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问题: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开门”的含义意义是指一个新的开始,而“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解析: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显然是一种概括性的叙述,属于“抽象”的范畴,而“开门”“关门”的含义则是具体的东西。因此,本题的实质就是要将题干中抽象的叙述转换为具体的内容。从上文第2段的内容来看,“开门”的含义具体表现在“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一句上。而这句话突出的就是“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而“关门”的含义又表现在“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这句话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题。

天 真 鲍尔吉·原野

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予。在李白眼里,世事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遭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予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予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很久。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做是一位生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大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要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有万千。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睿智,有时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1.通观全文,作者眼里的“天真”是怎么样的?(4分)

答:

2.第2段说“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结合原文看,李白的天真表现在哪里?(4分)

答:

3.理解第3段中的两句话的含义。(6分)

①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

②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18. 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所说的“天真”是一种怎样的性情?(4分)

答:  

19. 作者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又说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天真”的,就原文的本意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5分)

答:      

20. 文中“天真”的内涵有不同的层面,依据原文,概述下列所写人物的“天真”各具怎样的内涵。(5分)

答:①李白的天真是             

②孩子的天真是             

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             

④齐白石的天真是             

⑤黄永玉的天真是             

21. 作者说“今天真热”的造句是对于天真的“最妙回答”。“最妙”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1】天真是性情的流露;天真无不洁之念;天真委实无法模仿。

【小题2】世事令人沮丧但他皈依于美好。

【小题3】①儿童的天真由无邪而来,而成人有种种的“俗”,自然缺少天真。

      ②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让人无法企及天真。

【小题4】天真是一种不加矫饰而自然流露的高纯度的性情。

【小题5】“知识是天真的大敌”仅仅是针对儿童而言,指知识会束缚儿童“无知”式的天真;而客观事实的科学知识塑造了忠实于科学的科学家诚实的人格,也就塑造了科学家天真的性情。

【小题6】①李白的天真是无顾忌、无掩饰的率真;②孩子的天真是“无不洁之念”的无知;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对自我的诚实;④齐白石的天真是纯净的童心;⑤黄永玉的天真是精妙而睿智。

【小题7】既表现了孩子无知的天真,又让读者(听者)感受到睿智和幽默的美。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小题6】无

【小题7】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15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国历代的__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比如当时表现甲午战争的木版画,不久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作为研究素材在有批判性说明的条件下展不出来,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抗议。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正是读《阿Q正传》长大的一代。阿Q的形象,和这些版画中一些中国人的形象并无太大区别。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反对工商精英的操纵。同时,当时的zōng jiāo 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小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录自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14.把“反智主义”作为贬义词或是作为中性词使用,在本质上如何区分?(4分)

15.互联网将使平民百姓与知识精英的关系发生怎样的改变?(5分)

14.(4分)强调知识精英的优越,鄙视平民百姓,“反智主义’’就是贬义词;(2分)强调平民百姓的道德优越,反对知识精英的主宰,“反智主义’’就是中性词。(2分)  (意思对即可)

15.(5分)  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更容易获取文化资源,冲破知识精英对资源的垄断;(1分)  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有机会自我表达,与知识精英平等对话;(2分)  互联网有助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沟通(有助于纠正对于平民百姓形象的偏见),医治知识精英自视过高、歧视平民百姓的痼疾。(2分)  (结合原文,意思对即可。不必区分“网络”、“网络文化”、“互联网”概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

王学泰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史学与文学史研究者有责任揭示这个历史事实,并从中探索其演变规律。在揭示这个事实与总结其规律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简直成为下层社会人们理解生活和学习历史的教科书,更是他们获取政治知识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在所划定的“折冲府”内,大部分农民都是兵,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是很陌生的。他们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__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__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到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__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像。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随着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普及,凡是有群体参加的活动,人们半真半假地排演着戏文。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

“(《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作者还说,土匪们正是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

1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都是典型的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

D.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E.从宋代开始,社会风气变为崇文抑武,普通百姓只能从通俗文艺中学习军事知识。

F.《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3分)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__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14.文章最后引用了一句现代流行语:“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引用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4分)

15.根据文中所述,通俗小说对下层群众来说具体有哪些重要意义? (5分)

12.B D.(B项,“小说”应为“通俗小说”。D项,文中没有依据。)

13.A.(“社会游民化”指其他社会阶层受到游民思想意识的影响,A项说明游民本身的组织化。)

