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D

解析:D项,“都从”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A

解析:“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D

解析:“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

“80后”作为一个群体最初在社会舞台上一亮相,便引发了传统主流文化精英许多惊疑不定的批评。而这些批评,明显渗透出上一辈对新一代青年文化意识的忧虑情绪。产生这种普遍的忧虑情绪并非没有理由。因为“80后”这一标示时代年龄的概念,本身便偏向于对一个社会群体特殊文化行为的价值判断,其核心包含了一种社会人类学范畴的“亚文化”意指。给定这一概念亚文化意义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群体特别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在自我思想上也有着自身某种独立的思考和追求。不过,他们的思想目前还处于社会一种边缘、弱势境地,还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政治经济上的实质影响,只能表现为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某种疏远离散状态。而这种疏离导致的结果即是大众普遍的印象:少数“80后”作家热衷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而大批青年则浸泡于各种浪漫时尚与叛逆娱情的亚文化之中。

亚文化(subcuhure)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情景,实际上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与话题。这种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的社会文化现象,往往指在社会主流文化或综合文化的大背景下,某一区域或某一特殊群体所彰显出的独异观念和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与主流文化相对的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不过,这种同样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心理习惯,地域环境风貌、思想信念积累、文化气质构成等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种种“经历过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较为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潮流,始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当时“生活的路越走越窄”等青年们普遍困惑的问题,催生了穿喇叭裤戴蛤蟆镜的文身族群以及“一无所有”的摇滚青年。上世纪90年代的亚文化青年,则以“打口带一族”与“大话一族”等为代表。新世纪以来,“80后”青年主体的文化观念与世界青年文化快速接轨,波波族、乐活族等西方新兴群体生活方式很快引入,游戏族、动漫族等亚文化风尚也基本与国际浪潮保持同步。这些消费娱乐亚文化,取代了过去对主流文化进行某种对抗式反思的姿势,成为“80后”抵制“父母文化”的主体形态。

网络“恶搞”是网络亚文化的另一明显表现形态。实际上,当宏大叙事与主流文化形态出现审美疲劳,“恶搞”早已从小众行为升格为“80后”们普遍喜爱的亚文化方式。这种夸张超常规的集体“恶搞”,正是一种充满娱乐与叛逆原动力的“滑稽戏仿”。实际上,网络世界里被“恶搞”的对象可谓无人不有无事不可,大到世界政坛国家元首,体坛影视明星,小到社会青年打架斗殴,邻家姐妹芝麻蒜皮。一些娱乐炒作、搞笑短信、ps图片、通俗歌曲、动漫flash等网络流行元素的“恶搞”现象不胜枚举。此外还有着广泛影响的,是文化“丑角”现象在网络大批涌现并在现实中走俏。木子美、芙蓉姐姐、竹影青瞳、流氓燕、红衣教主、程菊花、百变小胖、石榴哥哥、凤姐等人接踵而至,更有“80后校园第一爆笑组合”的“后舍男生”搞怪假唱风靡一时。“80后”青年网民的生活因为“恶搞”而变得五彩斑澜。这些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与讽刺社会的“恶搞”狂欢景象,实实在在地提供了“80后”一次“暂时拒绝官方(主流)文化”的机会。

(摘自《困顿与精神的探望》,有删改)

12.文中与“80后”有关的阐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80后”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热衷于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

B.“80后”群体主动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疏离造成大众对“80后”群体普遍的印象。

C.新世纪以来,“80后”消费娱乐亚文化已与世界青年文化接轨,并成为主体文化形态。

D.“恶搞”升格为“80后”喜爱的亚文化方式后,为他们提供了暂时拒绝主流文化的机会。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主流文化精英对“80后”惊疑不定的的批评,渗透出上一辈对新一代青年文化意识的忧虑情绪。

B..浸泡于各种浪漫时尚与叛逆娱情的“80后”思想并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政治经济上的实质影响。

C.社会心理习惯等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种种“经历过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D.木子美、芙蓉姐姐、百变小胖、石榴哥哥、凤姐以及后舍男生搞怪假唱等现象是文化“丑角”现象。

14.简要概括“80后”亚文化的表现形态及原因。(5分)

答:

12.D(A项部分代整体,“热衷于通过另类化、偶像化方式写作来表达自我”只是少数“80后”作家;B项不合文意,在文中意思为“80后”的思想表现为对主流精英与主流意识的某种疏远离散状态,C项张冠李戴,原文为消费娱乐亚文化成为“80后”抵制“父母文化”的主体形态。)

