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
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
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大
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的深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
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月上)
下列有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写中国的文学作品。
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
C.轻蔑和贬损的“传教士文学”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
D.少有中国人直面“传教士文学”,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有关。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所批判的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与西方传教士所批判的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被迫打开、在中西交往中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惊叹和钦佩来看,他更喜欢柏杨式的批判。
B.我们已经剪除了民族中的劣根性,才得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
C.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可以用来惊醒因繁荣而内心膨胀的国人。
D.由于时代的关系,我们需要用柏杨的而不是鲁迅的作品来不断自我批评。
【小题】B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 (“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不正确,原文所说的“复杂”是形容、陈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
【小题】 (“完全不同”不准确,因为有些传教士还是带着“善意的批判”。)
【小题】 (“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应该是因为他们批判得“又狠又痛”。)
【小题】 (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故A、D两项均不正确;“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而国民劣根性的表现是顽固而多样的,不可能完全剪除,所以B项“已经剪除了”不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权利始于公民主动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缺少权利意识。“享有权利”这个破天荒的意识是随着欧风东渐、西学传入才为大家所知的。权利因为缺少本土文化资源的支持,因此,它在人们心中生根是很困难的。应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权利意识再度觉醒,从往日的认识逐渐化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并越来越多地得到执政者的理解。然而使权利真正成为调节社会生活的“权”(秤砣),还需要执政者与民众的互动。
如果说公民不主动争取权利,权利就是子虚乌有。而权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它处于强势,是一种社会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公共权力每天都在运行,固然这些运行是为了公众利益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但支配权力运行的都是个人,就难免夹带有个人利益。试想一些人为什么热衷于跑官、要官、买官?这种赤裸裸的追逐中必然有其个人利益。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在他的《权力的分析》中说:“人们追逐权力不仅是因为权力能满足个人的利益、价值或者社会观念,而且还有权力自身的缘故,因为精神的和物质的报酬存在于权力的拥有和使用之中。”可见权力自身(包括公共权力)的运作和使用就在生产着物质利益和精神报偿。
权力还有一种自我扩张的特质,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越权办事,特别在封建的中国,公共权力几乎囊括一切领域。严复曾说“中国帝王,下至守宰,皆以其身兼天、地、君、亲、师之众责”,这样,民众则“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在这种传统支配下,公共权力实施过程中只要不出现明显伤天害理之事,一般都不会受到质疑。它越出行政领域,波及其他领域更被认为是常情。
然而,在民主社会中,权力出于公民的权利,这也就是__所说的“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可是在目前的任命制下,一些官员认为其手中的权力来于上级的信任,因而使“权为民所用”的方针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权力的这些特质如不加以制约,就会形成一权独大,伤害到民众权利。
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根据这一要求,政府公权力的范围有望被进一步界定;政府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变;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范畴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都将由群众自治。这正是尊重权利,限制权力的开始。
下列有关公民权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民的权利要主动争取,否则权利就是子虚乌有,而权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B.在民主社会中,权力来自于公民的权利,所以权利应为人民所用。
C.权力需要加以制约,否则就会形成一权独大,伤害到民众权利。
D.个人运行公共权力,即使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依然难免夹带有个人利益。
D
此句并非有关公民权利的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深海呼吸
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__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潜水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余的在血液和肺部循环。宽吻海豚在下潜同样的深度时,能将体内39%的氧气储存在肌肉中。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在海豚、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外高。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肉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们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7头小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时,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
