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晚清以降,中国科学家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日益彰显。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遭失败,国门被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感知到西方科技的力量,于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尽管时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理解尚很肤浅,但他们确已抓住了西方文化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科学方面的影响始终是主线之一。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家与西方传教士密切合作,历尽艰辛,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体系输入中国,堪称“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的实践者。进入20世纪,在留__动中产生的新一代科学家更加活跃。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包括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内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论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代科学家不仅是西方近代文化输入中国的桥梁,而且也是创造中国近代文化的主体之一。他们以其独特的视角,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竺可桢、赵元任对传统天文学与星象学的研究;李俨、钱宝琮、严敦杰对传统数学的阐述;王琎、曹元宇、陈文熙对传统化学的整理;丁文江对传统地理学与地质学的查证,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中国传统科技的整理与对近代科学的学习、研究和普及,促进了东方与西方、古代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汇流,促进了科学在中国的复兴和发展。对于科学史以外的传统文化,许多科学家也进行过深入的探索。他们以近代科学思想为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整理,使其蕴含的科学价值得以彰显。

许多科学家都是文理兼通的学者,他们不仅在科学领域研究开拓,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近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民主、科学。中国近代科学家对文化上的影响正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无不显示着近代科学、民主思想的光辉。当然,从总体上看,近代科学家在科学与民主两大时代主题中,更偏重于对科学思想的坚守和弘扬,相形之下,对于民主思想重视程度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救国”论者的特点。

第一段中,“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是指

A.西方文化中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是西方科学技术力量强大。

B.西方文化中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是“坚船利炮”很有威力。

C.中国近代科学家对西方文化最直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解深刻。

D.有识之士感知到西方科技的力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不能说明“中国近代科学家是创造中国近代文化的主体之一”的一项是

A.近代科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研究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化,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B.近代科学家不仅在科学领域研究开拓,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C.竺可桢、赵元任对传统天文学与星象学的研究;李俨、钱宝琮、严敦杰对传统数学的阐述。

D.中国近代科学家与西方传教士密切合作,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体系输入中国。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科学方面的影响始终是主线。

B.近代科学家对近代科学的学习、研究和普及,促进了古代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汇流。

C.近代科学家以科学思想为标准,发掘整理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蕴含的科学价值得以彰显。

D.从总体上看,近代科学家在科学与民主两大时代主题中,不重视民主思想。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解析:

【小题1】B项以偏概全,科技力量不止显现在坚船利炮方面。C项弄错了陈述对象。要求理解的是一个名词宾语,“他们的确抓住了……东西”中的“东西”。D项超出范围,限制“东西”的是“西方文化”,这里是要求理解西方文化中的“……东西”,而不是说怎样对付西方。

【小题1】本项没有涉及创造中国近代文化。

【小题1】A项“主线”应为“主线之一”。B项根据原文意思,“促进古代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汇流”的应为“对中国传统科技的整理与对近代科学的学习、研究和普及”。D项应为“民主思想重视程度稍显不足”,这里说过头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讨论正在展开。但愿这场讨论能使人们认清“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

“娱乐”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劳作之余,通过非生产性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调剂,以达到生理和精神的愉悦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活动。它不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是对于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试图以反叛者的姿态,反对并解构一切正统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前两种意义上的“娱乐”,对于当下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

近十多年来充斥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不仅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也不仅是肤浅的时尚风潮,而是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根源方面,随着私人生活空间扩展和自由度增加,人们的恋爱婚姻、情感偏好、闲暇娱乐等成为私人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们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在“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之下,人们也更多关注个体的成就,追求个体的快乐;对于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则相应地表现出淡漠和疏离。这是“泛娱乐化”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它一旦被市场化的、逐利取向的文艺创作“盯上”,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就很容易滋生蔓延。

在思想文化根源方面,则主要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即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语境中,“泛娱乐化”具有独特的效应。但当它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大规模充斥于其文艺创作领域之后,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一些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命题难以开展,理性、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文明建构更为艰难,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生存和传播空间反而受到挤压,这是“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之处。

