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首先,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 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 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 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个知名的企业向社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面试中有一道试题:“请写出你原来所在单位的最大秘密和对我公司有何价值?”应聘者对此各陈所见,但最后被录用的却是一位对此题交白卷者。有人问及原因,老总回答说:“这样的人值得信任。”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 聪明的不做胜过愚蠢的做 B: 有创新精神才能出奇制胜    C: 能保守秘密的人值得信任 D: 人格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当今世界上,价值的增长不再仅仅是通过简单劳动,而且还要通过知识、通过知识含金量的增长,提高产品价值及附加值的增长。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这关系到企业竞争的成败。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A:价值的增长不再依赖简单的劳动 B:产品价值及附加值的增长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C:要提高企业的价值,增加经济利益,就必须重视人才 D:人才的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个人的堕落往往经过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种种征兆觉察出来并及时采取措施,为身遭灾祸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你觉得孩子开始显得心不在焉,似乎只是本能地、表面地参加家庭生活时,你必须睁大眼睛,刨根问底。 作者主要阐明的观点是( )。

A:一个人的堕落是长期的过程 B: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觉察孩子的反常行为,及时给以帮助,以免孩子堕落 C:家长应该给孩子帮助 D: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发现孩子的问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部小说由于插入了过多的社会批评、嘲讽以及有关诞异的历史等等,因此显得结构松散,加上主要人物几易姓名(这一点到最后才交代),因此读者常对情节线索摸不着头脑。 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者常对情节线索摸不着头脑是因为小说的结构松散 B:小说在最后才交代此书的结构松散 C:过多的社会批评、嘲讽及有关诞异的历史导致读者常对情节线索摸不着 着头脑 D:主要人物几易姓名的事情在最后才交代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家族的淡化,裙带的脆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现代文明,家庭不再重要 B: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渐趋冷漠 C:现代文明使“人情”逐渐淡薄 D:文明的发展使狭隘的家族观念被抛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科学家们在对科学界的一个奇怪的“左侧现象”进行研究时,偶然发现了床垫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所谓“左侧现象”即指人们身体左侧患癌症的几率明显高于右侧的现象。如左侧胸部患乳腺癌的几率高于右侧10%,左侧身体患黑素瘤的几率也高于右侧。在过去的30年中,乳腺癌和黑素瘤的发病率都呈稳步上涨的趋势,来自瑞典的研究者赫伯特和约翰森在近期的《病理生理学》杂志上都认同了这个观点。

有人指出,经常在太阳下暴晒会增加黑素瘤的发病率;可是经过科学家的观测研究,太阳的强度在近30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黑素瘤生长的地方往往是臀部、大腿和躯干部分,而这些地方恰好是被衣服遮住了,不可能直接暴露在阳光之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增加了这类癌症的发病率呢?一条来自日本的线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日本,乳腺癌发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仅仅占瑞典的3%,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只有美国和英国的10%,而且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侧现象”。于是研究者就开始对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开始研究。他们发现,日本人睡觉的地方和其他国家的明显不同:日本人的床垫都是榻榻米,通常是直接铺在房间的地板上,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将弹簧床垫铺在床架上。由此,房间内的家具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也就浮出水面了。

话锋转到另一边,在2007年瑞典就有研究指出,生活在被FM和TV传输塔覆盖地区的人们患黑素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地方。流行病学家也表示,FM和TV传输的电磁辐射波会削弱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癌症的发病率。

试想一下,当金属弹簧床遇到电磁辐射波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美国,床架和床垫都是采用金属材料,床的长度刚好是FM和TV传输波的一半,就会与这些传输波发生共振,从而产生强烈的电磁波,并且这种强度会放大两倍。当人们在弹簧床垫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其实是暴露在电磁辐射下。想,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如果长期受电磁辐射的侵害,寿命也会因此缩短1/3。而在 日本,绝大多数的床都不是用金属做成的,且FM和TV的传输波也不是其他国家经常用的87-108赫兹,因此日本的患癌率相对较低。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左侧现象”1答案也明朗化了。

