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

文/沈丁立

①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世界对此有目共睹,各方朋友对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也都给予善意肯定。

②但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有限,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从三个方面,可以对此予以认识。首先,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为背景,我国发展的体量仍相当不足。其次,中国的人均发展指数在整体上尚处世界中下地位。再次,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同人文环保发展的错位更为显著。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这些领域做出艰苦努力。

③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考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考虑合适的参考系。从纵向看,同我国落后的过去相比,在新中国建立的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横向看,同与我国经济规模类似的日本比,日本以我国1/10不到的人口、1/25不到的陆地面积,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而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可见我国的经济水平,不仅远未达到发达行列,而且还差距明显。

④在全球范围,我国以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与世界中位水平尚有如此差距,只能说明我国在现阶段仍具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只有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才会进入世界中游。此外,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这些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⑤然而,中国由于独特的超大规模,尤其是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在局部发展上可能显得较为耀眼。譬如,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甚至因此成为美国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但中国高铁的发展并未解决我国春运的传统难题,也不可能迅速解决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⑥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由于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常感资源与能力短缺。中国面临着占世界二成人口的大国的人均发展水平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总体能力虽然有限,但它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增长。我们愿尽己所能,回报国际社会对我国进步所给予的支持,支持与我国同处发展中水平的其他国家。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下列不属于我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日本人口不到我国的1/10、陆地面积不到我国的1/25,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

B.在全球范围,我国有占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

C.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资源与能力仍显短缺,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

D.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

A.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发展的体量、人均发展指数、内部的区域发展三个领域做出些许努力。

B.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已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未达到发达行列。

C.美国将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作为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因为,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

D.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直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

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进行的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可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前列。

B.只要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就会进入世界中游,我国也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C.中国的经济虽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因此,只有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有更为理性的判断,才会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

D.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会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590b1c54940cc60b.jpg]

【小题2】

[ab44883ca2cdbcc1.jpg]

【小题3】

[e12711d41c924ada.jpg]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商报记者刘洋):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已于昨日开幕,请您介绍一下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陈(陈进,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1992年参加广州油画双年展;1999年在北京实施作品“数字访问”;2000年至今,策划、组织、参与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艺术节的筹备已基本就绪,由于本次艺术节将持续两个月的时间,目前10多位艺术家已经到达北京,此后各国艺术家会分阶段陆续到京。

  商: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有多少位艺术家参加?

  陈:到目前为止,是366位艺术家,但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有变化。因为艺术节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商: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主题是什么?

  陈:OPEN,从第一届到现在的主题全部都是OPEN。

  商:本届在细节上会有哪些变化?

  陈:因为本次艺术节要进行8周的时间,因此我们邀请了8位策展人。他们思考艺术的方式、邀请的艺术家都不一样,从邀请艺术家的层面上,来体现他们的策展思路。

  商:据了解,一直以来,“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的资金主要是由您来解决,目前艺术节最大的困难是否是资金问题?

  陈:是的,资金是最大的问题。“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是一个民间的活动,而且是非主流的,在资金方面肯定会有困难。

  商:行为艺术常常被大家所误读,处境比较尴尬,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一些行为艺术多有暴力、__等成分,您如何看待这类的行为艺术作品?

  陈:从第一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到现在,我认为公众对行为艺术没有什么看法或者偏见,他们觉得行为艺术很有意思。行为艺术有很多人性化的内容,至于__、暴力等行为艺术作品,并不代表行为艺术的全部内容。

  本次国际行为艺术节将举办8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月,就是想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行为艺术并不是“极端”的代名词。

  商:请您对行为艺术进行一下解读。

  陈:据我理解,艺术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方式,在社会、文化、历史中发现问题,并且提出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我把它称为理性批判。这种理性批判是通过文化的筛选以及长时间的思考得来的,而不是出于冲动、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

  同时,从行为艺术的语言来讲,我将它归纳为诗意化的语言,因为诗意是一种隐喻的美感,很多人在语言方面去寻找它的可能性,它对美学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另外,行为艺术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心灵体验包含对事物或环境的感受,一种领悟,其中包含了某位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起到的治疗作用,或者是一种升华的作用。

  商:据了解,“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国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在国内似乎很低调。您如何看待“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这种影响力上的差异?

  陈:无论哪种行业和学术方式,都分为学术价值和公众的影响力。我认为,“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在学术领域中是非常有影响的,但是在公众中影响力并不是很大。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我们会想办法尽力去解决它。

  商:您是否考虑过将行为艺术作品与市场相结合?

