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5~7题。

萃智理论助力创新教育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育都承担着为本国培养未来人才的历史使命。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要根据创新理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被激发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创新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通过培训激发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受教育者掌握创新理论与方法,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水平。

统计表明现有数百种发明、创造和创新的技法,常用的传统创新技法约50种,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和田十二法等——它们曾帮助人们产生过无数的发明和创新。但以上绝大多数创新的技法是抽象的、随机的、方向不明确的。这些技法一般强调个人的“灵感”和“悟性”,是难以控制的、个人的思维活动,因此难以用这些技法去量化地、可重复地去培养和提升其他人的创新能力。

划时代的萃智(TRIZ)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学。揭开了人类发明创新的新篇章。

萃智是以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为首的一批学者从1946年开始,历经数十年,对世界上250多万件专利文献加以研究、整理、归纳以后,提炼出来的一整套体系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创新问题的理论体系。它基于技术系统演变的内在客观规律,来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方案综合。它可以定向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人们去创新,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包括解决技术矛盾的40个原理和矛盾矩阵,解决物理矛盾的4个分离原理,76个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和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以及消除心理惯性的工具和资源——时间——成本算子等,使人们可按照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去操作和执行,因此发明就可被量化进行,也可被控制,而不是仅凭灵感和悟性来发明。

在学校开展基于萃智理论的创新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学习如何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意识,正确地分析所面对的具体问题,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萃智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同学科、工程领域和创造性训练之间的界限,而使问题得到创新性的解决。

萃智已运用于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中的近400强企业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利用萃智获得了发明创新,实现了重大技术改进。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萃智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和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同时也证明了在学校开设萃智创新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开展创新教育,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帮助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帮助企业迎接市场挑战,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唯一选择。

5.下列对“萃智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萃智理论是以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为首的一批学者从1946年开始、历经数十年提炼出的一种全新理论体系。

B.萃智理论是一套全新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学,为人类发明创新揭开了新篇章。

C.萃智理论基于技术系统演变的内在客观规律,来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方案综合,从而避免了传统创新技法盲目、随意的不足。

D.利用萃智理论提供的一系列工具,人们可按照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去操作和执行。

6.下面不属于“萃智理论”的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是

A.与绝大多数的传统创新技法的抽象、随机、方向不明确性不同,萃智理论可以定向地一步一步地引导人们去创新。

B.与某些强调个人的“灵感”和“悟性”的传统创新技法不同,萃智理论使发明不再难以控制。

C.萃智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利用它来量化地、重复地去培养和提升其他人的创新能力。

D.萃智理论已运用于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中的近400强企业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利用萃智理论获得了发明创新,实现了重大技术改进。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绝大多数创新技法一般强调个人的“灵感”和“悟性”,是难以控制的、个人的思维活动,因此根本无法去量化地、可重复地培养和提升其他人的创新能力。

B.在学校开展基于萃智理论的创新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消除不同学科、工程领域和创造性训练之间的界限,而使问题得到创新性的解决。

C.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事实证明了萃智理论在广泛的学科领域和问题解决中的有效性、实用性,同时也证明了在学校开设萃智创新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D.当今世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唯一选择就是开展创新教育,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5.C

6.B

7.A


解析:

5.C

(原文的:“大行其道”才能对应其“扩张”)

6.B

(原文是“由松变紧”)

7.A

(B只会累积危机,不会避免危机;C只能表明危机由谁承受;D危机已经发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咖啡和茶

人类以咖啡和茶作为饮料,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种植物中均含有咖啡碱,对人体能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劳动效率和思维活力等多种作用。

咖啡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全球年消费量为茶叶的3 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其原产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早在公元前200O 年,埃塞俄比亚的阿交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采摘和种植咖啡了,尔后咖啡就逐渐成了人们的饮料。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一提到咖啡,埃塞俄比亚人总是自豪地说:“咖啡是我们送给全世界的一件礼物。”而今南美洲的巴西是咖啡的最大生产国,其咖啡产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植物。干燥的咖啡种子中一般含有l %—2 %的咖啡碱,咖啡的香味主要来自咖啡种子中的香精油和咖啡醇。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已引种栽培。饮用咖啡要讲究科学,早晨在咖啡中添加牛乳,既能提神又可增加营养;下班后喝上一杯,可加速脉搏跳动,消除疲惫,振奋精神;饭后饮上一杯,可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但产妇、孕妇及胃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好不要喝咖啡。