此前有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都更倾向于靠右侧睡觉,这样可以减轻心脏的重量压力,此外,心跳声也 比往左侧睡觉低。因此,当我们侧右睡觉时,身体的左侧就会暴露在强磁辐射下。这就是“左侧现象”在日 本以外的国家表现明显的原因。

谁曾料到,这个被人类压在身下的弹簧床垫竟然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因此,要想保持健康,你恐怕得将你弹簧床内的金属物质通通换成非金属物质,或者是让房间里的电视机、收音机等最容易接受传输信号的家具彻底远离你,你甚至可以直接睡传统的草垫。

(摘自《读者》2010年24期,有改动)

下列不属于“左侧现象”产生的原因的一项是

A.Ⅷ和TV采用了87-108赫兹的传输波。

B.科技发展使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C.侧右睡觉时身体左侧暴露在电磁辐射下。

D.人们习惯使用金属制成的床和弹簧床垫。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居生活习惯与健康状况不佳有重要的联系,但人们也许浑然不觉。

B.弹簧床垫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睡眠,但也可能带来不知不觉的危害。

C.现代人患癌几率上升与生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电磁辐射不无关系。

D.由于习惯将床垫直接铺在房间的地板上,日本并未出现“左侧现象”。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将弹簧床垫去掉,直接睡在木板或草垫上,将有助于降低癌症发病几率。

B.身体左侧会受强磁辐射影响的原因是侧右睡觉时心脏的重量压力减轻了。

C.人们要想降低患癌几率,延长寿命,就要减少在床上呆着的时间。

D.在金属床上如果改为平卧或经常变换侧卧的方向,将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小题1】B /“左侧现象”与“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无关。

【小题2】D /原文中是“日本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左侧现象’”。

【小题3】A /B.因果关系不成立。C.患癌和强磁辐射相关,与在床上本身无关。D.改变后只能减弱对左侧的伤害。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短命建筑”现象令人不安

完工没几年就遭到拆除的建筑,现在被网民称为“短命建筑”。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加快,各地频现“短命建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82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3%的人确认身边存在“短命建筑”,其中24.2%的人表示“非常多”。55.5%的人认为“短命建筑”频现会让公众没有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

(一)70.6%的人表示身边“最短命建筑”历时不过10年

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你身边最短命的建筑是建成几年后被拆除的”时,70.6%的人选择“10年以下”,其中37.0%的人选择“5年以下”。

“北漂”5年了,刘晓蕾最大的感触是北京永远在建设中,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新建项目的工地,拆迁新闻也不绝于耳。而她的老家江西省的一个县级市,这两年也在不停地拆建,速度之快让她惊讶不已,同时也让她充满疑惑,“网上有人调侃‘China’就是‘拆哪’,是我们造不出高质量的建筑,还是因为城市化的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命建筑”出现不是因为缺乏施工技术或质量管理不到位,而是一些人的观念出现了问题。“由于地方很多领导的任期不到5年,而拆迁重建最容易看得到‘成绩’。”

乔新生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选择把房地产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建房子收效虽快,建成后就没利润了,所以只有缩短其寿命进行重建,才能不断获利。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师张磊认为,导致“短命建筑”大量出现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价值观问题。“现在GDP俨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就按照短期经济利益频繁变动。”

(二)“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是个老北京人,他感叹北京城里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和胡同已所剩无几,到处是新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以后的年轻人会不会以为北京城原本就是这样啊?政府可以拆迁,但也得有保护和继承,你看现在新盖的房子有几个带着咱们中国自己的建筑特色?”