文艺创作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它折射出创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灵。沸腾而喧闹的娱乐看似繁华欢乐,但承载人们精神的心灵,甚至整个文化生态,都有可能在无度的娱乐中荒芜沙化。泰戈尔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怕了他。”尼采也说,感到安全和愉悦的人,脸上会涌现出“精神的微笑”,那是对美好生活所藏匿的无数舒适感到惊讶的标志;相反,用尽气力、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大笑,恰恰是焦虑不安的表现。所以,呼唤思想和德性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回归,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反三俗”的应有之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泛娱乐化”倾向的一项是 ( )

A.一位老报人说:有的厚厚一摞彩印报纸中,竟然没有文化副刊的版面;有的倒是挂着文化副刊的招牌,但里边都是一些扭捏作态的红粉佳丽或畸形变态的恋爱轶闻。

B.《唐山大地震》通过潜移默化的故事延伸,来讲述生命的可贵、人性的光辉。首日票房已超过3620万元,成为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第一新高。

C.“两会”报道中出现了“追星意识”:赵本山的新衣服值多少钱;姜昆被索要签名的记者围住;黄宏到哪里,欢笑就到哪里……

D.江苏徐州市开展了“魅力教师”评选活动,入围者大多是青春靓丽的青年女教师,其中又以小学、幼儿园、舞蹈学校的年轻教师居多,占到了7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认识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艺创作只热衷于追求个体快乐,而淡漠和疏离严肃题材,就很容易堕入“泛娱乐化”。

B.“娱乐至死”盛行,思想和德性被挤压,隐匿着“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

C.后现代语境中的“娱乐”已给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D.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劳动和补充和调剂。

简要谈谈,为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怎样遏制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

答: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①引导文艺创作努力消除只关注个体生活、个体成就和个体快乐的社会心理影响,多关注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

②抵制西方“反娱乐化”思潮影响,严肃思考一些重大命题,多创作一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从而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


解析:

【小题1】《唐山大地震》属于严肃题材类作品,关注的是深刻的人性。

【小题2】原文是“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C选项属无中生有。

【小题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形成的时候语言就开始萌芽了。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主要条件是发展了语言。语言扩大了脑袋对信息的记忆量,便利了把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利用知识支配环境。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承载体。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

一万年前开始了农业化,采集改进为耕种,狩猎改进为畜牧,个体觅食改进为集体生产,流散栖息改进为屋宇定居。于是,物质生活之外发展了文化生活。农业化的一万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五千年是口语生活时期,只有听觉信号的语言,没有视觉信号的文字,这是“单信号”时期。后一阶段五千年创造和传播了文字,进入听觉和视觉并用的“双信号”时期。

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种文字达到能够完备地按照语词次序记录语言的成熟水平。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五千五百年前西亚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圣书字。在东亚,文字的成熟比西亚和北非晚二千年。三千三百年前中国的甲骨文是已经释读的最早汉字。在美洲,文字的创造更晚,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的马亚文从创始到今天不到两千年。跟甲骨文相同的时代,地中海东岸从表意兼表音的文字中发展出纯表音的字母。字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发展然后诞生的。比拨罗字母是已经释读的最早字母,它向四方传播,经过不断变化,成为今天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

文字使眼睛帮助耳朵,把难于传久和行远的声音,变成可以留给后世和送到异地的符号,打破了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只有母子传授的口语教育时代过去了。师生传授的文字教育时代开始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文字记录大量增加。图书馆出现了。图书馆扩大了人类脑袋的记忆容量,把脑袋储存不下的大量知识储存到千千万万本书籍中去。从此,人类多了一种学习和应用文字的脑力劳动。文字把模糊的传说写成明确的历史。有历史记录的社会被称为文明社会。文字和文明几乎成了同义语。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不用文字的国家,但是还有以万万计的文盲,他们落后于历史五千年。