13.C(表述不当,社会心理习惯等并不是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

14.“80后”亚文化的表现形态:①消费娱乐亚文化;②网络“恶搞”的网络亚文化。(每点1分)

原因:①这一群体具有反叛个性与浪漫品质,在自我思想上也有着自身某种独立的思考和追求。②西方新兴群体生活方式很快引入,文化观念与世界青年文化快速接轨。③宏大叙事与主流文化形态出现审美疲劳。(每点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公共艺术概念的提出,既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公共空间人文审美的追求,也表明了原有的建筑、雕塑、壁画等美术学科在后现代文明中被赋予一个整体性的全新概念。正是基于后现代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原有的建筑、雕塑和壁画都试图打破边界,消弭造型艺术的门类划分,共同将这些艺术整合到观念化、材料化与大众化的新艺术中。

所谓观念化,就是中国当下的建筑、雕塑与壁画并不满足于功能性、纪念性和造型性等艺术创作特征的发挥,而往往注重观念性或理念性的建构与创造,在于这种艺术类型,或在于创作别人没有想过、或还可以这样想、或想得富有审美寓意的作品。尤其是当下的雕塑,已不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圆雕或浮雕,而在于实物空间的观念化或实物空间寓意的表达与探索。因而,造型形象“雕”与“塑”的技艺被弱化,艺术创作更多地体现在观念的构想与创造上。所谓材料化,一方面是指不再局限于青铜、石材、原木等传统耐久性雕塑材料的运用,而扩展到一切唾手可得的现成品材料,甚至于创意性地使用易碎易变的廉价材料;另一方面则是凸显材料的物理属性,赋予这种材质的物理属性以社会、文化和情感的意义,让材质本体说话,排斥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干预。所谓大众化,不仅仅指雕塑及雕塑营造的空间具有公共艺术的属性。增强公众对于作品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指在审美上弱化雕塑原有的崇高感,趋向世俗化。因而,和传统雕塑相比,当代雕塑反而具有了故事、情节、事件等叙事性的特征,甚至于不惜以现成品或原物表身作为雕塑形象,使雕塑不仅是再现性的实写,更是原物象本体的呈现。在某种意义上,公共艺术的这种大众化特征,也消解了雕塑、壁画本身的存在,让材料和环境构成富有意味的空间已成为当代公共艺术探索的重要路向。

显然,城市化作为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改变了原有的造型艺术概念,这或许是发生在当下中国的建筑、雕塑和壁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命题。在当下中国,一方面,建筑、雕塑和壁画仍保留相对独立的学科性,在现代性的本土化进程中还有漫长的道路;另一方面,则是公共艺术的新艺术概念已经渗透,潮流与趋势已让这些美术学科发生了不容忽视的蜕变。

壬辰降临,已高度城市化的中国并没有减少人们回家过农历新年的热情。春节应当是中国最有文化影响力的节日,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种喜庆中感受中国的公共艺术吧!

(选自《美术》2012年第二期,有删改)

5、下列关于“公共艺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共艺术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种体现了公共空间,也就是追求公共空间中人文审美的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用来美化公共空间的新艺术。

B.、公共艺术是逐步消除原有的建筑、雕塑、壁画等美术学科之间造型艺术的界限,使其在后现代文明中逐步融合,逐步成为一体的新艺术。

C.、公共艺术是在后现代文明中不在意于建筑、雕塑与壁画这些功能性、纪念性和造型性等艺术创作特征发挥的用来美化公众环境的新艺术。

D.、公共艺术是在后现代文明中比较注重观念性或理念性的建构与创造,或创作别人没有想过或想法与别人不同而富有审美寓意的新艺术。

6、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观念化,意思是在后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很多造型艺术已不局限在传统意义的“技艺”上。而在于艺术作品寓意的表达与探索,艺术创作更多地体现为观念的构想与创造。

B.、材料化,意思是在后现代城市化建设中,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耐久性材料的运用,而扩展到利用现成品材料,甚至会有创意地使用易碎易变的廉价材料来进行创作。

C.、材料化,意思是在后现代城市化建设中,凸显材料的特性,赋予这些材质的物理属性以社会、文化和情感的意义,让材料自身来表现创作意图,艺术家根本不去改变材料。

D.、大众化,意思是在后现代城市化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作品营造的空间具有公共艺术的属性,促进公众对作品的参与和互动,还要注意在审美上弱化艺术作品的崇高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作为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大大地改变了原有的造型艺术概念,当下的中国建筑、雕塑和壁画等传统艺术必须正确面对这种状况,通过长期不断的探索,将会走出自己的新的发展道路。

