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节选)

许伯卿

  所谓“词体诗化理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词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与诗等同到与诗分离又逐渐向诗回归并最终等同于诗的道路。在词向诗歌回归的过程中,文体演变和文学创作规律固然不可小觑,但词体诗化理论却起着更直接的引导、规范和促进作用。

  北宋前期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萌芽期。

  北宋前期词学观念的主流仍是“花间派”。词体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娱宾遣兴”,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社会地位十分卑微。但已有个别词学家开始用写诗的态度和方法作词,在创作时也能更多融入主体情感,并注意使用优雅语言,从而使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稍异的风貌。

  潘阆是宋代第一位词体诗化理论家,视诗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创作说明词同样可以表达“盘泊之意,缥缈之情”。从词学理论发展史来看,潘阆的“诗词一理”观,当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宋代陈世修在为《阳春集》作的序中认为词不纯粹是一种“娱宾遣兴”的音乐文学品种,还有“自娱”和“吟咏性情”的功能。这一转变,乃词学观念的一个进步,它是对词体创作从着力表现外部客观世界向注重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转变的揭示。

  若从创作实践来考察,即可较清楚地发现北宋前期词学的一些新变。第一,词家开始摆脱晚唐五代词“旁观”或“代言”的创作模式,更多融入主体意识,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像范仲淹等人的名篇,或状写边塞,或咏史怀古,或直抒胸襟,已与诗毫无区别。第二,避俗就雅开始成为士大夫词人的自觉行为。第三,时代催逼词家关注慢词,促进词体成长。慢词篇幅较长,能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构思、组织和修辞的要求更高,须多下功夫,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率意游戏为词的态度。

可见词发展到北宋前期,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并出现主张词体诗化的理论家。即使继承花间传统者,观念也发生新变。 (《文学评论》 2008年第3期)

16.下列关于“词体诗化理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理论包括把词视为诗,用传统诗教来规范其属性功能,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B.在北宋前期“花间派”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该理论已经开始萌芽。

C.该理论在“词向诗歌的回归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D.该理论使得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迥异的风貌。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阆是词体诗化的先行者,他的“诗词一理”观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B.“花间派”词人陈世修认为词能“吟咏性情”,说明花间继承者观念也在改变。

C.时代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固有规律也使词的功能在经过五代后,开始慢慢改变。

D.慢词篇幅较长,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受词体诗化理论的影响,北宋前期逐步成熟。

18.文章结尾“北宋前期,词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北宋词人在哪些方面体现这种要求?请结合文章,概括说明。

19.依据本文,结合自己的知识,理解“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这句话中“异构同质”的含义。

16.D  17.D   18.理论方面,潘阆认为“诗词一理”,陈世修认为词还有“吟咏性情”功能(3分);创作实践方面,词家融入主体感情,避俗就雅成为自觉行为,词家开始关注慢词,写词态度认真。19.异构体现在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同质体现在表现功能,两者都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


解析:

16.,文章第三段明确“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稍异的风貌”

17.,文章第六段明确“时代催逼词家关注慢词,促进词体成长”,而且北宋前期仅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萌芽期,慢词开始发展,不可能达到成熟。”

18(只具体说明,不概括最多不超过3分。)

19.异构体现在两者表现形式不同(2分);同质体现在表现功能,两者都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节选自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和感情。

(1)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了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为求学而来,爱惜光阴,孜孜以求,研究高深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题】恳切告诫青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珍惜大好光阴,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

【小题】1)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2)①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②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题】“一曰抱定宗旨”是本段的中心句,具体内容由后面的内容总结得出。

【小题】这几句话是蔡元培先生从反面告诫青年人要如何做。回答时要从正面归纳。

【小题】注意归纳“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等句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其杂文中暗示了解读的钥匙。鲁迅认为,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原地不动地转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凸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另换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画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的圆圈,把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头,鲁迅所解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更重要的是,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选择O。

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理解错误的是( )

A.“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推翻某一皇帝,建立的仍然是封建王朝。

B.“革命”即使成功,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C.“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革命”即使成功,基本上仍然是沿袭旧的统治制度。

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是( )

A.鲁迅杂文。

B.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

C.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D.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

作者以鲁迅杂文所暗示的钥匙,解答了《阿Q正传》中的许多问题。从以下几项中,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解答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分析了阿 Q式“革命”的实质

C.解释了中国小说、戏曲为什么以“大团圆”作结

D.解释了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解析:

