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①美国为什么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能为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呢?目前国内流行的理解是,汇率之争的实质是贸易问题,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美国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问题。
  ②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00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1031亿美元,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同时也成为继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商品供应商。于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制造业今年频繁指责中国__纵人民币汇率,有意压低人民币汇价来促进出口,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且抢走了大量美国工人的饭碗。
  ③此外,由于中国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吸引了许多美国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美国也以此指责中国在“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削弱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另一方面,提高美国公司投资中国的投资成本和使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以抵制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④目前国内流行的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看到了美国的表面意图,还没有真正洞察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战略考虑。
  ⑤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制造业工人高失业率的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问题。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宗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⑥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聪明的美国人怎会不明白这些简单道理呢?如果美国政府真想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放松对中国进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管制就能做到。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产品的种种限制是美中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中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时期,需要进口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相关技术,但美国至今以种种理由阻挠中国的进口,不准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这些产品。
  ⑦因此,要真正理解美国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深层次意图,就必须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上来分析。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已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就必须遏制任何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并且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把人民币升值问题放在这一战略背景上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其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当初就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最后实现其阻击日本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美国想在中国故伎重演。 (选自《国际金融报》)

13.对第3段中“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强调中国的生产优势对美国工业的影响之大。

B.讽刺美国政府夸大其词,借此耸人听闻。

C.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D.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的发展构成威胁。

1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外资的引进及中国产品的出口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B.平衡贸易往来,根本之策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

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是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美国曾逼迫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发展受阻,历史的相似提醒中国要谨慎对待和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问题。

15.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13.B(“挖空美国的工业基础”是美国的借口,不可能就此讽刺美国政府)     (3分)

14.C(“希望进一步发展本国的传统制造业”不当,见原文⑤段“这些传统制造业产品美国现在根本就不生产,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也要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 (3分)

15.阻击中国经济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永远保持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__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文章选自金开诚的《“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

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飞跃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1.D (A 艺术不特指“京剧”。B “稳定”与“心理定势”有关。C “默契”的变动不需“破裂”)(3分)

2.B (“飞跃”于文无据。)(3分)

[f75faaf2d25c6058.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同时也与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而“中产”则更多地强调经济能力。

②在中国曾进行一项调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及其课题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选择中间三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3.8%。赵延东将之总结为“中间阶层认同”。

③波兰社会学家奥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社会不平等结构的认知上倾向于阶梯式分层模式而非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则说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属于中间阶级或阶层。而根据赵延东的调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结构正表现为一种阶梯式的阶层结构,多数公众认可自己处于中间阶层。

④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年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据他们在2002年一2004年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进行的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阶层们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偏好文艺、财经、自然科学等类别的读物,20%的中间阶层的人会看一些周报(刊)或周末报,这个比例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而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则较少。

⑤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中流”们不同,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根据赵延东的研究,中国被调查者认可“中低层”的比率达到26.5%,中高层只有10.4%。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社会人群表现出一种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倾向。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他们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动力普遍低落,他们没有进步的企图,“对人生热情低下”,甚至产生“怎么样努力也没有用”的念头。这些本该是“未来中流”的人,慢慢沦入“下流社会”。

⑥日本学者指出,“中流阶层”事实上并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中流”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在经济发展期,大家相信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按照意愿顺利上升,而随着经济的下滑,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公平感丧失,“中流”的共识也就解体了。

1、下面有关“中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与家庭背景、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同“中产阶级”一样。

B.在经济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三方面中,“中流”更注重后两

方面。

C.各国的“中流”自我定位普遍偏低,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D.“中流阶层”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对人生热情低下。

2、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点的一项是 ( )

A.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B.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人会关注一些周报或周末报。

C.偏好文艺,热衷于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D.家庭年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多居于大城市。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据赵延东的调查可看出,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层”认同率为46.9%。

B.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由“未来中流”滑入了“下流社会”,随着收入的降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低落,状况堪忧。

C.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了平等的感觉和个人努力,就能形成“中流”共识。

D.公众的中间阶层认同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变为阶梯式阶层结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d1b7e8a4537bd29b.jpg]

