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每题3分

  以往的科学研究靠的是机构的力量,一个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在于它能为科学家提供独特的科研条件,比如说比较先进的实验室,充足的研究经费等。然而,这种集中力量的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要求,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完全可以按项目要求实行重组,地域的概念已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人才的地位变得愈发突出,重视人才就是重视知识的作用,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不惜巨资投入到他们认为能够最好发挥人才作用的国家或地区开办自己的研究机构,使当地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一个科研项目也可以进行全球性合作,甚至24小时不间断,使全世界各地对该项目有兴趣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成为可能,也使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成为可能。

  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就是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生产和供应活动越来越多地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利用当地雄厚的研究开发优势或者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研究开发一直是全球化程度较低的领域。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基本原则,因为企业担心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设施或者是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会导致企业技术秘密的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而激烈的国际竞争又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那些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从而使他们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以美国为例,从  1987年到1997年这10年间,在美国的外国公司投放的研究开发支出增加3倍以上,从65亿美元增加到97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公司研究开发支出的15%左右,在高科技部门这一比率甚至1/4以上,到1998年年底,357家外国公司在美国设立了715家研究开发机构,雇佣了115700名美国研究开发人员。

5.对"以往的科学研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研机构的力量支撑着以往的科学研究。

B.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难以进行全球性合作。

C.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人才的地位并不突出。

D.科研机构靠独特的科研条件吸引科学家。

6.下列表述中,属于对"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A.全球性公司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

B.全球性公司在其他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供应活动,从而满足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

C.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一条基本原则。

D.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迫使企业技术秘密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7.第三段中"以美国为例",最终是为了说明下列中的哪一项观点( )

A.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

B.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

C.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

D.全球性公司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

B.一些跨国公司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活动,是为了使其他地区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

C.知识资源是研究开发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

D.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信息网络的普及。

5. C

6. B

7. D

8. B


解析:

5.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C项,"人才的地位并不突出"的分析是错误的,根据文中"人才的地位变得愈发突出",可以推出,即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人才的地位也突出。

6.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文句的理解能力。A项,不是"公司"(地址)的转移,而是其"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供应活动"转移;C项,文中表意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基本原则",事实上不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一条基本原则;D项,不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而是以往的企业担心如此。

7.此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筛选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清论证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即"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那些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从而使他们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此句中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最终",注意关键句中的对应点"从而"。

8.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推断能力。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不惜巨资投入到他们认为能够最好发挥人才作用的国家或地区开办自己的研究机构,使当地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为了开拓世界市场"才是目的即谋求利益,"使当地人才能够人尽其用"只是一种客观结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落到一事无成,在历史上是□□□□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_________被录取,学习__________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____________??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不密闭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炮和灯丝,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a)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铁鞋,搏击恶水,勤奋工作了大半生。(b)清代以画竹有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A.冗繁削尽□清廋

B.四十年年来画竹枝

C.画到生时是熟时

D.昼认错挥写夜间思

⑥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c)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 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d)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笑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 ,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第2小节中填入方格最恰当的短语应为___________项。

A.司空见惯     B.比比皆是 C.多如牛毛 D.屡见不鲜

2.对第2小节概括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阐述学习也是实践的道理。      B.论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在于努力。

C.阐述勤奋学习使人变得有才能的道理。 D.阐述“天才”、“神童”失败的缘由。

3.依次填入第3小节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应是__________项。

A.终 也 以后 B.才 也 后来 C.始 又 然后 D.就 又 后来

4.第3小节中画线句“相当于延长了生命”的正确含义是:____________。

A. 多工作,少睡眠,有利于健康长寿。

B. 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所干的活就比别人多。

C. 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作出的贡献就多,积累起来就等于延长了寿命。

D. 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就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

5.从结构上看,第4小节画线句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作用。

6.对第4小节提到的巴尔扎克的国籍、作品以及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确的一项是__。

A.法国《项链》路瓦栽夫人 B.法国《守财奴》葛朗台

C.美国《守财奴》 苏比 D.俄国《变色龙》奥楚米洛夫

7.第5小节A句诗中最恰当的词应为______________。

A.更 B.剩 C.留 D.见

这首七言绝句的句序已打乱,排列正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a)(b)(c)(d)四处最恰当应放在______________处。

