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7.“叫作‘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这种修辞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见到,请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举出一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其中能否将“捧”“挂”分别改为“拿着”“展览”?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7.反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8.不能。“拿着”“展览”属于中性词,而“捧”“挂”则带有一定的奚落意味,从而能够刻画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恶嘴脸。9.类比论证。旨在告诫“送去主义”的危害。10.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本世纪仍需拿来主义

牛大勇

跨世纪,望五洲,历史烟云去复留,我们应该悟出些什么道理呢?吾生也晚,吾学也浅,只想借此机会略陈管见。

20世纪的历史潮流表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社会体系的发展和竞争,可以表现为冷战热战,也可以表现为和平共处。争取和平,反对战争,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在一个世界体系之下,也难免矛盾和冲突。国际安全体系与国际公正秩序,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重建与调整的过程。

本土化和区域化会继续存在,但全球化更是大势所趋。高科技和信息工程在飞速发展,世界在变小,许多梦想、甚至没想到的事变成了现实。电脑和网络进了家庭,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世界各地沟通,可以办理越来越多的事情。生命科学的突破让人喜忧参半,核技术的发展把人类送上万仞之巅——距天堂和地狱都只剩一步之遥。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的责任。某一地方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可能、也越来越容易影响到其他地区。总之,想断开“本土”与“世界’的联系,是越来越不可能的了。

中国在上个世纪之交,正顽强抗拒着帝国主义列强轰开国门。经过百年的革命和改革,这个世纪之交已能够自主地开放国门。眼看就要“入关”了。如果这意味着经济上同国际体系接轨,那么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又意味着什么?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表明,各民族的特色是不会消失的,问题却在于各有特色的民族应该怎样适应世界潮流?中国人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对世界先进文明从拒斥转为进取,是先从器物层次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尔后进到制度层次,以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为标志。尔后又进到思想文化层次,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对资本主义时代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是一概视为资产阶级独占的产品加以拒斥,还是有分析地视为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文明财富,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和利用?这个问题,在器物层次已不复存在了,君不见:“奔驰”满地跑,“波音”满天飞,享用“世界名牌”成时尚。在制度层次,共和政体早被采用,市场经济迟被采用。在文化层次,桥牌、传媒文化、卡拉OK等等都已蔚然成风,个人权益包括人权保障也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步法制化。那么21世纪所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恐怕是还有哪些先进文化、思想观念等等,只能让外国资产阶级所垄断,不能为中国人民所利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不再需要一百年了吧。  

11.“只想借此机会略陈管见”里面暗含了哪一句成语?

答: 。(2分)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第二段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

13.“生命科学的突破让人喜忧参半,核技术的发展把人类送上万仞之巅——距天堂和地狱都只剩一步之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答: 。

14.在作者看来,我们要从资本主义那里拿来什么?请简要作答。(2分)

答: 。

(二)11.管中窥豹,可见一斑。12.论点:本世纪仍需拿来主义。目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的关系,从而为提出“本世纪仍需拿来主义”的观点提供依据。13.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向更文明更发达的阶段发展,反之,则会将人类推向灭亡的前沿。14.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7.“叫作‘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这种修辞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见到,请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举出一例。(2分)

答: 。

8.“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其中能否将“捧”“挂”分别改为“拿着”“展览”?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

9.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 。

10.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分)

答: 。

(一)7.反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8.不能。“拿着”“展览”属于中性词,而“捧”“挂”则带有一定的奚落意味,从而能够刻画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恶嘴脸。9.类比论证。旨在告诫“送去主义”的危害。10.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让建筑拥有生命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建筑业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它们不再仅仅是一幢幢由无数钢筋和水泥堆砌起来的框架结构,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赋予它们生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建筑。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由电热控制的SMA, 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修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13.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作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以生物界的方式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和外部的环境,并能及时做出判断的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4.文中第2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神经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

15.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 感知”“ 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判断、反应的功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粘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

1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了当今世界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进展情况。

B.“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课题于1994年底提出,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试验至今还不足10年,但科学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C.赋予建筑以生命,是为了预防建筑突发事故,保护建筑物,使之有效地延长生命。

D.不久的将来,让建筑拥有生命就可能变为现实,生命建筑首先可能在公路、桥梁上实现。

13.C “生命建筑”这个概念,应包括五个要点:感知、判断、反应、自我保护(调节与控制)和自我修复功能;A 项谈自我保护功能;B 项缺少自我修复功能;D 项谈自我修复功能。14.A A 项错误,是科学家们为生命建筑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15.B B项“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判断、反应的功能”,分析表述错误。最终目的是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16.B 依据原文第二段“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可知B 项“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试验至今还不足10年”与原文不符。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时人作见证,杜甫讲过的:“ 吾怜孟浩然……赋诗虽不多,往往凌鲍谢。”质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见到。苏轼曾经批评他:“ 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诚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所承认的,是说尽了孟浩然,但也要看“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孟浩然诗中质高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式的和“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几乎都找不出第二个例子。论前者,质和量当然都不如杜甫,论后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维。甚至“ 不材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质量都不如刘长卿和十才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读到“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我们得到一如张洎从画像所得到的印象:“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 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这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诗如其人”或“ 人就是诗”的另一解释。

———《孟浩然》

10.孟浩然的诗,为什么“量不多,质也不多”?