封禅①,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②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

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

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

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关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

注:①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②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

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

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

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

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

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

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

C.秦始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

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

1.D(“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错。第三段开头,《史记•封禅书》中也记载了秦始皇之前的一些封禅传说)

2.C(“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错。原文是“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

3.D(根据结尾一段,“封禅”文化并非中国特有,“还传播到海外”错)

根据下表分析归纳。

“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什么地方工作”表

地区

比例

经济

特区

沿海

地区

大城市

中等

城市

小城镇

老少

边区

农村

国外

其他

%

13.2

25.7

22.6

20.1

2.1

1.2

1.9

9.2

4.0

答: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职业、地区的选择存在着如下四个特点:

(1) ;(2) ;(3)

(4) 。形成这种择业倾向的主观原因是: ;客观原因是: ;结果是

特点:(1)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多,到内地老少边区的人少;(2)到大中城市的人多,到小城镇的人少;(3)到经济特区的人多,到其他地方的人少;(4)到国外的多,留在国内农村的少。主要原因是:着重地区经济条件,就业环境;客观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结果是人才相对集中,分布不均衡。

将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内容不得有删削)。

里克特是德国著名作家。他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作为“穷人的歌者”,他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答:

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穷人的歌者”里克特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两 条 路

[德]里克特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清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更加无望的生命飞向他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的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条路的入口――一条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处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无底深渊,从那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出舌尖

老人仰望着昊天,苦恼地失声喊道:“青春啊!回来吧!父亲呀!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闪烁着幽光,那光亮漂浮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__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徒然的懊丧像一支利箭穿透了老人的心脏。他记起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荣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父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而做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多看一眼父母居留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坠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夜晚打盹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个错误,眼下却还年轻,他虔诚地感谢上苍,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坠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还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时只能是徒劳了。

7.第六段中画线的“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答:(1)含义是:

(2)目的是:

8.(1)体会第二段画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超过40个字)

(2)第四段最后把老人和自己的伙伴作比较,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5个字)

9.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1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人公是犯过错误的年轻人。

B.本文是通过人物的幻觉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

C.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是后两个自然段。

D.前五个自然段用插叙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对青年时代生活选择的回忆,表现了一个老人的觉醒。

E.前五个自然段是用倒叙的手法,按主人公老年、青年、少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六十岁老人的苦恼和希望。

7.(1)走上正路的人一定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2)激励有过失的年青人迷途知返,走上正道。

8.(1)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走不同道路的不同境遇与结局,增强了表达效果。

  (2)反衬“老人”因走错人生道路而一无所获,徒有懊悔和痛苦。

9.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年轻人要珍惜青春努力奋斗,否则,年老时只徒留悲伤。或:年轻人要选准人生道路,不可误入歧途,否则将后悔不及。

10.A、C(B项就百通过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D、E项并不是用插叙、倒叙手法,也不是“回忆”、“表现老人的希望”。前五个自然段是写年轻人的一个梦,按时光倒流的顺序,从老年写到青年、童年(少年),表现一个花甲老人的追悔)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些年,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一直在医学边缘上行走,《红处方》、《预约死亡》与《血玲珑》,在各种医学角度传达着对生命的关切与死亡的审视。 B:每一位求职者是否都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兴趣、性格、能力的职业,使自己的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呢?心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满意的答案。 C: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靠他聪明灵巧的双手,在技能领域得心应手。 D:许多工作对性格品质有着特定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外,还应具备热爱学生、正直、有责任感等。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面对自己的纸,犯了难。阳光、水和空气、笔……删掉哪一样是好? B:我在哪里,在干什么,我扬起头来问天。 C:偌大一张纸,在反复勾勒的斑驳墨迹中,只残存下来一个字――“笔”。 D:继《红处方》后,毕淑敏又发表了《拯救乳房》、《预约死亡》……等小说。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雏形 碑贴 一笔勾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寂寞 惭愧 嬉笑怒骂 有志者事竞成 C:惶然 斑澜 融会贯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D:斟酌 噬啮 言论精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