14.①说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和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②说明中国戏曲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反映。③讽刺中国有时会出现一些戏剧化的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④说明通俗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有巨大的影响。⑤形象地说明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的传播广泛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即通俗文艺成为社会的游民化的桥梁。(评分标准:答出①②,各给1分;答出③④,各给2分;答出⑤,给3分。最多给满6分为止。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15.①是他们理解生活和学习历史的教科书;②是他们获取政治知识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③是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或答“他们从中吸取武装斗争和__的经验”,“他们从中学习军事知识”。)④是他们铤而走险__暴政的力量源泉;⑤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和言行举止的模仿对象。(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意的,酌情给分。前三条直接摘录原文,将一条拆成两条的,按一条给分,如将第一条分成“理解生活”“学习历史”两点,只给1分。其他形式上分条列举但实际上交叉重复的,按一条给分。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解析:

12. B项,“小说”应为“通俗小说”。D项,文中没有依据。

13.“社会游民化”指其他社会阶层受到游民思想意识的影响,A项说明游民本身的组织化。

14.无 

15前三条直接摘录原文,将一条拆成两条的,按一条给分,如将第一条分成“理解生活”“学习历史”两点,只给1分。其他形式上分条列举但实际上交叉重复的,按一条给分。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挑战权威 马国亮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说他“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从此,人们都以他的话为圭臬,也“永以为训”。传说唐太宗计赚《兰亭序》后,爱不忍释,甚至遗诏作为他的殉葬品之一,导致这一瑰宝永绝人间,传世的只是几个临本。但梁武帝之说,也有不以为然,不以为训的。唐代的张环瓘的《书议》便说“逸少则格调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仍乏神气。”还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多贵也。”清代的包世臣也说:“谓右军字势雄强,若如《阁贴》所刻,殊不见雄强之妙,而《兰亭序》也未称也。”包世臣是学者,也是书法家,著有书法理论《艺舟双楫》。

又如举世称誉的莎士比亚剧作,也不是人人服膺的。胡适就指出过,“莎士比亚与伊利莎白女王一朝的戏曲家比起来,自是一代圣手了。但在今日平心而论,莎士比亚实在多不能满人意的地方,实在远不如近代的戏剧家。现代人若虚心细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至多不过能赏识某折某段——正如我们欣赏文明戏曲中某段曲文——绝不觉得这人可与近代的戏剧相比。他那几本最大的悲剧,其实只当得近世的平常刺激剧melodrama, 如Othello,一剧一本,近代的大家绝不做这样的丑戏,又如举世钦佩的《奥塞罗》、《哈姆雷特》,我实在看不出什么好处来;Hamlet是一个大傻子。”(《胡适日记》)

白居易的诗,传诵至今,似乎没人会说不。但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评论英人Arthur Waley所译中国诗特别推崇白居易的诗时说:“香山才情,昭映千古,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厚之意,有间未达。其所怀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其写实与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沉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谈艺录》)

提到白居易,不免想到人尽皆知的《长恨歌》。傅雷对傅聪说:“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同凡俗,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高贵庄严),更是千古奇笔。”(《傅雷家书》)可是龚自珍早就说过《长恨歌》中的“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真千古恶诗之祖。(《羽王岑逸事》)

又如欧洲的印象派、野兽派画作,举世认同,徐悲鸿却斥之为“雷诺亚之俗,塞尚之浮,马蒂斯之劣,藉卖画商人的纵然宣传,亦能震撼一时。”甚至说“这些人的画,一小时可画两幅。”

这些名家的贬词,你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见仁见智,原无足怪。这是真正的“百家争鸣”,不是屈服地只能有一家之言,而害怕对权威的挑战。

举出这些例子,不过说明了,只要你能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就不怕直说。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墙头草。要敢于说出你的想法,敢于犯众怒。即使别人未必同意,却必然触发了别人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以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挑战了过去物理学界一致认为宇称守恒和能量守恒、电荷守恒一样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获得一九五七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如果他们盲从于过去的权威定律,就不会做出新的结论。(《散文·海外版》2000年第5期)

1.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怀瓘、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与梁武帝截然相反,这两种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王羲之书法气势的看法上。

B.张怀瓘一分为二地评价了王羲之的书法,既否定了它的基本功和气势,但又肯定了它的格调和形体。

C.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很有研究,把王羲之的《阁贴》刻本和《兰亭序》临本作为研究的依据。

D.包世臣既是学者又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因此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中肯的。

2.对文章引用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的目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爱到极点。

