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到台湾观光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必不可少的一站。从台北市中心乘出租车,不到三十分钟便可抵达双溪,现在每年到这儿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数,达二三百万之众。面对斑斓古朴的铜器、温润的玉器、晶莹的瓷器和褪色的字画,人们感慨藏品精致、丰富的同时,也会生出许多好奇,为什么这些明清宫廷收藏,会在台北而不在北京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产生是以故宫文物迁台为根由的。而这批文物迁台之前。还经历了博物馆界的创举——“文物万里大迁徙”。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30年代,正当博物院的各项工作走向正常时,因日寇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宝安全受到威胁,故宫文物南迁作为权宜之策被提出。
威严显赫的紫禁城,经过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经营,珍宝秘笈无数,迁运自然以珍品为主。陈列室的展品是经过选择的精品,属必装之列。其次是存于馆库房中的文物,都是由各馆在各宫殿里选拔集中的。装完这些之后,再到各宫殿去直接选装。装箱也有一定的要求,要经得起长途运输的颠簸。故宫工作人员从琉璃厂的古玩商人那儿学到诀窍,即一要装紧,二要隔离。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以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及秘书处4个单位分别装箱编号,从1932年秋开始办理,到1933年5月最后一批运出,共装文物13491箱。
当时有不少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胡适担心数量甚巨的古物在移出北平城途中难免丢失或受意外的损坏,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海、南京、洛阳等地多设几个博物馆,将故宫同样的物件分地储存。但因政府对文物南迁之事态度坚决,胡适等无可奈何,遂以北平图书馆委员长的资格,消极反对该馆储藏的宋元善本书籍的南迁。
鲁迅也是坚决反对故宫文物南迁的。他说倘若“因为古物有限,有一无二,所以是宝贝,应该赶快搬走也罢”,“但我们也没有两个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现存的古物要古”。面对即将远离皇城的古物,他沉痛地拟诗道:“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此诗发表在1933年2月6日的《申报》上,而正是这一天,故宫首批南迁的文物起运了。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南迁是国家安全受威胁的情况下,迫不得已采取的举动,但并未对文物的保存和研究带来不便,反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文物南迁的成功实现,是文物研究历史上的史无前例的大举动,当时的权宜之计现在看来也不失为英明之举。
C.胡适、鲁迅等文化名人反对南迁的主张是经过严密考虑的,对于我们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仍有重要意义。
D.有效的组织,周到的安排,大胆借鉴是成功实现文
物转移的有力保证
A
文中并无“促进文化发展”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勤
梁实秋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
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已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从文章第1自然段看,作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呢?
答: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2、3自然段都是举和尚的事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
答: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3自然段中有“这句话沉痛极了”三句,联系文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
答: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作者的阐述,“勤”有什么意义呢?(回答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
中心论点是: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小题】
共同之处是: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小题】
人不勤,失去了做人的意义,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最令人痛心的。
【小题】
、勤能补拙,勤能损欲,勤要人进德修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辛弃疾的生态观 安立志
①“生态平衡”显然是现代词语,英国的生态学家布赖恩?巴克斯特就宣称:“在意识形态的天空,生态主义是一颗新星。”这无疑是说,在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中,“生态主义”根本就不会产生。然而,中国古代没有“生态主义”的词汇,不等于没有注重“生态”的观念。读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还真发现了一首关于生态平衡的作品《鹊桥仙?赠鹭鸶》,全词是这样的: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② 稼轩先生这首词很别致,他以人鸟对话的形式,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向白鹭传达了他对保持生态平衡的关注。他首先对白鹭晓之以理,告诉它,门前小溪里的鱼儿寥寥可数了,不能再捉了(“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接着又对白鹭动之以情,告诫它,应当像主人体谅它一样体谅鱼儿的命运(“主人怜汝汝怜鱼”)。既然白鹭不能再到溪里捉鱼,那么,它的三餐如何解决呢?辛弃疾先生耐心地告诉它,在“远浦”“别渚”,“虾”“鳅”之类食物所在多有,混个肚儿圆绝对没有问题(“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他甚至激赏白鹭,在它乘风觅食、饱餐返程之际,风吹着羽冠,简直“帅呆”“酷毙”了(“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在辛弃疾先生笔下,这种人鸟对语、物我共处的映象(“要物我欣然一处”),是一种多么怡然、多么恬静、多么协调、多么天趣的生态境界。而这与今天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完全契合的。