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肺中的氮气迫压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机器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入血液。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
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肺的特性和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以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
B.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在强大水压下变形收缩后迅速恢复。
C.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功效。
D.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坚韧有力,具有抗击__的神奇功效。
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一般陆地动物。
B.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是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决定性物质。
C.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
D.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大量储存于肌肉中。
B.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
C.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
D.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得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B.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
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
D.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小题】C
【小题】D
【小题】D
【小题】B
【小题】C项活性剂与降低心率无因果关系。
【小题】D项肌红蛋白提供能量是为了坚持长时间的工作。
【小题】D项肌红蛋白并不特殊,只是深海潜水动物的含量格外高;它是为肌肉提供以后可用的能量。
【小题】A项,潜水动物快速从水下上升,不会危及生命安全;C项,根本原因是人的肌肉不能摄取储存大量的氧气;D项,人的肺的氮浓度会有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审美特征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作品抒情言志的内在意蕴、文体风格和语言风采中。中国文论往往近取诸身,以人喻诗文。情、貌、言既被作为评人的三个方面,又被作为对文学作品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学审美尺度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所谓情,是指作品中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意蕴;所谓貌,是指作品中外在的感性风采;而所谓言,则指作为作品肌肤和载体的语言表现形态,在形和声两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愉悦。
中国文学是以抒情性为主的文学。表情达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历代的文学作品都
是文学前辈们受自然、社会感动过的情感的记录,是他们人生情感历程的表现。《诗经》中的怀春之思、黍离之悲等,莫不是情感的表现。中国文学的抒情性不仅表现在诗、词、曲中,而且贯穿在散文、戏曲和小说中。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甚至认为:“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把抒情性看成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尺度始终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标准。《诗·大序》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吟咏情性”等对《诗经》作评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貌”,主要指作品中由描写和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表现在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它们最终体现出作品的内在神采。文学不只是语言的堆砌,体裁和风格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作品的独特体貌。宋人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体裁蕴涵着作品的审美特质,不同的体裁的作品正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貌。作品的风格是作品感性风采和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其中有时代的差异,也有地域的差异,有个人先天气质的差异,也有后天阅历形成的趣味差异。文学作品的体貌特征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作家的群体与个体的精神风貌,都体现在作品的感性风貌上,它同时也是审美尺度发展历程的重要标识。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通过作为作品肌肤的语言来实现。优秀的作家往往会通过语言的
象征性、多义性和寓意性,以及那或典雅流丽、或音韵铿锵的语言声色,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情韵与风采。如《文心雕龙·丽辞》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把对句看成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出《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视觉之美。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在于视觉的辞采之美,更在于听觉的音色之美。中国的文学评价中,对音节、平仄、双声、叠韵乃至押韵的重视,都是对音色之美的自觉追求。
