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自笛卡儿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困惑于二元论问题: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是大脑中一千亿个神经元共同工作的结果,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的变化改变神经细胞的活性,产生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便产生了意识。大脑的其他功能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激素释放等。从解剖学角度看,意识是“额外的”脑组织工作的产物。这部分额外的脑组织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它们位于那些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因此,小鼠、大象、鲸鱼的意识都比我们人类要少得多。
大脑工作的结果是“主观的”的吗?不是。它们不过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产生的结果。例如,眼睛视网膜内光感受器细胞——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起反应,“颜色”被编码于这些视锥细胞的电活动里,然后在大脑皮层进行解码。我们看到红色是因为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红色波长的编码进行了解码。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某种特定的功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其他特定脑区的神经细胞进行交流,这些大脑活动就是我们的意识或定性的经验和体验。这些精神心理状态可以被反思内省,也可以用语言表述。而无论是反思内省还是语言的基础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现代神经科学技术甚至能使人们对本来具有神秘感的脑——意识(身——心)关系进行彻底的“祛魅”。人们可以通过客观的方法如电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神经递质水平的一种方法)、分子检测技术、显微镜、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可以通过行为学检测来测量大脑的工作。越来越精密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化学方法等已经开始解读大脑的意识活动。这些观察难道还不能说明意识是“客观的”吗?
如果说大脑神经细胞活动即意识是一种“共性”,那么个体因具有独特的大脑而具有的独特意识就是“个性”。对于人格、性格等所谓“主观”现象,目前神经科学也可以提供较好的解释。物种、遗传背景、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来的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使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拥有不同的大脑,不同的个体甚至可以基于不同的意愿而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既然都可以由大脑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来解释,那么,我们为何要称它们是“主观的”呢?
总之,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和意识都是物质性的,这意味着二元论的难题事实上并不成立,或者说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大多数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的界线,认为意识作为大脑的特性,与物理特性有根本的不同,比如它必然是“觉醒的”或“有意识的”。然而,大脑进行工作其实大多是“无意识的”,却能很好地完成许多在常人看来需要意识去完成的工作。这种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是大脑的一种客观属性。
4.下列有关“意识”和“大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由于受到自身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脑区间出现相互作用,意识随即产生。
B.大脑的功能包括能够通过神经元的共同工作产生意识,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和激素释放等。
C.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获得了处于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的“额外的”脑组织,所以其意识比动物的意识要多得多。
D.意识的“共性”特征是指意识是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产物, “个性”特征是指因每个人大脑不同而产生的意识所具有了的独特性。
5.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只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而产生的结果,所以大脑工作的结果自然不是主观的。
B.在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视锥细胞中以电活动形式存在的红色波长编码进行解码,这样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到红色。
C.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的某种特定功能改变或与特定脑区神经细胞的交流,所以反思内省和语言表述是客观的。
D.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精密仪器的客观测量和其他技术方法来解读意识活动,甚至能够消除脑——意识关系的神秘感。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们徘徊于如何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界线,而当前神经科学的研究终于结束了这困惑已久的难题。
B.大脑的独一无二性形成是因为人既要受物种、遗传背景和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影响,又要受后天成长环境或经历的影响。
C.即使意愿不同,个体因为拥有不同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会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也就具有了客观的属性。
D.大多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他们从根本上不认同大脑工作是“无意识的”这一属性。
【答案】
4.D
5.C
6.A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D偷换概念。原文说,意识如果是一种共性,那么独特意识就是一种个性,并没有说意识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特性。所以选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第二段原句,运用假设法代入第二段原句。C项“所以反思内省和语言表述是客观的”,强加因果。二者并无因果关系。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项原文“自笛卡尔以来”包括了笛卡尔;原文“这意味着二元论的难题事实上并不成立,或者说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并不能理解成绝对的“终于结束”。所以,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的活动,其生命活动和生活需要的全部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界。地球生物圈是人类的诞生之地和生存环境,汤因比将其比喻为人类的母亲。人类也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其生存环境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因此构成了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化的活动方式就是生产活动。而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的安排,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岁时节令习俗。