B.说明“稍逊风骚”的唐太宗附庸风雅。

C.说明唐太宗受梁武帝的影响很深。

D.说明王羲之的书法是被捧成的“权威”。

3.下面对胡适的一段话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造就的“权威”,也受到时代的局限,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权威”不可能具有永恒性。

B.胡适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虽多,但缺少精品,即使他的巨著也只当得现代“文明戏曲的某段曲文”。有的剧本竟是大家不齿的丑戏。

C.胡适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过认真的研究,认为《奥塞罗》和《哈姆雷特》没有给读者带来什么收益,何况哈姆雷特还是个“大傻子”。

D.胡适尊重客观实事,不仅平心而论莎士比亚毕竟是“一代圣手”,而且还希望“现代 人”力戒高傲,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要虚心地细读。

4.下列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权威”给社会和历史造成极大的影响,说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开头用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揭示主题,统领全文,结尾从假设否定的角度强调了“挑战权威”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B.文章中对《长恨歌》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杨贵妃的认识上,举了两个例子,傅雷认为杨贵妃超凡脱俗,高贵庄严,而龚自珍认为杨贵妃的“回头一笑百媚生”表现了“勾栏妓女”作风。

C.徐悲鸿极力否定欧洲印象派、野兽派的画作,说它之所以能“震撼一时”靠的就是画商的炒作。因为这些画“俗”、“浮”、“劣”,所以只能是劣质商品而决不能称为艺术品。

D.文章在列举了书法、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挑战权威”的实例之后,又举出了杨李创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这就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沟通起来了,使本文的论述更开阔更完整。

 1.B

2.D

3.D

4.A


解析:

1.张怀瓘也否定了王羲之书法的格调,文中有“逸少则格调非高……”句。

2.作者把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引入文章,是用来作论据的,说明王羲之的书

法成为“权威”是被帝王们捧起来的,不能在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上作文章。

3.胡适的话里没有希望现代人“力戒高傲”,“虚心细读”应理解为认真细读。

4.文中对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没有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却也说明“ ”。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邀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

(选自《人民文学》2003.12)

7.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美就是善,就是满足。总之,美是主观的东西。

B.孟子认为美是充实的,他比孔子则更触及了美的内涵,认为美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C.庄子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美是虚无飘渺的。

D.宋玉对“东邻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于认为美是主观的认识。

8.苏东坡的《琴声》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最能说明他的观点的一项是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B.美是主观的东西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9.第二段空缺处是一句关于美的名言,最恰当的一句是  

A.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黑格尔) B.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C.美是一种本质的现象(歌德) D.美本身都是无限的(黑格尔)

10.下列是本文作者对美的见解,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B.不仅形象要作用于感官,而且感官还要作用于情感,这样才能产生美,因而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C.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私有现象,它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人对社会有意义。

D.美总是与真与善相联系的,只有反映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7. C

8 D

9. B

10. A


解析:

7.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他“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也就必然承认美的存在,因而不可能认为美是虚无飘渺的。

8.苏东坡认为琴声的美不仅取决于“琴上”,也不仅取决于“指头上”,而应该是两者的和谐配合统一,因而体现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9.要从上下文的语境去看。从上文看,古人对美的探索有种种不尽相同的认识,下文引用“朱光潜所云”,都表明对“美”的确很难作出确切的解释。

10.原文是“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作用于感官”所以不一定“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选项把“具体的形象”理解得太绝对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   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 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 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 只有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新能源,根据联合国1981年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的定义,包括太阳能、水力发电、风能、生物质能、薪柴、木炭、畜力、海洋热能、波浪力能、潮汐能、泥炭、油母页岩和重质油砂共14种,主要指常规化石能源以外的可再生能源。 这段话主要阐述了这样一种论点,即新能源:

A:种类繁多 B:用途广泛 C:不是常规化石能源 D:是可再生能源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农业发展和流人城市的农民所积累的资金,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启动资金,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农村的小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小城市则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城市步伐的加快又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如此相辅相成,也就为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铺平了道路。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应当坚持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 B: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C: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举措 D:城市步伐的加快将促进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们不喜欢丢掉自己的原有“地盘”,不喜欢丢面子。他们往往陷入一种思想陷阱,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沉没成本”,它指一种时间和金钱的投资,只有在产品销售成功后才可顺利回收。在英语国家中,也被称为“将钱掉进排水沟里”。 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

A:很多人有怀旧情绪,不善于放弃 B:所有金钱和时间上的投资都会得到回报 C:计算投资成本时,应该把“沉没成本”也加进去 D:当决定是否进行投资的时候,必须忘掉自己过去的投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