(节选自《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作者朱志荣,《文学评论》2008年5期)
下列对“情”“貌”“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谓情,是指中国诗文中所传达的以作者人生情感历程表达为核心的内在意蕴。
B.所谓貌,指由描写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在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内在神采。
C.所谓言,指作为“情”、“貌”载体的语言具有视觉的辞采之美和听觉的音色之美。
D.“情”、“貌”、“言”,既是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也是人们评价作品的审美尺度。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所引用的闻一多的话语,直接证明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情感尺度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审美标准。
B.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要通过其情感内涵来实现,优秀作品的情韵风采往往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多义性以及语言声色来传达。
C.《文心雕龙·丽辞》认为对句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音色之美。
D.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注重视觉与听觉双重审美效应,中国文学评价中对平仄、押韵等的重视体现了作家对音色之美的追求。
下列表述不能说明“体裁蕴涵着作品的审美特质”的一项是 ( )
A.文学不只是语言的艺术,体裁和风格也是作品的要素,表现为作品的独特体貌。
B.宋朝人倪思说:“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
C.作品的风格是作品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其中有时代、地域、个人先天气质的差异。
D.不同历史阶段、地域、作家群体的作品的不同体貌特征,是审美尺度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文学作品审美要素的“言”既是“情”、“貌”的表现,同时又有独立的审美特征。
B.《史记》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在情、貌、言方面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又被看作史书。
C.陆机说“诗缘情”,刘勰说“五情发而为辞章”,都有着《诗·大序》评价尺度的影响。
D.中国文学评价强调语言的平仄、对偶等音色之美,对唐宋诗词的繁荣有着重要作用。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所谓貌,指传达作品内在神采的由描写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在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外在风采。)
【小题】 A.闻一多的话语直接说明了抒情性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创作的审美特征决定了鉴赏评价的审美尺度,所以这段话是间接证明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情感尺度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标准。B.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根源于其情感内涵,最终要“通过作为作品肌肤的语言来实现”。C.“音色之美”是指听觉审美效果,根据原文,刘勰“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视觉之美”,视觉之美主要体现在辞采方面。)
【小题】. 答非所问,不能回答题干,C项讲的是作品风格问题。)
【小题】 《史记》本是史书,但因其在情、貌、言方面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又被看作文学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李泽厚: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
夏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从一门抽象的人文学科成为影响力甚广的中心学科。美学热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反省,引发了对于革命思维、革命时尚和一些不革命的如衣着、家庭装饰的讨论。中国社会的解冻和复苏是从这些讨论开始的。
1979年李泽厚出版了《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随后是《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在这些著作里李泽厚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锋芒。美学热的不断加温演变为后来的文化热,思想力的辐射照耀了文化、艺术、影视领域激进的实践者,最后汇聚成20世纪80年代涤荡中国社会的新启蒙运动,李泽厚以他的自由思想、理性激情和诗意的表达确立了他在新启蒙运动中的领袖位置。李泽厚的美学和思想史论著,以及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比如积淀、异质同构、儒道互补、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人化自然、有意味的形式、文化-心理结构、救亡压倒启蒙等等,成为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文学和艺术家们进行创造实践的思想资源。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士林说,李泽厚是在一个不能出现思想家的时代中出现的思想家。“20世纪中国真正产生具有创发性思想的哲学家只有两个,上半世纪是冯友兰,下半世纪就是李泽厚。上半世纪有更宽松的学术自由的环境,诞生了鲁迅、胡适、__这样的伟人,也产生了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20世纪下半叶则是很难出现哲学家的时代,东西方的冷战,斯大林主义的盛行,严酷的政治斗争使中国社会长久呈现出凋敝之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李泽厚这样的思想家。”
20世纪50年代,身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的李泽厚和美学权威蔡仪、朱光潜的思想交锋显露了他作为一个年轻思想家的锋芒。李泽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状态中开始他的思想之旅。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而生活凋敝的“__”年代里,李泽厚艰难地进行着他的思想探索,他研究康德、尼采、叔本华,研究革命、__和政治体制,保持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能力。
