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印度报业托拉斯对中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感到震惊。报道说,嫦娥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卫星,将突破地球近地轨道,可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可探测月球表面元素、月球土壤厚度及其分布,可引入天文测量手段,可通过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控制等。报道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了新阶段。
该报道还说,嫦娥一号成功升空,为未来10年中国进行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4年前,中国成功地把一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成为世界第三个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预计,在未来20年里,中国将实施无人探测器登月取样并最终把一名航天员送上月球。
另据报道,10月24日至28日,印度陆海军司令官年会召开。会议期间恰逢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因此,中国的探月工程和整体航天实力成了与会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
据报道,继印度空军去年宣布筹建航天司令部后,印度陆军和海军借本年度司令官会议提出了各自的“天军”设想,并且分别在各自的司令部中成立了“太空小组”。印度三军决策层认为,未来战争离不开“太空资源”,因为“现代化的军事对太空的各项技术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
印度空军司令马歇尔??梅杰上将说:“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领先印度许多,特别是载人航天和探月技术方面,相比之下,印度虽说也有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但它还得六七年时间才能全面运作起来。”
《世界新闻报》驻新德里记者近日还采访了几位印度朋友,请他们谈了对嫦娥一号的看法。班达是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年轻的副研究员。他认为,考虑到太空技术的民用、军用两重性,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然将具有更宽广和更深刻的影响,这也是许多战略观察家重视嫦娥一号的主要原因。
德里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副教授由克特斯瓦尔??库马尔认为,嫦娥一号的发射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再次显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劲实力。日本虽然抢先发射了探月卫星,但中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追上。
诺蒂亚尔是印度一家印地文报纸的编辑。他认为,嫦娥一号的发射,表明中国的太空技术比印度要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诺蒂亚尔认为,各国探月计划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单纯地比较谁慢谁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下列关于“嫦娥一号”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卫星,它既能用立体相机获得月球三维影像,又可以通过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控制。
B.嫦娥一号的发射有重要意义,它再次显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劲实力,为未来10年中国进行载人登月铺平了道路。
C.嫦娥一号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了新阶段,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把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D.克特斯瓦尔??库马尔认为,日本虽然抢先发射了探月卫星,但嫦娥一号的成功升空,表明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迅速追上。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超过了日本、印度等国家。
B.印度陆海军司令官年会召开期间恰逢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因此,参加会议的高级将领积极讨论了中国的航天实力以及探月工程。
C.太空的各项技术系统对未来现代化军事有严重的依赖性,所以未来战争离不开太空资源。
D.印度虽说也有了自己的航天司令部,但它还得六七年时间才能全面运作起来,赶上中国。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年轻的副研究员班达的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许多战略观察家的观点。
B.嫦娥一号的发射让其他一些国家看到了中国在太空领域实力的增强,也使他们相信中国可以在短期内赶上一些发达国家。
C.经济实力是太空技术发展的基础,只要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就能在太空技术上同其他国家抗衡。
D.诺蒂亚尔对单纯去比较各国探月计划谁快谁慢的做法予以了否定,认为同中国比较探月计划的快慢也没有意义,中国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计划。
【小题】.选C项
【小题】.选B项
【小题】.选C项
【小题】. “把航天员送入太空”是四年之前的事情。
【小题】. A项“超过了日本、印度等国家”不准确,超过日本还需时日;C项主客颠倒,应为“未来现代化军事将对太空的各项技术系统有着严重的依赖性”;D项“但它还得六七年时间才能全面运作起来”不一定能赶上中国。
【小题】. “只要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就能在太空技术上同其他国家抗衡”过于绝对,经济实力只是太空技术领先与否的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8分)
民风,一条源流交汇的河
民风,既可透过静态视角阐述它“国脉所系”的重要性,也可从动态角度描述它源远流长。一个发展到今天的民族风尚,有祖先的投影,也有现实的折射。