B.、和传统雕塑相比较,当代雕塑具有叙事性的特征,甚至于不惜用随处可以得到的廉价的现成材料或原物本身来作为雕塑的形象,现代雕塑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公众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C.、虽然现在已有了公共艺术新概念的渗透,潮流与趋势已让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科发生了不容忽视的蜕变,但是,建筑、雕塑和壁画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现代性的本土化进程将不会一蹴而就。

D.、由于体现公共空间人文审美追求的公共艺术概念的提出,原有的建筑、雕塑、壁画等美术学科逐步被打破边界,造型艺术的门类划分被消除,以后将不再有独立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门类。

CC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同、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的山水画,但后来的jī dū jiāo 改变了这一切。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以重新发展。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中国山水画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在山水画史上,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这种以道为本体存在,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术表现,惟有山水画特殊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表达。道家对自然的直观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的神秘的一面,直至后来披上了禅宗的外衣。

禅宗是fó jiāo 中惟一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部分。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但是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的奥妙玄机,比道家略高一筹。禅的神秘的哲学精神是将儒、道、佛、印度教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活体验。禅宗无视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公式主义即任何约束和限制的东西,禅宗象征着绝对自由,这给画家们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禅宗还主张“心造万物”,强调心是物质世界的主宰。这些观念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画家从第一笔开始到最后一笔收束,由心主宰画面中天地间万物。禅宗对有限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的体验,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更灵遥的意境。

(摘编自周__《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既是中国山水画的特征,也是其创作前提。

B.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对非拟人的自然哲学最基本的文字表述,该哲学是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

C.通过对自然景物韵赞美来表现人的理想心态,这是“以形媚道”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方法上的具体体现。

D.在禅宗的影响下,画家们作画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在整个作画过程中,由心主宰画面中的天地万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山水画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决定了它不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

B.因为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兼融两种哲学思想之长,同时禅对人生及宇宙是直觉体验,所以比道家略高一筹。

C.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D.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禅宗更将其推向了更灵远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是因为西方山水艺术的出现远远先于中国的山水画,但后来被扼杀、中断了。

B.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是需要使主客体完全融合。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主要从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中转化而来。

C.“禅”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体验。禅宗象征着绝对的自由,这一点与道家思想有所契合。

D.唯有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能够使“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术得以实现,这使中国的山水画在空间艺术表现上无法超越。

1.B  (“山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注意原文“包括”一词,说明“非拟人的自然哲学”是山水画出现的前提之一。本句表述以偏概全。)

2.D  (A项 偷换概念,原文“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B项 “兼融两种哲学思想之长”无中生有,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同时“所以比道家略高一筹”属于断章取义;C项 原文“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这里故意扩大“画家”的范围。)

3. C (A项 强加因果;B原文 “道家的这种哲学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主要精神”不等于“主要”发展来源;C项 根据第三段第三行提到作画时受道家思想影响,力求达到自由境界与禅宗象征着绝对自由有契合之处,可知C项正确。D项 “这使中国的山水画在空间艺术表现上无法超越”,原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吉祥瑞兽

张勃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问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志。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 2012.1)

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众在各种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因为龙是吉洋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C.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竟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龙风呈样、龙腾虎跃、龙飞风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滇。其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

D.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

1.A(“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因果颠倒,此外龙只是五种祥瑞之一)

2.B(“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错,“端午节”就不是)

3.B(“本没有原型”错,从文中“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看,一些动物就是龙的原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一17题。

观镜有感

鲁迅

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栩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业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②镜面国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黄店家都称为“海马荀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辞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屏王和屏奴的宝贝。

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帷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穗,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巨,帷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伟一般,裕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川似的向西洋主人历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棍是不劳久待的罢。

注 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指出第⑤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题为“看镜有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有哪些方面的“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6分)①首先从古镜的文饰引出论述的话题;②然后分别论述汉、唐、宋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③最后点明主旨,指出要“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每点2分)

16.(6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分)壮健者比喻积极、主动、自信的文化心态,(1分)衰病者比喻消极、保守、自卑的文化心态。(1分)二者对比,形象鲜明地批判了当时畏惧、抵制外来文化的现象。(2分)

