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境
杜道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物质表现精神,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的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使真实景象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由于园景和诗境、画境一样,在美学上共同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因此这三者都具有以有限空间描写无限空间的艺术创作原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自然界的砂、石、水、土、植物、动物等为材料,创造出幻觉无穷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造园家的文化素养,这也许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擅长诗赋。在造园过程中,诗赋、绘画艺术的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就使园林艺术和山水画、田园诗建立了密切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往往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匾额、楹联等,又常常受到山水田园诗的启发。这种特殊的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每每散发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每逢月夜,皓月当空,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但园林的意境与诗、画又有不同,诗画的意境是借助于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的;而园林的意境是借助于实际景物与空间构成的。不过在美学上三者又有共同之处,即都追求境生象外,情景交融。
中国历代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因地制宜,别出心裁地营造了许多园林,虽然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园林中的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中国古典园林十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也正是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而要充分领略园林“入诗”“入画”的意味,就不仅要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常见手法和布局,还要用心体会风景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3期)
6. 下面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是主观,“境”是客观;二者在审美过程中高度统一,但“境”为“意”服务。
B. 园林艺术营造中,化实为虚,虚实统一,使真实景象与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
C. 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D. 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取决于造园家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绘画、诗赋等方面的修养。
7. 对文中“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时空的问题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园林艺术的创造与诗境、画境一样,都追求因“境”而生的丰富想象空间。
B. 园林艺术在艺术追求方面,其原理与诗歌和绘画创作所追求的原理是相通的。
C. 没有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的基础,要想营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
D. 园林的布局和手法往往要借助于诗歌、绘画的创作理论,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8. 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讲究意境,这种审美情趣在当今园林设计中已经大大被弱化。
B.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是说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C. 诗画的意境借助语言或者线条、色彩构成,园林的意境借助实物、时间和空间。
D.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上面对诗歌、绘画理论的借鉴。
6. A(“境”为“意”服务,不对。) 7. C(与题目中的句子说的不是一个话题,脱离了语境) 8. B(A. “在当今园林设计中已经大大被弱化”不对,属无中生有。 C. 园林的意境没有“时间”。 D. 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
①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弄口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萌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徊。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②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③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6.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7.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6.D(有效信息在第①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明确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项逆推错误)
7.C(A项,原文在第②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估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所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项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②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息源在第②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8.B(B项信息源在第①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强化因果)
强弱论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之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鸣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后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于其忧之所在,而仿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后取,非其忧在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强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后之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无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于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选自苏洵《权书》,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兵之有三权也 权:权力
B.吾既不能再胜矣乎 再:两次
C.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 恤:忧虑
D.习观行阵形势 习:经常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器械之不能皆利 句谈之不知
B.取君上驷与彼中驷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非其忧在蜀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 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将者善于“处其强弱”的一项是
①士之不能皆说,马之不能皆良 ②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
③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④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
⑤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 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总是牺牲不值得爱惜的老弱的士兵,来保全十分爱惜的精锐__。
B.孙膑用放弃一次胜利的手段,来取得三次交锋总的胜利,这可用于赛马,而不适用于指挥作战。
C.管仲主张选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是正确的,而诸葛亮总是同强大的魏国相较量就必然失败。
D.大凡军阵之中都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冀,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败击敌人薄弱的一翼。
中国会成为“rú jiāo ”国家吗
吴 光