中国新时期的思想进程被概括为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西学热。李泽厚不同的思想命题,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到不同的刺激而提出,又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得到不同的评价。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对民主化、对革命的思考引起了左右两边的围攻。李泽厚坚持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被时髦的学说所左右,不因为被批评而改变思想的路径。
李泽厚说:“看中国还是要用‘理性’的眼睛。中国那么大、那么复杂,用别的眼睛看都不行,用阶级斗争的眼睛、革命的眼睛、皇帝的眼睛、痞子的眼睛、道德家的眼睛,都不行。用简单的、情绪化的眼睛就看不清楚。不管人们用什么最高级的形容词来捧中国或骂中国,我们都只管面对事实负责任地思考。我的口头禅是我只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选自2009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下列对“新启蒙运动”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启蒙运动是美学热、文化热演变而来的,在这演变中李泽厚发表了一系列美学论著。
B.新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发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反省,引发人们对于革命思维、革命时尚和一些不革命的如衣着、家庭装饰的讨论。
C.新启蒙运动的领袖是李泽厚,他以自由的思想、理性的激情和诗意的表达而成为该运动的领袖。
D.新启蒙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但涤荡了当时的社会,也为中国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下列对“李泽厚不同的思想命题,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到不同的刺激而提出,又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也得到不同的评价”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李泽厚在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西学热等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思想理论,如积淀、异质同构、儒道互补、实用理性等。
B.李泽厚在那个集体癫狂、思想禁锢而生活凋敝的“__”年代里,研究康德、尼采、叔本华,研究革命、__和政治体制,因而他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命题。
C.李泽厚的思想命题体现了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对民主化、对革命的思考。
D.李泽厚的思想命题在当时不但没有被普遍接受,反而受到左右两边的围攻。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之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解冻和复苏,是因为美学热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等的反省和讨论。
B.赵士林教授认为,20世纪的中国只产生了两位哲学家,一个是上半世纪的冯友兰,一个是下半世纪的李泽厚。
C.李泽厚的“理性”表现在他不被时髦的学说所左右,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理论成果。
D.李泽厚主张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体现了他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感。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美学热,中国社会仍会处于集体癫狂、思想禁锢而生活凋敝的“__”时代。
B.在思想禁锢、政治斗争严酷的年代很难产生像李泽厚这样的哲学家,但如果有了宽松的学术自由的环境,就一定能产生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C.如果没有艰难的思想探索、没有潜心研究、没有与学术权威的思想交锋,李泽厚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
D.李泽厚不主张用简单的、情绪化的眼睛看中国,也不主张用阶级斗争的眼睛、革命的眼睛、道德家的眼睛看中国,可见他主张“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小题】原文没有对“新启蒙运动”目的的表述,而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反省,对于革命思维、革命时尚等的讨论只能是“新启蒙运动”所引发的社会现象。)
【小题】 偷换概念,“思想命题”不等于“思想理论”或“积淀、异质同构、儒道互补、实用理性”等概念;另外“不同的思想命题”是否在不同时期提出也无依据。)
【小题】 A强加因果关系,原文只说“中国社会的解冻和复苏是从这些讨论开始的”,不存在因果关系。B原文说“20世纪中国真正产生具有创发性思想的哲学家只有两个”,表述中遗漏了“具有创发性思想”。C“不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与原文“不因为被批评而改变思想的路径”的表述不符。)
【小题】 A夸大了美学的社会作用。B“有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就一定能产生哲学家”的论断有些武断。D李泽厚的说法实质上是不主张以片面的眼光看中国,不能说有消极影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中国人为何不愿看心理医生
三 江
中国自杀现象中有70%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来没有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如果有帮助,哪怕是一点点,也会大大减少自杀数量。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剧烈变化而导致人们患心理疾病增多;但另一方面却呈现出中国人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不爱看心理病(看心理医生)的矛盾现象,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仅是文化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就可发现很多原因。
中国人太好面子。这种要面子的文化渗透到对疾病的态度上就是讳疾忌医。而且对疾病避讳的严重程度是躯体疾病较轻,而心理疾病较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躯体有病已经是一种耻辱,心理有病就是更大的耻辱了。
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最具个人领域的私事,是自家的事,自家的心灵和想法不足为外人道,更不可能把内心暴露给陌生人。即使心理出现障碍也要靠自己的修身养性、闭门思过来解决。看心理医生就是要与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这与文化传统背道而驰,所以很少有人去看心病。