张磊认为,频繁拆迁可能会破坏城市固有的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给民众生活和心理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一些外来居民,由于建筑频繁更新,会导致他们能承受得起的住房单元数量减少,被迫迁移住址或重新寻找就业机会,从而增大了他们进入城市的成本。

“频繁拆迁会让一些人处于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焦虑状态,无法实现安居乐业,这还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乔新生指出,建筑频繁拆除会让我们的文化处于断裂状态,“香港人还可以去陆羽茶室喝茶,但是在上海,很多人也许只能去星巴克了,传统的东西难以为继。”

乔新生认为,频繁拆建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乔新生曾前往全国各地调研,他发现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民,也会难掩喜色地告诉他,自己花了几千元钱又盖了一间房,就等着拆迁拿补偿款了。

频繁拆迁会造成什么影响?调查中,66.5%的人首选“浪费社会财富”,其次是“城市规划近乎儿戏”(59.6%),另有55.5%的人认为,频繁拆迁会让公众失去生活安全感和归属感。仅8.0%的人认为“常变常新,有利于城市发展”。

(三)“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时地方政府拆迁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环境和营造城市新形象。”张磊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对城市形象的认识存在误区。事实上,旧建筑通过改造也可以具有吸引力,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在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改造案例,比如将废弃的面粉车间改建成博物馆,把旧厂房改造为创意工作间等。”

张磊认为,建筑除了有投资和增值作用外,还应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需要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1-09 内容有删改)

“短命建筑”频频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第(二)部分运用的引用和列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城市拆建中存在的问题,请简要陈述。

【小题1】①一些地方领导的“政绩”观念作怪。

②一些地方政府为扩大财政收入。

③城市规划中的短视价值观。

④很多地方政府在营造城市形象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四点得4分。]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每点1分。

【小题1】(1)引用不同人(包括专家)的说法,能全面真实(作用反映建筑频繁拆迁造成的危害(内容),具有:①说服力(权威性或增强阅读兴趣、可读性)(三者任答一点都可得分)(2)采用列数据统计的方法,能客观真实、科学准确地(作用)反映频繁拆迁造成的影响的总体情况(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对应大纲对报告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C。作用2分,内容2分,说服力1分。

【小题1】(1)保留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2)改造旧建筑,使其体现融合多元文化的优美城市形象,不必非要拆迁重建。(3)新建筑应考虑投资和增值作用,还应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要。(4)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拆建应该引入公众决策机制,减少个人决策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F。答出2点得2分, 3点得4分, 4点得6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现代性内部的野蛮

许纪霖

富强与文明都是现代性的内在要素。所谓富强,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器物的现代化,其次是国民精神的提升,第三个旨在实现韦伯意义上的社会——经济机器的合理化。而文明则是一种特定的价值目标和乌托邦理想,比如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富强是世俗的诉求,而文明是伦理、道德的价值理想。

在欧洲的现代性历史过程之中,富强与文明是一个同时展开的两面,富强为现代性提供了物质生产与制度合理化的基础,使得人类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能够创造出比过去所有历史的总和都要大得多的物质财富,文明则为现代性提供了精神与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发展出现代的心灵秩序与政治秩序。缺乏富强的现代性是一种虚弱的、贫乏的zōng jiāo /道德乌托邦,而没有文明的现代性则是可怕的、具有内在破坏力的蛮力。富强与文明,是现代性不可缺少的两面,它们满足了人性深处世俗欲望与精神超越两个矛盾性的追求,是心灵秩序中神魔二元性在社会秩序中的现实展现。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野蛮性,并非自现代性而始,然而,现代性一方面是物质和科技的进步登峰造极,另一面却是野蛮的空前(未必)绝后。文明提供的技术手段使得暴力和杀人更加科学化和理性化,电影《阿凡达》中最令人震撼的镜头,就是自然的原始部落与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的对抗。现代性承认了人性的世俗欲望无限膨胀的正当性,当今世界各种利益政治的斗争,最终乃是人性中的欲望冲突。现代性的内在野蛮性不是一种外在之物,而是内在于现代人的心灵之中。暴力不仅施行于人的肉体,而且摧残人的灵魂,前者比较容易察觉,而柔性的强制性力量——通常表现为流行的意识形态话语——却无所不在。与野蛮的搏斗,是现代文明内部的战斗,是一场人性的自我搏杀。无论历史如何进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与心魔的斗争,是一场人类永恒的战争。