  陈:目前来说,这种结合很困难。市场是一种经济行为,任何东西进入市场都要符合经济规律,尤其是艺术。它和股票很相像,有很多炒作的成分,就要看炒家们是否愿意炒作它。行为艺术相对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不像油画已有很长的历史,运作得很成熟。

  商:您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陈:我认为东西方行为艺术家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亚洲艺术家填补了欧洲艺术家缺乏的东西。由于亚洲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落后于西方,因此亚洲与欧洲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对于亚洲的问题,艺术家的敏感程度和冲击力会更强一些,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可能会更注重人性心灵的东西,或者更注重语言本身的问题。

  商:据了解,您是画油画出身的,此后为何要转型做行为艺术?

  陈:因为我要寻找一种实验性的艺术语言。我认为架上绘画与行为艺术在实验性上相比,行为艺术的实验性更强,有更大的延展性。而架上绘画局限性较强,已经非常成熟了。

  商:您的第一个行为作品是什么?

  陈:一组名叫“访问”的数字作品。当时想把这件作品长期做下去,但是在作品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这件作品本身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就停下来了,记得最后一个访问的是艾未未。

(选自2009年8月6日《北京商报》)

这篇访谈涉及了五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记者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询问被访人的情况,而是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访谈的最后?

从这篇访谈看,要使中国的“行为艺术节”能像国外的那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艺术在中国普遍不被认可,行为艺术在中国似乎成了极端的代名词,艺术家动辄就自残、自虐,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阅读了这篇访谈后,请你从艺术家的角度谈谈“行为艺术”究竟如何才能避免成为“极端”的代名词?

 【小题1】(5分)①艺术节基本情况;②如何看待行为艺术及作品;③如何扩大“OPEN行为艺术节”在国内的影响力;④东西方行为艺术家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⑤陈进转型做行为艺术的情况。(每项1分)

【小题2】(4分)因为在第十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刚刚开幕之际,受众最关心的也最想了解的是本届艺术节的基本情况。

【小题3】(4分)①资金问题;②让公众真正了解行为艺术,消除公众对行为艺术的误会;③遵循艺术进入市场的经济规律;④扬长避短,与西方艺术更好地交相辉映。

【小题4】(5分)参考答案:①从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看,行为艺术家应坚持理性批判,而不是冲动的不考虑来龙去脉的批判;②从行为艺术的语言看,行为艺术家应追求诗意化的语言,给人一种隐喻的美感;③从产生的社会效益看,行为艺术应给受众心灵的体验与领悟,改善受众的消极心态,升华受众的美好心灵。(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秩序,大美的所在

范曾

宇宙无穷极的能量,因为有了秩序,我们才能看到银河的运转、星汉的灿烂。那失序的星辰,燃烧着、挟持着陨石和尘沙,在大穹拖着光亮的尾巴,消逝到永夜的__中去。宇宙,即时空。不只是一个物质的概念,它同样是人类理性之源,甚至它便是理性本身。人类的悟性,那不待逻辑、实证的睿智,正是冥冥中理性的启示。当它体现了宇宙的秩序时,这睿智便具有了不朽的生命,瓜瓞绵绵、不绝如缕地从远古延伸到今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天地之大美,四时之更嬗,万物之荣枯,皆由“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庄子·知北游》)的自在之物——理性之源所使然。人类对它的了解甚微,我们除了表示敬畏与虔诚而外,根本无力改变宇宙的大规律。对天地之大美,我们能够奉上的也只是无限的赞叹。

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当人文未开时,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状态,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这便构成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境界。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这“间间小智”便会与宇宙的“闲闲大智”相龃龉、相矛盾,人类的一切过错在于违拗宇宙的大智慧。古哲强调“天人合一”,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根本规律的危机。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以为万有乃永恒理念的临摹品,艺术则应为临摹品之临摹品。这种观念不只为新潮、前卫的艺术家们拒绝,为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们嘲讽,甚至连古典主义大师都以为柏拉图不免有冬烘先生之嫌。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我们在参选先贤妙论时,不要胶柱鼓瑟、作茧自缚,我们是可以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的。它不会抑制你独特的创造力,也不会束缚你心灵自由的张力,相反,它会使我们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去创造符合天地大美的作品。