开始于三百年前的工业化,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工业化时期的语言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百年,主要特点是确立和普及国家共同语。第二阶段一百年,主要特点是发明、发展和推广传声技术。工业化需要全民义务教育。全民义务教育需要全国共同语。普及共同语成为工业化国家的基础政策。

(节选自《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下列内容对文字的发明进行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农业化的集体生产和屋宇定居的条件下,人类交流从只有听觉的单信号时期进 入听觉视觉并用的双信号时期。

B.世界各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创造过原始文字,不过只有极少几种文字达到 了成熟水平。

C.人类在农业化一万年中的第二个五千年,创造和传播了用于视觉的交流的文字。

D.最早达到成熟的文字包括中国的甲骨文、西亚两河流域的钉头字、北非尼罗河流域 的圣书字。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跟甲骨文这种表意文字不同,字母是纯表音的文字,因其便于传播,很快发展成为 流行全世界的字母文字。

B.口语和文字的产生有先后之别;口语便于面对面交流,不便于传久行远,文字则打 破了口语的时空局限。

C.文字催生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后者又使文字记录大量增加而产生书籍,从而扩大了 人脑的记忆容量。

D.传说是模糊的,文字是明确的;文字把历史明确地记录下来,这也成为文明社会的 标志之一。

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 )

A.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承载体,口语是人们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工具,因此人际沟通的 渠道只有首选口语。

B.当今世界范围内还有以亿计数的文盲,他们相当于落在历史后五千年,这意味着人类教育的任务还远未完成。

C.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所以人们的交流就不存在什么障 碍了。

D.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发生变化的是开始于三百年前的工业化,那么可知农业化没有推动语言发展的能力。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时间有误。农业化有一万年,而文字出现在后五千年。B能创造原始文字的不是所有民族。D最早达到成熟的文字不包括中国的甲骨文。

【小题2】不是所有的纯表音字母都能世界流行,原文只指比拨罗字母传播四方,经发展变化,成为今天全世界的各种字母文字。

【小题3】A“只有”过于绝对。C由此句前提推不出此结论。D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试题。

①“包豪斯”是一所由工艺学校和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艺术设计学校。二十世纪初成立于德国魏玛。

②“包豪斯”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德文“Bau”指建造和建设。“haus”的意思很多,可指房屋、住房、家园,也可指世家、企业、公司、商号等等。创建者为学校取名“包豪斯”,有“建设者之家”的意思,以区别于传统的经院式的教育机构。

③学校的名称特别,来就学的人也与众不同。招收的学生有刚从战场回来的,有工匠,有流浪汉,有失业者。年龄从17岁到40岁都有,约三分之一是女性。当然,更特别的还是学制和学习内容。

④学校的创建者认为,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本国的工业界,否则一个艺术家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学校设立了纺织、陶瓷、金工、玻璃等科目。学生进校后先学半年初步课程,然后一面学习理论课,一面在车间学习手工艺,三年之后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匠师”资格。学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因袭模仿。在设计中重视实用需求,摒弃虚浮奢华;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反对附加的修饰和包装。他们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他们的造型艺术风格被称为“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中,也体现在器皿、家具、灯具、织物等物品的设计上,家具中的钢管椅子就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⑤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明确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的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的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它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艺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作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起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它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⑥当然,任何像包豪斯这样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误解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二战爆发前,它被迫关闭了。但被查封的是有形的包豪斯,而无形的包豪斯,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是无人能够查禁的。时至今日,包豪斯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观念。这就是艺术,它不依靠权势和奢华,却往往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

以下对“包豪斯”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本是一所工艺学校。

B.最初是建设者的宿舍。

C.由学校的创建者命名。

D.不是一所正规的学校。

与传统的经院式的学校相比,包豪斯的学生大多来自__________

根据第④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__________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__________

(3)作品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

包豪斯艺术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是因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2】(2分)平民阶层