当代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三十年迅速崛起的奇迹,但现代性的负面景观也在中国体现。如今这个全球化的现代性非常短视,非常自私,现代人为现世享乐主义激励,要的只是自己看得见的欲望满足。古代人、中世纪人对自然与上帝有敬畏之心,生活有节制。现代人活得太嚣张,肆无忌惮。世界末日也好,最后的审判也好,抑或弥赛亚时刻也好,都有一个对现世有所制约的神圣(或__)的终端,让人懂得审慎、畏惧和有敬仰之心。然而,现代人如今是天不怕、地不怕,人们在纵欲与虚无之间无限循环,生死轮回,永无尽头。

现代性靠什么与内在的野蛮性作战?现代性一方面滋生着不断变种的野蛮流感,同时也不断生产着对它们的抗体,从现代性的历史来看,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各种价值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建制,还有人类几千年的人文与zōng jiāo 传统,都是制约现代性负面的有效因素。文明之所以依然给我们希望,启蒙之所以没有死亡,乃是建立在这种现代性抗体的自我生产机制之上的。按照历史的辩证法,野蛮的流感让文明产生抗体,但同时也不断对抗体作出反应,产生新的流感病菌。如同加缪所说,鼠疫是不可能终极地被战胜的,因为鼠疫在人心之中。但人之伟大,乃是有一种西西弗斯的精神,与之不断地抗争。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和有节制的悲观态度。

(《文汇报》2010年7月25日,有删节)

下列关于富强与文明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性过程中,富强是对物质的追求,文明是对精神的追求。

B.文明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和乌托邦理想,它后于富强而产生。

C.富强为现代性提供了制度合理化的物质保障,文明则为其提供了精神支撑。

D.人性中世俗欲望与精神超越的矛盾体现在社会秩序中就是富强与文明的矛盾。

对“现代性内部的野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性内部的野蛮是一种柔软的暴力,不施于人的肉体,而摧残人的内心。

B.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历史如何进步,人类都无法战胜植根于人性和灵魂深处的野蛮。

C.现代人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了对自然与上帝的敬畏之心,人类必将在纵欲与虚无之间走向灭亡。

D.如同自然界流感与抗体的关系,文明的各种因素能对野蛮起制约作用,从而保证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和有节制的悲观态度”,请结合本文的基本观点作简要评价。

【小题1】.C(A“富强”也包含“国民精神的提升”,B“富强与文明是一个同时展开的两面”,D富强与文明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题1】.D(A项“现代性内部的野蛮是一种柔软的暴力,不施于人的肉体”错,见原文“暴力不仅施行于人的肉体,而且摧残人的灵魂”。B项原文只说人类“与心魔的斗争,是一场永恒的战争”“现代性一方面滋生着不断变种的野蛮流感,同时也不断生产着对它们的抗体”,并没有说无法战胜野蛮。C项“人类必将在纵欲与虚无之间走向灭亡”错,原文说“对于人类文明的前景,文明应该抱有一种审慎的乐观和有节制的悲观态度”)

【小题1】一方面,随着现代性的不断发展,人类的享乐主义的欲望会被不断地激发起来,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各种形态如自由、民主、法制观念、人文与zōng jiāo 传统等斗能对这种现代性的负面欲望进行有力的制约。


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注:同“欣”)合无间。姑任举一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这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

第一,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含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躯体,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残菊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阅读第一段,概括作者或是读者在领会诗的境界时的三个关键词。

“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的有何区别,请简要说明。

请以必修四语文课本所选的晏殊《蝶恋花》上阕为例,运用朱光潜《诗论》中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字句分析“移情作用”。

【小题1】画境(戏景)突现       凝神注视        忻合无间(每词2分)

【小题1】“直觉的知”指专注于“见”的对象的本身而不顾及其它,“名理的知”指与“见”的对象有关的联想或意义。(每点3分)

【小题1】直觉作为前提:作者心情悲凉迷离,凝神观照,心中只有这一刹那亦真亦幻的画境。(2分)以人情衡物理,人情物理互相渗透(2分):“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愁”、“泣”二字。(2分)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如默默饮泣。

(答“明月不谙离恨苦”不给分,以明月的无情衬作者的有情,不能算作移情。只答出“愁”、“泣”二字中的一字,最高给3分。若脱离文中的论述分析移情作用而言之成理的,最高给4分。)


解析:

【小题1】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