宇宙的大美,根本来源于它的秩序;社会的大美,同样来源于社会的契约——秩序;艺术的大美,也离不开美学的大限——秩序。一切失序的,便是毁灭着的如彗星、凋谢着的如残荷、死亡着的如骸骨。艺术家有时也表现残荷之类,那是对秩序的怀恋,包含着蓄芳待来年的企盼。

然而,倘有艺术家一定要与秩序为仇寇,以脏乱怪丑为追逐,则自古有逐臭之夫、舔痔之徒,有怪力乱神之辈;那也是一种存在,不过它们不是美的所在。

秩序的标志是纯粹、明确、简捷。如狄拉克之物理学公式、如开普勒之天体学阐释、如八大山人水墨画之美奂,那都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这儿是“天人本无二”的至高境界,人类的睿智至此,也就是一种回归,返璞归真,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

“我就是上帝”,毕加索,你不觉得有些出语不逊吗?

下列有关“秩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银河运转,星汉灿烂,四时更嬗,万物枯荣,皆因有序。

B.秩序时宇宙、社会、艺术等一切大美之所在。

C.脏乱怪丑的存在,是合理的秩序,尽管它们不是美得所在。

D.纯粹、明确、简捷,是秩序的标志,也是人类睿智的回归。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是理性之源。当人类顺应宇宙的秩序并竭力表现自身时,人类便成了秩序。

B.古哲强调“天人合一”,说明那时已完全没有天生的不假意志的顺应自然了。

C.古典主义大师的观点使后人过于偏执的理念归于平和,从而创造出大美的作品。

D.残荷是失序的东西,它不是美之所在,艺术家表现它,是为了怀念和期盼秩序。

作者为什么认为毕加索“有些语出不逊”?请结合本文观点加以阐述。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作者认为对天地之大美,人类只能是赞叹,对宇宙之规律,人类只能是顺应。当人类竭力想表现自身,违拗宇宙大智慧时,人类就偏执了。毕加索说“我就是上帝”,有违于“秩序”,背离了规律。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说他“语出不逊”,是有道理的。 (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道主义的原则

王海明

对待人的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对待人的道德原则。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人呢?应该把人当做最高价值。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就叫做人道主义。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因为人最需要的就是人。因为每个人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他人给予的。他自己是不能生存的,他要生存,他必须缔结社会,他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也是他人给的。

另一方面,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就是因为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都是手段,都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手段,所以人是本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就意味着人是评价社会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标准。人的目的、需要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应该不应该、好不好、坏不坏、有没有价值的标准。

人是最高价值,从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来看,一个人,不管他是杀了人、是吃喝嫖赌,还是干尽了坏事,首先都应该把他当作最高价值来善待,尔后再把他当作杀人犯来处死他,这就要使他能够舒服地死,不能像中国古代那样严刑酷法,如点天灯或者是车裂、腰斩。死刑这个东西还是要有的,没有死刑就会违背公正的原则,因为“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叫做等害交换,符合公正原则。但是处死死刑犯要让他最舒服地死去。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家们发现这种人道主义原则的浅陋、不精确之处。因为“人是最高价值”,意味着一切人的那种共通的、固有的东西——也就是人性——是最高价值。但是,嫉妒心、疾病等等也是一切人所固有的,也是人性。因此,说人是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嫉妒心、疾病等等这些人的弱点、缺点和那种坏的东西、恶的东西也是最高价值。所以,说人具有最高价值,是一个皮相的真理,它是不准确的,它是一个初级的真理。那么,深刻的、高级的、准确的真理是什么呢?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一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这一点,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亦即自我的创造性潜能之实现——才是最高价值。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最闪光、最重要的思想!

可是,为什么说自我实现具有最高价值?就是因为,自我实现乃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你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意味着你获得了最高幸福。马斯洛讲,人有五大需要,最低的是生理需要,然后是安全需要,然后是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要。最令人羡慕的幸福是实现自我的创造性潜能,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我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和每个人的一切需要。任何社会财富,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统统不过是人活动的产物,不过是人的能力之发挥、潜能之实现的结果。所以,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越充分、人的潜能实现得越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便越丰富,社会便越繁荣进步,而每个人的需要也就会越加充分地得到满足。

可见,说包含着许多负价值的人本身是最高价值,实乃浅层的外在的皮相的初级真理;而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高级的真理则是: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既然如此,那么不言而喻:应该使人自我实现,使人发展、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最完善的人——亦即所谓“使人成其为人”——这是善待他人的最高原则,这就是深刻的、精确的人道主义的原则。那么,怎样才能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人的最根本条件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

