理的感情放到大众的层面去引导、把对艺术美的表现放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去挖掘;站在大众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理解,站在思想的高度去提升他们的境界;以创作的严谨和责任意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

④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容忍错误的倾向,总是沉默,必须有清醒者从缄默中站出来说话,坚守住人类精神的“月亮”,这是一个时代的迫切期待。可是现实中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去作守住“月亮”的孤独的树,而自己则愿作树的旁观者。殊不知,这正是社会缄默的缘由,一个充满思想活力和精神自由的社会全然不是这样的。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成就不仅是他写出了惊世小说,更在于他用杂文和人格为民族立起了不屈的脊梁。

⑤古人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至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执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浩气,我们应该少一些物欲的功利思想,多一些写作的平常心;多一些可传承的思想创作,让人涵咏,让人沉醉,让人扼腕悲吟,让人为之倾倒。“剑桥法律系宽敞明亮的教工休息室里,只是在最右边不足一米半宽的架子上,展示着本系教工的科研成果。如果从梅特兰开始算起,100多年来这里教师的成果仅此一小架,委实不能算多。”这是留学剑桥的学者最切实的感受。

⑥宋代鸿儒张横渠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当成自己的读书理想,我们也应以此为文学创作中自觉遵守的规范和准则,若如此,那是我们这个时代幸甚,我们国家幸甚,我们民族幸甚。

5.作者认为要建立“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下列说法不符合这种“秩序与规范”的一项是( )

A.作家要关注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要有一定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挖掘、吸取营养,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艺术美。

B.作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尊重大众的理解,以大众的喜好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从而引导大众去感悟真理,提升大众的思想境界。

C.作家要有清醒的意识,没有容忍错误的倾向,为社会充满思想活力和精神自由作出自己的贡献。

D.作家要站在时代、国家、民族的高度来严格要求自己,不为功利思想淹没,必须具备严谨的创作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6.下列不是造成目前文艺作品低俗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创作态度比较轻薄,作品流于表面的热闹和肤浅,作者丧失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B.有的文艺创作者极少接触和关注社会人生,造成视野狭窄,心胸不广,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没有了创意和生机。

C.电脑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使人们变得懒惰而浮躁,出现了拼凑、剪接式的文章。

D.文艺创作者不能把极端个性的东西展现给观众,也不能把属于极端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大众,使文艺作品的传播遭遇障碍。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下流行文化处于无序状态,搅乱了大众的评判。文艺创作者追求点击率、票房收入等,投合市场趣味是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之一。

B.作品的价值要经过历史的淘洗与证明,可见时下这些粗糙的、缺乏美学价值的作品是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是会被历史淘汰的。

C.电脑网络会让人丧失认识和判断力,令人胸怀狭窄,丧失创意和生机。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D.因为站出来批判错误倾向、坚守社会的良心是孤独的,所以人们自己总是不愿不敢批判,保持缄默,只做一个旁观者。

5.B

6.D

7.C


解析:

5.B(“以大众的喜好作为自己创作的根本”错误。原文是“站在大众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理解”)

6.D (这是如何建立“学术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问题,不是原因。)

7.C(“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曲解原文。)

[8489ad60c238649a.gif]w.w.w.k.s.5.u.c.o.m

一、(9分,每小题3分) 

现代文阅读题: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新文__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有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代散文具有自己的特点,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但与新诗、小说、戏剧存在高下的分别。

B.综合刘知几、章学诚、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味。

C.由于作家个性追求不同,入选的散文风格各异,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

D.从“五四”至今的散文可以看出白话文的成熟程度,艺术白话文善达意,善表情,有声有色,有光有味。

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他四维的内容。

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

【小题1】A

【小题2】和作家作精神交流;赏析散文文学之美;了解认识一代历史;获得有味有益的消遣。

【小题3】散文创作不必拘泥于司空图的观点,创作者要善于发挥文学的诱发暗示功能来表情达意;读者要善于通过散文文字之类来领悟作者情意、赏析作品。


解析:

【小题1】“与新诗、小说、戏剧存在高下的分别”是朱自清的观点。

【小题2】略

【小题3】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文中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   

A: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 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C: 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 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一般是在具有国家的雏形的时候。   下列对人类、国家、文化、语言和文字几方面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语言——文化——文字——国家    B: 人类——语言——国家——文字——文化    C: 人类——语言——国家——文化——文字    D: 人类——语言——文化——国家——文字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1999年起,我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扩招。大幅度的扩招 _____,因此出现了高校 学生质量滑坡现象。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是:

A:使入学门槛骤然降低 B:缓解了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压力 C: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D:使更多的学生有了上学的机会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基于目前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冷局长觉得,每做一个决定、每采取一个行动都要

A:百倍慎重,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条件,方案必须非常妥当 B:百倍慎重,同时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基础和可能条件,制定完备的方案 C:加倍慎重,同时还要充分注意思维角度的切实性,方案必须非常妥当 D:加倍慎重,要确保更加稳妥、务实、有效和节约,要作出细致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