11.苏轼曾经批评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闻一多是否同意这一观点?闻一多的观点是什么?

12.“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其中的“ 孟浩然的诗”“ 诗的孟浩然”二者的特点是什么?

10.解析思路:“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对于他,诗的需要便当减少了。”透露出解题信息。答案: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所以,他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11.思路解析:解题时注意相关的阅读语区:“但也要看‘ 才’字如何解释。‘ 才’如果是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情当然比学重要得多。说一个人的诗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于说他的诗的质不够高。”答案:闻一多对苏轼的看法,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闻一多认为,关键在于“才”字如何解释,如果“指才情与才学二者而言,那就对了,如果专指才学,还算没有说尽”。孟浩然的诗的质不够高,重在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12.思路解析:解题时要筛选出关键信息,如“ 淡到看不见诗”“ 诗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风神散朗’的姿态”。答案:“孟浩然的诗”的特点是“淡”,并不是刻意为诗,他的诗“ 纵是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诗的孟浩然”的特点是:如其诗一般,随意,恬静,“ 风神散朗”,“ 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跟字们较劲

唐 伟

清朝雍正帝未登基时,有一次到杭州去游玩,在涌金门外遇到一个卖字的书生。书生的书法实在是好。雍正见他写“秋”字时,把“火”写在了“禾”的左边,随口说“错了吧!”书生不以为然,并列举历代名帖,证明自己所写不误。雍正笑笑,给了书生一堆银子,说:“别卖字了,还是一心去考你的功名吧。”

几年以后,雍正即位。那书生也科场得意,一口气考到进士,并入了翰林。一日雍正看到此人的名字,忽忆起往事,即召入见。雍正给他写了一个“和”字,故意把“口”放在“禾”

的左边。书生当场指出,这是不规范的写法——他竟然没有想到,眼前的皇上就是当年资助

自己的恩人!第二天,他就要受命出任浙江巡抚了,接到圣旨,仔细一看,上面却写着:须

仍向杭州涌金门外卖字三年,然后方可上任。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汉字很麻烦,一个字往往有许多不同写法。比方“回”“斗”“创”这些字,至少都有四种不同的写法。又是繁简之分的,又是异体之别的,烦都烦死了。

文字是思想的衣裳。华丽的衣服可以掩盖躯体的缺陷,丰富的文字可以粉饰思想的漏洞。当我们沉醉于语言文化的瑰丽时,我们的思想却正悄悄迷失在类似“回”有四种写法这样的语义泡沫里。远房表弟“待业”,隔壁大嫂“下岗”。我说直接叫“失业”多省事,同事小王

马上纠正我,说失业多没希望啊,他的爸爸妈妈都正在家里耐心“待岗”呢。

想当年,国民党军吃了败仗,总喜欢把“失败”叫做“失利”,把“败退”叫做“转进”,

好像自我感觉良好,实际处境就会立刻不窘迫一样。事实上,“饰”和“瞒”一样,都只不

过是“骗”字的另一种写法罢了。

意大利符号学专家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里头指出:“整个宇宙就像是一个装满了镜子的大厅,任何个体在这里既是被反映的对象,又反映着其他的物体。”在人类的纷繁世界里,因为有了文字做介质,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影像往往会比实际要丰富得多。就拿前文的故事来说,书生用“秋”字做介质,让皇上见识了什么是学问;皇上又用“和”字做介质,让书生见识了什么是权势。他们君臣二人在三百年前就跟字们较劲儿,我们在三百年后穿过字的密林在注视他们。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丰富介质和扭曲影像的世界。

文字无辜。

13.本文故事中书生以“字”兴,以“字”衰,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2分)

14.文中举了国民党军队吃了败仗,把“失败”叫做“失利”,把“败退”叫做“转进”的例子,是要说明我们文化中哪个方面?(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 (4分)

15.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与唐伟的《跟字们较劲》分别强调了我们文化的哪些方

面?(4分)

16.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与唐伟的《跟字们较劲》两篇文章在立意上有什么共同的东西?(4分)

13. 书生用“秋”字做介质,让皇上见识了什么是学问;皇上又用“和”字做介质,让书生见识了什么是权势。总之,在封建__下,文字成为统治阶级桎梏人们思想的工具。

14.说明我们文化中有“欺”与“瞒”“骗”的一面。

15.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强调了我们文化优美、博大精深的一面;唐伟的《跟字们较劲》强调了我们文化烦琐,只重形式,忽略了实质的一面。

