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关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1.D(“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错。第三段开头,《史记•封禅书》中也记载了秦始皇之前的一些封禅传说)

2.C(“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错。原文是“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

3.D(根据结尾一段,“封禅”文化并非中国特有,“还传播到海外”错)

根据下表分析归纳。

“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什么地方工作”表

地区

比例

经济

特区

沿海

地区

大城市

中等

城市

小城镇

老少

边区

农村

国外

其他

%

13.2

25.7

22.6

20.1

2.1

1.2

1.9

9.2

4.0

答: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职业、地区的选择存在着如下四个特点:

(1) ;(2) ;(3)

(4) 。形成这种择业倾向的主观原因是: ;客观原因是: ;结果是

特点:(1)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多,到内地老少边区的人少;(2)到大中城市的人多,到小城镇的人少;(3)到经济特区的人多,到其他地方的人少;(4)到国外的多,留在国内农村的少。主要原因是:着重地区经济条件,就业环境;客观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结果是人才相对集中,分布不均衡。

将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内容不得有删削)。

里克特是德国著名作家。他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作为“穷人的歌者”,他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答:

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穷人的歌者”里克特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两 条 路

[德]里克特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清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更加无望的生命飞向他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的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路的入口――一条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处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无底深渊,从那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出舌尖

老人仰望着昊天,苦恼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吧!父亲呀!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漂浮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__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穿透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荣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父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而做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母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坠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夜晚打盹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个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苍,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坠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还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时只能是徒劳了。

7.第六段中画线的“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答:(1)含义是:

(2)目的是:

8.(1)体会第二段画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超过40个字)

(2)第四段最后把老人和自己的伙伴作比较,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5个字)

9.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犯过错误的年轻人。

B.本文是通过人物的幻觉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

C.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是后两个自然段。

D.前五个自然段用插叙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对青年时代生活选择的回忆,表现了一个老人的觉醒。

E.前五个自然段是用倒叙的手法,按主人公老年、青年、少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六十岁老人的苦恼和希望。

7.(1)走上正路的人一定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2)激励有过失的年青人迷途知返,走上正道。

8.(1)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走不同道路的不同境遇与结局,增强了表达效果。

  (2)反衬“老人”因走错人生道路而一无所获,徒有懊悔和痛苦。

9.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年轻人要珍惜青春努力奋斗,否则,年老时只徒留悲伤。或:年轻人要选准人生道路,不可误入歧途,否则将后悔不及。

10.A、C(B项就百通过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D、E项并不是用插叙、倒叙手法,也不是“回忆”、“表现老人的希望”。前五个自然段是写年轻人的一个梦,按时光倒流的顺序,从老年写到青年、童年(少年),表现一个花甲老人的追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些年,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一直在医学边缘上行走,《红处方》、《预约死亡》与《血玲珑》,在各种医学角度传达着对生命的关切与死亡的审视。 B:每一位求职者是否都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兴趣、性格、能力的职业,使自己的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呢?心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满意的答案。 C: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靠他聪明灵巧的双手,在技能领域得心应手。 D:许多工作对性格品质有着特定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应具备热爱学生、正直、有责任感等。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阳光、水和空气、笔……删掉哪一样是好? B:我在哪里,在干什么,我扬起头来问天。 C: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字――“笔”。 D:继《红处方》后,毕淑敏又发表了《拯救乳房》、《预约死亡》……等小说。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雏形 碑贴 一笔勾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寂寞 惭愧 嬉笑怒骂 有志者事竞成 C:惶然 斑澜 融会贯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D:斟酌 噬啮 言论精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商店中层卖的名人字画大多是_________,并不值展卖商标出的价钱,这引起了打假部门的注意。(2)大岭山已是满眼秋色:稻田铺金,松柏凝翠,丹枫初红,真是________。(3)中央开发西部的决定,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积极意义,这是________的。

A:次品 五颜六色 毋庸置疑 B:赝品 五颜六色 无可辩驳 C:次品 五彩缤纷 无可辩驳 D:赝品 五彩缤纷 毋庸置疑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一定要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_________及他们的传达技巧。②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_________。③我们应当采取各种有力措施,_________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影响。

A:观察 媒介 铲除 B:观照 媒介 消除 C:观照 媒质 铲除 D:观察 媒质 消除

下列关于“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认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黑塞告诉了我们经典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韩愈让我们懂得了在求学的过程中只能向“经师”学习,《贵在一个“新”字》告诉我们的是在获得教养的路途上独立思考十分重要。 B:“经典的力量”、“求学之道”和“从质疑到创新”三个板块谈的是我们获取教养途径的三个重要方面,即“读”、“学”、“思”,除此外我们还有其他途径获得教养,并非只有这三种方式。 C:真正的教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但在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过程中并不代表我们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 D:知识的追求和精神的完善是两个相等的概念,一个人一旦拥有了知识,他早晚会拥有教养,因此,眼下的我们应该为教养的形成而努力追求知识的拥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