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王朝闻

多样性是艺术风格的必然特性。艺术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的多样性,艺术家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审美理想、创造才能的多样性,群众对艺术的需要和爱好的多样性,规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作品只有具有多样的风格,才能适应对无限丰富多样的客观世界的反映,满足群众对于艺术的多样的需要和爱好。我国古代许多有关艺术史的著作表明,艺术繁荣的时代,往往伴随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在风格的多样性之中之所以又显示出一致性,乃是由于艺术家主观条件自身构成因素的对立和统一。就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来说,他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最终不能不为他所具有的创作个性所制约;就不同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来说,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的变化,不能不为他们所共同生活的某一时代、阶级、民族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所制约。艺术发展史表明,具有各自不同创作个性的艺术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出他们生活的时代、阶级、民族的共性,这就规定了他们作品的风格个性不能不带有一致性。

辩证地把握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正确认识艺术风格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承认多样性而否认一致性,必然导致否定风格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相反,否认多样性而只承认一致性,在创作上必然导致千篇一律,阻碍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节选自《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12、下面对艺术风格多样性的解释,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不同的阅历和素养,是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B.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具有多样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艺术也就具有多样性的风格。

C.艺术作品只要具有多样的风格,就能满足群众对于艺术的多样的需要和爱好。

D.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呈现一种主导的风格以及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风格。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是艺术繁荣时代常有的特征,这是我国古代许多有关艺术史的著作证明了的结论。

B.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天地。

C.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D.布封说“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是说天才作家不能只有一种创作手法。

E.创作上之所以出现千篇一律的毛病,只承认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否认其多样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14、胡应麟评价杜甫的艺术风格“不失本调而兼众调。”下面诗句表现了杜甫诗歌什么“本调”,又各表现了什么“众调”?

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⑶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

15、为什么有一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作品也可以呈现同样的艺术风格?请结合作者关于艺术风格一致性的观点简要分析。

12.  B

13. B、C

14.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杜诗忧国忧民的“本调”。⑴体现了杜诗轻灵的风格;⑵体现了杜诗悲壮的风格。⑶体现了杜诗豪放的风格。

15.  这是由于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相近或相同,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的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也有其共性,因而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可以呈现一致性。


解析:

12.  A只是艺术风格多样性的一个原因,不能说是“根本原因”;C原文是“只有……才”;D以偏概全。

13. B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以偏概全,绝对化,仅是“常常”有的“可能性”。

14.无

15.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梅花几度梦里寻

①中国人对于梅花普遍怀有一种特殊的爱恋之情。应该说,没有哪一种花像梅花这样享受着众口一辞的好评。其实,就梅的形象看,若是在花中“选美”,她是无论如何难当花魁的。那薄如蝉翼的花瓣,稀疏的花蕊,淡淡的清香,在众香国里,绝对难以招人眼目。历览前贤崇尚梅的缘由,加之几次充当梅客的感悟,我想,千百年来,梅之所以让人欣赏、赞誉、咏叹,多半是源于她的品格。因此,“品逸如梅”常常被用作是对一个人品行的赞誉抑或是自励的标准。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终生不愿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直在杭州孤山过着隐居生活,平生植梅放鹤,人称“梅妻鹤子”,也历来被传为佳话。

②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以天下为己任,而文人们的际遇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刚正耿直的正人君子和贤达官宦,往往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尽尝阶下之苦。而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便往往被他们寄寓远大的志向,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如陆游的诗“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王冕也有诗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这些古仁人的生花妙笔,给梅赋予了淡泊迷人又孤高桀骜的个性,且广为传播。