【小题3】(4分)(1)手工艺(1分) (2)生活用品(1分)  (3)实用、简洁、有创造性(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2分)

【小题4】(2分)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认识

【小题5】(5分)(1)有创新精神(2)坚持为普通民众服务(3)作品设计精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解析:

读书的境界

①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可是有境界高低之分。人的悟性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也不同。

②第( )境界: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 ,放眼书林,不过是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③第( )境界: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 ,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④第( )境界: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⑤第( )境界: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在那里,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⑥( )境界: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

1、浏览全文,说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联系上下文,将“吹毛求疵”、“沾沾自喜”、“融会贯通”三个词语依次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3、文章的段落顺序打乱了,细读文段,请在括号里标上“一”、“二”、“三”、“四”、“五”的字样。

4、搜索记忆,写出你所崇尚的读书名言(至少2条),能写出作者或出处更佳。并自创一条读书名言。

1、统领全文;

2、“融会贯通”、“吹毛求疵”、“沾沾自喜”、

3、五、四、三、一、二

4、①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凯勒);②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自创示例:每读一本书,就感觉像是携好友一道在海边散步,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解析:

1、该段总括全文。

2、据前后文筛选。比如,⑥段,乱读书的人以多读书而沾沾自喜。

3、根据第①段的总说可知,下文是讲述读书的由低到高的境界,而依据各段内容可辩知“尽信书、乱读书、怀疑书、理解书、不看书”恰是由低到高的读书境界,所以要这样填;

4、可以自创,也可以写名言警句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目的晚上,我曹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6寺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14.文章第②段写马、雄狮、鸟,第⑤段写石佛、飞天、古树、新芽、老人、女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15.“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结合全文,说说“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

枝柯的含义:

根系的含义:

16.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2)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17.意境是情景融合而成的,好的诗歌散文常常以意境取胜。试从意境的角度赏析第⑧自然段。

14.第②段中的材料是为了说明“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而第⑤段中的材料则为了说明“安静的姿态是美的”。

15.枝柯比喻一颗躁动的心,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无法真正安静下来。根系比喻一颗安静的心,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16.(1)在作者看来,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他们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糜、繁华等。而壁虎因为食物而潜藏杀机,虽然蛰伏的身子是静的,但是内心因为欲望而不得安静,所以说没有“真正安静的壁虎”。

  (2)遭受命运磨难和人生沧桑后的老人在谈论痛苦往事时面容平静,语速平缓,这种从容、平静来自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人格魅力。

17.清幽的月光下,是汩汩流淌的溪水,是黑黢黢的远山和村庄,是父亲婉转、旷远、悠扬的笛声。面对此情此景,人心似乎受到洗涤和净化,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才真正体会到 “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解析:

14.每点2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15. “枝柯”和“根系”的解释分别为3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16.(1) “蛰伏的身子是静”“为食物而潜藏杀机”“无欲的生命才是安静的”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2) “超然豁达”“经历磨难”“打动人心”等关键内容各1分,共3分。大意正确即可。

17.景物描述2分,“洗涤和净化”或“远离纷扰和喧嚣”等内容2分,“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2分,共6分。大意正确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对历史有所“解释”的叙述的历史学。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称之为解释的艺术,亦即历史学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和事,最终帮助今天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在一个更广泛和完整的层面上参悟人性。文学,特别是小说则是通过解读小说空间中的人及其行为来帮助现实的人更好地认识自我。两者在对人的关注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解释手段上,史学和文学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文学,以及我在这里所主张的那种叙述的历史学,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但是二者都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力量。而那种剥离了人的“结构——分析”的历史研究,却把这些外在力量抽象化和神秘化了,只是增加了我们认识历史的难度,从而使我们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如果历史和文学在本质和手段上有着这么多的类似,那么二者间的界限就显得很模糊。历史解释的开始和完成取决于历史学家的“情节化”,即历史学家如何去配置这些元素以形成情节。这样,经过史学家的情节配置,对历史的读者而言,死的历史材料就变成了活动的历史剧,历史在这一刻复活。这个过程和小说家搜集素材,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情节曲折动人、包含深刻寓意的故事是完全一样的。