【小题】说的是“阿Q式的革命”后的世界。

【小题】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小题】C(不是对《阿Q正传》的直接分析,与题意不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的重要位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很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而不能叫我们怜爱,更不能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差异很大——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有区别——可是,读了总让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富于人情的人物,他能震撼和扶掖我们。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物别是米开朗琪罗,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在传记里我们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享了他们的痛苦与失败,同时也分享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差不多已经融成一片,绝不只是“枕着他们休息一会儿”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能引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而已。这种性质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即使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多少少也叫我们产生这种感觉。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种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读者与作品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庄子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艺术品的戏法面前的,则不过是一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严格说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自然并没有达到传记文学应该到达的理想地步。例如他对于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没有给予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社会学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对这种缺点也觉得并不怎么紧要了。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传记文学中,像贝多芬那样的人物比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更能震撼和扶掖读者。

B.作者认为莫里哀的传记作品很不成功,因为读者除了赞叹其作品艺术品的高妙外,往往别无所获。

C.作者认为传记文学的艺术品性固然重要,但不可为追求艺术品的高妙而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

D.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传记文学才是达到“理想地步”的传记文学。

下列对文章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流的艺术家要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并在“关心参与”中感动、反省和振奋。

B.第一流的艺术家不能叫读者只停留在他艺术的戏法面前,因为这种浮泛的注意会影响读者与作品人物的交感融会。

C.第一流的艺术家在显示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让读者的生命与他作品中的人物融成一片。

D.飞腾的想象在传记作品中固然重要,然而注重事实更加重要,因为读者更能接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飞腾的想像更有利于读者在传记文学作品中接触到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B.传记取材的人物以及作家的写作态度方法是决定传记文学形成不同特点的重要因素。

C.莫里哀和罗曼·罗兰都为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作过传记,但两者的风格截然不同,从达到的水平而言,莫里哀要逊色不少。

D.罗曼·罗兰的传记文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唯一的缺点是他没有对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给予社会学的分析。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项错在”更能震撼和扶掖读者  

B项作者没有认为莫里哀的作品很不成功,只是认为这一类传记我们“只深深赞叹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行动,却不能引起重大的关心”

D项对文章的意旨理解有误。文章的主要意旨是“传记文学的艺术性固然重要,但不可为追求艺术的高妙而妨碍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

【小题2】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联系语段和上下文,不难发现是D项错误的

【小题3】A项与第一节内容不符。 C不能推断出莫里哀为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作过传记,更无法推断出莫的作品逊色。 D项根据文章最后一节可知,其缺点不是唯一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5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__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有改动)

1.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看,(1)“器物文化”指的是怎样的文化?(2)应当怎样概括周作人文学创作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B.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C.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作者认为,应当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青年人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E.作者认为,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更需要的还是鲁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1.(1)鲁迅批判了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4分)

(2)阐明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的重要性。(2分)

2.(1)“器物文化”指吃喝玩乐衣食居行等具体的用具与活动 (2分)

 (2)要点:利用白话的形式;讲究文字技巧;欣赏玩味中国传统的器物文化;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情调 (4分)

3.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用鲁迅精神批判阿Q精神。或:今天,重铸国民灵魂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4分)

4.A、C(4分)


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田松

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科学的”东西,就相当于“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照此理解,中医要有科学依据,就等于说中医要有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依据。

中医有科学依据吗?提出这种质问的理由无非是中医的理论与来自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不能对接,比如中医的经络至今找不到解剖学的依据,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至今写不出分子式,中药药理不能用来自西方的药理学予以解释……言下之意就是:中医没有西医的科学依据!但是,中医为什么要有西医的科学依据呢?

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科学依据是不是唯一的依据?在科学依据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依据”?比如“经验的依据”或“历史的依据”?人们的生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的?

实际上,在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是很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需要了解科学;你能否骑好自行车,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学好了牛顿力学;中国工匠李春没有学过科学,也能造出赵州桥。对于我们的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是技术,而技术并不需要有科学在先,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的累积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体是一个接受刺激反应的生物体,一个正常的人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足够的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我们能够一望而知或三思而知,不需要包括科学在内的任何理论的依据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依据”做出判断,而科学在这些问题上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经验依据,而历史依据则可以看作是长时段的集体的经验依据。毫无疑问,这个依据是与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刀耕火种,从最直观的想象和缺省配置出发.我们觉得它会破坏环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此,从长时段来看,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留下一片片荒山秃丘才对。然而实际上,人类学家看到的却是“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也就是说,“刀耕火种破坏环境”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中医也是这样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说到这儿,我已经获得了二个诡异的结论: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如果从狭义的具体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选自《社会科学家茶座》2006第1期,有删改)

【注】①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美国杰出医学家。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按正确选项给分、多选不给分

A.对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更多是由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技术,并不是科学。

B.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都要依靠相关的科学才能从事某项工作或生存发展。

C.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D.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医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E.集体的经验在长期的沿用中所形成的历史依据,就足以证明中医存在的合理性。