③ 应当说,稼轩先生基于平衡与制约的生态观,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禹当政期间,就曾颁布过一项“政府法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逸周书?大聚篇》)正是基于“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文子·上仁》)的施政传统和执政实践,后世的思想家们将这种传统和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概括和论述。如: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篇第七》);孟子关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吕氏春秋?义赏》的“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等。
④ 稼轩先生关于“生态平衡”的思想,在他的词作中,并不显得突兀或孤出,他所追求的“物我欣然一处”,正是我国古老文化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一“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6分) ( )
A.英国的生态学家布赖恩?巴克斯特就宣称:“在意识形态的天空,生态平衡是一颗新星。”
B.布赖恩?巴克斯特的话表明了在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中,“生态主义”根本就不会产生。
C.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生态主义”的词汇,但辛弃疾的作品里有注重“生态”的观念。
D.辛弃疾笔下人鸟对话的境界与今天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完全契合的。
E.大块朵颐一餐鱼儿后的鹭鸶乘风归来之际,被风吹拂着羽冠,简直“帅呆”“酷毙”了。
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辛弃疾所告诫白鹭的“溪里鱼儿堪数”,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一“生态观”。
B.《鹊桥仙·赠鹭鸶》决非荒诞奇异的无聊与搞笑,描绘的是一种怡然、恬静、协调、天趣的生态境界。
C.词人作品中的“鱼儿”与“虾鳅”都是鹭鸶的美食,都是构成和谐自然生态的一分子。
“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文子·上仁》),是后世的思想家们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概括和论述。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生态主义’的词汇,不等于没有注重‘生态’的观念”,结合全文,请概括作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文题为“辛弃疾的生态观”,文中第③段与辛弃疾的“生态观”有关吗?请说明理由。(5分)
【小题】A、E 【小题】D
【小题】(1)文学家对保持生态平衡的关注。如:辛弃疾词《鹊桥仙?赠鹭鸶》。(2)政治家颁布的法令。如在禹当政期间颁布的“政府法令”。(3)思想家的理论概述。如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
【小题】有关。(2分)理由:这一段是阐释辛弃疾的生态观,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上的论据,进而说明辛弃疾的“生态平衡”的思想,在他的词作中,并不显得突兀或孤出。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小题】 A偷换概念,“生态平衡”应为“生态主义”;E“大块朵颐一餐鱼儿”错,应为“虾、鳅”
【小题】 断章取义,“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施政传统和执政实践”,而非“后世的思想家们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概括和论述”
【小题】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举国之力”与中国的抗灾传统
华执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就是在与特大的自然灾害——大洪水的抗争中诞生的,世界
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大禹:“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国,水行载舟,泥行蹈橇,山行即桥。以行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建国的恢宏的基石,大禹治水从此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是以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抗争、高奏凯歌而建国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没有其他三个古国那样天然优良的自然条件,黄河流域与尼罗河河谷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平原完全不同,数千年以来,它以“害河”著称于世,有历史记载以来,平均每三年就有两年成灾,然而灾害非但没有摧毁我们祖先坚强的意志,中华民族却在与黄河之“害”的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这一特征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大大不同于西方,马克思在谈到东西方古代国家机构的特点时说过,这些国家一般都只有三个机构,法庭,财政——收税的机构,和军队。而中国的国家机器自古以来却多了一个机构,这就是水利管理部门,也就是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机关。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成为唯一尚存的载体与文明同在的伟大国家,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瓠子堵
