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与送来
林默涵
①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
②“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烟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③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__。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④“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的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是废物了。
⑤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⑥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__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就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第①自然段中“搬进西方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等”指的是
A.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等种种无用的东西。
B.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等精神鸦片。
C.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
D.__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的文化遭毒品。
2、第②自然段中有两个“鸦片战争”,前一个用引号,后一个没有用,这是为什么?
A.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前一个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C.前一个加引号表示强调突出; D.前一个加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3、用一句话归纳第②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自然段“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__”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④自然段的内容,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A.(前一个是专指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特定称谓,所以要用引号;后一个是泛指,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不要用。)
3、“送来”的祸害之烈
4、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送来”各种东西
5、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根据需要,有辨别有选择地自己来拿,是为拿来主义。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1、这一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举例和比喻论证 C.举例和类比论证 D.比喻论证
2、本段文字批判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1、一、“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二、“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割断历史、盲目排外的虚无主义者;三、“接受一切”,“欣欣然大吸剩下的鸦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2、“占有,挑选”,即以科学分析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物质能是一种新能源,但由于目前其利用受到土地资源等多方面限制,发展前景还不是很广阔。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生物质能( )。
A:是一种新能源 B:利用受到限制 C:发展前景并不广阔 D:利用面很广阔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颐和园附近要建的电塔工程,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进入环保听证程序。事件到此并没有画上句号,它不仅考验着市民维护家园的决心和城市决策者的智慧,还关系到类似颐和园的众多风景名胜资源和文物的命运。 从这段文字我们不能推出的是( )。
A:电塔工程至此还没有正式开工 B:电塔工程不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C:多数市民维护家园的决心比较强 D:受到此种威胁的景点不止是颐和园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再来治理,非但费事、费时、劳民、伤财,而且,有些环境问题难以逆转,甚至是不可逆转。因而,“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危险的。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的一种观点()。
A: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 B:对于环境问题必须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 C:环境问题是一个费事、费时、劳民、伤财的事,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D:“先发展,后治理”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三国演义》是明初罗贯中作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为那个群雄逐鹿的动荡时代提供了全景式的历史图卷,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A:《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B: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C:《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初罗贯中 D:《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人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汉代画像石、泥俑、古墓壁画刻画的形象多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形象,然而汉代艺术就在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气势之美。
在汉代艺术中,力量、运动、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在汉代艺术品里,动物形象狂奔乱跑,活泼跳跃,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人物形象虽然有时形态是静止的,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来表现他存在价值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运动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之后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力量、运动、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是构成这种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笨拙,也就很难展示出那外在动作姿态的力量、运动、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力量、运动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浑然一体。
如果拿汉代艺术品与后代艺术品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力量、运动、气势,就愈显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然而,它却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实显得拙、粗、重。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力量、运动感而具有浪漫风貌。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汉代艺术呈现出来更多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则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汉代艺术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均以运动姿态出现,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气势之美。
B. 汉代艺术品表面上呈现出幼稚、简单与粗糙,实际上正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表现。
C. 与汉代艺术风格相比较,后代轻、细、巧的艺术风格就显得过于写实没有浪漫气息。
D. 与唐代艺术不相同,汉代艺术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以及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汉代艺术品中的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的?
【小题】 D
【小题】答题要点:①形象常表现为动态 ②动作夸张 ③外貌单纯简洁 ④装饰单纯
解析:
【小题】 无
【小题】(评分标准:每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顺畅得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牌坊,也叫牌楼,古已有之 ,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关于牌坊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那时称为“衡门”。“衡门”的结构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唐代,我国的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于是老百姓也逐渐称这种坟门为“牌坊”。
牌坊的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的,也有石质的,琉璃的或砖砌的。木质的牌专多不延年,现存的有些仿古牌坟,看上去似木质的,实际是后人用钢筋水泥或钢管建造的。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坊是朝阳门外神路街牌坊,设置于东岳庙山门之前。东岳路始建于元文宗天历年间,有人说初建时,山门前就有牌坊,可能是木质的,到明万历三十五年,改建成一座三间四柱七棱的绿琉璃牌坊。雄峙若城朝,歇山顶,正春两端施吻。接顶正中饰火焰宝珠。北面石额为“永延帝祚”,南面石额为“秩祀岱宗”。相传多为明朝严蒿之笔墨,意为皇图永固,江山绵延。
首都博物馆大厅内现有一座古牌坊,被称作“品级最高的牌坊”。该牌坊是一座三间四柱的木质彩绘牌坊,原设置在历代商王庙的庙门外,牌坊旁置有一座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早年,无论是多商品阶的官员,至此必须下马,步行者从牌坊下面走过。若不如此,就犯有欺君之罪,会被衙役收监的。牌坊上的题额是“景德街”三字。现在此街被称作阜内大街。这座牌坊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首都博物馆建成后,又把它重新竖立起来,供公从观赏。
文丞相祠牌坊坐落于现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明洪武九年,北京按察司副使刘崧为纪念文天祥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在他被关押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文丞相祠”,并在祠堂所在道路的两端各立了一座牌坊,东口题“教忠坊”,西口题“育贤坊”。这两座牌坊成为弘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的象征。人们从牌坊下经过,无不满怀崇敬之情。
牌坊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困此,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地,牌坊是一形象化的标志已成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悠久的中国的象征。
(取材于王铭珍《北京牌褛趣话》等,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牌坊”的名称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牌坊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
B.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神路街牌坊,元朝初建时为木质,明代时又改建成琉璃牌坊。
C.历代帝王庙庙门外的古牌坊品级最高,只有高品阶的官员才能从它下面步行走过。
D.世界各地都把牌坊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牌坊的作用。
【小题】(3分)A
【小题】(5分,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要点一:唐代的牌坊(坊门),方便居民通行。
要点二:用以祈祷、祝福。
要点三:作为街道或重要建筑物的标志。
要点四:用以表彰、纪念。
解析:
【小题】(B项中,“元朝初建时为木质”有误。C项原文说:“无论是多高品阶的官员,至此必须下马,步行者从牌坊下面走过”,并不是说只有高品阶的官员才能从它下面步行走过。D项中,因果倒置。)
【小题】无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jī dū jiāo 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__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B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AC 答题区域在第三段。)
【小题2】(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__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而仕导致的。A、B、D答题区域都在第四段。)
【小题3】(A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D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C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D答题区域在第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