F.“反应停”导致上万名婴儿畸形的事实,说明这种西药的历史依据仍然不够充分。

作者认为,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未必要有“科学依据”。据此,以下事实运用了“科学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李春造出了赵州桥 B.西药四环素的发明

C.判断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 D.刀耕火种并没有破坏环境

文中画线句子“中医也是这样”中的“这样”具体指什么?(4分)

作者为什么既说“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又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请作简要说明。(4分)

【小题1】C D

【小题2】B

【小题3】 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并不需要所谓的(西医的)“科学依据”。[4分。“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3分,“不需要科学依据”1分。]

【小题4】  ①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所谓“科学的”东西,是“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医已经具有科学依据。②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水火不相容的,仅以西医理论作为科学依据来判断中医是不恰当的,因此,从狭义的意义上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4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C.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D.原文并没有说中医“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小题2】(西药理论运用的是“科学依据”,四环素的发明自然需要运用“科学依据”。A.运用的是技术——“经验依据”积累的技术。C.根据“经验依据”作出判断。D.通过“历史依据”作判断。)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化遗产问题 张中行

前面介绍文言部分曾说,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所能胜任。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很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仍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会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很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汉字存废的问题,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了。

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相当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来应用了。就人说,举一位近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不然,如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擦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是几乎不可能了。

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那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象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乖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

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面3个比喻所表达的作者的意思。

①“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②“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每项均不超过20个字)

.作者举鲁迅先生为例,就从文言里吸收营养问题阐明了两点看法,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文章是谈古诗文的,但也间接地批评了现代文的一些缺点,这些缺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

、①文言价值大,可是读不懂,就用不上。   ②翻译介绍文言不易传达文言的神韵。   ③欣赏古典文学要阅读领会,不能只看翻译介绍。

【小题】

①不能从古典作品吸取营养,就难以形成独到的文风韵味。   ②不把古典作品学会学通,勉强生搬硬套,就会不伦不类。

【小题】

①有些现代文食古不化,生搬硬套文言的一些辞藻,结果适得其反。   ②有些现代文章不像古诗文那样通俗流畅。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追求时尚不忘环保

购物的概念已今非昔比。几年前必须攒钱才能更新衣服,而今花上很少的钱就可以购买最时髦的衣服。这就是“快速时尚”——一个由大型连锁商场成功引入市场的概念。领导这种穿衣新方式的品牌变成了消费者的天堂,人们可以尽情挑选。一季过后,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把便宜的衣服随手丢弃,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喜爱这个概念。

但是,环境要为这种使用和丢弃的方式付出高昂代价。这种新型“快速时尚”服装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此外,加工服装需要大量水、能源和化学品。

从环保的角度看,有些纺织品带来了一场灾难。例如,全世界使用的近30%的杀虫剂都要归咎于棉花。此外,棉花的种植和生长需要大量水,这给地球上某些地区造成了真正的灾难。

剑桥大学的研究指出:“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人们不仅出于需要购买服装和纺织品,还出于对时尚的追求,这说明衣服在其自然寿命结束之前就被更换了。”在中国和印度等地,随处可见的便宜衣服已逐渐代替了二手服装,成为主要的穿衣方式。因此人们对“快速时尚”的需求增加了,对用于制造衣服的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很多人已养成回收罐头、瓶子和报纸的习惯,却普遍将旧衣服随手扔进垃圾堆。问题在于制造商和消费者都不理解购买衣服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情况一直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设计师意识到全球变暖,因而钟情于环保时尚。他们的衣服是用有机原料制成的,例如没有使用过杀虫剂的棉布和从塑料瓶中提取的可回收原料,而这些原料没有使用化学产品,将来也无须漂白或染色。

魅力并不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背道而驰。穿上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的衣服也可以显得有趣、优雅、酷而性感。引领这场新兴的环保时尚运动的设计师之一是琳达·劳德米尔克。她在环保奢华的服装和配饰中所使用的线是以持续的方式从异域植物中提取的材料制成的,例如竹子、海藻、大豆和一种类似亚麻的日本植物纤维——莎莎和纸,这种纤维具有抗过敏和抗菌的特性。这还不是全部:在伦敦、巴黎、马德里和米兰,环保服饰开始变得普及。2005年,在纽约时装周上提出了“未来时尚”的创意,旨在制造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服装。

虽然环保原料比普通材料的价格更高,但具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仍愿意为它们掏腰包。

(选自2008年6月18日《参考消息》)

下列对“快速时尚”这种购物概念特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是当今青少年特别喜欢的消费观念。

B.它是当今不同于过去攒够了钱才可以去购买时尚衣服的消费观念。

C.它是当今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喜欢的为追求时尚花少量的钱购买最时髦的衣服并可随意丢弃的一种消费观念。