就目前而言,新的叙述的历史学呈现出一些特点。第一,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它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第二,它并不完全排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有用的手段来处理资料;第三,受现代小说和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它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拘泥于史实;同时,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最后,新的叙述的历史学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但不是仅仅为了这个人、这件事而发,而是希望借此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

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不可能永远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已经看到大众需要一种令他们有兴趣去欣赏、去感悟的历史。在这个时刻,历史学重归“叙事本位”,并从文学和其他学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9.下列对本文所谈的历史学概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历史学是解释的艺术,它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事和物。

B.历史学剥离人的“结构——分析”,将外在于人的力量抽象化,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情节配置。

C.历史学给今天的人解释历史上的人、事和物,最终帮助现在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

D.历史学处理的是历史中的人、事和物,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着的,而不是想象的。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代大多数的历史学失去了对自己源自文学想象的认识,它压抑自己,甚至否定了本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更新的伟大源泉。

B.文章期盼着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作者把它称着“现代叙史”。

C.当代叙述历史学借鉴和运用文学手段,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且运用文学手段试图借助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

D.当代叙述历史学既注意叙写伟人和强者的故事,也注意叙写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可以用分析的手段来叙述这些人和事。

21.联系全文看,作者提倡的史学和文学有哪些相似之处?

22.最后一节,作者说的重归“叙事本位”历史学是怎样的历史学?

19.B 20.C21.二者都关注人,主张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2分)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并且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才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这种外在于人的力量;(2分)叙述事情情节化(2分)。

22.所谓“重归‘叙事本位’”的历史学是指在关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关注普通人,(2分)运用分析、情节化叙述等艺术手段,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讲述一个人、一件事,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揭示象征意义(2分),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更好地认识自身,参悟人性的人文学科(2分)。


解析:

19.B考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20.C把握主旨考察队整体文章的理解。

21.二者都关注人,主张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2分)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并且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才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这种外在于人的力量;(2分)叙述事情情节化(2分)。

22.所谓“重归‘叙事本位’”的历史学是指在关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关注普通人,(2分)运用分析、情节化叙述等艺术手段,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讲述一个人、一件事,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揭示象征意义(2分),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更好地认识自身,参悟人性的人文学科(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文化的大众化和价值坚守

杨秀香

①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时代,这样的文化被称之为"大众文化"?在西方国家,大众文化主导着社会,因此,它的价值取向对社会道德带来的消极的一面让人们忧虑:。在中国,文化的大众化已经渐成趋势,那么大众文化的发展也必然要付出道德上的代价吗?大众文化对道德价值的坚'守可能吗?

②在西方,大众文化曾经措下层大众的;低俗、粗鄙,"无品位"的文化,用来区别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社会精英所拥有的"充分发达的意识文化";高雅文化。从历史上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是不争的事实。

③但是,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模糊了精务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这种模糊是通过艺术向商品妁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成为人的日常消费品实现的,它使文化的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出现于明显的变化。如奢侈消费显示着人的身份地位,成为时尚;纵欲享乐满足着人的欲望,成为生活目标;生产的短暂性使系列化、重复性代替了创造性,因而使文化产品缺少母创造所必需的思虑而可能有的深刻,导致意义的丧失。詹明信把这样的文化称为"无深度文化"。

④所有这些,都引起了西方学者对文化发展的价值忧虑:认为它与新教伦理的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导致了精神贫乏空虚、享乐型的利己主义","瓦解了道德的基础"。