那达慕是否可以称为节日,学术界似乎还有争论。与农耕民族的节日相比较,草原民族的节日似乎不是固定到“日”,草原那达慕的节日的文化场域也比较宽泛。据调查,自1963年以来,该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共举办大型那达慕10次,大都出于庆贺牲畜增加头数。牧人说,哪年雨水好,就举行那达慕。还有一种说法:举行了那达慕,雨水就更好。而雨水好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农历6—7月。民俗,它与人们的出生地、族属、国籍、性别等与生俱来之物相关,那达慕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产物,又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上。
这个节日的产生与蒙古族古代的历法有关。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随水草而迁徒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在对天象的观察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历法。由于草场是牧业的生命线,他们以草木计年。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云:“但见青草则为一年。”宋孟珙《蒙鞑备录》云:“其俗每青草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牧草的荣枯标识着牧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因此“草”具有年的意义。注意这里的草不仅含有自然意义,而且含有人文意义。对于时间,正如法国哲学家所说,我们不可以深入理解,只可直觉与体验。牧人对时间的体验与农民不同,他们观察天体的变化是以草为参照物的。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从事不同的生计方式对时间的体验有所不同。什么叫节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中与生活中对时间感受和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在每年特定的节期、特定的文化空间人类表演庆典的整体形态。草原那达慕的时间选择在夏末秋初,这个节庆的时间有相对的固定性:“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工作条件及其与自然节奏的关系”。在夏末秋初这个一年里的特定时间,草原上举行那达慕,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与农耕文化的节日的文化空间不同,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文化空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必须是一个文化场所,即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和场所,必须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性;从其文化属性看,则应该具有岁时性、周期性、季节性、神圣性、娱乐性等等。
草原是牧民的生活之源。在草原上,游牧民所从事的劳动、迁徙,与五畜、与自然界的草场和气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的,牧业的生活方式是在草原生态中生存的牧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因为经过牧民的劳动,把自然界的草原变为文化的草原。草原是牧民的家园,同时也是牧民节日的文化空间。
(选自邢莉《在第六届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7.下列关于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像那达慕这样的岁时节令习俗是蒙古族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结果,也是其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安排的结果。
B.、那达慕,作为草原民族的节日,它不像农耕民族的民俗节日那样具体到某一天,它的节日的文化场域相对比较宽泛。
C.、牧人说,哪年雨水好,就举行那达慕。还有一种说法:举行了那达慕,雨水就更好。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一般在农历6—7月。这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产物,又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上。
D.、自1963年以来,该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共举办大型那达慕10次,大都出于庆贺牲畜增加头数,据此可见,那达慕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界形成对象性关系,因而人类生存环境必须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
B.、彭大雅《黑鞑事略》说“但见青草则为一年”,孟珙《蒙鞑备录》说“其俗每青草为一岁”,从宋朝的这记载中可见蒙古族当时是以草木计年。
C.、节日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时间感受并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它具有三大元素,即特定的节期、特定的文化空间和呈现表演庆典的整体形态。
D.、草原民族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从而把自然界的草原变为文化的草原,广袤无垠的草原就成了那达慕的文化空间。
9.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随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而他们创造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要服从并服务于他们的生产生活。
B.、从已经举行过的大型那达慕看来,它们大多出于庆贺牧业丰收,而牧业丰收的前提就是雨水好,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相对固定。
C.、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不同的时间感受,所以牧人对时间的体验与农民不同,因为他们观察天体的变化以草为参照。
D.、对于人类学家,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就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
【答案】
7.D
8.A
9.D
【解析】
7.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宜将各选项内容同第一、二段相关内容作比较。题中,D项“那达慕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的说法错,原文是“雨水好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的相关内容,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题中,A项内容在第一段,原文是:“人类……生存环境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因此构成了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此项说法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的相关内容(有的内容散见于原文各处,应对它们进行归纳概括),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D项“只要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就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的说法与原文“只有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不符合。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范美霞 何志钧