③从拟人的角度看,造物也实在是委屈了梅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梅信属第一,节气恰恰是在“苦寒”之时。尽管生不逢时,命运不济,而梅却我行我素,不屈不挠,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显现着既勇敢叛逆又悲壮凄楚的色彩。正是梅的这种秉性,才使她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非但未被挤出局,反而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作为一名忠诚的“梅客”,我委实在梅的品行中,汲取了太多太多的教益。每次赏梅归来,时常夙夜忧叹:苦寒之于梅,确属命运的不公,世道的不公。而梅呢,却无怨无悔地傲雪凌霜,年年岁岁按季奉献出自己的幽香。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常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④佛家曾有“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之说。其实人生一世与世上其它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人若托生是国色天香,魏紫姚黄,时时遭人羡慕当然是大好事。但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个世界之上,高官厚禄的幸运者终归是极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小康而已。我当然不喜欢贫穷,现今社会,一个终身怀有衣食之忧的人是很难成就事业的。但是我也从不企盼锦衣玉食,大富大贵,凭组织的培养,个人的努力,能有一份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情,并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就已足矣。想那冷峻的梅,若真的给他换一个温室环境,怕还真是难以承受呢。梅是在苦寒的背景之下,扎根,生长,开花的,也恰恰是这苦寒,才使她蓄满了成长的动力。苦寒之于梅,何尝不是一份财富呢?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梅是在病态的环境中,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散放幽香的。是否要改变这种生存环境,纠正这种不公,讨还个正确的说法呢?这也许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正是这种承受,才使得她在万花丛中始终能独树一帜!人若失去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还会有生存的信念吗?(选自《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9.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题目“梅花几度梦里寻”的含义之一:作者要寻找出人应像梅一样具有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达观的心态。

B.梅生在苦寒之中“寂寞开无主”,按季奉献着自己的幽香,显现其勇敢叛逆、悲壮凄楚的色彩。虽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大千世界中被挤出局,却被文人们升华到“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位置。

C.“在遇到了挫折,遭到了磨难,碰到了不公之时,我会在梦乡里看到那千树万树的梅花”, 是说作者被梅的精神深深折服,一遇挫折,便梦梅砺志。

D.作者认为:“其实人生一世与其他生灵的一生就其过程来讲,并无二致。”本文以“梅”为吟颂对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E.作者引用佛家语“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是为了表达苦寒之中梅采取的是默默承受的态度是必然和自然的观点。

10.文章写宋代林和靖老先生的独特个性及其植梅放鹤的情趣,其用意是什么?(3分)

11.作者说“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得宠,说来说去还是文人的笔力所致”的依据是什么?请分条列举回答。(4分)

9、B、E.

 10、(3分) “品逸如梅”,林和靖老先生生性奇俊,超凡脱俗,如一树傲然的梅花,独树众香国。(1分)。他又喜爱梅,人品衬梅品(1分),为后文颂梅张本(或作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

11、(4分)①中国的文人往往自诩为以天下为己任,自视甚高与梅花的韵致高格、清雅幽香与他们寄寓的志向一致,因而大加赞赏。②怀才不遇或是屡遭贬谪的的文人危恶处境与梅花盛开的恶劣环境暗合。③古仁人常以生花妙笔,用梅花比拟自己的意志和胸怀。④中国文人将自身淡泊、孤高的个性赋予了梅,因而着笔渲染且广为传播。(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


解析:

9、B、中第三段是说“非但未被挤出局”。E.表达的观点是“人的一生也同样,心想事成,万事顺遂,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苦难同样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同样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它来之不易,自然也不会轻易丧失。”

10、分析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11从二、三、四段总结归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道德血液”不应缺失

何 勇

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一个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家绝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经济和道德,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二者实际是统一的,前者依附于后者。作为企业家,守不住社会道德这条底线,就谈不上利润,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不久前____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自古以来即强调商家的道德修为,追求“儒商”,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儒商”,则把儒家追求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有着正确的义利观。

企业家的品格,决定产品的品质: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寿命。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实践,产生了一大批负责任、担道义、求创新、创品牌的民族企业家。汶川大地震后,无数企业家的义举,已说明这一点。

但也有一些企业家,见利忘义,见钱忘责,置广大消费者利益、安危于不顾,追求昧心的利润。最近的三鹿劣质奶粉,以及此前的“苏丹红”、“瘦肉精”等影响恶劣的事件,都是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