⑤西方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道德臂离现象的根源在于它"直接地屈从于商品化、商业化与市场"。大众文化的"前提预设"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结果必然是要求建构新的市场。随着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闲暇消费大大增加,生产者为了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利用广告、媒介把各种关于浪漫的、美的、成功的,舒适的等等意念加诸在各种物质的消费品上,结果使人的消费由满足需要变为对过度欲望的追逐,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代用的使用价值",即包德里亚所说的"符号"。因此,消费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

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做是'对符号的消费。正是这种市场的逻辑,使"生产者永远有兴趣培养他人的'过度和放纵'"。可见,大众文化中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感受的直接性、庸俗和肤浅的价值倾向,完全是生产者为了利润和金钱而采用的商业策略,并不是大众文化的必然归宿。

⑥在西方国家,大众文化在价值上的变化受到了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的批判。那么,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境况如何呢?

⑦对我们来说,文化的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于如何给予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合理的价值引导,以消除其对社会带来的可能的隐忧。显然,仅仅在市场逻辑中的大众文化是无法给人们以这样的引导的。大众文化要给人以这样妁引导需要超越市场。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1月21日,有删节)

1.根据文意,下列对"大众文化"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就是它的价值取向对社会道德造成消极影响的一种文化。

B."大众文化"就是引领着社会进步的同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文化。

C."大众文化"是一种与"精英文化,,相对,低俗、粗鄙、"无晶位"的文化。

D."大众文化"就是文化的大众化,就是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一种文化。

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没有明显的区分是因为艺术向商品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艺术晶成为了日常的消费晶。

B.文化的发展在价值倾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引起了与新教伦理的禁欲、勤奋;远见和节俭背道而驰的现象。

C.在西方社会,大众文化直接"屈从"于商品化、商业化与市场,这是带来了它出现道德背离现象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D.大众文化自身是无法给人们以合理的价值引导的,它只能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大众文化要给人以合理的价值引导需要超越市场。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必须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加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强化对大众的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否则,大众文化必然造成消极的影响。

B.人的消费由满足需要变为对过度欲望的追逐,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变为"代用的使用价值",使得生产者把各种"意念"、"符号"附加在消费晶上。

C.在物质生活富有的今天,现代人反而感到了精神贫乏空虚,甚至道德沦丧;这也是大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道德背离现象的表现之一。

D.要避免大众文化产品的价值偏离,就要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加以合理引导和控制,社会也要为大众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

1. D

2. C

3. B


解析:

1.此题可根据对第①②③段的分析来理解。A、B、C均是理解片面。A、B项,大众文化主导着社会,它的价值取向会对社会道德带来消极的一面,但也会对社会道德产生另一面的影响,所以不能从单一方面判断。C项,从文中"曾经指",可推知现代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理解有变化。故C项误。

2.A项:原文是"艺术向商品的渗透、艺术与商品'合流'成为人的日常消费品",并非"艺术品成为了日常的消费品"。B项;原文意为文化发展中呈现出的这一价值观念,是导致后面诸现象的原因,并非出现了这种现象。D项:缺少了"仅仅在市场逻辑中"的限制,使判断的主项"大众文化"的外延扩大,大众文化并非只能带来消极影响。

3.根据原文第⑤段可推断得出,此项因果倒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罗曼·罗兰悼辞(节选)

郭沫若

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而且还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你将和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像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

罗曼·罗兰先生,在二十年前你的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初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恒久而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另一方面的下降的民族是压迫的势力,是__、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你说,只有上升的民族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弟兄。你说,你的祖国是自由的人类。这些话对于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给予了多么正确的指示,多么有力的鼓励呀!

罗曼·罗兰先生,伟大的人类爱的使徒,你请安息吧。上升的要不断地自求上升,下降的要不断地使它下降,我们要以一切为了人类解放而英勇地战斗着的民族为模范,我们要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趋向一切的光明。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和__、愚昧、残忍、凶暴的压迫势力、法西斯、现世界的魔鬼,搏斗!我们中国是绝对不会灭亡的,人类是必然要得到解放的,法西斯魔鬼们是必然要消灭的!