中国民间流行的老话是,家丑不可外扬。这种自闭式非放性的文化和心理状态反映到人与人的信任问题上就是,不可相信陌生人。对心理医生同样不可信。因为医生有可能将病人的隐私和心理疾患暴露出去,这只会让患者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在生活中还有极端的例子,有心理医生把病人的隐私暴露出去后,引发病人的报复,追杀心理医生。
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较低和对心理疾病认识不到位。一个人如果躯体有病,周围的人会认同这是疾病,并会同情患者,催促其去看医生。但是,如果心理行为出现了问题,如情绪反常、爱发脾气,不会有人催促当事人去看医生,当事者也不认为这是心理疾病。对于这种心理行为异常如果公开说出来也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更担心伤害当事者的自尊心。这种对心理行为的认知就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而中国缺少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人们自然也意识不到要去看心理医生,甚至以看心理医生为不光彩。
心理学的发展有待提高。尽管心理学大师的一些理论能解释人类的心理行为,但在治疗心理疾病上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心理疾病的治疗也并非全是心理分析,也需要药物和其他物理和化学方式的介入,也容易造成人们认知上的问题。心理疾病容易成为人身和政治上__的工具。所以,一般人轻易不敢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更不用说去看心理医生了。
最后,心理卫生机构和心理医生的缺少、心理咨询和治疗效果不佳、收费高等也是中国人不愿意看心理医生的原因。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10月上半月)
下列说法中,不能解释“中国人不愿看心理医生”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太爱面子,多视心理疾病为耻辱,不愿暴露自己的心理疾病。
B.中国人认为自家的心灵和想法不足与外人道,固守内心,不愿与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C.中国缺少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医生素养较低,对心理疾病认识不到位。
D.中国人深受自闭式非放性文化浸润,不愿相信陌生人,包括心理医生。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心理疾病增多是由社会转型和剧烈变化带来的沉重心理压力所造成的。
B.心病还需“心”来医,心理疾病的治疗应从根本上提高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水平。
C.中国人爱面子、自我封闭、不愿与人心灵沟通,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中国社会缺乏诚信机制,导致中国人不愿对人坦露心扉,让人知道自己的心理疾病则有可能带来麻烦。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心理病人在患上心理疾病之后,如果能够及时找到心理医生进行疗治,那他(她)的病情将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有效疗治。
B.“逢人只说三分话”这种自闭式非放性心理状态的形成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文化“讲究修身”观念的恶果。
C.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心理卫生机构,提高心理医生等从业人员的数量及水平,降低治疗费用,中国人将会大大地改变不愿看心理医生的状况。
D.心理疾病其实与身体的其它疾病一样,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不光彩问题,当事人切不可讳疾忌医;同时,周围的人也需要对当事人善意提醒,促其就医。
【小题】C
【小题】B
【小题】B
【小题】 “心理医生素养较低,对心理疾病认识不到位”错误,有这种倾向的主要指的是中国心理疾病当事人。)
【小题】 原文中说“心里疾病的治疗也并非全是心理分析,也需要药物和其他物理和化学方式的介入”可知,心理疾病的治疗既要提高心理学的发展,即提高心理医生的心理治疗水平,但同时,也需要借助于药物和其他物理和化学方式。)
【小题】 “恶果”词太绝对化)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 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邱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涩的书”(dull 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其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开朗”,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语段中作者认为“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2分)
著书的智慧是指:
读书的智慧是指:
.简要阐述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2分)
答:
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答:
【小题】著书的智慧是指要使所著的书不但有知识,而且思想敏锐,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读书的智慧是指善于选择,能融会贯通,不但获得新知识,更能有所发现。
【小题】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小题】只要观点清楚,言之有理、有据就得分。
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文化产业:全球新兴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在过去20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产值占GDP约五分之一,其音像制品占据了40%以上国际音像市场份额。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影视、音像、演出、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文物、会展、网络等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这些已经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文化在我国被当成纯事业来看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改革开放以后,文化的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产业化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文化产业化的一个显著结果,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1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人均消费性支出1337元,同比增长4.2%;其中,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11.2%,速度快于其他支出。但也应看到我国文化消费呈现不均衡状态。我国2000年实际文化消费总量约800多亿元,距专家估计的潜在消费能力3000亿元有较大差距。