17.(6分)①对汉、唐、宋等朝代对待外来事物不同气量及其不同命运的感叹;②对当时社会排斥、抵制新文化现象的感慨;③对社会文化进步,要尽量吸收新文化的感想;④对社会文化与国家政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悟。(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凤、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观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动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园林中众多动势的互相作用,强化了古典园林富有生机活力的动态美。

B.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动静合宜,化静为动”的特点,体现了园林的综合艺术。

C.中国古典园林的构筑强调有山有水,山静水动,那活泼的流水增添了无限生趣。

D.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都力求营造“处处有美”的氛围,使人获得诗情画意之感。

9.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飞檐”这种形式是灵动的,有飞禽走兽等饰物与瑞云等纹饰,屋脊和飞檐呈向上飞升腾跃之美。

B.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在说明静观园林所欣赏的是静态美。

C.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借助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 美景”融合,有意识地突出季节变化之美。

D.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依赖山水、建筑等有形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们审美理想的空间艺术。

10.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分)D(“处处有美”、“诗情画意”不属于“动态美”)

9.(3分)B(苏诗要说明的是,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会因观赏角度不同而呈现一定程度的动态美,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美)

10.(3分)⑴园林景物的动态造型;⑵园林空间方位的变化多样;⑶园林静景动景的巧妙搭配;⑷园林时间季节的变化。(评分要求,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创作自由与社会担当

陆天明

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灵自由和社会担当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辩证地看待和准确地处理“心灵自由”和“社会担当”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准确地处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至关重要。

我们崇尚心灵自由。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领域打破了束缚创作的各种清规戒律,广大作家艺术家重新享有了独立思考的权利,肯定了创作主体在创作中自由表现的不可或缺性,肯定了多样性诉求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展现。但后来发生的变化又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心灵自由都不会是空泛的、抽象的、绝对的,它都需要一个空间依托,都会产生一种社会指向,更会衍生和附加一种价值判断。如果只执着于小我和一己的情感表达,置时代变迁、历史诉求和民众命运于不顾,那么创作的疲软苍白和失落于广大读者,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有人会说,伟大的卡夫卡当年活着时,也被他同时代的人严重冷落过,但他最终还是被后人确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典作家之一。但卡夫卡的例子并不能证明创作主体理该拒斥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生存意愿。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卡夫卡密切关注着他的时代,以深邃敏锐的观察剖析,痛悟到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人性异化这个重大的人类命运母题,并加以独特前卫的文学表现,才在后世引发巨大共鸣和认知震撼,才奠定了他那经典作家的地位。

我们崇尚心灵自由。但很长时间以来,有一种流行的看法,以为只要一涉及“社会担当”、“历史使命”、“时代要求”,就会干扰到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自由”,就会严重削弱作品的“艺术质地”和文学的纯净性。更有甚者,认为不能“让一个作家承担这样的(拯救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便带来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诸如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乃至所谓身体写作上升为这个时代趋之若鹜的主题词”。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变革。作家自是不能也不该袖手旁观,不管是“拯救”也罢,“疗救”也罢,是推动,还是促进,是“殚精竭虑”,还是“略尽绵薄之力”,都应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激情,用自己的创作去参与这场伟大的变革,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有人还曾担心过,关注时代,贴近现实,势必会把一些社会问题引入创作中。而把文学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似乎神圣的文学就被“亵渎”了,就不“文学”了。文学关注了社会问题后,就真的不再“文学”了?戏剧大师易卜生就是专写“社会问题剧”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接触到了北欧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极其尖锐复杂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又有谁能否定得了他老人家对推动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在纯文学领域里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呢?所以,文学不文学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学能不能关注时代,能不能切入政治,能不能引入社会问题,而在于你对这一切是不是做了真文学的思考和表达。

是的,我们必须崇尚心灵自由,但真正的心灵自由却得自于对时代对人民的殷切关注和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的博大方能给文艺创作者真正的自由自在。

(选自2009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6.下列关于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灵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崇尚心灵自由,就是要尊重作家的独立思考、自由表现、多样性诉求和创作个性。

B.不顾时代变迁、历史诉求和民众命运的“自由”创作必然疲软苍白,失落于广大读者。

C.让作家承担“拯救社会”的责任,会干扰到作家的“心灵自由”,影响文学的纯净性。

D.文学创作者只有殷切关注并全身心投入到时代和人民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灵自由。

7.下列对创作自由和社会担当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创作自由和社会担当的关系是需要辩证地看待和妥当地处理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B.心灵自由不是空泛的、抽象的、绝对的,需要空间依托、社会指向和价值判断。