9.本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C 

3.B 

4.C 

5.承上启下的过渡 

6.B 

7.C B→D→A→C

8.(d) 

9.例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解析: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 , 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对文中下列概念的内涵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飞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2.以下不属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

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

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

D."仁爱之心"大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

3、本文看,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准则。

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

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

4、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B.一旦"仁学"理论为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了解,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C.儒家"仁学"理论的建立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对世界实现文明共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姓。

   1.C

   2.D  

   3.B

   4.A

  


解析:

   1. 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了"和"而没讲"不同";D最后一句讲的是作用而非内涵 

   2. 原文中"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的意思不是"最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爱自己的是起点、 是基础")

   3. 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妥 C.本文议论的是"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关系" D."手段"不对 

   4. B.因果关系不当。只"了解"是不会产生"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的结果的 C.儒家理论尚未被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D. 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内容颠倒了  

阅读下列相关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

问题: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开门”的含义意义是指一个新的开始,而“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解析: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显然是一种概括性的叙述,属于“抽象”的范畴,而“开门”“关门”的含义则是具体的东西。因此,本题的实质就是要将题干中抽象的叙述转换为具体的内容。从上文第2段的内容来看,“开门”的含义具体表现在“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一句上。而这句话突出的就是“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而“关门”的含义又表现在“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这句话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题。

天 真 鲍尔吉·原野

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予。在李白眼里,世事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遭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予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予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很久。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做是一位生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大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要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有万千。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睿智,有时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1.通观全文,作者眼里的“天真”是怎么样的?(4分)

答:

2.第2段说“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结合原文看,李白的天真表现在哪里?(4分)

答:

3.理解第3段中的两句话的含义。(6分)

①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

②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18. 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所说的“天真”是一种怎样的性情?(4分)

答:  

19. 作者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又说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天真”的,就原文的本意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5分)

答:      

20. 文中“天真”的内涵有不同的层面,依据原文,概述下列所写人物的“天真”各具怎样的内涵。(5分)

答:①李白的天真是             

②孩子的天真是             

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             

④齐白石的天真是             

⑤黄永玉的天真是             

21. 作者说“今天真热”的造句是对于天真的“最妙回答”。“最妙”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1】天真是性情的流露;天真无不洁之念;天真委实无法模仿。

【小题2】世事令人沮丧但他皈依于美好。

【小题3】①儿童的天真由无邪而来,而成人有种种的“俗”,自然缺少天真。

      ②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让人无法企及天真。

【小题4】天真是一种不加矫饰而自然流露的高纯度的性情。

【小题5】“知识是天真的大敌”仅仅是针对儿童而言,指知识会束缚儿童“无知”式的天真;而客观事实的科学知识塑造了忠实于科学的科学家诚实的人格,也就塑造了科学家天真的性情。

【小题6】①李白的天真是无顾忌、无掩饰的率真;②孩子的天真是“无不洁之念”的无知;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对自我的诚实;④齐白石的天真是纯净的童心;⑤黄永玉的天真是精妙而睿智。

【小题7】既表现了孩子无知的天真,又让读者(听者)感受到睿智和幽默的美。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小题5】无

【小题6】无

【小题7】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15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国历代的__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比如当时表现甲午战争的木版画,不久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作为研究素材在有批判性说明的条件下展不出来,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抗议。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正是读《阿Q正传》长大的一代。阿Q的形象,和这些版画中一些中国人的形象并无太大区别。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越,反对工商精英的操纵。同时,当时的zōng jiāo 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小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录自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14.把“反智主义”作为贬义词或是作为中性词使用,在本质上如何区分?(4分)

15.互联网将使平民百姓与知识精英的关系发生怎样的改变?(5分)

14.(4分)强调知识精英的优越,鄙视平民百姓,“反智主义’’就是贬义词;(2分)强调平民百姓的道德优越,反对知识精英的主宰,“反智主义’’就是中性词。(2分)  (意思对即可)