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从来就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些知名企业、百年老店,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得到社会信任,就是因为除了遵纪守法外,还将道德,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反观那些曾红火一时的短命企业,多是只顾及蝇头小利、缺乏长远眼光之辈。

当然,除了企业自律,政府、社会对企业的他律约束是必须的,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是必要的,但监管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有漏洞。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掉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忘记企业家的道德意识。

除了追求利润这个天然基因,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担当起一个社会法人的责任,最基本的要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要承担起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公众,对环境应负的责任;有作为、有追求的企业家,还应肩负起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责任一一这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担负起的义务。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当代“儒商”的特点是把儒家追求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有着正确的义利观。

B.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然基因,因此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而企业家身上还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所以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家也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C.经济依附于道德,企业家若守住了社会道德的底线,那即使大胆地追求利润,也不会触犯党纪国法,从而将企业做大做强。

D.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常常会影响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三鹿奶粉”、“苏丹红”、“瘦肉精”等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

E.因为企业家的品格决定产品的品质,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寿命;所以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反之,短命的企业必然是只顾及蝇头小利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10.作者认为,道德、法律与企业的运行有着怎样的关系?(3分)

11.结合全文,阐述你对“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这句话的理解。(4分)

9. C;

10.道德在企事业的运行中起着一种让企业自律的作用,而法律则在企业的运行中起着他律的作用,二者唇齿相依,共同担负着约束与监督企业不得获取非法利润的作用。   

11.(4分)企业家不能见利忘义,见钱忘责,置广大消费者利益、安危于不顾,追求昧心的利润。而要将道德、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除遵纪守法外,还要有正确的义利观,担当起一个社会法人的责任,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承担起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公众,对环境应负的责任;甚至肩负起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责任。


解析:

    9.道德与法律不完全是一回事,所以守住道德底线并不等于不会触犯党纪国法)   E(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最后的判断没有依据,企业短命原因种种,未必都是因为“顾及蝇头小利而缺乏社会责任感”   

10.(3分)道德在企事业的运行中起着一种让企业自律的作用,而法律则在企业的运行中起着他律的作用,二者唇齿相依,共同担负着约束与监督企业不得获取非法利润的作用。   

11.(4分)企业家不能见利忘义,见钱忘责,置广大消费者利益、安危于不顾,追求昧心的利润。而要将道德、社会责任放在首位,除遵纪守法外,还要有正确的义利观,担当起一个社会法人的责任,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承担起对员工,对股东,对社会公众,对环境应负的责任;甚至肩负起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责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乡间的老屋

陈小语

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觉得那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的依托,我的大后方。

在滚滚的红尘中,在喧嚣的都市里,我无法找到一个那样寂寞的地方。寂寞得让我心痛地方。在午夜,我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在梦里无数次回到那个地方,尽情地奔跑。我无法割舍,是那跟我血肉相联一脉相承的亲情。

我的先人们在这个地方定居继而生活下来也不过才几辈子的事。往前追溯,在明清两代,这个地界曾经一度荒无人烟。我推想,那时候这里一定是一个最环保的地方,树木葱笼,绿水淙淙,狼孤独而抑郁地行走,老虎啸遍旷野。野生动物无视一切地在大自然里穿行。我向往这样的地方。

我的先人是从山东移民来到这儿的,最后栖息下来。我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来到了这个地方,在这个绝妙的没人类文明地方,生存是何等的艰难。难道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漂洋过海而来?我穿越时空地想象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我出生在一个三面是环山的地方,从这个城市里出发,坐火车再换汽车到达一个山沟里。那个地方便是我的故园老屋。我的少年时光基本上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那些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甚至更长远一些。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印象最深的是故园老屋,那些旧房子,烂得快要倒下一般,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民间窑场烧制的青砖灰瓦,有着斑驳的痕迹,透出一种苍凉的素朴。过了许多年后我回去,看到那房子还是像过去那样,立在那儿。我感动,它的生命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脆弱。