16. 两篇文章都是从文字上看文化,以小见大,见一斑而知全豹。

阅读《咬文嚼字》选段,回答7~12题。(16分)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7.“咬文嚼字”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把“咬文嚼字”说成“推敲”,是说得好听一点?(3分)

8.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得好的理由是什么?(3分)

9.联系全文,发挥你的想像,猜一猜韩愈选“敲”的理由。 (2分)

10.作者举“推敲”一例,意在说明什么?(2分)

11.这段文字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2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段内容的两项是( )( )(4分)

A.要想通过更改一两个字就使文字顺畅或漂亮是不可能的。

B.作者对“推敲”优劣的分析和观点其目的并不是要推翻韩愈。

C.作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

D.“推”和“敲”不是文字上的分别,而是意境上的分别。

E.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考虑用什么样的字词才能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问题。

7. “咬文嚼字”原指过分地斟酌字眼,含讽刺意味。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和“推敲”都是对语言文字斟酌锤炼,只不过“咬文嚼字”在词典上的意思是贬义,而“推敲”是褒义。

8. “推”字更能体现环境的幽寂和僧人的孤寂,更能与孤僧步月归寺的情境调和。(作者认为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文字不仅要符合全诗的意境,也要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判断用词是否妥当)

9.“敲“字是以声衬静,更加突出环境的幽静;动静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更丰富。(能说明道理的答案均可。这是一道无固定答案的题,是高层次的文学鉴赏,对韩愈理由的猜测,实际上是自己在进行鉴赏活动)

10.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11. 文字和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12. B、E

大自然向人类传授灵感

余家驹

事实证明,作为自然界高等智能动物的人类并非万能,人类的许多创造和设计灵感来自自然界的其它生物。100年前飞机的诞生来自于人类幻想能像鸟类那样翱翔于蓝天的灵感;汽车诞生后。为了改善其外型,提高其性能,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设计师们就曾借助潜水艇潜到加勒比海中,观察鱼儿游过舷窗时留下的优美曲线寻找设计灵感。当时风靡一时的福特雷鸟敞篷轿车的设计灵感说不定就是来自某一种深海鲨鱼。随后出现的奔驰SECcoupe、雷诺Twingo及马自达121等也都具备某种动物的神态。

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不仅能让我们从其外型获得某种创作上的灵感,而且还能向我们提供一些今天我们在各工程领域内所遇难题的解决方案,正如有的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我们人类应该向这些聪明的生物学习。举例来说,蚂蚁有助于解决交通模式问题,蜜蜂可让你借鉴到空气动力学上的诀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拉特尼克思曾撰文引用厨蚁觅食来说明这一观点。他说,从这些觅食的厨蚁极有效率地来来往往运送食品的实践中,他找到了一个被他称为“说来容易解决难”的问题。这些厨蚁设计了一个化学路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三条路径的结合点形成了一个Y.。Y.的茎干或是通向它的巢穴或是离开它的巢穴,这条茎干也与两条手臂在一个广角上相交,而两条手臂构成了一个大约60度的小内角,厨蚁有着很强的几何本能,它能够感觉出多个角度间的差异而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他认为,小昆虫很有可能已经设计出了很多种解决觅食问题的方案,我们应该关注它们,因为“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工程系统,必须使我们的工程系统有效地运行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也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蜜蜂与大黄蜂有一些可供人类分享的智能。这些振翅飞行的小昆虫把空气动力学带入了一个传统理论无法触及的领域。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小蜂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大多数飞虫的飞行系统。一些小昆虫靠大弧度地摆动翅膀来飞行,而蜜蜂的双翅活动的弧度要小得多但振动的频率相当高。这种小弧度高速度的翼动赋予这些蜜蜂一个更宽广的力度,这是其它昆虫无法享受到的。当这类灵感被用于军事上的时候,军事科技便会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比如,乌贼体内有能分泌黑色液体的囊状物,遇到攻击者便会释放出黑色液体,诱使攻击者上当。据此,潜艇设计者们就设计出一种酷似袖珍潜艇的鱼雷诱饵,既可保持原潜艇的航向和航速继续航行,也可模拟噪音、螺旋桨节拍、声信号和多普勒音调变化,令敌方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辨。

为解决超高速歼击机驾驶员在突然加速爬升时因脑部缺血而引起的痛苦,航空设计师从长颈鹿身上获得灵感,设计出了抗荷服。众所周知,长颈鹿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大脑和心脏的距离约为3米,完全是靠高达160~260毫米汞柱的血压把血液送到大脑的。奇怪的是,长颈鹿在饮水时就不会因大量血液涌上大脑而发生脑充血或血管破裂的问题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长颈鹿身上的一层厚厚的皮箍住了血管,从而控制了它的血压。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师们便设计出这种新颖的“抗荷服”,当飞机加速时,“抗荷服”既可自动压缩空气,还能对飞行员的血管产生相应的压力。