一根针掉在地上,一个中国人可能迅速把目光投向他大致估测的地方,一个德国老太太则可能在地上画许多方格,一格一格地搜寻。德国人如此严谨,可从古日耳曼人那里找到某种源头。古日耳曼人信奉泛神论,相信周围所有事物都附有神灵,做事虔诚,惟恐亵渎神灵。他们的认真有深刻的zōng jiāo 背景,有时这种认真达到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狂热境界,让世人瞠目结舌。他们做好事认真,做坏事也认真。而认真偏偏出效率:遵纪守法时,是世界顺从的公民;蓄谋肆意报复时,邻邦就灾难降临。
1945年春,日本败局已定。当时日本国内喊的口号是,一亿国民宁肯玉碎不要瓦全。太平洋上,神风队的自杀飞机成百架地撞向美舰,惊得美国大兵“周身血液凝固”。许多踏着木屐的日本妇女也拿起竹枪木剑挥舞操练,准备最后一拼。滇西日军两个联队阻击卫立煌远征军,最后全部战死,无一生还。这时,战略分析家扎卡里斯上校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日本虽高扬武士道,但历史上每一场战争的失败者总是投降。这一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痛苦地跛着受伤的腿爬上密苏里号战舰,向战胜国签字投降。
日本与德国在近代迅速崛起中,既获得许多好的素质,也获得一些不如人意的品性,例如某种民族暴发户性格。它们都是由地位卑微处发达起来的。德国在40年代战争中被打得山河俱破;日本历史上一直做中国的学生,到了近代又被美国佬扭着耳朵打着屁股强迫“开国”。他们一旦强大起来,就刻意表现其优越感,大吹大擂地说着自己,恶声恶气地奚落别人。这有点像现时某些突然发起来的个体户,一面拨弄“大哥大”,一面斜着眼角看着旁边有没有人注意自己。他们的现实的自尊的形式折映出以往自卑的历史。这恰恰表明自尊与自信在他们还只是需要虚张声势地加以表白的东西。战后,两个民族都作了反省,力图批判和消解那种伤害他人的民族性格。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在困境中最能显示意志和韧劲,在盛况中则最能显示气度和修养。今天德日两大民族所需要的正是如何善待其他民族的气度,它们古老的民风之河流到了今天,不知能否再汇入新的清澈之水。
.第二段中提到“认真偏偏出效率”,请依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对这里的“效率”的解释文字(25字之内)。(4分)
.依据下面提供的有关美国人的材料,请按本文的观点,概括出美国人的两种基本性格特征(不超过40字)。(4分)
美国人的来源,主要是移民。
最早的移民情况,有两种人,躲避zōng jiāo __的新教徒,流放美洲的罪犯。
①新教徒的性格基本特征: 。
②流放罪犯的性格特征: 。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德日两个民族风尚形成的过程(不超30字)。(6分)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一个民族风尚形成既有祖先的影响,又有现实的表现。
B.德日两国民族风尚及其形成都是相似的。
C.日本向战胜国投降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的风尚。
D.德日两国的“民族暴发户性格”中含有伤害他人的品性。
E.德日两大民族应当注意吸收其他民族的优良品质。
【小题】.能把好事做到无以复加,也能把坏事做到罄竹难书。(4分)
【小题】.①执著地追求信仰自由,强烈地维护人的尊严。②蔑视权威,不循规蹈矩,敢于铤而走险。(6分)
【小题】.德国人由信奉泛神论到做事特别认真,日本人由崇尚武士道到不怕死。(4分 )
【小题】.BC(4分)
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何等的惬意畅快。但眼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窄单一,整日倘徉徬徨于家长、老师选择的“辅导读物”之中,尽是一群“死在言下”的畸形儿,这是何等的遗憾可惜。
2. 我认为,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3. 诚然,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课程教材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和“业余钻研”。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课如山……许多人陷入了“应试操练”的“怪圈”中。愈“用功”,效果愈不显著;愈“钻研”,脑袋愈糊涂……愚味的学兄学妹们啊,脱离了课外阅读 和广泛的“业余”学习,再刻苦的努力也只是徒劳地构建“空中楼阁”。试问,不懂诗词格律,怎能真正理解古诗文?不了解牛顿、爱因斯坦,怎会有兴趣搞数、理化?没看过史诗般壮丽的华章,怎会笔头弄云、落笔千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实也正是这样。有些成绩斐然的同龄人便深知这一点。①他们之所以进步显著,又显得步履轻松,毫不“艰苦”,②正是由于他们早已踏入了以“读”“带”“学”的正轨,③既重视课内学习,更不放弃课外“开拓”,④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迈入了一个越读越好的良性循环之中。我想,一个学生只有重视课外阅读才是他的明智之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泛的课外知识才是我们求学增智过程中披荆斩棘、无坚不摧的“利器”。
4. 至于当前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对于漫画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迷恋,如果仅是以此作暂时的娱乐消遣,倒也无可厚非。但若沉迷其中、不思自拔的话,便是大谬而又特错了,巩怕真要“长此以往,愚而又愚了”。试问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物能当作长久的“精神粮食”吗?它们又能给人多少教益和启迪呢?恐怕只会多一点意气用事的莽撞、睚眦必报的狭隘、纵欲无度的奢侈吧!我坚信,只有那些经过无情时光涤漉筛选才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方能启人智慧,明人心扉,这是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证明的事实。
5. 生活告诉我: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拨萃的时代骄子!我仿佛感到一阵时代的风掠过耳畔,她留下一句嘱托:好自为之啊!我在此也想劝告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辩吧!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
1. 第1段加点词“畸形儿”指的是□□□□□□□□□□□(用文中的话回答)
2. 第3段中的“忆乙己”是_______的作品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林黛玉是_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__中的一位主人公。