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作饮料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成书于公元前300 年的《尔雅》 一书中,就已有茶叶的记载。唐代茶叶专家陆羽,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地的栽茶技艺、制茶技术、饮茶习惯等都源于我国。现在,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全世界饮茶的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我国人民不但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这种植物,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茶叶品种,在茶叶制作工艺上更是不断创新发展。在我国,茶叶可依据制作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最多,称为完全发酵茶,如产于安徽省祁门的“祁红”。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如产于黄山市的“屯绿”、苏州的“碧螺春”。青茶为半发酵茶,白茶为微发酵茶,黄茶和黑茶为后发酵茶。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新制成的茶叶中含有4 %的咖啡碱,以及茶单宁、维生素、芳香油等。其中茶单宁可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有杀菌之功效。茶叶中的钾、磷、钙等元素,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经常饮茶除了可以兴奋中枢神经、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外,对龋齿、癌症、慢性支气管炎、痢疾、肠炎、贫血及心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节选自__翔《 三大植物饮料》,有删改)

5.下列对咖啡或茶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咖啡的名称来源于“咖法”这个地名,咖啡产于热带和亚热带,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栽种历史。

B.茶叶由山茶科的一种灌木(或小乔木)的嫩叶经发酵或烘烤焙制而成,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三百年的历史。

C.咖啡是一种结果早、可连续收获几十年的高价值特种经济植物,它由茜草科的一种常绿灌木所结的果实加工而成。

D.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有密切联系,根据不同的发酵类型,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六大类。

6.下列对“咖啡有‘黑色金子’之美称”和“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这两句话的理解,准确而全面的一项是  

A.咖啡含有香精油、咖啡醇和1%—2%的咖啡碱,其价格十分昂贵。茶含有咖啡碱,还有茶单宁、维生素和芳香油等,是一种保健饮料。

B.咖啡和茶都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重要饮料,二者分别是埃塞俄比亚人和中国人对世界饮料的重大贡献。

C.咖啡是黑色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D.这两句话用“黑色金子”比喻咖啡,而用“绿色保健饮料”指代茶,这意味着咖啡比茶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咖啡和茶都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加速脉膊跳动,降低胆固醇,对龋齿、癌症、肠炎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B.人类喝茶的历史比喝咖啡的历史短得多,现在茶叶的年消费量约为咖啡的三分之一,但世界上饮茶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50%。

C.茶和咖啡两者都是人类的重要饮料,对人的身体有一定好处,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最好饮茶,不要喝咖啡。

D.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栽茶技艺、制茶技术和饮茶习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茶叶品种的国家。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B.我国的白茶中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状况接近“碧螺春”,而和“祁红”有较大区别。

C.在茶叶制作过程中,茶叶发酵的程度和维生素含量成正比,发酵程度越低,维生素含量越少。

D.咖啡和茶都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在我国广泛地种植。

5.D    6.C    7.A   8.B


解析:

窗体顶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9分)

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运、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其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忧虑。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住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化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8.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堤决口,泥沙淤窝,部分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乱开支流,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D.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部分河段借用天然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

D.大运河的文物价值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提升沿岸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传扬其“古代文化长廊”的美誉。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C.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D.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BC符文意。A、B原文中“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住流用水、客理不善等人为因素”C原文中“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三岁时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 D项,原文中无此意思。

        【小题2】C 原文的信息为“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三岁时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小题3】B项中“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不可能。C.项中“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不实际。D项中“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 “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不一定就“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阮籍是怯懦的,阮籍是自欺欺人的。阮籍喝酒佯醉,与其说骗了别人,不如说骗了自己。葡萄在阮籍那里始终没有变成酒。阮籍只是喝酒,但他自己却变不了酒。阮籍的生命没有像嵇康那样转由一种辉煌而宁静的极致境界而进入永恒。我为阮籍扼腕,一如我为嵇康庆幸。   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   

A: 葡萄在嵇康那里变成了酒 B: 阮籍的生命没有进入永恒    C: 阮籍和嵇康的生命都得到肯定 D: 嵇康达到一种极致境界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很少有人会视婚姻为儿戏而动辄闹离婚。如果说结婚就好比“试错”(如果事实证明结婚选择没有错误,婚姻双方就皆大欢喜,白头偕老),离婚则好比“纠错”,法律一方面"试错”提供了方便,也就应当同时为“纠错”提供方便,甚至可以说,提供后一种方便比提供前一种方便更重要。 这段话主要写了:

A:婚姻是个试错纠错的过程 B:有些人对结婚离婚的态度很随便 C:结婚是为了试错 D:必需保障离婚自由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要过分地依赖语言。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语言解不开的,事实可以解开。语言解开丁而事实没有解开的,语言会失去价值,甚至只能添乱。想到用事实说话的人比起动不动就想说倒——大片的人更安详。 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

A:语言是不重要的,而事实才重要 B:语言是不可靠的 C:事实解不开的,语言也解不开 D: D.事实比动听的语言更有力量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zōng jiāo 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zōng jiāo 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zōng jiāo 印痕,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都受zōng jiāo 制约。至于zōng jiāo 对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是无处不在,难以尽说。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zōng jiāo 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影响着其他各种文化现象 B:zōng jiāo 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C:zōng jiāo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D:zōng jiāo 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更“现代”?