我喜欢老屋的院子里那一间朝东屋子,早晨,太阳出来时阳光温暖而又明亮地洒进来,穿透薄雾,照亮了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我喜欢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因为我的姥爷总是在这间屋子里看书或作画,姥爷画得几笔丹青写意又传神,意境表达的非常准确。他的藏书也很多,大多是一些线装书,大多数时候,我蹭到这儿来,只为看几眼那些宝贝一样的书。那时我对书的饥渴像对食物对水一样的满怀真挚的感情。

姥爷是故园老屋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的姥爷常穿一件茧丝绸衣,走起路来衣袖飘飘的样子,使他看上去更有一些仙风道骨的味道。姥爷几乎是一个全能的职业高手,他会拉二胡,吹笛子、吹萧什么的。我特喜欢姥爷的萧声,呜咽着像哭泣一样的声音,撞击着我的灵魂。这些苍凉的声音正合到我的骨子里某些温凉的伤感,拨动我心灵深处的琴弦,这大概也是隐喻某些悲剧的成份,当然那时我无从意识。

我姥爷还是养蚕的高手,那时我有幸目睹过由蛾到蚕,由蚕到茧,再由茧到蛹,生命进化的部过程,所谓化蛹为蝶。

我姥爷还会种植西红柿,果树嫁接等,是农桑行里一等一的好手,在如今,这种脚踏实地专心为农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那个时代,姥爷就是我的偶像。我从一个顽皮少年走向了安静与沉稳,任凭外办外界红尘滚滚,我始终能耐得住寂寞,保持一份纯真。

故园老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老屋身后的那一棵大梨树,有多少年的树龄在村子里没有几个人知道,凡正是年深日久,枝叶繁茂。每年春天梨花似雪时,招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嗡嗡地叫着。小的时候,我总是在大积梨树下荫凉的地方玩耍,嬉戏。

后来破“四旧”时,姥爷那些宝贝一样的线装书被烧掉了。割尾巴时,那棵大梨树被无辜地割掉了。姥爷在一夜之间变得脸色腊黄,从此失去了衣袖飘舞的潇洒,不久便去世了。

当然,为了那些书和大梨树我也痛哭过几回。

早就不在乡间的老屋住了,可是我却依旧固执地想念它,仿佛那是一个至亲,一个老友,一个我存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在午夜,在灵魂深处,在一些人生的缝隙里,我秉承了山__汉倔将的执拗、热情而豪爽的个性。我永远坚守,因为那个地方留给我太多的爱和回忆。

17.如何理解“寂寞得让我心痛的地方”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乡村的老屋的?请简要概括。(4分)

19.文章结尾说,老屋是“一个我存放灵魂的精神家园”,“我永远坚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坚守精神家园的认识。(7分)

17.相对于喧嚣的城市,老屋是我无法割舍、血肉相联的精神家园。

18.(1)老屋的自然环境。(2)老屋的历史与现状。(3)与老屋有关的人——姥爷。

(4)与老屋有关的物——大梨树。(5)与老屋有关的事——__。(6)我在老屋中的活动——看书、听箫、树下玩耍。

19.人的精神应当有所依靠,有所寄托。乡村的老屋,是作者喜欢、感动、向往、想念的地方,是影响了作者一生的地方,留给作者太多的爱和回忆,是作家的精神家园。坚守精神家园,就是坚守那份无法割舍、与自己血肉相联一脉相承的亲情,就是坚守那份纯真、执拗、热情而豪爽的个性。(能够围绕“坚守精神家园”,对文本进行探究,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即可)


解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周泽雄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狱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出见解,我就看不出该见解与他遭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

但是,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瞧,就是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一顿“五花大棒”,已经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真正让我纳闷的是,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盎然登场。很显然,上述命题,姑不论正确与否,哪个不需要来一番宏大论证?非凡的学术命题竟然可以省略起码的学术论证,而代之以一腔热情,这个爱好,在思维品格上恐怕有点第三世界色彩。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可见的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当然,真能从一个耳光里窥出意义,确乎是一种能耐,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选自2008年11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对第4自然段划线部分的“第三世界色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指把做学问看作作文章,让其中有猫腻可藏。