口”即是人类古代史上的壮举。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汉武帝亲临现场指挥,命令所有随从的官员们全都扛着成捆的树枝去堵塞决口,这一举动几乎为整个人类古代史所仅见,亦为现代西方社会所罕有。正因为如此,西汉政府终于获得抗灾的胜利。
中国历朝历代与自然灾害抗争的遗迹至今在神州大地上仍历历可寻,都江堰、贾鲁河……无不在向中华民族的子孙叙说着先辈们面对灾难时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
“举国之力”所向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近六十年来,新中国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五四年大水,六五年邢台地震,七六年唐山大地震,九八年抗洪,……直至此次汶川大地震。由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抗灾中总是能够方便地动用“举国之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这就大大提高了抗灾的效率,及时拯救了更多的生命,并且能够更迅速地实现灾后的家园重建。
由此可见,“举国之力”就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传__”。新中国建立以后,运用这个“传__”,我们迅速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运用这个传__,我们有了两弹一星;运用这个传__,我们开发了大庆油田;而神舟计划和嫦娥工程更是运用“举国之力”的典范。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我们的“传__”,当前自主创新中一些紧迫问题又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航空发动机,船舰发动机,计算机芯片……总之,在民族崛起中的一切困扰我们的问题,都是可以用“举国之力”来解决的,这就是“举国之力”的深远含意。
(选自2008年5月21日《拂晓报》)
下列对“举国之力”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国之力”,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立国传统,都江堰、贾鲁河等就是“举国之力”的有力见证,它们充分体现着先辈们面对灾难时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
B.“举国之力”表现了中国政府抗灾的坚强决心和正确的决策,因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常先进。
C.“举国之力”不仅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传__”,也是解决中华民族崛起中一切困扰我们的问题的“传__”。
D.“举国之力”所向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
下列对“中国光辉灿烂的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成为唯一尚存的载体与文明同在的伟大国家”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就是在与特大的自然灾害——大洪水的抗争中诞生的。
B.中国没有其他三个古国那样天然优良的自然条件,黄河流域数千年以来,它以“害河”著称于世,有历史记载以来,平均每三年就有两年成灾。
C.中华民族能够作出“瓠子堵口”这一几乎为整个人类古代史所仅见的伟大举动。
D.中国的国家机器自古以来,除了法庭、财政和军队之外,还有一个与水旱灾害作斗争的机构——水利管理部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抗争并且获得胜利,这是中华民族建国的基础。
B.我们祖先坚强的意志没有被自然灾害摧毁,中华民族在与黄河之“害”的不断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C.“瓠子堵口”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留下的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最光辉的篇章。
D.如果我们牢牢把握住我们的“传__”,当前自主创新中一些紧迫问题就都可以解决。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家的诞生与自然灾害有着不可分割关系,没有严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就绝不会有国家的出现。
B.无论哪个政府、何种社会制度,只要是处在抗灾的关键阶段,就总是能够方便地动用“举国之力”。
C.航空发动机、计算机芯片的自主创新都是中华民族“举国之力”战胜自然灾害的明证。
D.未来的中华民族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然灾害的考验,举国之力仍可作为取胜的重要法宝。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D
【小题】 因果颠倒,原文为“由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抗灾中总是能够方便地动用‘举国之力’”。)
【小题】. 信息区在原文第2自然段:“而中国的国家机器自古以来却多了一个机构,……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小题】 C项,原文中没有提到“最”的意思。见文章第三段:“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瓠子堵口’即是人类古代史上的壮举。”)
【小题】. A.说法绝对;B.文中说的是“由于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在抗灾中总是能够方便地动用‘举国之力’”;C.文章最后说的是“航空发动机……的问题,都是可以用‘举国之力’来解决的”。)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www..com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是不容低估。