①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②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涵不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使是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作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20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的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入其中。不难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点。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③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20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论中,胡适有一篇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20世纪我国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的。应该说,胡适的这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义。
④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然而,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⑤“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继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语》,背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物,这些都是普及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谐、文明的新社会。
5.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作为一个词语,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的国学专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B.“作为材料的国学”,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胡适、傅斯年、毛子水等人文章中的国学大致是此意思。
C.“作为主义的国学”,是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复兴中国传统思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
D.“作为文化的国学”,是指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可以归入其中。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路径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以作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
7.结合全文,谈谈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A
6.C
7.(1)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或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
(2)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慎,应立足于经世致用,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
(3)普及国学基本知识,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范围扩大。原文是“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而A项说成“专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所以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C.以偏概全,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就是说,这些思想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良方。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根据提干要求,在答题前要速读全文,在对文章整体内容感悟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论述继承和发展国学的相关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如文章第三段,对国学的继承和发展提到很多,可以直接引用文中的原句“或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创造新文明服务”;文章第四段,可以把开头和结尾部分作为概括性的句子。文章第五段,要从“首要”“更为重要的”两句中进行概括。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李安华语电影创作以其思想深刻、故事性强、画面优美、叙事从容而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他的影片,在娓娓道来的好看故事中,倾注着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人生的探究,通过对主人公情感的抒写而达到对人性意义的探寻。在李安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又有西方文明的熏陶,他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但他又是有根的,他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观念、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进行分析,无疑可以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一般都会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风格是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风格反映出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内涵,并通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集中表现出来,是艺术家所独有的气质个性的外化。李安在自己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己“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他的影片,从总体上体现出“淡雅平和”的艺术特征。“淡雅”侧重于李安电影外在表现形式,“平和”则多从李安电影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李安的影片很少有人数众多、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场景,画面相对干净雅致、朴素自然,似中国水墨山水画般充满意境,给人以典雅素洁之美。无论是《卧虎藏龙》中的江南水乡,亦或是《色戒》中旧上海的街景、旗袍,都蕴含着典雅的韵味。那种素净与雅致在华语电影中只属于李安,这种“淡雅”来自于李安的修养与文化。由于李安作品所具有的浓郁的文化意蕴,致使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雅”的气息。而在思想内容方面,李安的电影表面看虽然充满矛盾冲突,但本质上追求和谐、融合。他的影片,矛盾冲突虽然看似激烈但不极端,最终都归于“和”的统御之下。“和”是李安电影创作的出发点,更是其电影创作的归结点。这种“平和”源于李安自身的性格、教养以及中国传统“中庸”思维的熏陶。“淡雅平和”构成李安电影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这一风格特征下,李安进行着有别于人的独特的艺术创作。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被认为是李安的早期创作。在这三部影片中,李安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等一系列矛盾充分展现在银幕上,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艺术形象,拓展了题材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影片内涵。同时,这三部影片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延续到李安以后的电影创作中,构成重要的艺术内容,李安华语电影的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影片致力于探讨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父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节选自许波《试论李安华语电影影像风格特征》)