3. 第3段中画线句是一句多重句,第一层应划在____________句和____________句之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 第4段中画线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应是____________项。
A.粗制滥造 媚俗哗众 B.情调低下 媚俗哗众
C.哗众取宠 大同小异 D.粗制滥造 大同小异
5. 本文第3段除运用比喻论证之外,还运用了____________,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 文章为何在第4段要花一定的篇幅写卡通、言情、武侠之类的课外阅读?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
1.阅读面狭窄单一的青少年
2.鲁迅 《孔乙己》 曹雪芹 《红楼梦》
3.①② 因果
4.B
5.引证法 当代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必须十分重视课外阅读
6.说明并非所有的课外阅读都是有益的,那些文学精品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7.我们不仅应重视课外读物,要多读,还应慎读,挑选“文化精品”来读(或: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辩)。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五行思想指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这显然是朴素的唯物思想。同时,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
生是指生成、促进、助长、发扬等作用。克是指克制、束缚、挫折、摧毁等作用。生的模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画出来就是一个圆圈。克的模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画出来的一个星形。
在历史上,五行思想曾被作过“神学目的论”的曲解,又被用于迷信活动。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五行思想不仅指明宇宙统一于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物质运动,而且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任何事物都是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同时,任何事物本身也都生着或克着另外一种事物。所以,世界上决没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够凌驾于其他一切事物与力量之上而独霸天下;谁想独霸天下,必然狼狈不堪。而且,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或者克,做过了头又都会引发反生或反克。这更加发人深思。
直接的反生:如水生木,但如果灌水太多,也能把植物(木)淹死。又如父母爱子女是生,但如果是溺爱,反而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多了,斧也受磨损。又如一味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必然为群众所不容。
间接的生克后果更加复杂多变:例如水克火,火却可以生土,而土却可以克水。又如木生火,火太旺了又生土,而土却是木的克制对象。在各种生克关系中,克之反以生之的现象更发人深思:如金克木,木因而成器。火克金,金因而成为纯金、精钢。做人“修身克己”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与价值。这都说明克可能导致更高境界的生。
通过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诠释,人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多么严厉,而其运动变化又是多么生动。它使我们高度戒惧,也使我们充满希望。中国人为此一再明确声称“不称霸”,主动坚持韬光养晦,大力宣扬和而不同,不论国力多么强大也决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中国就成为世界上非常真诚的巨大和平力量。这种真诚是深深植根于传承悠久的民族智慧之中的,是决不会动摇的。
6 下列对“五行思想”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行思想是指认为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五种物质及其运动的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
B.五行思想强调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之间存在着生克的联系。
C.五行思想表明了生的模式,这种模式画出来是圆圈;也表明了克的模式,这种模式
画出来的是星形。
D.五行思想自身具有剔除糟粕,故曾经受到过曲解,曾被一些迷信活动所利用。
7. 下列对“生与克”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被其他事物生或克,并生着或克着另外的事
物。
B.事物之间不仅有生或者克的关系,而且如果行为不当,还有可能引发反生或反克关
系。
C.事物之间存在直接的反生或反克关系,也存在更加复杂多变的间接反生或反克关系。
D.在生克中,有一种情况是一事物克着另一事物但却可能导致被克事物更高境界的生。
8.依据原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是指促进作用,克是指束缚作用,世界上任何两事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生与克的
关系。
B.看到世界各种事物之间严厉的相互制纺能让人高度戒惧,而看到事物生动的运动变
化又能让人充满希望。
C.事物间既存在生的关系,亦存在反生的关系;谁想独霸天下,必为天下所不容,这
表明了这一道理。
D.如果没有古人的五行思想,就没有中国人现在主动坚持韬光养晦,大力宣扬和而不
同等现象。
二
6 . D 7 . C 8. B
6.因果关系不成立,据原文,应该是“五行思想……迷信活动”,这些曲解和迷信活
动“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7.“存在更加复杂多变的间接反生反克关系”的说法错误,据原文,应是“间接的生
克后果更加复杂多变”
8. A“任何两事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生与克的关系”的说法太绝对,原文中无依据;
C“谁想独霸天下,必为天下所不容”表明的是克与反克的道理;D 假设关系不成立,在原
文中没有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完美与残缺