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是。(6分)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1).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2).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3).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和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及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5.4)
.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稳定的持久的独立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必然发展和谐。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际。"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即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小题】.打湿 覆盖(各2分)
2.地域、民居、山岭、河流、典故(传说)、诗词、戏曲、古迹、服装。(意思对即可)(答出7个给6分,6个给5分,5个级4分,4个给3分,3个给2分,2个给1分,1个不给分)
【小题】.南北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产生了经济的差异,造成了南北人民物质生活、生理特点、心理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困苦的生活激发北方人投身于抗争,优秀的生活引发南方人舞文弄墨。(意思对即可)(6分)
【小题】.内容上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形象的升华,异中求同,矛盾统一。形式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意思对即可)(6分)
无
人类基因“控制开关图”绘制成功
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6月29日宣布,他们首次绘制出了人类纤维原细胞的基因组启动子分布图。这一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人类基因组信息的理解和利用,也将对疾病机理等研究作出贡献。
基因的启动子是DNA链上不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对序列,它对基因有开关一般的控制功能。此前科学界对一些基因启动子已有所了解,但没有精确绘制出一类细胞基因启动子的全图。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中国籍助理教授任兵等人,通过对人类纤维原细胞基因的分析,在这一领域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的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杂志电子版上。
基因的启动子好比开关,它通过控制转录过程来使一个基因表达或“沉默”。在解释它的功能时,任兵对记者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人类基因组大约有2.5万个,在各类分化的细胞中,这些基因组信息尽管保留下来,却不会完全表达。比如脑细胞或心肌细胞都只表达了7000到8000个基因。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细胞中启动子‘关闭’了大部分基因而只‘开启’了一部分。”
任兵等人通过实验确定了人类纤维原细胞中大约1.05万个有效启动子的位置。他们发现,这些启动子对应了6763个已知基因和至少1196个目前尚不了解的转录过程,许多基因需要一个以上的启动子来控制表达。此外,这些启动子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大都聚集在一起。研究人员还根据启动子控制转录的方式,将启动子大致分成了四类。
任兵说:“这项研究只是第一步,它表明我们的分析方法是有效的。此后我们将用这种方法研究其他细胞类型的启动子分布。”他说,在人类基因组项目之后,基因的“控制开关”分布可能是最重要的研究目标。要绘制出人类所有细胞类型的基因“控制开关图”,工作量可能相当于、甚至大于基因组项目。(摘自2005年7月1日《科技日报》)
.下列有关“基因启动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启动子研究是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助理教授任兵等人最先提出来的。
B.在不同的细胞中,基因启动子通过控制转录过程关闭了大部分基因而只开启了一部分基因。
C.启动子是由DNA链上不编码蛋白质的碱基对序列构成的。
D.对基因启动子的研究起步较早,但这之前没有精确绘制出细胞基因启动子的全图。
.对该项实验的结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实验发现,人类纤维原细胞的许多基因需要一个以上的启动子来控制表达。
B.已经确定了人类纤维原细胞中大约1.05万个有效启动子的位置,对6763个已知基因和1196个转录基因过程目前尚不了解。
C.基因启动子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大都聚集在一起,其控制转录的方式大致分为四类。
D.绘制基因启动子的分布图可能是人类基因项目之后最重要的研究目标。
.理解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基因启动子分布图的绘制肯定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利用人类基因组信息的。
B.任兵等人的研究方法在其他细胞基因启动子分布图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
C.此前医学界对人类基因启动子在疾病病理等方面的作用已有所了解。
D.这项成果是人类在精确绘制基因启动子分布图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4题。
美国引发的金融大海啸,已经通过企业业绩大面积下滑和由此引起的银行惜贷行为,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实体经济。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央行采取了最积极最主动的降息战略和战术。