15.(5分)  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更容易获取文化资源,冲破知识精英对资源的垄断;(1分)  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有机会自我表达,与知识精英平等对话;(2分)  互联网有助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沟通(有助于纠正对于平民百姓形象的偏见),医治知识精英自视过高、歧视平民百姓的痼疾。(2分)  (结合原文,意思对即可。不必区分“网络”、“网络文化”、“互联网”概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

游民问题与社会的游民化

王学泰

游民、游民文化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史学与文学史研究者有责任揭示这个历史事实,并从中探索其演变规律。在揭示这个事实与总结其规律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决定性的影响。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我们从中还可以发现,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由于其受众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巨大。它们简直成为下层社会人们理解生活和学习历史的教科书,更是他们获取政治知识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因此,它们不仅促成了游民的社会化和组织化(如明末清初,游民组织的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游民化的桥梁(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影响到其他阶层)。特别是走投无路的人们在铤而走险之时,这些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唐以前的朝代实行兵农合一、全农皆兵的制度,人人都是兵,农闲,每人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唐代实行府兵制,可以说是“全兵皆农”,在所划定的“折冲府”内,大部分农民都是兵,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宋代和宋代以后,整个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的,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是很陌生的。他们只能从反映游民冒险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吸取武装斗争和__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的人们在武装__统治阶级的斗争中的戏剧化、或小说化的倾向。这种情形甚至波及到许许多多有群众参加的社会运动中去。如天地会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小说作品,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正像张鸣在《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一文中所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场农__动能像义和团那样,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存在着如此明显又随处可见的戏曲映像。我们在义和团的仪式活动、舆论宣传、行为举止、言语服饰中,不时地可以发现戏曲行当、念白、表演做派的影子。”

  随着这些通俗文艺作品的普及,凡是有群体参加的活动,人们半真半假地排演着戏文。清末民初,土匪遍地,几乎所有的杆子都打着《水浒传》所树立的“替天行道”的旗号。英国汉学家贝思飞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土匪活动资料之后指出:

“(《水浒传》中)描绘了一系列暴力事件,由豪饮的场面和插科打诨作点缀,但是重点在于罗宾汉式的英雄生活,打富济贫,在“替天行道”的旗帜下聚义。正如对世代土匪首领所提供的激励,小说继续把年轻人的梦想引向现实。”

作者还说,土匪们正是根据《水浒传》所提供的标准选取领袖、组织战斗、安排生活,乃至对待弟兄等。不仅缺少文化教养的游民、农民如此,连南明弘光小朝廷为抵抗满洲铁骑南下侵略,在长江边装模作样地举行誓师大典时,也未能免俗,作为兵部尚书的阮大铖参加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成为当时的笑柄。真是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

1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正如社会生活对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一样,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也有巨大作用。

B.文学史上最早期的小说是由江湖艺人创作的,因此都明显带有游民生活的痕迹。

C.《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说唐》等都是典型的具有游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

D.唐以前的朝代全农皆兵,唐代全兵皆农,正是这种制度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游民化。

E.从宋代开始,社会风气变为崇文抑武,普通百姓只能从通俗文艺中学习军事知识。

F.《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侠仗义、劫贫济富,他们跟英国的侠盗罗宾汉有相似之处。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社会游民化”的是 (3分)

A.在通俗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明末清初,一些游民组织起来__暴政。

B.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清末民初的土匪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C.义和团的仪式、宣传、言行、服饰等方面都明显受到通俗戏曲的影响。

D.阮大铖身为兵部尚书,参加誓师大典时所穿的服装就是戏曲里的行头。

14.文章最后引用了一句现代流行语:“在中国,戏往往不像生活,而生活却有时很像戏”。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作者引用这句话有哪些作用。 (4分)

15.根据文中所述,通俗小说对下层群众来说具体有哪些重要意义? (5分)

12.B D.(B项,“小说”应为“通俗小说”。D项,文中没有依据。)

13.A.(“社会游民化”指其他社会阶层受到游民思想意识的影响,A项说明游民本身的组织化。)