B.指对阎崇年遭掌掴事件大加渲染,上纲上线。

C.指只提出宏大的学术命题,却不进行相应的学术论证,就武断定论。

D.指对一个本来寻常的事件加以臆测,随意引申,得出宏大的结论。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便是一些时评家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

B. “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C.作者请求大家对待有能耐的活计,希望大家能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D. 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3、根据本文,下列对“某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

B.一些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是这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们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

C. 带着放大镜看问题是他们一贯作风。

D.某些时评家们对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五花大棒”,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

4、文章结尾说“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就阎崇年遭掌掴事件而言,这句话如何理解?对学问之道有何启示?

5、在作者看来,时评家们主要有何不良作风?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1.C

2.B

    3.B

    4.(1)阎崇年遭掌掴事件与一般人的被掌掴相比,确实有其独特的新闻价值,值得人们关注,予以评论。但这种评论应是实事求是的,而不能捕风捉影,主观臆测。

(2)对学问之道的启示是,对于严肃的学术命题,要用严谨的学术论证去解答。

    5.(1)①千方百计寻找新闻话题,对新闻事件随意进行闳大阐述,上升到学术高度,却不辅以相应的严肃论证。②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2)这样做的后果是使所评事件的本来面目模糊不清,也使闳大的文化命题显得虚浮。


解析:

1.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判断出答案来。

    2.文中说“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文中有个“或许”,表示一种可能性啊,并不绝对化。因此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3.文中说“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盎然登场。”对比原文,显然B是答案。

    4.本题较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题目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5.首先得弄清每段分别讲什么内容,其次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概括答案。我们不难发现论述“不良作风”的主要在第3自然段,论述“后果”的主要在第4自然段。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 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 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 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 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小题1】AD

【小题2】C

【小题3】划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小题4】: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

一、创作角度

艺术活动要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

二、欣赏角度

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


解析:

【小题1】A项和原文第③段开头“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的意思相违背。D项和原文第⑥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表示绝对的顺从”的意思相违背。

【小题2】“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体现了欣赏者能走进艺术世界,能够欣赏它。

【小题3】题干中明确提示从“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阅读文本,可知,“非我”就是创作者融入客观现实之中,感受客观现实的脉搏,这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我”就是说创作中要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

【小题4】文章重点论述的就是不可无“我”,作者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需重点分析①④⑥段。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俄罗斯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有个“普希金之家”,是珍藏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的小型博物馆。在这里我大吃一惊:原来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学大师,几乎都能画一手好画。但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普希金也能画一手好画    B: 普希金的画是对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反映    C: 普希金的画是能反映其心理与性格的日常生活用品    D: 普希金的画不是纯粹的艺术作品,但有独立的价值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权的存在和履行是行政执法问题的认定标准,没有行政职权或者超越职权范围,应当属 于无效的行政行为,而不再是行政执法行为,因此这种行为根本不具备行政执法的构成要件,不具备实质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更不具备行政执法行为的预期效力。 这句话主要是说:

A:职权的存在和履行是行政执法问题的认定标准 B:无效行政行为不是行政执法行为 C:无效行政行为不具备行政执法的构成要件 D:无效行政行为不具备行政执法行为的预期效力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事实上,目前所有的整形手术最大的危险不在于移植,而在于麻醉。伊法莲诊所强调,很多整形外科因为贪图方便,将麻醉这种重要手续简化,没有请专业的麻醉师处理,这对病患者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事情。 这段话的观点是( )。

A:很多整形外科贪图方便,将麻醉这种重要的手续简化 B:整形手术最大的危险是麻醉 C:麻醉容易给整形手术带来危险 D:整形手术最大的危险在于麻醉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截至11月30日,某省入库国家定购粮食281.2万吨,完成全年粮食定购任务的100.1%,提前超额完成粮食定购任务。今年,某省农业丰收,为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奠定了基础。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某省超额提前完成粮食定购任务 B:今年某省粮食喜获丰收 C:粮食丰收是某省超额完成收购任务的主要因素 D:某省粮农积极交粮,为国家作贡献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