中国在这轮全球救市的“接力赛”中,冲在最前面,不久前大幅降息108个基点,特点明显,意义非凡。应对全球普遍存在的通缩压力和世界经济硬着陆的高风险,中国政府毅然决然改变了战术,从政策追随者的保守态势转变为主动领跑的积极态势。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作为领跑者,给市场正面冲击会最强烈,效果会更明显。这次大幅降息的“菜单”中,存款利率要明显高于贷款利率,这除了保证银行充足的息差,提高银行的稳健性以外,也表明央行正在改变提供市场流动性的思路。中国政府另辟蹊径,寻找更有效的资金循环方式,通过新的高效率的资金循环方式,让钱用到刀刃上,从而保证实体经济不受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当前通缩迹象十分明显,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政策的组合拳如果出手不快、出拳不重、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话,就会使我们的救市行为变得越来越被动,成本也会越来越大。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除了起到在当前流动性恐慌的阶段,为银行体系释放出更多可供操作的资金以外,还充分考虑到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以及他们服务的客户——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受危机冲击的程度较大,需要资金的迫切感较大,所以,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充分体现了中央“措施要准”的救市方针。同时,对大型商业银行较低幅度的调整,除了考虑到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外,也考虑到他们的放贷能力强,如果出现过度放贷,虽然解决了目前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但可能会引起将来更大的通胀风险。这也是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当前货币政策实施理念的。
.面对金融危机,央行为什么采取了最积极最主动的降息战略和战术?请分条概述。(7分)
.分析文本,说说中国政府这次的“救市”行动有何特点?(每条不超过15字)(8分)
①
②
③
④
【小题】.(1)美国引发的金融大海啸,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实体经济;(3分)(2)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 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4分)
【小题】.(1)主动出击市场效果更加明显,(2)寻找更有效的资金循环方式,(3)用政策组合拳提振市场信心,(4)货币政策实施分类操作理念。(4点,每点2分。共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6~8题。
越窑的鼎盛
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件对口合烧。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烧造,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细划花装饰流行也是越窑鼎盛的重要标志。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
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
行。这些细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中的窑具和瓷器上曾发现大量的铭文字款。如表姓名的“元
记”、“王记”,表纪年的“太平”、“辛酉”等,其中表姓氏的经统计多属唐五代时期,这可能与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关。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单字、两字和多字的字款铭文,文字内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细划花纹饰流行,窑场主采用了匣钵单件罩烧技术。为了作为标记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约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数也被限制为单字,内容上往往只选一些吉语或与窑业相关的笔划较少的文字。受到规范之后的单字款铭文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据统计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内”、“丁”、“已”、“乙”等十三个字款。
.下列关于越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窑虽烧造近千年,但其鼎盛时期可谓昙花一现,虽维持时间并不长,但也能
从遗存中找到鼎盛的标志。
B.越窑从东汉起到北宋中期,经历了早期、大发展时期、兴盛时期、鼎盛时期和衰
落时期。
C.越窑虽然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但正式有名称的时期是在兴盛时期的唐朝。
D.在越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烧造出来的瓷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越窑的鼎盛”标志的一项是
A.匣钵单件罩烧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线条纹饰简洁流畅,题材多样。
B.采用匣钵叠烧技术,一方面降低了单件罩烧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量。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起来,如对蝶、鹦鹉、龙和双风等纹饰。
D.在上林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单字款铭文,而且这些铭文多出现于细划花纹饰瓷器之上。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唐代晚期首次采用了匣钵多件烧造方法。
B.五代末北宋初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得益于匣钵内的还原气氛。