(节选自《公正与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应该如何对待人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观念。

B.人的目的和人的需要,是人道主义用以衡量世间万物的尺度和最高的价值标准。

C.对待一切危害社会的犯罪人,既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也要坚持人道主义的原则。

D.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一个最伟大贡献,就是指出了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和缺点。

E.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获得这种需要得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人。

以下各项中,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一项是

A.通过法律形式约束人性中的弱点

B.用痛苦较轻的注射法处死死刑犯

C.善待、帮助犯法、失足的青少年

D.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人道主义原则有两个层面的理解,试概述这两个层面的理解。

为什么说“自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

【小题1】.B、C。(A.应是一种“把人当做最高价值”的思想体系。D.最伟大贡献应是:人的自我实现,才是最高价值。E.“获得这种需要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人”是作者的观点,而非马斯洛的观点。)

【小题1】A。(善待人性,不管是善还是恶,这是浅层的人道主义。“用法律形式约束”是违反人道主义的,但它符合公正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是将人视为最高价值,将人的目的和需要视为万物评判的价值标准,因此B、C、D项为正确项。)

【小题1】①一切人性都是最高价值。②人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

  [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小题1】.深刻的、精确的人道主义原则,是人的自我实现(使人成其为人),而人的自我实现(使人成其为人)的最根本条件就是自由,因此,自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

[4分。“深刻的、精确的人道主义原则”1分,“人的自我实现”1分;“最根本条件”

1分,“自由”1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毁与誉

南怀瑾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我对于人,毁誉都不计教,即如说那个人说某人好,那个人说某人坏,很难据以定论。我的体验,不要轻易攻讦人,也不要轻易恭维人。人很容易上恭维的当。但是我总觉得恭维人比较对,只要不过分的恭维。对于自己要看清楚,没有人不遭遇毁的,而且毁遭遇到很多,即使任何一个zōng jiāo 家,都不能避免毁。像耶觫被钉十字架而死,就是因为被人毁。而且越伟大的人物,被毁得越多,所以说“谤随名高”。一个人名气越大,后面毁谤就跟着来了。

曹操还没有壮大起来的时候,初于袁绍作战,情势岌芨可危,他的部下没有信心,认为会打败战,很多人都和袁绍有联络,脚踏两边船,以便万一情势不对时,可以倒过袁绍那边去。他们往来的书信资料,曹操都派人查到,掌握在手里,后来战打下来胜利了,曹操立刻把这些资料全部毁了,看都不看,问更不问。有人对曹操说,这些人都是靠不住的,应该追究。曹操说,跟我的人,谁不是为了家庭儿女,想找一点前途出路的?在当时是胜是败,连我自己都没把握,现在又何必追究他们?我自己信念都动摇,怎能要求他们?如果追究下去,牵连太广了,到最后找不到一个忠贞的人,不必去追问了。这也是曹操反用恕道,故意做到能够宽容人。

其次古人的句子:“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与人相见,三两句话就说起别人来了,这是通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果作为一个单位主管,领导人的人,要靠自己的智慧与修养,不随便说人,也不随便相信别人批评人的话,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个攻讦人的人,他们之间一定有意见相左,两人间至少有不痛快的地方,这种情形,作主管的,就要把舵掌稳了,否则就没有办法带领部下的。另外一些会说人家好话的人,中间也常有问题。李宗吾在他讽世之作的《厚黑学》里,综合社会上的一般心理,有“求官六字真言”、“办事二妙法”所谓“补锅法”、“锯箭法“,都是指出人类最坏的做法。有些人最会恭维人,但是他的恭维也是有作用的。

近代以来,大家都很崇拜曾国番。其实,他当时所遭遇的环境,毁与誉都是同时并进的。因此他有赠沅浦九弟四十一生辰的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这是说他们当时的处境,左边放了一大堆裹扬令、奖状。右边便有许多难听而攻击性的传单。世间的是非谁又完全弄得清楚呢!多了这一头,一定会少了那一边,加减乘除,算不清谁的帐。你只要翻开《庄子》书中那段屠羊说(人名)的故事一看,人生处事的态度,就应该有屠羊说的胸襟才对,所谓“万事浮云过太虚”。