C.创作主体完全排斥社会担当,会使平面化、私人化、欲望化等成为时代主题词。

D.不能认为文学一联系现实的“社会问题”,就被“亵渎”了,就不“文学”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时代的人因卡夫卡痛悟到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人性异化的母题,而严重冷落他。

B.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作家要用自己的创作参与变革,负起应负的责任。

C.易卜生专写“社会问题剧”,并因此在纯文学领域里获得了崇高地位。

D.关注时代、切入政治、引入社会问题是文学的关键,是真文学的思考和表达。

6.C      7.B      8.B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以维持生命,同时又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涵养审美情趣。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没的要素再简些就是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呈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所创造的,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人是怎样和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意思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飘逸的行云、潺潺的流水,就会被这些美好景物吸引。自然景物,只要美,人就喜欢。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景色的明暗会相应引起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而这种精神之别又反作用于眼中的物象,于是就有了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还不仅仅满足于自然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人与自然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它们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还能悟出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所谓“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天星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只有保护,才能把山水的美感挖掘出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取材于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诸多美的要素。

B.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各种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C.小石潭的凄清、岳阳楼的阴晴、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文学家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D.自然中的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组合,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也不能失而复得。

15.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分)D

15.(5分)人所以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是因为自然景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1分);人能够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美,产生美感(1分),并能够经过思考(1分)将美感上升为与自然景物特点相应的情感(将美感转化为美好的情感)(1分),还能够悟出其中的哲理美(逻辑美)(1分)。意思对即可。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现在的孩子青春期来得越来越早,进入成人角色的时间却越来越迟。大量青春期怪异行为让上一代人抱怨不已:“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科学家发现,有两个神经心理系统相互作用,让儿童变为成人。近两个世纪以来,这两个系统的发育时间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青春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随之带来了新的青春期困扰。

这两个系统中,一个负责处理情绪和动机。正是这个系统,使温和的儿童变成精力充沛、焦躁不安、情绪紧张的年轻人,他们不顾一切地想要经历每一种感受,满足每一个欲望,实现每一个目标。最新研究发现,青少年之所以莽撞,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因为他们比成人更能体会到奖励的奖赏作用。青少年最想要的是社会性的奖励,特别是同龄人的尊敬。获得高中篮球联赛冠军,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狂喜和荣耀。动机系统不仅会给青春期注入活力,还会驱使青少年脱离家庭的庇护、迎向同龄人的世界。

大脑中另一个关键系统与控制力有关。它抑制冲动,推迟满足感,引导决策。童年时期,控制系统通过学习行为不断发展。迈入青春期,控制系统也继续增强。我们通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并看到成果的实践过程获取更多的经验,专业技能伴随着经验而来。

在农耕社会,青少年有大量机会去实践那些在成年以后会用到的技能,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发育大体是同步的。但在现代生活中,这两个系统的关系已发生了剧变。青春期来得更早,动机系统的发育越来越早了。与此同时,十几岁的孩子除了上学以外,基本没什么机会去尝试使用成年人必须掌握的技能来解决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控制系统发育迟缓,跟不上动机系统的节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孩子比从前笨。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延长,现代儿童的智商值明显激增,他们知道得更多、更全。以前的孩子会烧饭,现在的孩子知道烹饪过程的化学反应。不过,懂物理和化学,对做鸡蛋饼可没多大帮助。所以,要鼓励青少年多参加实践,使控制系统与动机系统的发育趋于同步。

(取材于艾莉森·高普尼克《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现在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大量怪异行为,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发育得越来越早。

B.青少年比成人更能体会到奖励的奖赏作用,所以会低估风险,做出莽撞的举动。

C.专业技能伴随经验而来,经验通过制订、实施计划并看到成果的实践过程获取。

D.现在的孩子知道烹饪过程的化学反应,懂物理和化学,但他们却不会做鸡蛋饼。

15.与农耕社会相比,现在的年轻人进入成人角色的时间为什么越来越迟?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分)

C(A根本原因是“控制系统发展过于缓慢,跟不上动机系统的节奏”;B“所以会低估风险”与文意不符;D“但他们却不会做鸡蛋饼”于文无据)

15.(5分)

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1分,要点:动机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两个神经心理系统相互作用(1分,要点:相互作用),让儿童变为成人。农耕社会青少年这两个系统的发育大体是同步的(1分,要点:同步)。现在的青少年控制系统发育迟缓(1分,要点:控制系统发育迟缓),跟不上动机系统的节奏(1分,要点:不同步)。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