当今时代,高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今天,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崛起,对于文化艺术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带来了文化作品本身的成功,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外文化产业运用高科技手段所带来的结果,必然要对国内文化市场带来冲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可能。我们要主动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原创性创作与开发,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地打击各类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1.下列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总称。
B.文化产业不同于文化事业,后者无论是投入、运作和管理,都由政府统一计划统一进行。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是事业性与市场性并存,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
D.文化产业发展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能改变文化消费的不均衡状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经过20多年的培育,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着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文化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其他支出。
C.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兴起,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D.高科技对文化产业是一把双刃剑,既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武器,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条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走出国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B.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和我们过去的观念落后有重要关系。
C.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应将文化上的投入、运作和管理交给市场。
D.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促进我国文化原创与开发能力的提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B
2、B
3、C
1、 A.文化产业还提供文化服务;C.原文是“产业化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也即市场性而非事业性使文化得到迅猛发展;D.原文并没有文化产业化能改变文化消费不均衡状态的意思)
2、 原文的说法是“文化产业化的一个显著结果,是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增长”,而不是经济发展自然的结果)
3、 在文化产业建设中,政府仍然担负着制定政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职能)
最近,一个科研小组宣布,在非洲发现的鸵鸟蛋壳珠说明人类能够开始符号思维的时代比以前认为的要早得多,证明了早在7万年前的非洲现代人就已经发展出来了现代行为特征。
解剖学研究证明了现代人(智人)起源于约13万年前的非洲。但是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一直争论的问题是: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具有了智慧?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现代行为特征?有的学派坚持认为当非洲的早期人类祖先在解剖学上已经变成现代人时,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来现代行为特征,这个特征约在4.5万年前突然出现。对这种文化发展滞后论持支持态度的学者认为,突然的基因变化、迅速增长的人口密度刺激了技术和文化的革新,或者认为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了现代人从非洲大规模迁徙,最终在欧洲出现了文化革命的突然发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现代行为特征是在非洲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慢慢发展出来的。
此次发现的鸵鸟蛋壳珠是使用破裂的鸵鸟蛋壳做成的,钻孔之后再打磨光滑。鸵鸟蛋壳珠是人类进行符号思维的无可辩驳的例子,亚利桑那大学人类起源研究所的人类学家柯蒂斯·玛瑞恩说:“一旦我们确定了它的年代,就能对传统的符号思维进化理论构成冲去。”
一直以来,在非洲还没有发现中石器时代(28万年前至4.5万年前)人类有符号思维的证据,一些人认为在非洲发现的证据少是因为缺乏不间断的考古工作。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转变。最近,又有考古学家宣布在南非布隆波斯洞穴发现了28个骨制工具和上千片赭土(一种用来纹身和创作岩画的有色矿物),年代属于大约7万年前。其中两片赭土上刻画了被认为是表现了某种艺术美感的抽象线条。认为人类的现代行为是逐步发展出来的学者们认为,随着更多的证据在非洲被发现,最终将表明现代行为在中石器时代的非洲已经很普遍了。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理查德·克莱因认为,现代行为的迅速出现可能是某种基因改变导致人类更容易使用语言的结果。对于布隆波斯洞穴,克莱因说:“艺术总是存在于旁观者的眼睛,所以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总会有争议。”他还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你观看的是属于4万年前(即欧洲出现文化革命的时期)或更为年轻的遗址,那么到处都有艺术,每个人都同意那是艺术。你还会发现骨器、复杂的墓葬和其他现代行为的表现物。超出了4万年的范围,你可能发现这些中的某一个但是不成体系,所以没有人信服。”克莱因说,像鸵鸟蛋壳珠这类东西当然可以被看作是符号思维的证据,关键是要确定正确的所属年代。