D.它是一个由大型连锁商场成功引入市场的观念。

下列对“魅力并不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背道而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追求“快速时尚”服装不仅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而且还需大量的水、能源与化学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B.追求时尚应具有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意识,消费和设计应意识到全球变暖,要钟情于环保时尚。

C.穿上植物纤维制作的衣服既有趣、优雅、酷而性感,又显现了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环保时尚特点。

D.环保奢华服装和配饰的材料不仅来源于持续式的异域植物,而且在伦敦、巴黎、马德里、米兰、纽约开始变得普及。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追求“快速时尚”服装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当今环境将要为它付出高昂的代价。

B.人们习惯于回收罐头、瓶子和旧报纸而将旧衣服随手扔进垃圾堆的原因是人们知道前者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C.“快速时尚”可能会对环保带来影响,于是“环保时尚”便应运而生,引领这场新兴运动的人就是琳达·劳德米尔克。

D.“未来时尚”的创意是2005年在纽约时装周上提出的,并制造出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服装。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追求“快速时尚”,在中国便宜衣服已代替了二手服装,成为主要的穿衣方式。

B.棉花种植过程中,为防治病虫害就得使用杀虫剂,因此目前的棉布都不合环保要求。

C.要显自己的魅力就得穿时髦服装,人们追求“快速时尚”意味着名牌服装将要退出社会舞台。

D.“环保时尚”服装使用的原料价格会比较贵,因而它的成衣价格也将更高,即使是有环保意识的人也不会为它买单。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解析:

【小题】 A、B、D都是片面且表面化,没有切入到实质。)

【小题】. 纽约只是提出了“未来时尚”的创意,并未开始普及。)

【小题】 A.将“重要”换成了“主要”,表意不一致;C.琳达·劳德米尔克是引领者之一;D.“制造出”将未然说成了已然。

【小题】 B.以偏概全;C.无依据;D.意思说反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当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已经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主要的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上。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了人们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__。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__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就像90年代海湾战争的核心武器是信息武器,而不再是传统武器一样。

(选自《21世纪》)

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品牌价值是指并不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而是凭借能满足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由著名产品的牌子创造的价值。

B.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

C.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指商品的质量标准,而“消费者”的需求标准与此恰恰相反。

D.外国饮料品牌占领中国饮料需求市场所依靠的“价值创造的技术”是指外国公司塑造品牌价值的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物质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所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便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

B.科学的进步和强大能源的支持,使人们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上。

C.“非人化”指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赖。

D.现代社会,在新的竞争体系下,企业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现代科技从两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从而使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已经简单的生存需要,导致了物质的产品不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而且附加了其他价值,即品牌价值。

B.可口可乐占领中国饮料市场,依靠的并不是它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品牌价值。人们购买它是出于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即为了炫耀,为了迎合时尚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

C.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

D.生产商品的厂家不仅要提高商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出知名的品牌,而后者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1.C

3.B

2.A


解析:

1. “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生产出高质量的、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商品,“消费者需要”的是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能同时满足精神需求的商品)

2. 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尤其要注意修饰和限定性词语。)

3. 应为“人们购买它是为了在满足生理需要(口渴)的同时,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即为了炫耀,为了迎合时尚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我们从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看到,文化对经济建设、思想建设,对人才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文化在社会主义文明大厦的建设中,发挥着基石作用。

② 文化与文明息息相关。________先于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文胆;文明孕育于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显现,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正如思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步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③ 文化确实像泰勒说的那样,“(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的神物,如果把这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解剖一下,便可看到这个“复合体”大致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智能文化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④ 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创造一旦转化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文化,就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行为准则、伦理道德、理论观念等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会造成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物质文化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文明大厦夯实根基。

⑤ 精神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艺术等精神文化,用以克服愚昧、粗野、丑恶等不文明现象,用新的意识、新的观念去培养“四有新人”。

⑥ 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科学、教育、智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经流落后走向繁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⑦这三种文化要素是一个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1. 选择恰当词语,填入第2自然段空格处,下列最为恰当的一项应为( )

A.文化  文明  文明  文化       B.文明  文化  文化  文明

C.文明  文化  文明  文化       D.文化  文明  文化  文明

第2自然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为了证明

2. 从语段中看,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应为□□□□□□,□□□□□□。

3. 文化是由□□□□、□□□□、□□□□所构成的,它们三者的作用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三者的关系应是□□□□,□□□□,□□□□。

4. 下列选项给文章分层,最合理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

A.1/23/456/7 B.1234567 C.12/3456/7 D.12/345/67

5. 本文阐述的主要是____________项问题。

A.文类文明 B.人类文化 C.物质文化 D.精神文化

1.D 

2.引证法  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靠的是文化进步  

3.文化先于文明,是文明的基础  

4.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智能文化  A.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B.精神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起着推动作用  C.智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大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5.C 

6.B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