C.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仅凭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优势来占领
市场。
【小题】.D
【小题】.B
【小题】.B
【小题】. 北宋中期是衰落期,其烧造技术和产品质量都不如鼎盛期。)
【小题】 这是北宋中期的烧造方法,属于越窑的衰落期。)
【小题】. A是为了提高质量。C“三国两晋”时间不确。D完全避开了姓氏,说法过于绝对,
中国汉字字意非常丰富,“辛”“吉”“千”“丁”等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姓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1. 何谓“人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孩提时,随父母去看《白毛女》,看到“杨白劳之死”一场,哭得十分伤心,逼得父母不得不早早退场,这是__________之心;看电影或读小说,见到恶人做坏事,愤恨难平,这是_________之心;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许多人为之驻足片刻,这是__________流露;一个失去双亲的孤儿,企盼着关怀,这是_________之需……凡此种种,均是人之常情。(a)
2. 欲话说“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所以,我们对每个人都要有点人情味。
3.即使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也会有一瞬间爱意的表露;即使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也会有徘徊摇摆于自己与他人利益之间的时刻。这便是人,活生生的人。一个__,首先是个充满人情味和善心的好人,然后才是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雨夜里,热情地扩送素昧平生的老人与孩子回家,并不因为先考虑到发扬共产主义道德,否则的话,待他想得明白,做好事的机会早已错过了,他的举动完全自发于他那真诚而热忱的心灵。
4.(b)
5.为政者需要人情味。以往某些领导往往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在中国曾经发生了一场盲目的崇拜,就像崇拜神一样。然而,人终究不是神。当人们看见__同志抱着自己的孙子的照片——笑容可掬,就像一个普通的爷爷对一个普通的孙子那样——无不大乇大悟:原来他也是平凡的人,有平凡人的感情与生活。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一位泱泱大国的领袖与平民百姓的感情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融合了。(c)
6.澳大利亚的首脑__,政坛上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生活中却为其爱女__一事大伤脑筋,一次在电视采访中竟为此流下了无奈的眼泪,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嘲笑他,相反却更加敬仰他了,因为人们知道了他不仅是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更是一位慈父。
7.日常生活中更需要人情味。岁末知道辞旧迎新,为朋友送去自制 的小礼品或卡片,或是收到来自朋友人的贺卡,怀着各自的一份诚意,说一声“恭贺新禧”,心中充溢的是阵阵人情的暖意。
8.(d)世人总是说人与人之间都仿佛有些冷漠。然而我却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尽可能顾全一下别人的利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一份爱人之心,寒冰会为春风所替代爱师长与父母,并不单因他们是长辈,而是因为他们比我们经历过更多的世事,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给我们以爱,指点提携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难道我们不该顺报以加倍的尊敬吗?爱朋友,绝不是出于相互利用的目的,而是从友谊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启示。
9.工作中又何尝不需要一些人情味呢?评价一名医师的好坏,其标准有两个:医德与医术。而人们又往往将“医德”置于首位。一个对病家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人,即便对病人一视同仁,也不受病家欢迎。而受病家欢迎的医生应对病家无微不至的关怀,说到底,例是要有人情味,急病家所急,想病家所想。做医生是如此,作为服务员,乃至工厂中的厂长、经理、保全工、炊事员又何尝不是如此?
10.让我们做一个爱心盈怀的人吧,爱师长、爱父母、爱朋友乃至陌生人,在爱的同时获得满足。
11.让我们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吧。它是人承关系的润滑剂,是人心的纽带,它会使社会充满着和谐与快乐。
1.第一段空格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应为_________项。
A.爱心 愤怒 同情 柔情 B.同情 义愤 爱心 柔情
C.柔情 义愤 同情 爱心 D.爱心 义愤 柔情 同情
2.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提出理由论证中心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依次是:A. □□□□□□□□;B. □□□□□□□□□□□;C. □□□□□□□□□。
3.文章采用了__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_法。请分别各举一例,简单概述并阐述它们的表达作用:
4.语段中本有这样一句话:“这就是人情,而世界需要更多的这样的人情味。”仔细阅读语段,判断应放入(a)(b)(c)(d)处的哪一处?
5.本文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
6.请试着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A.为政者需要人情味 B.日常生活中更需要人情味 C.工作中也需要人情味
3.引证:引俗语“人非草木,焉能无情?”加强说服力 例证:以澳大利亚首相__为例具体论证为政者需要人情味
4.(b)处
5.设问、反问、引用、比喻、对比
6.要有点人情味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