但研究人类起源的专家们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玛瑞恩说的“进行更广泛的考古挖掘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下列有关“现代行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能够进行符号思维,是证明现代人具有现代行为的重要标志。
B.现代行为的表现物,可以是艺术作品、骨制工具或复杂的墓葬。
C.现代行为的出现,可能与人类某种基因的突然改变有密切关系。
D.早期人类在解剖学上变成现代人时,就已经具备了现代行为。
.下列不能说明发现“鸵鸟蛋壳珠”的意义的一项是 ( )
A.鸵鸟蛋壳珠的发现说明现代行为产生的时代比以前认为的要早得多。
B.表明现代人的现代行为特征在中石器时代的非洲已经是很普遍的了。
C.一旦能够准确确定它的年代,就能对传统的符号思维进化理论构成冲击。
D.填补了在非洲还没有发现中石器时代人类有符号思维的证据的空白。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支持文化发展滞后论的学者认为,现代人的现代行为约在4.5万年前突然出现,稍后欧洲突然发生的文化革命是其最有力的证据。
B.南非布隆波斯洞穴发现的史前艺术,在年代上与鸵鸟蛋壳珠一致,根据玛瑞恩的观点,它们都可以证明早在7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有了现代行为。
C.认为人类的现代行为是逐步发展出来的学者们,不赞成突然的基因变化、迅速增长的人口密度刺激了技术和文化的革新的推断。
D.理查德·克莱因主张文化发展滞后论,他认为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总会有争议,指出把鸵鸟蛋壳珠这类东西看作是符号思维的证据并不妥当。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 有一派观点认为“现代行为特征”是在非洲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慢慢发展出来的,但并不意味“当早期人类在解剖学上变成现代人时,就已经具备了现代行为”)
【小题】. 鸵鸟蛋壳珠的发现还不能证明,还需要更多证据的发现)
【小题】. B项,玛瑞恩认为要证明这一点,需要“确定它的年代”和“进行更广泛的考古挖掘”;C项,“不赞成”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D项,克莱因认为“鸵鸟蛋壳珠这类东西当然可以被看作是符号思维的证据,关键是要确定正确的所属年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
“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1)“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示了中国卫星发射技术的新成就,更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又一巨大进步,但是,从人文的角度看“嫦娥一号”探月,也许更实用,也更有意义。
(2)来一次天文知识的学习。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太阳和月亮究竟代表着什么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和其他天体的关系是什么,宇宙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尽管地球很大但是也很渺小,借助最近对“嫦娥一号”探月的好奇和欣喜,多掌握一些天文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嫦娥一号”探月的天文意义。
(3)来一次航天知识的温习。什么是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分哪些类别,人造卫星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运行轨道是什么,世界各国首颗卫星发射是什么时候,人造卫星的用途是什么,中国的人造卫星历史渊源怎么样,温习这些人造卫星知识,会从航天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实现“嫦娥一号”探月。
(4)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古今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很多和月亮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和作品,月亮已经变成了和人休戚相关的充满人文色彩的具有灵性的天体,感念月亮附加的文化,会让我们对月亮更加充满诗意地敬仰,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月亮的人文属性对我们的人性有很大的启迪。
(5)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对功名的忙碌追求,我们已经习惯于平视和俯视我们前方的路,但是,我们惟独不习惯仰望星空,一个不善于仰望星空的人,往往缺乏一颗包容和清凉的心,更缺乏一种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感,也因此让我们产生了迷失感和迷茫感,不懂得星空深邃的美,就很难真正理解事业和人生,换个步伐前进,那就仰望星空吧。
(6)来一次对浪费能源的思考。人类热衷于探索月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地球赖以生存的能源已经十分有限,然而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提供新思路。一是月球上可接收到丰富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丰富,尤其是富含核聚变燃料氦-3,将有可能成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和廉价的燃料资源,既然如此,节约地球能源就显得更为迫切。
(7)“嫦娥一号”探月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过程,只有用科学武装我们的大脑,我们才不会落后,更是我们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狂想的过程,还是一种理性思考的过程,多从“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来看待探月,我们不但能够收获科学素养,还收获了理性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感悟,这也许比一味的叫好和激动更有意义。
、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浩瀚( ) 深邃 ( ) 矿藏( )
、本文从哪些方面谈了“嫦娥一号”探月的人文意义?
、本文采用的结构是什么?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结合第(5)段内容和前后文,划横线处应补写的一句话是。
、作者说“月亮也是文化的月亮”,让我们从与月亮有关的传说、诗句开始,“来一次对月亮的文化念想”吧!
①与月亮有关的传说:
②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小题】、hàn suì cáng
【小题】、收获科学素养,收获了理性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感悟;
【小题】、采用并列式结构(或排比结构),其好处是使文章层次清晰,有条理,给人一目了然的印象;【小题】、来一次对星空的仰望;
【小题】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