从维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申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档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⑤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仰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__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人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人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
⑥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
⑦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
1.对文章题目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完美”是一种美,“残缺”不是美,残缺的圆明园就是要显示过去列强的罪行。
B.“残缺”是为了衬托“完美”的,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
C.“完美”与“残缺”两者都是美,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的美。
D.“完美”与“残缺”一般来说都是一种美,但文中说的圆明园的残缺决不能称为美。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 ( )
A.“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中的“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
B.“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是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
C.“圆月被吞噬”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
D.“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是指“圆月情结”。
E.德国保留“历史残缺”和中国重修圆明园这两种思维模式,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
3.简要概述第④段中作者提到的两个例子及其作用。(4分)
答:
4.作者的观点是反对重建圆明园,文中共讲了哪几点理由?请分条列出。(5分)
答:
1.C(3分)
2.D E (D“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除指“圆月情结”外,还指“假凤虚凰心态、E无此含意。)
3.威廉大帝雕像被毁不修(1分);裤档大街教堂被毁不修(1分)。
作用是:为了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2分)
4.四点理由。(1分)分别是:①重建的圆明园只能是一个赝品,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②它使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③不能使国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国耻;④我们还不富裕,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上。(答对一点理由I分,二点2分,三点3分,全对得5分)
2. D“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除指“圆月情结”外,还指“假凤虚凰心态、E无此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杨丽萍悖论”的文化困局
2003年8月,杰出舞蹈家杨丽萍在昆明推出了歌舞剧《云南映像》,《云南映象》提出了一个新词:原生态。2004年,文化部开始征用这个概念,制订和实施抢救性文化挖掘计划。2006年央视举办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原生态组比赛,而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更是高举“原生态民歌”的旗帜,成为媒体竞相追踪的焦点。经过三年的培育,“原生态”已成为最热烈的文化时尚。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原生态已经变得如此稀缺珍贵,以致它成为21世纪人们主要致力开发的资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长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
我把这种由正题推演出反题的逻辑命题,命名为“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映像》的启示。这个歌舞集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来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
“杨丽萍悖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在旅游局、文物局和环保部门之间,保护和开放的博弈经久不息,文官们的互相抱怨和指责,回荡在21世纪中国的文化开发现场。
与“杨丽萍悖论”相似的是“赢政悖论”。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废除六国,建立“车同轨”和“书同文”的技术——文化体系,无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并为秦帝国的三大战略工程——长城、阿房宫和墓室的建造提供了最广阔的资源,但它同时也是区域文明的严酷杀手。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强大发达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和蜀文化等,毫无例外地遭到了致命的摧毁。而区域文明的死亡,则反过来激发了地方贵族的反叛欲望,加剧了帝国的行政危机。
在走向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将继续面临各种文化悖论的困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的改造,现代化的生活梦想,变得唾手可得,但它同时也摧毁了城市历史脉络,令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并瓦解了人与城市的内在和谐,造成了梦的永久性破裂。这种任何权力都无法解决的悖论,应当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来命名,因为正是这枚即将完工的梦式“巨蛋”,充分表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困局。