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即使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过分的言词,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清楚。孔子说到这里,不禁感叹:“现在这些人啊!”他感叹了这一句,下面没有讲下去,而包含了许多意思。然后他讲另一句话:“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走直道是很难的,假使不走直道,随毁誉而变动,则不能作人;做主管的也不能带人。所以这一点,作人、做事、对自己的修养和与人相处都很重要。

《庄子》也曾经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作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作好人。全世界要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而到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

据历史上记载,有一个人就有这股傻劲,王安石就有这种书呆子的气魄。王安石这个人,过去历史上有人说他不好,也有人说他是大政治家,这都很难定论。但是王安石有几点,是了不起的, 意志的坚定,是一般人所不能。他有过:“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惧,祖宗不足法,圣贤不足师。”的倔劲。没有把古圣贤放在眼里,自己就是当代的圣贤,可见这种人的气象,倔强得多厉害。相反的,他是魔道呢?但也难下断语。他一辈子穿的都是破旧的衣服,乃至他当宰相的时候,皇帝都看到他领口上有虱子。眼睛又近视,吃菜只看到面前的一盘,生活那么朴素,可是意志之戆,戆得不得了。他对毁誉动都不动,表面上的确不动,实际上内还是动的,所以这一段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能够做到毁誉都不心动,这种修养是很难的。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信息筛选正确的两项是( )

A.不过分的恭维人是可取的。

B.两个人互相攻讦,一定是由于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C.如果作为一个单位主管,就不能评论别人,也不能听信别人批评的话。

D.曾国藩认为,世间的是非标准也弄不清楚,所以,也就无所谓谁是谁非了。

E.作者说王安石具有“这种书呆子的气魄”指的是王安石“毁誉不惊, 甚至到了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人要勇于做“当代圣贤”。

B.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意志坚定,不计较个人得失。

C.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虽然他敢于说“人言不足惧,圣贤不足师”,但也未能真正做到毁誉不惊,可见这种修养是很难达到的。

D.举王安石的例子,说明唯有王安石这样的“大丈夫”才能达到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而不加沮”的圣人境界。

作者为什么说曹操是“反用恕道”?请简要回答。

曾国藩是怎样对待别人的毁誉的?请简要回答.

【小题1】A、E(B项的错误在于对原文“意见相左”的理解有误,也没有注意到后文。D项只注意了“万事浮云过太虚”而曲解了曾国藩全诗的含义。曾国藩这首诗只是针对他人对自己的毁誉而采取的态度,并不是要像庄子一样取消是非标准。C项把原文中的两个“随便”漏掉了,这样就过于绝对化了,不合作者本意。)

【小题2】C概括要点一定要考虑到全文的思路,作者的通篇思路是围绕着应如何对待他人毁誉展开分析,先说毁誉于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都是非常客观的,因此也就不能过分认真地对待他人的毁誉,应该像屠羊说的一样,把它看作过眼浮云,最后归结到要真正做到毁誉不惊是极难的,举王安石的例子正为说明这一点。)(3分)

【小题3】因为曹操并不是真正能宽容人,而是为了收揽人心。(从第2段的记叙看,曹操派人搜集到那些书信资料,目的是为了掌握把柄,而后来把它们烧毁了,更是一种邀买人心的手段,并非真的对下宽容。所以,作者说他是“反用恕道”。答出“并不是真正能宽容人”2分,“为了收揽人心”2分。)

【小题4】曾国藩的态度是,以开阔的胸襟对待他人的毁誉,把它看得像过眼烟云一样。(从诗意可知,曾国藩是同意屠羊说的态度的,也就是“万事浮云过太虚”。答出“以开阔的胸襟对待他人的毁誉”2分,“把它看得像过眼烟云”2分.)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

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生态城市”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它将自然、城市和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营造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不同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它会有不同的“面目”,即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以上几方面实际上也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叉的。

总之,生态城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复合生态化是前提,社会生态化才是最终目的。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体现了一种广义的生态观,它将自然、城市和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B.“生态城市”倡导的生态观、价值观与伦理观,为人们营造了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

C.“生态城市”体现了一种新兴的生态文明,它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D.“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下列各项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生态文明代之而起,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文明转向了生态文明。

B.只要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人们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生态城市就一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C.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既要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要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D.生态城市具有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的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将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具备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化这一前提,就能实现工业化发展模式向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

B.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实现“生态化”后,人们将会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社会将建立完善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机制。

C.在生态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大力发展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

D.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城市”的内涵从社会、经济、自然等角度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解析:

【小题1】(“生态观、价值观与伦理观”应为“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

【小题1】(A把将然当作已然,“将转向生态文明”,而不是“已经转向生态文明”;B绝对化错误。C缺漏信息,应为“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

【小题1】(片面性错误,还需要“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通达

张继高

知识专精化以后,承载知识的“知识分子”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科学家,讲究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这种精神和方向,一直被广泛地认为当然是对的、好的。

可是近二三十年来(事实上前此早已有过,但不像最近这么被系统化地讨论),西方思想界、教育界强烈地意识到人活着不能只是依赖知识。仅仅拥有专精或细微分化知识的人,往往并不能任事,特别是不能任大事。常见的现象是:(一)这些精英分子在面临大问题时,只能用它既有的、单一的方法去解释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二)因为过于专精于一,所以多半格局甚小,大都缺少一种“心怀天下”的胸襟,不再懂得什么叫以天下为己任;(三)“专精”自易令人深细,但却远离了宏高,古人所谓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反而因书读得太多与太狭,失去了那种豪阔的观照。

因此,像哈佛那类的精英学府才又回过头来,倡导通识教育。最近我们台湾因受流风所及,也有人热烈讨论当前我们这种浮面式的通识教育——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很显然,单单是这样是不够的。基本上,教育的精神势必要经过再整合,把学生研习的次序从单纯的“解惑”,提升为“传道”,易言之,老师不但要教书,也要“教人”。教人做什么呢?教人做一个通人——通情达理之人而己。

当然这不是一桩简单的工作,也没有这类的专家能以负责规划出一套标准教材或教学法来。但有一件事至少可以设法先做到——即尽量减少或降低学生一味走入偏精,而疏离通达的方向。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仰赖知识的。至少还得加上智慧、理想与道德,这就需要延展吸收的面向才行了。说来好像很有趣,我个人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对此悟到了很多启示:听十六世纪的教堂音乐,像葛利戈里圣歌那种由单一旋律孤衍行进的乐曲,纯净易懂,但表达力量可说相当贫弱,音乐史上称为单音音乐(mono-phonic music);十七世纪后,主音音乐(homophonic music)兴起,音乐的生命一下子变得多彩多姿起来,此类作品除了主旋律外,同时加上复杂多变化的和声与和弦伴奏,比单音音乐富于表情,动人得多;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复音音乐(polyphonic music)发皇,常常两三个主题、旋律同时进行,和声与配器变得空前繁复,其美艳深邃、表情能力使西方音乐到达了一切艺术的最高层界。创作与欣赏这类作品不但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其人生也得体经历练,才能一窥幽邃。听这类作品的乐趣与困难全在能否辨认乐曲中的明示与暗示、正反两面的寓意,听众本身也在参与创作。若能融会贯通,实在是一种至高的“通达”之乐。

我真想不通何以作曲家对人性的探求如此之先进?早在现代人还不懂得谋求与重视通视的时代,他们便已利用音乐写下了教诲人类的范式与箴言。精致的音乐作品既然需要两个以上的主题旋律同时进行,还得外加上适当多变的和声,为什么人的学识竟会被教育死硬地定于一?而使人性失去通灵与和美?再从另一角度看,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在电脑没有发明以前,神仙也推算不出贝多芬的作品中究竟涵泳了多少种音的列变。于是我常想:也许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呢!

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是经由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的长久互动而得之。像汉朝郭林宗称赞黄叔度那样:“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甚广,难测量也。”只有“大”的人才会不忧、不惧与不惑,因为他凡事一眼即穿,直逼真形,无复多虑。这个“大”,是用许多“小”的单元组合而成,如德操、情怀、历史观、爱美、爱智、爱人等等,甚至要能对东西文化做比较探索,更好。至于知识与技能,不过其中之一端而已。读者谈周生先生前曾在赐教中提到:“昔溥儒先生恶人誉其为画家,盖非博研群书,画仅末流而已。今人穷研一学,束书不观,罔识本末……惜其仅通一窍耳”,对谈先生高鉴,常记心底。这也是致通达之另一解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这种精神和方向”指的是对“细微又细微的事,作探知和再探知”。

B.第二段中举出的三种现象是用来说明知识专精化教育弊端的。

C.“让理科加修些文史科;文科加修些自然科学”虽然是很肤浅的,但也不失为通识教育的一种作法。

D.“音乐中的一面本属于一种十分精确的科技——数学,作曲就是一种音的排列组合”,说的是音乐是数学的一个分枝,揭示了科技派生艺术的道理。

E.第六段中的两段引文说明了“通达”来源于广博。

作者叙述聆听音乐过程的目的是( )