14.①说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脸谱化的表演和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②说明中国戏曲常见的“大团圆”结局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想化反映。③讽刺中国有时会出现一些戏剧化的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④说明通俗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有巨大的影响。⑤形象地说明游民的思想意识通过通俗文艺的传播广泛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即通俗文艺成为社会的游民化的桥梁。(评分标准:答出①②,各给1分;答出③④,各给2分;答出⑤,给3分。最多给满6分为止。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15.①是他们理解生活和学习历史的教科书;②是他们获取政治知识和操作手段的重要渠道;③是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或答“他们从中吸取武装斗争和__的经验”,“他们从中学习军事知识”。)④是他们铤而走险__暴政的力量源泉;⑤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和言行举止的模仿对象。(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文意的,酌情给分。前三条直接摘录原文,将一条拆成两条的,按一条给分,如将第一条分成“理解生活”“学习历史”两点,只给1分。其他形式上分条列举但实际上交叉重复的,按一条给分。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解析:

12. B项,“小说”应为“通俗小说”。D项,文中没有依据。

13.“社会游民化”指其他社会阶层受到游民思想意识的影响,A项说明游民本身的组织化。

14.无 

15前三条直接摘录原文,将一条拆成两条的,按一条给分,如将第一条分成“理解生活”“学习历史”两点,只给1分。其他形式上分条列举但实际上交叉重复的,按一条给分。语句明显不通,扣1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挑战权威 马国亮

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说他“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从此,人们都以他的话为圭臬,也“永以为训”。传说唐太宗计赚《兰亭序》后,爱不忍释,甚至遗诏作为他的殉葬品之一,导致这一瑰宝永绝人间,传世的只是几个临本。但梁武帝之说,也有不以为然,不以为训的。唐代的张环瓘的《书议》便说“逸少则格调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仍乏神气。”还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多贵也。”清代的包世臣也说:“谓右军字势雄强,若如《阁贴》所刻,殊不见雄强之妙,而《兰亭序》也未称也。”包世臣是学者,也是书法家,著有书法理论《艺舟双楫》。

又如举世称誉的莎士比亚剧作,也不是人人服膺的。胡适就指出过,“莎士比亚与伊利莎白女王一朝的戏曲家比起来,自是一代圣手了。但在今日平心而论,莎士比亚实在多不能满人意的地方,实在远不如近代的戏剧家。现代人若虚心细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至多不过能赏识某折某段——正如我们欣赏文明戏曲中某段曲文——绝不觉得这人可与近代的戏剧相比。他那几本最大的悲剧,其实只当得近世的平常刺激剧melodrama, 如Othello,一剧一本,近代的大家绝不做这样的丑戏,又如举世钦佩的《奥塞罗》、《哈姆雷特》,我实在看不出什么好处来;Hamlet是一个大傻子。”(《胡适日记》)

白居易的诗,传诵至今,似乎没人会说不。但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在评论英人Arthur Waley所译中国诗特别推崇白居易的诗时说:“香山才情,昭映千古,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厚之意,有间未达。其所怀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一琐直,形而见绌矣。其写实与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沉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谈艺录》)

提到白居易,不免想到人尽皆知的《长恨歌》。傅雷对傅聪说:“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同凡俗,处处不脱帝皇的nobleness(高贵庄严),更是千古奇笔。”(《傅雷家书》)可是龚自珍早就说过《长恨歌》中的“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真千古恶诗之祖。(《羽王岑逸事》)

又如欧洲的印象派、野兽派画作,举世认同,徐悲鸿却斥之为“雷诺亚之俗,塞尚之浮,马蒂斯之劣,藉卖画商人的纵然宣传,亦能震撼一时。”甚至说“这些人的画,一小时可画两幅。”

这些名家的贬词,你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见仁见智,原无足怪。这是真正的“百家争鸣”,不是屈服地只能有一家之言,而害怕对权威的挑战。

举出这些例子,不过说明了,只要你能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就不怕直说。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做墙头草。要敢于说出你的想法,敢于犯众怒。即使别人未必同意,却必然触发了别人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以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挑战了过去物理学界一致认为宇称守恒和能量守恒、电荷守恒一样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获得一九五七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如果他们盲从于过去的权威定律,就不会做出新的结论。(《散文·海外版》2000年第5期)