(《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09月,有删改)
5.对“杨丽萍悖论”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抢救性保护现象。
B.指保护原生态文化反而造成其退化僵死,维系原生态赖以生长的自然文化空间却与现代文明产生激烈冲突的文化困局。
C.在旅游局、文物局和环保部门之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还是开放的问题而进行的经久不息的争论。
D.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今未能解决各国在遗产申报中出现的悖论现象。
6.下列表达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原生态已经变得稀缺珍贵,所以它成为21世纪人们主要致力开发的资源。
B.原生态是一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它失去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
C.与“杨丽萍悖论”相似的“赢政悖论”是造成秦帝国行政危机的直接原因。
D.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建筑浪潮,令中国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旧城改造,但同时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7.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现已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要想恢复其本来面目,最好的方法就是遏止旅游开发。
B.杨丽萍悖论所折射出的问题,是目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
C.关于旧城改造问题,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完好的保存,给中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D.央视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了原生态组比赛,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原生态这个概念,这对人们致力于开发原生态歌舞资源起到“助推”作用。
5. B
6.
7. A
5. B 只有B项才是对它具体内涵的一个准确的阐释,第2、3段和末段隐含此项判断的内容。
6. C “赢政悖论”不是造成秦帝国行政危机的直接原因,只是导致了区域文明的死亡,从而加剧了帝国的行政危机。
7. A :对原生态的保护并不是要片面的遏止旅游开发。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大学的骨气
游宇明
中国的大学似乎特别在乎自己的物质设施。在每年的招生广告里,都要不厌其烦地告诉考生自己占地多少亩,教学用房多少平方米,拥有图书多少册,然而,一所优秀的大学光有良好的物质设施是不够的,还得有丰富的精神设施。大学的精神设施包括很多东西,比如优良的教风、良好的学风、作为学术殿堂的骨气。教风、学风之类的话题,讨论者众,在这里,我想说说大学的骨气。在我看来,大学的骨气是其精神设施中最重要的。
大学的骨气,就是大学的精神尊严,也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不能为外在因素所左右。在这一点,耶鲁大学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报载:耶鲁大学计划耗资6亿美元建筑两所寄宿学院。按学院筹款的惯例,一般会有这样一种程式:1.物色一位亿万富翁校友。2.邀请他与校长共进晚餐。3.酒过三巡之后,“不经意地”提及慷慨大方的大款校友只要花一笔3000万美元的“小小代价”,就可以建一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大楼。然而,耶鲁没有这样做。该大学最高决策层已经表示:他们不会向任何健在的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即使捐献人对项目全额资助,耶鲁大学也不会这样做。
耶鲁的选择无法不让人动容!其实,耶鲁真正在乎的不是一个学院的名字,而是大学作为教育和学术机关的骨气。
大学的骨气,对它的精神挺立非常重要。大学有骨气,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对坑蒙拐骗、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情,就会保持必要的警惕。在乎尊严的人多了,社会风气会变得纯净。一所大学不要自尊,它培养的学生也会缺少钙质,走出校门,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风气裹挟,干出种种为人不齿的事情。
骨气有种种,一个优秀的大学首先要做到在权势面前不折腰。大学需要政府各种支持,小到周边环境的整治、基本秩序的维护,大到征地拆迁、资源整合、修道架桥等等。但大学争取支持,应该依法依规,不应该以损伤尊严的方式去搞什么“公关”,更不能在平时进行所谓“感情投资”,对官员的各种谋私之举大开绿灯。
大学是一个“烧钱”的地方,建房子要钱,设实验室要钱,开展科学研究要钱,买图书要钱,经费越充足,大学越有可能办出水平。大学筹资的方式有三种:学费、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学费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一定多少年不变,而大学的支出却年年在增长,于是弄钱便成为大学校长的中心工作。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筹资的大突破,心情可以理解,但大学筹资时,应该像耶鲁一样做到伤害自尊的钱不要,也就是要保证在金钱面前不迷航。
如今这个社会世风浮躁,什么东西都追求“短平快”,真正有追求的大学必须学会在浮躁的世风中坚守普适的精神价值。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官本位,大学应该坚持学术本位、学者本位;再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弄虚作假,大学的科研必须货真价实;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拉关系成风,大学应该讲究规则。一所大学真正坚守住了普适的价值,它的精神魅力自然会凸现出来。
大学的竞争是物质条件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以骨气为代表的内在精神的竞争!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优良的教风、学风之类的大学精神设施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必不可少的。
B.耶鲁大学是一所具有大学骨气的大学,从不向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