A.说明创作与欣赏音乐要长时间的研读,反复体验,才能领悟到奥妙。

B.说明繁复的音乐创作要比单一的知识教育强得多。

C.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也是致人于通达的蹊径之一。

D.说明培养人才必须经过通视才能使之通达。

依据文意,填写下面“欧洲音乐发展简史表”内容。

阶段名称

特点

表现、感染力

单音音乐

(16世纪)

和声与和弦伴奏

美艳深邃

极富表情能力

文中说:“一个通达的人首先必需‘大’”,这个“大”指的是什么?依据作者的观点,怎样才能达到“大”?请简要回答。

【小题1】AD

【小题1】D

【小题1】

单一旋律

纯净易懂

主音音乐(17世纪)

富于表情

复音音乐(18、19世纪)

多主题、多旋律,和声、配器繁复

【小题1】“大”指的是除获得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有高尚的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观等。(2分)

必须进行长期的观察、学习、体验、历练、研习与怀疑互动。(2分)


解析:

【小题1】A项漏掉了“讲究”两字;D项与原文意思不符。)

答对2项给5分,答对1项给2分。

【小题1】作者用聆听音乐的过程作类比,说明广博地学习才能培养出“通情达理之人”,希望教育也像音乐创作那样从单一的境地中走出来。A项说的是音乐的创作与欣赏。B项说的是音乐创作与知识教育比较,本文没有涉及。C项说明深入地欣赏音乐的作用。以上三项都不是作者叙述的目的,3分。

【小题1】4分.答对2处给1分,答对5处给3分,答对6处给4分。

【小题1】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包容性增长

周建军

当前之所以要大力倡导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根据有关统计,目前全球尚有14亿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虽然比1981年的19亿贫困人口有所下降,但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贫困人口的减少;2005年,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而且,目前全球有超过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这种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的经济发展,既有违社会公正,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当前积极倡导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等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包容性增长既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二者同等重要。包容性增长首先是一种“增长”,这就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仅有经济增长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因此,还必须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使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有用武之地,人人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包容性增长应该以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为基础。包容性增长更倾向于通过增加就业机会为个人创造工作岗位,使其不断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

包容性增长应当使人们平等、广泛地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并从中受益。有关国际组织认为,机会公平对实现包容性增长非常重要。__同志更是强调了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因为机会不公平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中断经济增长过程。因此,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着力促进人人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我国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既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7日)

下列对文中有关“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

B.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仍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C.目前全球有大多数的地区财富分配不合理,生活在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比例较大。

D.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不能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有违社会公正,经济不可持续发展。

下列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既不能把“包容性增长”等同于“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也不能使其与之对立。

B.包容性增长把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两个因素等同对待,使经济增长成为基础广泛且包容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多数人口的增长。

C.包容性增长关注人的就业、发展,使其改善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而不是直接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D.包容性增长关注人人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使其广泛参与经济增长的过程,消除人们参与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使其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多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使经济高速增长,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B.在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并都得到保护,免于被歧视和被排斥。

C.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社会里,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机会。

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要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解析:

【小题1】“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错,原文为“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

【小题1】“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表述有误,原文为“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小题1】A“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错,原文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B“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错,原文为“人人都有用武之地”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于文无根据,文中仅有“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寂静钱钟书

周云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一片烛光隐隐。人群伫立无语,只有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清华大学的几十名师生,在这里追思10年前去世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同学们冒着严寒自发前来,手捧蜡烛在钱先生相片前围成“心”型图案,并井然有序地在先生相片前鞠躬后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吗?”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年。”

10年,没有庞大的纪念,没有热闹的宣传,钱先生的10周年忌日就这样在一片寂静中过去。

10年前,钱钟书安详离世,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时任____致电杨绛先生表示慰问。杨先生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身后事在57个小时内完结。以至于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只有短短20分钟,也并未来宾满堂。一位生前好友回忆起来说,“如此寂静”。

烛光前没有一丝的人声嘈杂,面对烛火后面照片上那张澄静温厚的脸庞,人们一点一滴地回想起了眼前这位大师曾带给我们的好奇、惊叹,与深深的崇敬。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吴宓赞其:“才情学识兼具,新旧中西俱通”;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当代文化昆仑”;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一次又一次地惊讶了国人,感叹了世界。