6.下列对“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的浸润和影响,因而他的华语电影创作常常表现得非常唯美、宁静、平和而少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B.李安华语电影创作画面优美,故事性强,叙事从容,娓娓道来,同时又思想深刻,倾注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人生的探究。
C.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在后期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探索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美学观念与现代电影观念、表现技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
D.《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影片创造出华语影坛不曾有过的形象,但是它们都属于李安的早期华语电影创作,还不够成熟。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分析李安华语电影创作影像风格,能够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与帮助。
B.艺术风格一般都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十余年的电影创作过程,李安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
C.叙述手法质朴自然,人物对白风趣幽默,故事情节紧凑别致,整个剧情圆融流畅,是李安华语电影的几个重要特点。
D.李安的电影是有根的,他将根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之中,将古今中外文化融为一体而为他所用,为华语电影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8.“淡雅平和”是李安华语电影的总体风格,请联系文本阐述其具体内涵。(3分)
【答案】
6.B
7.D
8.“淡雅”侧重于李安电影外在表现形式,他的影片画面雅致素洁;“平和”则多从李安电影的思想内容体现出来,他的电影表面看虽然充满矛盾冲突,但本质上追求和谐融合。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少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误,原文表述中告诉我们李安电影中是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的;C根据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李安在早期创作中就探索出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D“还不够成熟”无中生有。所以,选择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D“他将根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之中”有误,原文是“他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观念、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所以,选择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分析时,要首先理解“淡雅”和“平和” 是李安华语电影的两个风格特点,淡雅是形式特点;平和是内容特点。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着文章具体的内容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从内容和形式上来描述“淡雅”和“平和”的两大风格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做人要讲“君子人格”
记得英国作家威尔逊曾对“贵族”下过这么一些标准: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如面对灾难,是敢于自我牺牲的;倘若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暴发户或土财主。在西方,称得上是贵族,那他首先得有财富,有地位,再有道德,再有操守,再有自我牺牲精神,生活在社会底层者,他与贵族也是绝缘的。我国历代倡导的君子则不然,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只要有君子人格,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虽说随着时代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君子人格”已被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儒家文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便是把中华及周围民族带出了野蛮,带进了文明,并把“礼”和“法”作为言行规则。儒家素来力倡“五常”,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底蕴。倘若我们摒弃“仁义礼智信”中的等级制内涵,不无合理成分,它对于平等的民主社会仍是一种可贵的优良的精神资源:“仁”与博爱大体相似;“义”相通于某种普世性原则的政治预设;“礼”有着尊重和维护他人并进而维护自身尊严的含义; “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尽管儒家文化充斥着大量的封建主义毒素,但散见于儒家典籍中的有关“君子人格”的信条则是穿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它并没有过时,也决计不会过时。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提供的一份在线调查,为我的这一断言作了佐证。这份在线调查显示:85.7%的受访者肯定当下需要“君子人格”(值得注意的是,其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超过6成);针对“当代‘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排在前三的依次是 “仁”(73.6%)、“信”(71.7%)、“义”(65.5%);受访者最为推崇的中国儒家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排在首位 (54.5%),次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52.7%),再次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2.7%);8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社会“君子少见”,36%认为“几乎没有”,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在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须辈出君子,亟须倡导“君子人格”。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社会的发展与阵痛,使得“君子”的挺立与“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当然,我们不能把人性庸俗化,觉得人生在世只图名利,也不能把人性理想化,觉得人人可以成为纯粹的天使,靠谱的假设是:“人之初”不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总是充满着弱点,需要社会规范和道德信条的制约,人的行为一旦服从于这样的规范和制约,善良的人性便会蔚然成风,肮脏的人性也会向善良的人性低头,久而久之,外在的道德压力内化于人心,被迫也就演化为自觉,从而“道德生态”得以呵护,“君子人格”得以崇尚,中国才能日臻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国”——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
中国文化最讲究“知行合一”,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不在于了解多少关于“君子”的格言,而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但丁说得好:“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知识不能只写在书本上,美德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唯贤唯德,从我做起,做人都讲“君子人格”,和谐社会还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么?