你是否想到,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的设计灵感竟是来自小小的蝴蝶?当受到阳光强烈辐射时,卫星表面的温度会高达2000℃;而在阴影区域,卫星表面的温度会下降到零下200℃左右,这对卫星上的精密仪器仪表的危害极大。人们发现,蝴蝶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自动张开,以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外界气温下降时,鳞片自动闭合,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科学家据此为人造地球卫星设计了一种犹如蝴蝶鳞片的控温系统。

6、推论“作为高等智能动物的人类并非万能”的依据,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早就有像鸟类那样翱翔蓝天的远大梦想。

B.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种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显然要比人反应灵敏。

C.大自然的其它生物为人类提供许多创造和设计的灵感。

D.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工程系统,必须使我们的工程系统有效地运行以解决类似的问题。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上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公司设计师改善汽车外型时,确信无疑地受了某种深海鲨鱼的启示,设计出了福特雷鸟敞逢轿车。

B.厨蚁能感觉出某个角度间的差异而选择一条正确的路径,这是它几何本能的显现。

C.蝴蝶鳞片的开合,有利于调节体温。气温上升、阳光直射时,鳞片张开,可通过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来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温度下降时,鳞片闭合,借阳光的直射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D.小弧度高速度的翼动赋予小昆虫一个更宽广的力度,当这类灵感被用于军事上的时候,军事科技便会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

8.根据原文的信息,以下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由厨蚁的几何本能可知,小昆虫已成功地设计出了很多种解决觅食难题的方案,人类已经开始关注它们。

B.超高速歼击驾驶员身穿的“抗荷服”既可自动压缩空气,又能对飞行员的血管产生相应的压力,它在飞行加速或匀速飞行时均可发挥作用。

C.酷似袖珍潜艇的鱼雷诱饵,之所以令敌方潜艇或攻击中的鱼雷真假难辨,是因为它形体小、具有隐蔽性,且体内能分泌黑色液体的囊状物。

D.本文解说自然界中的各色动物给人类传授的种种灵感,这些灵感用于汽车工业、交通、国防科技及航空事业,为人类造福。因而人类向大自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6C  7C  8D

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节最脆弱的东西,( )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乐。然而,( )宇宙毁灭乐他,人却仍然要比之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准则。

① 依据上下文意,在文中的两个括号填上恰当的连词。(2分)

②文中加点的“它”指的是( )(2分)

③为了说明人能思想这个奇迹,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这段文字中那些话你感悟最深,或者受启发最大?把它抄下来,并说说你所受到的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但   纵使

2.思想

3.对比论证法 把宇宙这个庞然大物与苇草般的“人”对比,突出人能思想的伟大。

4.如:“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准则。”好好思想才能成其为人,称其人的伟大,否则就不合乎做人的道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则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高。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神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咱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在卡纳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他们就会用棍子去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游戏成为幼小动物和成年动物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在冬季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到了夏季,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不必为猎食整天奔波。吃饱喝足,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冬季捕食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们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设说,哪一种更有道理?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令人捉摸不透。因而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动物游戏之迷》

6.下面列举的动物行为不能对应证明“动物游戏之谜”的假说的一项是( )

A.“演习说”:黑猩猩掌中汲水。

B.“自娱说”:北极渡鸦在雪坡上飞上滑下。

C.“学习说”:猩猩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

D.“锻炼说”:北极熊过着流浪生活。

7.对“动物游戏之迷”的破解总结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游戏行为是有目的的,是为了锻炼,谋求生存。

B.动物游戏之迷已经有了专家的观点,并且很多都应经是证据充分、论断圆满的结论。

C.游戏是动物能把自身的天赋技能和复杂的环境巧妙结合。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

D.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动物游戏之谜”的谜底有待深入研究。

8.对本文的思维结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先提出命题,然后阐述各种假说,再结论的总分总式思维结构。

B.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动物游戏的四个“假说”,采用了并列式思维结构。

C.本文从四个方面诸层次深入分析动物游戏的目的,为层进式思维结构。

D.本文先结论,在举例论证,由理论阐释,也有实例支持,行文思维严密。

6.D(北极熊流浪是冬季生活很艰难,而非为了“锻炼”)7.D(A动物游戏无目的;B 目前尚无证据充分、论断圆满的结论;C“动物在学习中也得到了愉悦”不当)8.A(B 四个“假说”为并列,不能说明全文;C四个“假说”非层进,也不能说明全文;D这是文章局部的论证方法,不能说明全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