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他19岁一入清华便立下“横扫图书馆”的志向,每日只从图书馆抱回一大堆书,边看边用又粗又黑的笔划下佳句。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而且但凡他看过的书,只消阅读一遍,基本就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对于这种“照相机式的记忆能力”,同窗们自叹弗如。当年的同窗许振德回忆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世人知晓钱钟书,多因《围城》蜚声在外。但真正奠定他在学界地位的,还是那部《管锥编》。这是先生研读了《周易》等十部中国古籍所作的札记和随笔总汇,用典雅的文言写成,引用了大量西语原文,引述了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该书自问世以来,不要说读懂的人寥寥无几,就算是通读一遍的人,也屈指可数。

当追思会现场主持人问“谁知道钱钟书先生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什么”时,几十人中只有寥寥数人能答上来。答上来者,也未必晓得这部鸿篇巨著所记为何。

  无法亲入其中领略大师才华的人也许会问,《管锥编》对大众到底又能意味着什么?19日,前来参加烛光追思活动的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部长杜汇良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做学问就是‘心在焉’,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甚至面对生活的困苦境遇,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试图淡忘周遭的悲情。“__”时他被送去劳改,每日只能看马列著作。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后来,第一批“老弱病残”被“大赦”回京,名单上却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__”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参加追思活动的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生说,他初读《围城》时,也只觉得如书中所言,人生处处会遇着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是人类的“围城困境”。后来他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了:“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作茧自缚之下,活得怎能不虚伪沉重。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由于拒绝与媒体合作,钱钟书先生似乎成了一些人笔下“‘魔镜’中的影像了。”《走出魔镜的钱钟书》一书这样对他进行了解读:“当我们把钱钟书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一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在住了1600个日夜的病房内,合了眼。杨绛先生赶到医院,伏在他耳边轻轻说:“你放心,有我呐!”此前一年,两人唯一的女儿钱瑗已因癌症离他们而去。

清华学生在先生离世后曾谱曲写词以为纪念:“我总觉得,每次去图书馆,还能看到先生的背影,也许,先生刚走,茶还没有凉……”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只是满道的纸鹤飘飞,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10年前,杨绛先生在电话里说:“清华是有情的。”10年后她说:“代问清华同学好。”

烛光在寒夜的清华园里摇曳,来往的车匆匆而过,时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问一句:“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我们看来是需要“忍受”的“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和墨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不要奇怪为什么钱先生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才是他心底所愿,才是他一生的格调。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一个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 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 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 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列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 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 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深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小题1】AD

【小题1】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的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小题1】①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  

②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

③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


解析:

【小题1】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

【小题1】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1】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宏观世界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玄学由此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想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烦琐经学的统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

魏晋玄学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其所谓“自然”,不是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展。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天地万物而生的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一个道也不存在。“真”,也不见于《论语》和《孟子》,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致也。”这就是说:“真”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圣人不过是谨慎地守住这个精神境界,不受外物的干扰而已。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就是“真人”。这样看来,“真”和“自然”有相通地方。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于道德的范畴。玄学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自然”和“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然还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种美的陶渊明的出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了玄学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以达意但不能尽意。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说到底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这正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删改)

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和“真”虽然在魏晋玄学中没有占主导地位,但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B.崇尚自然是玄学的重要思想。从后人崇尚陶渊明能看出玄学对文学的产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C.“言”指作品的语言,“意”指作品的思想,“象”指作品描写的内容,三者关系紧密。

D.魏晋玄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的大转折,打破了汉代烦琐经学统治社会的地位。

下对“自然”和“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玄学的“自然”是老庄“自然”的发挥和延伸,比如郭象认为老庄哲学中的“道”也不存在。

B.哲学中的“自然”不是指近代遭破坏的自然界,而是指古代非人为的、天然的自然界。

C.庄子认为“真”是至淳至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子认为“真”是“道”的精髓所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D.“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而“真人”是保持天性、没有世俗伪饰、不受礼教约束的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最好方法是“言”、“意”结合,能够引导读者体会“意”之外的语言内容和情趣。

B.“真”和“自然”可以相互代替,因为他们同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道德范畴。

C.玄学提倡人们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道法自然,根据自己的个性生活,不受任何的约束。

D.陶渊明最好的表现了“自然”和“真”,这是玄学渗入文学的结果,证明了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