5.下列关于“君子人格”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无论财富多寡、身份贵贱、年龄长幼,只有具备君子人格,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堂堂君子。
B.君子人格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君子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它会被赋予新的内容。
D.君子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智慧,是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
E.要达到“君子人格”的境界,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仅9.9%的人认为“君子常见”,昭示出“君子人格”是当下社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B.当代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当今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它是使“君子人格”的生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道德沙尘暴”的根本原因。
D.“君子人格”的终极目标,是使和谐社会不至于沦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使中国日臻成为名副其实的“君子国”。
7.为什么“君子人格”的信条不会过时?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 )
8.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为什么人要追求知识和美德?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答案】
5.CE
6.A
7.(1)君子人格是构成当代文明的基石(2)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须辈出君子,亟须倡导“君子人格”。(3)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4)中国要成就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
8.(1)如果人不追求知识和美德,活着就跟走兽无异;故人应追求知识和美德,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2)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以“君子人格”来做人做事.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速读文章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进行仔细分辨,再做判断。 A项,原文的表述为“只要……都”,此为必要条件,而非选项表述的充分条件;B项,“君子”经儒家学派的不断演绎、诠释而得以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非“君子人格”;D项,“智”自是一种为人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慧识;“信”乃是诚信、共识,社会成员相处和合作的前提。故答案选CE。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原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思考题选项进行分析。B项是部分“受访者”不是“当代中国人”;C项强加因果关系;D项是可能的结果,而非终极目标。故答案选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题目已经提示我们分析思考的方法,要结合着文意,围绕“君子人格”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概括或者直接引用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文中第二段““君子人格”已被赋予现代的色彩和内容,但是,这些积淀在文明最底部的是非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推导的善良行为规范,则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可以概括为构成了当代中国文明的基石。第三段“这些调查的数据虽然存在随意性和简约化的不足,但它也昭示了这么一个社会态势: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须辈出君子,亟须倡导“君子人格”。”可以概括为当下社会健康发展亟须辈出君子,亟须倡导“君子人格”。文章第四段“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可以概括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亟待重新确立。““君子人格”得以崇尚…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可以概括为现代文明国度的愿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到与但丁的这句话相关的语句,结合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换一种问法:追求知识和美德有何意义?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只有追求知识和美德,才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现出“君子人格”;“从我做起,做人都讲“君子人格”,和谐社会还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么?”可以理解为,追求知识和美德,从自我做起,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学、艺术与zōng jiāo
①北京天坛象征天,颜色是蓝的,形状是圆的,人到了天坛祭天时,人感到天的至高无上,人在天坛下,只能翘首仰望,天显得高不可攀。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祭天。这是中国rú jiāo 的政教合一的一种表现。zōng jiāo 利用艺术让人们接受zōng jiāo 神学观点,通过图像说明zōng jiāo 的真理。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媒介、手段,表达zōng jiāo 最高的理想。zōng jiāo 用的媒介有声音、色调、线条、建筑材料、语言等,各种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祈求,也就是表达zōng jiāo 所提倡的“意向”。
②以音乐为例,各种zōng jiāo 音乐不一样,jī dū jiāo 颂神诗与fó jiāo 的佛曲不一样,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都是表达对信仰对象赞叹、仰慕的感情,都表达一种要求得到外来强大力量拯救苦难的心情。zōng jiāo 建筑的色调、线条也如此。大的zōng jiāo 建筑,天幕的颜色都较庄重,摒弃华丽的颜色。寺庙建筑也是尽量的高大宏伟,使瞻仰者站在建筑物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从这不难看出,zōng jiāo 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即zōng jiāo 利用形象表达zōng jiāo 的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用有形来表达无形,以种种方式,通过视觉、听觉施以zōng jiāo 建筑、音乐的刺激,引起敬慕之感。对神的崇拜,也就是对自己的缩小,一方面夸大崇拜对象,一方面缩小自己。不管什么zōng jiāo 都要使人感到在神面前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不管什么zōng jiāo 都要证明人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这些可以用哲学、文学来表示,也可用艺术表示。
③在许多社会未知数面前,zōng jiāo 在社会上还起作用。比如zōng jiāo 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因为在到处充满争斗、竞争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残酷而紧张,zōng jiāo 宣传它那里有真正的同情和怜悯。塑造fó xiàng 面貌多表现为慈祥,用来反衬人世间的冷酷,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俘虏信徒的一种手法。从高大的佛塑像的头部挂一条垂直线到地面,可以发现fó xiàng 并不是垂直的,而是全身微向前倾斜。这并不是塑造者技术上的失误,恰恰表示塑造者的匠心,它可以使朝拜者产生fó xiàng 与朝拜者亲近的印象。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zōng jiāo 意图。从这可以看出,zōng jiāo 艺术的作用不能仅仅看作美的形象。研究zōng jiāo ,要时刻想到它的社会性,忘掉这一点就会忘掉zōng jiāo 之所以为zōng jiāo 这一主要性质。