1.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怀瓘、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的认识与梁武帝截然相反,这两种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王羲之书法气势的看法上。

B.张怀瓘一分为二地评价了王羲之的书法,既否定了它的基本功和气势,但又肯定了它的格调和形体。

C.包世臣对王羲之书法很有研究,把王羲之的《阁贴》刻本和《兰亭序》临本作为研究的依据。

D.包世臣既是学者又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因此他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是中肯的。

2.对文章引用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的目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爱到极点。

B.说明“稍逊风骚”的唐太宗附庸风雅。

C.说明唐太宗受梁武帝的影响很深。

D.说明王羲之的书法是被捧成的“权威”。

3.下面对胡适的一段话理解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认为莎士比亚是时代造就的“权威”,也受到时代的局限,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权威”不可能具有永恒性。

B.胡适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虽多,但缺少精品,即使他的巨著也只当得现代“文明戏曲的某段曲文”。有的剧本竟是大家不齿的丑戏。

C.胡适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作过认真的研究,认为《奥塞罗》和《哈姆雷特》没有给读者带来什么收益,何况哈姆雷特还是个“大傻子”。

D.胡适尊重客观实事,不仅平心而论莎士比亚毕竟是“一代圣手”,而且还希望“现代 人”力戒高傲,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要虚心地细读。

4.下列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指出“权威”给社会和历史造成极大的影响,说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有自己的见解”。开头用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揭示主题,统领全文,结尾从假设否定的角度强调了“挑战权威”的必要性。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谨。

B.文章中对《长恨歌》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对杨贵妃的认识上,举了两个例子,傅雷认为杨贵妃超凡脱俗,高贵庄严,而龚自珍认为杨贵妃的“回头一笑百媚生”表现了“勾栏妓女”作风。

C.徐悲鸿极力否定欧洲印象派、野兽派的画作,说它之所以能“震撼一时”靠的就是画商的炒作。因为这些画“俗”、“浮”、“劣”,所以只能是劣质商品而决不能称为艺术品。

D.文章在列举了书法、戏剧、诗歌、绘画等方面“挑战权威”的实例之后,又举出了杨李创立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这就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沟通起来了,使本文的论述更开阔更完整。

 1.B

2.D

3.D

4.A


解析:

1.张怀瓘也否定了王羲之书法的格调,文中有“逸少则格调非高……”句。

2.作者把唐太宗用《兰亭序》殉葬引入文章,是用来作论据的,说明王羲之的书

法成为“权威”是被帝王们捧起来的,不能在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上作文章。

3.胡适的话里没有希望现代人“力戒高傲”,“虚心细读”应理解为认真细读。

4.文中对王羲之书法评价的例子没有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却也说明“ ”。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

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邀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

(选自《人民文学》2003.12)

7.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美就是善,就是满足。总之,美是主观的东西。

B.孟子认为美是充实的,他比孔子则更触及了美的内涵,认为美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C.庄子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美是虚无飘渺的。

D.宋玉对“东邻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于认为美是主观的认识。

8.苏东坡的《琴声》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最能说明他的观点的一项是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B.美是主观的东西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9.第二段空缺处是一句关于美的名言,最恰当的一句是  

A.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黑格尔) B.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C.美是一种本质的现象(歌德) D.美本身都是无限的(黑格尔)

10.下列是本文作者对美的见解,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B.不仅形象要作用于感官,而且感官还要作用于情感,这样才能产生美,因而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C.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私有现象,它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人对社会有意义。

D.美总是与真与善相联系的,只有反映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7. C

8 D

9. B

10. A


解析:

7.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他“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也就必然承认美的存在,因而不可能认为美是虚无飘渺的。

8.苏东坡认为琴声的美不仅取决于“琴上”,也不仅取决于“指头上”,而应该是两者的和谐配合统一,因而体现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9.要从上下文的语境去看。从上文看,古人对美的探索有种种不尽相同的认识,下文引用“朱光潜所云”,都表明对“美”的确很难作出确切的解释。

10.原文是“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作用于感官”所以不一定“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选项把“具体的形象”理解得太绝对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_________。   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 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 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 只有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