C.一所大学有自尊,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
D.大学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不应该以损伤尊严的方式去搞“感情投资”。
E.现在办大学需要很多的资金,校长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实现筹资。
F.一所大学只有真正坚守住了普适的价值,它的精神魅力就会显现出来。
13.下列各项中对“大学的骨气”解说最为准确的是:(3分)
A.大学的骨气是其精神设施中最重要的。 B.就是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有自尊。
C.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
D.就是要保证在金钱面前不迷航。
14.作者为什么大力提倡大学要有“骨气”?(4分)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培养一所大学的“骨气”?(4分)
12.BE(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3. C
14.(4分)在作者看来,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所大学有骨气,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对坑蒙拐骗、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情,就会保持必要的警惕。(2分)而这样在乎尊严的人多了,社会风气会变得纯净。(2分)
15.(4分)①在权势面前不折腰;②在金钱面前不迷航;③反对官本位,坚持学术本位、学者本位;④不弄虚作假,科研必须货真价实;⑤不是拉关系成风,应该讲究规则。(答对4点可得满分)
12. B应该是“不会向任何健在的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E应该是“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筹资”。(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下列材料中,与“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的观点不一致的是(3分)
A.拉丁民族的诗歌不为日耳曼民族所能够欣赏
B.明代推崇唐代的风尚,清代推崇宋代的风尚
C.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D.法国新古典主义盛行时“七星派”诗遭指摘
下面是作者对“趣味”问题的看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阅读兴趣偏狭,不利于初学文艺者的入门。
B.没有入门的人,他们的趣味往往比较广泛。
C.学文艺者入门不能不偏,入门后则不能偏。
D.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但与民族和时尚无关。
E.趣味是可以培养的,但应符合时代的精神。
作者是如何看待文艺上的“门派”的?(4分)
学文艺的人怎样才能免于“坐井观天,诬天渺小”?(4分)
【小题1】A
【小题2】BC
【小题3】①文艺上的门派,可以让初学者有所效法;②文艺上的门派,又会使人囿于偏狭;③入门后,就要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吸纳一切门派。(4分)
【小题4】①广泛涉猎;②减少偏见;③纯正个人的趣味。(4分)
【小题1】A.这是阐述“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的观点。
【小题2】B.见原文“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句中的“江湖气”指的就是“趣味广泛”。C.见“学文艺的人……看出偏的弊病”。A.原文“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可见“不利于”的表述与原文不符。D.原文提到“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因此,“与民族和时尚无关”的表述与原文不符。E.原文没有“应符合时代精神”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表明,竞技运动精神价值的加强有赖于人类的文化艺术。多年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而精神文化却相对贫乏,由此使竞技运动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出现了嫉妒、虚荣和不信任的风气,使竞技运动沦为低层次的娱乐消遣。要减少竞技运动中这些不协调的现象,回到促进身心均衡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提高它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而这种活动,正是使人们得到美好的艺术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下面对本段文意归纳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竞技运动精神价值的加强有赖于人类的文化艺术 B: 竞技运动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 C: 必须提高竞技运动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之成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 D: 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使人们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处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下面是对文中画线的长句子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眼前必有勾摄神魂的新鲜生动的画境或戏境,使人忘掉一切而处于独立自足的境界 B: 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会使人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置身于独立自足之乐的小天地 C: 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会使人霎时忘掉世间一切憎爱悲喜,而处于独立自足的境界 D: 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必有新鲜画境或戏景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人达到独立自足的境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