④zōng jiāo 音乐,一般不激烈、不刺激,节奏缓和,无很高的高音,也无很低的低音。这种音乐可以收到较好的zōng jiāo 效果。信徒们从闹嚷嚷的世俗生活中,一下子进入了一个清静、安谧、肃穆的境界,暂时摆脱了紧张、喧闹,享受一下缓和松散的气氛,使内心得到调整。
⑤在中国,封建社会要维持它的存在,维持阶级的统治,必须有一整套上层建筑,从各个领域共同维护纲常名教,忠君忠国、孝顺父母,rú jiāo 、fó jiāo 、dào jiāo 都一样,通过文学、艺术、音乐为一个共同的封建社会服务。
(选自《天人之际》有删改)
5.6.为选择题。(7.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8.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祭天的仪式只能由皇帝主持,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与天发生关系,老百姓没有资格祭天。
B.借助于艺术,zōng jiāo 可以表达、宣传其真理、神学观点和最高理想。
C.zōng jiāo 提倡的“意向”正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所表达的观念和祈求。
D.zōng jiāo 通过具体的形象刺激人们的感官,表达抽象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E.zōng jiāo 艺术既有美的形象,亦有社会作用,而后者是主要的方面。
9.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瞻仰者感到自己的渺小,zōng jiāo 建筑都会建得高大宏伟,摒弃华丽的颜色。
B.不管是哪一种zōng jiāo 音乐都会有相同的地方,即表达对神的崇拜,对人自身的缩小。
C.无论用哲学、文学还是艺术的形式,zōng jiāo 都要证明只有神的权力才是永恒无限的。
D.zōng jiāo 音乐通常节奏缓和,音调适中,让信徒在聆听时摆脱世俗的喧嚣,获得心灵的宁静。
10.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zōng jiāo 意图。”请说说以哪些艺术形象表示什么zōng jiāo 意图。(4分)
11.四川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双手抚膝,神情肃穆,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 米,头宽10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依据文意,分析乐山大佛如何体现zōng jiāo 与艺术(或美学)之间的关系。(4分)
【答案】
5.AC
6.A
7.①zōng jiāo 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②塑造fó xiàng 面貌多表现为慈祥,使信徒感觉到来自zōng jiāo 的真正的同情和怜悯。③fó xiàng 全身微向前倾斜,使朝拜者有亲近感。
(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得4分。
8.①乐山大佛异常高大,人在他面前相形之下显得渺小,可以引起对神的崇拜。
②乐山大佛神情肃穆,可以引起人们的敬慕之感,容易进入安谧、肃穆的境界。
③面对流转而逝的江水,乐山大佛如山般正襟危坐,可以使人感到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只有神的权力是无限的,是永恒的。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辨别,结合文章大意进行判定。A选项:原文出现在第一段第三、四行。选项所述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对此不是肯定性转述,而是带有批判意味。
C选项:原文出现在第一段末尾。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zōng jiāo 利用媒介表达人们的观念和祈求。主体是“zōng jiāo ”而不是“人们”。所以,正确选项是A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辨别,结合文章大意进行判定。A选项见原文第二段第三至五行。A项随意扩大所指范围。注意原文“大的zōng jiāo 建筑,天幕的颜色……摒弃华丽的颜色”“尽量的高大宏伟”。故正确选项是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回到原文中,找到“这是以艺术形象表示zōng jiāo 意图”,“这”所指的内容一般就在上文附近,可以根据原文自己概括归纳。如,zōng jiāo 画的圣母像,表现圣洁、慈祥;塑造fó xiàng 面貌多表现为慈祥,用来反衬人世间的冷酷,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满足。fó xiàng 全身微向前倾斜,使朝拜者有亲近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此题要紧扣“zōng jiāo 与艺术(或美学)之间的关系”,从乐山大佛的高度,表情,坐向等方面分析zōng jiāo 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乐山大佛异常高大,与人在他面前相形之下显得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起人对神的崇拜。再如,乐山大佛申请肃穆,临江危坐,能引起人们的敬慕之感,表明神的权力永恒无限。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橡、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到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撑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橡”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遂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5.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6.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7.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D
6.A
7.梁架做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院落组织法
【解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D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所以选D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假设代入法。A项说法不准确,原文 “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可知“瓦脊、脊吻、重脊、脊兽” 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言外之意还有一些不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所以选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到与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相关的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如文章第一段“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可概括为梁架做法;文章第二段“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可概括为瓦作做法和彩画做作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日。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茵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超细的颗粒会直接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它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因而,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7.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