近年来,常见报刊上谈论“rú jiāo ”的文章。有的文章还谈到把我国建设为rú jiāo 国家,认为面对今天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战,必须全方位地复兴rú jiāo ,以rú jiāo 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甚至认为如果离开rú jiāo 的重建来谈儒家与儒学的重建,将是放弃复兴中华文明的势力。所以,复兴rú jiāo 是复兴中国文化的当务之急。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现在所说的“rú jiāo ”,有两种涵义:一为“以儒为教”,这个“教”指教育、教化;二为奉儒学为zōng jiāo 。这个“教”指zōng jiāo 信仰。《史记》、《汉书》里有“鲁人皆以rú jiāo ”之说,这里的rú jiāo 便是“以儒为教”之意。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以儒学“立教化,正万民”。隋唐以后所谓儒、释、道三教中的“rú jiāo ”,也都是“以儒为教”。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有人用西方zōng jiāo 的标准来解释儒学,称儒学为“rú jiāo ”,“rú jiāo ”一词便有了zōng jiāo 涵义。最早使rú jiāo zōng jiāo 化的人是维新派儒家康有为及其门生陈焕章等。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前就鼓吹建立孔教,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积极支持陈焕章等发起成立孔教会,亲自出任会长,并撰写了《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孔教会序》等多篇文章,鼓吹以孔教为国教,尊孔子为教主。于是在当时形成了一股尊孔立教的思潮。这股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而走向衰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儒学复兴局面的出现,一些人再次提议建立“rú jiāo ”教会,主张“以rú jiāo 为国教”,从而形成一股新rú jiāo 思潮。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会问:未来中国会成为rú jiāo 国家吗?愚以为不然,理由有三:
第一,儒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无神论、理性主义的学术,不具备类似fó jiāo 等zōng jiāo 有神论的基本特点。儒学尊崇孔、孟、荀、董、程、朱、陆、王等圣贤大儒,并非当作教主或主教,而是作为好人的榜样去学习、效法。
第二,中国历来是信仰多元化的社会,即便是以儒学为主导的君主__社会,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教,而是保持了儒释道互斥互补、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何况在信仰自由、资讯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更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各大族群、各种社群都一致信仰的“国教”。
第三,在加入全球化潮流的中国,儒学作为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可能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文素质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但不可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打天下。例如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法治社会等任务即非儒学所长,无须儒学去全面承担。
鉴此,儒学不可能起到国教的意识形态控制作用,中国也不会成为rú jiāo 国家。
(选自2012年3月31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6.下面关于“rú jiāo ”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里有“鲁人皆以rú jiāo ”之说,这里的“教”指教育,教化。
B.隋唐以后所谓儒、释、道三教中的“rú jiāo ”,其实还没有真正的zōng jiāo 涵义。
C.维新派康有为及其门生陈焕章使rú jiāo zōng jiāo 化,但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
D.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儒学复兴,一些人主张“以rú jiāo 为国教”,形成一股新rú jiāo 思潮。
7.文中说,中国不会成为rú jiāo 国家,以下对其理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儒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人文主义哲学,不具备类似fó jiāo 等zōng jiāo 有神论的基本特点。
B.中国历来是信仰多元化的社会,从古至今保持着儒释道互补、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
C.当代中国信仰自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各大族群、各种社群都一致信仰的“国教”。
D.中国加入全球化潮流,儒学不可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打天下。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完成中国文化复兴,必须全方位复兴rú jiāo ,以rú jiāo 文明回应西方文明。
B.“rú jiāo ”有两种涵义,一为“以儒为教”,二为奉儒学为zōng jiāo ,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
C.儒学尊崇圣贤大儒,是作为好人的榜样去学习、效法,但并没有把任何人奉为教主。
D.现代生活和社会中的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法治社会等任务显然是儒学无法承担的。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乔布斯
乔布斯走了。
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翻出任何关于他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这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他确实改变了世界。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这的确难以让人想象。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短短50余年的人生,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了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多少人、多少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法律。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杀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和创造。
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他改变了世界,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了未来。
B.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C.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D.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条件。
E.当前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2)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联系文本简要概括。 (6分)
(3).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乔布斯?请结合文本概括出乔布斯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怀念。(6分)
(4).要想下一个乔布斯出现在中国,下一个“苹果”砸中中国,中国的创业者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努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1).AC(5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能力等级C(分析综合)。
【试题解释】A项应该为“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C项“所有……都”太绝对,不正确。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5分。
(2)(6分)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
(1)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
(2)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是他的首创。
(3)50余年的人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 (一点2分,答对三点共6分)
(3).(6分)【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等级C(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①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②他拥有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③他具有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
(4).8分)【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等级F(探究)
【参考答案】①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要耐住性子搞研发和创造。②杜绝在高科技领域的山寨和拷贝,要敢于创新,追求创新。③争取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④改变自身的商业价值观,正确面对创业失败等问题。(评分标准:答对一点2分,四点8分.)