至少从十九世纪初开始,人们就非常关注现代性问题,但人们很少对现代性进行评估。美国的一些政治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现代性”不仅意味着缺少传统信仰,还意味着自我表现。

为了对这种属性进行评估,他们在研究中使用了“世界价值标准研究”中的评估标准,该项研究是通过对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许多国家的民众广泛提问而进行的一种国际合作研究。其第一项标准即 “世俗理性”标准,指人们对zōng jiāo 的态度、对权威的尊重以及对爱国主义的态度。第二项标准即 “自我表现”标准,源自有关人身安全、信任他人、两性角色以及个人幸福等问题,而“自我表现”从定义上说是指从生存的迫切需求中摆脱出来。

各个国家的数据被归类为9大文化群体,大多数西方国家表现出具有很高的现代性程度,而发展中国家通常表现出现代性程度较低。有儒家传统和世俗价值标准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往往具有较强的世俗理性特点和较低的自我表现标准。

拥有相同文化的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信奉新教的欧洲国家比信奉tiān zhǔ jiāo 的欧洲国家以及讲英语的国家具有更高的“现代性”程度,这反映了很低的zōng jiāo 信仰程度和高度的宽容和信任,这也是欧洲新教的传统特点。有研究者认为,tiān zhǔ jiāo 社会的现代性位置较低,可能是由于罗马tiān zhǔ jiāo 是—种等级分明、集中管理的zōng jiāo ;讲英语的国家所处位置还要低,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具有较高的zōng jiāo 信仰程度。

经济情况是决定某一社会在世界态度及不同文化群体中所处位置的基本因素,但在任何社会内部,zōng jiāo 文化传统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tiān zhǔ jiāo 徒的基本价值观类似于新教徒的基本价值观;而在尼日利亚,jī dū jiāo 徒的价值观与穆斯林价值观非常接近,但与西方jī dū jiāo 徒的价值观却相距甚远。

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正日益美国化,但有关的分析表明,美国化主要发生在可口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表面层次上,因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欧洲国家所走的道路与美国不同,与其他具有同样繁荣程度的社会中的民众相比,美国民众具有更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位于现代性前沿的不是美国,而是北欧各国。

从原文看,下列对“现代性”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性”不仅意味着缺少传统信仰,还意味着自我表现。

B.“现代性”与“世俗理性”、“自我表现”的内容密切相关。

C.“现代性”是指一种从生存的迫切需求中摆脱出来的情况。

D.“现代性”的高低程度在相同的文化群体中并不完全相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评估现代性使用了“世界价值标准研究”中的评估标准,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80%以上的民众进行了广泛提问。

B.有儒家传统和世俗价值标准的国家现代性程度较低,因为它们往往世俗理性特点较强和自我表现标准较低。

C.西方国家中,现代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信奉新教的欧洲国家、信奉tiān zhǔ jiāo 的欧洲国家、讲英语的国家。

D.“美国化”不能说明美国现代性程度最高,因为美国民众比生活在同样繁荣程度社会中的民众有着更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社会的zōng jiāo 信仰程度与现代性程度呈现的反比正是zōng jiāo 信仰和现代性之间存在尖锐矛盾的体现。

B.从现代性的特点来看,对fó jiāo 或yī sī lán jiāo 有着高度信仰的国家,它们的现代性程度是相对较低的。

C.经济情况是决定一个社会在世界态度中位置的基本因素,因此,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其现代性程度必然较低。

D.美国的现代性落后于北欧各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国家应该逐渐远离美国文化,学习更现代化的欧洲文化。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项答题区域在第1自然段。B项答题区域在第2自然段。C项偷换概念。“一种从生存的迫切需求中摆脱出来的表现”属于“自我表现”的定义。D项的说法在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

【小题2】曲解原意,答题区域在第2自然段。“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80%以上的民众”和“对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的、许多国家的民众”的说法不相同。B项题区域在第3自然段。C项答题区域在第4自然段。D项答题区域在末段。

【小题3】A项“存在尖锐矛盾”的说法无中生有。此消彼长的联系并非一定就是矛盾关系。B项结合第2、3自然段内容可以推断出。C项强加因果。虽然“经济情况是……基本因素”的说法在第4自然段有根据,但从全文有关内容看,一个国家现代性程度低的原因在于有“较强的世俗理性特点和较低的自我表现价值标准”,而非“经济发展落后”。D项强加因果和偷换概念。“美国的现代性”不等同于“美国文化”,“北欧各国的现代性”也不等同于“现代化的欧洲文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中国人,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应该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现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