B.PM2.5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C.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分别增加6%和7%。
D.越是细小的PM2.5越难于预防,它们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并不能被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
8.下列关于灰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霾天气中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最直接的危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病等疾病。
B.灰霾天气中的超细的PM2.5颗粒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从而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变窄,引发心脏、血管疾病。
C.长时间的灰霾天气,遮挡了太阳光照射,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致使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D.灰霾天气中的PM2.5对健康的影响很多,它们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还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癌症,甚至会给人类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并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因此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B.从全世界来看,由于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C.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不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D.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比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更易患上冠心病,人体距离PM2.5超出150米,就不会受其危害了。
【答案】
7.B
8.D
9.C
【解析】
7.
试题分析:A原文为“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 C原文为“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不是分别增加。 D原文为“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引发各种各样的癌症,给人类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夸大了灰霾天气的危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A“下雪会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无中生有。 B病毒、细菌的感染也是重要原因。 D“人体距离PM2. 5超出150米,就不会受其危害了”曲解原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
王岳川
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
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因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及当代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得以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莱、古罗马、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今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肉”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方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
(选自《〈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总序》,有删改)
5.-6.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西方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不断转型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沿袭了二千多年汉语文化形态,相对稳定地发展。
B.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间遭受西方文化的两希精神、理性精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全面冲击,面临总体危机。
C.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时间上与当代中国人不同步,无法满足中国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中国文化必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
D.中国文化出现了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的多层性,主要是因为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E.古今、东西、南北、灵肉这四种文化的论争,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性,也带来了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
7.属于导致中国知识界在学习西方时出现困惑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和冲击
B.“西方”这一概念含义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
C.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不断地涌入中国
D.中国文化遭受冲击而陷入转型期的世纪末困境
8.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4分)
9.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向何处去?(4分)
【答案】
5.CD
6.B
7.因为在百年间,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终极关怀失落和价值符号错位;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遭遇古今、东西、南北、灵肉之争的困惑。
8.中国文化精神的发展应该:⑴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⑵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与转型中,创造新的价值话语体系。
【解析】
5.
试题分析:C.“在时间上与当代人不同步”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西方基督神学是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隔阂。D.在原文中,并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A.主要原因仅为观念、价值层面,不包括器物、制度层面。C.应为:“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共时态”地涌入。D.“陷入世纪末困境”是结果,不是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答案区间在文章的中间四段,而这四段又可归纳为两个要点,即二、三段一个要点,以第三段开头的过渡句为中心,四、五段为一个要点,重点是在第五段。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出题点在最后一段,这一段也是文章的结论所在。这一段已经明确提示了两个要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