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要像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决不回头;要像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地里面生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胜利。”

请用一句话概括出全文的主旨。

作者是如何颂扬罗曼·罗兰的?

(1)如何理解“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

(2)“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一句体现了罗曼·罗兰先生怎样的精神?

(3)文章最后一段有一个比喻句,请找出来,并阐释其喻义。

【小题】热情歌颂了罗曼·罗兰的伟大功绩,表达了继承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与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

【小题】从罗曼·罗兰对“两种民族”的态度方面歌颂他。

【小题】用含蓄的语言高度地赞扬了罗曼·罗兰对人类民主革命斗争的伟大贡献。

【小题】体现了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

【小题】“要像你一样……再从黑土地里面生长出来。”比喻继承罗曼·罗兰的精神,并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强烈愿望。


解析:

【小题】本文重点歌颂他的民主精神。

【小题】一个是着眼点应放在全篇,一个是应照应本文的主旨。

【小题】要特别理解“上升”“下降”两个词的含义。

【小题】最后一段的中心意思是继承其精神,以其为模范,为着更大的胜利,不断地力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阅读可以很个性

孙小宁

我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同样,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当年我生病时的一位主治大夫,后来与我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不认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生命的年轮一点点在扩大,生命的内部也会随之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而这些,恰是我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所以我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只要基于内在的愿望,其实是读无定法的。有人开卷有益,有人非经典不读,都无所谓高下,高下只在于,见地是不是增长了,生命是不是得到滋养与提升。

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不是非经典不读焉,但也不是任性胡来,捡着无聊当有趣混一辈子。读什么,怎样读,都可以很个性。至于你问我,什么是我个人欣赏的阅读方式?嘿嘿,不瞒你说,我羡慕那种吸血鬼式的迷狂而专注,可以把热爱的书中文字,化成生命的养分。 (选自2009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

A.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现实中人们阅读的真实情况。

B.作者对中年以上人们“扎堆”读书的诸多情形颇有“抵触”,认为这都是阅读非理性的显示。

C.只要形成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公认伟大的书的“好”来。

D.生命发展过程中生长出许多困惑与渴求,这些困惑与渴求正是人们最好的读书感应器。

E.作者认为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因此完全可以凭兴趣决定读什么和怎样读。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与个人阅读无关”的一项是( )

A.书店里图书销售排行榜 B.书商市场调查做出书选题参考

C.书媒记者总结时下的阅读潮流 D.依据生命感应选读

就本文看来,“阅读可以很个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在文中说“内在的阅读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请根据文意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小题】BD

【小题】D

【小题】(4分)①以心探求,可以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或“以心探求,阅读心理个性化)。②对生命内在的需求有所感应,会产生阅读的迷狂(或阅读内在需求产生阅读欲望)。③特定的时空选择看似普通实际有特殊价值和魅力的书籍(或特定时空中普通书籍的特殊价值和魅力体现阅读状态的个性化、阅读情境的个性化)。④阅读让生命得到滋养与提升(阅读目的个性化)。

【小题】(4分)生命内部生长出困惑与渴求,是最好的读书感应器。(1分)读无定法,能让生命得到滋滋养与提升是选择书籍的最重要标准。(1分)人们阅读不应跟风,而要审视自己的内心(1分)。根据内在需求选择书籍和读书的方式(1分)。(每点1分)。


解析:

【小题】(A项,与文中作者的看法相反。C项:文章第三段强调有了阅读的内在感应——“热爱”,会产生阅读的“迷狂”,从行文看,这是指并不多见的一种可能性,而本项的表达太绝对化了。E:本文并未谈到“兴趣”之于阅读的作用,属无中生有。同时与最后一节矛盾。)

【小题】(依据生命感应会产生阅读迷狂,这是阅读心理的个性化,与个人阅读有关。)

【小题】(解析:四点分别对应2、3、4、5自然段。)

【小题】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