“国学”是个好东西,但也有局限性。“国学”的不少内涵就是落后腐朽的,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三纲思想;有的本来是正面积极的内容,但时过境迁,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而成为历史的惰性与包袱。譬如《孙子兵法》所提倡的原始民本观“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在其诞生的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进步的,但进入近代后,却严重滞后于新型的民主要求了,而它本身是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变“令民与上同意”为“令上与民同意”的。

另外,以“国学”为主要表现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孙子兵法》中的“视卒如婴儿”,会觉得它很爱兵,但其实在孙子的眼里,士卒不过“若驱群羊”,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够“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丝毫怜悯之心,还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在“国学”身上,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交织在一起,我们既不能因它存有糟粕而一概抹煞它,也不能因它今天仍拥有合理的内核而一味拔高它。科学理性、一分为二永远是对待“国学”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今天弘扬国学,尤其要做到两个“超越”:第一,超越单纯的汉族畛域。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如果今天的国学仅仅局限于汉族这一块,显然会是残缺不全的,既不符合实际,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统一。

第二,要超越经史子集的传统,回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原生态。实际上,经史子集是次生态,原生形态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从西周的六艺之学,一直延续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

西周时期的“六艺”,是培养“全人”人格的,有精神思想的指导:“礼”“乐”,有自然科学知识、文化技能的掌握:“书”“数”,也有军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艺”却变成了纯粹的书本知识。再看《汉书·艺文志》,实用之学与理论之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但经史子集里却淡化了操作、实践性的东西。“学习”中的“学”,是被动的、灌输性的学,“习”,是在实践中练习、升华。现在我们只有“学”,没有“习”的成分了。

(摘编自黄朴民《“国学”断想》)

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具体说,就是指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史记》《汉书》等内容的学习。

B.“国学”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从小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或多或少会受到国学影响,致使在处世方式上与西方会有所不同。

C.“国学”是指它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价值观层面的思想,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D.“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主要表现内容,其思想价值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内容由进步而转为落后。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观,是国学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国学三个层面中核心的层面。

B.《孙子兵法》中“令民与上同意”与“令上与民同意”的观点,虽然都属于民本思想,但二者的境界有着很大差别。

C.由于经史子集学术次生态的特质,使得它们远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特点。

D.西周时期的“六艺”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国传统学术精神相符合,而这以后对“六艺”的阐述却偏离了这种精神。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虽然在军事谋略上值得借鉴,但是它有知行割裂的毛病,因而从传统文化理念上渐渐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

B.国学的内容融合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虽然汉族成分居多,但是为了保持国学完整和民族团结,必须超越汉族畛域。

C.从六艺之学到《汉书·艺文志》的六略之学,都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与淡化操作、实践性的经史子集有较大不同。

D.我们不能以狭隘的汉族文化角度研究国学,不能局限在单纯的经史子集范围里研究国学,面对国学,既要“学”,还要“习”。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4c8f91a8afb398d4.jpg]

【小题2】

[333c2481e40cdfe1.jpg][33dd54e134ed659e.jpg]

【小题3】

[bde37891d18e51fa.jpg]

[d71937f548fc4683.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的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选自《大众日报》)

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两项是()

A.“清真”是李白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既指艺术风格,又指人物风神。

B.李白的“清真”既涉及自然的,也涉及人物的,还涉及事物的,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清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只有照自然存在进行自然表现的“清真美”才是真正的美。

E.文学风格的绮丽与李白所反对的六朝的绮丽是有区别的,作为艺术风格,“绮丽”与淫艳无涉,也在“清真”范畴之内。

F.“清真”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

你认为以下诗句比较符合李白“清真”风格的有()

A.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B.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D.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李白对“清真”文风的推崇、开掘?请具体说明。

李白提倡、强调“清真”有怎样的意义?

【【

【小题1】DE

【小题2】A

【小题3】首先是从美学理论论证(文学主张、观点、态度)方面(1分),作者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诗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的诗句加以说明(1分);其次是艺术实践(诗歌创作、作品)方面(1分),李白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1分),文中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和写王右军的诗为例说明(1分)。

【小题4】李白所提倡、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1分),继承了初唐反对六朝淫靡诗风的批判精神(1分),给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1分),振兴了唐朝文学(1分)。

四、现代文阅读·选考(15分)


解析:

【小题1】(D项“只有”犯绝对化错误;E项“绮丽”也在“清真”范畴之内,错误)

【小题2】(B项想象神奇,语言绮丽,C项过于华丽,D项描写夸张,抒情曲折,不算清真)

【小题3】略

【小题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