国学与当代世界
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研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与自封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
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
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西”字可以讲,“国”字要不得。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20世纪到今天,反对或质疑国学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出于学理或学术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为什么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纠缠了中国思想界一个世纪都未有定论,而且那些似曾相识的反对理由和质疑论据不厌其烦地被人一再重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6.下列有关“国学”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验研究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生长着的思想。
B.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或存亡继绝,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立于天地之间。
C.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与现代汉服、祭拜、假古董“热”不无关系。
D.国学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应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品格。
7.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没有独立成科,应该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
B.质疑国学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国能脱华入欧,进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
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现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
D.在现代国人中仍然存在着国学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比不上欧化的学术的观点。
8.下列不能作为人们反对“国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人们认为国学分类含混笼统,西方学术分科天然合理。
B.国学无国界,国学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国学。
C.国学质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国学”。
D.出于政治的理由,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
6.C(C项,原文为“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
[5fa74f60ae43816d.jpg]8.C(C项,是作者运用例证对反对国学者的批评。)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①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②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③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
6.结合原文,下列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各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天然条件。
B.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掠夺和战争阻碍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而他们以和亲、贸易的方式向中原靠拢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C.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互相往来,相互补充,历时久远,难以中断,并逐步完善,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D.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吸引,这更加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7.下列各项中,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 )
A.各民族在地理上互相连结并交错杂居。
B.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相互依存,相互吸引。
C.各民族间经济上的联系与依赖。
D.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8.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而周边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对中原地区没什么吸引力。
B.北方游牧民族在经济上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同时北方民族的畜牧业也可以为中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补充和支持。
C.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说明中原地区的商业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但是农业生产力却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
6.B(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无论表现为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都有利于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7.C(见第③段“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有关论述)
8.B(A中原经济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C、原文是“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D、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北方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
论低碳消费方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
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眯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原文有删改)
6.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
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低碳消费方式是在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之后,特别关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生态消费方式。
B.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
C.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
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前,人们都在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也应该注意环境的质量,如果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B.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
C.因为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所以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D.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6.A(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7.B(A项,颠倒顺序,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C项,后一句话说法有误,从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非生产消费还包括非生产部门对物质资料的消耗。D项,从文章来看,作者认为低碳消费方式可以改变当前的环境问题,但是,“必然”二字用得过于绝对了。
8.C(C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第3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可知,“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建筑的阅读(节选)
张抗抗
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
建筑与文学的想像——
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为“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
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9.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3段中说“想像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长城”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学家‘批’建筑物”,是指文学家对建筑的批判,如《阿房宫赋》借描述建筑的宏丽来揭露秦始皇的暴政。
B.文中列举李白的诗句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旨在阐明想象在文学和建筑中的魅力。
C.窑洞以黄土为语言,向世人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
D.“‘想象’是灵感之母”,强调任何艺术的匠心都是想象的结晶,想象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E.本文论述了建筑与文学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的内容存在有机联系,引导读者像欣赏文学的美一样去欣赏建筑的美。
9.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①构思。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为内容服务,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②想像。创造需要灵感,灵感来自想像。③语言。都要倾诉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
解析 这道题实际上是考查概括各段的大意的能力。
10.①建筑与文学有相当多的共同特点;②想像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解析 全文是将文学同建筑放在一起来谈的,而主要又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由此可知第一问的答案;而第二问中对“酶”这个词的理解就可以总结出答案来。
11.(1)超越了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2)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
(3)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
解析 本题的几个答案可以从原文中找到,因为作者在每对一对象进行举例后,都有一些总结的话,而这些话,也就构成了答案。
12.AC
解析 A项中“批”字理解有误,当为“鉴赏”意;C项中“语言”有误,应当为“词汇”。
理解文化与传统
人们在追求“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当需要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这些文化与传统,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这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一种对文化与传统的理解。土地与土地那么不同,南方与北方那么不同,大城与小城那么不同,而人间的万家灯火又点燃了多少不同的喜怒悲欢、离合兴衰!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设计之初,本设计面临着三个设计思路上的__:
第一大__:借用当地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
第二大__: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
第三大__: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坦诚地讲,这一__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本设计中来了。但同时本设计放弃了极端的保护与生态主义的途径,而强调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通过设计来体现自然与普通的美。
歧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
理解自然
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也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儿童时代以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当在林中、溪边、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野草,便有获得大发现时的激动。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长野草而非庄稼。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自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然而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在本公园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在与几何路网和机器的对比中,白茅、象草和莎草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之一。
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本设计的理念是,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5.如何理解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歧江公园设计者反复强调了“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这实际上体现了怎样的设计理念?它和传统理念有何区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是如何阐述野草之美和野草的价值的?又是怎样展示野草之美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作者的设计理念,你能对你的学校或所处城市的某一景观提出你的更好的设计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足下的文化”就是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野草之美”就是平常之美,指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自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6.歧江公园体现了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师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将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相融合,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优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它强调脚下文化,强调自然普通之美,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一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一提起美就把眼光投向西方园林园艺的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区别。
7. 通过儿童时代放牛的经历和感受阐述野草和庄稼、鲜花一样都能引起美感,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又从环境伦理的角度阐述野草的价值绝对不亚于其他的保护植物。作者(设计者)通过精心设计,通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8.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